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536686397
作者:安·兰德
页数:1069页

章节摘录

  金钱的意义    “原来你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说道,“你问过金钱的根源又是什么吗?金钱是交换的工具,如果没有了生产出来的商品和生产出商品的人,它就无法存在。人们如果希望彼此打交道,就必须用贸易的方式,用价值换取价值,金钱不过体现这个原则的物质形式罢了。金钱不是凭眼泪来向你索取产品的乞丐的工具,也不是强抢豪夺的抢夺者的工具。只有那些生产者才使金钱的存在成为可能。这就是你所认为的罪恶?  “当你为你的付出接受金钱作为报酬的时候,你这么做完全是基于你相信会用它换回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赋予金钱价值的不是乞丐和掠夺者们。无论是海一样多的眼泪还是全世界所有的枪炮都不会把你皮夹子里的那些纸变成明天你要赖以度日的面包。那些原本应该是金子的纸,是你对生产者们的劳动表示尊敬的一种象征。你的皮夹子就是表明了你希望在你周围的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们不会违背这个道义上的准则,它就是金钱的根。这就是你所认为的罪恶?  “你寻找过物质产品的根在哪里吗?看一看发电机,你敢说这是那些没脑子的畜生凭着傻力气就能创造出来的。没有那些最先的发现者们留给你的知识,你种一粒麦子出来试试。不依靠任何东西,试试单凭你的身体去把食物弄来——你会发现人们的头脑才是地球上所生产的一切产品和存在的一切财富的根源。  “可你说金钱是强者牺牲弱者才造出来的?你所指的力量是什么?那不是枪炮和肌肉的力量,财富的创造是因为人能思考。那么,金钱是不是发动机的发明者牺牲了那些没发明它的人做出来的?金钱是不是智者牺牲了傻瓜们做出来的?是有能力的人牺牲了无能的人?是有野心的牺牲了懒惰的?在金钱被掠夺和乞讨之前,它是被每一个诚实的人,竭尽了自己所能才做出来的。一个诚实的人知道他做了多少才能用多少。  “用金钱作为手段来进行贸易是诚实的人们的信条。金钱所依赖的准则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头脑和努力。金钱不允许任何力量将你的努力强行定价,只是让人们自愿选择用他的劳动和你的去交换。金钱允许你把你的成果和劳动给购买它的人,并获得应得的、而不是多于它的报酬。除了贸易双方自主决定彼此获得的利益之外,金钱不允许其它的任何交易。金钱要求你们承认,人必须为自己的利益去工作,而不是要让自己受伤害,是为了得到,而不是失去——人不是负重的畜牲,天生该去承受你沉重的不幸——你必须要给他们价值,而不是创伤——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凝聚力不是对彼此所受折磨的交换,而是商品的交换。金钱要求你不要向人们的愚昧去出卖你的缺点,而是向他们的理智出售你的才华;它要求你不是去买他们所给的最次的东西,而是你的钱所能买到的最好的。当人们把理智而不是强迫的贸易当成他们的最终裁判时,获胜的是最好的产品,最佳的表现,最有头脑和能力最强的人——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决定了他回报的大小。这就是以钱作为尺度和象征的生存法典。这就是你所认为的罪恶?  “然而,金钱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让你去想去的地方,但不会代替你司机的位置。它会带来可以满足你欲望的手段,但它不会为你提供欲望。有些人企图将因果倒置——试图攉取头脑创造的产物用来代替头脑——金钱对于他们就是灾难。  “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无法用金钱买来幸福的:如果他不想知道应该要珍惜什么,金钱不会带给他对价值的诠释,如果他逃避去追求的选择,金钱不会向他指出目的。蠢人用金钱买不来智慧,胆小鬼则买不到钦佩,无能的人买不到尊重。企图用钱来做他的判断,想收买优秀的头脑留为己用的人,最后只能成为他自身拙劣的受害者。智者将他抛弃,欺骗和诡诈却来和他为伍,这是因为有一条他没有发现的定律:人不能比他的金钱卑微。这就是你称它为罪恶的原因?  “只有不需要财富的人才应该继承它——他无论从哪儿开始,都会积累自己的财富的。如果继承人配得上他继承的钱财,钱就能为他派上用场;否则,钱就会毁了他。但你在一旁看着,并且叫喊着是金钱毁了他。是这样么?还是他把他的钱毁掉了呢?别嫉妒那些无能的后人;他的财富不属于你,你有了它也并不见得就更好。不要去想你们都应该分得一杯羹;把这世界上的一条寄生虫变成五十条,也是不能让财富这个逝去的美德复活的。金钱是有生命的力量,没有了根,它就会死去。金钱不会听命于配不上它的头脑。这就是你称它为罪恶的原因?  “金钱是你生存的手段。你对你生计的来源所做出的定论就是对你的生活的定论。如果这来源毁掉了,你就诅咒了你自己的存在。你挣钱是靠欺骗吗?是靠着去逢迎人的罪恶或愚蠢?是靠着讨好傻瓜从而希望得到你力所不及的东西吗?靠着降低你的标准?靠着替你所不屑的买主干你所鄙视的事情?果真如此的话,你的钱将不会带给你丝毫快乐。而你所买的一切都不会成为对你的奖赏,而是会成为耻辱;不会是成就,而是在时刻提醒着羞耻。那样,你就会叫喊着金钱是邪恶。邪恶,就因为它不会代替你的自尊?邪恶,就因为它不会让你享受你的堕落?这是否就是你仇恨金钱的根源?  “金钱会永远只是作为一个结果,而不会代替你成为原因。金钱是美德的产物,但它不会给你美德,不会补偿你的恶行。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金钱都不会让你不劳而获。这是否就是你仇恨金钱的根源?”  “或许你是说对钱的爱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爱一样东西就是了解和爱它的本质。对钱的爱戴就是了解和爱这样一个事实,钱是你尽己所能所创造出来的,是你用你的努力同人们最大的努力之间交换的钥匙。对痛恨金钱叫喊的最响的人才会为了一毛钱就将他的心灵出卖——他倒是很有理由去仇恨它。爱钱的人愿意为了得到它而去工作。他们知道他们能配得上它。  “我给你透露一点有关人性的线索吧:诅咒金钱的人是靠不义手段得到的金钱;尊崇金钱的人则是自己去挣来的。  “如果谁告诉你金钱就是邪恶,你赶快离开他逃生吧。这句话是麻疯病人在掠夺者逼近时发出的警钟。只要人们一起在地球上生活,并且需要彼此交往的手段——那么如果他们放弃了金钱,唯一的替代品就是枪杆子。  “但如果你们希望去挣到和留住金钱的话,它会要求你们拿出最高的人品来。没有勇气、自豪、自尊的人,对他们所具有的金钱的权利没有道德感、而且对此不愿像捍卫他们的生命一样去保护的人,对富有表示道歉的人——将不会富有很久。对于几百年来呆在石头下面成群的掠夺者来说,这些人就是天然食饵,一旦他们闻到因为拥有财富而感到罪过、请求原谅的人的气味,就会爬出来。他们会很快解除他的罪疚感——以及他的生命,这是他自取的。  “那时你就会看到带有双重标准的人开始抬头——这些人靠武力生活,但又依赖那些靠贸易为生的人让他们掠夺来的金钱生出价值——这些人正是假借了美德的名义。在一个道德的社会,这些人就是罪犯,而法令是保护你不受他们的伤害的。但当社会变成犯罪有理,掠夺合法——人们用武力去倾吞解除了武装的受害者的财产——金钱就开始为它的创造者们复仇了。这些掠夺者相信,一旦通过法律解除了人们的武装,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去洗劫那些无力反抗的人。但他们的掠夺成为了吸引其它掠夺者的磁铁,他们会遭到同样的掠夺。这个竞赛就进行下去,获胜的不是最有能力的生产者,而是最残酷无情的人。当武力成为准则,杀人者就会胜过小偷小摸。然后,那个社会就在一片废墟和杀戮中消亡。  “你想知道这一天是否会来吗?注意去看钱,钱是社会品质的晴雨表。当你看到贸易不是在自愿同意的基础上,而是被强迫着进行——当你看到你为了能够生产,必须从什么都不生产的人那里得到许可——当你看到钱正流到那些用好处而不是货物做交易的人——当你看到那些不靠工作、而是靠贪污和关系的人变得富有,而你的法律不是保护你,却是在保护他们——当你看到腐败得到奖励,而正直成为了一种牺牲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社会已经注定要灭亡了。金钱这样的介质太过高贵了,它不会和枪去争夺,不会和残忍去做交易。它不会允许私有财产和掠夺共存的国家继续存在下去。  “当毁灭者出现在人们当中时,他们首先会摧毁金钱,因为金钱是人们的护身符和道德存在的基础。毁灭者夺走黄金,留给主人一堆废纸。这就扼杀了一切客观的标准,把人们置于恣意摆布的价值所形成的武断统治之下。金子是一个客观的价值,与创造的财富价值相符。纸张是对根本不存在的财富的抵押,枪在它的后面撑腰,指向那些要去生产财富的人。纸张是那些合法的掠夺者们从不属于他们的帐户开出的支票:支取的是受害者们的品德。注意看总有一天它会被退回来,上面写着:‘帐户透支’。  “当你用邪恶作为生存的手段,别指望人们还会继续善良下去。别指望他们还保持着道德,好用他们的生命来养活那些不道德的人。当创造遭受惩罚,掠夺得到奖励,别指望他们还去创造。不要去问,‘是谁毁灭了这个世界?’就是你。  “你置身于最伟大的创造文明所创造出的最辉煌的成就当中,一边去诅咒维持它生命的血液——金钱,一边惶惑着看到它在你四周崩溃。你像眼前的野人一样去看金钱,还纳闷原始的丛林怎么会蔓延回到了你的城市边缘。在人类的历史上,金钱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掠夺者所霸占,他们的名称变来变去,但方法都是一样的:用武力占有财富,对创造者们进行束缚、榨取、诽谤、并剥夺他们的名誉。从你嘴里貌似正义但毫不负责地说出的那句金钱罪恶的话,是出自一个财富被奴隶的劳动所创造的年代——有人发现了一种方法之后,奴隶们便对此进行着几百年的重复劳动。只要产品被武力所控制,财富可以像战利品一样得到,就没什么可以再去征服的了。然而在千百年的窒息和饥饿当中,人们把掠夺者吹捧为仗剑的贵族,天生的贵族,权威的贵族,而把创造者鄙视为奴隶,商人,店主,和企业家。  “为了人类的繁荣,历史上出现了绝无仅有的金钱的国度——我对于美国的敬意和虔诚实在是难以表达,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充满了理智、正义、自由、创造和成就的国家。人们的头脑和金钱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自由,没有征服得来的财富,只有劳动得来的财富,代替了武士和奴隶的,是真正的财富的创造者,是最伟大的工人,最高阶段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类——是美国的企业家。  “假如你让我说出美国人最值得骄傲的特点,我会选择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它包含了其它的一切——是他们发明了‘创造金钱’这句话。在此之前,没有哪个语言或者国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们一直把财富想成了一种静止不变的数量——从而去占有,去乞讨,去继承,去分享,去掠夺,或者当成好处一样得到。美国人第一个理解到财富是要创造出来的。‘创造金钱’这句话抓住了人类道德的精髓。  “然而,这样的话使美国人遭到了掠夺者横行的大陆上的陈腐文化的谴责。现在,掠夺者的信条让你们把你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看成了耻辱的标志,把你们的繁荣当为罪责,把你们最伟大的企业家当作无赖,把你们壮观的工厂当成仅仅是劳力们用双手制造出来的产品和财产,就像被皮鞭驱赶着的奴隶们建成的埃及金字塔一样。我相信,傻笑着说他看不出钱和皮鞭的力量有任何区别的无赖应该付出他自己的代价去认识到这里的区别。  “在你认识到金钱是一切美好的根源之前,你是在自我毁灭。当金钱不再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时,人们就成了互相利用的工具。鲜血,皮鞭,和枪炮——或者钱,选择吧——除此再没有别的——而你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阿特拉斯耸耸肩》的序曲而已。  ——安·兰德

内容概要

作者介绍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该书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耸肩的阿特拉斯》(Atlas Shrugged)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书之一,累计销售超过8000万册。
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记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书籍目录

小说故事梗概如下:http://lz.book.sohu.com/chapter-8652-110894257.html

编辑推荐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美国大、中学校学生的课外指定读物  格林斯潘 索罗斯 罗纳德·里根深受本书影响   同名电影将由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夫妇主演  无论是哲学史还是文学史,兰德都很难被成为学院瞩目的焦点——尽管教授们年轻时很多都是兰德的粉丝。与兰德所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乌托邦一样,在她笔下所描绘的纯洁理性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也同样是一个乌托邦。在她的理想中,新知识分子不断创新,成为勤劳聪慧的“知本家”,为营造明天更好的社会而不懈奋斗,可是,在现实社会中,能拐就拐能诓便诓也是事实,资本家的聪慧往往是首先体现在不择手段,而不是去努力进行科技创新——公平固然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的缘由,自由也往往成为借其名而施行罪恶的借口。看来,小说家的职责并不在于为社会设计合理的成功制度,而是让失败的人们在面对黑暗时有了生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是在于他的小说中永远有对人性恶的拷问与获得救赎的渴望;而雨果的不朽,则是因为,只要世界上还有贫穷和饥饿,《悲惨世界》就有它的价值。

作者简介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

图书封面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9条)

  •     在“占领运动”打出99%和1%的口号的时候,读《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让我想到好些金光闪闪的词汇,它们单看起来都特别美好,互相却在打架。在它们之间选择是艰难的,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停留在介于它们中间的某个点,而安兰德则选择了绝对的一边倒。首先是公平和慈悲。在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之外,还有劳动态度的千差万别,在这些差别之下,我们需要劫富济贫再分配么?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这个问题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介于是与否之间。而从苏联来到纽约,热情地拥抱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安兰德,她的选择是毫不含糊的“不!!!”。她大概已经预见了NPR前几年那个报道,是一个原本意在唤起同情的电台节目,一对西班牙裔母女抱怨没有车所以不方便找工作,政府发的食品券不够买冰激凌。应该说,这个采访还颇为俘获了一些上班路上的电台听众的同情心,然而杯具的是,NPR是有网站的,而网站是有pp有真相的,这对母女2×300磅体重+痴懒神情的照片激起了纳税人无数愤怒的口水。——我们到底有多少义务养懒人?如果安兰德还活着,见到“占领运动”,她大概会耸耸肩说,该去示威游行的不是你们这些自以为占大多数的人,而是各行各业的精英,要是他们撂了挑子,你们这些靠着同情和道德为生的人也根本没得面包可抢。在公平与慈悲之间,安兰德会选择100%的公平和0%的慈悲。除此之外,还有自由和平等的问题。这两个词总是被放在一起使用,但它们并非永远共生,特别是当平等侧重于物质上的均贫富或者否认精神价值差异的时候。托克维尔是很早就看出这一点的人,他怀着贵族的骄傲说:要自由,不要平等。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也说,如果不允许先行者在物质利益上也先行,技术进步就会受挫,甚至可能根本不会有先行者了。在选择自由的人们当中,安兰德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她只是用毫不掩饰的蔑视眼神看着后进群体的那一个。另一个经典纷争,是集体与个人之争。个人有过很多敌人,物质的窘困是个人的敌人,而更有力的敌人是脑子里的,宗教上是各式各样的神灵,哲学上是各式各样凌驾于人之上的概念,包括柏拉图的彼岸理念,黑格尔的世界精神,马克思的历史,还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这些熟悉的老面孔。而个人的朋友近几百年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非理性的有尼采,克尔凯戈尔(这个是上帝面前的个人主义),理性的有密尔,波普尔,罗素,哈耶克,而安兰德,只是其中最彻底、甚至可以说最极端的一个:她否定一切社会关系,她理想中的人物就像是《源泉》中的霍华德•洛克,不但不承认任何集体,而且谁的账都不买。再有就是关于理性,她把理性的地位抬高得无以复加,然而她的小说和哲学著作却都带有感情色彩,特别是后者,比较缺乏理性所应有的平和与思辨的特征,而更多的是论断、宣传。对于这位理性神庙中的女祭司而言,理性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充要条件,理性理性理性,念着念着变成了一句咒语。安兰德的小说是她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忠实投射,忠实倒是忠实了,丰富却谈不上。读一本《源泉》还可以忍受,再来一本《阿特拉斯耸耸肩》就有点雷同,偏偏这后者还号称是前者的升级版。她的目光聚焦在英雄男女之间的巅峰对决,一看就知道哪几个会是焦点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说她不以技巧胜,当然可以,但是思想,统共也就那么多,客观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自私的德行,商人道德,强悍的我行我素。嗡嗡嘤嘤的二手货们作背景,少数创造者推动世界发展,明晰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无以伦比的才华,是他们的特征。另一位伟大的女人,也许应该算是安兰德的反面,西蒙娜•韦依如是说:“善,没有什么比它更美丽,更精彩,更清新持久,更令人惊讶,充满甜蜜和永远的狂喜。恶,沙漠都不比它更枯燥,单调,令人厌倦。这就是关于真正的善恶的真理。而虚构的善恶则相反。虚构的善令人厌倦,平平无奇;虚构的恶则形形色色,充满诱惑,迷人,深刻,充满了魅力。”而我要说,明晰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无以伦比的才华,在现实当中没有什么比它们更稀少,更高贵,而随处可见的跟灰尘一样不值钱的,是彷徨、摇摆、平庸。但是,在虚构的世界里,作为一个作者,赐予自己的宠儿以惊人的才能,赋予他伟大的意志和驱动力,令他冲破无数精神和物质上的路障而有所成就,那简直是轻易得你都不大好意思去做的事,因为,你就是虚构世界里面的上帝或命运之神。而困难的、珍贵的、甚至伟大的写法,却是赤裸裸地剖开彷徨的心灵,把内心的斗争和伤疤摊开来,把坚强和软弱交替的思想真实地摆出来,无论他最后在现实中是成功还是失败,在精神上是终于堕落还是超越,这样的诚恳比起百分百的强大坚定,价值都要更大一些,无论从审美上,还是思想上。安兰德的宠儿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轻易辨认,因为她给他们打下了相似的烙印,而且,他们还都很快地嗅出同类,然后巅峰对决就开始了……在主要人物的对话中,我只听见一个安兰德在跟另一个安兰德对话,这两个声音相似得就像是八度平行,这个就是单薄的代名词。安兰德的人物被分为两个阵营,寄生虫和创造者。我没读多久就训练出了嗅觉,把新出场的人物分拨儿。在此过程中我决定,如果遇到一个不可分类的,我就送他一座熊猫馆。艾迪和雪莉之类的其实不算,因为虽然他们不够牛叉,但思想还是创造者那一方的。后来勉强看到一个,就是国家科学院的老院长。这位熊猫老院长的那点脸谱化的纠结放在别处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复杂深刻的,不就是原先有本事,后来软弱腐化了嘛,但他总算是没法断然分类的一个。无法分类,其实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多元化的价值观里长大,身边没有一些公认的、应当不假思索就加以效仿的模子,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因为他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他可以根据他的天性进行选择,成为一个无法分类的人。那些模子有各式各样好看的外表:成功人士、党的螺丝钉、主的好羔羊、真正的某某主义者——至于“某某”是什么,可以是“马克思”,也可以是“兰德”。安兰德是重思考、重创造的人(至少她声称的是这样),然而她所看重的这些品质,几乎必然地引向多样性。没有两个原创的思考路径会是完全一样的,创造者彼此之间的差异之大,大概就跟负无穷与正无穷之间一样,而相比起来,创造者与二手货之间的差异,即无穷与零之间的差别——这两个差异从数学上来说是相同的:无穷乘以二等于无穷。怎么能够期望创造者们能够万众一心地联合起来呢?这也太和谐社会了吧。罢工的事当然是一个寓言,现实性并不在她的考虑之列,她只考虑展现她的理念。建立超简单的模型;情节上和人物塑造上的漏洞无数;山谷的联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革命浪漫主义;人人都爱达格妮,未免显得女人有点不够用……这一切一切的拙劣桥段,她都在所不惜,只要能体现她的主旋律。到处都弥漫着一种直通通的坚定,在读这上千页纸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感到对“微妙”的不可救药的渴望。上面是安兰德在小说安排上的悖论,而她在现实世界里的悖论也源于多样性。她所赞赏的人们,可能跟她有或多或少的思想差异,甚至站在她的反面,她为这些人鼓掌么?并不。而全心全意跟随她的,鲜有她所赞赏的自由心灵——她的死忠粉丝是些什么样的呢?不妨来回顾一下那段历史,看看这个以理性为主打的兰德主义是怎么被活生生地整成了个人崇拜的跟屁虫主义,又是怎样印证了帕斯捷尔纳克的话:“任何一种组织起来的形式都是庸人的栖身之地。”安兰德在《源泉》出版后,收获了不少粉丝,后来《阿特拉斯耸耸肩》于1957年出版,她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久她的首席粉丝、朋友兼情人内森尼尔•布兰登也开设了独立的讲座系列,给热情的读者授课,并成立了内森尼尔•布兰登研究院(Nathaniel Branden Institute)。兰德主义(Randianism)渐渐由原先松散的沙龙形式发展到有了上下级的结构(hierarchy)的组织,并在接下去的十年中发展壮大,达到顶峰。总部自然设在安兰德所在的纽约,各地有分部。他们相信安兰德的绝对正确,并在“组织生活”中学习如何把兰德主义运用到生活的每个方面。他们被要求宣誓忠于安兰德,兰德主义的信条不容任何质疑,质疑者会被驱逐。对于习惯了组织生活的人,被组织抛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是很有威慑力的手段。他们还有一个开除仪式,不论被开除者是否出席都可以举行。普通成员阅读“敌人”的书是不允许的——他们甚至还有一个允许阅读的书单。就这样,他们“理性”地团结在安兰德的周围,并不认为对兰德的信仰和对其他思想的排斥是颇值得用理性来推敲一下的。这个组织的解体始于1968年,安兰德得知布兰登爱上了一位名叫帕特里夏的女人,于是作为耶稣的安兰德一怒之下跟作为圣保罗的布兰登分道扬镳,内森尼尔•布兰登研究院宣布解散。组织中的二号人物被驱逐后,其著作也被列为组织的禁书,一旦发现有人阅读,立刻开除。兰德主义经此大变,从此走了下坡路,如今,安兰德研究院(Ayn Rand Institute)和阿特拉斯学会(The Atlas Society)仍然存在,只是规模和影响力与当年再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可以跟宗教、共产主义运动互相参照着研究——虽然安兰德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并且反对共产主义,她的组织却跟她所反对的东西有着如此多的共同点。然而必须承认,阅读的过程还是颇值得享受的。作为读者,我享受到的是对理性的赞扬,尽管这种赞扬是通过一种激情的方式进行的。还有英雄主义的火焰,昂然站立的个人——他们傲然宣称“自我”的正当性,令我顿感得到宝贵的支援,就像是德安孔尼亚的长篇大论给里尔登的安慰。这种顶天立地的强悍,我曾经在尼采那里见过(尼采对安兰德有过巨大的影响,后来安兰德因为尼采以力量为真理而厌恶了他)。我批评她的主旋律缺乏丰富性,然而对主旋律的内容本身还是支持的。我一向认为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他自身,而不是“很大的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不论这盘棋是党派的、祖国的、还是上帝的。他不属于阶级,不属于上帝,甚至不属于亲友。无论是信仰,社会关系,还是爱,都不构成人的本质。一个为自身意义活着的人,是“造反有理”的,不须羞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个人十分赞同安兰德的“自私的德行”。很多人说她“冷”,的确,如果你自己不是个独立的人,而是想从阅读里面寻求温情和安慰,那么你应该把她加进黑名单。即使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心里的柔软部分也跟她不相容。不过既然独立的人不会从单一的来源寻求指引,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安兰德的英雄们,如洛克和高尔特,都是无亲无故来去无牵绊的,跟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差不多,他们的目标也像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他们似乎都跟安兰德本人一样,很早就明确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彪悍的目标不需要理由。这其实是挺瘆人的一种伟光正的设定:你矛盾是吧,你看不清道路是吧,那你生来就不是为了创造的……可是很多情况下,特别是艺术上,没有矛盾和彷徨,何来丰富。如达芬奇所说,凡是从未对自己发生怀疑的艺术家,他的成就一定不大。在一个所谓丢失了信仰的时代,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断:“有信仰/目标的人就是高尚的,不论是什么”。我还听过这样的呼唤,“给我一个信仰/目标吧,什么都行”。很熟悉啊是不是,这就是各种组织——包括兰德主义——生长的肥沃土壤。这是羊群寻找头羊的那种无头苍蝇式的急切,是对思考的放弃,对自我的背叛。兰德主义者以安兰德笔下的英雄为理想中的目标,然而若抱着这样的想法,是不大可能成为她笔下的英雄的,而只能成为兰德主义组织里效忠兰德的普通一兵。你的信仰和目标是什么?安兰德不能告诉你,神父不能告诉你,马克思不能告诉你,所有的哲学家加在一起都不能告诉你,而且我要说,最危险的事,就是某人或某书让你不需要思想就接受一个思想,同时还觉得自己很有思想……对的,谁也不能告诉你,所有人给你的都仅供参考,寻找答案是专属于你自己的苦差,而你在寻找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找到以后的实施过程中的代价还要大。又或许,你根本不会找到,因为到最后你或许会觉得所谓信仰和目标都是杀死“可能性”的凶手,而你发现“可能性”才是最最可爱和不应被杀死的。
  •     Atlas ShruggedThe great oak tree had stood on a hill over the Hudson, in a lonely spot of the Taggart estate. Eddie Willers, aged seven, liked to come and look at that tree. It had stood the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he thought it would always stand there. Its roots clutched the hill like a fist with fingers sunk into the soil, and he thought that if a giant were to seize it by the top, he would not be able to uproot it, but would swing the hill and the whole of the earth with it, like a ball at the end of a string. He felt safe in the oak tree's presence; it was a thing that nothing could change or threaten; it was his greatest symbol of strength.这一段暗示了精英们的地位,文章的初始便已经定下基调。He thought of a summer day when he was ten years old. That day, in a clearing of the woods, the one precious companion of his childhood told him what they would do when they grew up. The words were harsh and glowing, like the sunlight. He listened in admiration and in wonder. When he was asked what he would want to do, he answered at once, "Whatever is right," and added, "You ought to do something great . . . I mean, the two of us together." "What?" she asked. He said, "I don't know. That's what we ought to find out. Not just what you said. Not just business and earning a living. Things like winning battles, or saving people out of fires, or climbing mountains." "What for?" she asked. He said, "The minister said last Sunday that we must always reach for the best within us. What do you suppose is the best within us?" "I don't know." "We'll have to find out." She did not answer; she was looking away, up the railroad track.这一段写了牛逼人与普通人的不同,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很牛逼,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不是。One man had done it, and he had done it in eight years. This, thought Eddie Willers, was like the stories he had read in school books and never quite believed, the stories of men who had lived in the days of the country's youth.总是会有牛逼人做出牛逼事来,只可惜我能接触到的机会太少。每个时代都一样,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有那么一批生猛人物,瞬间拔地而起,光彩夺目。现今也一样,马化腾、马云等人不也是用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几年迅速膨胀起来。读他们故事的时候的确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但现实就摆在眼前,除了欣赏,更多的是带了一丝困惑。The notes flowed up, they spoke of rising and they were the rising itself, they were the essence and the form of upward motion, they seemed to embody every human act and thought that had ascent as its motive. It was a sunburst of sound, breaking out of hiding and spreading open. It had the freedom of release and the tension of purpose. It swept space clean, and left nothing but the joy of an unobstructed effort. Only a faint echo within the sounds spoke of that from which the music had escaped, but spoke in laughing astonishment at the discovery that there was no ugliness or pain, and there never had had to be. It was the song of an immense deliverance.音符汹涌着升高,不仅是在表现上升,它们本身就是上升,它们是向上的本质和形式,把人类的每一个以向上做动力的行为和思想都体现了出来。它是烈日喷薄而出的声音,冲破黑暗,广播四方。它有着释放的自由和目的性的严谨,把空间荡涤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不受羁绊的努力的快乐。声音中只有一个微弱的回音,音乐摆脱了它,表达了一旦发现没有丑恶和痛苦、而且从来就不必有丑恶和痛苦时的那种惊奇。它是一首宽广无际的救赎之歌。But she felt no anger or anxiety; she had no time to feel.我常常认为人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忙碌到麻木自我这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呢?Good men were so strangely hard to find.Yup, I also think so. Always we have to find a man appropriate but not the right one.Other people are human. They’re sensitive. They can’t devote their whole life to metals and engines. You’re lucky- you’re never have any feelings. You’ve never felt anything at all.Whenever she returned, he felt as if the world became clear, simple and easy to face.这是上位者给人的安全感,还是恋人知己给予的温暖,其实我无从而知,只是想起父母时,我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填满内心,只是觉着还不够,所以我依旧再选找,是不是有人可以在这倒下琼脂蜜液让它满到无法承载。He never felt loneliness except when he was happy. He turned, once in a while, to look back at the red glow of the sky over the mills. He did not think of the ten years. What remained of them tonight was only a feeling which he could not name, except that it was quiet and solemn. The feeling was a sum, and he did not have to count again the parts that had gone to make it. But the parts, unrecalled, were there, within the feeling. They were the nights spent at scorching ovens in the research laboratory of the mills--the nights spent in the workshop of his home, over sheets of paper which he filled with formulas, then tore up in angry failure--the days when the young scientists of the small staff he had chosen to assist him waited for instructions like soldiers ready for a hopeless battle, having exhausted their ingenuity, still willing, but silent, with the unspoken sentence hanging in the air: "Mr. Rearden, it can't be done-"-the meals, interrupted and abandoned at the sudden flash of a new thought, a thought to be pursued at once, to be tried, to be tested, to be worked on for months, and to be discarded as another failure--the moments snatched from conferences, from contracts, from the duties of running the best steel mills in the country, snatched almost guiltily, as for a secret love--the one thought held immovably across a span of ten years, under everything he did and everything he saw, the thought held in his mind when he looked at the buildings of a city, at the track of a railroad, at the light in the windows of a distant farmhouse, at the knife in the hands of a beautiful woman cutting a piece of fruit at a banquet, the thought oaf metal alloy that would do more than steel had ever done, a metal that would be to steel what steel had been to iron--the acts of self-racking when he discarded a hope or a sample, not permitting himself to know that he was tired, not giving himself time to feel, driving himself through the wringing torture of: "not good enough . . . still not good enough . . ." and going on with no motor save the conviction that it could be done- -then the day when it was done and its result was called Rearden Metal- -these were the things that had come to white heat, had melted and fused within him, and their alloy was a strange, quiet feeling that made him smile at the countryside in the darkness and wonder why happiness could hurt.这段我不知如何用语言评价,只是细度时会让人随之激动鼓舞,这些不都是我们渴望却常常被情绪左右后无法做到的吗?He despised causeless affection, just as he despised unearned wealth.我以前总在寻求不劳而获的机会,想过美女从天而降。首先不管我有没有这运气,至少我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努力奋斗,这也是一个选择,也许离你自己所渴望的东西距离更近一些。"My purpose," said Orren Boyle, "is the preservation of a free economy. It's generally conceded that free economy is now on trial. Unless it proves its social value and assumes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e people won't stand for it. If it doesn't develop a public spirit, it's done for, make no mistake about that."美国的老大们习惯用这种方式,宣传公众意识,这也是他们一直注重的东西,他们的票在选民手里,要操纵社会,就要操纵选票,操纵公众意识。道理很简单,但效果却很不简单。有时间应该好好查一下美国各大传媒的背景材料。He was a man who had never accepted the creed that others had the right to stop him. He set his goal and moved toward it, his way as straight as one of his rails. He never sought any loans, bonds, subsidies, land grants or legislative favors from the government. He obtained money from the men who owned it, going from door to door-from the mahogany doors of bankers to the clapboard doors of lonely farmhouses. He never talked about the public good. He merely told people that they would make big profits on his railroad, he told them why he expected the profits and he gave his reasons. He had good reasons.I just consider that if a man like Nathaniel Taggart who has so clearly characteristic exists in the world. I don’t know, if could, I want be there.Dan Conway was approaching fifty. He had the square, stolid, stubborn face of a tough freight engineer, rather than a company president; the face of a fighter, with a young, tanned skin and graying hair. He had taken over a shaky little railroad in Arizona, a road whose net revenue was "less than that of a successful grocery store, and he had built it into the best railroad of the Southwest. He spoke little, seldom read books, had never gone to college. The whole sphere of human endeavors, with one exception, left him blankly indifferent; he had no touch of that which people called culture. But he knew railroads.坚定执着,毫不动摇。总是这样,呵,总是这样。" Dagny " he said, "whatever we are, it's we who move the world and it's we who'll pull it through."有些事情是不容置疑的。It was days later, when they were alone, walking through the woods on the shore of the river, that she asked: "Francisco, what's the most depraved type of human being?" "The man without a purpose"Aloud, he said, "I didn't seek to talk to you. But you've asked for it and you're going to hear it. To me, there's only one form of human depravity-the man without a purpose."呵,没有目标的人。高尔特其实是自由的意志,个人能力的崇拜以及无所畏惧的精神。其实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高尔特,是汉克,每当遇到困难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行动。总要有种东西来支配你的意志,让你坚定不移的往前走,你的动力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你是不是每每想不透时便将这问题随随便便丢到一旁,不再去想,不再去问?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一遍一遍的想起,一遍一遍的丢掉?你会不会常受周围人左右,会不会听到他们那些该死的评论让你脸红?会不会在别人注视的目光下变的心跳加速?会不会对别人一句轻易的评语耿耿于怀?我希望这个人不是我,我只是一个为了能够让我自己内心得到满足,在我在乎的事情上努力,让自己每天斗志昂扬,不知疲倦的奔跑,没有终点,只是不停的奔跑,不停的打上自己的烙印。全书并没有看完,但作者的观点基本已经清晰。自由的追逐,摒弃道德。作者似乎最看不起的就是群众的意识以及所谓的公平。公平和自由是两回事。
  •     作为励志的心灵鸡汤,上册的前半部分所讲述的故事已经足够让年轻的读者精神为之一振。和当今很多励志故事一样,《地球颤栗》讲述的那个艰苦奋斗的历程,确实能让我感受到所谓美国精神的影子。从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独立,到南北和民族融合的国家统一,再到登顶世界舞台,美国人确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值得尊敬的美国创业者——不仅是国家缔造者,也包括企业家,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包括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在那个相对更加保守的时代,故事里勾勒出了弥漫着英国统治阶级色彩的社会氛围,就像《是,首相》里Sir Humphrey Appleby那冗长而空洞的发言一样,用各种人们无法理解的高大上批评勇敢的创业者。而他们凭借身份、权力,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冷眼旁观,无所作为。励志故事本身所描绘的那种景象,显然有些单纯,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故事,往往让人心神驰往。Ayn Rand笔下的Dagny Taggart几乎可以说是每一个理想主义尚存的男人梦寐以求的异性,但那个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天我们的社会像极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各种自由主义浪漫的创业梦弥漫在我们身边每个角落。我们欣赏那些人格独立的战士,他们在奋斗中燃烧青春,尽管现实社会总会让他们伤痕累累。但理智的保守主义,往往会采用更为睿智的办法让一切看起来更低调、更平淡、更完整。也许这就是民主与共和之间永远的鸿沟。上册近半,待续……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书貌似,我每天只读40分钟的样子,大约读了两个月的样子。
      第一本读的安兰德的书是《源泉》,被里面关于寄生虫的论述深深折服,因为从那个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是男一号,其实,他们都是男二号。
      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里面提到说,平庸之辈对精英是挺残酷的,人们总觉得精英们应该肩负着养活他们的责任。读到这里似乎有点明白前20多年来一直的疑惑了,有些东西,尽管不合理,耳濡目染的多了,你就会催眠自己那是正确的。
      安兰德关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的批判也是相当一针见血的,大约人都是懒惰的多点吧。思考还是不思考这是一个关乎生死的问题,当一个人把解决问题这件事儿推给别人,自己不去思考的时候,其实跟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谁是约翰高尔特,最后全是高尔特的讲话,这些思想应该是贯穿整本书的,最后规整了一下。
      打着正义的旗号做的事儿,未必就有表面上那么光鲜,可以不做那样的事儿,但是要用脑子鉴别这样的行为。表面上越是叫嚣为了这个好,为了那个好,也许,背后的目的越见不得光。
      我肯定不是高尔特那样的人,我已经开始承认了,只不过,我也不能成为其他的那种人,帮凶。
      大多时候,那些人想汉克的多些,开始会有一个迷茫期,但是总是能够想明白的。人活在世上,应该靠着自己的脑袋存活着吧。
  •     楼主软文写得好棒\(^o^)/~
  •     大概因为作者是移民到美帝的毛子,美国教授为了向我们推销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的理念就大力安利此书,然而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注意力分散,读完只觉得干涩无比,自然也就对资本主义提不起太大兴趣了。
  •     莫名的中二+玛丽苏,11%弃。
  •     要做摘录的地方好多啊
  •     相比前两部的惊艳感,第三部分确实有些失色。前两部叙述方式笼罩着魔幻主义的薄烟,出现了大量富有暗喻色彩的意象和人物,然而一旦这些在第三部分都被揭示出来后,反而令人觉得寡淡无味(例如动力机、第五交响乐和约翰高尔特)达格妮在认清毁灭者真相后依旧回到纽约的行为表演化太严重,三大男神的爱慕之情更让她有了玛丽苏的味道;高尔特这个角色的塑造过于单薄,除了“完美”甚至找不出第二个形容词;弗兰西斯科和里尔登在一起算了。
  •     仇富不是因为富人有能力挣取财富,而是部分富人会仰仗自己的财富来阻止他人依靠自己能力获得财富,通过损坏他人获得财富的权利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爱钱没有错,但通过金钱来为自己制造特权就不是正确的心里了。
  •     活了24年终于找到一本喜爱的书。 Atlas strugged said Ayn Rand, While Metallica roars Atlas rise.
  •     资本主义圣经
  •     一开始作者的态度令我迷惑和摇摆。我喜欢她的自我,讨厌她的自私;我喜欢她的率性,讨厌她的狂妄。合卷时总觉得并不是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作为哲学太过嚣张,作为小说太过玛丽苏。本来并不想推荐这本书,但它对我而言有一个意义,就是检视自己内心对于女权、自我、世界的态度。
  •     跪着看完约翰高尔特的三小时演讲
  •     引人入胜
  •     自私的精英主义 中二癌晚期 格林斯潘看上了安兰德哪一点?
  •     被骗了,愤怒
  •     1)1957年的Ayn Rand应该是玛丽苏文的鼻祖。此书的故事线可以梗概为“三个霸道总裁爱上我”。 2)哲学小说不要纠结雷人的情节,也不要钻完备性、严谨性的牛角尖。还是要跟眼前的世界结合起来,启发自己思考 3)要做就做推动地球转动的利己主义者,做不成就毫无怨言地给他们打工吧。。。为Elon再干几年
  •     后面有点烂尾了?
  •       安·兰德是个疯子。
      
      她说“理性是唯一的美德。”
      
      一个在俄国长到十几岁才从俄国(对不起,是“苏联”)来到三十年代美国的作家。很快就在英语作品里鞭笞她所认为的非理性。
      
      所以她才在《Fountainhead》里进行资本主义原教旨说教。今天到曼哈顿下城,从运河街地铁站出来还能寻到那条著名的Cortland Street。俺至今还记得几年前看过黑白制片的Fountainhead之后的震撼,俄国人要都像她那样,这世界早不是现在这个世界了。
      
      《Atlas Shrugged》作为电影,去年才拍了上半部,下半部预计明年production。网上还能找到最新关于她的documentary, 似乎美国近几年有一个研究她的潮流。
      
      写到这里俺想起了另一个安, Ann Coulter, 另外一个疯子。
  •     与格林斯潘有关 有趣又有哲学高度
  •       读过这厚厚的三本书之后一个月,我终于决心记录一下这本书。
      
      彼时在诚品书店,问起店员这本书还有没有买,每一说起书名,一旁的肉一便要傻笑着,一边耸肩一遍幽幽地自言自语道“耸~耸~肩~~”。话说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里面用双间支撑苍天的擎天神,在书中隐喻着极其有能力、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资产大亨们;耸耸肩通常意味着无奈,而一旦阿特拉斯——擎天的人——耸起肩膀,结果便可想而知:天会塌下来。这样来看,书名就不难解释了。
      
      书中的三位主人公,达格妮塔格特是一位铁路公司副总裁,富有卓越的铁路管理才能;汉克里尔登是一位钢铁大亨,发明了质轻耐损的里尔登合金,而约翰高尔特则是名天才的物理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强力而低耗的发动机。然而,这样有才能的人,在他们的社会中却处处碰壁。那是一个要求平均的社会,要求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让步的社会,要求一切经济行为必须在国家计划内完成的社会,要求人不能热爱金钱、必须热爱美德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面,高尔特所在的发动机厂采取了按需分配的制度,导致许多人不工作却成天要这要那,工厂的效益一落千丈;里尔登的合金被国家科学院以莫须有的理由宣布具有缺陷,而之后又用绑架般的手段要求里尔登向国家贡献出合金的配方;达格妮所在的铁路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的情况下,聚将巨额资金转去“资助”邻国墨西哥修建铁路,而最终这条铁路被证明是一桩失败的生意,达格妮将一切看在眼中,却没有办法改变具有“美德”的股东们的意见。在这种社会里,各行各业有才能的人均遇到了类似的情形。最终,他们决定藏起来,直到世界崩溃、而人人都懂得了“人只为自己而活”“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取的一切理应自己占有”这样的道理之后,他们再现身。而不出所料,这些有才能的人纷纷消失之后,国家经济陷入了终极崩溃,正如书名所预示:阿特拉斯们,耸肩了,后果非常严重。
      
      书中以各种才华横溢却处处受牵制的人为主视角,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中描述了他们在事业中倾注的才情、热忱和投入,对他们采用了创世英雄一般的描写,如里尔登从一个钢铁工厂的学徒做起,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公司又埋头研究数载,终于发明出了一种性能远超其他所有合金的里尔登合金;达格妮在物质短缺、人手匮乏而时间又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搭建出一条看似不可能的铁路。在作者大气而不失细腻的笔法描述下,这些故事都让人感动异常。
      
      同时,作者也下了很大的笔功表现了一众并无才能却占居高位、本不劳动却要求获取的人的形象,如达格妮的哥哥詹姆斯,身为铁路公司总裁却胸无点墨,只懂得与华盛顿的政客拉拢关系;里尔登的弟弟菲利普,游手好闲却鄙视哥哥赚了大钱,同时又像哥哥索要工作,被以能力不足而拒绝之后又宣称哥哥不顾手足之情,从而加入了国家瓦解里尔登公司的流氓行动中;国家经济管理主席莫奇,以保护铁路行业其他公司为由要求达格妮的火车减速行驶、限制班次……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有才能,会思考,肯行动,最终能将自己的理想以一种具象式的存在表现出来,在这一切的过程之中采取主动,不依赖他人。同时,我也对比那些负面人物来进行深切的自省,因为那种不思考却又希望不劳而获的影子也经常出现在我自己身上。
      
      不过,终究这是一本乌托邦色彩及其浓烈的书,世界经济并不大可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完全崩溃,所有有才能的人也不会一并撒手不管。它的极端色彩并不完全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可哲学终究不是我想要过多讨论的。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知道了人应该用怎样的热忱和独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p.s.我会把这书送给一个我认识的最像达格妮的朋友,在一个恰当的时候,为了一份战友般的友谊。
      
  •     不得不说第一部真的超级好看,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悬念,第二部就有点神叨叨的了,不过是超级玛丽苏的达格妮,任何不合理的东西在安·兰德牵强附会的哲学下,乌托邦的理想国终于建立了,比《西游记》还让人不可思议.
  •        地名汇总(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下分析总结均出自下册因为我只读了下册) 按照英文字母排序,后面的数字是该人物出现的页码。
      
      A
      安第斯山:674
      爱达荷:美国西北部。868
      
      B
      布拉斯加平原:
      布莱肖站:632
      北达科他州:848
      
      C
      D
      洛克戴尔本站:693
      
      E
      俄克拉马州:848
      俄勒冈州:美国西北部。868
      
      F
      菲尔福德水库:
      
      G
      H
      哈德逊河:711
      华生威尔:达格妮•塔格特从亚特兰蒂斯坐飞机出来后到的第一个地方。764
      
      I
      J
      K
      堪萨斯州:848
      
      L
      洛克代尔:634
      劳力尔站:635
      
      M
       密西西比河岸:757
      蒙大拿:在美国的西北地区。868
      
      N
      内特•塔格特大桥:p731
      内布拉斯加州:848
      蒙大拿州:850
      
      O
      P
      帕垂克亨利大学:休•埃克斯顿博士。罗伯特•斯塔德勒博士所在的学校。
      匹兹堡仓库:塔格特公司的一间仓库,本应该放在仓库中的铁轨不见了。840
      
      Q
      R
      S
      斯塔内斯村:p596
      斯坦福铜矿:850
      
      T
      U
      V
      W
      伍德斯托克:562
      维斯•弗兰克酒店:华盛顿一伙经常在这里开会。600 ,885,897
      威特:638
      威特中转站:667
      
      X
      伍德斯托克:女主角脱离了被思想者放弃的世界后居住的地方,虽然那里没有电力,煤油短缺,小商店的店主根本不关心他的顾客是否想或者是否会愿意买他的东西。在他的世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一直就是那样”。女主角总是忍不住去想怎样去将这个地方的苹果卖出去,通过修建公路是这里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新罕布什尔州:折磨高尔特的地方。也就是F项目的所在地。
      
      Y
      约翰•高尔特铁路:p665
      犹他州•阿尔夫顿市:639
      衣阿华大平原:X项目的发布地点和基地。
      
      Z
      
  •     花了两个月终于陪达格妮和她的朋友们走到了最后,两个月以来自己的心境变化更值得玩味。情节略弱,更偏重于说理。最后,推书真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一本书在不同心境下读到的东西都会不同,更不用说不同的人来读了。或许只有高尔特这样的soul mate才能够实现:)anyway,等一生都等:)
  •     看了一半不到,先看了《源泉》,然后对这换汤不换药的书缺了兴致、无意读完。
  •     1.思考,判断,选择这些是必须的。2.自我牺牲,不劳而获,寄生虫为厌恶的。3.存在是存在着的。4.带来惊喜的是雪莉这个人物,自己去发现真像,前后转变明显。5.费了很大劲读完,福兰西斯科和约翰高尔特的演讲真难读,而且我觉得很罗嗦。6.唯物唯心都不赞同,不同意人有原罪。
  •     力荐 看完这个就可以不看书了
  •       三颗星纯粹给文笔。
      原来右派也会写歌颂小说,读起来怎么那么像50、60年代的中国小说。差别在于,作者歌颂的是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和“job creator”,手法怎么跟社会主义小说家如出一辙。哇,原来她就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出来的,换一下立场,其他都一样。这种小说也畅销,说明美国人民也需要别人拍马屁。难怪Paul Ryan那些共和党把她捧上天。
  •     什么鬼。。。。。
  •     有几个问题,关于电影(安的小说)讨论的问题的前提
    1.安的这个电影里的资产拥有者都是充满创造力的工作机会的创造者
    这个假设感觉不是很站得住脚
    如果失去这个假设,整部电影就失去基础了。
    2.安的小说里面没有关于继承的问题
    资本主义关于个人奋斗有很多优点,但对于财富的跨代积累一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所有的自由竞争都天然向垄断和寡头倾斜。
    3.关于人的能力
    人能简单贴上有能力有承担和愚蠢依赖的标签么?
    每个人都是动态,会起伏,有成长
    有些人在适当的位置会发挥能力,在其他位置或者其他方向、领域可能都不如普通人。
    电影里面的有能力的人和无能力的人都过于脸谱化,机械化。
    atlas不一定是固定的几个人,而很有可能是按照比率产生的一些人。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忘了来源了,人才的培养问题。
    人才不是可以按照公式或者通过努力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按照比率产生的。
    不论城市、农村,人才产生的比例是一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要人多,总会有足够多的人才。
    另外从最近的李XX的例子看也很明显,名人的后代成才的比率其实也还是社会成才的比率(不论他们的条件有多么优越),所以相对显得很多名人后代堕落了。
  •       怎样面对强蛮的权力?第五條路
      ────讀阿特拉斯耸耸肩 Atlas Shrugged
      
      
      30出头的达格妮.塔加特是一家大铁路公司的运营副总裁。在保守、男性主宰的商界,她做到这个职位,一方面因为她是塔加特公司创办人的后代,另一方面因为她比公司总裁,她的哥哥詹姆士是更能干的商人。大家对詹姆士的要求是别捅娄子,或者别捅出连达格妮都救不了他的娄子。
      
      不管达格妮怎样能干,乌云逐渐围拢过来了。计划经济的国策出台,固定物价,企业要受国家调度,各实业家陷入被围剿的田地,达格妮的客户一个个的消失,詹姆士企图靠支持政府高官获得特权,串通董事会做出一个又一个的愚蠢决定。铁路内部,能干的职员不是被排挤就是辞职,换上一批宁可草菅人命也不肯负责的饭桶。塔加特企业不过是外部混乱世界的缩影。在官僚政府的强硬措施下,经济停顿,工厂停产,物资短缺,人人自危。
      
      达格妮觉察到,一个神秘人物带走一个又一个相识:石油大亨、银行家、音乐家、教授。。。她开始千里追踪,最后开着直升飞机来到一个山谷,却撞机了,这是一个被幻影投射伪装起來的平原。所有“消失了”的各行业才俊都在这里,他们自己选择了出走,宁可放弃一手打造的事业,也不为现任政府做贡献,在这里自给自足,也等待着外面世界终于崩溃,“灯光尽数熄灭”,他们才出来拯救这个世界。天才工程师约翰.高特发明出了一种靠静电就能带动的发动机,革命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在这里,他们实行金本位的货币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没有福利,没有政府。——一切是外部世界的反面。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7月中旬。可以想见,书里的一段是如何抓住了我:铁路最高管理者由于极端无知和蛮横而做出错误决策,各层次人员或者是由于裙带关系上任的无能管理人员,或者是明知险情而为保饭碗不愿负责的懦夫/普通人,最后一辆列车被换上马力不足的车头,陷在上坡的山洞里,全车人连司机在煤烟里窒息而死。
      
      在作者安兰德看来,大政府可以说是一种癌症,一旦染指企业,企业也会传染上这官僚主义,连续做出最非理性(但是符合官僚理性)的决定,造成危机。
      
      这本书首先是一本哲学小说,所以我们把它的文学特性放在一边,先看看它试图探讨的主题。
      
      客观主义(Objectivism) :
      兰德主张的哲学是“客观主义”,也就是理性的自私自利。她反对任何以宗教、人道主义、慈善等形而上的名义绑架个人理性。作为20年代从苏维埃移民出来的犹太人,兰德对于乌托邦有刻骨警惕是很可以理解的。同时,她是在俄国读到大学毕业,并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薄薄的散文集。在其自身的思考中,不难看出有把某种哲学推崇到极端成为准宗教的激烈倾向。完全的理性主义,不给感性、神性和其它貌似无用而混沌的东西一点活路,世界也会成为死物。兰德在美国红有一定的必然性。支持自由经济、小政府的人在美国是大多数。如果兰德在欧洲一定不会红。在英国、法国、北欧大概根本不会被出版,出版了也会引起“可怕”的嘘声一片。在喜欢纯理性讨论的德国,她的推论其实许多方面不合逻辑。在开明的荷兰大概容易出版,但是不见得会引起多大的反响,因为话题的现实基础不存在。所以,完全是美国造就了安兰德。
      
      对自我献祭 (Sanction of the victim)的批判:
      
      创造财富的人就有原罪,一定要背负起负担那些不够聪明、运气不够好的兄弟们的十字架吗? 微薄上最近很热的“钱包和脊椎”话题,兰德在1957年就讨论过了。书里,钢铁大亨里亚德有个不務正業的弟弟,吃哥的用哥的,還要向哥哥化緣支持他的興趣小團體,而這小團體正是一群仇富的左翼知識份子,致力於怎樣實現均貧富。 這個弟弟自己不敢開口,借母親向哥哥施加壓力。作者借里亚德之口高呼:他這個寄生蟲生存到今日正是因為我好心的容忍,正是我好心的容忍才把他變成了寄生蟲!
      
      站在資本家的角度,這話是對的。站在文化人的角度,如果遵循這個自食其力的邏輯,要麼做出暢銷產品才能保證生存,要麼做週末作家或者藝術家,不要指望從任何渠道得到資助和撥款,那麼前景就很可悲了,至少不會造就一個多元的文化生態。不是所有文化藝術活動都是能確保收回投資的。事實上,所有藝術文化繁榮的時代,都是因為有大金主或者慈善家的支持。 完全靠市場的文藝,多半會草根化,狹窄化,從而逐漸缺乏去反應一個民族真實生存狀態的能力和水準。
      
      書裡的對慈善的另一個控訴案例,是政府要求已經入不敷出的塔加特鐵路集團降低票價,因為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交通需求。达格妮反對說,我們只有生存下去才能提供服務,如果降低票價我們就無法生存,連現在的服務也提供不了。 這個藉口大概也是許多公用事業部門常用的。不過,如果一般消費者負擔不起剛性需求的接近成本的價格,到了這步田地,那顯然是經濟和國家政策出現了系統性問題,不是公司自身能解決的了如果國民經濟運行正常,一個民生產品的大企業無法把價格降低到一般人能消費得起得程度,一定是這個公司本身得問題。所以我感覺這其實又是一個偽命題。
      
      引發整個大逃亡的事件,其實是一個機械廠的改革。這公司的新繼承人宣傳要在這個數萬員工的工廠里實行共產主義,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天才工程师约翰.高特在早期就看清了這是個邪惡的開始,眾人矚目中離開了會場,發誓要讓這世界的燈光逐個熄滅。 看到這裡,讀者很明白,這本書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擊,是對資本激情洋溢的辯護,是對個人主義的狂熱信仰。 不過,讀者也許會產生一個問題,國家和公司是一回事嗎? 作為企業,要追求資源配置最優化,必須以利潤為導向,但是並不是說它就沒有其它方面的社會責任,畢竟它對當地的環境,就業,文化,都產生影響。一定的投入可以避免惡性循環,可以推動整個社區進入良性循環,精明的企業主會怎麼選擇? 當然,在安兰德的1950時代,對於企業責任,環境,社區的討論遠遠沒有今天這麼普及。民間社會也遠遠沒有今天這麼發達,能形成企業和利益集團不得不面對的力量。
      
      第四條路:大逃亡和消極破壞 和第五條路 順勢療法
      
      書裡大部份有“傑出頭腦”的人,都選擇了逃亡。因為在書裡,所有國家都實行了國有化,出國不是選擇。幸好美國地大物博,他們逃到科羅拉多,建立起自己的小城邦。
      這個做法真是讓我浮想聯翩。
      
      當個人和集體發生矛盾,而且集體明顯是和個人福祉對著干的情況下,怎麼辦? 傳統的做法是革命。比如法國大革命,獨立戰爭。在勢力懸殊的情況下,第二個選擇是非暴力抵抗。比如甘地,曼德拉,昂山素季。在集體和權力尚有理性和訴求渠道的情況下,可以用社會運動,提高權力進行管理的成本,讓權力屈服,比如歐洲早期的婦女要求選舉權運動和勞工運動,以及美國70年代的社會運動。 蘭德提供了第四條出路,大逃亡。
      
      大逃亡和非暴力不合作有甚麼區別呢? 非暴力抵抗是表示不合作,大逃亡看似消極,實際是對整個社會大機器進行破壞。在骨子里,是早期工運破壞資本家機器的做法。不同的是這次是針對國家機器。讓它癱瘓。
      
      這實在也是理性到讓人骨子發冷的做法。部份精英當然可以逃進小樓成一統,即使在小說里,精英們也是在最後兩年,銀行家也逃亡後,才有足夠資本完全生活在他們的世外桃源里。之前他們是要靠打藍領工來維持生活,每年集中起來開一次會而已,而且看起來都沒有家累。經濟崩潰,首先遭殃的當然是本來就做一份牛工的老百姓。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多了,犯罪率提高,人人自危,會促使更糟糕的強權政府上台。說實在的,社會總是在進步,這也表示,要倒退的空間是大大的。“不破不立”本來就是很冷血的邏輯,尤其當打破並不是你自己的東西的時候。這也是該書吸引我,思考之下讓我覺得反胃的原因。
      
      但是我並不認為蘭德所提出的善惡之辯沒有價值。恰恰相反,她對這一重大命題的感覺是非常敏銳的。邪惡是人類社會的癌細胞。官僚機構導致的災難,種族清洗的邪惡,,在開始的時候還是以正常細胞的模樣出現,然後逐漸變化,在被容忍了一段時間後忽然瘋狂發展,超出所有力量的控制。 要對邪惡開戰,恐怕首先要調整目標,把目標從“徹底消滅邪惡”調整到“增加對邪惡的了解”,“把它縮小到可以控制的程度”,這樣比較實際。 其次,要做的是局部的轉化,這只能通過增加機體里善的部份,也就增強對生命有益的功能。消極破壞首先是自我損害,是削弱機體的有生力量。多做建設性的事,逐漸加強善的勢力,也就是改變了癌細胞得以生存的環境,也許就能讓事情向好的方向轉變。
      
      
      性和性別
      
      达格妮是被作為婦女解放的先驅來塑造的。她喜歡機械和鐵路,幹起活來通宵達旦,具有權威感,非常的自我驅動。她冒社會之大不諱,敢於追求肉身的享受。少女時期就品嘗禁果,後來成為鋼鐵大亨里亞德的情婦,並甘之如飴,因為她覺得這名頭是愛的冠冕,遠比妻子之名來的榮耀。後來又喜歡上機械天才約翰高特。
      
      另一方面,每次戀情,她都是對這男人心悅誠服以後,以臣服的態度投入性生活。這無疑讓後來的女性主義者很不爽。但是這難道不是一大批婦女解放先驅的真實寫照嗎? 在意識形態方面解放了自己,但是沿襲下來的愛情基因,依然是要找一個比我強的男人,才能完全放縱自我消失於性和愛的旋渦。
      
      不是說性和愛的關係一定要平等,而是它可以有許多模式。根據榮格的個性理論,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男性性格原型(animus)和一個女性性格原型(anima)。歷史上對女性的束縛,其實是對這這性格原型的束縛,所以不但女人要抑制自身人格里的男性因素,男人也學會抑制自身人格中的女性因素。 达格妮所代表的早期婦女解放,強調了在工作生活上,可以把男性人格釋放出來。但是在性生活上,還是繼續壓抑著男性人格,而作為最女性化的蕩婦出現。這種刻意的對比,未必是真實的。一個在工作上享受權力的人,在床上也許偶爾也想要權力和掌控吧。麥當娜和朱莉就是這樣生命力極其強悍的女人原型。這樣的生命力和慾望並不是隨時代潮流出現的,應該是每個年代都有。安蘭德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她有丈夫,並和圈子里的一個年輕追隨者保持著開放的關係。
  •     我一直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做的坏事迟早是要还的..
  •       如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怀有崇高的期待和理想一样,俄裔的美国女作家兰德,同样对资本主义抱有乌托邦一样的期待和理想。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数百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如此多的涉及政治与经济,并努力为资本家辩护,也难怪兰德会为学者所轻视。毕竟,在公共知识分子的眼里,说教式的口吻和布道者的激情总是令人怀疑其动机,其真理在握的自信则令人怀疑其思考问题的深度。这个世界会变好吗?19世纪文学的主题词是批判,20世纪哲学的转变源自于怀疑,兰德如此逆潮流而坚持己见,为强者辩护,给弱者踏上一只脚,自然会激起公愤——毕竟,任何时候,世界上的成功都只属于少数人。
      同样,兰德对财富的颂扬也令文学教授敬而远之。曾有人说过女人不适宜于学习哲学,那样对哲学和女人都是一种糟蹋。相反,文学与艺术似乎应该是女人的天职。不知道是否是这样的潜意识在作怪,兰德在序言中便申辩自己是小说家,哲学是为故事服务。然而,文学与经济似乎是两种不能兼容的价值标准,财富通常在文学中得不到很高的评价。相反的,小说家处理贫穷时,倒是得心应手,其同情与鼓励的立场颇能激发人性的光辉。然而,否定财富却又同情贫穷,却是有点自相矛盾,毕竟解决贫穷的方法就是赚钱致富。然而,正是这种自相矛盾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所谓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尤其如此。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便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这似乎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以往人们所批判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不劳而获的获得财富的方式——欲望是人类奋进的原动力,我们所诅咒的是贪婪对人性造成的扭曲。财富的创造力永远值得尊敬——无论是《源泉》中的洛克,还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中的约翰•高尔特——都是令人尊重的创造者。然而,他们的创造天赋似乎是与生俱来,无须他人对其指手画脚。那么,对于那些没有这样天赋的人,出路在哪里呢?
      固然,财富是永远是大众追逐的目标,但它有可能是勤劳上进的动力,也有可能是犯罪堕落的原因——关键在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获取财富及使用财富的方式是否受人尊重,是不是能维护正义。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她借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然而,利己是不是可以完全不损人,贪婪和欲望的界限在哪里,科学是否能完全解释自然,理性造成的冲突如何解决——兰德并没有告诉我们,而这,往往是问题的关键。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虚构的乌托邦,似乎是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自由交换的天堂。然而,这个社区内的人们如果遇到不幸,或者说在生病或年老后,无法给他人做贡献的时候,是否会被这个社区所淘汰?大多数欲望不强烈而道德感比较强烈的人都反对这种不合自然生态平衡的法西斯之举,毕竟,不仅人和人之间的创造力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创造力也会有天壤之别——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认为市场经济是让个人能力得以发挥的自由乐土;而在穷困潦倒之时,则会呼吁公平,而自由则是压迫剥削的罪恶渊薮。
      由此,无论是哲学史还是文学史,兰德都很难被成为学院瞩目的焦点——尽管教授们年轻时很多都是兰德的粉丝。与兰德所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乌托邦一样,在她笔下所描绘的纯洁理性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也同样是一个乌托邦。在她的理想中,新知识分子不断创新,成为勤劳聪慧的“知本家”,为营造明天更好的社会而不懈奋斗,可是,在现实社会中,能拐就拐能诓便诓也是事实,资本家的聪慧往往是首先体现在不择手段,而不是去努力进行科技创新——公平固然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的缘由,自由也往往成为借其名而施行罪恶的借口。看来,小说家的职责并不在于为社会设计合理的成功制度,而是让失败的人们在面对黑暗时有了生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是在于他的小说中永远有对人性恶的拷问与获得救赎的渴望;而雨果的不朽,则是因为,只要世界上还有贫穷和饥饿,《悲惨世界》就有它的价值。
  •     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     此书附标题《三个霸道总裁爱上我》
  •     当我在无人的时候大声读出本书最无可争议的那句话时,居然觉得很心虚
  •     牛掰
  •     唱衰未来
  •       工厂汇总(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下分析总结均出自下册因为我只读了下册) 按照英文字母排序,后面的数字是该人物出现的页码。
      
      
      A
      安德伍德照明店里公司:纽约。669
      
      B
      C
      D
      德安孔尼亚铜业公司:法兰西斯可•德安孔尼亚。在德安孔尼亚将铜业公司交给国家的时候,将所有的工厂和铜矿全部炸为平地。什么也没有给消费者的世界留下。p565
      
      E
      二十世纪发动机公司:约翰•高尔特曾经是这家公司的一名雇员。由于这家公司的集体制改革,导致公司的衰落。p609
      
      F
      G
      H
      哈蒙德杂货市场:在亚特兰蒂斯,属于劳伦斯•哈蒙德。p672
      
      I
      J
      K
      L
      里尔等钢铁公司:汉克里尔登为老板。p570
      哎多拉索酒店:洛加图斯的一家酒店。里尔登为了救达格妮曾经住在那里。766
      
      
      M
      穆利跟日用品商店:p622
      穆利跟烟草公司:672
      穆利跟银行:p673
      穆利跟造币厂:p673
      
      N
      尼尔森发动机厂:669
      尼尔森木料:672
      
      O
      P
      Q
      旗舰航空公司:p635
      
      R
      S
      斯托克斯铸造厂:669
      
      T
      塔格特铁路公司:女主角所在的铁路公司。
      塔格特运输公司:
      
      U
      V
      W
      威特石油公司:p570
      韦恩•弗兰克酒店:当明尼苏达州的粮食因为没有足够的火车来运输导致大量的粮食被雨水冲走、腐烂后。韦斯利•莫奇、尤金•洛森、弗洛伊德•费雷思博士、克莱蒙•威泽比、詹姆斯•塔格特与塔格特小姐酒店会面聚餐的酒店。867,871
      
      X
      Y
      Z
      
  •        首先,我要说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是今年看的作品中推荐指数最高的几本之一;其次,这是一本极具有反思性,且在某些程度上颠覆传统道德的作品。出租车司机罢工、煤矿工人罢工是他们对不公的反抗,可能人类史上唯一没有罢过工的只有一类人了,那就是“思想者”。
       这部作品的跋尾中写到“人类历史上只有一种人从未罢过工,他们就是将这个世界扛在肩上、使其生存下去,而得到的报酬只是痛苦和折磨,却又从未抛弃过人类的那些人。”全书只有一处出现过“阿特拉斯”,即是说阿特拉斯神淌着鲜血、双臂颤抖地扛起了地球,他越努力地球就越沉重地向他的肩膀压下来。
       “阿特拉斯耸耸肩”即是让那些“肩扛地球者”卸下肩上重担意思;全书前半部中出现过数十次“谁是约翰·高尔特”的疑问,人们在说这一句不知何意的口头禅时略带轻鄙的口气,作品一步步为你揭开约翰·高尔特原来就是那个带领这个社会最杰出,同时也是被剥削得最厉害的思想者和优秀人才逃跑的领导者。
       安·兰德所宣扬的这种理性利己主义是我所极其赞同的;我所支持的“个人主义”代表社会中每一个自然人具有先天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每一个人明确拥有自我个人权利边界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不侵害他人个人权利,一切形式的权利交换均产生于自愿和平等的基础,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都能得到最大伸张。
       作品里还呈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最优秀的人往往很难找到满意的可以同他/她自己共事的伙伴。我们社会中抱怨得最多“的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往往可能反而是对另一群优秀的人剥削得更多的人:物品是可以交换的,但思想是无法进行交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福利未尝不是某种程度上的另一种剥削。
       这是安·兰德想要宣扬的“理性利己主义的道德性”中的一部分;作品同时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政府接管后的社会到底崩塌得有多么快!如果这个世界足够坏,与其去拯救还不如让它崩塌了重建,这就是思想者们的一种宣言!推荐指数★★★★★。P.S,这本书还被翻拍成了电影,第一季去年上映,近期出第二季。
  •       【本文纯属吐槽 你若抬杠 我不理你╮( ̄▽ ̄")╭】
      
      【2014.4.4 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60684/《欢乐的经济学》这本书的作者 受安兰德的影响 是一位自由至上主义者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本书
      
      
      
      我心目中乌托邦小说就是类似于可以站在1984对立面的那种类型的小说
      “谁是约翰·高尔特”开始还以为正如“老大哥在看着你”一样
      是一个符号一个预言
      所以
      当英俊潇洒的 “约翰·高尔特”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
      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已经不足以形容我的抑郁心情……
      
      看着看着就发现整部书只有两种人
      高大全的“作者的代言人”和猥琐下流的“作者的敌人”
      女主的玛丽苏气质在她跟约翰·高尔特一见钟情的瞬间再次让我折服并且让我一边怀疑女主是不是就是作者的化身一边思考也许是自己的品格不够高尚恐怕是道德上有问题
      PS:她跟铜矿主是青梅竹马、跟钢铁大王惺惺相惜(当然,都上过床不过这个不是很主要……我是因为过于低级趣味才注意这一点的)、我能感觉到要不是作者刻意抑制自己的欲望恐怕英俊的海盗也将是她胯下之臣【实在记不住人名 果梅纳塞……
      
      以上就是小小的吐槽一下其实不是最要紧的
      最重要以及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就是
      既然这群拥有理性的人类如此优秀,那么他们能想出的最好办法就是抛下整个世界跟自己的一切跑到一个世外桃源去过那男耕女织的生活这一点实在是让人不能理解……难道以他们的智慧不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么?
      我带着这个问题一直坚持的读下去希望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直到最后
      我们的女主掏出了枪解决了一个碍事的守卫
      ……
      尼玛这TMD不还是用武力解决问题了么
      作者你的思路呢你的坚持呢你的道德呢你的理性呢!!!!!!!!!!!!!!!!
      FUCK!你们既然能用枪就T喵的早点用武力推翻邪恶的统治者啊!!!!还犯得着把国家工业搞瘫痪么!!!!!!!!!!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为什么作者要把书写这么长
      所有的作者代言人角色都在不停的重复作者的哲学理论作者的道德观、世界观。。。更不要说约翰·高尔特最后的长篇大论……
      思考之下只能有如下结论
      1、多写字可以有更多稿费
      2、多重复,才能让这些SB读者理解这么高尚的理论
      3、作者自知表达能力不行以至于她总担心不被读者理解
      
      
      
      _(:з」∠)_ 我到底要不要读源泉喵……
      
  •     绝妙的幻想小说,政治讽刺小说。为新教伦理张目,为独善其身欢呼。
  •     人才不是分配,是成长的
    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人会不会是人才
    这不是平均,是概率。
    信息和知识的密度不决定人才。你不会知道大山里有多少爱因斯坦。
    另外,这个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是研究数据体现的自然情况。
  •     我认为安·兰德说得很有道理。
  •        六年前第一次读到《阿特拉斯耸耸肩》,当时我二十六岁,大学毕业不满三年,头一年刚刚结婚,带着肚子里八个月大的宝宝,接手了离职同事的未完项目,做最后一遍校对。
        顺风顺水波澜不惊的人生,因一个一百三十万字的故事而心潮涌动。
        
        五年后,版权续约,我们筹划再版此书,由我重新进行了通读。
        年过三十再读,领悟又有不同。中间种种低潮、质疑或自我否定都被推翻,才知道过往并非罪愆。不过因为更爱自己,所以显得自私,所以过着先天下之忧而乐的人生。可你若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会有人爱你,又怎会有力量去爱人?
        So,很多人说,这是一本正三观的书。至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从此可以有更强大的内心,继续走自由放肆的路。
        
        新版本是精装,开本和之前相近,但重新设计了版式,字号字距加大,版心相对缩小,看起来会比较舒服。这样一来,页数也就相对增加,有一千四百多,这么厚的书,当然是不累眼睛比较好。
        在内容上,除了修正少量的文字错漏外,还修订了部分翻译错误。
        如老版后记里提到,第三部分的标题是献给亚里士多德的礼物,原谅我当初年轻识浅,真的以为第三部分的标题都有什么哲学来由。这次修订时,看到这里就觉得不对,拿出英文对照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原文是说,全书三部分的标题是献给亚里士多德的礼物。那再回头看标题就非常明了了:non-contradiction, either-or, A is A, 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于是就有了新版本最大的一个改动——与老版完全不同的篇名。
        
        学识所限,新版错漏必定仍在所难免。装帧文案也是个人所好,也许未能体现原著精髓。新版上市月余,已经开始加印,欢迎各位挑错吐槽,随时加印,随时改正。
        
      
  •       书中描述的主人公具有一种忘我高昂热情不顾一切的对理想的追求,甚至让我无法理解,那个年代追求的是何种精神境界。但略有失望的是,作者对结局的安排,仍然对现实进行了妥协,无法收场于是就创造出一个虚幻新世界,由一种振奋转化为有了伪装的无奈,从而在表面上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所在。
  •     自我感觉美国人讲述一件简单的事要比我们中国人鲁迅前辈废话多不能太多,我都读的没有耐心了……
  •     谁知道呢?谁是约翰高尔特?
  •     认为她所谓的精英 固然推动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 但绝不是主宰者 而是辅助者。至于无产阶级马克思所说的那种社会 想得很好 只是不可能实现罢了。世界需要维持一个平衡 如果资本家或工人阶级过度贪婪或强大,也是...
  •     经典之书值得修订,值得重读。每次重读也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社会在改变,我们在成长,生活需要不断领悟。
  •     这是经典的共和党的倾向啊,今时今日应该拿给白左看。书写的很精彩,文笔和思想性毋庸置疑。唯一缺憾是把掠夺者描绘的太穷形尽相,以至于不由让人产生虚假感,真的有人即蠢又坏能到这地步吗?这么显而易见的东西怎么能装看不见?真白左也不敢这么说话哇。 其中女主哥哥和男主弟弟老婆,都是分分钟想让人掐死他的坏。嗯,我坚定不疑的认为里尔登是男主,高尔特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     时隔多年又读一遍系列,玩了bioshock后读了第一遍(游戏剧本的原型之一。大boss都叫Andrew Ryan, 捏他安兰德,结局比较复杂。。总之从死相和死法上都算出彩,除了喜闻乐见的弑父情节),现在只觉得安兰德描写笔下的正面人物只会用瘦削来形容,好像瘦削就是正义。。。。
  •     个人只能为自己而活,不能为别人而活,也不能要求别人为你而活。 面对你反对的,不合作还是妥协,圆滑还是坚守,个人该如何抉择?
  •     极致
  •       阿特拉斯耸耸肩估计明天就能够看完了。直接就把我的世界观给颠覆了。在我看来说的很有道理,也是真凭实据,可能有些极端,有些不切实际,但写的真是写到我的内心里面。我应该做高尔登这样子的人,不断的思考,前进,自己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脑子,去换取自己应该所得的。换取应该的到的金钱。金钱是错误的吗?它确实是衡量一个人对于社会作出的贡献,为什么总有人会去仇富,去看不起这样的?其实你要是看不起,你也去做啊,你也有本事你自己得到自己该得的,这有什么可以说的,你们只是看到了他已经富有之后的生活,怎么没有想到他在获得这些生活之前的付出,他的努力。他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也是为社会创造了许多的财富,提供了职位,让这些在职位上的人也有自己可以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如果企业家这些人消失了,谁来给他们提供职位,他们的生活更不用说,如何得以保证。工作就是得以实现人生存在价值的一种手段罢了,如果没有了劳动,那人就可以去死了,因为你不论做什么都需要劳动,即使是去掠夺去犯罪,不也需要去运作吗?这个世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世界。那样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起码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这样子的,它需要人们去推动,去前进,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人去贪婪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错误,正是这些贪婪,欲望迫使人们去前进,去追求?对于希望的贪婪,对于梦想的欲望,这些不都是前进的动力。只不过说法不同,把这个意思曲解罢了,人何必这样自欺欺人呢?正视自己的这些欲望,没有错误,看到自己的野心也是没有错误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要以正确的方式,而不是不劳而获,去掠夺,你的劳动就是你的所得。如果你的能力足够大,你可以有这个把世界征服的欲望,可以有这个野心。这并没有错。要敢想,要敢做,要坚持。
  •       先声明:读的是英文原版,不知道中文翻译是个什么情况。
      
      结构框架
      
      《大都会》与安兰德的简介
      
      小说的架空结构与故事设定
      
      个人至上与社会道德的羁绊
      
      资本主义与经济命脉的厘定
      
      一些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批评
      
      
      在介绍安兰德与她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之前,我想先介绍一部德国电影。这是我目前最尊敬的一部电影。
      
      这是1927年首映的由弗立茨・朗导演的《大都会》(Metropolics)。这部电影非常好地通过了艺术的手法还原了卡尔・马克思眼中罪恶的资本主义面貌。根据马克思的说法,社会依据生产工具的有无分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在生产线上配合机器,进行千篇一律的动作,导致人的“异化”(alienation)状态。但因为工人阶级具有的共同处境,可能达成阶级意识,于是采取自我解放(emancipation)的方式就是:团结起来罢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称其为历史的必然结果。
      
      即使在今天联想到富士康公司,我们不少人大概依然会对影片中工人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或者愤怒。事实上,影片的后续发展也正是如此,一手塑造了繁华大都会的工人阶级(Hand)联合了起来,向代表大都会的“大脑”亦是“思想者”(Mind)的资本家发起了挑战。他们组织罢工、砸烂机器、使大都会的正常运作全部瘫痪,并载歌载舞地庆祝自己从机器的奴役下得到了自我救赎与解放。
      
      这种俗套的、革命性的、又红又专的剧情,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们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喜闻乐见的样板戏。
      
      就在这部电影首映三十年后,一部叫做《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的小说就诞生了。这部小说大概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奇葩的一部为资本主义制度正名的作品。它的剧情相当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在无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下,全世界的资本家(Mind)联合起来——罢工。
      
      
      
      
      一、作者安兰德(Ayn Rand)简介:
      
      安兰德原名为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
      
      1905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犹太人,是四个女儿中的长女。她的父亲开药店,生意很好。在经历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统治、俄国红军与白军的内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后,兰德一家饥寒交迫、颠沛流离,药房的生意也被政府没收充公。不过感谢俄国革命,大学开始向女性开放。兰德成为了第一批女大学生,主修哲学与历史。在大学中她接受了关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尤其是尼采等诸多哲学家的影响。不久,兰德因为资产阶级成分问题被清洗出校园,但在俄国的访问学者的压力下,这些被清洗的大学生得以重回校园完成学业。
      1925年秋,安兰德得到了签证允许前往美国探访亲戚。当她看到美国曼哈顿高楼大厦的天际线,她对资本主义的美好社会喜极而泣。她与亲戚生活在芝加哥,自己致力于成为好莱坞的一名编剧。1931年安兰德通过婚姻的结合成为美国公民,为了避免在俄国的家人受到牵连,自己更名改姓为安兰德。
      
      兰德的主要著作并不多,但她的作品对美国的影响却是春秋万代、永垂不朽。
      
      1936年出版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我们活着的人》(We the Living),探讨了苏联环境下,个人与体制之间的斗争。1938年出版反乌托邦小说《颂歌》,歌颂共产主义统治下的俄罗斯野蛮的生活。当时正值经济大恐慌后的“红色十年”(The Red Decade)时期,美国国内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情达到最高点。
      
      1943年兰德第一本浪漫哲学小说《源泉》(Fountainhead)在历经七年的撰写后出版。曾被连续12家出版商拒绝,理由是这本书太过智慧而违背了当时美国思想的主流。最后 Bobbs-Merrill Company 出版公司在编辑Archibald Ogden以“你不出版我就辞职”的威胁下被迫出版。《源头》为安兰德带来国际性的声望与高枕无忧的经济回报。此书至今仍保持每年十万册的销售记录。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问世。此书销售量大好,但受到学术界与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在普通的读者群中它被推崇备至,被称为十四岁就改变了我人生的神作(另一部与之齐名的作品是托尔金的《指环王》)。在高贵冷艳的知识分子或知道分子眼中,这本书就是美国青少年“中二病拯救世界”的罪恶根源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因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保罗·瑞安是安兰德的脑残粉而拿他拼命开涮,称有证据表明他的货币学知识全部来自《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弗朗西斯科·德安孔尼亚(Francisco d’Anconia)发表的23段关于金钱的演讲。他还为此举例说明,就连哈耶克本人都亲自承认他没有读完全书中最核心的部分:长达整整64页的男主角的演讲。
      
      
      
      
      二、小说的架空结构与故事设定
      
      按照克鲁格曼的说法,《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一本虚幻的小说,书中讲的是,世界上那些绩效斐然、卓越而有成就与才华的人(按照今天的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叫做“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他们拒绝再为这个忘恩负义的社会提供服务的故事。
      
      为了使剧情得以合理地发展,安兰德架空了整个现实世界的设定。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虽然是美国,但并非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形成三权分立的那个“美国”,而是由“国家立法委员会”(National Legislature)自上而下统治并保留民主投票制的“美国”。这就使小说后文“美国”走向类似苏联的国家计划经济成为了可能。其次,这本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的时代背景是纵横交错的。全书保留了十九世纪末的工业组织结构、1930年代的经济大恐慌背景、1950年代的社会习俗与技术发展水平。例如在本书中,钢铁和铁路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收音机比电视机的传播影响力更大,飞机是新兴的交通工具,二战与冷战的历史影响都不存在,等等。此外,兰德还将美国周边的国家一概模糊掉,设定为由大政府主导的“人民共和国”(People’s States),影射以“人民共和国”为词缀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书分为三大板块,并向亚里士多德致敬,其采用的标题分别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规律即:绝不矛盾、非此即彼、A即是A(身份认定,纠正:同一律The Law OF Identity)。每一板块由十章节构成,标题带有全章节高度概括的象征意义。全书开篇第一页第一问就设下了悬念:Who is John Galt? 并成功地将这一悬念作为推理的主线贯彻始终。不过,全书至三分之二以后的部分有了剧情脱线的趋势——作者创造了一个过分庞大的世界观以至于自己都有些操控不了整个剧情的走向——但最后兰德还是多少完整地完成了自圆其说,结局亦保留了贯穿始终的象征符号的意义。
      
      本书的主人公名为 Dagny Taggart,是西方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形象高大伟岸、为人正直勇敢、个人能力卓越不凡、具有国家级别的重要性的——女性。Dagny与她的兄弟经营全美最大的州际铁路运营公司,事实上她本人才是公司真正的经营者,因为兄弟无能。一如既往的惯例,兰德笔下的女主角是绝对不会为任何一个生命中出现的男人牺牲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利益、或者自己的原则,更不用说做出任何在传统看来理所当然、在女权看来天理难容的妥协。这个名叫Dagny Taggart的女主角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很不可思议的一个虚构人物的存在。
      
      三、个人至上与社会道德的羁绊
      
      批评家对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最猛烈的批评之一是全书的伦理道德问题:她的价值观太过极端、太过激进、太过智慧以至于违背了美国保守的、传统的、具有宗教意识的主流思想。以“The Chain”一章为例,Chain的意思表示锁链、项链、枷锁,正代表了本书男主角之一Rearden的悲剧生活。Hank Rearden 是全书中最无辜的生物,他错误地把自己的荣誉与慈善都寄托于了那些一心想操控和利用他的家人。
      
      Rearden一家四口人:他与妻子、母亲,和正在读书的弟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全家人锦衣玉食的生活全部依赖他一人供养,他是一家钢铁公司的资本家。而这三位所谓的“亲亲”家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地让Rearden受困于子女尽孝、家庭责任、社会义务的负罪感中,从而受制于他们。Rearden的母亲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如果我没有把你生出来你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的姿态,要求Rearden服从自己虚无的权威;Rearden的妻子则是没落的贵族后裔,在Rearden仍是一位默默无闻地打拼者的时候正确地选择了“不齿下嫁”,她时刻讨好Rearden,拉拢自己的婆婆,并摆出自己为Rearden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姿态:“我只要贤良淑德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在外人面前给你带来面子你就要满足我任何的欲望”;Rearden的弟弟因为生活在“人生的赢家”这样一个哥哥的阴影之下,心理自卑而又不自在,在广大人民群众发起了类似今天占领华尔街的运动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倒戈相向,讨伐他哥哥作为一个资本家的罪恶。不过鉴于这个美国还是有最低的人权保障,没有发展成为类似文化大革命一样的人身攻击与肉体伤害。这个虚伪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状态一直持续到Rearden遇见了他的女神Dagny Taggart。他与女神的个人至上的哲学观产生了激烈的共鸣,并斩掉了一切社会道德的羁绊——The Chain。他不再假装孝顺母亲,听妈妈的话。他抛弃妻子并与Dagny出轨,他的妻子明知他的外遇行为仍为了保持自己当前养尊处优的社会地位而保持沉默,直到Rearden定下决心要和她离婚。而她想出来的唯一一个报复方法,就是和Dagny的兄弟发生关系,结果导致了灰姑娘Cheryl发现她所爱着的和尊敬的男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而走向了自杀的道路。Rearden最终赶走了自己吃白食的兄弟、断掉了他的经济来源,使他必须依靠乞讨母亲的部分生活费来维生。
      
      整套狗血的剧情非常好莱坞、非常不道德、非常没有伦理,自然也引来道德卫士的猛烈抨击。但这就是安兰德对“自私”与“利他主义”的正名。
      
      安兰德所指的个人至上的“自私”,指的不是我们容易误解的以他人利益为代价不顾一切追求自己个人的私利,而是指一个理性的人(在此特别强调“理性”)追求自己“理性”的私利。这一点我将在下一章资本主义中作出具体说明。而安兰德所指的“利他主义”不是指单纯地帮助他人,而是指奴性的、可鄙的、向他人卑躬屈膝的自我牺牲。换言之,她所否定的利他主义是把他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如果这种人还自以为自己很伟大,兰德认为这就是愚蠢。如果抛弃熟人社会,置于一个陌生人的环境中,那么,除非一个人的生命已经完全不值得存活下去了,否则,为了一个陌生人而搭上自己的风险,或者为了他人(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的快乐与幸福而使自己过得不快乐与不幸福,这就是自己对自己最残忍的不道德。而一味鼓吹这种毫无意义的牺牲的社会就是——安兰德所鄙视的——最不道德的道德社会。
      
      那么什么是安兰德眼中的道德社会呢?
      
      这个社会由独立的个人组成,每一个体都互相尊重彼此的自然权利,包括生活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利。他们互相交换彼此的价值(交换的工具之一就是货币,在下一章具体说明),这一价值可能是物质上的价值也可能是精神上产生共鸣的价值。所有人奉行的都是“等价交换”原则(the trader principle)。作为理性的、独立的个人,每一个人为“proper survival”思考而行动。最重要的是每个人为了个人也就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目标而存在。
      
      I swear, by my life and my love of it, that I will never liv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man, nor ask another man to live for mine.
      
      
      
      四、资本主义与经济命脉的厘定
      
      安兰德认为能够兼容我们理性的本性的唯一政治经济体系就是:资本主义,而且是早年比较原始的亚当斯密主张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 资本主义,即国家与经济分离,就好比西方历史上的政教分离。
      
      兰德毫不犹豫地反对大政府对市场乃至个人生活的干预,她强调“小政府”(minimal state)的概念,即政府的存在理由就是保护个人权利(Individual rights)。这也是美国宪法传承洛克政府论的核心思想。安兰德认为资本主义就应该是完整的、纯粹的、不受(政府)操控的、不被规范管制的、处在法律体系下自由放任的状态。用通俗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描述就是: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指引着人们借着争取各自的利益(亦即上文中未展开的“自私”)来达成公众的利益。由于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愿的交易行为,因此获取他人金钱的唯一方法就是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说,面包师傅之所以做面包,并不是为了世界的正义与和平,为了让人们免于饥饿,或者追求美食家所谓味蕾上的幸福和自己的终极生命意义,而是为了先养活他自己。总之,一个人必须诉诸他人的利益,支付自己劳动的代价才能从他人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顺便一说,安兰德的经济思想是受到了她的崇拜者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影响,米塞斯是现在自由意志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誉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比较讽刺的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兰德的影响,才使米塞斯的著作得到了政治上的重视。
      
      兰德在阐述理想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时,有两个较引人注目的观点,其一即是Francisco d’Anconia在派对上对Dagny发表的金钱演说,准确地说,是货币的演说;其二则是兰德对罗宾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别解读。
      
      人们口中所谓的“金钱”,就是作为交换的工具,一种载体的存在。它将孤立的个体在一个完整的货币体系内联系在了一起,并指引整个经济系统的生产与交换过程(即“贸易”)。人们有能力创造并生产,金钱就是达成彼此的价值衡量并完成等价交换契约的物化工具的形态。但金钱存在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思想与劳动成果的主宰。事实上,金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来衡量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起到价值衡量与评估的是他者出于自己的判断与决定来换取你劳动成果而愿意付出的回报。在一个假设的理想的自由市场中,双方都能就等价交换原则获益。而一旦你用金钱来做善恶的、道德的评价,也就是说你或许自以为是地以为拜金不是主义就是罪恶,那么作为理性的个体你的毁灭也是咎由自取。因为当金钱不再成为人们彼此交易的工具,人们就成为了彼此互相利用的工具。这也是马克思最讨厌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包括人的劳动力、无可替代的艺术的创造价值等等,一切都被商品化,可以进行交换与买卖。(那么,没有金钱作为工具的社会是怎样的呢?在伟大的人类文明历史上,如果我的记忆还不错的话,只有一个最纯洁的共产主义国家真的响应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在一个国家内彻底废除了货币制度。结局相当残酷,少儿不宜。)
      
      那么,金钱作为工具最大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兰德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作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它在等价交换中给出了最恰当的权衡。说得简单粗暴一些,即最有能力、最有才华、最有生产能力、最能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的人能够得到的财富与价值也就越多,也就是说越富有。在安兰德看来, 比尔・盖茨、乔布斯、贝索斯这样的人即使是亿万富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那些因为自己无能与对此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而促狭的moochers和looters这种人生的失败者才会想要一个人人均贫均富的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金钱也只有在这些创造者的手中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最后促进社会的整体公共福祉。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就是最好的笛子应该给最会吹笛子的那位演奏家才有彼此的价值意义。而财富在资本家、科学家、或者艺术家这些思想者的手中逐渐积累之所以不会被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就是自由放任、创造激烈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能保障的巨大优势。
      
      总之,金钱作为工具只会在人类的使用中深化价值。金钱根本不是什么万恶之源,而被称之为“人类”那个生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学会使用工具作为生存本能,他才有善和恶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洗清金钱是“恶”之花的污名,兰德创造了一个劫贫济富的侠盗来恶狠狠地吐槽西方文明史上被鼓吹的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是穷人眼中的救星与好人,政府眼中的土匪和强盗。兰德是这样来解读罗宾汉的:这位被吹捧起来的有史以来最不道德的英雄第一人,他通过那些并不属于他自己的财产来做他的慈善事业,他分发给穷人那些并不是他自己创造或者生产的财富,他让那些被抢劫的人来为他大发善心的奢侈的义举买单。他是一个最无耻的理想的化身: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劳动、不需要生产,只需要说出自己的欲望就可以获得这些根本不应当属于我们的东西。而罗宾汉所标榜的贫穷就是犯罪的理由,更是人类对正义的最大践踏。兰德鄙视罗宾汉,更认为这种不劳而获的人,不配活在这个地球上。他们就是在此次思想者的罢工中最大的两个反派角色: moochers 和 looters。
      
      兰德对这两种人的评价非常糟糕,甚至认为给予这两类人以投票权的民主制度也很糟糕。Moochers和looters既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却因为民主制度而有能力掌握别人的人生。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即通过民主的方式通过了对资本家实施掠夺的“平均法案”。金钱这种工具对乞讨者(moochers)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或者价值来进行交换,相反,他们用贫穷、用眼泪来博取同情,或者是一种叫做慈善的施舍。金钱这种工具对掠夺者(looters)来说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使用暴力来巧取豪夺。只有生产者才配使用货币这一工具。
      
      货币说也仅仅是对兰德的资本主义理想制度的一种管中窥豹。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这本科幻小说中注入了超级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这本巨著成为了最接近哲学的一本小说。
      
      
      
      五、一些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批评
      
      但安兰德的哲学观在这本书中并不是完美的,她存在着有很大的缺陷,尽管相比这本小说本身的伟大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在此做出微不足道的批评一二。首先是资本主义的正名问题。历史发展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回到比较原始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状态,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混合形态的资本主义制度,类似工伤保险、最低工资标准等等福利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形态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延伸,尽管福利国家的弊病非常严重,尽管工会在今天的美国简直是全社会福祉的头号敌人…其二,关于个人至上的理性的自私,兰德这套价值观在西方文明中不被传统价值买账,在东方文明中更是与伦理道德社会相悖,与亲亲疏疏的血缘关系的熟人社会相悖,且不说父爱和母爱与婚姻之爱是否真的在社会现实中已有多少程度的扭曲与负面效用,人伦这个概念被兰德否定地过为绝对。其三,兰德对资本主义过分的崇拜有多少是源于当初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的过分的厌恶?有批评家曾指出,无论多少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对《阿特拉斯耸耸肩》恶评如潮,来自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国家的读者几乎对这本书没有任何坏评只有迟到的认可。
      
      最后,我想回到开篇中介绍的电影《大都会》,那群工人罢工之后怎么样了?建成了一个以工农阶级为首的无产阶级专政了吧?占领大都会了吗?驱赶走了资本家了吗?抢到资本家的钱了吗?答案是没有。导演做了非常残忍的安排。大都会的结构是这样的:悲惨的工人阶级作为经济基础住在地下城市,而资本家则作为上层建筑住在地面上。大都会在罢工后整个瘫痪,下水道系统被破换,整个地下城市被水淹没。这些工人罢工的时候就把孩子留在了地下城里,而从地下逃生的交通工具与机器都被工人砸毁了。说得难听一些,导演安排他们的罢工的命运就是断子绝孙,没有未来。这种结局当然没有观众会喜欢,所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伟大爱情力量下,他们救出了孩子,由此化解了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象征着劳动的双手,资本家象征着思想的大脑,连系手和脑的不是其他,就是心。
      
      我们说的理解、关怀、包容与爱。
  •     一边读这本,一边读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真是应景
  •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 这段经历决定了她反平均/平等主义的观点吧,她不知道的是俄国平等只是个幌子而已。 另外,作者是否有尼采似的超人思维?
  •     看了上半部,吉姆一类依靠他人的寄生虫依仗法律枪支舆论来控制市场乃至人的思想的一类人,格达妮汉克德安孔尼亚一类希望凭借自身努力来牟利创造更好的社会的一类人。两者的好与坏也非绝对,只是个人在进行自我选择,做他们认为对的决定,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都是自我内心三观的反馈。
  •     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似乎一直以来都约定俗成的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自私,冷血,要被批判,为了集体,就是伟大,值得赞扬。集体利益为什么一定高于个人利益?为了集体牺牲无辜的人凭什么就认为理所应当呢?有人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是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读了小说发现也并不全是无稽之谈,细想一下,“文革”不就有点类似么
  •     一流的思想,不入流的小说。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意思,啰啰嗦嗦至少铺垫几十句,当觉得有些无趣又会抛出一句金句,大有种海底捡钻石的感觉,钻石价高,可是这么找,也是会让人生厌的
  •       人物汇总(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下分析总结均出自下册。因为我只读了下册) 按照英文字母排序,后面的数字是该人物出现的页码。
      
      A
      艾迪•威勒斯:在塔格特铁路公司,达格尼非常信任的一个人。在下册开篇达格尼"隐居"的地方就只告诉了这一个人。576
      艾芙•斯塔内斯: 二十世纪发动机公司创始人。610
      安德鲁•斯托克顿:亚特兰蒂斯,斯托克顿铸造厂。669
      艾里斯•威特:在亚特兰蒂斯相见时,达格妮说两年前曾经找过他。(是不是威特石油公司的老板?)p654
      阿克斯顿 = 休•阿克斯顿博士。
      艾玛•查莫斯:被很多人称为查莫斯妈妈,自从他的儿子在隧道事故中死亡后,他便给华盛顿带来了殉难般的气息。并且她皈依佛教。认为现在人们吃的食品实在是太奢侈了。大豆是一种很好的能够替代面包、肉类、咖啡的绝佳替代品。当明尼苏达州粮食大丰收,没有足够的火车来运走的时候。这些火车被委员会指派去拉莫斯妈妈的大豆了。
      
      B
      巴夫•尤班克:被詹姆斯•塔格特的妻子雪莉认为是一个骗子。721
      布洛杰特博士:当X项目展示的时候,由他来控制拉手。
      博川•库勒斯:有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电视台,在这个电视台的节目上达格妮说出了他与汉克•里尔登的隐情。让里尔登妻子的计划落空。
      彼得:联合理事会派来的,丁其•霍洛威的一条走狗,里尔登钢铁公司闹事的带头者。910
      
      C
      D
      达格妮•塔格特:女主角,塔格特公司。由于特哥特公司主力豪华列车彗星特快违法规定,在燃煤蒸汽机车的牵引下驶入了隧道。造成车上所有的人窒息丧生。达格妮又进入了被思想者放弃的世界。
      丹•康威:达格妮把他和他哥哥归为一类人。能够把失败转嫁到最突出的人头上,把它们当做替罪羊,从而保全自己。599,775
      迪克•麦克纳马拉:被达格妮称为:最好的工程承包商。664
      纳•丹尼斯约得:695
      丁其•霍洛威:华盛顿的一条走狗,在第六章中试图说服里尔登同意钢铁联合计划。 与齐克•莫里森一派一度僵持不下。
      
      E
      F
      弗洛伊德•费雷思博士:与罗伯特•斯塔德勒博士同在研究院。在X项目发表当天,是他将斯塔德勒博士约过来的。并且向斯塔德勒博士说明他为什么要发表这个演说。 728
      飞利浦:汉克•里尔登的弟弟。原来他和母亲靠着汉克•里尔登的救济生活。但他突然想根里尔登要一份工作,因为他怕里尔登一旦哪一天去了人们都知道的亚特兰蒂斯,他和她母亲就没有经济来源了。而且华盛顿那些人曾经对他们做出过威胁。让他们不要让汉克•里尔登离开里尔登钢铁。
      弗兰克•亚当斯:他曾经带领工人抵抗暴徒们对里尔登钢铁的破坏行动。德安孔尼亚在里尔等钢铁公司当领班时候用的假名字。916
      弗雷德•基南:当约翰•高尔特在广播里面把话讲完后,他说出了百姓们对高尔特讲话的反应“他们虽然听不懂高尔特在讲什么,但是他们不想饿肚子”。 981
      弗:给达格妮写信的人,告诉她危险的时候可以打一个电话号码。1017
      
      G
      H
      汉克•李尔登:尔登钢铁公司的板。女主角在伍德斯托克的时候思念的对象。他也深爱着里达格尼。当达格妮在科罗拉多州的山谷里面“失踪”的时候,汉克•里尔登自己驾驶这飞机在山谷里面一直寻找到达格妮出现在公众面前并给他打电话。p564
      弗兰斯思科•德安孔尼亚:德安孔尼亚铜业公司的老板,看女主角途中开车上山时,嘴里面吹着口哨。女主角听出他吹的是查德•哈里的第五协奏曲。 最后他将公司让给理事会离开的时候进行了蓄谋已久的行到,炸掉德安孔尼亚铜业公司。
      汉萨克:(这个是人名么?还是地名)麦达斯•穆利跟由于他的一起案子推出了消费者的世界。686
      怀特•桑德斯:亚特兰蒂斯一员736
      H.R:汉克•里尔登失踪后,给达格妮写信说“我见到了他。我理解你。”who?921
      
      I
      J
      杰夫•艾伦:624
      
      K
      克里夫顿•罗西: 塔格特去了伍德斯托克后,塔格特公司由他来管理。他就在塔格特小姐的办公室办公。
      肯•达纳格:亚特兰蒂斯的一员。587
      昆汀•丹尼尔斯:595
      考文•阿特伍德:669
      肯•达纳格:670
      凯露露:拉格纳•丹尼斯约德的妻子。影星。P672
      克莱蒙•威泽比:委员会成员,负责协助国家的铁路工作。581,821
      库菲•麦格斯:联合理事会的一员。当高尔特坚决不同意和联合理事会合作后,他带人占领了汤普森和声器项目所在地。向全国宣布:人民政府已经获胜,以后不许再听华盛顿的,然后每人必须交一定的钱,否则他们都得死。771 ,993,1034
      
      L
      劳伦斯•哈蒙特:在亚特兰蒂斯,哈蒙德杂货市场的拥有人。608
      劳力尔:635
      罗杰•马斯:668
      理查德•哈利:679
      拉格纳•丹尼斯约德:欧洲贵族的后裔。将消费者的世界中的财产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到亚特兰蒂斯。706,728
      罗伯特•斯塔德勒博士:帕垂克亨利大学物理系主任。阿克斯顿博士说他是对手。高尔特认为比达格妮还难对付的人。科学院的院长(推断)。在X项目的发表会上,迫于周围人的压力,对一个小伙子让他说出真话的请求无动于衷,对X项目大加赞许。717
      罗德里格•冈萨雷斯:智利外交官。795
      
      M
      米莉•布什:612
      麦达斯•穆利跟:由于汉萨克的案子彻底退出了消费者的世界。在那件案子中,法庭命令穆利跟首先动用他的储户的钱,用来满足那些能够证明他们根本无权得到这笔财产的人。在亚特兰蒂斯非常富有的一个人,亚特兰蒂斯的最初创建者。当初的意图只是想着能给自己找一个脱离消费者社会的地方,后来变成了思想者的大本营。652
      莫特•里迪:721
      密涅瓦:弥涅耳瓦(拉丁語:Minerva,或译为密涅瓦、米奈娃),智慧女神、战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雅典娜。
      麦格斯 = 库菲•麦格斯
      马里奥•马丁内斯:邻国亲善与发展公司的财务总监。一个身材修长,风度翩翩,精力过度旺盛的智利人。795
      
      N
      内特内尔•塔格特:塔格特铁路公司的候车大厅里面由他的雕像。应该是塔格特铁路公司的创始人。768
      内特•塔格特:达格妮走之后,由他控制塔格特铁路公司
      纳拉冈赛特:法官。p679
      
      O
      欧文•凯洛格:载着想要去见新型发动机发明人的达格妮的火车被列车组人员抛弃后,达格妮遇到的第一个认识的人,并且这个人曾经是塔格特铁路公司的雇员,但是拒绝了达格妮的升职建议。在他们寻找电话救援的途中,他给了达格妮一盒带有美元标志的香烟。621
      
      P
      帕特•洛根:抛弃达格妮所乘坐列车的司机。622
      
      Q
      齐克•莫里森:与丁其•霍洛威一派一度僵持不下。当汤普森要发表就全球危机的讲话时,他担当士气协调员。776,925
      
      R
      S
      塞巴斯蒂安•德安孔尼亚:.德安孔尼亚同业公司的老板,一直喜欢着女主角达格妮。p569
      斯塔内斯 = 艾芙•斯塔内斯。
      桑德斯:664
      斯布德:身材魁梧,满头白发,穿了一身将军制服752
      司马瑟兄弟:他们俩买了一个果园。委员会把彗星特快取消掉就是为了去他们的果园拉柚子。770
      
      T
      泰德•尼尔森:
      托马斯•亨德里克医生: 达格妮带着伤来到了亚特兰蒂斯,身体多处受伤,并且两根肋骨骨折。由亨德里克斯医生为其治疗。
      汤普森:国家元首
      托尼:那位“妈妈”,不希望在一个没什么创造性的部门,恳求里尔登给他一份工作,真正做事的。在里尔登钢铁公司被一群联合理事会派来的暴徒袭击时,他挺身而出。单被暴徒们开枪击中身亡。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里尔登称他为“那位妈妈”。858,912
      
      U
      V
      W
      韦斯理•莫奇:华盛顿的一员。委员会成员。581
      威廉•哈斯汀:690
      沃伦•伯伊勒:,钢铁大亨,属于掠夺者的行列。他公司的炼钢炉大量闲置,用均分主义侵占其他钢铁公司的利益。詹姆斯•塔格特去他家喝了几杯。其间见到了邻国友善与发展公司的总裁和财务总监。795
       威泽比 = 克莱蒙•威泽比。
      
      X
      休•阿克斯顿博士:帕垂克亨利大学哲学系主任,他的三个学生,弗兰西斯可•德安孔尼亚,拉格纳•丹尼斯约德,约翰•高尔特。653
      西蒙•普利切特博士:华盛顿的一条走狗。思想者们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哲学家”。他的观点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思想,强权既是公理。被詹姆斯•塔格特的妻子认为是一个骗子。686,805,980
      雪莉•塔格特:詹姆斯•塔格特的妻子。
      
      Y
      约翰•高尔特:罢工的先行者,思想者的精神领袖。581
      伊芙小姐:里尔登的秘书。766
      尤金•洛森:在把种子调度给了饥饿的人充饥后。他发表演说:“我们终于认识到了我们之间情同手足。“837
      
      Z
      詹姆斯•塔格特:达格妮的哥,不知道、也不明白什么是理性。不懂得什么是道理。他是那群"消费者"里面的一个典型代表。p574
      朱庇特:724
      
  •       书里有几个方面的典型,大家不妨对号入座一下。你是谁?你愿意做谁?是约翰•高尔特?里尔登?艾迪?还是詹姆斯•塔格特?估计谁都不想做詹姆斯•塔格特。但想一想你是否实际上正是他那种人?艾迪应该是传统观念里的正面人物,但你看,他永远成不了男一号。要在约翰•高尔特和里尔登之间选择,或许有些纠结。当然,他们两个都很好。前者绝对高大,后者绝对英雄。差点忘了,还有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这是古龙小说中的男主角最佳人选,只是看来安•兰德没那么喜欢他,没让他做男一号。至于我,最喜欢拉格那•丹尼斯约德,惊鸿一现的海盗。多酷啊,杀富不济贫。支援什么第三世界嘛,自己国家的人民还吃不饱,都给劫了沉海里去!
  •     读到五脏六腑都要呕吐出来的畅快和厌倦
  •     这么好的剧透和评论竟然没人回复。
  •       因为年代貌似有点久远,和现在的文笔有些不同,看起来会有点别扭。
      但是内容绝对珍贵,会给你很多东西,但是容易消化不良。
      准备慢慢啃……
      
      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书。
      
      很多时候和朋友讨论工业革命是很神奇的事情,而且现在社会的形态和在社会中遇见的问题,在此书中可以给你个讲个古老的故事,然后告诉你他是怎么长成一棵大树。
      
      总之,值得花时间一读,就是个人觉得看起来有点别扭……
  •     14岁的时候看了货币战争受影响,一口气看完。现在想想当时真不应该看。只记得最后一句话了"是时候重返世界了"
  •       看得我胸口痛....好难受.........
      
      刚开始看到henry在家里的情况,给1万块支票的时候。真tm想骂人。
      不过啃老族不就是这样嘛.....
      
      到底结局是什么样的,很好奇。
      
      现在要如何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     谈到阿特拉斯耸耸肩,资本主义国家来的朋友们第一反应就是"很多坏人都喜欢这本书",或者"我等着看你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左派们眼中的道德炸弹,作为一枚左派,我想在受剥削的时候也会变成在清醒并知道即将发生什么的情况下自虐式的接受苦笑并痛骂,直到有一天,i never liv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man or ask another man to live for mine. 也许并不会有那一天.
  •       貌似是在大学上课时听到过这本书,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课堂上向大家推荐的,出于好奇便在闲暇时拿来阅读。
      在国图借到新书,着实一惊,小说有一千多页,在这大半年里,我断断续续地阅读,在今天终于完成了,很有成就感,长话短说。
       这部小说有些冗长,书中虚构了一群有才干、有头脑、秉持靠自身创造力与勤奋来获得金钱财富的资本家。他们厌倦了书中的现实社会——一个由寄生在他们身上、却鼓吹金钱罪恶的政治家把控的社会。政治家们以推进财富平均和同情弱者为口号,却大行贪得无厌之实。他们批判精英们自私、贪婪。没有利他精神。然而当精英们厌恶了这些无端指责,在社会中如阿特拉斯一样的他们甩手不干之时,那些严厉道貌岸然的批评者态度却截然转变,因为离开了他们社会将无法运转。
       安兰德的客观主义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这本书中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节变幻展现出来。在我看来,是针针见血,酣畅淋漓。关于客观主义的价值内涵在此不再赘述,书评里已经有详细陈述。
       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里面的思想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因为太压抑了没能读完…当然后半部分的说教意味也越来越浓没啥故事性…故弄玄虚的叙事填不上越吹越大的内核
  •     写的不错,但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兰德讲的里面涉及创造性的问题,与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相通,创造推动人类进步,而创造来自于差异与重复(德勒兹的哲学观),机会平均理论就是抹杀差异,差异才是世界的本原,共产主义更是强调同一,是与生命本身相悖的,是反生命的。
  •       看到简体版书评中有人说这是一本正三观的书。
      于本人,三观早已与书一致,这方面的疗效就不显著了。
      但是,这本书却使自己对个人三观的正确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感。
      如果说哈耶克,弗里德曼等大师的书,为本人的三观提供了理论支撑,这部小说,则让我充满了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三观的力量。
      如果10年前就能读到这部书,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     理性个人主义;彻底的资本主义
  •     非常智慧地阐明了,财产私有对社会的巨大作用,揭露了所谓的,同情心而来的,人人平均主义,财产共有等的罪恶滔天。所谓的高尚道德都是不讲理的表现,社会的发展只有靠讲理(理性)来推动。如此深奥的哲学道理,用一部小说轻轻松松表达清楚,实在难能可贵。
  •     终于出精装了!请问删节了多少?
  •     说的真好,这书的意思里没有心没有爱这是我讨厌它的关键...
    一般我也不喜欢说啥理解、关怀、包容与爱觉得也很狗血,但是面对这书的坚硬冰冷我还是震惊了....
  •     等价交换的商人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接受得了的,可因为自己需要而要求他人怎样确实很可耻。谁是约翰·高尔特?
  •     哪里能买到啊... 网上有么
  •     干了这碗毒鸡汤!后面简直像是在看玛丽苏 实在没心情看下
  •     一篇冗长的哲学说教文和一篇总裁文的迷之融合
  •       阿特拉斯耸耸肩,其实也可以叫谁是约翰高尔特。比起名著来,它没有那么的无懈可击,情节逻辑、价值观还是有缺憾,但是比起很多不痛不痒的小说,它给人的冲击也是很强的。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一点点对钱和物质的认识,对追求享受的认识。之前我有空散步的时候,会选择接近自然的江畔,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游走,偶尔也会抬起头,用赞赏的眼光看看四周美轮美奂的建筑了——这是人的力量啊!对于一向厌烦的交通灯和车水马龙,我也会转变成投之以一些些惊奇的目光:这些奇形怪状的小东西,都是智慧的杰作啊!
      
      曾经也认为不食人间烟火好像很酷,追求金钱好像很俗,但现在又不知道当初那种想法有何依据了。有时自己开心享受生活时,想到身边的一些处境不好的家人朋友,会有些负罪感。如果这时有人跟我说:你就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会暗自羞愧。但现在我会惊讶:我不追求吃喝玩乐难道要追求吃苦受罪吗?
      
      作品是很典型的美国小说,到处充斥着美国文学的那种逻辑,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性格描写十分巧妙。前两部写的最棒,第三部就有点……故事的主线很好,可越往后爱情线越是抢戏,到后面有点主次颠倒了,我觉得这是女性作家的常见病:4个完美男人对女主角死心塌地,我仿佛穿越到步步惊心了!后面的情节有点敷衍,感觉是作者写的不耐烦了。
  •     请问一下,《阿特拉斯耸耸肩》的大陆版是否存在删节?至少第一版有删节。
  •     最近一定会去看
  •       《阿特拉斯耸耸肩》作为仅次于《圣经》的神作,看似有道理,也很煽情,但我认为更像是一个精巧的臆想,被奉为哲学也缺乏严谨和深度。
      
      就好比经济学,各种理论和公式都很复杂而自成体系,但实际上它们的前提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不可能的,所以“经济学没有定理”。
      
      同样,《阿特拉斯耸耸肩》里心系国家的完美英雄人物、又坚固又轻又便宜的金属、超越时代的发动机、可笑的10-289法案,乌托邦式的精英乐园,这些现实中都不可能存在,钢铁-铁路-煤矿的完美循环对内聚集财富,对外只是加速消耗资源,所以精英拯救地球的模式是天真,也是包装出来的光环。这些只能存在于作者夸大后的精巧臆想中,是她摆脱苏联时期阴影的一种情绪宣泄。
      
      现实中对利益的贪婪带来的绝不是进步,而是垄断对创新的扼杀,如果瓦特像里尔登一样垄断蒸汽机,那还会有工业革命吗?正因为全国铁路都被达格妮垄断,所以她一走就全盘崩溃,正因为怀亚特垄断了油田所以一场火会让世界面临灾难,而且在他刚来时那里可没有火,非要用故意破坏后的废墟来衬托某些人的重要,这本身就是可耻的作秀,不是世界上没有能人,而是少数精英为了自己的伟大而摧毁了他们的舞台。
      
      另外钱权结合会造就强势家族和集团,现实中这些家族集团也影响着美国的参议院,连个控枪法案都通不过,还会出台10-289那么搞笑的东西吗?所以把这些家族集团塑造成反对政府暴政的英雄是十分荒谬的,真正可能出台侵害劳工利益的10-289法案的是他们,最符合奴隶制关系的也是他们。
      
      小说电影仅当一乐,回归当前,华尔街精英一手打造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美,越吹越大的泡沫危害着地球的持续发展,增速数字之下是大量的低效和浪费,经济危机也比流感更危害人们的生活,现在的问题或许不在于共产和资本、计划与市场、先富与后富,而是怎么重新设计合理的经济运行体系,否则人类离走下坡路不远了。
  •     美好的相遇。
  •       总是觉得自己是异类
      尤其是在看到各类大团圆结局的时候 总有各种的意难平
      “明明那个对手更优秀 凭什么因为主角妈妈死了就获胜?”
      “明明男2更完美啊 就因为主角是个烂好人就各种妹子倒贴?”
      不一而足
      
      到后来 干脆发展成了什么电视剧都看不下去
      看不下去 所谓人性的温暖创造的奇迹
      要是现实真有这么甜,早就全世界社会主义了
      
      之前有个人说 这本书是自私圣经 没错
      它反映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利己 而且不像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批判 它对这种本能 持支持态度
      
      它所表现的思路 简单粗暴
      “优胜劣汰” “胜者为王” “重要的是结果 不是过程”
      
      啊啊感觉越说越偏了!这本书被我说的好肤浅像是斯巴达一样的残忍无情了!
      但是明明是有着浓浓的理性在里面的!
      
      总之,如果你平时也觉得“叮当猫给大雄就TM是浪费”,那这书值得一看...
  •     这本书读的是思想。安兰德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哲学教授的背景让这本书少了些审美价值,多了些哲思。不过她在书中想要提倡的理性自私,在现实的层面上,仍然很难具有社会性的可操作性,流于空想。
  •     右翼的马克思
  •     川普大选获胜,忽然让我想起此书。作者和川普应该都是相信个人奋斗的人。
  •     楼主太有才了
  •     跟《源泉》一个味道。不给五星是因为太神话女主,倒不是说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给了女主所有的优点以及书里出现的近乎所有的男人有点假。也不是不相信女权,只是觉得路还很长。哦,对,还有一个原因是大片哲学阐述太烦人,当然,这不影响故事的好看性,有空写长评吧~
  •     感谢!等我看完再仔细回复。
  •     这本书是源泉的升级版,做有创造力的人,这样才不至于沦为二手货
  •       六年前第一次读到《阿特拉斯耸耸肩》,当时我二十六岁,大学毕业不满三年,头一年刚刚结婚,带着肚子里八个月大的宝宝,接手了离职同事的未完项目,做最后一遍校对。
      顺风顺水波澜不惊的人生,因一个一百三十万字的故事而心潮涌动。
      
      五年后,版权续约,我们筹划再版此书,由我重新进行了通读。
      年过三十再读,领悟又有不同。中间种种低潮、质疑或自我否定都被推翻,才知道过往并非罪愆。不过因为更爱自己,所以显得自私,所以过着先天下之忧而乐的人生。可你若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会有人爱你,又怎会有力量去爱人?
      So,很多人说,这是一本正三观的书。至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从此可以有更强大的内心,继续走自由放肆的路。
      
      新版本是精装,开本和之前相近,但重新设计了版式,字号字距加大,版心相对缩小,看起来会比较舒服。这样一来,页数也就相对增加,有一千四百多,这么厚的书,当然是不累眼睛比较好。
      在内容上,除了修正少量的文字错漏外,还修订了部分翻译错误。
      如老版后记里提到,第三部分的标题是献给亚里士多德的礼物,原谅我当初年轻识浅,真的以为第三部分的标题都有什么哲学来由。这次修订时,看到这里就觉得不对,拿出英文对照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原文是说,全书三部分的标题是献给亚里士多德的礼物。那再回头看标题就非常明了了:non-contradiction, either-or, A is A, 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于是就有了新版本最大的一个改动——与老版完全不同的篇名。
      
      学识所限,新版错漏必定仍在所难免。装帧文案也是个人所好,也许未能体现原著精髓。新版上市月余,已经开始加印,欢迎各位挑错吐槽,随时加印,随时改正。
      
      
      
  •       by罗四鸰
      
      在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是擎天神,因反抗宙斯失败,被罚在世界最西处,用双肩支撑苍天。可是,若是阿特拉斯变得“自私”,耸耸肩,进行罢工,怎么办?
      
      得知根据安·兰德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改编的电影第二部开始上映,我立即跑去波士顿最大的一家影院观看。相比2011年4月上映的第一部,第二部不仅请来了邓肯·斯科特担任编剧,还对导演和演员进行了大换血:导演由保罗·约翰逊改为约翰·帕奇。而女主人公达尼·达格妮则由八零后泰勒·西林改为1970年生的萨曼莎·玛法斯(Samantha Mathis)。在一部电影中,对导演、编剧、演员如此大换血,却是少见。虽然普遍认为比第一部要好,但依然犹如小说一样,誉毁各半,在一些人看来,《阿特拉斯耸耸肩》第二部是可笑的,也没有抓住小说重点;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它依然犹如《圣经》。据说,当安·兰德拿着这本写了14年、厚达上千页,“放在铁轨上可以让火车出轨”的小说去出版时,兰登书屋的编辑建议她删去部分内容,安·兰德的回答是:“你会删减《圣经》吗?”结果,小说一字不改出版,结果,恶评如潮,其中一条著名的评论是:它比人的一生都要长,而且更加荒诞不经。
      
      1926年2月10日,21岁的俄国姑娘安·兰德抵达纽约。 “第一次看到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的时候……,我想我哭了起来……”她决意留下来,“这是一个建立在我的道德基础之上的国家,也是唯一能让我自由写作的国家。”这个道德是什么呢?最简练地说,便是自私——理性的利己主义的道德性。“我的哲学,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概念:人是一种英雄的存在,将他自己的幸福当做人生的道德目的。创造性的成就是他最高尚的行动,理性是惟一的绝对标准。”用《阿特拉斯耸耸肩》里约翰·高尔特那篇长达57页的演讲的最后一句话说便是:“我发誓――凭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我将永远不会为了另一个人而活,也永远不会要求另一个人为了我的缘故而活。”
      
      因此,安·兰德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人只为自己活着,“理性的自私”不仅是道德的,而且还是道德的源泉、创造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毕其一生,这位从当时苏联流亡到美国的作家,都在为其“自私”辩护,“唯一道德的政体是承认个人独立自主是不可剥夺之权利的政体,它建立在理性、自愿同意而不是在暴力之上。”而所谓的无私在她看来,才是最不道德的,因为牺牲了个体来成就集体——集体主义的极权社会正由此建立。 “大公无私的社会不仅是非理性的社会,而且是自杀的社会。”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便是安·兰德哲学观点的形象注释:在一个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乌托邦社会里,真正的个体创造者反而受到高举着为社会谋利的道德大旗的政府的敲诈、掠夺和不公正的待遇,以及道德谴责,整个社会陷入空前危机。于是,这些“自私”的阿特拉斯们纷纷耸肩,愤而出走,在约翰·高尔特的带领下,在一个山谷里建立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金钱成为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维系着这里的一切。因此,可以说,小说既是一个反乌托邦小说,同时也是一个乌托邦小说。电影《阿特拉斯耸耸肩》第二部从谁是“约翰?高尔特”开始,到达格妮开着飞机追踪出走的“阿特拉斯”们而跌入山谷戛然而止。在电影中没有出现约翰·高尔特或是说安·兰德的乌托邦。这让我不由有些遗憾。可是,在经过二十世纪乌托邦梦想与理想主义的幻灭之后(而且是以最血腥最不理想的方式),人类能否靠一种理论来建立乌托邦的理想之国吗?我深深表示怀疑,决定不再追电影的第三部和第四部。
      
      不过,若是将时间还原到小说的出版年代——1957年,便不得不对安·兰德表示钦佩。因为这一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紧接着,又发射了第二颗,且还带了一只狗狗上天。用毛主席的话说,“东风压倒西风”了,于是,在中国赶英超美的“大跃进”也轰轰烈烈开始了。一时,集体主义力量和共产主义制度与意识形态让美国和西方知识分子深表羡慕,并对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正在那时,安·兰德犹如阿特拉斯一般,用小说托举起个人主义与自由的大旗,托举起西方的天空,影响甚重。2007年10月,小说中译本由重庆出版社推出,据出版社介绍,这本被称为“自私圣经”的书在美国累积销量超过8000万册,仅次于《圣经》。但我还敢打赌,影厅中两个观众的另一个长着爱因斯坦的胡子、富兰克林的肚子,手拿着一大袋爆米花,散场了还没有醒的那个老爷爷肯定无法看懂这样一部没头没尾的电影的。显然,这部电影根本不懂票房——或是,安·兰德有些不合时宜了? 我看未必,或许在某些地方,仍需要安·兰德的启蒙教育,将“自私”进行到底。
      
      观察家·书评:http://www.eeo.com.cn/2013/0120/239103.shtml
  •     三星是给前两章的,最后一章“昭然若揭”简直是烂尾了,前两章的故事很精彩,传达的观点也很明确……读完前两章感觉简直是看到了无敌的价值观,超级兴奋!!!但看完最后一章昭然若揭,就感觉一脸懵逼啦!?
  •     这下就明白新旧的差别了,十分感谢
  •     你的平均主义思想还挺严重!按比例分配人才?哈哈,城市和农村产生人才的比例必定是差异巨大的!这是因为城市里信息和知识的密度更大,对人的大脑发展和创新推动更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按比例产生人才就是机会平均主义的思想。
  •     自由精神的总和,美国工业的象征。
  •     2.14-3.26啃了一个多月终于啃完了。不得不说是本好书。书的后面部份高尔特演讲那里愣是看了两个多小时=_=我内心是凌乱的,'这个人怎么这么能说(ToT)/~~~'。当然演讲内容那里写的确实精彩~综合全书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有些部分还是不能完全赞同的。隐隐还是觉得作者的态度有些极端。可能会与现实中作者的成长背景有关吧,如此折射到其作品当中了.
  •     看了动物庄园、1984之后看的,
  •     一个很简单的历史事实:因为中国封建王朝极度繁荣,实现了自给自足,从而停止了创新,因此被打败,这就是一种垄断,以及垄断带来的后果。作者的理论是精英们能不断创新,试问有谁能不断创新,只有达到了一定的人口基数之后,在无数的技术创新的叠加上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创新,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