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维特根斯坦传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308086141
作者:[英] 瑞·蒙克
页数:67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最早的记录就是以此为题。大约八九岁时,他在一个门口停下来想这问题。他没找到满意的答案,下结论说:在那种情况下撒谎说到底没任何错。后来他如此描述这件事:“这一经历,就算不是对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有决定意义,至少也典型地体现了我那时的本性。”这件事在一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整个一生。他之所以转向哲学,与(比如说)伯特兰·罗素不同;罗素转向哲学,是希望在之前只有怀疑的地方找到确定性,而维特根斯坦,则是上述那种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哲学。可以说,是哲学找的他,而非他找的哲学。在他的体验里,那个问题的两难是讨厌的侵扰和费解的谜,强加于他、俘虏了他,令他不能好好过日常生活,除非哪天能用一个满意的解答将其驱除。但在另一意义上,回答这一具体问题的那个少年是极不典型的维特根斯坦。这回答轻易地接受了不诚实,根本上不容于成年维特根斯坦身上的令人既钦佩又敬畏之处:不留情面的诚实。恐怕也不容于他对哲学家之为哲学家的理解。“称我为真之寻求者”,他曾写信对姐姐说(她在一封信里称他为大哲学家),“我就满意了”。这件事意味着性格的变化、而非观点的变化——他一生许多次变化中的第一次;他的一生以一系列这样的转变为界标,它们发生在危机的时刻,而维特根斯坦企求转变时抱着这样的信念: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场与他自己本性进行的战斗。他成就了的事情,通常都带着“不顾他的本性”的意味。就此意味而言,终极的成就是对他自己的彻底克服——一种让哲学本身不再必要的转变。后来,有人对他说G.E.摩尔孩子般的单纯值得赞扬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异议。“我不能理解,”他说,“除非一个孩子也值得为之得到赞扬。因为你谈的单纯不是一个人为之拼争的单纯,而是出自天然的免于诱惑。”这评论暗藏着一种自我评价。维特根斯坦自己的性格——他的朋友和学生在许多回忆录里都提到的那种强势、不妥协、支配性的个性——曾是他为之拼争的东西。年幼时,他的性情讨人喜欢和顺从——容易取悦、听话,以及(如我们已看到的)愿意牺牲真相。他一生前十八年的故事,首先就是这个斗争的故事,是驱动这一转变的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故事。他——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1889年4月26日,是哈布斯堡时期维也纳一个最富有家庭里的第八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家庭的姓氏和财富引得一些人以为他是德国贵族“塞恩-维特根斯坦”的族人。并非如此。这一家姓维特根斯坦不过三代。路德维希的曾祖父摩西·迈尔取了这个姓,摩西是那个王族的土地经理商,1808年拿破仑法令规定犹太人要有姓氏,于是他用了自己雇主的姓。家庭内部有一种传言,说摩西·迈尔的儿子赫尔曼·克里斯蒂安·维特根斯坦是某王子的私生子(那位王子是维特根斯坦的瓦尔德克一族的,还是埃斯特黑兹一族的,则取决于传说的版本),但并无牢靠的根据使这传说可信。若考虑到以下情况,这故事的真假就更显可疑了:它的最早出现,似乎是家族面临纽伦堡法案努力为自身重新归类之时(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努力是成功的)。这故事对赫尔曼·维特根斯坦本人倒真挺相宜;他取“克里斯蒂安”为自己的中名,是刻意切割自己的犹太背景。他完全脱离了自己出生于其间的犹太团体,离开了出生地科尔巴赫到莱比锡生活;在那儿成功地做着羊毛商生意,从匈牙利和波兰买进,向英格兰和荷兰卖出。他选的妻子是一个显赫的维也纳犹太家庭的女儿,名叫芬妮.费格多尔,但1838年他俩结婚之前她也皈依了新教。19世纪50年代他们搬到了维也纳,那时维特根斯坦家大概已不认为自己是犹太人。赫尔曼·克里斯蒂安甚至有了点反犹名声,他坚决禁止子女跟犹太人通婚。这是个大家庭——八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他们大体听从了父亲的意见,而且与维也纳新教专业阶层婚配。于是一个法官、律师、教授和牧师的网络建立了起来,若维特根斯坦家需要任何传统的专业服务,就能以之为依靠。这个家庭的同化如此彻底:赫尔曼的女儿竟问兄弟路易斯,她听到的他们有犹太血统的流言是不是真的。“纯种,米莉,”他回答,“纯种。”他们的情况与许多其他有名的维也纳家族并无不同:无论怎样同维也纳中产阶级融合,无论怎样脱离自己的出身,他们仍然——在某种神秘的意义上——是“彻头彻尾的”犹太人。维特根斯坦家(不像比如弗洛伊德家)完全不属于任何犹太社群——除了在一个难以捉摸但很重要的意义上,而在那个意义上整个维也纳亦如是;他们的教养与犹太教也毫无瓜葛。他们的文化是全然日耳曼的。芬妮·维特根斯坦来自于一个跟奥地利文化生活联系密切的商人家庭。他们是诗人弗朗茨·格里尔帕策的朋友,是奥地利艺术家眼里热心而有鉴赏力的收藏者。芬妮的族弟约瑟夫·约阿希姆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她和赫尔曼在其成长历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前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形象散发着一种很特殊的魅力,他对20世纪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并未能完全解释这种魅力。即便很不关心分析哲学的人也觉得他惹人瞩目。有写他的诗,有受他之感而画出的画,有为他的著作谱的曲,还有一本以他为主角的小说——几乎就是一本文学化的传记[布鲁斯·达菲的《我见到的世界》(The World as I Foundit by Bruce Duffy)]。此外,至少有五种关于他的电视片,无数写他的回忆录,而写回忆录的人经常只是略微认识他。(例如,只见过他四五次的F.R.里维斯写了一篇十六页的文章,谈自己“对维特根斯坦的记忆”。)出版过回忆维特根斯坦文章的,有教他俄语的女士,有为他的爱尔兰小屋运送煤炭的人,还有虽不太认识他、但碰巧为他拍了最后一次照片的人。这一切都像是跟产出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评论的现行产业各行其事。但这一产业也在飞速进展。一个最近的二手文献资源列出了不少于5868种谈他工作的文章和书籍。这里头能使学术圈外人产生兴趣的很少,而且也同样少地谈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正是那一方面引出了上一段提到的那些作品。看上去,对维特根斯坦的兴趣虽然很大,却不幸地分化为两极:独立于他的生活而研究他的工作的人;受到他的生活的吸引,却理解不了他的工作的人。我认为这种经验是普遍的:读了(例如)诺尔曼·马尔康姆的《回忆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A Memoir),着迷于其中的那个形象,于是生出兴趣自己去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结果却发现一个词也读不懂。必须说,有许多出色的介绍维特根斯坦工作的书籍解释他的主要哲学论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处理的。它们未解释的是他的工作与他如何相关——主导他生活的精神上和伦理上的关切与主导他工作的貌似很冷僻的哲学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本书的目标就是为这条沟壑架上桥梁。我希望同时描述他的生活和工作,从而说清这个人是怎样做出这种工作的,并显现出——许多读维特根斯坦著作的人本能地感觉到的——他的哲学关切与他的感情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最佳传记,在我看,实是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译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负原著。  ——陈嘉映蒙克的这本传记运笔深透,对普通读者也丰盛可口……一个美妙生命的一幅美妙肖像。  ——《卫报》

后记

翻译此书,最初动念于张玲雅女士的无果提议,她也提供了至今有用的原书复印本。此事之真有可能,则始终有赖于陈嘉映教授的教诲和支持。原文中有极少数德文词,原作者未译,而以英文解说,中译保留德文词,译出英文解说,或也另加注解。翻译《逻辑哲学论》中的引文时,参考了韩林合教授的《〈逻辑哲学论〉研究》;《哲学研究》中的引文照录陈嘉映教授的译文。许许多多朋友给了我帮助、指点和鼓励,无法尽述。特别是我的朋友曾健,他帮忙译出了几乎全部德语人名和地名。许多弄不明白的地方,我请教了作者蒙克,蒙克教授很友好地逐条答复,而且回信神速。当然,遗留下的错误都由我负责。我必须感谢受够了我的编辑朱岳、罗丹。王宇光2011年4月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瑞•蒙克(Ray Monk),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分析哲学的历史,并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专记写作。1991年蒙克因《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获得达夫•库珀奖。
推荐语:
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最佳传记。在我看,实是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译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负原著。
——陈嘉映

书籍目录

致谢

*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图书封面


 维特根斯坦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9条)

  •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通常称为维特根斯坦),何许人也?维基上说他是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蒙克的这本传记从一个世俗者的角度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一生。简单的说,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出生于奥地利的富二代,业余音乐爱好者,机械工程系辍学的学生,剑桥哲学泰斗罗素的学生和爱徒(后来他自己成为罗素的老师),一次世界大战老兵,一战后的奥地利乡村小学教师,富商家庭成员雇佣的业余建筑设计师,剑桥三一学院哲学博士、讲师、教授,期间因为奥地利被德国吞并而入英国国籍,二次世界大战的医院义工,二战后两年辞去剑桥哲学教授职位,辞职四年后与世长辞。他是一名同性恋者,还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世界、价值和信仰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为什么偶读了这本书呢??上次回国在南京先锋书店就见到了这本书,感觉应该很不错,但是因为此书太厚,又涉及哲学,当时又有一堆其他书可看,所以就没有入手。但是后来却一直记挂着什么时候有机会看一看。之后又听说梁闻道在他的节目里专门推荐了这本书。还因为自己之前看过那本巨厚的凯恩斯的传记,在那里就提到了这个天才般的奥地利哲学家。也许还有部分是因为高中时读完的第一本外国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脑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吧,虽然这两个维特之间没有任何实际的关系。去年下半年恰好有朋友有机会从国内给我带了这本书的实体版,最近答辩完之后终于稍微有一点点自己的时间,于是花了一两个星期好好的看了一下这本书。感慨一下,原来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哲学家的一生是可以这么渡过的。在优厚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在哲学上表现出潜力,在迷惘了九年之后终于入了哲学这一行。一战后散尽自己的财产,毅然选择了去奥地利偏远乡村做小学教师。但是现实跟理想差距巨大,在愚昧落后的乡村遇到重重困境,两三年后逃回维也纳。接着在剑桥的知识精英界展露头脚,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之前出版的哲学著作就成为知识界的圣经宝典。然后在剑桥学术界跐躇了十年,直到二战时又去医院做义工,在医学研究实验室做出了很好的技术工作。二战之后短暂回到剑桥做了一阵子的哲学教授,最后实在不能忍受无意义的哲学教授的职位,毅然辞职之后在各处朋友学生那里游荡,同时不停的著述自己的哲学思想,直到辞职四年后去世。。。“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生之路,曲折蜿蜒,生死大事,不可不察也。。。
  •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我看来,是20世纪最动人的一句话。有谁能像这样,幸福和感激地告别人生?19世纪以来有许多领袖、精英和枭雄,他们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可是,他们身上有谁能体现出人类深不可测的深度?他们,有谁能把一生献给爱智慧的事业?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宗教的,诚实的,毫不做作,毫不矫情。说谎能带给人们好处,那为什么人们还要诚实?这是一个严肃的宗教和伦理的问题。维特根斯坦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个问题:把忠实于自己当做一个康德式的绝对命令。这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深不可测的哲人。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不是在告诉我们学者,专家,教授等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而是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叫富二代?这特么才叫富二代。你个煤老板儿子开跑车,摆200桌讨老婆就是富有了?你个官二代靠着爹妈的关系捞金捞爵就是NB了?去你的,你们连“人类”俩字都会不会写。奥地利钢铁大王的儿子,兄弟姊妹8人,他最小;哥哥们在他看来都是天才,而他自认为不是。3个哥哥先后自杀,另一个钢琴家哥哥断了胳膊;他继承了巨额遗产,但是他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体力劳动者的生活,为此他捐出了所有遗产。 他跑去问罗素自己该不该从事哲学,最后罗素成了他的老师,又···成了他的“弟子”。凯恩斯去火车站接他后,写信给妻子说“唔,上帝到了。”他参加了一战,被俘,写书;他在剑桥轻松地获得博士学位,却讨厌校园教授的生活;他宁肯跑去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结果苏联学术界还是安排他做教授;他在挪威海边过着隐士般的独居生活,思考、还是思考。他几乎让所有人崩溃,但也让学生们感到魅力无穷,他也在爱中沉沦,无论是想娶为妻的玛格丽特,还是那些爱他的同性学生。他是天才,因为他坚持对自己诚实;他是天才,因为他坚持倾听他心中的上帝。爱智慧,是无上的绝对命令。他悲叹古典文化的衰落,那个产生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那个产生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代已经消逝。那个古典的,圣神的充满人文关怀和崇高价值的基督教世界,已经崩塌。他坚定地信仰基督教,但他拒绝加入教会,在他看来,信仰基督教是种实在的生活方式,是对承受和隐忍苦难的高尚的态度,是在苦难中仍然对自己诚实,对智慧热爱,对真理追求。我们不幸地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一个文化泛滥,知识僭越,科技万能,金钱为王的时代,是一个“娘儿们”的时代,是一个骗子盛行的时代。泛滥的文化绝不是好文化。僭越的知识绝不是真知识。万能的科技证明了人的无能。为王的金钱的奴仆就是人。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维特根斯坦用一生告诉我们,审视生活的正是他胸中的上帝。你可以在微博上发现无数的生活感言,心灵感言,爱的箴言,指引你如何发现自我,活出真实的自我,在冥想中发现真我等等——你可以在微博上发现无数的由那些意见领袖,民意领袖,微博名人等等写的似乎有那么点道理的意见,文章,感慨,批评等——这些泛滥,虚伪又空洞的段子每天都在欺瞒和蛊惑着我们,我们这群读过点书,却没有真正读过书的有学历的人。这些无聊的段子和智慧无关。如果我在国企,一切顺利,工作量适合,工资也高,然后我每天就读读心灵鸡汤和名人感言,看看陈丹青、克里希那穆提、梁文道这样的语录,然后说些爱的觉察,摒弃暴力,克制欲望,无私无我等等的话,我就是有智慧了吗?我就能觉察到人的深度了吗?我就能知道世界混乱,人类堕落的原因了吗?——呵呵,你特么在逗我吗?如果我是个外企白领,有知识有技术,读福布斯,纽约时报,经济学人,了解那些有名的经济学家,财经学者的分析报告,我就能知道世界经济低迷,政治混乱,局势动荡的原因了吗?我就能了解“经济”了吗?——呵呵,你特么在逗我吗?OH,似乎我偏题了。如果你问我人的本质,爱的本质,人性的本质等问题,如果你问我如何发现真实的自我,察觉爱和暴力,如何解脱等问题,——我会用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语言说,“一根麻绳有无数根纤维组成,你能找到一根纤维贯穿头尾吗?”在这里,我宁可用维特根斯坦式的方式来说:你们要谈的东西在显示自身,你们要学会“看”,你们不能以这样的方式说,因为你们的这些“说”都是以一种无意义的方式在进行。或许,更好的方式是保持沉默。严肃地对待自己,一生都是这样。要我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一点严肃的态度,但那些时刻总要来的。很少有人人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我说的一生,是指宗教的,伦理的,道德的,智慧的这个意谓上的一生。“我的整体倾向是冲撞语言的边界,我相信所有曾试图写或谈伦理或宗教的人也是如此。这对于我们笼子的墙壁的冲撞完全地、绝对地无望。只要伦理学源于对生活意义有所说的愿望,它就不能是科学。它所说的不在任何意义上增加我们的知识。但那是人心的一种倾向的证供,这种倾向,我个人禁不住深深地尊重它,一辈子也不会嘲笑它。” 维特根斯坦度过的是虔诚的宗教般的一生。--那是一种伦理上的严肃和忠实的状态,那种状态甚至将经受住那位最严厉的法官的详尽审查,那位法官便是他自己的良心:“那住在我胸中的上帝。” 我为此泪流满面。如果你贫穷,绝望,潦倒,那就想想那些一生爱智慧的人吧。即使他们的言说无法改善你的物质生活,但起码,可以通过那些伟大的人物,能显示那不可言说的你的世界的奥义。
  •     海德格总是说“存在”和“存在者”,因为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在维特根斯坦那就是面相。上帝是生活的可能面相。上帝曾是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是仁慈的春雨和震怒的雷声,贪婪是罪孽而疾病是惩罚。弃神就是一种面相消逝,一种世界图景的面相转换。正如“转换”一词提示的,它无关对错,而是为对错提供了可能。弃神本身就是一种真理展开方式,一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进程,这跟科学和认识论崛起有关。海德格使用了“世界图像”这一词(“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并指出“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乃是同一个过程。”而热衷于提供世界图像的科学便成了精神衰落的征兆,它把世界变成了一个由黑白分明的既成之物,白端曰物质,黑端曰心灵,而认识不是别的,就是驱逐神秘。世界因“认识”变成了可以把握的东西,上帝也就没有了位置。然而,敞开了的是世界,而“一”则只是敞开着……“一”是那深深的奥秘。海德格曰——“欲知神秘,唯将神秘作为神秘守护”。可见,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对“神秘”的理解是相似的,都包含两层意思,“不可思考”和“敬畏”。第一个是理智层面的,正如罗素所说“维特根斯坦在神秘主义里最喜欢的东西是那种能让他停止思考的力量”。第二个则是伦理层面的,因而不属于思想而属于激情,不属于哲学而属于宗教。我们可以把“所有格”作为一个切入点,它不仅是很多哲学罪的根源,同时又是基督教的根源。维特根斯坦后来的很多努力都可以看做与所有格形式作斗争:意义的所有格(哪的意义?词有一个意义?私人的意义?),感觉的所有格(我的感觉?它的感觉?哪的感觉?)。主动和被动是主体的两个面相,而且跟伦理问题紧密相连。任何宗教规范体系都是被动性的,似乎是对主体的强加,但并不是说真正的宗教就是主动的。“听”非被动,“愿” 也非主动,遵行规则也是一样,遵行遵行着,遵行了,才有“我们”。真正的宗教就在主动和被动消失之处,海德格后期强调聆听与承纳,把一切视作发生,听就发生在思之前,世界是胎儿,倾听则是神秘的脐带,科学之罪便是试图剪断这根脐带。“良心是上帝的声音”(P144),而不是“我的”声音,因为“我”也是听来的。“罪感”是实际发生的事件(P380),而事件要么没有所有格,要么都只有惟一的一个所有格——上帝。“忏悔”和“感激”从内心深处的绽出,毫无理由,不知所起,这就是尼采所谓的“基督徒性”。我以为,维特根斯坦死前并非是跟上帝和解,而是一种确认。只有在能纵观一生之时,才获得了一种资格,才可以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唯曲终之时才能表达感激,一曲终了,原来是一首赞美上帝的音乐。可以看到,不论是“感激”还是“忏悔”都有两个成分,承受者和馈赠者,而承受者本质上设定了馈赠者,因为馈赠者并不会现身(“他来的日子,谁当得起呢?他显现的日子,谁立得住呢?”P544)。只要有承受者,就有神恩与审判,因为感激和忏悔是一股纯粹的激情,它“需要”一个对象,一个神秘的馈赠者(“上帝的概念也许跟‘对象/客体’概念类似”P576)。同样,馈赠者也必须有承受者。悖论在于,这个承受者本身也是馈赠(“把上帝比作父亲。”P143)。可见,这是一种毫无理由的激情,这便是基督教。基督教通过受苦得到的是承受者与馈赠者的关系——“依赖”,而佛教却把承受者本身视作受苦,把承受者本身视作需要消除的东西。如果消除了世界的所有格形式,那么馈赠者也就没有了位置,关系就消失了。这是一种面相转换,世界不是礼物,它既不被谁给出,也不给予谁,单单只是“苦着”。佛教既不感激也不敬畏,不过它也有一种不知所起的情感——悲悯。“想到另一个人受的苦,这是真爱的标志。因为他也在受苦,也是一个可怜的魔鬼。”(P495)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会让人有种望而却步感,但他的传记却可让读者从阅读的过程中去体味维特的哲学思想,这是一本质量上乘的传记,值得一读。
  •     名副其实的反叛者,天才哲学家
  •     天才的责任,天才的孤独,读的过程中令人反思自身,论如何得体的度过一生。
  •     他是天才。读了维特根斯坦的书我才开始重新审视语言。逻辑哲学论这些最开始读有点不太好懂,从这本传记入手挺好的。
  •     从一四年至今总算读完了这本维特根斯坦的传记,对于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的人物生平了解了梗概,然而对其之为哲学家所做的研究内容却实在缺乏理解力,由是一本人物传记耗了近四年才翻完。
  •     道德拼争
  •     了解一个大思想家之思想和了解一个大思想家的为人,二者谁重要?愚以为不分伯仲。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只一不二,而且译者又是治这一领域之人,想必是一本好书。对于我,却是增加了不少见闻。也多了对大思想家的了解与理解。
  •     正愁找不到女朋友……好书果然能代替女朋友……
  •     托尔斯泰的信仰,西方的没落的历史观,哥德的哲学,对实证主义和数理逻辑的反对,神秘主义。
  •     看到这本书5年之中加印11次,我心头一暖。
  •     不同一般的历史人物传记,把哲学思想和人物的生平糅合在一起,很自然,不显突兀。哲学思想,不理解,但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的生活还是留有很深的印象,哲学的苦行僧。
  •     扪心自问,我会一直跟这样的人处朋友吗?不会。别跟我絮叨他才华如何如何。
  •     从第一页读到书本的中央眼睛就没离开过。
  •     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最佳传记。在我看,实是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译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负原著。——著名哲学家陈嘉映
  •     厚的飞起来 小鸡啄米每天读一点 天才的故事很精彩 翻译也很不错 最喜欢的传记类之一
  •     人有种奇怪的虚荣心,想让别人或自己相信他向往的是真理,但其实他有求于这个世间的是爱
  •     上周听文道讲此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买下来。维特根斯坦是个值得敬佩的人...
  •     通过这本书的描述对哲学家的印象有改变。路德维希,他是一个士兵,是一个教师,是一个建筑师,是一个不那么友善的朋友,是一个那么诚实的朋友。
  •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好书
  •     维特根斯坦通过「思想的强度」寻求与良心的和解,我通过「阅读的强度」向他表达致敬。难得的传记写尽了LW一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LW痛苦个性的钥匙,让我们能一窥LW的哲学思想和灵魂生活。「天才之为责任」很好地概括了LW的一生,智性上的绝对理性与严苛,道德上的绝对命令与偏执。
  •     维特根斯坦好帅!!!!!
  •     很多地方读不懂,读过的最难的书。以后还想再读一遍。一个伟大的人的一生。只用两个星期草草看完实在是对这本书和对维特根斯坦的侮辱。待到心不燥的时候一定要再读一遍。
  •     为什么我对厚书不具好感?因为我总怀疑书里包含了大量的废话。 ——开头两章和第十三章值得细读。维特根斯坦是个被后人夸大了的天才。另外,这本书被翻译得很好吗?我并不觉得。
  •     小崔朋友圈里转发文章中推荐书籍。20170115 情人节前定的,今天拿到书,好厚的一本书,头回在不知道主角是谁的情况下看他的传记。20170215 刚看了开头一些,就提到他的兄弟居然这么多都自杀,连他自己也在痛苦中纠结自杀多年。应该和他的家庭教育父母态度有很大关系吧?但书中未讲述太多,根据描述,猜想他父母都是很有才华,追求完美又很强势的人,但在教育子女上往往会让孩子们很自卑,很压抑。虽然孩子们天性异禀,但貌似都不幸福。里面还涉及到很多哲学思想,本来就难懂,加上又是翻译来的,读起来不流畅。20170218多了90页,还是不明白这本书为啥评价这么高,是因为他是一个神经质的疯子哲学家,传记的难度很大?有点读不下去,不想看了。20170220今天终于看完了。20170324
  •     天才,维氏现在是越来越吸引我了,我在里面找到共鸣
  •     很好的一本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
  •     哲学家的传记,个人感觉深奥而难以理解,确实是这样。他们对待生活及生命的态度真得难以理解,没有丝毫的虚饰,一切都是钢筋水泥一样实实在在。就像一位作者评价康德一样,他把具体的生活过得象哲学一样抽象。生命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深度,这是我所震撼的,但是这样的生活又必然的是痛苦的。具体和抽象是两不相容的,维特根斯坦就更是如此,具体的东西左右了他,无论是家庭、国家、战争,毫无秩序可言,可抽象的东西如哲学必然是要有秩序的。康德一生只在八十公里的范围内生活,无比具体确又无比抽象,两者结合在了一切。看来,我活得有深度,就得在一亩三分地李耕耘,无他想法才可。这是一本好书,看起来必然很吃力,且内容也很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如何生活的,以此来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
  •     天才可以被压抑,但天赋会逐渐显现
  •     读了第一章,我觉得,作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维特根斯坦的心路历程,很自然地将这位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生活经历连接了起来。
  •     天才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天才的遭遇也并非像普通人那样平凡
    天才与平庸 二者的差距永远都探讨不清
    维特更斯坦 他的传奇 他在人生中的经历、转变
    这本书帮助我们走进了他 进一步了解了他
    一本好书 不光是传主本身 还有作者
  •     维特根斯坦这个天才,,最好的专辑作品!!!
  •     第一本传记,想入,节奏铿铿!
  •     2016年12月16日读完
  •     书写得细腻深刻,翻译流畅通顺,你相信这是一位哲学家的传记?更难以置信的是作者也是哲学家。我还是书读得太少了。。。。。。。
  •     看天才是怎么修炼成功的
  •     刚开始我觉得维是世间最美丽,完成度最高的生命,400页左右的时候有点厌烦此人,锋利的道德会损害道德本身,真正的decent是带有人性的。看到最后我回到最初的观感: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是一种楷模。真实是最大的美德,以上帝的道德要求自己一生,将真实贯穿到学术和人生中。无比感动,谢谢。
  •     很厚的一本书,因为喜欢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话及一些轶事买了这本传,可能没那么有趣,但从大师的一生中一定可以收获很多~~没看多少,努力在看!
  •     喜欢维特根斯坦,也喜欢这本传记,纸张很好,其他什么的都很不错。
  •     维特根斯坦值得一讀
  •     非常好的一本书,这段时间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甚至能够看到它对我未来几年的影响,感谢 @yuwenguang
  •     要么天才要么死
  •     虽然有点闷,但是天才还是不一样的,他的执着和细致和思考很多时候都能够感动我。还有我很8卦的研究了一下维特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呵呵。
  •     一直很喜欢维特根斯坦,看看他的传记,十分有启发,天才
  •     维特根斯坦的家庭本来就不一般啊!
  •     整整半个月…
  •     天才与众不同之处往往很难被常人理解,但是他们能够改变人类的历史。
  •     填词就是天才啊,我很满意的啊,真的很好啊
  •     天才的经历竟然还包括战俘。。。其哲学之思考,生活之认真投入,自然非常人。背景是其家人对其的关怀,令人动容。“我宁愿他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悲伤的哲学家”--他姐姐的话~
  •     道德引起的哲学
  •     像励志书,事无巨细,感人万分。
  •     不看看真逼,如何装逼?但愿当人们领略了真逼的精髓,装逼的激情随之消解
  •     几乎爱上他了
  •     很喜欢维特根斯坦,他的哲学他的整个人都十分dazzle,读这本书是了解他的一个不错的方式。
  •     维特根斯坦的东西,的确晦涩难懂,但这本传记却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即便在战场上,哲学家都没有停止自己的哲思,让人感叹!
  •     那个叫弗朗西斯的小伙子真是被坑惨了~
  •     读的过程略艰难,坚持两天中午读完。 对维特根斯坦的那个时代以及学术,维特根斯坦的个性,经历有了很多了解。只能说慢慢消化吧。 有些艰难。。。。 语言,逻辑,思维可真有魅力。
  •     “你说我老是厌恶自己咋办”“去读维特根斯坦传记看看牛逼的人是怎么厌恶自己的”
  •     2016年夏,被“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人与人的区别、阶层固化”等问题困扰,自己觉得他们是一套相关的问题,但无法理清,快苦恼得死掉,毫不夸张。后被西哲老师“我是为你好,别再想这些事了”严厉打断。终于觅见一书《文化与价值》,看到作者是维特根斯坦,觉得自己也许会被救。然而,那本书,没货,没货……得,先看他的传记吧,正值考研前,此书很厚也不好读,但心还是痒痒,导致手也痒痒。寒假终于读完,更爱了,回头补上书评,一定。
  •     他的经历和生平故事并不算复杂,但他的思想和理论实在太难啃了,基本上没看懂,因此也就特别佩服传记的作者。
  •     系统地讲解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在一生中分析他的精力
  •     喜欢维特根斯坦,真正的天才。每个对人生感到困惑的人都该好好的读一下他的书,天才不但建立某种理论,而且身体力行的去实行它,这是我喜欢维特根斯坦的理由。
  •     逻辑和伦理本是一回事,无非是对自己负责。
  •     书虽然还没读完,但却给人一种天才的不同感觉,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你做某件事的动力会让你有一种不同的气场,这种气场,往往会让别人臣服于你,霸气外露!
  •     作为传记,把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就算非常好的一本书了。
    这本书不止做到了这些,还能有所发扬,给人一个全面的维特根斯坦。
  •     要么天才,要么滚蛋。男人初见人士就赋予责任。
  •     维特根斯坦也是个不得志天才,不过我坚信天才天生就应该多吃些苦,天才真的不应该太在意别人的意见。
  •     天才就是天才,只有有突出缺点的人才有突出的优点。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四平八稳地处世,太苦逼鸟!!!!!!!!!!
  •     对维特根斯坦最好的中文译本传记,有陈嘉映老师作序推荐,翻译应该也不差。
  •     完美的人生典范,维氏从小便与当世一流的艺术家,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等接触,可以说从来没遇见过傻逼和low逼,后来又是罗素的爱徒。一生可谓春风得意,顺风顺水,再加上后半期的挫折,自然能激发出不同于常人的灵感和洞见,维氏是小圈子造就的天才,他对于大环境的责任不过是他的爱好罢了 。
  •     真的是非常好,当然,天才的行为总是异于常人。当他第一次见到老师,已经给老师上课了
  •     维根斯坦的传记吧,很有趣~可以做初步了解当时的思想哲学等背景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发展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学会接受,学会和解,学会描述。
  •     写得很不错的人物传记,可惜里面的哲学思想我也搞不太懂,哲学和语言学又扯上了关系
  •     正在看,一个天才的一声非常好啊!
  •     有意思,可读性强。
  •     天才的责任,这个话题有点深奥。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有点价值
  •     作者希望同时解释清楚维特根斯坦生平和哲学两方面。偏哲学部分似懂非懂~
  •     
  •     昨天刚收到书,才读了前两章要理解维特根斯坦之为维特根斯坦,还需要一些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里面有些地方限于篇幅讲的比较少,稍有点费解
  •     哲学天才中的典范。
  •     描写哲学家这样的传记,对一个作者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他要将主人公的生平与其哲学观点阐述给读者,这需要掌握丰富的资料,并且要一定的写作功力才能将这样的事情阐述清楚,当你遇到一件美好的事物的时候, 你会希望它永远不要结束,我想,读这本书,你会有这种感觉,永远不要结束。
  •     原作和译者都非常专业,印刷装帧也无可挑剔.可读性很好,以至于原本对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天才心存敬畏的人也可以轻松一读,总之是本近乎完美的好书.
  •     一个人一生都在变化着,这个人变化得尤其之快,不断趋近
  •     每天急忙回家都是为了看这本书,享受与维特根斯坦的约会时光,感谢作者写了这么一本美妙无比的传记。
  •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我对哲学还是满感兴趣的。读读哲学,搞搞脑子。
  •     维特根斯坦应该被人们了解。天啊!这本本身出色而又恰是我需要的内容的书,让我更自信于自己阅读译作的眼力。
  •     高山仰止
  •     哲学是思考的结果,哲学家是凝固的思考。
  •     就改善你自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
  •     这是读一个天才的书啊,非常喜欢这个人
  •     作者的表达还是很全面的 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各个方面来刻画这位个性十足 不随世俗的哲学怪才的形象 让人又爱又恨又心疼 总之 作为旁观者 我是爱上了维特根斯坦 但估计真的伴其左右 几天就会疯 也只有品生特的绝世好脾气和弗朗西斯对他至死不渝的爱 才能真正做到跟他平静相处吧 他的哲学态度我很爱 也印证了那句天才总是偏执的 每逢讨论就不给别人任何活路真是率直倔强的够可以 很想对这个一辈子没有安全感被自己所折磨的维特根斯坦说 你确实过了极好的一生 谢谢你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
  •     天才终究是天才,也许维特根斯坦神经质了一些,但是他的思考,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类
  •     作者比较完美的呈现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在我看来,维根斯坦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很真,也很美,,只是觉得弗兰西斯很可怜,他的那份对维根斯坦的爱让我感动,现在终于理解了GAY,至于维根斯坦的哲学,看的太少,目前无法评论,他跟罗素不一样
  •     改善自己依赖于一个真心追求并且一以贯之的大目标。
  •     特别喜欢“天才之为责任”这句话,对自己天才的负责,很棒!
  •     浮躁的我们需要来看看别人是怎么看待天才的
  •     1.逐渐明白为什么人物传记是可读的,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耶稣提供了一个苦难可以被忍受和克服的范例”,或许他们可以指出一条道路。2.很羡慕维特根斯坦与罗素、罗素与情人的通信,“他之于我就像我之于你”,“我们除了谈客观的问题不要做任何价值评判”,有如此的对象可以在精神层面放心地剖析自己,是一种高级体验。
  •     这部大厚本讲述了传奇人物维特根斯坦的真实人生。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视金钱如粪土,执着于对哲学的追求。毋庸置疑的天才,工程师、建筑师、哲学家、上战场……身份随意切换。明明可以平淡安稳地度过一生,偏偏要让自己历经磨难。天才的性格总是会比较与他人不同,或许因为他们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太过严苛。“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     感觉 随便捡着个章节都能继续读下去
  •     作为传记作品,而且是给有影响的哲学家作传,是有难度的,但作者凭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把一个真实的哲学家呈现出来了。想必对理解维特深奥的著作是有帮助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