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出版人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11824448
作者:[美] 艾伦·布林克利
页数:37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起初他们只是为数甚少的先驱者,危险地坚守在中国大陆的边缘地带——他们是一些诚挚、孤独,常常担惊受怕的男男女女,从事着一项几乎完全徒劳无功的事业。他们生活在西方商人之中,却又与之格格不人,因为他们的任务不是建立贸易关系,而是拯救灵魂。数代之后,中国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垂青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规模更庞大、更雄心勃勃的传教计划的目的地。在中国传教依然艰难,而且大多最终不了了之。但传教士们不再孤独无助,也不再那样担惊受怕。他们传播的不仅仅是基督教信仰,还有西方的进步。这些传教士留给世界的不只是他们自身的作为,还有他们子女的作为,他们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们在世上行善的责任感。亨利·R.卢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那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总是闪现着童年岁月的影子。他童年时和他心目中的现代圣人们生活在一起,他的父亲是其中之一,从他们身上,他继承了传教的热忱,并且带着这种热忱走进了世俗世界。第一批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会士(Italian Jesuits),他们于十六世纪晚期抵达中国,因为得到帝国宫廷的宠爱而显赫一时,后来又因为教义之争而失宠。到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基本上离开了中国,当时皈依基督教的中国人几乎没有,而敌视他们的中国人却为数众多。十九世纪初,一些美国天主教牧师从土耳其和巴勒斯坦向东穿行,和他们的耶稣会会士先辈们一样,只身进入了中国。他们同样遭遇了一个复杂、世故而又封闭的社会,他们既不会说中国话,也不懂中国的文化,因此很少能够长期逗留。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零星的英美两国贸易前哨基地在中国沿海逐渐建立起来,另一拨传教士抵达了中国,这次来的大多是新教徒。他们有些不安地将自己和家人安顿在沿海的商业港口,几乎不曾深入内陆。他们的雄心可谓远大,但人数很少。在美国内战之前的几十年里,美国对外传教团——美国主要的传教士招募机构——仅将六十五名被授予圣职的传教士(另有大约五十名配偶、亲属和助手)派遣至东亚,其中被派往中国的不到一半。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真正派去的人格外的失败。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花了十八年时间,才赢得了第一个本土皈依者。和几十年前相比,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数十年里对基督教并未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传教士们对中国则感兴趣得多,部分是因为西方在亚洲的扩张。美国和欧洲的商人在亚洲修建铁路,创办石油公司,并将触角从沿海向内陆延伸。他们的扩张为传教活动开辟了新的地域。然而,对传教计划的前途影响更大的是,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事件——英美新教在神学和机构基础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深远的转变。工业时代的社会动荡以及十九世纪晚期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英国和美国被广泛接受——在新教各派中引发了信仰危机。大多数英美新教徒随之分化为两派,各自沿着新的神学道路前行。一条道路往往导向原教旨主义,狂热维护传统神学,拒斥挑战它的新科学。但这条道路也会激发鼓舞人心的信念,因为这意味着为了迎接基督的复临——那时只有基督徒才能得到拯救和救赎——必须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来扩大信徒的队伍。而其他新教徒——其中许多人最终自称为现代主义者——选择接受达尔文主义和其他科学发现,并据此调整他们的信仰。他们认为,与上帝创世说相比,进化论更能鼓舞人心,因为它描述了古往今来持续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他们相信芸芸众生能够对这个过程有所贡献。这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新教徒中激起了多样化的大规模传教运动组织,即所谓的“社会福音”运动,它致力于将信仰和积极的行动相结合,以解决工业化世界的社会问题。这些新兴的新教派别在许多问题上彼此意见不合,但他们——即使时常有些不自在——却因为十九世纪晚期一项伟大的基督教传教计划而联合起来:向世界各地派遣数千名传教士。新的传教热情的源头之一可以追溯到1886年夏于马萨诸塞州北部举行的《圣经》大会,会议由德怀特·穆迪(Dwight Moody)召集,他是普通的卫理公会信徒,后来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福音传教士之一。一百多名大学生在穆迪召集的大会上脱颖而出,他们立誓以传教为职志。他们的献身精神引发了学生矢志传教的大潮,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另有两千多志愿者受此感召而投身其中,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组织也在1888年年末应运而生。

前言

1966年5月,作为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帝国的共同创办人,亨利·R.卢斯生平第一次答应参加一档电视专访节目。他当时已六十八岁,并在两年之前辞去时代公司总编辑一职。但在不少美国人心中,他仍然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人物——尤其是他旗下杂志的内容,影响、吸引,有时甚至激怒了许多人,而这些人却很少见到他的真容。采访他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埃里克·高德曼(Eric Goldman),此人之前曾为约翰逊总统主掌下的白宫效力,当时是美国广播公司(NBC)一档名为《敞开心扉》(Open Mind)的严肃节目的主持人。高德曼是一个文质彬彬、谦恭有礼的采访者,但并非易驭之辈。面对卢斯,他在几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上步步紧逼,这些问题在卢斯一生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在他头上盘旋。卢斯创办的《时代周刊》、《财富》、《生活》以及《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都是“共和党杂志”吗?它们内在抱持的是“保守主义观”吗?他“个人的态度和信念左右着杂志的内容”吗?他特别赞赏并公开支持共和党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WendellWillkie)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这是否属“越界”之举呢?最重要的是,卢斯屡屡干预美国国际政策的辩论是不是“一种当代版的美帝国主义”的表现呢?在长达一小时的节目里,卢斯大部分时间无精打采地靠坐在椅子上,他的衣服有些凌乱,领带歪向一旁,裤脚因跷着二郎腿而向上提了起来。他看起来面容憔悴,神色警觉,又略显不安。他漫无边际地说着,常常一句话说到中途停下来,而后又从头开始,在真正回答问题之前顾左右而言他,有时他语速飞快,似乎在竭力克服口吃的毛病。他自幼就受到口吃的困扰,在紧张时刻偶尔还会复发。对高德曼话中的讥讽,他并没有表现出敌意。“有人觉得,”高德曼说,“你持有一种美国世界使命观……认为美国应该走出去,将这些国家带人一种与我们十分相似的文明。”卢斯在1941年写的著名论文“美国世纪”(The American Century)中正是这样说的。对此,卢斯指出,他1941年的观点是受“二战”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但他没有反驳高德曼的说法。“欧洲曾领导全世界长达几个世纪,但它没有能力再这样做了,”他说,“领导全世界的重任将越来越多地落在美国的肩上……这种重任必然要遵循我们所抱持的理想。”随着话题转向卢斯平生念念不忘的亚洲,他长久郁积的不满变得更为明显。高德曼主张,其他国家应该“追求自己不同的道路”,美国不应该为共产党中国所困扰,而卢斯对此做出了反驳。对亨利·卢斯的采访也可以是另一番样子——采访可以聚焦于以下问题:他的杂志所取得的非凡成功,他因此而拥有的强大权力,他为之奋斗的理念,他积聚起的巨额财富,他与构成了其世界一部分的权势人物之间不同寻常的交往,乃至他跟美国最出名的女人之一的婚姻。在几十年里,他一直身居美国最有权势的人士之列——总统们讨好他,对手们畏惧他,他既可捧人上天,亦可拉人落地。但是,他接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电视采访,竟然充斥着对他的批评,而这些批评一直贯穿其职业生涯之中,对此,他一定备感沮丧,因为他已是风烛残年。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为留名青史而付出的努力——坚守一个赋予其工作和生命以意义的使命。与同辈的很多美国人一样,我是读着卢斯旗下的杂志长大的,但对这些杂志本身知之甚少。我的父母阅读《时代周刊》多年,兴致一直不减,又常常被激怒。《生活》是我订阅的第一本杂志。不久之后,像同龄的许多男孩子一样,我成了一名《体育画报》的热情读者。当我开始历史学家的生涯之时,我与卢斯的“美国世纪”不期而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严峻的反战气氛下,这篇文章在我看来只是过时的残余,属于早先生机蓬勃而现在被人否弃的美国年代。我根本不知道,它的观点要过多久才会再度流行起来。多年之后,因为考虑为卢斯写一本传记,我开始了阅读年轻的卢斯与在中国传教的父亲之间的一批书信。卢斯和家人聚少离多,打十岁起,卢斯便就读于寄宿学校——起初在中国,后来在美国。他的家人彼此间关系亲密,卢斯就是靠着通信维持着和家人之间的关系,通信延续了多年,这些书信也使我认识了一位卓尔不群的年轻人。卢斯少有太志,一如他成年之后依然雄心勃勃。他自幼就努力奋斗,虽然总是意识到自己天资聪颖,但从不因取得成绩而志得意满——无论是在学校就读,还是在以后的时间里,一直如此。他又常常是一个孤独的男孩子——小时候在中国一家由英国人开办的寄宿学校里,他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作为霍奇基斯中学凭奖学金就读的学生,他有时受到排斥;他不善于发展深入的友谊和持续的亲密关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纽约客》布林克利无畏地对卢斯的最重要的成就进行了优美的和深刻的评价。  ——《纽约时报》布林克利用严谨公正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描绘了卢斯的传奇故事并为卢斯巨大的雄心和厌人的弱点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华尔街日报》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这本值得纪念的和权威的卢斯传记的面世,这是已经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布林克利具有写作传记的天赋,他能使已经被历史模糊和平面化的人物再次生动……卢斯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对权力人物的盲目靠近,以及对家庭的背叛,这本书都作了公正的描述,这是对真实人性的描述。他对卢斯创办的杂志,尤其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政治版图中的主导性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高度赞扬。  ——《纽约时报·书评》

后记

卢斯逝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时代公司。对他进行报道的要求纷纷飞出纽约,而全球各地的记者收集的轶闻和追忆潮水般涌入总部。当布里顿·哈登1929年去世时,公司员工悲痛难抑,以致无法写出一份讣闻,而是在《时代周刊》的里程碑版插人了一小块通知。虽然时代公司从未将已逝者的形象作为杂志封面,但为了卢斯,它打破了这个长达四十四年的惯例。在他的儿子亨利·卢斯第三世再三敦促下,同时害怕得罪卢斯忠实追随者的公司新领导人也力促此事,赫德利·多诺万终于同意将卢斯的形象作为封面——一张白色背景的简单铅笔素描像(依照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的一张照片描摹而来)。《新闻周刊》在同一周的封面上叠印了一张与《时代周刊》画像相似的形象——使用的是艾森斯塔特实际拍摄的照片。他的画像出现在全美国以及世界各大报纸上(其中有一份罗马的报纸报道说,“克莱尔·卢斯的丈夫逝世了”)。卢斯的葬礼在麦迪逊大道的长老派教堂举行,他多年来常在此做礼拜。他的牧师和朋友大卫·H.c.里德在教堂里为八百人主持了这场仪式——另有一千二百个时代公司员工聚集在时代生活大厦的接待区和礼堂,通过闭路电视观看了整场仪式。当周晚些时候,在一场私人仪式上,他被安葬在位于南卡罗莱纳州迈普金的一所房子的庭院里,这里曾经是他的家,但他很少去过,此时是一个特拉普派修道院。他的墓就在克莱尔的女儿安·布洛克墓地的旁边。在遗嘱中,卢斯将大部分个人财产留给了克莱尔——包括凤凰城和夏威夷的房子,他们在纽约的公寓以及她曾抱怨不为她所有的画作。其余的财产则留给了家族里的其他人:新泽西莫瑞斯县的一处房产给了儿子汉克;他在宾夕法尼亚哈弗福德镇为妹妹和妹夫买的另一处房产留给了艾玛威尔。子女欠他的债务都一笔勾销了。当然,最重要的一笔遗产是他在时代公司的十百多万股股票。他将五万五千股赠给了亨利·卢斯基金会,他曾经捐给该基金会的款项要大得多,总额几乎相当于他所有股份的一半。他将十八万股以信托的形式留给了克莱尔。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收到了七万一千多股。在当时,每股价值略高于一百美元。卢斯下葬的当天,时代公司发布了第一季度业绩公告,赢收创纪录地达到了三百多万美元,但经济疲软和公司旗下部分杂志状况不断恶化,令公司高层和董事会十分忧心。他们最担忧的是《生活》杂志,它的广告收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下降,而且一直未能恢复。这份杂志的编辑内容依然丰富,其读者群体依然庞大——有一段时间还确有增长。但形势起了变化。在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分化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卢斯企图将《生活》改造成“国家使命”杂志,结果徒劳无功。在一个日新月异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里,《生活》和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杂志将颂扬美国的繁荣和共识——不可能得到维持。《生活》本可以存活下来,甚至与时俱进。和之前的数十年相比,它提供了至少同样多的引人人胜的照片(和重要文章)。真正的问题在于它不断缓慢下滑的财务状况。尽管它发行量巨大,广告商还是觉得《生活》的价格太过昂贵,特别是和电视相比,电视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但收视费用高得并不多——部分地反映了出版业发生的广泛转变,这种转变使得许多大众杂志在劫难逃。《生活》继续挣扎,发表了许多重大的内容,怀着持续的希望(和对现实的否认)进入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但1972年12月8日,时代公司宣布它即将停止刊行这份也许曾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杂志。“只要我们能够看见任何现实的前景,我们一定会坚持。”饱受批评的卢斯继任者赫德利·多诺万在谈及这个决定时黯然地说。在报道《生活》停刊之事的时候,《时代周刊》引用了卢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在《生活》创刊头几年里说过的一段预言:“其他杂志生命力持久,比如《时代周刊》和《财富》;它们本身拥有永恒性。但《生活》或许只会存在二十年时间……每一期《生活》的出版都像百老汇上演了一部新戏。”《时代周刊》的编辑们补充说:“即便是老戏也得在某个星期六的晚上告别舞台。”《生活》在11月29日出版了最后一期。在封面的底部,杂志以一行小字说道:“再见。”时代公司继续迎难而进,而且一般说来兴盛不衰。在《生活》停刊仅仅两年后,时代公司推出了二十年来的第一份新杂志《人物》(PP印彪)。这份杂志也是时代公司大量新办杂志中的第一份(到二十世纪末,它共创办了一百多份杂志),它的创立是受到了《时代周刊》存在已久的人物版的启示,而且它在财务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卢斯坚信,高品质、精致和拥有广大的大众读者应该是他所办刊物的特征,但所有新办杂志很少体现这一理念。

内容概要

艾伦•布林克利(Allan Brinkley),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著有《抗议的声音》和《未完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简史》,前者荣获美国国家历史图书奖。他的随笔、文章及评论曾发表在《美国历史评论》、《美国历史杂志》、《纽约时报》、《纽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及其他一些出版物上,现居纽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海外游子
第二章 奋斗不息
第三章 大人物
第四章 创办“报纸”
第五章 “《时代》:每周的新闻杂志”
第六章 建立帝国
第七章 时代在前进
第八章 《生活》
第九章 环球人物
第十章 《时代》参战
第十一章 中国的解放
第十二章 “冷战”干将
第十三章 国家使命
第十四章 让他去吧
后 记

编辑推荐

《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亨利·卢斯是《时代周刊》《财富》和《生活》杂志创始人,出版大亨,美国新闻业传奇人物,在美国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艾伦·布林克利编著的《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这部传记被称为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优秀的传记!这部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纽约客》《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呤珀斯》等报刊杂志推荐!这部传记被称为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优秀的传记!这部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作者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一幅亨利•卢斯(Henry Luce)——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的画像。
作为《时代周刊》、《财富》和《生活》杂志的创立者,卢斯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出生于传教士家庭的亨利•卢斯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在霍奇基斯和耶鲁,他得以一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权力场。在巴尔的摩一家报纸任职期间,他和布里顿•哈登设想了《时代周刊》的理念——一份“新闻杂志”,以日益忙碌的中产阶级乐见的方式浓缩当周的新闻事件。1923年他们创办了《时代周刊》,年轻的卢斯很快成为了出版大亨。1936年,在这份杂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哈登却英年早逝之后,卢斯创立了《生活》杂志,数百万人迅速成为该杂志的订阅者。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生活》杂志的吸引力似乎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卢斯本人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1940年代初,他已将旗下杂志作为舆论平台,主张美国介入不断升级的国际危机之中去,在这过程中“二战”一词也变得广为人知。尽管卢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幸福似乎与他无缘。他与克莱尔——美艳动人的剧作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第二次婚姻可谓一团糟。晚年的卢斯孤独而又清寂,时不时的陷入阴谋论,家庭危情更让他心力憔悴。
《出版人》一书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一个关于功成名就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绝没有忽视这些成就背后公众和个人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这些付出才成就了传奇。
对《出版人》的赞誉
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布林克利无畏的对卢斯的最重要的成就进行了优美的和深刻的评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布林克利用严谨公正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描绘了卢斯的传奇故事并为卢斯巨大的雄心和厌人的弱点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这本值得纪念的和权威的卢斯传记的面世,这是已经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ton Post)
布林克利具有写作传记得天赋,他能使已经被历史模糊和平面化的人物再次生动……卢斯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对权力人物的盲目靠近,以及对家庭的背叛,这本书都作了公正的描述,这是对真实人性的描述。他对卢斯创办的杂志,尤其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政治版图中的主导性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高度赞扬。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图书封面


 出版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12/03/content_297341.htm?div=-1三本杂志,《时代》、《财富》、《生活》,改变美国传媒史,成就一个传媒帝国,出自亨利·卢斯。偏执、傲慢、中国、美国、保守主义,这些是亨利·卢斯人生中的关键词。近日,内地第一本正式卢斯传记、艾伦·布林克利所著《出版人》面世,由于传主的曲折的经历及其成就,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是一部现代传媒史,近代美国政治史,以及美国与东亚关系的一部近代史。阅读亨利·卢斯的传媒人生,以资参考。
  •     如果对中国时下的新闻杂志比较熟悉,你可能对《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新锐杂志要顶礼膜拜了,但我要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拜错了对象。不是说这些杂志做的不好,而是它们只是追随者,美国人亨利-卢斯的追随者。不知道亨利-卢斯的人,可能大有人在,但是对他麾下刊物没有耳闻的人,我估计没有几个。敢问稍有学识的中国人,还有谁不知道《时代》、《生活》、《财富》三本杂志么?我相信,《时代》既有特色又有传播力的头像封面一定会深印在很多人、很多时代的记忆中。同毛泽东“欢送”的司徒雷登一样,卢斯的父亲路思义也于同时期来到中国传教,后来还做了齐鲁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副校长——是他给卢斯取了个很中国的中文名字秦•卢斯。跟随作为传教士的父亲,卢斯在山东蓬莱小城登州度过了14年,14岁时单独前往欧洲,15岁第一次到美国,进入康涅狄格州Hotchkiss 学校。在课后,他一面担任侍者,还一面担任 Hotchkiss 文学月刊主编。1920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在那里成为骷髅会成员。1923年,当遥远的东方想起孙中山的国民党宣言时,大洋彼岸的卢斯也用创办《时代》杂志发出了他的媒体宣言,他将当时代表达新闻和意见的新闻文本改弦更张,他让新闻反映个人的观点,他还粗暴地强奸新闻技术,大大贬低“真相”作为新闻界硬通货的作用,同时追求新闻的文学化和故事化,小说写法的引用更是把每日的新闻报道变成了情景喜剧。此后14年,1930年创办《财富》杂志,1936年又创办《生活》画报,他以7年一本世界级杂志的速度,为他的传媒帝国垒石砌砖。每一个领域都被他开拓,并被发掘成为一个自由广阔的市场。在电视来临之前,卢斯以文学和娱乐的形式发现了新闻的另外价值。很幸运,卢斯厮靠自己的传媒哲学厮杀出了一片杂志帝国,于年富力强时,即实践了自己那个狂妄的梦想:“赚很多钱,多到没意义”,商业成功使他自视受神灵恩宠,同时又把他的职业视为神灵的感召,然后他为自己找到的使命是影响世界,工具则为他旗下杂志。 而有了钱的卢斯,却一点也不像个有钱人的做派,他不爱在生活享受上花时间,也不参加打网球、高尔夫此类运动,更不寻欢作乐,他的衣着对于上流人士来说,真是土的掉渣,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搭配乱套,也不会享受美味,时时刻刻总是一副工作狂的姿态。但对卢斯来说,这算什么呢?卢斯公开说他的杂志具有强烈倾向性,强调报刊应教育“茫然无知的读者”,这在强调“客观性”的同行中受到极大攻击,但他不在乎:“我并未自命杂志是客观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编辑的,无论什么内容都反映我的观点。” 在《时代》,卢斯确立了编辑制度——《时代》是编辑的天下,在他旗下的杂志中,记者只写背景材料,不署名,编辑决定一切。人们告诉他无权将《时代》称为新闻周刊,因为充满个人观点,卢斯却说:“因为我萌发了这个念头,所以我爱给他取什么名就什么名。” 尽管上过耶鲁大学,尽管进入了有钱人的上流社会,卢斯还保留着乡下人一样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心是无法满足的,他想知道每一个人的每一件事。卢斯曾告诉手下他的新闻哲学:“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当回答更多的问题,让人有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的读者。《时代》周刊,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1967年2月,亨利•卢斯死于心脏病。由他创立的《时代》40多年来第一次将逝者形象作为封面,为他的逝世制作了一期名为《朝圣之旅的终点》的报道,开头引用了卢斯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记者,我在为自由而战的最前方的战壕里,指挥着一个小小的区域。”事实上,卢斯并没有以记者的身份写过报道,这个心怀天下拥有财势的中年男人,注视着世界,并且时刻准备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以联合起来去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一生,我想没有比这么说更合适了:他一生都想改变世界,杂志只是副产品!虽然三本杂志,让他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外行崇拜向往爱,内行羡慕嫉妒恨,外加不屑。但不管怎么看待卢斯,他开创的周刊这种新媒体形式,适逢其盛,《时代》主政,《财富》主商,《生活》主影,既有报纸的时效性,又兼具书本的深度性,左挖右掘,巧言令色,在各路领域内攻城略地,河山进退,为全世界的中产阶层提供了一种“中产的阅读”。在中国媒体市场化20多年的道路上,卢斯以他的杂志帝国为各路心怀梦想的媒体人树立了一座灯塔,遥遥在前。环顾国中媒体,无论是“媒体黄埔”南方报业,还是“京师庶子”新京系,或者邵忠这匹“民媒黑马”以及上海、广州的名利场杂志,几乎全不逃脱卢斯老祖的老传统,他地下有知,当为活着时影响中国不够、死了还能这般教化众生而欣慰吧!在大众消费的时代,他提高了快餐媒体的品质,在书与新闻之间,他用杂志巧妙地平衡大众的阅读口味,我觉得这是卢斯最值得称道之处,天下有两种新闻,他要做慢新闻。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一个比快的时代,他敢跟你比慢,并且能引导你慢下来!
  •     读过此书之后,卢斯好像不是出版人,而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离婚、出轨等,更让人怀疑这是传教士的儿子吗?基督信仰何在?时代公司成功了,但是信仰消逝了。难到作者是美国民主党,丑化了卢斯?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生活》杂志的吸引力似乎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卢斯本人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一个关于功成名就的传奇故事。《纽约客》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       如果对中国时下的新闻杂志比较熟悉,你可能对《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新锐杂志要顶礼膜拜了,但我要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拜错了对象。
      不是说这些杂志做的不好,而是它们只是追随者,美国人亨利-卢斯的追随者。
      不知道亨利-卢斯的人,可能大有人在,但是对他麾下刊物没有耳闻的人,我估计没有几个。敢问稍有学识的中国人,还有谁不知道《时代》、《生活》、《财富》三本杂志么?我相信,《时代》既有特色又有传播力的头像封面一定会深印在很多人、很多时代的记忆中。
      同毛泽东“欢送”的司徒雷登一样,卢斯的父亲路思义也于同时期来到中国传教,后来还做了齐鲁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副校长——是他给卢斯取了个很中国的中文名字秦•卢斯。
      跟随作为传教士的父亲,卢斯在山东蓬莱小城登州度过了14年,14岁时单独前往欧洲,15岁第一次到美国,进入康涅狄格州Hotchkiss 学校。在课后,他一面担任侍者,还一面担任 Hotchkiss 文学月刊主编。1920年,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在那里成为骷髅会成员。
      1923年,当遥远的东方想起孙中山的国民党宣言时,大洋彼岸的卢斯也用创办《时代》杂志发出了他的媒体宣言,他将当时代表达新闻和意见的新闻文本改弦更张,他让新闻反映个人的观点,他还粗暴地强奸新闻技术,大大贬低“真相”作为新闻界硬通货的作用,同时追求新闻的文学化和故事化,小说写法的引用更是把每日的新闻报道变成了情景喜剧。
      此后14年,1930年创办《财富》杂志,1936年又创办《生活》画报,他以7年一本世界级杂志的速度,为他的传媒帝国垒石砌砖。每一个领域都被他开拓,并被发掘成为一个自由广阔的市场。在电视来临之前,卢斯以文学和娱乐的形式发现了新闻的另外价值。
      很幸运,卢斯厮靠自己的传媒哲学厮杀出了一片杂志帝国,于年富力强时,即实践了自己那个狂妄的梦想:“赚很多钱,多到没意义”,商业成功使他自视受神灵恩宠,同时又把他的职业视为神灵的感召,然后他为自己找到的使命是影响世界,工具则为他旗下杂志。
      而有了钱的卢斯,却一点也不像个有钱人的做派,他不爱在生活享受上花时间,也不参加打网球、高尔夫此类运动,更不寻欢作乐,他的衣着对于上流人士来说,真是土的掉渣,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搭配乱套,也不会享受美味,时时刻刻总是一副工作狂的姿态。
      但对卢斯来说,这算什么呢?卢斯公开说他的杂志具有强烈倾向性,强调报刊应教育“茫然无知的读者”,这在强调“客观性”的同行中受到极大攻击,但他不在乎:“我并未自命杂志是客观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编辑的,无论什么内容都反映我的观点。”
      在《时代》,卢斯确立了编辑制度——《时代》是编辑的天下,在他旗下的杂志中,记者只写背景材料,不署名,编辑决定一切。人们告诉他无权将《时代》称为新闻周刊,因为充满个人观点,卢斯却说:“因为我萌发了这个念头,所以我爱给他取什么名就什么名。”
      尽管上过耶鲁大学,尽管进入了有钱人的上流社会,卢斯还保留着乡下人一样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心是无法满足的,他想知道每一个人的每一件事。卢斯曾告诉手下他的新闻哲学:“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当回答更多的问题,让人有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的读者。《时代》周刊,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1967年2月,亨利•卢斯死于心脏病。由他创立的《时代》40多年来第一次将逝者形象作为封面,为他的逝世制作了一期名为《朝圣之旅的终点》的报道,开头引用了卢斯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记者,我在为自由而战的最前方的战壕里,指挥着一个小小的区域。”
      事实上,卢斯并没有以记者的身份写过报道,这个心怀天下拥有财势的中年男人,注视着世界,并且时刻准备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以联合起来去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一生,我想没有比这么说更合适了:他一生都想改变世界,杂志只是副产品!
      虽然三本杂志,让他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外行崇拜向往爱,内行羡慕嫉妒恨,外加不屑。但不管怎么看待卢斯,他开创的周刊这种新媒体形式,适逢其盛,《时代》主政,《财富》主商,《生活》主影,既有报纸的时效性,又兼具书本的深度性,左挖右掘,巧言令色,在各路领域内攻城略地,河山进退,为全世界的中产阶层提供了一种“中产的阅读”。
      在中国媒体市场化20多年的道路上,卢斯以他的杂志帝国为各路心怀梦想的媒体人树立了一座灯塔,遥遥在前。环顾国中媒体,无论是“媒体黄埔”南方报业,还是“京师庶子”新京系,或者邵忠这匹“民媒黑马”以及上海、广州的名利场杂志,几乎全不逃脱卢斯老祖的老传统,他地下有知,当为活着时影响中国不够、死了还能这般教化众生而欣慰吧!
      在大众消费的时代,他提高了快餐媒体的品质,在书与新闻之间,他用杂志巧妙地平衡大众的阅读口味,我觉得这是卢斯最值得称道之处,天下有两种新闻,他要做慢新闻。
      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一个比快的时代,他敢跟你比慢,并且能引导你慢下来!
      
  •     原创性与创造力与它们的缺陷同样伟大
  •     读完我就纳闷了,怎么会有这么完美无瑕,让人连生感慨的书呢?整本书以卢斯的传记为主线,介绍了美国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20世纪历史,这些历史更生动,更切合实际。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不把人物神话化,卢斯一手开创了杂志的神坛,而作者却踏踏实实写出卢斯内心的彷徨和缺陷,堪称杰作中的杰作
  •     对事业执着,以及创业艰辛,对行业理解,都有独到借鉴,值得一看!
  •     复杂的人性 卢斯出生于传教士家庭 对于道德精神有严谨的自我规范 但是同样渴望功成名就世人瞩目 为了热烈的爱情和野心追求第二任妻子 但是内心对于第一任深爱的妻子常怀沉重愧疚 所谓的“名人” 其实也是“凡人”而已
  •     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的传记
  •     可以通过此书了解美国的一些情况。
  •     在乔布斯横空出世之前,还有个亨利卢斯。同样地从0开始创业,用产品尝试改变世界。然而,想想如果卢斯生在当今这个世纪,他也不能大展拳脚。所谓时局造英雄,纸媒横扫天下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
  •     没有吹捧,对卢斯专横、好胜、趋附权势的性格做了相当客观生动的描写;也指出了卢斯作为那个年代一个缩影对美国所作出的贡献,他和他旗下的杂志代表了和说出了当时大多数美国人的心声——American Century,那是一个美利坚意气风发使命感爆棚的年代。
  •     书的纸张不好,到处有碎屑,还有缺映漏印的,我无语了
  •        书名与其叫“出版人”,莫如改为“传教士”。
       卢斯终究还是“子承父业”,只不过他传的不是长老会,而是“美国教”,或曰“美国使命”,《时代》《生活》就是他的布道坛。
       一个成功的传教士,必定是位偏执狂,诚信自己信仰之崇高和事业之美好,百折不挠;而中国则是卢斯的心灵故乡,就跟每个人一样,容不得别人对故乡说三道四,一心期望故乡如伊甸园(美国)般美好。
      
       全书翻译基本流畅。
       但是,第九章的翻译问题多多,多个人名未遵从约定俗成,比方司徒雷登译为“雷登 斯图尔特”,比方克劳塞维茨译为“克劳斯瓦茨”,比方亨利 斯汀生译为“亨利 斯廷森”;甚至连续出现编辑错误,如232页,“阻止”成了“组织”,“收音机”成了“录音机”,“印制(印刷)”成了“生产”,等等。
       另外,第十二章“冷战干将”也有多处译文与编辑错误,比如293页,应该是迪恩 艾奇逊即将出任国务卿,译文生硬翻译条件从句,会让人误读为阿尔杰 希斯将出任该职;而欧文 拉提摩,通常译为欧文 拉铁摩尔;301页中段,此处的“韩国”(南韩)结合上下文因该是“朝鲜”(北韩),“三八线”成了莫名其妙的“五四线”;302页中段“总统”错为“总理”;318页中段,有一处“她”错为“他”;等等。
       这些错误与全书的译文质量很不协调。这是怎么回事?扣除一星。
  •     翻译的基本符合中文期望且常感“意外之喜”,故事也较吸引人,没有明显的狭隘观点,使人有一口气读完的顺畅。
  •     这是一个出版业“传教士”实现美国梦的故事。。。
  •     非常一般。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12/03/content_297341.htm?div=-1
      
      三本杂志,《时代》、《财富》、《生活》,改变美国传媒史,成就一个传媒帝国,出自亨利·卢斯。偏执、傲慢、中国、美国、保守主义,这些是亨利·卢斯人生中的关键词。近日,内地第一本正式卢斯传记、艾伦·布林克利所著《出版人》面世,由于传主的曲折的经历及其成就,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是一部现代传媒史,近代美国政治史,以及美国与东亚关系的一部近代史。阅读亨利·卢斯的传媒人生,以资参考。
  •     好看
  •     敬请期待!
  •     受益颇多
  •     震撼的
  •     封底一个评价里的两个描述,概括了这本书的特质:一个人生的故事,一部现代政治史。我好奇的是作为出版人的卢斯,创办新杂志时的创造力和崭新力,选题里对人们生活动态的捕捉放大再去影响这个社会。那些政治的纠纷读得很吃力也乏力,经常忍不住就合上了,断断续续地。但也看到了,被赞誉的《生活》和《时代》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光鲜和富有权威,它们也曾陷在政治、偏执、争论的漩涡中。一本杂志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总会有些不那么好的时刻,而辉煌的时刻,一辈子有那么几个,就值了。| 重翻,第五章、第八章,《时代》《生活》的魅力值得重读。
  •       亨利•卢斯:他孤独地死于心脏病
      2004年,《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在中国出版,作者署名为“新闻自由委员会”,相信有很多人与我一样,对“新闻自由委员会”充满好奇,这个委员会成员的学科背景极广,涉及法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胡适先生也在其中,由亨利•卢斯于1941年捐款二十一万五千美金成立。
      亨利•卢斯创立了《时代周刊》、《生活》、《财富》这些世界新闻史上影响深远的刊物,为二十世纪最有权势的传媒人物,出资聘请学者研究媒体社会责任,决非作秀。从书的内容而言,更可窥见卢斯的社会情怀和文化理想,在权力与资本的双重压制下,提出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然而,一直以来,卢斯在中国是多重显影,他以支持中国抗日第一人闻达于国人,又以极度同情蒋介石政府而令人疑惑,他以他的媒体事业,在近十年中国市场化媒体发展过程中,被那些心怀梦想的媒体人,当做探索之途上的明亮灯塔,他也因对共产主义的极度反感,在政治历史研究者笔下,投下一个固执敏感的影像。
      艾伦•布林克利的《出版人》,是第一本正式进入中国大陆的卢斯传记。布林克利是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其著作《美国史》曾于2009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他也是当时出面解释为何要把克林顿性丑闻弹劾案,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学者,所持的理由是,此案对美国近代史有重要意义。
      2010年,布林克利执笔这本《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在美国出版,引起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关于卢斯的传记为数不少,布林克利版的卢斯传,颇有翻案的意味。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布林克利所看重的,是卢斯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财富与权势并非判断其成就的尺度。他在傲慢与偏见的对峙中,置入更多真实,让愿意理解卢斯的读者,可以摆脱原有的印象。
      1898年4月3日,卢斯出生在中国,他的父母是与司徒雷登同期到中国传教的基督徒。时代公司的辉煌,对中国问题的极度关心,传教士式的美国民族主义,是卢斯一生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对于前者,布林克利认为,卢斯出版帝国的建立,只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全国性大众文化横空出世,为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服务。卢斯旗下的刊物成功而有影响力,但是“其广度、原创性与创造力与它们的缺陷同样伟大”,若没有亨利•卢斯,也会有其他的“亨利”出现。
      卢斯所不可替代的,是他独特的思想。布林克利并没有详细分析卢斯出版管理的理念,限于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也没有精确分析卢斯旗下杂志的盈利模式,而是检视这些杂志所刊出的内容,以此分析卢斯的思想与立场。
      卢斯于年富力强时,即实践了自己那个狂妄的梦想:“赚很多钱,多到没意义”,然后他为自己找到的使命是影响世界,工具则为他旗下的杂志。卢斯在自己的时代公司有过多个名号,而他一直把“总编”紧抓于手,这让他始终拥有改变杂志内容与主题的权力。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开始,卢斯热切关注世界局势,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成为改变世界的伟人之一,直至去世。在不确定的时代(二战、冷战),一个心怀天下拥有财势的中年男人,注视着世界,并且时刻准备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以联合起来去影响美国的国际政策。布林克利结合时代背景重塑了卢斯的形象。这也是这本传记最为突出的特点,把卢斯的政治生活与思想作为传记主体。《纽约客》去年即称这是一部现代政治史。
      1940年1月,卢斯为《生活》写了一篇题为我们美国人的社论,明确提出美国必须联合英国,与德国纳粹抗衡,但是编辑不同意刊发如此直接的社论。一年以后,卢斯扩充了这篇社论,以“美国世纪”为名,发表在《生活》杂志。
      这篇影响巨大的文章,呼吁美国人介入战争,认为美国必须致力于建立一种与自由和进步相容的经济秩序,在国际事务上承担责任,声张正义,追求自由与真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善人,并称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
      卢斯对美国在国际上的角色期待,如果再多一点想象力,几乎是后来联合国的职责,以及“拯救陌生人”的国际人道主义思想的雏形。只是当时战乱,他尚不能想象不同国家坐下来和谈,只能期待当时最发达的美国,能寻求与其实力相符的责任。
      本书作者布林克利对卢斯的中国情结写得非常仔细,涵盖了民国时期中美外交的重要事件,并涉及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如果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国际事务,当做是一个游戏,卢斯肯定是迅速通关,实现全球正义的玩家。可惜纸上谈得火热,现实终究冰冷。
      1967年卢斯死于心脏病,冷战的幽灵还在地球上晃荡。由他创立的《时代周刊》四十多年来第一次将逝者形象作为封面,为他的逝世制作了一期名为“朝圣之旅的终点”的专题报道。报道开头引用了亨利•卢斯的一段话:“作为一名记者,我在为自由而战的最前方的战壕里,指挥着一个小小的区域。”
      
      成稿于2011-12-04
      
      
      
      《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
      【美】艾伦•布林克利 著
       朱向阳 丁昌建 译
      法律出版社
      2011年11月
      
      
      
      
      
  •     你觉得中国新闻周刊怎么样(~ o ~)
  •     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历史还是需要的。
  •     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很不错的一本书。
  •     很少看传记类,但这本必须看
  •     两个月断断续续看完,这个聪明、固执又矛盾的出版人,终生在为他所言的美国世纪中辗转腾挪,如果哈登没有英年早逝,《时代》会发展成怎么样?如果卢斯没有和莱拉离婚,事业上会否的如此成功?克莱尔这个让卢斯爱恨交加的女人,在《时代》出版帝国的扩张中扮演了多重的角色?卢斯的故事或许只属于那个幻化出来的美国世纪,但美国式的光荣与梦想,在中国终究式黄粱一梦。
  •     需要很强的目标感
  •       传奇出版人亨利·卢斯传记问世
       作者:盛韵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艾伦·布林克利(AlanBrinkley)为传奇出版人传记丛书又添力作,《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
      
      (ThePublisher:HenryLuceandHisAmerican Century)讲述了美国出版巨头亨利·卢斯的一生,卢斯的出版帝国曾经拥有《时代周刊》、《体育画报》、《财富》和《生活》杂志,可谓从方方面面影响了当代美国人的生活。
      
      卢斯的政治观念令许多人不适。他痛恨富兰克林·罗斯福及其新政,并自诩为冷战干将。
      
      布林克利承认卢斯的保守政治观无疑影响了他拥有的杂志的 封面新闻。但布林克利也认为卢斯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他所谓的“美国世纪”,他通过杂志向全球推销了一种丰裕的美国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民主的概念。
      
      该传记猛料颇多,其中最怪异的一段是1960年卢斯甚至尝试了LSD药物,当时他的第二任太太、不羁的剧作家克莱尔·布思·卢斯百般引诱他体验药物致幻的“宁静”,以期拯救他们濒临破裂的婚姻。
      
      据说卢斯在用了致幻剂之后,坐在书桌边安安静静地开始读特里林的马修·阿诺德传记。无论幻景如何魅惑,卢斯依然信仰维多利亚时代的理念:责任和道德修养。
      
      除了描述卢斯的出版事业,传记作者布林克利还试图分析卢斯的性格。
      
      卢斯是个怪人,他不善交际,却有着疯狂的野心。他用自负来补偿心底的不安全感。比如,他曾说过自己比爱因斯坦还要聪明,因为爱因斯坦只是个“专家”,而自己是个“全才”。终其一生,卢斯担负着一种责任感,他的传教士父母要求他事事务必严肃,务必有着更高的追求。1967年卢斯去世后,他的媒体帝国也开始衰败,继之而起的是1974年的《人物》杂志。若是卢斯在世,看到那些平白浪费在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身上的版面,又会做何感想?
  •     一个传奇人物。值得一读
  •     就是价格高。
  •     盧斯的性格中有大量的元素和自己太過相似。我彷彿看見了另一個自己。
  •     时代周刊 生活还有财富 卢斯真是一个天生做杂志的
  •     可以媲美R.Steel的《李普曼与美国世纪》,但是译者不知道燕京校长中文名为司徒雷登嘛?
  •     这本书后半部的译文质量不如前半。
  •     有点小伤心,图书破损了
  •       
      读过此书之后,卢斯好像不是出版人,而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离
      
      婚、出轨等,更让人怀疑这是传教士的儿子吗?基督信仰何在?时代公
      
      司成功了,但是信仰消逝了。难到作者是美国民主党,丑化了卢斯?
      
      
      
      
      
      
      
      
  •     前半部分描述生动,时代的创立以及和哈登的关系印象深刻
  •     虽然稍有枯燥,但是较为真实的描绘了一位生动的美国新闻界的大亨
  •     如何乘着时代的机遇,做一只风口上的猪
  •     说上面那些是一丘之貉,它还不如一丘之貉
  •     他不是出版人,他是传教士
  •     流畅。5分。
  •     敢于释放个人魅力,破坏式创新
  •       [转贴]亨利·卢斯的偏执
      Thursday, June 29, 2006 6:36:41 AM
      亨利·卢斯, 时代
      
      20世纪美国新闻史上的巨头人物亨利·卢斯(Henry Luce,1898—1967)在历史上是作为最伟大的发行人被人记住,与此同时人们奉送他的称号还有:“教育家”、“宣传家”、“虔诚的基督教徒”、“意识形态专家”、“西方理论家”、“保守人士”……,《美国新闻百科全书》称赞卢斯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时代》周刊所创造的词语已成为当今美国英语的一部分”,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说“他的杂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整个美国的教育制度的总和”。
      
      亨利·卢斯一生都在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有人说,他留给世界最大的财富就是对杂志新闻事业的革命。这个“偏执狂”首创新闻杂志的形式,创办了《时代》周刊、《生活》周刊、《财富》等著名刊物,30岁成为美国百万富翁,进入上流社会。美国杂志品牌的经营与延伸,对创意的无限推崇,对人力资源的发掘等杂志经营理念都是从他而开始的。他成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杂志出版公司——时代公司,这一公司的主体后来辗转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新闻人和传教士
      
      
      在《亨利·卢斯:创造美国世纪者的政治肖像》(Henry R. Luce: A Political Portrait of the Man Who Created the American Century)中,作为一个真正学者的奉献,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罗伯特·赫兹斯泰恩教授对亨利·卢斯的研究胜过了传记作者斯旺伯格。他滑入了《时代》的风格, 大量使用象“独裁者斯大林”、“权威李普曼”一样免费的形容词,断章取义、混合比喻、折磨句法式的提出了“卢斯思想”的概念。他认为卢斯的新闻学是卢斯的父亲在中国宣讲的教条的世俗版本,总是尽最大努力确认新闻学就是传道福音。卢斯认为一个有用的谎言胜过有害的真相。 “任何新闻学的歪曲或扭曲都是为了上帝和耶鲁。”
      
      卢斯将 20 世纪 20 年代表达新闻和意见的新闻文本改弦更张。卢斯让新闻反映他个人的观点,他粗暴地强奸了新闻技术,大大贬低了“真相”作为新闻界“硬通货”的作用。在《时代》周刊内部,风格决定内容,简洁性杀死了复杂性。小说写法的发明把每日的新闻报道变成了情景喜剧。卢斯杂志帝国包括了《时代》( 1923)、《财富》 ( 1930 )、 《生活》 ( 1936 )、 《体育画报》 ( 1954 ), 每一个领域都被他开拓并被发掘成为一个自由广阔的市场。在电视来临之前, 卢斯以娱乐的形式重新发现了新闻的价值。他告诉《时代》的华盛顿分部负责人:“开明新闻学的功能就是去指引和领导新世界。”
      
      作为美国新闻界的顶梁柱,亨利·卢斯在世的几十年一直担负主要创造者的角色。教育家和宣传家、传教士和新闻人、好奇心和思想观念,这么多的矛盾在他身上一直纠葛不清。
      
      是他把新闻的定义扩充到美国无数报刊杂志主编的身上,是他教育了老牌报纸如何去采访,如何去发掘新闻制作的广阔天地。但是他所喜欢的不是金钱,而是权力;他所看重的不是业主这个身份,而是主编这个职位。
      
      在他出来混迹新闻界之前,新闻就是政治斗争和案例分析,卢斯将新闻拓展到了社会的细枝末节——医药、法律、音乐、书籍。而作为一名成功的出版人,卢斯还热心于政治。他利用他所控制的杂志反映他的整套价值观,利用他的杂志为共和党影响全国选民。从1940年大选起,他的杂志就成为共和党的一厢情愿的忠实喉舌。
      
      卢斯不仅是个传教士的儿子,而且是个虔诚的清教徒,既追求财富,又讲求责任这一美国文化的特点在他身上典型地显现出来。商业成功使他自视受神灵恩宠,同时又把他的职业视为神灵的感召。他无休止地强调新闻应教育大众,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他自命为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捍卫者,称自己的杂志是美国既成体制的代表(The Establishment)。
      
      尽管后来上了耶鲁大学,进入了上流社会,卢斯还保留了乡下人一样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心是无法满足的,他想知道每一个人的每一件事。他的一生都在鼓吹“美国世纪”,1941年2月他写下《美国世纪》的文章,得意洋洋地宣称美国应当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美国应当)全心全意地担负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和最有生命力国家的责任,并抓住我们的机会,从而为了我们认为合适的目标,通过我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对世界施加我们的全面影响。”
      
      卢斯告诉他的手下他的新闻哲学: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当回答更多的问题,让人有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的读者。《时代》周刊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时代》周刊忠实地反映了卢斯的新闻思想和观点。卢斯首创“群体新闻学”,在他的杂志中,记者只写背景材料,不署名,编辑决定一切。整个《时代》周刊是一台围绕卢斯思想转动的巨大机器。
      
      
      主编和 “双料使者”的斗争
      
      
      卢斯公开宣称其发行的杂志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强调报刊应教育“茫然无知的读者”,这在强调“客观性”的新闻同行中受到了极大的攻击。但是卢斯不在乎。他说:“我并未自命杂志是客观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编辑的,无论什么内容都反映我的观点。” 卢斯首先确立了编辑制度——《时代》周刊是编辑的天下。人们还告诉他他无权将《时代》周刊称为“新闻周刊”,理由是杂志充满了他的个人观点,偏执的卢斯回答:“因为我萌发了这个念头,所以我爱给他取什么名就什么名。”
      
      卢斯是时代杂志公司的总编,也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周刊的主编,无论发表什么文章,他都全权负责,掌控一切,谁也不能染指。一次,卢斯的一名高级记者曼宁焦躁不安,卢斯亲自飞到欧洲和他会面,劝他改变主意。会面后,爱才如命的卢斯彻底丧气,因为曼宁想当他这个角色。对于卢斯来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一般来说,《纽约时报》主编的变更,连精明的读者也察觉不到,因为这样的大报,主编对报纸的控制几乎鲜为人知。《时代》则不同,《时代》是编辑的杂志,编辑对报道格调的决定权达到了超乎寻常的程度。在周刊内部,主编支配高级编辑,高级编辑支配撰稿人,撰稿人支配记者,主编是凌驾一切之上的。
      
      卢斯手下的记者被新闻历史学家称为“双料使者”:一方面努力寻找事实真相,来佐证这个世界的变动;另一方面则与编辑部进行不断地斗争,寻找政治支持和版面呈现。卢斯道地的记者好奇心和纯粹的传教士的个性分裂在中国问题上受到严峻考验,而牺牲者就是最著名的记者的白修德。
      
        卢斯非常欣赏他的驻华记者——犹太人白修德,因为他实在太出类拔萃了——他的激情、意志、洞察力和判断使卢斯赞叹不已。卢斯发现白修德像自己一样热爱中国,白修德也认为,“自己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受到卢斯的影响”。1942年卢斯曾有中国之行,抵达重庆的第二天,他与白修德就乘坐一辆黄包车到闹市区与市民交谈。两人在重庆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谊,随后卢斯任命白修德为《时代》远东版主编。白修德没有因为老板的赏识而冲昏头脑,他对中国的真实报道以及对蒋介石政权的批评越来越刺激卢斯,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1944年,白修德发现自己的一篇署名文章被卢斯删改得面目全非,遂发出抗议。同年11月,他的稿子已经在《时代》周刊发不出来。
      
        1945年日本投降时,《时代》周刊准备出版一期蒋介石的封面人物报道。白修德不相信蒋介石是中国的希望,在发给卢斯的电文中说:“如果《时代》明确地、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的话,我们就没有对千百万美国读者尽到责任。”不久,白修德奉召回国,他和卢斯不再称兄道弟。在冷漠的气氛中,白修德提出辞职,然后一鼓作气,写下了《中国的惊雷》。书中的倾向使卢斯大为光火,他大骂“那个婊子养的犹太丑小子”,使得白修德伤透了心。其后两人十年不再交往。
      
        后来的事实证明,白修德是对的,而卢斯错了。1956年二人在巴黎邂逅,曾有一夜促膝长谈。不久,当漂泊法国的白修德失业时,卢斯打过越洋电话来请他回去工作,卢斯说:“在中国问题上,我不知道谁对谁错,不过现在是回国的时候了,老弟。”倔强的白修德没有重返《时代》,但同意为其写稿。他与卢斯彼此更加小心翼翼地接触,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亲密。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旁观者》(Adventuresof a Bystander)中分析中国管理文化是一种分化人事的文化,他比较了亨利·卢斯和毛泽东的管理方法,说毛泽东的政治手段,就是分化属下,令他们互相不信任,这样四分五裂的党派,自然无法可以挑战毛泽东的权威。杜拉克认为卢斯治理《时代》周刊的做法,正是毛泽东的那一套。因为卢斯在中国出生,所以他的管理方法是由中国文化学到的。
      
      
      卢斯的中国情结
      
      
      卢斯随作为传教士的父亲在中国山东小城登州度过了生命的最初14年,他的中文名字叫秦·卢斯。他在中国的童年过得艰辛无比,成年后他总是回忆起作为传教士儿子的悲惨之处。中国养育了他,又像鬼魂一样依附在他身上。某种程度上,卢斯的存在是作为国民党的驻美大使而存在。
      
      卢斯一生数次访华,接触的都是少数上层人物。1932年访华与宋氏家族建立密切联系,其后的访问都得到蒋介石政府国宾般的接待。1930年代始,蒋介石成了卢斯理想的代表。他的反共行为、基督教徒身份,以及他所依靠的以宋氏家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势力都赢得了卢斯的好感。蒋介石被视为美国文明培养的结果和未来的希望,是使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而又不破坏旧有文化的第一人。
      
      置自己的记者从中国发回的大量客观报道而不顾,随心所欲地拼凑旨在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宣传攻势,这对亨利·卢斯来说,只是一个前奏。一位在中国生活过多年的美国记者觉察到,随着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这些“仅一年前还揭露过河南的饥馑和中国必须匡正的时弊”的刊物,此时慌不择路,而变成了一部地地道道的宣传机器。“这部宣传机器一周接一周地炮制出的材料与国民党宣传部发表的消息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写得好一些,更容易为千百万美国人所接受”。
      
      卢斯最常常说的话就是:“我只愿意当民主在中国恢复后的驻华大使。”晚年的时候,中国成为了共产党的天下。卢斯问一个手下多大了?手下回答:二十九。“多想回到你的那个年纪呀,”卢斯感慨万端,手下惊问为什么,“我是在一个叫做登州的小城长大的,现在那个地方已经被共产党接管,我殷切希望有一天回到那个地方,看它变成自由之乡。”
      
      1940年代,《时代》周刊对中国报道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恐怕是美国任何报刊所无法比拟的,其报道的倾向性厚颜无耻。《时代》周刊和《生活》周刊笔下的中国引人瞩目。那对漂亮的夫妇仪态万方,排练中的士兵让人难以忘怀。而事实上中国已经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从统计资料看,《时代》对华报道连续性强(平均每期1.2篇,90%登在国外新闻(Foreign News)的“中国”栏中);覆盖面广;观点前后一致,倾向性强。专家研究后指出从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但是这些历史事实却是为卢斯的编辑精心包装过的。
      
      《时代》周刊的倾向性立场尤其表现在人物新闻上。蒋介石是《时代》周刊竭力塑造的媒介人物(media figure)。蒋介石像曾六次登上《时代》封面,同一时期在报道中也经常出现蒋在各种场合着各种服装的照片。蒋的生平被数次长篇介绍,极富传奇。此外,在新闻报道中,综述和背景介绍中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把蒋介石塑造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中华文化和孙中山思想的捍卫者、抗战英雄、反共排头兵。与之对应的,《时代》周刊称毛泽东为共产主义头子(Communist Bose),顽固的、个性化的、沉默寡言的内战专家、资深的共产国际分子。
      
      报刊不会创造历史,但是,它们能够记载和报览历史,影响历史发展的可能方向。对卢斯在中国问题上的拙劣表演和,像大卫·哈伯斯塔姆这样锋利的批评家, 都只能把罪恶归咎给卢斯, 是它接着导致了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以及随后的越南战争。
      
      卢斯的“美国世纪”观点最后为美国强硬派人物福斯特·杜勒斯所接受和继承,成为了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所以历史上有人不得不说20 世纪 50 年代被证明了是“卢斯的十年”。
      
      
      《生活》周刊的辉煌与没落
      
      
      2000年,美国时代集团宣布旗下杂志《生活》(Life)月刊5月出版最后一期。虽然在声明中没有使用停刊字眼,又称日后仍会不定期以《生活》的名义出版特刊或书本,但已变相等于宣布停刊。时代集团主编默勒在召集《生活》编辑部宣布有关消息后说:“没有人掉泪,我想部分原因是多年来有关《生活》寿终正寝的消息都不绝于耳。”
      
      这是《生活》杂志自创办以来第二次停刊,上一次是在1972年。时代集团主席唐·洛根和《生活》杂志主编诺曼·珀尔斯坦在一份联合声明中称,“《生活》是一种有价值和荣耀的特权。然而,尽管许多天才的出版者和编辑殚思极虑,但这本综合性月刊杂志还是难以为继。”
      
      《生活》杂志由卢斯在1936年创办。卢斯和他的同事瞄准了机会,创办了这本图片杂志。在此之前,报刊杂志发表的照片通常都是预先约定的或是摆好姿势的,这也许与摄影机的体积大和易破碎的特性有关。随着轻便式照相机的面世,摄影界的革命开始了,摄影者们可以迅速捕捉一瞬间的影像。正是这种新型相机给了卢斯创办图片杂志的新意念。卢斯说:“为了使聪明的人们对普遍关心的事物做到见多识广,我们将为你提供每天的报纸、《时代》周刊和图片杂志。”
      
      美国著名摄影家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的表现下班后的大坝工人的照片被选中作了《生活》创刊号的封面。杂志编辑在序言中写道,怀特的纪录美国第一线生活的照片“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杂志成立后,摄影记者成为了《生活》周刊的主角。亨利·卢斯的思路是,和传统的完全依赖文字记者和编辑的办刊方式相比,《生活》杂志更需直观和动感,一切都为了“图片,图片,还是图片”。“当然任何一幅摄影作品捕捉的都是生活的一瞬间,所以我们需要同样优秀的文字编辑,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说明,让每一幅静止的照片都活起来!”。在亨利·卢斯看来,任何期刊的创办,和读者都应该是“交互式”的:
      
      “看生活(LIFE),看世界,目击大事的发生,撞上贫穷的脸颊,感受自豪的手势与陌生的一切——机器、军队、人群、投在丛林中与月亮上的阴影;看人们的工作……看千里以外的万物,隐藏于墙后与屋内的一切;看危险袭来,男欢女爱与膝下婴儿缠绕……(我)看见了,所以我心生愉悦、困惑或茅塞顿开……”
      
      该杂志最著名的商标是红底白字的“Life”字样。其中最著名的照片虽然没有成为1945年8月出版的杂志的封面,但这仍无损其作为最著名的庆祝二战胜利的照片,它捕捉了纽约的时代广场上一名海军士兵知道日本投降二战结束的消息后,情不自禁地搂着旁边一名陌生女子拥吻的瞬间。 《生活》杂志的大出风头还有一次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的1969年6月27日,那个时候拉尔夫·格雷夫斯刚刚接手《生活》周刊主编三个星期。越南战争好象远离美国本土,与美国人的生活没有丝毫的联系——《生活》杂志将这个谎言彻底打破了:平淡的一周,没有大战,阵亡的242名美国年轻士兵的头像就这样打破了国内的沉默,那些穷人、黑人、乡下人以及蓝领阶层的子弟的照片令人惨不忍睹,这是《生活》新闻报道的一个最高峰。
      
      《生活》杂志停刊了,多数从事摄影的人士都表示了哀悼。但是正如视觉专家顾诤所说:《生活》的停刊除了电视和互联网的挤压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所代表的西方主流话语与价值观念的统治力量的式微。《生活》一直在用大量的图片宣传美国生活方式,证明美国生活方式的唯一正确性,这是一种将“事实简单化的线性的图片组合方式”,一种“影像快餐”。它在1972年的停刊原因在于“它所代表的保守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受到1968年以后的多元价值的挑战而无所适从”。以“图片报道”起家,又因为“图片报道”而没落,《生活》杂志的故事作为媒介发展的历史一直被新闻历史学家所记忆。
      
      
      《财富》的成功模式
      
      
      《财富》周刊的创刊号在1930年的2月摆上了零售商的货架子,当时美国正经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亨利·卢斯创办《财富》是不幸运。对别人的指责与嘲笑,亨利·卢斯有他自己的打算,那就是——“1930年,意味着新的十年的开始”,而《财富》杂志也的确是当时全美第一份响当当的商业周刊。
      
      1930年2月,第一期财富杂志与大众见面,3万份184页光艳豪华、近乎奢靡的创刊号照耀了亨利·卢斯的凌云壮志。在亨利·卢斯眼里,那些在华尔街街头踱着方步的商人们既没有什么教养,也谈不上什么社会良心,与其对他们风花雪月弗如对牛弹琴——那些拿了MBA学位的名校生与经济评论学家在亨利·卢斯面前也因此成了酒囊饭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了亨利·卢斯的掌上明珠,“傲慢、尖刻与捕风捉影”成了一时的文风。摄影师玛格雷特·怀特等人亦功不可没,他们深入田间与工厂,用实实在在的生活将从前报刊杂志中的经院味一扫而光。
      
      在卢斯看来,他要做的就是将那些灰心丧气的企业家们从办公室里拖到大众面前,让人们渐渐意识到美国经济的复苏指日可待。到1937年时,《财富》的发行量超过了46万份,作为华尔街的必读刊物,《财富》成为世界经济报道期刊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亨利·卢斯认为商业是 “美国社会的核心”,商业行为保证了对自由市场的严格要求,从而能确立自由社会的基础。卢斯看出美国大多数生意人的昏昏欲睡、目光短浅,不配肩负责任。他决心挖掘出一批行为高尚的实业家为榜样。
      
      卢斯的遗书中清楚地写到,他希望《时代》是一个有公信力的盈利公司。既强调社会责任感,同时兼顾利润。对《财富》杂志来说,新闻自由的原则更占上风。在公司内部有“国家”和“教会”之分。“教会”代表编辑部门,“国家”代表经营部门。这两个部门之间历来有人为的争端。《财富》杂志绝对不会让广告、美元来左右编辑部的立场。《财富》的核心竞争力是“和资本主义的商业成功联系在一起”,它和《商业周刊》(定位为:影响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走向)、《福布斯》(定位为:对人物的关注和对私营企业的关注)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势的三家商业杂志。
      
      如今,《财富》杂志企业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在每年的七八月之间,以上一年销售额为基准对世界大企业进行排名。除了销售额之外,还要公布利润、资产、雇员等指标。《财富》杂志的企业评价以1995年工业公司与服务公司混合排名为重要分水岭。 1955年,《财富》接受一位名叫埃德加·史密斯的编辑的建议,开始以上一年销售收入为主要参数对美国500家大工业公司进行排名。1983年,杂志开始公布规模完整的美国500家大服务公司的名单。1995年开始,杂志开始不再对美国工业企业与服务企业分别排名,而是混合地排出美国500强。
      
      《财富》杂志现任总编休伊说:“我们受抱怨只是因为我们把事实告诉了人们。古希腊有一个名言:你不能把报告坏消息的人杀掉,因为他只是一个信使。你对新闻原则的执着程度,也就形成你的公信度,这是你作为媒体的最大卖点。公信度就是新闻与宣传的最大区别。”
      
      时代公司现在依旧是全球最大的杂志集团,拥有30多种期刊,其中有全球影响的就有八九种。1923年亨利·卢斯先生创办《时代》时,世界上还没有一本新闻类杂志;几年后创办《财富》时,世界上还没有一本专门为企业、为老板办的杂志。时代公司的诀窍是:第一是注意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杂志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是独特的公司结构。在时代公司,有两个并行的序列:“教会”与“国家”。“教会”是编辑系统,最高首脑是总编辑;“国家”是经营系统,最高首脑是总裁。“教会”不考虑广告不考虑挣钱,只考虑如何按他们的原则和理念办出一本读者信任的、最好的杂志;“国家”则负责市场推广和挣钱,他们决不对“教会”施加任何影响。
      
      “全球500强企业排名”的成功以及两年一度的“财富论坛”的成功,是卢斯品牌延伸的一个最好案例。美国杂志把品牌当作生命,《财富》的成功模式多少启发了《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每年评选“美国大学排行榜”以及《商业周刊》两年评选的“25所最佳商学院”。
      
      
      传媒帝国多元化
      
      
      50年前,《时代》杂志要买下一家出版教材的公司,理由是那家公司能赚钱,时代公司的老板亨利·卢斯并不赞同这桩交易,他的理由是,所有他出版的东西——不管是《时代 》、《生活》、《体育画报》还是《财富》,都应该是他这个总编看过的东西,他不会去看一套套教科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上面呢? 这个理由并没有阻止《时代》杂志的收购计划。 事实上,亨利·卢斯的经营策略一直是扩张,他相信经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他垂死的阶段,卢斯下定决心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让公司上市,变成公众公司;二是自己退休,将自己的责任一分为二,他深知“教会”与“国家”各自独立的重要性。因此自1964年起,这种结构就正式形成。卢斯先生想要创造的是一种体制,不管谁来都能够在这样一个体制中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行。而这个体制的背后是公司文化。卢斯的真正继承人在经营方面是安德鲁·海斯克尔,在编辑方面是赫德利·多诺万(Hedley w. Donovan)。
      
      时代公司的奠基人亨利·卢斯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2000年1月10日早上,21世纪的引路人——AOL美国在线总裁史帝夫·凯思出任刚刚诞生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主席,合并后的公司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世纪联姻,钟声为谁而鸣?这个结合,在一般人看来,更像一次婚姻。 联姻的结果是一个超级媒体家庭的诞生,它将覆盖报纸、杂志、电视网、电影、音乐、卡通与互联网等多个媒体领域。
      
      时代华纳的一个源头就是卢斯的时代公司,1923年由亨利·卢斯(Henry Luce)和布里顿·海登(Briton Haden)创办,它以印刷媒体起家,乘着摄影技术发展的东风,在杂志上大量采用图片新闻,成为图片新闻的先驱和出版业大亨。另一源头是作为电影技术受益者的华纳兄弟公司。华纳同样创始于1923年,1927年因制作第一部长篇有声电影 《爵士歌手》而声名大振。华纳公司的其他经典影片还包括 《卡萨布兰卡》(1942年)和《无故反叛》《1957年)等。1972年华纳公司更名为华纳通讯公司,并最终成为音乐和有线电视的主力军。
      
      时代华纳是历经两次大型合并后形成。第一次是1989年由时代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华纳通讯集团合并;第二次是1996年时代华纳与特纳广播公司合并,将 CNN纳入公司,后者的创立者泰德·特纳(Ted Turner)成为时代华纳的副主席。时代华纳的版图内,有CNN、TNT、迪斯尼等电视台、多家著名的杂志、报纸、出版社以及网站,在音乐、电影和有线电视等领域也有极强大的竞争力。
      
      1992年4月中旬《时代》以“最彻底的改革”面貌示人。该刊华裔老臣姜敬宽1993 年8月写了一本《 时代七十年》的书,在文章《<时代> 前途——新闻理想?商业挂帅?》中指出《时代》及集团旗下的《人物》、《娱乐周刊》等刊物,“和卢斯及他的伙伴所遵循的理想与道德基本原则 相去甚远。即是纯粹“为 利” (for profit),而不是“为义”(for righteousness)。
      
      在弗吉尼亚州的杜勒斯,“美国在线”的总部里有这样一块铜牌,上面写的是:“美国在线的任务:建立全球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中介,就像电话或电视机一般,甚至更有价值。 ”如今,在卢斯的《时代》杂志的遗产之上,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个当今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正在以制造全球最庞大的信息而狂飙突进。
      
      
      附录:卢斯新闻思想要点
      
      【群体新闻学】 (group journalism) 群体新闻学为卢斯首创,在杂志的编辑中,卢斯要求记者只写出新闻的背景材料,不署名,编辑来决定一切,发挥编辑、撰述员、特派员和研究员的工作合力。整个《时代》周刊是围绕卢斯思想转动的一台机器。卢斯认为这个世界只是他的记者和杂志对偶然事件的观察进行证实的固定模式。
      
      【解释性新闻报道】(Interpretative News)解释性新闻报道也是卢斯以及《时代》周刊的贡献。一方面,《时代》周刊的写作内容丰富,手法生动,使得新闻变成故事一样吸引人;另一方面还能寓理于事,以事明理,点破事件的意义,缩小或扩大事件影响,它不靠改变新闻,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改变新闻的意义,来发表无形意见,从而引导读者在不自觉中赞同它的立场和观点。
      
      【人名创造新闻】(Name Makes News) 《时代》周刊的倾向性立场尤其表现在人物新闻上。卢斯认为,大量生动的人物新闻是《时代》的特色。《时代》周刊竭力塑造的媒介人物(media figure)就是封面人物。当代有很多批评家认为《时代》周刊陷入了封面故事的肤浅拼凑之中。
      
      【封面报道】(Cover Story) 封面报道也是《时代》周刊的创举,杂志内页进行详细报道和论述的文章的主要文章,在封面上通过照片、图片或者标题加以突出。杂志的封面报道大概相当于报纸的头条新闻。《时代》周刊的编排制作方法,后来受到国内外新闻杂志的流仿。
      
      【年度新闻人物】(Man of the year)从1927年起,每年年终《时代》周刊要选择对世界事态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作为“风云人物”,也叫“新闻人物”、“年度人物”,用以提高杂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核心辐射力】 一般公众对美国国外事务不太关心,只有大约25%的美国人对对外政策感兴趣,这些人一般受过良好教育,能出国旅游,或出于职业原因对国际问题感兴趣,如记者、编辑、商人、劳工领袖、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一般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故其意见往往能传给更多的人,构成所谓“舆论精英”。在美国一直有“谁调动了精英,谁就调动了大众”之说。卢斯的读者群正属于“舆论精英”和“意见领袖”的范围。时代杂志是一系列光谱的核心,它的影响数量可以达到200万,而这些人可以传达给更多的受众。
      
      【新闻周刊】(News Weekly) 新闻周刊一般被认为是杂志风格和出版期限的自我囚徒。他们每周发行一次,无法抢先发表新闻,需要足够的内部消息的逸事和珍闻。细枝末节对新闻杂志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周刊的做法是从卢斯开始的。
      
      【快新闻与慢新闻】 卢斯告诉手下他的新闻哲学: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当回答更多的问题,让人有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的读者。《时代》周刊就是要为慢新闻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时代》周刊是为“忙人”而办的刊物。
      
      【教会与国家】 卢斯深知“教会”与“国家”各自独立的重要性。自1964年起,这种结构正式形成。卢斯想要创造的是一种体制,不管谁来都能够在这样一个体制中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行。“教会”是指编辑系统,最高首脑是总编辑;它的“国家”是指经营系统,最高首脑是总裁。“教会”不考虑广告不考虑挣钱,只考虑如何按他们的原则和理念办出一本读者信任的、最好的杂志;“国家”则负责市场推广和挣钱,他们决不对“教会”施加任何影响。
  •     看这种传记最头疼的是翻译,翻译得很艰难
  •     得到解读#有立场有导向的新闻的诞生。
  •     用一种创新颠覆了整个传媒业的故事,这种创新即新文体,新观念,新刊登频率,新筛选内容及新印刷技术。
  •     花了四天时间看完,对卢斯这个人及他的创业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应当说作者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且侧重于对卢斯心理的描写,但我还是有一点怀疑,我并不认为卢斯就是作者描述的这样,或许无论哪本传记都无法全面客观的描写出真实的传主吧?不过此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卢斯及时代公司感兴趣的人
  •     九月中旬度完的,写了第一篇读书笔记,然后被你赞啦
  •     涉猎面奇广!
    最近广播很愤怒!
  •     有理想的时代。有灵魂的杂志。有信仰的人。
  •     一家都是出版人,出版人不是作者不是编辑,是出版人~!
  •     二逼白左恨他入骨。自由与GC主义之间的斗争,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义和信仰问题!
  •     还没有细读,不过看简介应该还不错,不过毕竟时代不同地域也不同还是没什么可比性的,而且感觉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评价一个人
  •     历史写的很丰富
  •     这样的新闻人是否是好的暂时不论,此人真是我最想成为的人
  •       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的传记「出版人」预计再过一周就能上市了,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很有料,不只是人物传记,同时将战争和意识形态的对抗映射到了小人物的悲剧上,时代周刊利用信息不对称向美国人宣传了错误的中国形象,事实上西方媒体现在仍在使用这一策略。这本书是一部疯狂的赤裸的现代政治史
  •     国外的传记确实和国内的传记不一样,国内传记比较注重编年叙事(尽管少部分也在进步),国外传记则更注重思想内核的探讨,不重编年叙事。好像有谁说过,国外的传记作者都是直接进入传主的思想的,不假。一个雄心勃勃的在中国长大的传教士儿子,缔造了《时代周刊》、《生活》和《财富》这样顶级的杂志,也改变了美国传媒史,也影响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的舆论史和政治史(一定程度上)。他有政治追求,曾偏袒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偏爱蒋介石,敌视共产主义,一直希望美国能帮助蒋介石消灭共产主义。(以后,谁要是再以蒋介石上过多少次《时代周刊》封面来吹捧“蒋公”的功绩,我就跟他翻脸!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斯大林上封面的次数也不少。即使除开卢斯对蒋的偏爱,上封面也仅仅意味着他有影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希特勒入侵波兰,马上就上了封面。)
  •     书是去年买的,书很好,很值得一读。
  •     一个传奇的落幕
  •     传教士与他们的儿女们 读过此书之后,卢斯好像不是出版人,而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离婚、出轨等,更让人怀疑这是传教士的儿子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