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苏东坡传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1
ISBN:9787802561120
作者:林语堂
页数:354页

章节摘录

  卷一 童年与青年  第一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更为充分。在我头脑里,苏东坡的意象之特别清楚明显,其理由有二。第一,是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莎翁诗句的道健,是来自诗人敏感的天性与开阔豁达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纵然有后代学者的钻研考证,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活所知者仍极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们却知道了他的心灵深处。  第二个理由是,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有关他漫长的一生中,多彩多姿的政治生涯那些资料,存在各种史料中,也存在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他的诗文都计算在内,接近百万言,他的札记、他的遗墨、他的私人书信,在当代把他视为最可敬爱的文人而写的大量的闲话漫谈,都流传到现在了。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内,没有一本传记类的书不曾提到这位诗人的。宋儒都长于写日记,尤以司马光、王安石、刘挚、曾布为著名,勤奋的传记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温。由于王安石的国家资本新法引起的纠纷,和一直绵延到苏东坡一生的政坛风波的扰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时代的资料,其中包括对话录为量甚大。苏东坡并不记日记。他不是记日记那一类型的人,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写札记。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事件,他都笔之于书,有的记有日期,有的不记日期。而别人则忙于把他的言行记载下来。爱慕他的人都把他写的书简题跋等精心保存。当时他以杰出的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恳求墨宝,他习惯上是随时题诗,或是书写杂感评论,酒饭之后,都随手赠与友人。此等小简偶记,人皆珍藏,传之子孙后代,有时也以高价卖出。这些偶记题跋中,往往有苏东坡精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书简约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迹题跋约六百件。实际上,是由于苏东坡受到广泛的喜爱,后来才有搜集别的名人书札题跋文字印行的时尚,如黄山谷便是其一。当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苏东坡去世之后,立即开始搜集苏东坡的墨迹书简等,刻之于石,拓下榻片出卖,供人做临摹书法之用。有一次,苏东坡因对时事有感而作的诗,立刻有人抄写流传,境内多少文人争相背诵。苏东坡虽然发乎纯良真挚之情,但内容是对政策表示异议,当时正值忠直之士不容于国都之际,当权者之愤怒遂集于他一人之身,情势严重,苏东坡几乎险遭不测。他是不是后悔呢?表面上,在他的贬谪期间,对不够亲密的朋友他说是已然后悔,但是对莫逆之交,他说并无悔意,并且说,倘遇饭中有蝇,仍须吐出。由于他精神上的坦白流露,他也以身列当时高士之首而自伤,在与心地狭窄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挣扎了一番之后,他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有几分相信是命运使然。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是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以人物论,颇像英国的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在政坛上的活动与诗名,则像法国的雨果,他具有的动人的特点,又仿佛英国的约翰生。不知为什么,我们对约翰生的中风,现在还觉得不安,而对弥尔顿的失明则不然。倘若弥尔顿同时是像英国画家根兹博罗,也同时像以诗歌批评英国时事的蒲普,而且也像英国饱受折磨的讽刺文学家绥福特,而没有他日渐增强的尖酸,那我们便找到一个像苏东坡的英国人了。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论定”。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不过有这种区别——人生是如同戏剧,但是在人生的戏剧里,最富有智慧与最精明的伶人,对于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无知。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总包含有一种无可避免的性质,只有最好的戏剧才庶乎近之。因此在给过去的人写一本传记时,我们能把一场一场已经完成的戏,逐一观看,观看由人内在的气质与外在的环境所引起的必要的发展,这自然是一项重大的方便。在我将《苏东坡传》各章的资料钻研完毕,并且了解了为什么他非要有某些作为不可,为什么非要违背他弃官归隐的本意之后,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中国的星象家,给一个人细批终身、预卜未来,那么清楚、那么明确,事故是那么在命难逃。中国的星象家能把一个人的一生,逐年断开,细批流年,把一生每年的推算写在一个折子上,当然卦金要远高出通常的卜卦。但是传记家的马后课却总比星象家的马前课可靠,。今天,我们能够洞悉苏东坡穷达多变的一生,看出来那同样的无可避免的情形,但是断然无疑的是,他一生各阶段的吉凶祸福的事故,不管过错是否在他的星宿命运,的确是发生了,应验了。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1036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研究苏东坡传记,同时也就是研究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微,终于导致国力耗竭,小人当政的历史。凡导读《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政治腐败,善良的百姓都因躲避税吏贪官,相继身入绿林而落草为寇,成了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了。  在苏东坡的青年时期,朝廷之上有一批淳儒贤臣。到北宋将亡之际,此等贤臣已丢官去位,悉数凋零。在朝廷第一次迫害儒臣,排除御史台的守正不阿之士,而由新法宰相王安石位置的若干小人取而代之,此时至少尚有二十余位纯良儒臣,宁愿遭受奸宄之毒手,不肯背弃忠贞正义。等到第二次党争祸起,在愚痴的童子帝王统治之下,忠良之臣大多已经死亡,其余则在流谪中谢世。宋朝国力之消弱,始自实行新法以防“私人资本之剥削”,借此以谋“人民”之利益,而由一个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的了。身为诗人哲人之苏东坡,拼命将自己个人之平实常识,与经济学家王安石的逻辑对抗。王安石鼓吹的那套道理与中国当时所付出的代价,至今我们还没有弄个清楚。  王安石在热衷于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之下,自然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自然会将倡异议之人不惜全予罢黜。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永远是为害甚大的。因为在一项主张成为不可侵犯之时,要实现此一目的的手段,便难免于残忍,乃是不可避免之事。当时情况如此,自然逃不出苏东坡的慧眼,而且兹事体大,也不是他可以付之轻松诙谐的一笑的。他和王安石是狭路相逢了,他俩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苏东坡和王安石,谁也没活到亲眼看见他们相争的后果,也没看到北方异族之征服中国,不过苏东坡还活到亲眼看见那广事宣传的新政的恶果。他看见了王安石那么深爱的农民必须逃离乡里,并不是在饥馑旱涝的年月,而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因为他们没能清还向官家借的款项与利息,因此若胆敢还乡,官吏定要捕之入狱的。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察访民情的官员,奸伪卑劣,以为对此新政新贵之缺点,最好装聋作哑,一字不提,因为当权诸公并非不知;而对新政之优点,乃予以粉饰夸张,锦上添花。说漫天之谎而成功(倘若那些谎言漫天大,而且又说个不停),并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那些太监也得弄钱谋生。在这种情形之下,玩法弄权毫不负责之辈,就以国运为儿戏,仿佛国破家亡的后果他们是可以逃脱的。苏东坡勉强洁身自全,忍受痛苦,也是无可奈何了。皇帝虽有求治的真诚愿望,但听而不聪,误信人言,终非明主,焉能辞其咎?因为在国家大事上,他所见不明,他每每犯错,而苏东坡则料事无误。……

内容概要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 应试
第五章 父与子
卷二 壮年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恶行
第十章 两兄弟
第十一章 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诗
第十三章 黄楼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练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赋
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丹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 国画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流放岭南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编辑推荐

  《苏东坡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位吾国吾民始终在心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不尽的豪情诗人,相似的心灵是灵魂的转世,看东坡光风霁月,渡危抓机,从容应对,听林语东坡,显中国智慧。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能狂妄怪僻,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晶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风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小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林语堂

作者简介

《苏东坡传》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图书封面


 苏东坡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很传奇的人,诗词画书样样精通,造诣鲜有人及,能将文人做到如此极致,在几千年里的历史里也是除他之外绝无仅有。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发现他令人仰慕并不完全源于他的才华,而是源于他的正直,勇敢,他对自己心灵的负责。无意品评林语堂的文字,只是感慨于一个在政治漩涡里盘旋的孤独者,而不仅是一个率直放达的文人。那个时代的政治漩涡,离不开王安石和那个野心勃勃的年轻皇帝。历史上,往往都是像王安石这样的人很危险,满怀抱负,笃定自信,勤俭为政,收买人心,最致命的,是他糊里糊涂地坚信着自己的那套理论。如果仅仅是王安石,也不足为惧,要命的是他那不切实际而又激进的经济理论落到了一个野心勃勃而又沉不住气的皇帝手里。以他们为始,朝廷成了农民和商家的债主,一个朝代消耗着经济基石,很快就葬送在无良的大臣和信任他们的皇帝手里。这样的故事,也不少见于当代中国,一套不切实际的理论被追逐权力的眼睛盯上,混乱和恐惧就纵横于不堪的时代。高大的人格,总要有小人来衬托,只可惜往往这些人太多,他们既是灰暗政风的缔造者,也是其受害者。苏东坡是对不公不义的事情气愤无比,却无法对个人生起气来,写到这里,我也深有同感。中国的官场,从来不是只有才华,就能崭露头角的,总要有一些人事投资,甚至是机关算尽,除了家人和门人,其他人作为对手多于作为朋友,有时甚至家人和门人也会背叛自己。这样的政坛,就像一个沙漏,筛选下来的都是些城府很深的滑头,正直的官员当然有,但他们的存在非常取决于皇帝的意愿。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生存,当然先要适应。很多做法,虽然可恨,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仅仅是对付人,也许并不至于将苏东坡逼出政坛,他虽然性格直爽,不愿浪费精力在算计上,但是做个小官总是可以保全的。只可惜,这样的政府,官员们往往力求自保,趋炎附势,底下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真正关心的又能有几个人呢?最让我震惊的是,苏东坡上书朝廷要求下拨官粮以防备饥荒,政敌们不管他的论点如何,一通反对,又种种阻挠朝廷官粮下拨,结果饥荒爆发,不仅朝廷浪费了不少财力,百姓还饿死无数。这绝对不是天灾,乃是人祸。再声称是三年自然灾害,都不能掩盖真相。自保,说谎,算计,逼迫,都是生存的规则。人与人之间,都是无声的战争。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懂得,原来这就是中国人逃不掉的命运。文革里对同胞甚至家人的残暴,现在用毒奶粉去毒孩子,不都是一样的道理吗。即使不是那么极端的情形,现在人的大多数,仍然有种深深的身不由己之感。蚁族们找不到出路,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有努力过吗?也就是这样的背景,才让苏东坡在百姓心中如此高大吧。那时候,是他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一个肩膀,挑起一个时代的错,也只有潇洒的他,才能承受得起吧。有时候,他开开自己的玩笑;有时候,他在友谊中寻找到慰藉。有些东西,知道就好,就像独个的生命总是有残缺,社会这个集体,也当然有缺陷。就算是放达的苏东坡,也知道要活在这个世上,总要有所忍耐,有所规避,有所妥协。毕竟,还有些人,是可以以诚相待,交付所有的。他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就像是《双城记》的开篇。因为极端和矛盾,荒谬而留有希冀。
  •     林语堂,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1936年,林语堂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引自《<苏东坡传>原序》),那时他便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在开篇第一章里,林先生这样写道:“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其实,对于苏东坡这位九百年前的古人,林先生的感情完全可以用仰慕来形容。林语堂一生只写过两部传记(另一部是《武则天传》),在这本《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林语堂对他心目中的这位文人偶像给予了极高评价:“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为了真实还原出一个忠于历史的立体的苏东坡,林语堂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柬及他人笔记等。全书以时间顺序书写了一代文豪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今人对苏东坡的认识大多集中在他的诗词上,而林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除了卷一讲述的是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外,其余篇幅重点是介绍苏东坡的政治生涯起伏,以及在各种人生际遇面前诗人所展现出的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中间也涉及到他的政治作为、兴趣爱好、书画成就、个人轶事及兄弟朋友等等,让我们在诗词之外,了解到一个个性丰满、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对于影响苏东坡仕途命运最重要的事件——“王安石变法”,书中也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王安石本人的经历和性格描述、新法的内容和政策解读,以及作者本人对变法的评价等等。通过文字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出,无论是对于变法还是对王安石本人,林语堂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作者眼中,王安石就是一个激进极端而又固执己见的人,而他所倡导的新政,几乎使整个国家陷于瘫痪。这与我们过去接受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且不论林语堂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这种论点正确与否,但在这明显一边倒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先生对于苏东坡的个人偏爱。所以对于在政治主张上站在王安石对立面的苏东坡,林语堂在字里行间,对他因后来的朋党之争而屡遭贬降的遭遇给予了充分的同情,而对于苏东坡在任期间为黎民百姓所做的一系列利民之举,则表现出了无比的敬仰和赞誉。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在写作态度上,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而苏东坡所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似乎也可以概括林语堂文字的这种特质。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林语堂主张“善待人生”,以一种诗化的方式充分地“享受人生”,这一点与苏东坡的快乐人生哲学正好也不谋而合。因此对于苏东坡身处困境却仍然能坦然豁达处之的人生态度,林语堂是格外推崇。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语堂对于苏东坡的这种个人偏爱,既包含了“才子惜才子”的惺惺相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林语堂也把苏东坡看作是自己在道德境界上想达到却达不到的人生偶像与楷模。脚踏中西文化、擅长用英文写作的林语堂,在这本《苏东坡传》中,除了讲述苏东坡的个人生平外,也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内容。比如在卷一第五章讲到苏氏父子三人携家眷晋京,林语堂就用了七页纸的篇幅,为读者详细描绘了三峡的险峻和沿途迤逦的风光。在卷二第十一章讲到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文章就顺便介绍了西湖美景,以及杭州城里的百姓生活。在卷三第二十章讲到苏东坡的绘画爱好时,林语堂又谈到了中国文人画和书法的艺术特点,以及中西方绘画的精髓和本质差异。在中国还不被世界所了解的30年代,林先生笔下的这些内容,对于让西方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无疑是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的。不过,在语言表述上,因为林语堂受西方思想侵染较深,因此在这本讲述苏东坡这位中国古代文人生平的传记书中,我们竟也会时不时的看到一些西方词汇和人名。比如在谈到苏东坡和其弟弟子由在文学风格上的差异时,作者就把他俩比作是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说“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又比如在谈到中国绘画写意的特质时,他这样写道:“意”字甚难译成英文,大致就是艺术家所要表达的,若在英文里找个字代替,恐怕要用Intention(意图),Conception(概念),Impression(印象)或Mood(心境)。若指这一派绘画用Conceptivism(概念),则无不可。这样的表述方式,对于让西方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要阐述的内容是有帮助的,但是翻译回中文,在中国读者看来,这样中西夹杂的表述方式就不免让人感到有些突兀。在全书的《译者序》中,译者张振玉也说到,他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力避三十年代弱小民族自卑心理下之欧化文体”。比如人说话时,先写某某道,不先写对白,然后再补注某某说。一个人说话,先说半句,中间腰斩,补入谁说道,下面喘口气再补半句。我想,当初林语堂用英文写《苏东坡传》的时候,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西方读者充分理解,而对于他的书后来翻回中文,造成中国读者阅读上的不适应,这一点可能并非是他的初衷。《苏东坡传》虽然不是林语堂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未免偏颇,带着作者强烈的个人好恶,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这本书对苏东坡的生平经历以及其人性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如果谁对苏东坡这位中国古代文人有兴趣,倒是可以读读林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在了解苏东坡这个人的同时,也可以顺便体会一下一代大师仰望偶像时的景仰之情。
  •     读罢觉岁月飘忽,三日朝代跌宕,看尽是非贤良。书是前一段时间去上海,去她家,她随手扔给我的。我当时戏谑的看了一章曰“高僧与名妓”,却顿觉字里行间沧桑古法包浆,意味醇厚,起恭敬之心,迫不及待入手拜读。是时正听石进的《夜的钢琴曲》三十又一首。一边听曲子,一边把书读下来了。内容就不去评论了,才疏学浅,评论不得。我不太喜欢推荐东西,因为一来,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万一别人不喜欢,浪费了别人时间。二来招致根本没看过这些作品的人的闲谈抑或嗤之以鼻。但此书,我愿不耻推荐出来供博友读一读。适合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文艺范儿小青年男女,也适合有抱负有野心,没背景,靠自己奋斗的人。更适合,会流泪的男人。为官为政,为子为夫。读来眼眶湿润。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神作之笔,大哉,大哉!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在整本书里看到是一种充满无法抵达的无力感的仰望和倾慕。林语堂自己都在讲:“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     喜欢苏东坡,不妨看看此书。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诗人、散文家、画家......
  •     很活泼的写
  •     文笔不错的文学作品,视角比较流俗
  •     读完也喜欢了苏东坡,天才的人物,也是一枚吃货
  •     虽是东坡传,但未免对介甫先生太过苛刻
  •     林语堂与苏东坡都有着相同的个性,这本书也是经典了
  •      正如作者序中所言:「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
  •     写wuli瑞的读书笔记写到想哭 一个星期一千字 虽然喜欢东坡先生 书也很好看 可水平差的我实在是写不下去了
  •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蹋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任生活跌宕起伏,我自守住本心。
  •     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太有名气了,冲着名气读的。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语言上有点怪怪的味道,对王安石的评价有些过激,但是说的也是事实,在正史里,除了王安石,变法党人诸如吕惠卿之流全部被史官归入了佞臣传。对苏东坡的政治抱负谈的稍多了点儿,其实我更想多看看苏东坡的生活情趣,哪怕整本都是讲苏东坡那些充满乐趣的生活也挺好的嘛。
  •     蘇東坡活得精彩,林語堂寫得生動。
  •     读《苏东坡传》之前,我对这位宋代的大学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中学时,读过苏东坡的不少诗文,如《前赤壁赋》、《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都是东坡作品中的上乘佳作。但是,也许是年纪尚小,那时候的我并不能体会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见有人推荐这本书,遂买来一看。这一次,我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林语堂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所以他更能理解苏东坡这个人,苏东坡的一切行为,也都得到了林语堂合理的解释。同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苏东坡这一个人,也是写一个时代的文化。一方面,是当时的文化氛围对苏东坡一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写苏东坡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苏东坡一生可算是足迹遍布天下。他出生在四川眉州,当时四川民风质朴遒健,机警善辩,有自恃自治的精神。当地的居民都酷爱论争,耽于雄辩,谈话时甚至习惯引经据典。苏东坡被友人誉为有孟轲文章的雄辩之风,巧于引喻取譬,就是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的仕途开始后,便在无数州县和京城之间迁徙。东坡做官或是在迁移途中向来喜爱游历,体验山水之乐,自然之美,风物之趣。第二次入京,他和父亲弟弟走的是三峡水路。长江三峡风光壮丽,传说无数,但也是险象环生的。苏东坡一路写下不少诗作。
    他第一次做官是在凤翔府为判官,便借此机会畅游太白山、黑水谷、文王故里还有终南山。王安石新政之后,苏东坡到杭州上任,杭州的湖山之美带给了他不少“天真”之诗。杭州后来几乎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那里有繁华的街道,雄壮的庙宇,人们的生活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朝气蓬勃而秀美温柔。苏东坡还曾在徐州为官。徐州是军事要冲,但是自然风光也颇具特色,鱼蟹众多,被东坡成为“小住胜地”。“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迁往黄州。他在这里像农夫和隐士一样生活,欣赏长江两岸的景色。无限的闲暇和美好的风景带给敏感的诗人想象的空间。
    在苏东坡最后十年的生命中,他被贬谪到中国最偏僻的地方。先是流放岭南,贬谪到惠州。他对亚热带的气候感到好奇,但显然认为此地不宜居住。这里处处是浓绿的草木和亚热带的水果,的确是“岭南万户皆春色”。他决定在此处定居,没想到朝廷再次将他远谪“中国”之外的海南岛。那里的气候更加恶劣,而岛内居住的黎人与中原人相处的并不融洽,当地居民还颇为迷信。苏东坡在“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尽悉数,大率皆无尔”的地方,却更加爆发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苏东坡在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而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带给他许多影响。

    林语堂在为苏东坡作传的同时,也谈及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眉州的门阀制度,中国古代的早婚和父母安排的婚姻,宋代的都城建设,当时的科考制度,中国凭常识形成的宗教,娼妓制度和传统,宋词和东坡在词作上的创新,追求长生之道和印度的瑜伽书,国画和书法的传统,以及宋朝的政治制度以及朋党之争,等等。
    《苏东坡传》是一本极为丰富的书,他不止包括苏东坡这个文坛大家,也涵盖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让我对苏东坡那个时代有了具体而详尽的了解。
  •     苏东坡颠沛流离而又光彩照人的一生。书中看到的不只是苏东坡光辉的人格,更有北宋新政之后政治制度和僵化。ps:林老写书好文艺,受不鸟
  •     话说少年意气正发,读读李白的诗最是应该。但苏东坡更能教会人如何乐观的面对人生。浅读,收获很大
  •     这本可以说是写苏先生传记的权威版本了,或许读了这本书,我们能更懂苏东坡这位全才。
  •     仰望伟人!
  •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的心血之作,更现今热门感叹的是,他的原著并不是用中文写成的,而是英文。这本书是中文译本而已。仅此一点足以感叹先辈的学识与精神。
    书中当然有些个人观点与推论,不过诚如译者序言里所说的,传记很难,因为既是有学术的考究,又不能过于乏味。读者此书,如同追随苏东坡的一生命运,随着他的漂移浏览千年前的中国古都,书中提到的诗文,人文与时政让人回味无穷。
    另外,书本装帧我非常喜欢,有朴质厚重的感觉,无保留推荐。
  •     假期回老家时看完了,林语堂简直把苏东坡写作完美的人了。不过,有才情有性情,确实。一些诗词可反复吟咏,当是摘录于此的,下次补上。
  •     今天我在家里收到当当的快递,里面的书籍出现了货不对板的问题
    里面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内容却是一本叫《奇岛》的书代替
    我非常气愤,第一次网上购物就出现这样问题。
  •     在kindle上看了小半年终于看完。感觉语句不是很通顺。。果然是英译的。。
  •     林语堂一定很喜欢苏轼,书中夹带的个人的感情色彩太重了。不过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也就不好玩了。
  •     大一大二看得林语堂的书,便喜欢上了这个老爷子的性情了,当然苏东坡传写的还是不错的,随性洒脱
  •     林语堂先生的传记写的还是很棒的,像苏东坡这类大文豪,读之受益颇深
  •     传记最好读苏轼,林语堂的语言精到富有哲理,将苏东坡一生的波折与探悟描写得淋漓尽致。
  •     版本太差,错字漏字多
  •     林语堂先生的书百看不厌,也只有林先生写的苏东坡最有价值!
  •     在苏东坡的众多特质之中,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时最先感受到,并贯穿始末的是他的温情,或者说,东坡是一个温暖的人。
    一个与人温暖的人,必然有个于己温暖的家庭。苏东坡温情的源头来自那个有慈爱母亲和博学父亲的小康之家。古语道:三岁定八十。可见幼年教育的重要性。东坡的母亲出生大家闺秀,在苏洵进京赶考之时,她便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教孩子们读经典,更为重要的是教他们关于做人的道理。苏母的那句 “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要他为人如此。
    父亲苏洵不仅在学术上为两兄弟立下了很好的榜样,不同于许多经典的深沉的父亲形象,这位父亲的慈爱与护犊尽显无疑。可以想见一个半百老人倚床安然地听着晚辈诵读经典的画面,我想苏洵的心里在那一刻是满怀慰藉和希望的。东坡的童年是幸福的,不仅仅是因为他出生良好,更是因为他有一个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的父亲,这让他遗传到了别人所没有的天赋,也让他接受到了即使花钱也买不到的良好教育。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东坡青年之时,因为调职他第一次离开了父亲和兄弟,开始真正的独立生活。在这之前,父亲带着两兄弟两次踏上进京的路程。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捷,从东坡的故乡眉州到京城要数月行程,在时间上对于商人是一种莫大的浪费,而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却是极好的游览名胜,吟诗作对的机会。两次行程,一路山水风光,三苏作诗游吟,那一段时光,相信是东坡毕生难忘的经历。而父亲带着幼子先到成都拜谒张方平,带着两封推荐信再赶到汴梁城送二子考试。父亲一路相伴护犊,才把东坡兄弟从一个小地方带到了京城,开始了他们今后各自的仕途。
    东坡性格里的温暖致使他对人毫无防备之心,畅所欲言,不懂得察言观色。因而在妻子一次次提醒自己要提防小人之后,这位对每个人都抱着信任的人开始动摇了,而后在经历了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等惨痛的经历之后,看尽官场是非的他唯一可以信任,真正畅所欲言,且又志同道合的人也就剩下自己的亲弟弟苏辙了。两人从小时候一起游船吟诗,上京赴考;到后来第一次分别的依依不舍,一月一信,“风雨对床”的约定;到再后来相隔甚远,多年才得以一见。两人能相见时便互相倾诉,不能相见之时便书信来往。东坡在谈及苏辙时,满心对弟弟的疼爱。你看他想起兄弟之时的温情“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东坡的童年与青年都在快乐中度过,而逐步走向老年之时,命运也变得坎坷起来。宦海沉浮,是是非非,人间正道,东坡看得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不满。当年那个盛极一时的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的青年才俊,现在又如何,在朝廷这里从没有温暖可言,不顺从者就一贬再贬,流落他乡。东坡大约是自小就极亲近山水,亦或是骨子里对自然的热爱。在他被贬的中年到晚年时光里,陪伴他最多的是自然山水,是那一份最纯正质朴的快乐,一处最完美的隐匿和放逐。他在黄州、在杭州、在赤壁、在每一个他到过的地方,他尽心尽力地做好百姓的父母官,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自然的怀抱里,好像在那里,一个受伤的孩子得到母亲一般的呵护,在那里,他的心才是不累的。他在面对山水间的一草一木,一声虫鸣,一处繁花,都虔诚得像个孩子一样,他的温暖都献给了他笔下的、诗里的、眼里的风光。
  •     苏东坡传中这本算是最好的,想要了解东坡先生的一生,这本书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     我是苏东坡的粉丝,对苏东坡无比痴迷,可惜没有跟他生活在同一时代。还好,有书将他的传奇人生记录下来,让我们可以走近他,领略他的非凡魅力。林语堂的传记厚重博大,值得拜读。
  •     政治部分的内容有点多,没有这方面兴趣的人是跳着看的
  •     想看很多苏东坡有灵性的诗的,结果却发现是一本真正是叙事性的历史传记,不是纯粹的诗歌文学。 但是也是不错的,苏东坡的性情与心态确实让人佩服,和王阳明不一样,他乐观诙谐开朗,并且注重干实事,急躁的性格依然能寻求平静的心,这是我一直需要学习的。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我原本在此之前5元钱买了一本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但没这本装帧漂亮,也忘了买了这本了。买上后想退回去,但女儿很是喜欢书的装帧,便留下了。
  •     虽然我现在可能不是读的多么透彻 但是真的觉得这辈子是很值得读很多次的
  •     推荐!!!朴实真情,而且有很多苏东坡的诗词原文,值得收藏!
  •     不知道是因为苏东坡还是因为林语堂而买了这本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这本书写得当然不错,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用母语而用外语写,再让人翻译过来,绕这么大个圈子?
  •     原来只是感动于苏东坡的文采,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有了更立体全面的认识,对王安石的改革也有了新的了解。
  •     其实写的不算好,自己主观发挥的太多,估计林太喜欢苏东坡了,已经把他神化了
  •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一本很好的书,纸张质量也好,总的来说,非常好。
  •     手机上看了武则天传,喜欢林语堂更喜欢苏东坡,买书慢慢看
  •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拿到书,两天没有停歇就读完了,现在在读第二遍,值得再读一遍
  •     这本是相对不错的,我个人经常看些苏轼的词作,苏轼的生平很多故事大家很是熟悉,这本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算是很不错的了,本书相对包装精美,但是纸张我感觉不是很好!值得推荐!
  •     唯一的遗憾大概是对王安石的评价近乎刻薄。不过林先生本就不是史家,写作此书可看作是对偶像的一种致意吧。
  •     东坡是一位经历过几多世事沧桑,人间风雨的诗人,相反历练了他淡泊名利的心境。林语堂前辈也是很有才华,很有学问的。送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非常棒,精装的,值得收藏。
  •     不屈不挠,刚正不阿,东坡哥大气磅礴的人生其是我们能参透的
  •     封装很正,纸质很好。众多出版社的苏东坡传还是觉得这本最有气质
  •     林先生对于王安石苛刻了,整片读下来喂记得一句:但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喜欢苏东坡,由诗及人,非常喜欢。这本书看了好几遍,林语堂写得,怎么说呢,非常雅致。但是生命里的狼狈和歇斯底里,却是实打实地浸透了血泪。唯一遗憾就是这竟然是英文版翻译过来的。难为翻译者,毕竟林语堂当初为写这本书,引用了那么多的史料笔记等等,他挨个儿翻译过去,译者再挨个儿翻译回来,还要去比对原文,校对绝对是个大工夫。不得不感慨,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真不是盖的。
  •     作为对苏轼的入门是一很不错的选择
  •     一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心里不知为什么却有点难过。尤其是看到最后的年表,1101年,东坡逝世;1126年,北宋亡。
  •     包装印刷质量都不错,一个中文老师推荐的,就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行文倒是气势恢宏
  •     苏东坡,一个传奇的人物,博学多才,又不恃才傲物,本书以一种淡淡的口吻讲述了他的一生,感觉还是不错的
  •     连你最后都去求道求长生方。人最终还是逃不过那个给自己的命题吗?我要去到哪里去!?入仕途,沉浮官场,几度流离,回归。承蒙贤后用才。险恶党争。种种种种。最终兜转回到那个我身上。
  •     第一次读人物传记,对苏的流放之路,有着儒家的入世和乐观
  •     除了林语堂对王安石一派的人身攻击外,其他对于苏东坡的描述是极好的。苏东坡本身的人格魅力超越林语堂叙述时的偏狭
  •     好奇怪,明明写的是苏东坡,却对里面的王安石印象最深刻。
  •     世间纷扰,古来都是一样的。
  •     苏东坡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喜欢他的豪放,更欣赏他的旷达,以及不管在何种情况下的乐观,而关于他的传记中,又最喜欢林语堂的,所以,尽管看过不止一遍,还是想自己拥有一本,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开心!它将是我的床头的最爱
  •     爱不释手的看完了,有很多收获!不仅仅有关于苏东坡的详尽叙述,还有林语堂对艺术和人生的感悟。大家评大家,经典之作。
  •     我平生最敬佩的就是苏轼,他的人生哲学总是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豁然开朗,洒脱自在,才华横溢,不流于世俗
  •     苏东坡的一生是和政治分不开的,看了这本书,也了解了宋朝的历史
  •     很客观的一本写苏东坡的人物传记。书后清晰地表明了史实和苏东坡文字的出处。在你面前展现出一个饱满的苏东坡。是一本很正统的传记。
  •     熟的印刷非常精美,也比较实惠,捧在手里比在网上阅读自在多了,而且可以随时翻阅。确实非常经典,林语堂的学识足以带领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苏东坡的诗文,经历,乃至于对那段历史时期的理解,
  •     精装的书自不必说,绝对的很赞。
    精装书的书脊耐得住屡次翻阅,翻开书之后很干净,洁白的纸面,紧实的文字,给人一种清新透亮的感觉,定价28元,是比较便宜的了,之前有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8年1月版,黄皮)的一本,纸张跟盗版的一样,定价24.8,所以相比之下,这本精装的算便宜了。
    至于内容,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当今写苏轼的权威读本了,更无须再赘言了。
  •     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缘源于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     书质量很好~装帧什么的都很有感觉,喜欢这样干净的封皮~

    接着大概说说书的内容
    书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看了,前前后后花了5天的时间看完
    书中将苏东坡的一生分为青年,壮年,大展身手,被贬谪四个阶段
    青壮年时期的游历的轻松浪漫飘逸
    政坛大展身手时期的关心百姓疾苦的责任感、紧锣密鼓接连几番上表的紧张感
    被贬谪之后的飘零感、既来之则安之的泰然、无畏无谓的超然……
    在阅读过程中总要不时停下来咀嚼之前的内容,回味无穷,好几处看得热泪盈眶,一点都没有夸张……
    不得不佩服语言大师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     午休睡多了,在安静的春日夜晚静静地看东坡传……这本书结合之前读的那么多东坡文、诗、词,共同勾勒出一个较为丰满的,我们大家都深爱的东坡。文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读之哑然失笑,话说学者章元弼相貌平平却娶到美妻,然整夜读东坡文,娇妻怒斥曰:你最爱还是苏东坡,爱东坡胜过了我,休了我吧!学者便把妻子休了!
  •     苏东坡文学大家,林语堂先生亦是大家。读来非常过瘾
  •     林语堂推崇苏东坡的精神气质,大多数中国人会欣赏苏东坡的精神气质,我一方面被这种洒脱的精神气质所吸引,另一方面也被林语堂的文笔所折服,他们都是有才华的气质型文人,而这本书便给了我们机会对苏东坡甚至对林语堂最核心气质的了解和欣赏。
  •     浩气长存
  •     我个人不太喜欢所以打了三颗星,喜欢的人应该会很喜欢的,苏东坡的形象塑造得很好,但是王安石等人的形象太不堪了。
  •     写的是苏东坡的一生,各种经历
  •     东坡先生洒脱的人生该由这样洒脱的作者来写
  •     N年前就看过一本叫东坡的书,虽然这本书已经够通俗啦,那本更通俗,特别适合没文化的我!如果可以跟东坡喝点的话,我会问他,乌台诗案那会儿你是不是怂了!
  •     非常好!
    读人物传记,首选作家写的,次选教授和记者,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记,的确非常有美感,非常好!好久没有读这么畅快淋漓的大作了!
  •     看第二遍了,只记住了王安石T^T
  •     林语堂的文笔是不差的,即使是翻译过来的。但是对王安石确实又些刻薄了。需要对照其他苏轼传记和王安石传记方可。 其次,林语堂说苏轼是天蝎宫,与韩愈一样。此点有误。
  •     过了很久才决定评价,刚开始是冲着苏东坡才买的,后来知道了林语堂,两者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在文中,林语堂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写了这本书,我很开心。书的印刷什么的都很好!值得……
  •     可以看出林语堂一定研究过大量的关于苏东坡的书籍,写的很生活化,读起来就像是在叙述邻居家的事情,中间反映出北宋时期的政治历史背景,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可以感受到林语堂爱憎分明的性格。
  •     第一次读林语堂的书,原以为会比较枯燥,但其实不然。苏东坡这个人很有幽默感,是个性情中人,经常会看到某处被苏东坡的幽默所感染。很不错的一本书。
  •     不知作者自己用中文会如何来书写苏东坡呢。。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有此书的,后来遍找不着,估计是被借走,或是自己原本就没买却理所当然地以为是有的。。有幸与苏东坡同乡,虽已逾千年,呵呵。。虽为同乡,终因知识面的缺乏,对苏东坡仅停留在对他好词句的喜爱上,感谢林语堂为我们书写下他心目中的苏东坡。。
  •     真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
  •     这本书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写的。里面介绍了苏东坡的一生,内容详实,材料丰富,观点鲜明,佐证全面,而且文笔豁达游刃有余,不乏幽默,非常生动具体。
  •     娓娓道来,可读性强。201004
  •     很久以前看过,很喜欢苏东坡的词,也喜欢他的为人!
  •     从初中到高中,语文课上赏析了苏东坡的诗词无数,只能跟着老师生硬的记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并没有真正明白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算是大概了解了诗人沉浮的一生。再读那些小诗,能深刻感受到曾经生硬记住的道理。岁月即是书。
  •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堪称其经典之一吧!
  •     行文不够流畅,也未提到《寒食帖》
  •     虽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不无不尽客观之处,但不失为最好的《苏东坡传》,林语堂与苏东坡也可算是隔代知音。
  •     但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     如果大家喜欢苏东坡。那么就不得不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如果大家想在当当买一本合适的苏东坡的书。我觉得此书亦为首选,书很精美,亦很实惠,祝大家喜欢东坡,享受快意人生。
  •     林语堂是蜚声海内的文学大师,苏东坡是超级大文豪,林玉堂算是真正进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了,否则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传记呢。强烈推荐。
  •     林语堂先生为何爱一人非要谤一人?即写传记,当持公允,已无公允,传记之名徒添笑耳。
  •     林语堂的作品都还不错的,苏东坡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所以买来看看。
  •     读了很多的苏东坡的文章,但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苏东坡写这些文章的原因
  •     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还是更喜欢除去政治外他的真性情和哈哈哈。
  •     想要看到苏东坡心境的变化过程,看到他的乐观和洒脱,但是这一点表现并不足。
  •     这本书质量很不错!是老师要求买的。苏东坡的确是一个很令人钦佩的人。读一读吧!满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