《《梨俱吠陀》神曲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梨俱吠陀》神曲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0067799
作者:巫白慧 译解
页数:346页

初学《吠陀经》

《吠陀经》据考证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800年的这个期间,其在印度文化甚至印欧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已不须多说。如果要了解印度哲学体系的全貌,适当阅读《吠陀经》就是必要的。《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经》之首,共10卷,包含神曲1028支,共10600颂。因为《吠陀经》乃至《梨俱吠陀》都过于庞大,刚开始还只能从小处入手。我这次选择的是巫白慧先生所编译的《<梨俱吠陀>神曲选》(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本)。巫白慧先生与金克木、季羡林、南怀瑾等是同一个时代,他年轻时到印度学习佛教以及其他印度哲学,从大学一直到博士,对印度哲学的理解可想而知。从网上查巫白慧等人的经历,他是1952年回国,却直到1983年才开始印度哲学的研究,可见其间耽误了多少年宝贵的时间。读巫白慧先生的文章,常常会闻到马克思唯物论的气息,不禁想起季羡林文章中时常出现的“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论”,是一个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在没有其他更多资料的情况下,现在更多还是要依赖并感谢他们这一代人仅留的一点成果,相信以后对印度哲学进行研究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认识也会越来越深。由于《吠陀经》主要是为祭祀所用,其中内容绝大部分是面向当时的印度诸神。本书是《梨俱吠陀》的节选,包括天界神曲、空界神曲、地界神曲几部分,此外可能是哲学研究的原因,编者特别节选了一些影响印度后世哲学发展的哲学萌芽(按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就是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即“哲理神曲”,另外还节选了原书中本来就不多的一些有关世俗生活的颂,比如赌徒、男女、爱情等,即“俗谛神曲”,我估计主要是为了增加本书的趣味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但即便是这些反应世俗生活的颂,从内容看基本也都是跟祭祀或祈祷有关。正如任何大江大河的源头从来都是貌不惊人,从本书所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到,早期的吠陀经典其实也是非常“现实”甚至“功利”的,其祭祀的目的和内容,基本也基本都是围绕着俗世的需要,比如财富(牛羊)、战争、繁衍(祖先、夫妻、家庭、子孙)等这些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的事(这么说来,后来人们对佛教的功利化“应用”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其对未知的思考也基本是局限在对“外在之神”(外在力量)的想象(后《吠陀经》时代渐渐由多神转向少数神,由对外在力量的崇拜转向对内在自我以及内外一体的思考),但即便如此,印度的这些早期哲学也比同时代中国的《诗经》和欧洲的《荷马史诗》要深刻得多,尤其是之后在《吠陀经》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奥义书》,又在《吠陀经》和《奥义书》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佛教、薄伽梵歌(这个在另外一个读书笔记专门说明)、吠壇多哲学等等,越来越博大而精深。每一个经都代表了一个哲学主张,研究每个“经”究竟在说给谁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个“经”说给谁听实际上也代表了这个“经”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简单概括,《吠陀经》主要是说给神听的,《奥义书》主要是说给门人听的,《薄伽梵歌》主要是说给王听的,佛经表面说给门人听,其实是说给众生听的,也因此,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也成为其与与印度正统哲学婆罗门教(尤其种姓制度)的主要区别。再看中国哲学,《道德经》基本是说给王听的,《论语》表面上说给门人听,其实也是说给王听的。考虑个人兴趣,我这次重点读了本书的“哲理神曲”部分。如本书P244所言,“10卷《梨俱吠陀》,粗略划分,前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8卷开始,逐渐向少数神和一神论过渡,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们开始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哲学探究。例如宇宙本原说、宇宙如幻说、我与无我说、有无(空有)矛盾说、意识形成、轮回转生说、物质先有说等等。”“后吠陀哲学流派的形成和产生,基本上是由于对这些吠陀哲学问题的理解、接受、消化和发展。可以说,一部印度哲学史的主要论述命题和对象正是吠陀哲学家在《梨俱吠陀》中所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这些正是我学习《吠陀经》所希望了解的。最后提一点,《吠陀经》的格律讲究音量节奏,交替使用长短音节,这种风格一直对后来产生影响,所以现在的梵语才感觉好听,考虑唐朝时候梵语佛教大量翻译到中国,我在想,唐诗的韵律是否也曾受过梵语韵律的影响?

人类古经典——吠陀经(Veda)

印度古《吠陀》经,是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是印度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称作神圣的知识或神的启示,完成于纪元前1500年到1000年之间,是印度文化的渊源。在印度传统中,有关宇宙的神秘知识称为吠陀(Veda,梵音韦达),印度把那些记述了吠陀知识精华的圣书,都称为吠陀经。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也译为韦陀,意为“知识”或“光明”,即求知宇宙人生的智慧。“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识,由此生智。”四吠陀向来被视为天启圣典,不仅为古代印度人所信崇,及至近世,印度人亦认其有最高威权。婆罗门教徒之宗教信仰、道德法律均以吠陀为依归。因此,研究印度思想不可不知吠陀。Veda本来不是书面文字,而是宇宙间的声波,自存于宇宙之间。吠陀文献的总体包括《奥义书》都被奉为天启的圣典,是印度最早期的思想根本。吠陀经是宗教的知识根源和一切圣名的基础,是世上仅存最古老传统文化的活经文。吠陀经为古圣哲于甚深禅定中,直接得到启示,把这些声音记忆起来,代代口传,不见文字,从而把这些宇宙间的智慧,流传下来。吠陀经在书写之前它们是靠口传保存下来的,以保传其声音之显示。吠陀先知们就是这样,设法用口述的形式保持他们传递的知识的完整性。直至近世,才有把它们印为书籍。至于今日,人们在诵读本集时还保留着来自印度早期沿袭下来的特殊音调和节奏。吠陀经是古梵文创作的颂神诗歌,崇拜天地日月风云雷雨,以及山川庶物等自然万象,对之歌咏赞颂,这些诗歌也赞颂传统受崇拜的诸神,其实这些神大多代表自然现象。他们认为凡是祭祀神祇,禳灾祈福等事,都用《吠陀》赞颂来歌咏它,就可得到感应。作为3千年前的梵文诗歌叙事诗,吠陀经典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宗教仪式、祭式、医术、科学、音乐舞蹈、建筑、军事天文、地理、人文、百科等知识,应有尽有。它本来就是物质宇宙的说明书。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韵律、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项,以及素食佳肴的食谱;从对政府组织机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装修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吠陀经中包含了戏剧、历史、深奥的哲学,以及有关礼仪的简单课程、军事礼节的介绍和乐器的用法。然而,在传统上来说,最重要的是:吠陀文献极为科学、详尽地解释了“个体灵魂与神的关系和从与他的各种关系而来的强烈快乐”,以及对神的奉爱。梵音吟唱除了敬神仪式吟唱,也成为冥想、集中意识的必要手段。总之,吠陀经典提供不可多得的印度人知识之源。吠陀多面相的知识,成为印度人行为准则、思考模式,吠陀经典和印度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举凡宗教典仪祭式、医学知识(Ayurveda)、音乐创造、宇宙秩序、人和自然环境…等等宗教人文科学,无不涉及,是深深地影响着后代印度人在宗教、艺术、音乐、科学、哲学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原素。吠陀经典对印度近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哲学流派奉吠陀为“最高权威”,很多印度人认为现代科学和一切真理都源于吠陀。


 《梨俱吠陀》神曲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