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怎么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020055173
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页数:439页

章节摘录

  韦拉·帕夫洛夫娜的教养很寻常。她认识医学院学生洛普霍夫以前, 她的生活虽然显出了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但是那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在 行为举止方面,她当时就有些了不起了。 韦拉·帕夫洛夫娜是在戈罗霍夫街上,在花园街和谢苗诺夫桥之间一 幢多层楼房里长大的。如今这幢楼房给标了个相应的门牌号码,可是一八 五二年还没有这种号码,只在门口题着“四品官伊凡·扎哈罗维奇·斯托 列什尼科夫房产”的字样。题词是这么说。不过伊凡·扎哈罗维奇·斯托 列什尼科夫一八三七年就已去世,从此房东便是他的儿子米哈伊尔·伊凡 诺维奇,——房契上又这么说。但是房客都知道,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 只是房东的儿子,真正的房东是安娜·彼得罗夫娜。 当时这座楼房也跟现在一般高大,有两道院门和四道临街的正门,往 里头是三个院子。一八五二年,沿着临街一座最考究的前楼梯走上去,在 二楼,正像今天一样,住着女房东和她的儿子。安娜·彼得罗夫娜现在一 如当年,仍然是一位仪态不凡的太太。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现在是个身 材魁梧的军官,当时是个又魁梧又漂亮的军官。 如今沿着第一个院子旁边许多后楼梯中间最脏的一座走上去,在四楼 右首的一套房间里,究竟住着什么人,我不知道。一八五二年,那儿住的 却是房屋管理人帕韦尔·康斯坦丁内奇·罗扎利斯基,一个强壮的、同样 是魁梧的男子,和他的女人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一位精瘦而结实的高 个子太太,此外还有他们的成年女儿——她就是韦拉·帕夫洛夫娜——和 九岁的儿子费佳。 帕韦尔·康斯坦丁内奇除了管理房屋,还在一个司里当副科长。他这 门差事没有什么油水。管理房屋倒有些油水,但是为数有限。换了别人, 捞的钱会多得多,帕韦尔·康斯坦丁内奇却像他自己所说,是有良心的。 因此女房东对他很满意,他经管十四年,攒下家财近万,而从女房东荷包 里得到的不过三千,其余都是从周转中积累起来的,对女房东无损:帕韦 尔·康斯坦丁内奇把钱拿去放债,专收细软做押头。 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也有一宗小财产,她对她的干亲家们说是五千 左右,其实不止这些。约莫十五年以前,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变卖了一 位做官的兄弟遗下的浣熊皮袄、旧衣和家具,给这宗财产打下了基础。她 卖得一百五十来卢布,也拿去经营抵押放款,她干起来比丈夫冒失得多, 上过好几回当。有个拆白党用身份证做押头,向她借了五个卢布,那身份 证原来是一件赃物,为了摆脱干系,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只好再倒贴十 五卢布。还有个骗子用金表做押头,向她借了二十卢布,那只表原来是从 一个遇害者身上扒来的,为了摆脱干系,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又只好吃 一次大亏。不过,尽管她遭受了她那位放债慎重的丈夫所能避免的各种损 失,她的利润却增加得更快。她还找出一些特别的生财之道。有一次,— —当时韦拉·帕夫洛夫娜还小,如果女儿已经成年,玛丽娅·阿列克谢夫 娜决不会当着她干这个,可是那时候为什么不干呢?反正小孩子还不懂事 !韦罗奇卡自己确实不会懂得,幸亏厨娘对她解释得很明白。厨娘本来也 不想解释,因为小娃娃不应该知道这些,但是她为了跟姘夫饮酒作乐,被 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狠狠地打了一顿以后(不过玛特辽娜的一只眼经常带 着伤,不是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而是姘夫打伤的。这样也好,因为伤了 眼睛的厨娘不值钱!),心里憋不住,就那么捅出去了,——这样,有一次 ,一位不同寻常、花枝招展的熟识的漂亮太太来找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 ,并且留下做客。头一个星期她过得挺安静,只是有一位同样漂亮的文官 常来看她,他送给韦罗奇卡糖果,又送了几个上好的布娃娃,还送了两本 带插图的小书。一本书上印着野兽、都市风光等精美的图画;至于另一本 书,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等那男客一离开,就从韦罗奇卡手中抢走了, 所以韦罗奇卡只见过这些图画一次,是他自己当面指给她看的。那位熟识 的太太这样住了个把星期,家里平静无事,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整个星 期没有挨近过放伏特加的食橱(她不把开食橱的钥匙交给任何人),而且既 不打玛特辽娜,也不打韦罗奇卡,又没有大声骂过谁。后来有一天夜间, 女客突然发出可怕的叫喊,屋里扬起脚步声和忙乱声,不断地吵醒韦罗奇 卡。第二天早上,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走到食橱旁边,比平日多站了一 会儿,尽说:“谢天谢地,总算运气好,谢天谢地!”她甚至把玛特辽娜 叫到食橱边,说道:“随便喝一点吧,玛特辽努什卡,你也够辛苦啦,” 接着,她一反平日酒后的常态,不打人也不骂人,却吻了吻韦罗奇卡,躺 下睡了。后来家里又安静了一个星期,女客没有叫喊过,只是不出房门, 然后便走掉了。她走了两天,一位文官——不过那已经是另一位文官—— 领着警察前来,将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骂了好一阵。但是玛丽娅·阿列 克谢夫娜丝毫不肯让步,口口声声说:“您的事儿我根本不知情。您查查 户口簿,看是谁在我这儿住过!是我的熟人萨瓦斯佳诺娃,在普斯科夫做 买卖的,我要讲的就是这些!”文官骂了又骂,终于走了,从此再没有露 面。这是韦罗奇卡八岁上看见的,到了九岁,玛特辽娜才给她解释是怎么 回事。但是这种事情只有过一次,其他的事五花八门,可是为数也都不多 。 韦罗奇卡是个十岁小姑娘的时候,有一回陪母亲上旧货市场,走到从 戈罗霍夫街转入花园街的拐角处,没料到母亲在她后脑勺上打了一下,训 斥道:“傻瓜,你只顾盯着教堂瞧稀罕,干吗不往脑门上画十字?你想必 也知道,好人没有不画十字的!” 韦罗奇卡十二岁进寄宿中学,又请了个爱喝酒但是很和善的德国人教 钢琴,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贪酒,收费倒很低廉。 她不满十四岁就给全家缝衣服,好在她家人口不多。 韦罗奇卡快到十六岁的时候,母亲开始这样数落她:“洗洗你的脸吧 ,你这张脸呀,就像是茨冈女人!可洗也白搭,这么个丑丫头,不知长得 像谁。”为了面孔黑,韦罗奇卡受过许多气,她也一向认为自己不好看。 原先母亲差不多只给她披破布条,现在却替她打扮起来。韦罗奇卡经过打 扮陪母亲上教堂时,心里却想:“这些服装对别人倒合适,我可无论穿什 么——穿印花布裙衫也好,绫罗绸缎也好,总归是个丑茨冈女人。长得俊 真好。我多么希望长得俊啊!” 韦罗奇卡满了十六岁,就不再跟那位钢琴老师学习和上寄宿中学,而 开始在她的母校任教。以后母亲又给她找来了别的教职。 过了半年,母亲再也不把韦罗奇卡叫做茨冈女人和丑丫头,却比从前 更认真地替她打扮起来,据玛特辽娜——这已经是第三个玛特辽娜,原先 那个玛特辽娜的左眼经常带着伤,这一个却伤了左颧骨,但不是经常如此 ,——告诉韦罗奇卡,帕韦尔·康斯坦丁内奇的上司,一位脖子上挂着勋 章的大首长,准备向她求婚。真的,司里的小官员都说,帕韦尔·康斯坦 丁内奇所在的那个处的处长挺赏识他,处长对自己的平级表示过这样的意 见,说他要娶一位漂亮的太太,即使她没有陪嫁也行;他还表示过这样的 意见,说帕韦尔·康斯坦丁内奇是个好官员。 这件事如何了结,谁也不知道,但是处长确实郑重地准备了好久。这 时却冒出了另一次机会。 少东家来跟房屋管理人说,他母亲请帕韦尔·康斯坦丁内奇拿几种壁 纸的样品去看看,因为母亲想把她住的那套房间重新装饰一下。这类命令 先前是由管家传达的。事情当然很明白,何况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和她 丈夫全是老于世故的人。少东家进来坐了半个多钟头,还赏脸喝了一杯芽 茶。第二天,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便送给女儿一只过了押期的带扣环的 项圈,又给她定做了两件考究的新裙衫,单是衣料,一件就值四十卢布, 另一件五十二卢布,外加绉边、绦带和工钱,两件裙衫竟花了一百七十四 卢布,至少玛丽娅·阿列克谢夫娜是这样对丈夫说的。韦罗奇卡却知道总 共还没有花上一百卢布,因为定购时她也在场。但是凭着一百卢布,也满 可以做两件考究的裙衫了。韦罗奇卡喜欢裙衫,也喜欢那项圈,不过她最 喜欢的还是这件事——母亲终于答应给她在科罗辽夫鞋店买双皮鞋,因为 旧货市场的皮鞋太难看,科罗辽夫的产品穿在脚上却非常熨帖。 裙衫没有白做,少东家从此常来管理人家中,他自然是跟女儿谈得多 ,跟管理人夫妇谈得少,管理人夫妇自然要把他当作宝贝。做母亲的免不 了要开导开导女儿,总之一切都适得其当,这是谁都知道的事,用不着我 来描写了。P11-15

前言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刚一涉足俄国文坛,便引起广 泛的注意。二十七岁上宣读硕士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向 声誉正隆的黑格尔老人提出有力的挑战,震动了彼得堡大学的校园内外。 《俄国文学中的果戈理时期概论》和一些品评当代诸家的文章,又以同样 的青春锐气,打破了自别林斯基谢世以来评论界的停滞局面。《莱辛及其 时代、生平和活动》这部专著,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识,而且说明他 目光敏锐,能结合本国反封建反专制的实际需要,来介绍和研究外域作家 。 一八五六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受《现代人》主编涅克拉索夫重托,负 责该刊的编务。他在杜勃罗留波夫协助下,闯过审查上的大小关卡,使《 现代人》变成革命民主派的讲坛。他的评论范围,也从美学和文艺扩展到 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诸多方面。一八六一年欺骗性的“农民改革”( 废除农奴制)以后,他直接投身革命的行动,进一步触犯了官府的禁忌,于 是监视、告密、匿名信和黑名单纷至沓来。一八六二年六月,《现代人》 被勒令停刊八个月;七月,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下狱,囚居彼得保罗要塞 。可是狭小的单人牢房限制不了他的思维空间。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审 视现实,构想未来,怀着紧迫的历史使命感奋笔疾书,以短短三个多月的 时间,写成了影响深远的小说《怎么办?》。 《怎么办?》有个副标题:《新人的故事》。“新人”主要指书中的 平民知识分子,其次是平民化的贵族拉赫梅托夫。 俄国平民知识分子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从贵族以外的各 阶层选拔和培养的医生、律师、工程师、新式官吏等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 人员,他们中最优秀的民主主义者在“农民改革”后领导解放运动达三十 余年,成为上承十二月党人、下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代英豪,而车尔尼 雪夫斯基入狱前正是最受爱戴的平民知识分子领袖。他笔下的洛普霍夫、 基尔萨诺夫和韦拉都出自寒门小户,经历过许多生活忧患,全靠本身刻苦 努力,才在荆棘重重的社会上闯出一条新路。他们蔑视权势、财富、门第 等陈腐的价值标准,坚定地献身于民主和科学事业,并利用各种机会传播 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韦拉和她的朋友们创办的缝纫工场,对生产、经营 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合理措施,试图把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原则应 用于实际,而韦拉的第四个梦中出现的美好世界,则是他们奋力以求的最 高目标。他们的观念、言行、生活态度和道德风貌,截然不同于原先俄国 文学中常见的“多余的人”。 “新人”像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家一样,相信理性应该而且可以主宰 生活,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既是反思传统、评价现实的准则,又为设计未 来提供了依据。他们也用理性来解决感情纠葛,把通常以悲剧告终的男女 间三角关系变成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韦拉爱上丈夫洛普霍 夫的好友基尔萨诺夫;洛普霍夫假装自杀,使大家相信他已不在人世,然 后秘密出国。韦拉拿到前夫亡故的证件,取得合法再醮的资格,同基尔萨 诺夫正式结婚。过了些时候,洛普霍夫化名比蒙特回国,娶了韦拉的女友 卡捷丽娜。此后两个家庭一直相处得十分融洽。 洛普霍夫、基尔萨诺夫和韦拉是正直忠实的民主主义者,但他们无力 领导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解放运动。他们还不够成熟,对那个试验性 的劳动者合作组织——缝纫工场抱有过高的期望,未能及早拋弃由渐进途 径达到合理社会的幻想。为了让读者领略一下真正的群众领袖的风姿,车 尔尼雪夫斯基在小说里引出一个拉赫梅托夫,只是由于审查上的限制,他 显然言未尽意,有些地方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 拉赫梅托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正面人物的最高典型,头一个 职业革命家的形象,洛普霍夫等平常的“新人”同他相比,犹如一座平常 的房子之于雄伟的宫殿。他出身豪门,但他从少年时期起就通过劳动、漫 游、严格的斯巴达式乃至苦行僧式的生活和繁忙危险的地下活动,不断地 磨砺和调节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把一切奉献给养育他的人民。人民的需 要成了他的思想和行动的唯一指针,同时,他又要设法提高人民的自觉性 ;这正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 拉赫梅托夫重视实践,却不是狭隘的、目光短浅的实干家,他有良好 的理论修养。他和韦拉谈到事业和爱情时,清楚地显示了他的分析和透视 能力。也是这一席长谈,表明他那严厉、阴沉、粗犷的外貌下,隐藏着一 颗多么温柔善良的心。他和常人一样热爱生活,一样有七情六欲,革命家 必要时可以节制它,但无法灭绝它。 拉赫梅托夫的形象着墨不多,而在小说的思想内涵上却起着画龙点睛 的关键作用,因为他回答了本书书名提出的问题:要摆脱专制暴政和农奴 制残余,俄国人民该怎么办? 《怎么办?》中的“新人”信奉作者倡导的新伦理观——“合理的利 己主义”。 针对宗法制社会压抑个人要求的古老传统,针对宗教界关于克己节欲 、舍弃世俗权益以换取来生幸福的道德说教,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积极争 取自己应得的福利。他强调利已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选择对自己好处最多 或坏处最少的做法,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准则。韦拉的母亲当然是一个显 著的例子。洛普霍夫为了帮助韦拉挣脱家庭的束缚,不惜抛弃他的锦绣前 程;但这并不表明他有扶危济困的好风格,只是因为他想娶她。婚后韦拉 另有所欢,他看到事情已无法挽回,不得不下决心“退出舞台”,“而利 己主义却改变我的姿态,使我装出一副品格高尚、舍己为人的样子”,他 断言,所谓自我牺牲不过是欺人之谈罢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又在《哲学中 的人本主义原理》一文中写道:“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貌似大公无私的行为 和感情,我们便会看出,它们的基础仍然是那种关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个 人快乐、个人幸福的思想,仍然是那种叫做‘利己主义’的感情。”你以 为母爱果真那么纯洁?孩子夭折的时候,你听听母亲的哭诉:“我的天使! 我多么爱你!我为你受过多少苦,熬过多少夜!”这里着重的还不是“我的 ”和“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抹杀或贬低英雄行为和崇高事业,更不是说, 人不能够为公众效力,甚至献出生命。车尔尼雪夫斯基本人就是一个光照 千古的典范,他为了俄国人民的解放,在囚居彼得保罗要塞将近两年之后 ,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东部靠近中国边境的卡达亚服满七年苦役,继而放 逐到更荒僻寒冷的维柳伊斯克,并断然拒绝了官府的诱降,直至一八八三 年才重返俄罗斯本土,在警察监视下度完余生。他所经历的大劫大难,使 他有权获得“文学界的普罗米修斯”的称誉。但他可以说,他是作为一个 利己主义者对待这一切的,因为他虽然受尽煎熬,却保全了节操和良心, 他由此得到的欣慰和自豪感,便是他给自己的最大报偿或利益;如果他在 反动派统治下偷生苟活,或被捕后变节屈膝,他将负疚终生,遭受世人唾 骂,这对自己更为不利。可见“新人”的利己主义不同于庸俗的自私自利 ,他们的“利”必须受理性的调节和制约,他们的“己”是具有社会性的 “己”。他们利己而不损人,或者人我兼顾,义利双行,既要实现自我价 值,又能实现社会价值。当有关各方的利益互相抵触的时候,就根据整体 大于部分、多数大于少数的“几何定理”来妥善解决,即全人类的利益高 于个别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阶级的利益,其余类推。车尔尼雪夫 斯基正是这样架起一座桥梁,使人从利己主义自愿过渡到为公众服务的大 道上去。 《怎么办?》一问世,立刻在评论界和读者中引起极其强烈而又迥然 不同的反响。一方面是官府查禁,保守派抨击、嘲笑乃至恶毒咒骂,另一 方面则正如克鲁泡特金所记载:“屠格涅夫的任何小说,托尔斯泰或其他 什么作家的任何作品,都不曾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这部小说一样,对俄国青 年有过那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成了俄国青年的一种旗帜。”(《俄国文 学的理想和实际》,1905)《怎么办?》不止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并且 长期传诵不衰,继续保持着它的生命力。但就本书的审美价值而言,却屡 屡受到一些论者的怀疑,其中一部分人是很敬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普列 汉诺夫也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他说,假如把《怎么办?》同《安娜· 卡列宁娜》相比,《怎么办?》无疑处于劣势。“然而,一个评论家如果 把两部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拿来比较,那他就是蹩脚的评论家。《怎 么办?》这部小说更适合于同——譬如说——伏尔泰的某一部哲理小说相 比。”(《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890)普列汉诺夫这番话,或许可 以算是持平之论吧。 蒋 路 1994年5月

内容概要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书籍目录

Ⅰ  一个傻瓜Ⅱ  傻瓜案的初步侦查Ⅲ  序第一章  韦拉·帕夫洛夫娜在娘家的生活第二章  初恋和正式结婚第三章  婚后和第二次恋爱第四章  第二次结婚第五章  新的人物和结局第六章  布景的改换附录  第四章第十七节定稿译文  第四二九页初稿译文

编辑推荐

  《怎么办?》这部小说更适合于同譬如说伏尔泰的某一部哲理小说相比"。(《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890)普列汉诺夫这番话,或许可以算是持平之论吧。  《怎么办?》为2008年1月第1次印刷。

作者简介

《怎么办?》一问世,立刻在评论界和读者中引起极其强烈而又迥然不同的反响。一方面是官府查禁,保守派抨击、嘲笑乃至恶毒咒骂,另一方面则正如克鲁泡特金所记载:“屠格涅夫的任何小说,托尔斯泰或其他什么作家的任何作品,都不曾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这部小说一样,对俄国青年有过那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成了俄国青年的一种旗帜。”(《俄国文学的理想和实际》,1905)《怎么办?》不止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并且长期传诵不衰,继续保持着它的生命力。但就本书的审美价值而言,却屡屡受到一些论者的怀疑,其中一部分人是很敬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普列汉诺夫也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他说,假如把《怎么办?》同《安娜·卡列宁娜》相比,《怎么办?》无疑处于劣势,“然而”,一个评论家如果把两部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拿来比较,那他就是蹩脚的评论家。《怎么办?》这部小说更适合于同——譬如说——伏尔泰的某一部哲理小说相比”。(《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890)普列汉诺夫这番话,或许可以算是持平之论吧。
本书为2008年1月第1次印刷。

图书封面


 怎么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感觉这本书里所有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作者的工具,作者借这些主人公建立了一个理想社会,那个缝纫工厂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法……总之,这些人大脑里思想者的那个理想社会才是作者想要的,想要表达和宣传给人们的,想要实现的。单纯从文字里看,这样的描述确实很诱人,《巨流河》里曾经提到,“如果一个人在20岁以前没有迷恋共产主义,那是他缺少激情。”历史发展到今天,证明实现这种想法比书中苦难的多,复杂的多还是《巨流河》里紧接着上句的话,“如果在20岁以后还迷恋共产主义,那是……”但我看重书中主人公的情感,的确,他们都是好人,除了个别坏蛋配角之外。韦拉和洛普霍夫,基尔萨诺夫,卡捷丽娜瓦西里耶夫娜,书中四个主要人物,韦拉在洛普霍夫帮助下逃离家庭的束缚,洛普霍夫为韦拉放弃了一切,不惜冒赤贫的危险,婚后生活虽幸福,但韦拉快活的天性与普洛霍夫沉稳的性格并不般配,她爱上了他的好友基尔萨诺夫,于是普洛霍夫假死出国,让二人结婚,后回国又爱上韦拉的好友,基尔萨诺夫曾救助过的卡捷丽娜,两家人都很幸福。当然书中各种配角的形象也都很鲜活,名家名作就是有这个好处,不至于让人觉着雷同。不过就这本书的文学意义来讲,人物未免显得太单薄,现实中的人恐怕不会这么一根筋,但正如序言所讲,此书意义不在于文学,而在于作者的社会主张,只是19世纪的情况和今天大不相同,尤其在今天的中国看这本书,恐怕想的要比作者更沉重些,毕竟,我们曾经在那条路上走过,并不小心走的太左,对负面影响看的太多,那么这种宣传式的,纯粹美好的书不禁使人怀疑,但也不得不钦佩,在那个年代,作者有这样的思想,确实非同一般。合理利己主义,其实利己主义加上合理二字,就不单单是利己主义了,它的褒贬色彩已经改变,合理利己,就已经包含了利他的因素了。
  •     要财产还是要爱情,要自由还是要婚姻,要虚无的共产主义信仰还是要现实的利己主义,青年们,怎么办?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奔赴首都,寻求未来。首要的问题就是房子,然而令人咂舌的房价和租金自然望而生畏,于是咬咬牙,租下一间分隔屋或地下室。总共不到10平米,一张简陋的木板床配大学剩下来的铺盖,倒也相得益彰。再摆上一个简易电脑桌加一个组装衣柜,整个屋子就再无富裕可以塞下任何东西了。发黑的墙壁上还贴着各类海报,从中可以觅到些从前的租客的信息,大概他很喜欢港台明星吧。床头还要摆几本小书,时不时用来感慨下,又有多久没看书了,从明天起,要把功课拾起来。电脑桌上摆一个咖啡杯,一个烟灰缸,咖啡杯中总残留着上次的渣滓,仿佛和面一样,总有老道的酵母帮助调味。至于烟灰缸,仿佛太庙前的香炉,无数灰烬上聊有趣味的插上几个烟屁股。每次回屋只能脱鞋上床,上网寻求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一个年轻人,怎会安心守着这样的陋室呢,于是不时告诫自己一定要发奋努力赚钱,早日搬出这历练心志的苦窑,一面跑到外边咖啡店酒吧里厮混。当然,若能遇到境遇相似,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更妙了。那时,寒酸仿佛是一种炫耀,困苦竟成为一种勋章,彼此可以拿现在的窘迫互相调笑,也会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境遇成为莫逆。年轻人一面苦中寻乐,一面互相启迪揭示社会的现实,然而,随着对社会的本质看的越清晰,对自己面临的环境之糟感受越贴切,大家反而也获得继续放浪形骸的理由。任何平稳通往荣誉富裕的道路上,竟都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比例甚至小于易拉罐上“再来一瓶”的概率。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拜托,连一身合身的西装都没有,况且人家要的还是有工作经验的。医生?医院里早已人满为患严重饱和了,从前的耳鼻喉科,变作了耳科、鼻科、喉科,从前一个内科大夫的职位细化为心脏内科、呼吸科、内脏科、化验科等N个职位了,饶是如此,这座城市几百个大型医院仍然没有一个可供给年轻人的职位了。金融?除了各种各样的皮包公司,市面上大概没什么正儿八经的金融公司了吧,谁叫这年头流行金融危机呢。是呀,剩下的,只能是去花样繁多外表光鲜的写字楼里,到一个自己都可能叫错名字的小公司里,当一个勉强解决房租伙食的白领了。是的,一旦这样认识了社会,立刻能给自己做一个清晰的定位,与其疲于奔命却始终落空,确实不如游手好闲得过且过。我们这样得过且过间,就不知不觉的扎根在这样的土地中,思想上也绽放出由这种土壤所滋养出的花朵,不是恶之花,而是问之花,我们该怎么办?一面为了逃避现实麻痹自己,将所有智慧和精力都用在所谓的文艺上,所谓的阅读、旅游、音乐、摄影一切看起来很美好的事物,其实都只是这问之花的一抹绚丽,这些美丽的掩盖下,却是青年一代对自身未来的茫然和无措。无法成长成为栋梁的哀怨和自改堕落后的快感仿佛绿叶一样,永远从现实中吸收着白眼和质疑,漠视和诽谤,然后又将这一切变作养分培育着花蕾。土壤,就是这现实而残酷的土壤,将最坚毅的斗志化作了无目的的对明天的期待。所有疑问都靠期待而支撑,人越渴望改变,越期待机会,可惜机会永远不会来到,青年也只能继续满怀疑问。怎么办?喜儿应该先嫁给黄世仁,积累一定的财富后再自主生活。新闻看电视,手机无Wifi,春节等春晚,上网斗地主,阅读茅盾文学奖作品,看华表奖获奖电影,这就是21世纪文盲的标准像。先谢郭嘉。这就是青年人给出一些回答,很令人唏嘘,很令人期待。《怎么办》中诞生了一种“新人”,任何一个面临“怎么办”考验的时代对可能诞生一种“新人”,各领风骚数百年。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无聊,空谈!我为啥要这样办!?
  •     敢为人先,是旧俄文学界的普罗米修斯!
  •     与小说而言,它却是没有很流畅的故事情节,但是,书中的一些语句和思想确实很有见地~~~
  •     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之作,难有人间的真切感。值得褒奖的是革新的勇气。不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     糟糕作品。
  •     人民文学版
  •     表示。。我还需要再看一遍
  •     对俄国人名感到崩溃怎么办
  •     现实意义大于艺术审美,利己主义在三角恋关系中的戏剧写照,在俄国璀璨如星的伟大作品中只能属于较为一般的小说。
  •     我以为这个故事讲的是成全。“现实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劳动是运动的根本形式。”
  •     同济医学院图书馆借阅 这本书翻译的非常好
  •     怎么办
  •     受宗教影响较少的一部俄国作品
  •     硬朗的俄罗斯青年,印象太深了
  •     任何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都拿出来叙述,还叙述数十页,拖沓杂碎又缓慢,还没有美感。真令人惊讶。
  •     怎么办?能在灵魂中共鸣的爱情,出现的几率和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一样。
  •     买来收藏的小说
  •     年轻人少看车尔尼雪夫斯基
  •     写作完爆卡尔维诺。
  •     怎么办,是俄国文人在那个时代思考的产物。女主从被父母操作,嫁给体面人到离家出走嫁给医学院学生,再接着开办工厂,帮助女工自立。女主韦拉的第四个梦,关于改造俄国,把海岸的粘土运进沙漠,黏在一起,成了肥沃的土地。铝,取代木材、石头,成了人民生活的必备品。当然,现在看来很可笑,但是是文人想要改造、建设祖国的美好而大胆的构想。
  •     著名译插图本:怎么办?(人民文学权威出版
  •     20170211 第二本
  •     当历史文本读还是可以的。评论区那个说写作完胜卡尔维诺的大哥,咱们来谈谈……
  •     青少年洗脑神书
  •     接触俄国文学不多。
  •     我讀的是這個版本。
  •     大概是5年前读的,现在印象不深了~不过看了大家的书评又回想起了许多内容。。。
  •     一本让人重新纯净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文学性略逊,有些描写简直让阅读者感到尴尬,但这并不妨碍本书作为一本伦理著作的思想的和思想史的价值。年轻人尤其应该读一读。
  •     那名字,那叙述,看起来很费神~
  •     虽然是很好看,但是不能给五星啊,这故事实在特理想化特里奇了,老公发掘老婆喜欢了自己的好朋友,就去假自杀了,让老婆跟奸夫做合法夫妻,然后他逃了外国换了身份回来,找个二婚女,让二婚女跟前妻做好朋友,然后他再出现,hold住全场......剧情灰常狗血,虽然说寄托了很多理想主义的情思,还是不敢苟同,给四星的理由,是本篇对女性自我反省,凸现独立意识,特别是女性心理分析方面写了很好,很玩味
  •     语言流畅,思想性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