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数学家华罗庚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040296235
作者:丘成桐,杨乐,季理真
页数:292页

章节摘录

插图:1931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天,我踏进水木清华的清华园。第二天到数学系报到,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位带南方口音的青年学者。他问我是不是要进数学系,我说这是我的兴趣。我问他是不是这里的教授,他说不是的。最后我很吃惊地听他说:“我是这里的哗时助理’。”他解释说:“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当‘半时助理’。”又说:“我现在是熊迪之(庆来)教授的助教,他教本系三、四年级的高等分析一课,我帮他改学生作业卷子。”这真是别开生面为才能卓绝的青年想出来的一条道路,一项教育上极有意义的措施。华先生是一位旷世奇才的数学家。他出生于贫寒的家庭,没有机会受到正常的高等教育,初中毕业后只在上海读短期的商业学校就辍学了。但他是一个具有自力更生和奋斗创造精神的青年,所以有超人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足为万世师表,这是我们悼念他的本意所在。

前言

今年是华罗庚先生百年华诞,也是他仙逝25周年。《数学与人文》丛书要出版一个专辑纪念华先生,这是一件大好事。主编丘成桐先生要我为专辑写一篇前言,虽然我自知学识浅薄,不足以当此重任,但义不容辞,勉力为之。在此我谨向丘先生及编辑部表示衷心感谢。华先生于1931年去清华大学任数学系图书管理员,那时中国的现代数学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方向集中于局部射影微分几何与级数求和,再加上一点其他的零星研究。华先生则以数论为研究方向,至1935年,他就进入了当时堆垒数论研究主流,即哈代、利特尔伍德与拉马努金圓法,及维诺格拉多夫指数和估计方法等当时世界最深刻的数学研究领域之一。他勇于攀登,在当时的中国,实属奇迹。华先生的数论研究以1940年其著作《堆垒素数论》的完成而告一段落。这时他感到维氏关于外尔和估计方法已很少有继续改进的前景。如果仍然研究数论,很可能学术生命就实际上结束了。虽然华先生当时已是著名的数论学家,但仍然结束了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将矩阵几何、自守函数、典型群与多复变函数论放在一起研究,目标为将代数学与函数论的一些经典结果推广到矩阵空间。这一研究是将矩阵看成点的推广,需要不同的工具与方法,这就使他的数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诚如丘成桐先生指出的,华罗庚的多复变函数论研究比国外同类研究早了10年。这不仅说明华先生勇于攀登,而且工作是超前的,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达到这一成就,实为奇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华先生的一生就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永远认真地学习。  ——王元我们现在宣扬华老的贡献与成就,就是希望广大青年学者以华老为光辉榜样,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将我国的数学研究与应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杨乐华先生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四方至少早了十年,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  ——丘成桐华罗庚是他那个时代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他和陈省身是那一代人中的两个最杰出的中国数学家。他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如果今天许多中国数学家能在科学前沿作出突出的贡献,如果数学在中国受到异乎寻常的普遍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为学者与教师的华罗庚五十年来在他的国家所起的推动作用。  ——哈贝斯坦尽管他名满天下,但他是自居于平凡的人的。  ——梁羽生

后记

本书得以在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如期出版,我们要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文章的作者,他们在文集编辑过程中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友好的合作。特别是华老的女儿华苏在全书的编辑过程中,除了认真参与讨论,还在照片的收集、选编以及照片说明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陆洪文先生为华老的生平提供了初稿。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退休编辑张小萍参与了全书的文字和图片的编辑工作。浙江大学数学中心的李方、姚恩瑜、王潇和赵春莉为丛书的出版做了很多组织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赵天夫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的帮助,还要感谢有关的设计人员,使得本书以美观、大方、庄重的版面设计与读者见面。

书籍目录

王元:前言
丘成桐:纪念华罗庚先生文集序
丘成桐:永遇乐——华罗庚教授百岁冥辰纪念
胡耀邦1982年写给华罗庚的信
华罗庚1983年写给丘成桐的信
陈省身:我与华罗庚
G.B.Kolata: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
徐贤修:不靠历史记载,不需权贵褒饰的伟人
段学复:怀念华罗庚
徐利治:追忆我的老师华罗庚先生
田方增:纪念华罗庚先生
万哲先:忆华罗庚老师1950年回到清华园执教
严士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陆启铿: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方面的工作与思想及其对数学与物理的影响
丁夏畦:深切怀念华罗庚老师
龚升:继承与发扬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数方面的工作
钟同德:尊敬的华老师引领我进人数学的门槛
杨乐:缅怀与回忆
石钟慈:华先生教我学计算数学
颜基义:聆听华罗庚先生教诲的点滴回忆
杨德庄:恩重如山的教导
陆洪文:永远怀念老师华罗庚
冯克勤:从师八月,受益终生
裴定一:怀念恩师华罗庚
陈德泉,计雷:从统筹法、优选法谈起
王柱:统筹法应用开篇纪实与思考
李之杰:难忘在华罗庚教授领导下工作的十三年
郭汉英:华老与狭义相对论
张奠宙: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
张孝达:纪念关怀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H.Halberstam:杰出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P.T.Bateman:《华罗庚文集》序
弥永昌吉:华罗庚教授在日本
P.Rosenstiehl:1979年11月华罗庚在法国
T.M.Apostol:华罗庚与加州理工学院
白鸟富美子:华罗庚先生即将访日
白鸟富美子:悲歌
森本光生:听华罗庚先生最后一课
龙泽周熊: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成就
小松彦三郎:悼华罗庚先生之溘逝
吴耀祖:纪念华罗庚百岁华诞颂
华顺:爸爸的故事
华俊东:爸爸的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
柯小英:都是炎黄子孙
华陵:追忆我的父亲华罗庚
华光:荣誉属于祖国才智献给人民
华苏:我记忆里的父亲
华密:爸爸的情与爱
华罗庚: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梁羽生:华罗庚传奇
华罗庚生平
华罗庚的主要著作
编者后记

编辑推荐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数学与人文·第2辑

作者简介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是《数学与人文》丛书为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专辑。书中汇集了华罗庚生前的同事、朋友、学生、家人对他的怀念文章,还有英国、日本、美国、法国数学家的纪念文章。书中还刊登了反映华老在各个阶段重要活动的精彩而又珍贵的照片。这些文章和照片真实形象地展现出华老传奇的人生、杰出的数学成就.以及他坚定地为国家、为数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

图书封面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华罗庚先生说他一生有“三个困难时期”,“使他很难从事数学工作”,分别是青少年时代,抗日战争,文革。2、“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会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获得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的已故数学家塞尔伯格如是评价华先生回国。3、“尽管大家都说他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数学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但是直到他的晚年,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很清醒、很客观的:‘对于一个数学家,除了学问,其他都是无足轻重的。’”华苏回忆父亲华罗庚时如是说。4、徐贤修教授回忆道,华罗庚先生曾对他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华先生初到清华时工作时间比此更长。这些可印证华先生的名言:“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5、段学复先生说:“从1932年到1936年的四年中,华罗庚的才气和勤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那时,华罗庚年轻,精力旺盛,每天紧张地学习数学10小时以上。他早晨总是起得很早,抓紧早饭前的点滴时间,极其专心地工作。他很快就抓住了数学的精华。”6、徐利治教授认为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教学观至少包括如下三点主张:一是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独立性),二是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三是要选读名家的数学原著和文献。7、严士健教授说:“让我印象深刻并且终生受益的是(华罗庚)先生所讲的课是数论的基础性内容,但是先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熟资料,经常从一些原始文献中提取一些新内容来丰富课程,而且从来不是将已有资料平移过来,一定要反复加工,突出方法和思想。”8、陆启铿院士认为华罗庚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9、丘成桐:“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这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引进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10年,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10、据陆启铿院士讲,沃尔夫奖得主E.M.Stein在一次访问中国时的宴会上当众宣称,他在多复变函数特别是调和分析方面,是“华罗庚教授的名誉弟子”。这并非全是恭维,因为华先生五十年代关于多复变的工作对后来Stein关于全纯函数的边界性质的研究有作用。11、徐贤修教授:“华先生在治学上提纲挈领、讲求效率,教学深入浅出,大受学生欢迎。研究则直指尖端,不畏艰难。他天赋过人,勤奋异常。他为学能持之以恒,做‘半时助理’如此,当教授如此,举世闻名后亦复如此。可知‘天才’的成功大半须从努力中得来,实足为后世天份高者矜式。”12、万哲先院士回忆华罗庚先生时说:“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研究工作要求很高,强调要选有意义的问题做,要有新的想法,要创造,不要依样画葫芦。一旦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取得点滴成果时,他就鼓励。另一方面他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只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踏踏实实地工作,收获就会到来。”13、严士健教授回忆华罗庚先生的讲课风格时说:“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是让听讲者能够随着他一起想、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当讲到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外围的一些容易的、表面的内容较快地弄清楚,必要的概念随着问题的展开而引入,尽量快地让读者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用华先生的说法就是:‘单刀直入,直逼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方法,于是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不是按照演绎方式,先介绍概念,然后用概念来描述问题等等那种叙述方式。”14、华罗庚先生自学出身,初中学历,数论成名,后扩展至矩阵几何、典型群、代数学、多复变函数等领域。华先生矩阵技巧出神入化,大数学家外尔(H.Weyl)对此非常赞赏,说:“他玩矩阵就如玩数字一样。”15、当年中科大数学系推行“一条龙”教学法,遂流传“龙生龙,凤生凤,华罗庚的学生会打洞”,意指华先生教的学生矩阵都学得非常好。矩阵最重要的技术便是利用变换尽可能地将矩阵元变为零,即“打洞”。16、厦大教授钟同德回忆说,华罗庚先生对他们讲,念别人的论文要究根究底分析论文的实质,要弄清楚论文的出发点,这篇论文的来龙去脉,最后还要考虑是否有比作者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论文提出的问题;弄清这本书是如何从关键出发得到充分发挥的,也就是念书要“从厚到薄,从薄到厚”。17、钱伟长先生曾对王元和杨乐说,他在清华时十分用功,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念书,原以为自己是全校最用功的,后来才发现华罗庚先生比他还用功,每天早上四点半钟就起来念书了。杨乐院士讲的。18、中科大还在北京的时候,有段子说:“富清华,穷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19、“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白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些都是华罗庚先生所提倡的关于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20、冯克勤教授讲,文革期间红卫兵曾让华罗庚先生去打扫厕所。21、吴文俊:“我非常赞成和推崇‘推陈出新’这句话。有了陈才有新,不能都讲新,没有陈哪来新!创新是要有基础的,只有了解得透,有较宽的知识面,才会有洞见,才有底气,才可能创新!”22、华罗庚:“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对所学的东西做到懂,彻底懂,经过消化的懂,我们的基础就算是真正的打好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学习就可以大大加快,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学习和科学研究上循序渐进的规律。有人说,基础、基础,何时是了?天天打基础,何时是够?据我看来,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23、陈省身:“所有这些东西一定要做得多了,比较熟练了,对于它的奥妙有了解,就有意思。所以比方说在厨房里头炒菜,你做个菜,炒个木须肉,这个菜炒了几十年以后,是了解得比较多,很清楚,数学也这样子,有些工作一定要重复,才能够精,才能够创新,才能做新的东西。”24、华罗庚:“方法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熟能生巧’。搞任何东西都要熟,熟了才能有所发明和发现。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熟,并不是大家死背定律和公式,或死记人家现成的结论。不,熟的不一定会背,背不一定就熟。如果有人拿过去读过的书来念十遍、二十遍,却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那我说这不叫熟,这是念经。熟就是要掌握你所研究的学科的主要环节,要懂得前人是怎样思考和发明这些东西的。”25、华先生对熊老一直十分敬重,杨乐院士讲,他60年代做熊老的研究生,一次新年时去看望熊老,片刻后华先生也到熊老家拜年,在那里相遇;69年2月,熊老受文革摧残逝世,华先生得知消息时遗体已运抵火葬场,华先生急忙赶到那里,翻遍盖尸布,才找到熊老的遗体,作最后告别。26、高斯:在科学进展和学习修养的途径上,总是易先于难,简先于繁,特殊先于一般,然而在到达峰顶后,悠然回顾,常有骤得简明宏观之见,犹如静力学乃是力学的一隅同样地显而易见。27、闻一多先生与华罗庚先生相交甚善,西南联大期间,曾把自家房子让给华先生一家居住。闻先生送给华先生一方名章,边上刻有小字:“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 兼为之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怆,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戮,若在战前,不值两角。”28、华罗庚:搬弄是非者是催命鬼,谈空话者非真知己。29、1933年,到清华一年半后,华罗庚被破格提拔为助教,引起非议,叶企荪先生支持此次破格,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30、陈景润先生往华罗庚先生家打电话时,第一句话总是:“我是华老的学生陈景润……”31、据华罗庚先生子女回忆,他几乎任何时候都在思考数学,在下棋、打桥牌等娱乐活动时常常中途因为想通某个问题而去工作,“吃饭时常常问:我吃了几碗饭?如果得到回答是一碗,就加一碗,如果回答是两碗,就算吃完了这顿饭。”32、“在家工作时他绝对不能容忍别人的干扰,打断他的思路就会发火。”华光回忆父亲华罗庚。33、文革期间,四人帮派迟群找陈景润,想让他诬陷华罗庚剽窃,陈景润不为所动,坚持说:“华老师没有剽窃我的东西,华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于是不了了之。华先生的子女对此事均十分感激,华苏评价道:“陈景润先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不要看他貌似文弱,而且不会言辞,但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好汉。”34、华罗庚: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向新中国的数学事业奠基人、杰出的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华罗庚学习!他自学成才,在多复变、数论、矩阵几何等理论领域多有开创性贡献。而更广为人知的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先组织青少年的数学教育工作,写出《从杨徽三角谈起》等优秀科普著作;去清华、中科大等学校教授大学生。后又深入广大工厂农村,推广普及“双法”(统筹、优选),推动国民经济和应用数学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人才,提高了效率。此外,他还是新中国数学事业的奠基人。参与组织创建中科院数学所/计算数学所等多个数学院所。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龚升、杨乐等都在他的培养下成了杰出的数学家。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坚持为人民服务,值得我们一生学习。这本书是纪念华老诞辰100周年而作的文集。撰文者有杰出数学家,如陈省身、段学复;有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和他共同战斗的同志和学生;有外国友人;也有他的家人。还有理论物理学家郭汉英老师和武侠作家梁羽生。读了以后可以对华老的成就和品格有初步的了解。中科院的相关活动http://www.cas.cn/spzb1/JNHLGSS25ZN/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http://www.math.ac.cn/hua100/index.htm 纪念人民科学家华罗庚百年诞辰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一本很用心的书,虽然不是学数学的,看看也觉得挺有意思,比那些娱乐明星的传记有意思多了!
  •     多个数学家从多个视角来写,内容较为客观
  •     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评论这样一本好书,第一次评论,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中学生,对于华罗庚的了解并不是很多,看了这本书直让人恨生错了时代啊!
  •     爸爸说不是同个作家写的,是很多华罗庚的学生的回忆集
  •     今年是数学大师华罗庚诞辰100周年,这本书收集了很多纪念文章,大多数内容重复,少有新意.认真读了一遍,根本体现不出"传奇数学家"!纪念大师是件很严肃的事,决不能马虎.高等教育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四卷本,大师的高等数学引论,到是一件千秋功德之事,而且定价合理,书生们也能够买得起.相反,科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大师华罗庚的文集,定价奇高!科学出版社是以纪念大师的名义狠狠地捞钱吧?我很少买他们出版的书,奇贵!有些书质量很一般,例如:数学名著译丛!译文很差!不如直接读原著更好!
  •     同行写的,较有价值。
  •     帮表妹买的,应该不错。。
  •     给孩子励志。
  •     所购的书为正版,质量很好,送货及时。谢谢店主!
  •     杰出的人物,伟大的,无私奉献的好人民
  •     一样,印的都不好。内容可看,他的学生朋友写的。
  •     美中不足的是图书封面有轻微污损痕迹,发货速度比亚马逊慢
  •     看看,必须的
  •     在中国学数学的人都应该读读。
  •     传奇的一生:家贫、初中毕业、中学教员,杂货店会计,清华助教/教授,剑桥访问,抗战-西南联大;抗战结束-普林斯顿,爱因斯坦/维恩/阿玛达,伊力诺依;PRC成立-归国,数学所所长,离职-中科大教学;大跃进,下乡推广,文革;平反-国际交流代表,荣誉博士-首个学位,卒于日本讲台。如何借鉴传奇:家贫带来的专注,如今无法重新的爱国建设热情,能够在糟糕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生存下来的意志,不独善其身而是帮助/培养后人。如果一直是这些“明君良相”掌权倒也无妨,可惜天朝并没有那么好的社会基础。如今是否是这些开国/建国元勋们向往的新世界呢,很难说。
  •     喜欢华老,所以要读一读这本书。
  •     亚马逊的服务没得说,挺好的。书很久之前买的,已经看完了。内容没有期待中的好,开始读时有对华罗庚先生传奇的人生的好奇和崇拜,但是虽然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写先生,最后还是觉得大家写的差不多,越读越没意思了!不过数学家们的文学功底还是值得学习的。
  •     很平易,也很感人
  •     以为是传记,结果是颂词,顿时不想看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