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留德十年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1
ISBN:9787560084565
作者:季羡林
页数:207页

章节摘录

检查完毕,我的怒气已消,心里恢复了平静。我们几个人走出车站,到市内去闲逛。满洲里只是一个边城小镇,连个小城都算不上。只有几条街,很难说哪一条是大街。房子基本上都是用木板盖成的,同苏联的西伯利亚差不多,没有砖瓦,而多木材,就形成了这样的建筑特点。我们到一家木板房商店里去,买了几个甜酱菜罐头,是日本生产的,带上车去,可以佐餐。再回到车上,天下大定,再木会有什么干扰了。车下面是横亘欧亚的万里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此我们就要在这车上住上七八天。“人是地里仙,一天不见走一千”,我们现在一天决不止走一千,我们要在风驰电掣中过日子了。车上的生活,单调而又丰富多彩。每天吃喝拉撒睡,有条不紊,有简便之处,也有复杂之处。简便是,吃东西不用再去操持,每人两个大篮子,饿了伸手拿出来就吃。复杂是,喝开水极成问题,车上没有开水供应,凉水也不供应。每到一个大一点的车站,我们就轮流手持铁壶,飞奔下车,到车站上的开水供应处,拧开开水龙头,把铁壶灌满,再回到车上,分而喝之。有一位同行的欧洲老太太,白发盈颠,行路龙钟,她显然没有自备铁壶;即使自备了,她也无法使用。我们的开水壶一提上车,她就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杯子,说着中国话:“开开水!开开水!”我们心领神会,把她的杯子倒满开水,一笑而别。从此一天三顿饭,顿顿如此。看来她这个“老外”,这个外国“资产阶级”,并不比我们更有钱。她也不到餐车里去吃牛排、罗宋汤,没有大把地挥霍着美金。说到牛排,我们虽然没有吃到,却是看到了。有一天,吃中饭的时候,忽然从餐车里走出来了一个俄国女餐车服务员,身材高大魁梧,肥胖有加,身穿白色大褂,头戴白布高帽子,至少有一尺高,帽顶几乎触到车厢的天花板;却足蹬高跟鞋,满面春风,而又威风凛凛,得得地走了过来,宛如一个大将军,八面威风。右手托着一个大盘子,里面摆满新出锅的炸牛排,肉香四溢,透入鼻官,确实有极大的诱惑力,让人馋涎欲滴。但是,一问价钱,却吓人一跳:每块3美元。我们这个车厢里,没有一个人肯出3美元一快朵颐的。这位女“大将军”,托着盘子,走了一趟,又原盘托回。她是不是鄙视我们这些外国资产阶级呢?她是不是会在心里想:你们这些人个个赛过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夏洛克呢?我不知道。这一阵香风过后,我们的肚子确已饿了,赶快拿出篮子,大啃其“裂巴”。我们吃的问题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你想了解俄国人怎样吃饭吗?他们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决不会从中国的哈尔滨带一篮子食品来,而是就地取材。我在上面提到过,我们中国学生的两间车厢里,有两个铺位不属于我们,而是经常换人。有一天进来了一个红军军官,我们不懂苏联军官的肩章,不知道他是什么爵位。可是他颇为和蔼可亲,一走进车厢,用蓝色的眼睛环视了一下,笑着点了点头。我们也报之以微笑,但是跟他“不明白”,只能打手势来说话。他从怀里拿出来了一个身份证之类的小本子,里面有他的相片,他打着手势告诉我们,如果把这个证丢了,他用右手在自己脖子上作杀头状,那就是要杀头的。这个小本子神通广大。每到一个大站,他就拿着它走下车去,到什么地方领到一份“裂巴”,还有奶油、奶酪、香肠之类的东西,走回车厢,大嚼一顿。红军的供给制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车上的吃喝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谈到拉撒,却成了天大的问题。一节列车住着四五十口子人,却只有两间厕所。经常是人满为患。我每天往往是很早就起来排队。有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够早了,但是推门一看,却已有人排成了长龙。赶紧加入队伍中,望眼欲穿地看着前面。你想一个人刷牙洗脸,再加上大小便,会用多少时间呀。如果再碰上一个患便秘的人,情况就会更加严重。自己肚子里的那些东西蠢蠢欲动,前面的队伍却不见缩短,这是什么滋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但是,车上的生活也不全是困难,也有愉快的一面。我们6个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挤坐在一间车厢里。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在车上的八九天中,我们就没有胜过一局。

前言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现在把“留德十年”整理出来,让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世界吧!挦扯雪芹做一绝:毫无荒唐言,半把辛酸泪。作者并不痴,人解其中味。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文科研究生的一本必读书,不止在治学上,而且在为人上,全都可以作一般青年人的学习榜样。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 尽管书中尽是对往事的回忆,鲜有抒情和议论,然而在字里行间仍然有一股旷达之气。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如秋后的山林、雪霁的原野,人生况味溢于先生的笔端,如行云流水一般。    ——读者王东力

后记

在德国整整十年,在瑞士、法国和西贡超过半年,这将近十一年的回忆就写完了。写这样的回忆录,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我总共写过两遍,第二稿几乎和第一稿完全不一样,不是抄,而是重写。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为什么在相距三年之后又写成清稿?这一言难尽,不去说它也罢。我只说一说写作的过程。这个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回忆的过程,有日记为依据,回忆并不是瞎回忆。不管怎样,我必须把这十一年的生活再生活一遍,把我遇到的人都重新召唤到我的眼前,尽管有的早已长眠地下了;然而在我眼前,他们都仍然是活的。同这些人相联系的我的生活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前后两次,在四十天和四个月内,要把十一年的五味重新品尝一遍。这滋味绝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我虽年届耄耋,看起来还不像就要走的样子。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尝,我真希望这个余音能袅袅得更长一点。

内容概要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一家
二六 迈耶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八 盟国
二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 别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
三四 同使馆斗争
三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贡二月
三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二战心影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抬眼望尽天涯路
三 柏林王气黯然收

编辑推荐

《留德十年》编辑推荐: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专家、佛学家、印度学家、翻译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专家,作家,在佛经语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众多领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数几位被誉为“学术大师”的学者之一。同季老的学术成就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很容易被忽略。其实季老的文学创作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老的文章,尤其是散文,文笔清新、平实又饱含深情。《留德十年》记述作者负笈德国的经历。哥廷根是季老除了济南和北京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城市,就像是他的第二故乡。季老对那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甚至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无法言说的亲切感,落为文字,则能让人感受到柔软的笔触。

作者简介

《留德十年》记述了季羡林1935至1945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的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作者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原有若干种不同版本的单行本行世,这次则依据东方出版社1992年初版排定。另加《二战心影》一文,亦为作者对留德岁月的回忆。

海报:

图书封面


 留德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看完了《留德十年》,季老在德十年时光,我却是两天读完了。季老对生命的流逝非常的淡然,没有想过要留下书成名,只是觉得自己经历特殊,所以留给我们分享。他在写的过程中,十年五味重尝。只道“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和痛苦重新回味”。却已届高龄,还希望“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尝”。对于发生的事情,他处之泰然,已经不再去强求自己回忆。而对于接下来的生活,却依旧充满了热爱。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和豁达的人。我跟师兄说,人家那个时代,每天没有叫嚣着要做自己,也没有说要凡事想好了再行动,更没有纠结缠绕的心境。季老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赶上了留学热。他的心里蠢蠢欲动,其实也是没想清楚出国要做什么。也如他般,有时候想得很美有时候又忧心忡忡。看到这里,我就会想,我不需要苛责自己要这么坚强和思维完备。我只要任自己的性格流淌就好。季老说自己向无大志。对做官经商和发财都无追求。这在全文皆可看到。季老赴德的旅途颠簸中,路过俄罗斯,吃着在东北准备好的时候。在旅途上也是既有愉快也有不悦。抵达柏林,他开始憧憬,那是旧生命的结束,也是新生命的开始。见到了留学生的真面目,他很失望。思念家乡情切。学习希腊文没有坚持下来,学习梵文,却是在信中不断鼓励自己要坚持,这一切也如冥冥之中注定一样。没有太多的自责。“从此就找到了我真正想走的道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信心不坚到信心坚的过程,他的语言之路,就缓缓展开。过程中,接受了德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的观察问题的能力”,算是幸运之极。他眼观别人没有跳过梵文的“龙门”。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跳过龙门。(未完。。。)
  •     读季老的书像品茶,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一辈子很长,漫漫人生路,十一年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十分之一。季老留学德国是24-35岁,1935-1946年,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对于他来说选择出国远离家乡抛弃妻子儿女,于家于国,无疑是不负责任的,但人一辈子的长度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他的德国十一年的留学经历,不可能有“国宝”级人物的季羡林为我们熟知,也将是国学史上无法弥补的空缺。从开始准备去德国,坐火车,在柏林,在哥廷根求学,日常生活,最后回国,都免不了战争的背景。在战争的背景下,待人处事都需要敬小慎微才可保全性命,而在文字中,我没有看到季羡林的担忧和战战兢兢,反而是乐观与笃定,也许是年老来回味往昔,过去的大喜大悲已经从容。农民家庭出生,在“万恶的旧社会”,清华毕业已实属不易,更何况不远万里赴德求学,所以倍加珍惜,他是简朴谦逊的,深知不能像柏林的达官贵人子女那样挥霍知识与金钱,所以得到外国教授的亲睐,得到绝学真传,求知若渴,刻苦踏实,博士论文答辩全优通过,因无法回国留校任教,也无过多怨言,仍然一心与学术。这种专注知识的精神值让人钦佩。作为轴心国的德国,自然是被冠上了大魔头的头衔,战争中受害的总是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然而季羡林笔下的德国在除去法西斯的外衣之下让人向往。除去被希特勒洗脑外,他们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待人诚恳热情,当然人无完人,勤劳朴实的女房东也有缺点,他们多年的共同生活相处融洽,当然也离不开季羡林的诚朴。还有季羡林的多位导师,他们对于学术兢兢业业,这种付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在这些普通的人当中,还有因为打字而互相产生感情的伊姆加德小姐,据说她一辈子未嫁,在爱情和学术家庭国家面前,季羡林选择了后者,这也许是他一生的亏欠吧,似乎文中有些有意回避但是他的一句“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已经胜过千言,想必这段感情是刻骨铭心的。还有一些同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友人,精神上互相扶持,读来感慨往事如风。战争是可怕的,它除了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外,还在无形之中制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使人的日常起居无法正常的进行,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不例外,遥遥无期的饥饿飞机的轮番轰炸会给人巨大的心理负担,普通老百姓之间的默默温情给人以巨大的安慰。最后提到远在异国小商贩,他们通过船箱躲躲藏藏来到他乡,言语不通,通过贩卖小商品得到一点点微薄的收入,再想办法使万里之外的家人糊口,生活上的艰难让他们养成了狡猾投机取巧的性格,怜其不幸,这是社会的悲哀吧,也只有生活上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才有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吧!暮然回首,往事如南柯一梦,那个当初远在异国求学的少年写下这本书时已入耄耋之年,如今已去世5年多了,读完《留德十年》,似乎听他讲完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     之前看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对他们留英的算是有了点粗浅认识,再看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感觉又是不一样了。感觉德国人几十年来似乎都没有变,从老师,从同学嘴里说出的德国人似乎还是二战时的那个样子,冷淡又有礼貌,老实诚实。不过最大的感受还是,呢个时候的留学似乎还是留学,到了现在总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德国英国还在哪里,学校还在呢里,学生似乎就不一样了。。。不过看到季老写的,那个年代就有官二代富二代在柏林生龙活虎的打发时间,内心稍稍安慰点,原来混事的不是现在才有。最令我感动的是季老和他的房东太太十年的深厚友谊,这在现在似乎不可能了,学生总在搬家,在一个地方常住总是不现实的了。我似乎应该考虑去个小城市,慢慢的在德国也待上个五年十年,把这个异域变为家乡。总之这本书是我早就想看的,但现在看来又是不一样的感受,我想我会把他带到德国去(连带那本德文版一起带走),看看我的留德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看完《留德十年》,心里还有蛮多感慨的。季羡林老先生把哥廷根当成了第二故乡,但是心里始终挂念的还是祖国母亲。我感觉这十年更像一场征途。为了年轻时的抱负,为了祖国,年轻的季羡林踏上了茫茫求学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战争与其他种种困难,认识了各路朋友......这十年不简单,只有亲身体会方知个中滋味。
  •     在上课时,老师推荐的一本书。然后欣然买来阅读。书皮很简单,去掉了很多浮华的东西,注重内在的涵养。平淡的语言中,领略了季先生的浓浓爱国情怀和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也推荐其他朋友阅读。
  •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     老先生的文章没有玩弄人间大义,反而很有亲切感,喜欢这种求知问学的劲儿。
  •     文字真是很有趣的东西,写出来之后你的性格见识藏都藏不住。看这本《留德十年》,就能感觉到季羡林是一个非常无情的人。字里行间还显得很不真诚。书本身的内容很不错,有趣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德国人数钱的方式还是没变。
  •     只有作者在哥廷根读书的一些故事以及二战的一些描述 对德国描写不多 不过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 读语言更不易
  •     一直特别喜欢季先生的文字。这本书中老先生把他在德国经历过的酸甜苦辣都糅合进了书中,包装和内容都极具收藏价值。
  •     心不够静,读出了流水账之感
  •     实在是对学术前辈这样真诚的自剖毫无抵抗力。精通多国外语的季老的翻译腔也是浓浓的(“最后但不是最小”)。真想知道那些“一言难尽,不去说它也罢”的地方到底省略了什么。
  •     条理清楚
  •     对比一下自己的留学生活,真真惭愧的想哭。没有什么学术作为,更没有交心的外国友人。
  •     语言平实生动引人入胜 但是看到最后总觉得作者对亲人的感觉并不在乎?
  •     流水账
  •     久闻季老的大名,却说不清楚他具体是做什么的,也没有拜读过季老的著作,经朋友推荐买来这本书细细品读。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佛学家,印度学家,翻译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专家,作家,是国内少数几位被誉为“学术大师”的学者之一。
    这本书记述的是1935年到1945年季老留学德国的经过。整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相比现在的一些浮躁的,夸张的语言,尤为难得。季先生所就读的大学是拥有悠久历史,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的哥廷根大学。期间季老同德国人民一道经历了震惊全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枪林弹雨中,在地毯式轰炸中,在粮食短缺中,德国的科学家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对待战争的平和心态,按部就班的科研态度,值得称赞;季老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孜孜不倦地奋力读书,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值得称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季老最后选择回国,更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人生最美好的十年中,季先生与老师,与女房东,与邻居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他的老师也一再挽留他,他也有去其他国家任教的机会。美丽的德国姑娘帮助季老打字论文的那个时期,季老用淡淡的文字:“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表达了浓浓的深情。
    尽管如此,季老还是选择了回国,历尽艰难的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季老没有忘记自己的朋友,没有忘记自己的妻儿老小,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更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值得称赞。
    这确实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白白的书皮,淡淡的留德十年四个银色的字,配上季老红红的印章,透出了那种清雅。出版社又在外面精心地包裹了一个书皮,绝对值得收藏。
  •     遗憾的是,今天还有人在那里玩火
  •     很有意思,遣词造句很优美
  •     一直很喜欢季羡林先生
  •     被季老骗到德国来了。:)
  •     《留德十年》——季先生以最真挚朴实的文字记述了自己在德国的求学的艰辛历程。作为一个胸有大志的知识分子,季先生可谓生不逢时。国破山河碎,季先生年轻岁月,舍弃一家老小,背井离乡,远赴欧洲求学。刚刚适应德国的生活,又遇二战的枪林弹雨,性命朝不保夕,饥饿时常伴随。但就在这种环境下,季先生依然坚持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收到师友们的一致认可。这样的求学态度,值得我等这些身在和平年代却学无所成的后辈们好好学习。二战的烽火割几乎割断了季先生的生活支柱,但怹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生活,其中的禅境,又岂是我辈能够理解的?先生热爱周围的人,无论是师友和房东都亲如家人,其感情的朴实真诚令人感动。其中的那段隐约的爱情更是为之动容,先生每每想到今生与他们无缘相见时,皆扼腕叹息,让我们无法不对世事的沧桑变化产生无尽的感慨。
  •     文字朴实但不枯燥,还带着淡淡的幽默感,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
  •     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总是怀着很虔诚的心去阅读,去体会季老严重的世界,人文
  •     感悟:1、死生瞬间,我必须找到2,再次严肃告诉她,如果我死于意外,记得找到我的日记本,并烧掉;2、人生不会没有乐趣,既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
  •     季先生在外读书,说成绩好是为国增光,在德国所写的论文,确实如此。写日记好回忆。并不是刻板的老先生形象,回国途中,以强硬的态度要求相关人员,好玩。见证了德国的兴衰,见证了法西斯对德国人民的影响,那个说着早安,日安,晚安的人民变成说着希特勒万岁的狂热分子,说不出话。战争可怕,愿和平
  •     毫无荒唐言,半把辛酸泪
  •     季羡林的作品一直都感觉很舒服,很平易近人,值得收藏
  •     非常棒,我是德语专业的看季老的留德十年很有感触,大赞。
  •     爱季老之文风,敬季老之品格
  •     季羡林爷爷的作品就是无可挑剔,喜欢就是喜欢!
  •     季羡林,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有着在常人看来极为传奇的人生经历,他的传记,写得却是如此的淡泊,似乎一切都是发生于冥冥之中的,而季老也只是“刚好”有了一些感悟。比较起当今一些文人墨客以及演艺明星那厚厚的充满好莱坞传奇色彩的自传,季老的传记显得十分单薄,只有薄薄的两个小册子。他说,这一生中值得写下来、值得他反复回味的人生经历只有两段:一是留学德国的十年海外生活;二是文革的十年动荡。分别记于《留德十年》和《牛棚杂议》之中。

    我在德国学习生活过三年,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国,能够体会那种感觉,其实海外生活真的没有那么惊心动魄,刚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和家人一别几年;在德国生活舒适惬意,有时候想就这么一辈子待下去吧(季老说,若一开始则与他说在德须度过十年光阴,他定会惊跳起来,但是留德十年后若有人与他说,须再待十年,他亦会欣然接受);回国后虽然日子过得匆匆,但还会回忆留学的点点滴滴。

    而到了耄耋之年,回忆过去,即使是二战这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当时看起来也是自然而然的开始了,又自然而然的结束了。。。

    不敢说有华彩绚丽的辞藻,不敢说有传奇非凡的经历,在逝去的时间长河里,一切都是平淡的,平凡的。。。。
  •     第一次读季羡林的书,不错
  •     最精美最完整的季羡林散文珍藏全套共9册,馈赠贵宾、图书馆藏必选
  •     当初刚接触德语的时候老师强烈推荐呐!让我们来读读季老的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季老不断重复“我要回去了”那一部分还有躲避战火的那部分,留在德国的人有他的想法,回国的季老也自有自的思念。
  •     战乱中求学,想必十分艰辛。季先生在那种情况下还能坚持学习,膜拜! 辗转之中所遇的一切先生大多以诙谐的口吻说出,许是年长之人见过千帆后沉淀下来的那种安宁吧,通篇读下来直觉心平气和。另外,对书中德国人的严谨刻板,瑞士无法描绘出的美景都不免心生向往。
  •     越是厉害的人越能将往事轻描淡写
  •     季老先生的书朴实而有哲理,值得珍藏
  •     春节的尾巴和节后几天快速阅览,最大的感受是沉下心读博真的太不容易,还是在异国战火中度过…还有,季老行文见满满的文人气息,说不上来好坏…
  •     买了三本, 留德十年 , 干校六记 , 看见 ,价钱合适,但留德十年封面略有是受损
  •     文字平淡朴实,于故事中缓缓到来留德十年里的曲曲折折,睡前好读物~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看了很久才来评论 季先生的这十年经历 以及后来文革期间的经历 都让我非常震撼
  •     平平靜靜, 無風無雨的一天, 很快讀完了季羨林的《留德十年》, 實在應該再讀得早一點的, 可惜初高中時的我並不愛看書。這本還是在倫敦的好友送的, 慚愧! 回頭看看, 能在二戰前夕往德國走, 註定是要成為一段不尋常的經歷的。
  •     这是季先生在德国的心路历程,朴实又真挚。
  •     这书是孩子的老师推荐的,但季先生的书孩子读完了我也要一读,期待中...
  •     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最精美最完整的季羡林,挺好的,大师语言很有意思
  •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绝对的经典,看他年轻时候的经历是一种学习
  •     凤凰男诚实恳切的十年德国。
  •     一口气就看完了,文字不像散文那样优美,却字字情真意切,一看就很符合季先生的品格。
  •     这本书很常好看,也帮助我了解了很多德国的风土人情。很喜欢季羡林,国学大师!
  •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非常好
  •     挺真实的
  •     一代学人的求学之路,平淡中带有坚持。
  •     真的好喜欢老先生的文章,文风朴实又不失风华,让我真正看到了一代文豪的出国经历,人生啊,就是不断的相遇和再见,能够相遇,就是幸运。待人也是待己,多体谅别人。多学习,好好钻研,让自己的精神变得充实而喜悦。
  •     如今留学热不减,而报以救国之志真正做学问的大师呢。如季先生所言,在耄耋之际回忆往事其实并非愉悦的事,也只有带着透彻、客观、虚心的心情,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字。浅薄地读到了风雨乱世漂泊的种种人生,感慨~
  •     发现当当上有好几个版本的留德十年,选了一下,除去价格因素,包装,版面设计,出版社的名气等等,选定了这一本,收到书后才发现仿牛皮纸感觉的书皮封套设计很特别,是包裹式的,非常有感觉,金色的书名苍劲有力,外研社的书质量很棒,价格也是这几个版本中最具性价比的,于是连夜捧书阅读,两个晚上搞定,感受了大师的魅力,好书,领略了德国的风土人情,而且大师勤奋的学习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     从小就对季羡林先生充满了仰慕之情,因为他的书生气,他的文化大师的内涵,还有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特有的那份魅力,尽管我还没有开始看这本书,但是看到人家的评论,从言语间透露出的季先生的那种精神仍吸引了我,虽然季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这本书。这个清明,让我们祭奠这些为中华文学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先人!
  •     《留德十年》读后感… 也算是以小窥大吧…一窥二战期间的德国…印象比较深的是季老先生说希特勒那疯狗般的狗吠声…看来b站鬼畜是有迹可循的… 比较有感悟的几点…一是对生活的态度…在那么艰难的大环境下…季老先生的描述却十分的有趣…苦中寻乐可见一斑…二是对治学…我现在对这两门语言都困苦…而季老对几大语系的古语言都乐在其中…而且如此的谦逊…不会为一点成就就怡然自得…真的让我由衷佩服… “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越来越觉得交友如同治学…在精不在多…志不同而不相为谋…没必要为了取悦大家而让自己不适… 学识浅薄所悟也就如此而已…
  •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还是精彩的,留德很有志气“绝不写老子庄子作毕业论文”,但是不及赋永久的悔。
  •     kindle上读完的第一本。思绪又拉回了曾经。想起曾经和二战德国研究相关的日子。
  •     想去哥廷根看看
  •     留德十年是最好看的,其它的回忆性作品未免政治太过。
  •     留德十年这书不错。
  •     书的质量非常好。也非常喜欢留德十年这本书,喜欢季羡林老先生朴实的文字。不愧为文学泰斗,佩服!
  •     当年文质彬彬的年轻学生今已老矣,才动笔写下当时的心绪,多数的激荡都已归于平淡,仍有婉转悠扬的旋律偶发于句读之间。先生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你不敢忘掉的,会有人替你记得
  •     季羡林果然是大家,虽说其研究的专业与大多数人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这本书中却无处不流露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幽默,细细品来真的别有一番风味
  •     看了季老的《留德十年》让人感怀:感的是感动——感动季老学成之后,能够放下在德国的一切毅然回国,从而开创了我国的梵学;怀的是开怀——开怀于季老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体会生活中的温馨浪漫,人情甚至是爱情。不能像季老那样优秀,但我在努力中。。。
  •     在床上体验季老在德的十年生活。
  •     季老先生留德十年真实日记,好!
  •     季先生的经典书
  •     留德十年。。我也想啊
  •     很特别的经历 二战时期竟然在纳粹内部做着学问
  •     翻阅了,季羡林的作品,大师啊!
  •     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总是怀着很虔诚的心去阅读,去体会季老严重的世界,人文。《留德十年》,最初我误以为是道德的德,结果看完了以后却是留在德国的十年。但是,从字里行间,汩汩地流出了一位学者的道德,这有难道不是留“德”吗?只不过不是十年,而是谦虚一点说:“彪炳百年”。
  •     年轻的季真自私。
  •     想去哥廷根后面的小森林里,走一走
  •     季先生的海外求学经历,写的很有真情实感,很好看。
  •     感受季老先生的留学经历,从中悟到一些知识。
  •     - 2017/4/4,时隔许久在德补完。先生的文字平实近人。-
  •     季老的留德经历,自己看看,将来也能借鉴一点
  •     我喜欢这个面对苦难处之泰然的老头。
  •     矫情季 期待德
  •     季老说留德十年是他学术的黄金期,看后的确是这样的,在德国的十年季老从很多大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     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终于读完了,书虽然很薄,但是几乎把季老在德国的十年都概括了。本来是想去德国留学,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点什么,哥廷根,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     毫无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耄耋之年的回忆,最美好的青春十年,在异国他乡的十年。一直就喜欢德国的严谨,又怎能错过回忆德国的书,尤其是那段沧桑的岁月,在旁观者的眼中去看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简单的笔触,却是沉淀了半个世纪的情感,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灵魂,一个个灿烂美景。作者笔下老人的孤寂,在当前的中国,也越来越明显,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是荡然无存,我们所能拥有的,不过是思念和牵挂;作者对于母校的回忆,也深为毕业后的我所体会,何况他一直便热爱着这个学校。
  •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十年介绍,他的严谨治学,俭朴为人大概这里可以找到答案。是一本很好的激励当下青年好好为学的一本书。很不错。还是珍藏本。
  •     很久之前看过的了,很遗憾作者没有和那个国外女友在一起啊!
  •     读了这本书,我对德国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与过去看的游记里。书中记录的季先生十年的留德生涯和对家乡对自己母亲的浓浓的情意。细腻而感人。
  •     季老也是个神人呐
  •     不算看完吧,但是这本给了我坚定的愿望,去德国。也许不会实现。
  •     2014-10-27
  •     还没看,但季先生的这本书是我一直想买的,印刷还可以。
  •     因为对德国这个国家有好感,所以读了季老写的这本回忆录。翻看着自己的日记回忆往事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知道自己是如何成长成现在的样子的,也能看到自己以前的模样和心里的想法,思考。毕业后读书量就锐减,随手笔记也记得少多了,读完行走的玫瑰一直想写感想,却只写了一个题目就放那了。大学七年记了三个笔记本,是我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工作后的日记写的寥寥可数。以后仍然要多读书,多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     季老的在德经过,很是值得一看
  •     还可以吧,能了解不少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最大的印象就是:季老回忆1946年刚回到上海后对祖国的印象,反映了国民党那个时候在抗战刚刚胜利后的腐败情形。
  •     季羡林的作品我看几本了,很喜欢老人的乐观、博学,值得年轻人学习,这本书讲述了季老在德国哥廷根留学十年,以及辗转回国一年的经历,用他的话说留在他记忆中一个是在德国的十年,还有就是十年浩劫期间的经历,说明这段经历对他影响之深,书中没有诘曲聱牙的文字,只有清新质朴的语言,阅读中好似跟随作者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在心灵深处留下无限的感慨与思绪。
  •     季羡林留德的事情,书很不错,尤其是包装,很有感觉
  •     美好的十年。
  •     絮絮的房东太太,在作者的文字里,鲜活得仿佛触手可及。她是作者留德的生活导师,也是他的听力老师,推荐啊,哈哈哈,一定要看。
  •     装订很赞,买回来收藏的,中德的都买了,提高提高阅读水平。
  •     读完楔子就好喜欢
  •     季先生人生经历之丰富,是当代人几乎无人能比的,从他的经历中,很让我长见识。
  •     很有意思
  •     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朴实,这是我见过的最平凡朴实的一位老人。他的后半生成绩卓著,前半生历经坎坷,但是季羡林老人听过来了,仍然用他淡定的人生态度走完他的一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