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数学家华罗庚》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040296235
作者:丘成桐,杨乐,季理真
页数:292页

摘抄和笔记

1、华罗庚先生说他一生有“三个困难时期”,“使他很难从事数学工作”,分别是青少年时代,抗日战争,文革。2、“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会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获得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的已故数学家塞尔伯格如是评价华先生回国。3、“尽管大家都说他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数学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但是直到他的晚年,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很清醒、很客观的:‘对于一个数学家,除了学问,其他都是无足轻重的。’”华苏回忆父亲华罗庚时如是说。4、徐贤修教授回忆道,华罗庚先生曾对他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华先生初到清华时工作时间比此更长。这些可印证华先生的名言:“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5、段学复先生说:“从1932年到1936年的四年中,华罗庚的才气和勤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那时,华罗庚年轻,精力旺盛,每天紧张地学习数学10小时以上。他早晨总是起得很早,抓紧早饭前的点滴时间,极其专心地工作。他很快就抓住了数学的精华。”6、徐利治教授认为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教学观至少包括如下三点主张:一是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独立性),二是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三是要选读名家的数学原著和文献。7、严士健教授说:“让我印象深刻并且终生受益的是(华罗庚)先生所讲的课是数论的基础性内容,但是先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熟资料,经常从一些原始文献中提取一些新内容来丰富课程,而且从来不是将已有资料平移过来,一定要反复加工,突出方法和思想。”8、陆启铿院士认为华罗庚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9、丘成桐:“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这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引进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10年,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10、据陆启铿院士讲,沃尔夫奖得主E.M.Stein在一次访问中国时的宴会上当众宣称,他在多复变函数特别是调和分析方面,是“华罗庚教授的名誉弟子”。这并非全是恭维,因为华先生五十年代关于多复变的工作对后来Stein关于全纯函数的边界性质的研究有作用。11、徐贤修教授:“华先生在治学上提纲挈领、讲求效率,教学深入浅出,大受学生欢迎。研究则直指尖端,不畏艰难。他天赋过人,勤奋异常。他为学能持之以恒,做‘半时助理’如此,当教授如此,举世闻名后亦复如此。可知‘天才’的成功大半须从努力中得来,实足为后世天份高者矜式。”12、万哲先院士回忆华罗庚先生时说:“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研究工作要求很高,强调要选有意义的问题做,要有新的想法,要创造,不要依样画葫芦。一旦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取得点滴成果时,他就鼓励。另一方面他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只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踏踏实实地工作,收获就会到来。”13、严士健教授回忆华罗庚先生的讲课风格时说:“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是让听讲者能够随着他一起想、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当讲到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外围的一些容易的、表面的内容较快地弄清楚,必要的概念随着问题的展开而引入,尽量快地让读者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用华先生的说法就是:‘单刀直入,直逼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方法,于是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不是按照演绎方式,先介绍概念,然后用概念来描述问题等等那种叙述方式。”14、华罗庚先生自学出身,初中学历,数论成名,后扩展至矩阵几何、典型群、代数学、多复变函数等领域。华先生矩阵技巧出神入化,大数学家外尔(H.Weyl)对此非常赞赏,说:“他玩矩阵就如玩数字一样。”15、当年中科大数学系推行“一条龙”教学法,遂流传“龙生龙,凤生凤,华罗庚的学生会打洞”,意指华先生教的学生矩阵都学得非常好。矩阵最重要的技术便是利用变换尽可能地将矩阵元变为零,即“打洞”。16、厦大教授钟同德回忆说,华罗庚先生对他们讲,念别人的论文要究根究底分析论文的实质,要弄清楚论文的出发点,这篇论文的来龙去脉,最后还要考虑是否有比作者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论文提出的问题;弄清这本书是如何从关键出发得到充分发挥的,也就是念书要“从厚到薄,从薄到厚”。17、钱伟长先生曾对王元和杨乐说,他在清华时十分用功,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念书,原以为自己是全校最用功的,后来才发现华罗庚先生比他还用功,每天早上四点半钟就起来念书了。杨乐院士讲的。18、中科大还在北京的时候,有段子说:“富清华,穷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19、“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白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些都是华罗庚先生所提倡的关于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20、冯克勤教授讲,文革期间红卫兵曾让华罗庚先生去打扫厕所。21、吴文俊:“我非常赞成和推崇‘推陈出新’这句话。有了陈才有新,不能都讲新,没有陈哪来新!创新是要有基础的,只有了解得透,有较宽的知识面,才会有洞见,才有底气,才可能创新!”22、华罗庚:“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对所学的东西做到懂,彻底懂,经过消化的懂,我们的基础就算是真正的打好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学习就可以大大加快,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学习和科学研究上循序渐进的规律。有人说,基础、基础,何时是了?天天打基础,何时是够?据我看来,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23、陈省身:“所有这些东西一定要做得多了,比较熟练了,对于它的奥妙有了解,就有意思。所以比方说在厨房里头炒菜,你做个菜,炒个木须肉,这个菜炒了几十年以后,是了解得比较多,很清楚,数学也这样子,有些工作一定要重复,才能够精,才能够创新,才能做新的东西。”24、华罗庚:“方法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熟能生巧’。搞任何东西都要熟,熟了才能有所发明和发现。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熟,并不是大家死背定律和公式,或死记人家现成的结论。不,熟的不一定会背,背不一定就熟。如果有人拿过去读过的书来念十遍、二十遍,却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那我说这不叫熟,这是念经。熟就是要掌握你所研究的学科的主要环节,要懂得前人是怎样思考和发明这些东西的。”25、华先生对熊老一直十分敬重,杨乐院士讲,他60年代做熊老的研究生,一次新年时去看望熊老,片刻后华先生也到熊老家拜年,在那里相遇;69年2月,熊老受文革摧残逝世,华先生得知消息时遗体已运抵火葬场,华先生急忙赶到那里,翻遍盖尸布,才找到熊老的遗体,作最后告别。26、高斯:在科学进展和学习修养的途径上,总是易先于难,简先于繁,特殊先于一般,然而在到达峰顶后,悠然回顾,常有骤得简明宏观之见,犹如静力学乃是力学的一隅同样地显而易见。27、闻一多先生与华罗庚先生相交甚善,西南联大期间,曾把自家房子让给华先生一家居住。闻先生送给华先生一方名章,边上刻有小字:“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 兼为之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怆,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戮,若在战前,不值两角。”28、华罗庚:搬弄是非者是催命鬼,谈空话者非真知己。29、1933年,到清华一年半后,华罗庚被破格提拔为助教,引起非议,叶企荪先生支持此次破格,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30、陈景润先生往华罗庚先生家打电话时,第一句话总是:“我是华老的学生陈景润……”31、据华罗庚先生子女回忆,他几乎任何时候都在思考数学,在下棋、打桥牌等娱乐活动时常常中途因为想通某个问题而去工作,“吃饭时常常问:我吃了几碗饭?如果得到回答是一碗,就加一碗,如果回答是两碗,就算吃完了这顿饭。”32、“在家工作时他绝对不能容忍别人的干扰,打断他的思路就会发火。”华光回忆父亲华罗庚。33、文革期间,四人帮派迟群找陈景润,想让他诬陷华罗庚剽窃,陈景润不为所动,坚持说:“华老师没有剽窃我的东西,华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于是不了了之。华先生的子女对此事均十分感激,华苏评价道:“陈景润先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不要看他貌似文弱,而且不会言辞,但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好汉。”34、华罗庚: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

向新中国的数学事业奠基人、杰出的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华罗庚学习!他自学成才,在多复变、数论、矩阵几何等理论领域多有开创性贡献。而更广为人知的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先组织青少年的数学教育工作,写出《从杨徽三角谈起》等优秀科普著作;去清华、中科大等学校教授大学生。后又深入广大工厂农村,推广普及“双法”(统筹、优选),推动国民经济和应用数学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人才,提高了效率。此外,他还是新中国数学事业的奠基人。参与组织创建中科院数学所/计算数学所等多个数学院所。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龚升、杨乐等都在他的培养下成了杰出的数学家。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坚持为人民服务,值得我们一生学习。这本书是纪念华老诞辰100周年而作的文集。撰文者有杰出数学家,如陈省身、段学复;有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和他共同战斗的同志和学生;有外国友人;也有他的家人。还有理论物理学家郭汉英老师和武侠作家梁羽生。读了以后可以对华老的成就和品格有初步的了解。中科院的相关活动http://www.cas.cn/spzb1/JNHLGSS25ZN/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http://www.math.ac.cn/hua100/index.htm 纪念人民科学家华罗庚百年诞辰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