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遗失了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我遗失了时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32747900
作者:[美] 理查德·贝尔
页数:371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苟且偷生                                                         第1章 错误的开始  1989年1月11日,我穿过窄窄的走道,经过另外两位医生的办公室,进入候诊室与卡伦见面。她坐在角落,垂着头,烦躁地把玩皮包背带。29岁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老,体型过胖,圆脸,蓬乱的棕色短发,发梢微卷,褐眼,戴金边眼镜,额头正中央有道半圆形的锯齿状疤痕。她衣着整洁,但黑色棉长裤与棕色上衣似乎暗示她不想引人注目。她没化妆,除了结婚戒指,身上也未佩戴任何珠宝首饰。我走近,她正好抬头,眼神仿佛在说,“嗨,抱歉,我放弃自己了。”  “快进来,”我说。她缓慢、过度谦逊、愧疚又无助地走到我面前。她的身体和情绪都很沉重,仿佛上了年纪,僵硬而迟钝。  我是个年轻的精神科医生。在我们这一行,37岁算年轻了。我身高六英尺多一点,原本深棕色的头发夹杂几许灰白;以前有位同性恋病人说,我有张男孩般的漂亮脸蛋。我执业七年,部分时间待在芝加哥南边以工人阶级为主的郊区工作。这里的病人多是沮丧或焦虑的家庭主妇,也有不少中年躁狂抑郁症患者和几位受更年期忧郁症之苦的老人家(老年人是这种问题的好发群体),另外还有高功能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两位修道者。这儿是行医的好地方,有各式各样的精神疾病供我观察(而且几乎每个病人都有基本的医疗保险)。除了郊区,我多半待在芝加哥闹市区的办公室,从事病人的精神分析之类的工作。  冈萨雷斯医生和我轮流使用这间办公室。这是栋30层砖造大楼,位于沿公路的商业区内,附近有汽车特许经销店和快餐厅。办公室设备简单,没什么装潢:一张大橡木桌、两张面向书桌的椅子、一张小墙角桌——桌上摆着一盆中规中矩的人造丝花,是我妻子送的礼物。横跨整片墙的窗户面向第95街,街上的车水马龙一览无遗。墙壁是灰白色的,地毯及家具则是深浅不一的褐色;除了那扇窗,屋里的陈设不易令人分心。  卡伦在面向书桌的椅子上坐下来,叹了口气。  “找我有事吗?”我问道。这是我的标准开场白,因为这句话能让人在不过度防卫的状态下吐露心声;其他诸如你想怎么办?你怎么了?我了解你很沮丧等措辞都容易引人不快。  卡伦不自在地动一动,试着找到最舒服的坐姿。椅子对她来说太小了,但她退缩并微微倾向一侧的姿势却令她看起来稍小一些。  “过去三年半以来……我一直觉得……很沮丧,”她说。开口之前,她短促地吸了口气,给人一种犹豫不决的印象。她似乎费了很大劲儿才能开口,感觉很勉强。她没再说话。  “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形吗?”我问。  她耸耸肩,但摇了摇头。  “除了沮丧,还有什么其他问题?”  再次摇头。  “嗯……我是生了第二胎——我女儿一以后才这样的。剖腹产。”她简单描述住院经过,“但我还是会痛,”卡伦再度叹气,然后振作精神继续说。  “后来医生切开我的背,取出一部分肺。”她划了一道从右胸延伸到脊椎的长弧线。“我病了很久,没办法马上陪宝宝,”卡伦眼眶微湿,“没办法喂母奶。等我好不容易回到家,2岁半的儿子竟然排斥我。”  她说医生开给她抗抑郁药和止痛药,但止痛药反倒让她更沮丧。长期受疼痛之苦的病人常有情绪沮丧的问题,我想她这辈子大概也无法摆脱这种折磨了。  “现在家里状况怎么样?”我问。她再次耸肩,愧疚又无助。她说话时,似乎必须用力挤出每个字,好像有某种内在力量阻止她把问题告诉我。她说得很慢,等得我差点走神。  “宝宝出生后,我的婚姻彻底完蛋了。我没办法好好跟我先生相处。”卡伦停下来,很丢脸的样子。“生完宝宝,我大概胖了一百磅。大家都轻蔑地对待我,我无法拒绝别人。”她停顿了一下,看看我,仿佛在寻求响应;但我了解得不够多,不足以评论,于是只好等她吐露更多。卡伦再次挪动身体,继续说下去。  “我哭个不停,而疼痛也让我没法儿出去工作。我在家常常痛到受不了;但只要一出门,状况就好多了。”她移开视线,然后再转回来看着我。“生病让我觉得很有罪恶感。家人这么帮我,我觉得我亏欠他们。”  “你亏欠他们?”  “因为他们必须帮助我……”她再次扭过头去,逃避我的视线。  她继续说下去。她说她晚上醒来后就无法再入睡,但她已不在乎了;她没有精神,爱掉眼泪,没办法专心,她把药停了,她……  聆听过程中,我看见了一个无法帮助自己的女人。她将自己描述成受害者,几近坚持地扮演这个角色,我感到有些不耐烦。我知道她很沮丧,她的症状也都能用药物协助控制,然而,我觉得她似乎压抑住某些导致她抑郁的人格倾向,使得治疗工作益发困难。  听完她的故事,我开始问一些例行问题,评估其精神状况。她确实呈现相当程度的沮丧与抑郁,但她否认曾经萌生自杀念头。我决定开药治疗她的沮丧症状,暂时不处理人格倾向的部分。我请她下周复诊。她顺从地接过处方笺,离开办公室。看见她离开,我的精神稍微振作了些。  直到卡伦复诊我才想起她这个人。她说她感觉好多了,也睡得比较好,但她仍觉得悲伤。  “我吃这个药偶尔会头昏眼花,”她说,扯拉长裤上的线头,“我不知道,我不太确定我想不想继续吃药。”  “我想,吃药能帮助你,”我说,“我建议继续服药。”  “好吧,”她轻声回答。  “这几天觉得怎么样?”  “我还是会痛。从脖子开始,沿着背绕过胸部底下,这里,”她指指自己的胸部。卡伦再次提起上回见面时的怨言:我无法拒绝别人。我觉得很愧疚,因为我妈在我生病的时候帮我,现在我欠她人情。我尽力让大家满意。生病之后,我的婚姻一直没有起色……  从她描述的内容来判断,我认为我能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她不曾暗示自己去做任何努力,去解决问题一她只是一再受苦。我一边听她说,内心再度涌上恼怒的念头。身为心理咨询师,察觉自己对病患的反应并从中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在卡伦的生活中,也有其他人感受到相同的恼怒吗?我纳闷。我建议卡伦,如果她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她一定办得到,而她也不需要像现在这样感觉如此无助。我用她提过的几个情境,举例给她听,建议她怎么做才能更果断决定,改变长期以来总是唯唯诺诺、自怜自艾的模式。但她提出不少借口,告诉我她为何不能这么做,于是我明白我在对牛弹琴。我开给她双份剂量,嘱她两周后再来复诊。卡伦再次就诊时,双手不停颤抖。她的穿着一如往常;尽管换了衣服,但整洁、单调的印象依旧。她的前额多了几道深纹,直下眉心。她看着我,别扭地变换坐姿,眼神哀伤。  “我……我晚上睡不着,”她先是试探性地轻声说话,旋即展开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冗长抱怨。  “你有过伤害自己的念头吗?”我问道。任何一个如此沮丧、无助的人几乎都有过这种想法。卡伦开始轻声啜泣。  “我想过自杀,”她说,但旋即补上一句,“但我想我应该办不到。”  听她絮絮叨叨诉说压在肩上的、却不曾试图摆脱的重担,我感觉我对她的不满又增多了些。她说话时语气勉强、单调,却不容我打断;我提出建议,她义务陛地点点头,却自顾自往下说,完全不把我的话当一回事。我感觉她似乎以被动的方式忽略我的存在,仿佛她已下定决心在自怜的情绪中来回打滚。我在心里尝试将她沮丧的症状和被动、自怜的倾向分开。我想把目标放在治疗沮丧,这应该是短期可完成的目标。我不想涉及人格分析的部分,因为那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吃药改善了她的症状,但她态度保留。我把她的药量提高至原来的三倍,请她一个月之后再来就诊。  那天,卡伦是我的最后一名病人。我迫不及待想回家。家里有妻子、4岁大的儿子和8个月大的小女娃儿在等着我。听了一整天别人的问题,我知道,家人绝对能重振我的精神。  四星期后,我走进候诊室找卡伦,但她不在那里,于是我回到办公室翻阅前几次的病程记录。这是我的习惯。病人复诊前,我都会看看之前的笔记,提醒自己回忆病人的思绪状态与情绪轨迹。他们通常会从上次结束的地方继续往下说;也许陈述的内容并非问题症结所在,但概念大多一脉相承。当然,病人也可能改变话题,不过情绪几乎是连贯的,说不定(老天保佑)还有些进展。  起初,我坐在办公室等待卡伦赴约。我开始思索她迟到的可能原因:难不成是我触及某个敏感话题,或是她不愿表露的人格特质?莫非她害怕亲近我,以致宁可晚来,减少相处时间,好削弱会面治疗的效果?十分钟后,我再次走出去找她,她还是没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顿时理解她并非迟到——她根本不打算来了。卡伦一直是个很难帮助的对象,因此我再次翻阅笔记,试图找出她不复诊的任何可能线索。看完她曾告诉我的一切,再回想我对她的印象,我一下子就看穿自己根本不曾了解她,也从未站在她立场上思考。有时,我会迷失在病人的生活细节与自己对他们的感觉之中,以致无法综观全局。现在我看出来了:她服药是为了讨好我,但她并不认为吃药有效。我气她“没有变好”,也气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显然,气恼导致我不曾好好听她说话,也因为如此,她认定我终究还是帮不了她。  想到我犯的错误,我也开始思考“抑郁症患者常令精神科医生焦虑”这个问题。每一位精神科医生恼怒的原因都是焦虑。但焦虑什么呢?焦虑“沮丧会传染”,确实如此。跟沮丧的人相处时,你会觉得自己是某种食物,而他们正一点一滴地吸出你的生命;这种状况同样会令人意志消沉。这正是我和卡伦的问题,也是我难以接纳卡伦的原因。多年来,我治疗过许许多多抑郁症患者,但他们没有一个像卡伦这般深深影响我。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它是一本如此重要的书,它拥有一种对人的内心洞察人微的力量,尤其是对多重人格患者的心灵世界。    ——卡梅伦·韦斯特,畅销书《24重人格》作者  你简直是被它给迷住了,在读它的时候,心里很是恐惧、不安,不敢读下去,可你又忍不住你的好奇心。    ——ELLE杂志  本书从一位心理治疗师的视角描写了一名多重人格患者的诊治过程,文字精练、通俗易懂,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了解人的心理世界的普及读物;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而言,本书不可不读,它会让人们认识到如何真正关爱孩子……   ——季建林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内容概要

理查德·贝尔,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精神病学医学博士学位,以及西北大学写作硕士学位;既有精神病理学领域的权威知识,又经过写作的专业训练。曾任美国伊利诺伊州心理学会的主席。现在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俄亥俄州的医疗保险计划医疗部的负责人之一。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 苟且偷生
第1章 错误的开始
第2章 云霄飞车
第3章 遗失时间
第4章 选择死亡
第5章 父亲被捕
第6章 母亲与父亲
第7章 坚定承诺
第8章 童年梦魇
第二部 分身
第9章 克莱尔的信
第10章 自我介绍
第11章 圣诞礼物
第12章 重启连结
第13章 家谱
第14章 说故事时间
第15章 分身相处
第三部 人格融合
第16章 霍尔顿的办法
第17章 融合克莱尔
第18章 桑迪与迈尔斯
第19章 安与西德尼
第20章 西娅与卡伦博
第21章 卡尔
第22章 爱丽丝与卡伦1
第23章 凯瑟琳
第24章 朱莉安与卡伦3
第25章 卡伦2与詹森
第26章 霍尔顿
尾声
卡伦的话
作者的话

编辑推荐

  畅销心理小说《24重人格》作者卡梅伦·韦斯特倾力推荐  她仿佛中了魔咒,被时间的漩涡卷入截然不同的人生角色,她常常会遗失自己的时间,有时只是几分钟几小时,有时却是好几天……  第一次见面,他即明白她的心灵濒临崩溃的边缘,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得以与她的十七重分身相遇……

作者简介

这本小说描述的是在一位心理医生和他的病患之间发生的故事。身陷绝望的卡伦出现在精神科医生理查德·贝尔的诊所里,控诉丈夫殴打她、母亲从她那偷走了钱,她饱受巨大的生理痛苦,常常丧失时间感,有时只是几分钟几小时,有时却是好几天、甚至长达数月。她彷佛中了魔咒,被时间的漩涡卷入截然不同的人生角色。故事由此而展开……
《我遗失了时间》正是贝尔医生在长达五年的疗程中所揭露的惊人真相,书中特别收录了卡伦变换成其他人格时寄给贝尔医生的信件和手绘图。

图书封面


 我遗失了时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条)

  •     从新京报的新书推介上看到寥寥几行对《我遗失了时间》这本书的介绍,第一时间就知道,这是我会喜欢的一本书。急急买回来,急急开始看,急急看完。我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读完一本书了:这么快,又这么专注;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也随着阅读的过程而不断起伏不断。随着卡伦的治疗过程,不安的感觉贯穿始终——当然,在最后,贝尔医生和卡伦那个重重的拥抱,不仅结束了卡伦这不同寻常的诊疗过程,也让我的不安,落了下来,觉得温暖,觉得平静。其实,除了不安,我更多的情绪,是恐惧,和自省。恐惧,是因为卡伦那不堪的过往。人性中的恶,竟然可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虽然一直以来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永远可以以最大的恶意揣度这个世界阴暗扭曲的另一面,可是,卡伦身上经历的一切,仍让我不寒而栗。人可以卑劣自私狠毒到这个地步...想着这一切,不由也恐惧于人类自身。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心灵的容忍度是无限的,卡伦竟然能够发展出18个分身来帮自己应对这一切,目标只是本能的保护自己,活下去,在系统崩溃之前,居然还活得ms很正常:学习、恋爱、工作、结婚、生子...——这真是很神奇啊!不但神奇,而且伟大!如果不是这18个分身,也许卡伦早就疯了,或者会被彻底的反社会人格控制,变成CM里最常见到的那种变态连环杀手,因童年受虐经历而走上另一条邪恶的路,引发更多更多的人生惨剧。。这样强大的心灵力量,也是很少人能拥有的吧。自省,也是复杂的另一种感觉。看到卡伦如何用分身来面对她的人生,想着,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啊,性格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侧面,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会拿出自己不同的面目方法来应对,只不过卡伦的那些侧面,为了保护卡伦不彻底歇菜,各自发展强大成为独立人格了而已。我的性格,又是怎么来应对我所面临的一切的呢。。也许,还不如崩溃前的卡伦做得好呢,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让适当的那一面出来...总是在不该懒惰的时候懒惰,不该强硬的时候强硬,不该软弱的时候软弱,该遗忘的不去忘,该努力的不去做……//sigh卡伦在贝尔医生的帮助下,认识了那么多不同的自己,最终又融合为一个崭新的健康的人;平凡的我们,是否也能有机会,这样清晰地看清自己?人生很多时候,仍是懵懂莽撞的吧。。另一个自省,正如书的最后提到,做父母的人,要很小心很小心的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不但是衣食起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那么小的孩子,面对自己无法应对的伤害和难题,很容易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去寻求自己的安全感。和日本老爷爷的《育儿百科》里的话相呼应了,照顾孩子,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灵更重要于照顾他们的身体,在他们小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大量的爱和安全感,才能让他成长为一个快乐开朗坚强的孩子。对元宝,我一直还是蛮注意这一点的,但是,还是要继续努力,更加努力。希望我能做到,给他的爱,像太阳,给他温暖和光明,没有束缚,让他的心灵自由自在,让他快乐成长,成为一个乐观坚强的孩子。这,是作为妈妈的最大幸福吧。
  •     面对近似孤绝的情境,生存本能发展出畸形但是非此不可的存在方式,这是一趟艰辛的、代价无可挽回的精神之旅。生与死之外,存在以各种方式呈现着它本身。你必须相信,总是有着这样一种可能性。。。
  •     “亲爱的贝尔医生:我尝试把被烧掉的日记重写一遍。但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大伙儿的近况。我把这段日子经常出现的人列出来(目前共有十七人),并且尽可能多补充一些每个人的背景资料。霍尔顿(我),34岁,我尽可能保护所有的人。自卡伦出生起,我就有记忆了。决定谁该出去、谁该回来的也是我。平常几乎都是我在开车。我有机械天分,修东西、盖房子、粉刷、贴壁纸等统统难不倒我。我非常非常想成为医务辅助人员。另外,我也是里头这群孩子的暂时依靠。我生来是为了当个“完美的儿子”,跟着卡伦的父亲和祖父做事。我几乎无所不能,但却感觉不到疼痛。凯瑟琳同样也是34岁。她认得这里的每一个人,负责安排日常约会。凯瑟琳在我之后没多久诞生,那时卡伦还不满1岁。我们跟卡伦一起长大。凯瑟琳喜欢看书,负责敦促我们准时就医。另外,凯瑟琳也没有痛觉。克莱尔7岁,极度缺乏安全感。最近她很难过,因为她觉得你忘记她了。我试着鼓励她出来跟你说话,但她心灵受创太严重。她常犯头疼,状况很糟。西德尼5岁,经常处于痛苦之中。他想找乐子,开心一点,喜欢给大家惹麻烦。他常害我们陷入极奇怪又尴尬的窘境,然后自己溜掉。尽管如此,他还是想偷东西送给大家。西德尼的手和手指没有感觉。他曾受过极恐怖的虐待。桑迪18岁,算是咱们这儿的头痛人物。当她安安静静欣赏窗外风景,确实是个不错的人。但只要她一醒过来,立刻满脑子自杀计划。她会冲动地猛吃垃圾食物。她悲伤、沮丧,控制欲强。她说她有办法激怒你,让你讨厌我们,放弃我们。卡伦父亲死后,她的状况似乎越来越糟。朱莉13岁,黑发绿眼。她极度痛苦,痛苦到我认为万一换她出来、我们大概只有死路一条。她没办法顺畅呼吸,也不太能走。卡伦博21个月大,不太会说英语,懂一点匈牙利语。她看不见(眼睛上方长了肿瘤)。卡伦博常常哭着叫“痛痛!”她的脚会痛,阴部也会痛。唯有你的声音才能抚慰她,让她安静下来。迈尔斯8岁,最近似乎比较冷静了。他不再讨厌大家,因为他很喜欢你。他希望你喜欢他,所以他不再伤害我们了。不过,他仍然讨厌待在女性躯体里。迈尔斯仍感觉得到过去虐待造成的疼痛。他负责陪詹姆斯和莎拉玩,学校运动会也由他出席。卡尔10岁。日记烧毁一事令他相当愤怒。他写下许多受虐细节,希望往后再也不必谈它,因为换他出来写日记时,卡伦病得最严重。他感受到的痛苦程度最严重,希望我们赶快终结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痛苦。迈尔斯承受不住的时候,就换卡尔接手。爱丽丝8岁,负责管理迈尔斯和卡尔的日常生活,隔离受虐经验。爱丽丝以匈牙利文写诗,但我们没有一个知道她到底在写什么。她觉得天主会原谅我们的出现。她一直很清楚,虐待他人是不对的。西娅6岁。她诞生于1965年,卡伦的双亲对长动脉瘤的卡伦说“希望你死掉”的那一刻。后来卡伦并未如预期死亡,于是西娅代替她度过整整一年半的岁月。这段期间,卡伦并不存在,她进入冬眠般的静止状态,因此这一年半的记忆归西娅所有。卡伦1今年10岁,生于1969年。出生时的年纪是8岁,两年后停止长大,永远停在10岁。卡伦1非常纤细敏感,相当害羞。1979年遇见乔希时,卡伦1觉得自己很孤单,他深深地被她的天真所吸引。她渴望婚姻,最后也真的结婚了。卡伦1怕吵,讨厌圆点图案和小丑,不喜欢椰子和古龙水的气味。她经常头痛,对卡伦的父母充满恨意。朱莉安15岁,精力充沛,总是一副“天塌下来也不干我事”的态度。她杂乱无章,没有耐性,经常失约,散漫,没有目标。她喜欢聊天,偶尔会太过头。她想把我们的故事统统告诉你。她诞生于1970年,那年卡伦11岁。詹森11岁,生于1971年(卡伦12岁)。他遮掩身上的咬痕,缠住胸部,想让卡伦变成男儿身。詹森想报复所有伤害我们的人。他特别讨厌年长的男人。他认为这种人一逮到机会就会伤害我们。安16岁。尽管她是最虔诚的教徒,却已彻底失去信心。她不明白世间何以充满这么多的哀伤和苦难。安诞生于60年代晚期或70年代早期。她代替卡伦上天主教学校,成为师长的宠儿。她去教区神父的寓所和办公室帮忙,并且天天上教堂。她无时无刻不以我们其他人为耻,经常向神父忏悔,甚至编造罪行。安总觉得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存在受到惩罚,唯有天主会宽恕我们。卡伦2生于1969年(卡伦10岁),现在21岁。她负责上学,帮凯瑟琳分担秘书工作,接送她的儿子詹姆斯。她从不头疼,也没有痛苦,喜欢与人为伴。能活在世界上令她深感幸运。1985年,卡伦产下女儿莎拉,但克莱尔却突然跑出来歇斯底里地哭闹,搞得大伙儿彻底崩溃。从那时候起,卡伦2便陷入沉睡,暂停活动了。卡伦3目前30岁,于1985年莎拉出生四天后觉醒,是我们之中最后一个诞生的。她被推举为开始接受治疗的代表。卡伦3告诉你的一切信息都是我们提供给她的。她很沮丧,有自杀念头。她隐约感觉得到我们,但只限于少数几人。卡伦3是你最常见到的人。我放下这叠纸,感觉十分怪异: 人类竟能组织化至如此程度。这种思考与运作方式相当另类,却使用无异于一般人的精神工具——大脑。假如我们都在信中描述的情境下长大,说不定也会用卡伦的方式让身体和心灵运转起来。然而,如果我们眼中的彼此各自呈现不同面貌,又该如何构筑这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卡伦精密的运作方式令我惊讶。我想,用“坠入爱河”形容今后的治疗方式再贴切不过: 他们必须慢慢熟悉同生在卡伦体内的其他人,进而一个拉一个,让大伙儿“同在一条船上”,融合彼此的关系。——摘自《我遗失了时间》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谢谢你,用文字把我缝合,
      谢谢你,用耐心把我缝合。
      谢谢你,用时间把我缝合,
      谢谢你,用爱和信任把我缝合。
      谢谢你,让我终究还是成为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
      
      以上的话,是我代表Karen说的。
      如果说父母给了她生命的最初,
      那么是你,给了她健全精神和体魄,
      继而延续,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请原谅,一直以来,我并不能够从一名心理学同好的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它太奇妙、神幻,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杜撰程度。要说轻易的接受,这不讶异于让我相信圣诞老公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人,但在这方面面,显然我很坚持。
        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我很难接受Karen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她的亲人——母亲、父亲、祖父、丈夫。母亲的贪得无厌和喋喋不休的侮辱,父亲和祖父的禽兽不如行为和诱拐后的高压迫,丈夫无理的家暴和变幻无常的性格。很难相信,有谁能够在诸多亲人的施暴下存活。这其中除了丈夫,似乎其它的我们都无从选择,懦弱如Karen于是也只好接受。只能说,上天对Karen的安排,明显太过残忍。她的遭遇与我东方父慈子孝的观点何止是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当人遭遇到重大挫折后,有可能会选择性的遗忘伤害来保护自己。但,很难接受一个2岁的孩童亦有如此的防护意识,与其说是对这种防护意识感到惊讶,不如说难以想象2岁孩童的接受能力和敏感能力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于是,Karen开始分裂,最开始是3个人,然后8个人,11个人,最终Karen分裂出了17个不同的人格来保护自己,来代替自己面对不同的状况。就像大树的枝桠一样,越来越茂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谱系。原来一个人的大脑,竟然能够组织化到如此程度。
        第三个,则是我对于催眠的误读。原先所理解的催眠,无非是借助怀表,或者音乐等工具使病人进入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然后再借助心理医生的语言暗示舒缓情绪调节心理状况的一种办法。或许,催眠能够使病人有所坦白,心情得到恢复但其重心还是在于病人对自己的自我暗示。诚然,没有病人的配合,任谁也无法真正的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但我没想到的是,催眠还真正能够使潜在于Karen内心中的17个人竟真正懂得分享交流沟通了起来。甚至,类似于灵魂附身的形式讲他们融合成一个人。这真是催眠所能做到的,太不可思议。心理学果然是一门高深莫测的东西,我们这些门外汉果然只是门外汉而已。
        Bear医生用了5年的时间,才真正的与这17个人格在信件、电话和催眠过程中相见,从陌生到建立信任,5年不算长,但绝非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坚持的人能做得到的。最终,贝尔以催眠的形式将17个人格全部融合,Karen真正的具体了。一个完美的病例也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总之,不管我是以着多么惊愕的表情读完了这部作品,无法否认他完整的血肉和躯干,以及带给我的影响。感谢PYL同学的对我爱好心理学的支持,将我QQ上的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记下来,并将这本书赠予我,我会在你的信任和支持下,继续朝着我感兴趣的方向前进~!
      
      
  •     高中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人格分裂
  •     大学读过
  •     我的心里住着好多人,他们拥有我不同的特质,对不起,我让自己四分五裂,因为我也想保护我自己,我也想反抗,你们这群坏蛋,这个嘈杂的世界
  •     凯瑟琳在融合之前写给卡伦那篇信,我反反复复读了多变,到后面霍尔顿融合之前帮卡伦订酒店的细节,让我倍受感动。十七个人格分身,陪了卡伦几近半个世纪,他们为卡伦承受痛苦,抹杀灰暗记忆,掩埋恶心的记忆,到最后给予卡伦“重生”的力量。对于普通读者不失为一本了解人的心理世界的普通读物。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而言,它让人们认识到如何真正关爱孩子,保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虐待。祝愿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 无忧的童年,不受恐惧与威胁。
  •     switching time ,的确是有深意的名字。我遗失了时间,因为不同的我在不同的场合不停的转场。内心是一个封闭的港湾,十七个星星撑起了一片低矮的天空,不同的星星承受困难和罪恶,混乱,忙碌,不安,人格分裂却又铸造出一种无法割舍的依恋和温暖,因为,他们,所有,都是“我”,一个完整的“我”。
  •     1.也许大部分人的日子都过的匆忙粗糙,对真正的内在的我缺乏注意和关注。反倒是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才发现自我的另一面;2.人是大自然打造的一部万分精密的机器,永远不要说自己对自己很了解,更不要轻言对他人很了解;3.这本书的结尾是什么。。。从网上下载的TXT结尾是“我请她回去,要求卡伦回到她的安全小窝;我要她记得催眠时的每一件事,再带她回到办公室。卡伦离开了。我想,今天的经历让我们俩都有些震惊,心烦意乱”然后全文完。感觉不应该啊,下面还有十来个人格要合并同类项呢
  •     人格分裂的典型案例分析,看完你就不会觉得自己变态了
  •     咨询师写的
  •     很新鲜,有教育意义,而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本来可以给5星,缺少的那一星在与作者后半段还是由于专业方面的好奇心和兴趣,将文章落脚于文学故事层次。够精彩,但是偏离了一开始的理性和心理师应有的平和的第三方公正态度。
  •     还是很吸引我,一不小心两天上班的时间抽空看完了,这种人格融合方法很不可思议,类似魔术还是奇幻。
  •       读了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说自己是双重性格的人,也就是轻微的性格分裂吧。夜里不能入睡,好几个声音再告诉自己今天我这是怎么了,明天我应该怎样,也是好几个自己在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吧,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各个人格能够和平相处。我们经历不正常的经历不多,所以各个人格很接近,可以和平共处,但书中的主人公经历和太多畸形经历,使得他身体里的人格差异性太大,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一样,他们不能和睦相处了,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之间相互不认识呢,或只是有部分人认识。人格分裂也可以看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吧。
      太可怕了,幸好我们都很幸运,祝福患者早日做回正常吧。
  •     来自读书摘要:“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突然认为人是一种随时会进化的动物,也惊讶于这种特殊的处事方法和保护自我内心的手段。最困难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没有自我身体以外的人的帮助 于是马上可以从自己的灵魂里分裂出一个可以保护和帮助自己的人格 于是你不再是你 而是你们。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人格,同时每个你们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你们公用一个身体,各自都有很精细的分工 每个人都承担着不一样的记忆和故事 每个人为了应付新的事情而诞生。这样的人 体内运营着一个强大的公司 经营着自己灵魂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人性和时代的悲剧中诞生的一种更先进却病态的生活方式。”想到人这种拥有高度精密组织的生物结构,探索它始终是一场令人惊心又惊诧的旅程,是通向黑暗还是光明在微乎其微的瞬间被决定。
  •     我觉得我还在内心的世界里出不来,救救我。
  •     关于多重人格的启蒙
  •       我不太会说什么 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 我是看了就不想丢下这本书了 因为看到书后说明这是一个案例才更觉得有趣 始终觉得人的精神世界相当深奥 十七重人格集聚在一个躯壳里 并且在不同的场景会非常顺利的过度而最后还能相互融合 有时候真想让自己也能体验下这种感觉 真的是非常神奇 最近还在看弗洛伊德的书 也许再看的深入一点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些
  •     前半部分比较吸引 后面融合人格就略显平淡了
  •     很有价值的病例,但是写的太烂了。。。
  •     一个人拥有17重人格,自我分裂和自我融合,实在令人惊叹,人类的内心世界如此复杂却有如此强大。但更令人震撼的是,居然有这样恶的人性存在,父母、祖父、亲人、朋友、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以对才1、2岁的孩童进行虐待和侵犯,愿他们永沐浴于地狱的熊熊烈火之中!
  •     年度好书~超五星!!一个开阔又奇异的全新世界,引人入胜,令人心痛又着迷
  •     还挺好看的 刚开始特别压抑 一直都是病人想自杀 劝好了过几天又想自杀 真是像作者说的那样 她身上好像能放射悲伤一样 把好心情都杀死 但是后面出现的17个人格 每个都有独特的个性 很可爱很可怜 看到后面就手不释卷了
  •       序言中说《我遗失了时间》是惊心动魄的旅程。它向普通读者介绍了病理心理学中令人费解的复杂心理现象——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分身,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多种人格。
      
      本书详细记述了一个人格分裂症患者接受治疗到痊愈的过程,通俗易懂又不乏专业。整个治疗过程持续了十八年之久,前几年卡伦(患者)与贝尔医生之间并未形成信任的关系,治疗仅在抑郁层面进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卡伦对医生产生了信赖感,一封来自克莱尔的信打破了治疗的停滞状态。贝尔这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这个案例并没有那么简单,卡伦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克莱尔正是她分裂出的人格中的一个。随着治疗的进行,贝尔发现卡伦有十七个分身,他们中有男人、女人、孩子,拥有不同的性格,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卡伦的分裂始于出生后不久,她的额头上长了一个瘤,她的父亲母亲都不喜欢她,她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创造出了霍尔顿这个人格,随即出现的还有凯瑟琳。这两个人格是日后统筹她其他人格的中心人物。卡伦其他的人格的出现分别是为了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虐待或者应付日常事务。这些人格在卡伦的小屋里,他们在各自的房间里,轮换着出现处理各种事务。卡伦并不知道这一点,只是觉得自己总在遗失时间,其实这遗失时间就是她的其他人格出现。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令卡伦无法承受,她无法入睡,甚至常常伤害自己有自杀的念头。贝尔医生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用催眠技术与每一个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帮助卡伦来缓解内压。当这样的交流无法再起作用,最后的办法就是将这些人格重新融合。霍尔顿为贝尔医生提供建议,贝尔医生经过再三考虑,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一个一个的融合,卡伦找回了自己一点一点的记忆,这记忆中有她儿时被虐待的部分,也有她快乐的时光,随着记忆的找回,她的感官也变得逐渐完整。融合的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卡伦慢慢找回了自我,可这也令她不安和惶恐,因为她发现曾经的自己简直就是行尸走肉,她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人了。贝尔医生不断地鼓励她,帮助她去面对。
      
      治疗完成了,两个人成了朋友……
      
      不同于那些枯燥的学术性文章,《我遗失了时间》用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开了治疗的过程。在本书中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患者与医生的合作,一个人格分裂患者的治愈,更应该看到卡伦在儿时所处的环境。一个柔弱的女孩儿,不得不接受禽兽的虐待,她无力反抗,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主人公的经历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       受这本书的评论吸引在当当网上买回来看,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害怕,感觉人格分裂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当看到各个人格开始出现,便渐渐被它的情节吸引,开始喜欢上所有17个人格,不禁感叹人类脑体系的精密,对于人格分裂有了总体认识。里面每个人格都很有特点和魅力,有各自的优点和擅长之处,詹森具有艺术鉴赏力,擅长写剧本和画画,擅长观察事务细节,为主人公卡伦的生活增添色彩,我甚至觉得他的作品可以和凡高的相颦美,他让人惊叹的独特的理解力及每幅画背后隐藏的涵义...;安优雅、从容,具有女性魅力;男性霍尔顿负责保护卡伦,和凯瑟琳一起协调所有人格,是他引导、帮助贝尔律师进行人格融合,在最后一个融入卡伦后,仍可以控制自己的记忆何时传入卡伦......
        霍尔顿给每个人格造了间小屋,并且加了锁,各个人格可以互相不受干扰,当卡伦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时,其中一个人格就会出来。霍还创造了会议室,每个晚上,想要加入的人格都可以加入,讨论第二天的事宜,以免第二天卡伦醒来时不知道前天发生的事,每天会有七到十个人格出现...
      “她造了一幢心灵之屋(以童年的老家为基本构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傍晚时分,大伙儿都会来到“会议室”,围着椭圆形的桌子坐下来,但卡伦不曾出席会议。会议由霍尔顿主持,讨论前一天和隔天的行程......”。
      这是卡伦的一天:
      “今天,凯瑟琳7:15起床。她叫醒詹姆斯和莎拉,叫他们准备上学,然后替他们做早餐,做午餐,送他们去学校。忙完孩子,凯瑟琳去休息,换桑迪出门跟朋友佩格吃早餐,时间是上午8:30。10:30左右,桑迪累了,换卡伦2接着采购东西,卡伦2拿不动,她退出换霍尔顿把东西拎进屋里去。凯瑟琳现身将物品归位,整理完再度休息,这时终于换卡伦出来(约下午2点)。但卡伦睡了一整个下午,直到她必须带莎拉去上溜冰课(下午5:20至6:06)。 接莎拉回家后,安出来继续进行教会的工作。安之后换霍尔顿接手,他和卡伦载莎拉去上另一堂溜冰课(7:15至8:00)。课程结束后,克莱尔想喝巧克力奶昔,于是霍尔顿开车带大家去“珍妮冰淇淋店”买奶昔,顺便买了一份圣代给莎拉。后来换卡伦出面载我们回家,安顿孩子们上床睡觉”。
      这算是比较简单的一天。
       房间里的布置也不可思议,蓝天、院子里的小树;詹森屋里的石头、小书桌、光线、蜡烛及他在小屋里作画....
       我甚至觉得人格分裂未曾不是件好事,它赋予卡伦许多能力,贝尔医生的催眠术和人格融合过程都很吸引人,尽管我甚至贝尔医生自己还不大明白人格分裂如何产生及许多深奥及细微之处,但是总得来说这本书很精彩。
  •     前半段致郁后半段治愈的一本小说。卡伦是不幸的女人,她的父母虐待她,她的丈夫也拳脚相待,甚至连朋友都在利用她。但是卡伦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十六个人格在为她承担这些痛苦,堪比至亲。融入的过程很美好,也因一个个独立的人格离去而变得令人惋惜。
  •     inner peace 21。
  •     忍不住被吸引,泡在图书馆一不小心看到了天黑。
  •     祈祷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受恐惧威胁而隐瞒真相。
  •     脑洞真的很大,稀里糊涂地看完了,十八个甚至更多的人控制一具肉体,精妙的运行方式很让人惊叹,心理医生卡尔的耐心和专业也很让人惊讶。喜欢卡尔的一段话,大意是:你已经是成人了,你可以且有能力反抗你的不良处境,一味逃避和承受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共勉之~
  •       有时我怀疑我是或者会成为一个人格分裂者。
      
      因为在某些我认为难以忍受的情况下,我会快速转换自己的情绪状态,这种转换太过于快速,以至于我会怀疑自己其实是换了一个人。
      
      读书的时候,有些片段,与我部分情绪很类似,比如卡伦内心的桑迪,不喜欢争执,别人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倾听来自所有人的辱骂,但是又假装没事,常感到沮丧,吃东西可以让她心情很好。
      
      我对这种情绪太熟悉了。不与人争辩,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完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侮辱,瞬间麻木,仿佛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切都很正常,用食物消除痛苦。就像是我妈骂我时我会瞬间进入茫然的自我保护状态,老师教训我时我表现得若无其事,别人羞辱我时我假装宽容。
      
      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我也知道,不,我并不是人格分裂者。我只是想要伪装自己的情绪,可以自我控制,当我独处时,还是会因为这些事而大哭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发生的事情我都知道,所有的经历,说出的话,做过的事,正面和负面的情绪以及感受,并没有遗失了时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不知道这个认识自己的人是谁。都没有。
      所以,我一直是一个人。必须面对所有的恐惧。
      
      同时,我也想起了其他的与我的自我认知有关的事情,比如我一直在极度认同我妈和强烈反抗她之间徘徊;比如我一直很反感别人的拖拉,没有原则等特征其实可能是一种自我厌恶;比如我无论如何引导别人接受我的观点,我发现最后总是会落到我的主要价值观上,而这种价值观多数形成于家庭的影响。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且迷人的。要读懂自己就要花上一生的时间。由此可以知道,要读懂另一个人更是费力气。因此,别再抱怨你的爱人不懂你了,你也不是那么懂他的,更何况,你也不是那么懂你自己。
      
      最后卡伦还是把17种人格都融合在了一起。她完整了,有一个人的样子,自信,有能力,懂得许多事情,却也对未来产生恐惧:因为只有她一个人了。没有其他人替她承受痛苦和羞辱了。
      
      不过我们都是这样。只有一个人,要面对恐惧。
      那么,就面对吧。
      
  •     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你知道但找不到。这是一本心理学治疗笔记,我把它当作一本回忆录。那分裂的17位人格每一位都是因凯伦的痛苦而生,每一个都是上帝赐给凯伦陪她渡过苦难的天使。。。如果没有他们,凯伦也便不再是凯伦,或者说早就没有能活下来的凯伦。苦难造就了他们,他们成就了凯伦
  •     逃避产生分裂人格 述说治愈心灵
  •     觉得还是蛮不错的 因为是纪实文学作品 写的虽然是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在其中 但真实性和打动力还是不错的
  •     一本我可以过了晚上12点还继续看的书,我觉得很好。
  •     为了这个病人牺牲了家庭,18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治好的那一天岂止喜悦可言?
  •     推荐《人格裂变的姑娘》
  •     恩你说的没错,平安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我也希望每个儿童都能快乐健康成长
  •     神赐给他们分裂的能力,以应付那些神无法阻止的事情。
  •     大一暑假花了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却压抑了整整一周。
  •     真难以相信这居然是真人真事,一个人身体中居然装了17个人格,各自独立,分工明确。接着看24重人格~
  •     又是选修课数学课上杀时间读的。人格分裂。各方面一般,不如《24个比利》。
  •     读了三遍。第一次是初二窒息的感觉,第二次高二不难过但不舒服,第三次平静分析理性。
  •     看来我也有点分裂了……
  •     一口气读完
  •     因为《24重人格》而对DID这个病症感兴趣。但因为是先看的24重人格,所以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觉得前者的文笔更好一些。而且前者是站在一个DID患者的角度,所以文笔更加令人深刻。
    心理学家也是个残酷的职业,同情归同情,还是要狠着心要钱,无钱停止治疗也很常见。
  •     可能我永远搞不懂身份识别障碍到底是什么。 “你可以保证,从现在直到晚上我打电话给你之前,你会让自己平平安安的吗?” “那么,你会让自己好好的直到我明天晚上打给你吗?”[心]
  •       很有质感、很上眼的封面。花了零零散散的时间拜读完,到结局才从那个深深的漩涡逃脱出来。本想来个洋洋洒洒的书评,未遂。     一位男性心理医生,一位女病患,18年的时间,融合17个内在人格,整理翻江倒海的童年性虐待记忆,斗争成年婚暴,在不断地记忆遗失当中寻找生活,情感的支撑点,处理繁杂的社会关系。佩服之余开始艳羡这个职业。当然,这个需要有无穷的耐性和智慧。     已经无法分清到底是纪实还是小说。     象形的图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卡伦的分身,来时悄无声息,最后选择依依不舍地将自身逐渐建起的小屋围墙逐个拆掉、融合,人的内心是无与伦比的奇妙。也许是同理心在作怪,总是喜欢发挥想象力,也把这种内心活动比拟出来。有这样一出能量交换的场景,远处朝阳缓缓升起,在山顶的的一颗大树下,主人公与大树窃窃私语,接着,树梢和头顶逐渐架起一座彩虹桥,大树将具有无限生机的能量逐渐注入人体,一股神清气爽的感觉,如沐春风。     都说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真的吗?人的内心,大自然,人类本身,都是如此地奇妙。     情愿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不该错过的美好。
  •     一旦开始看了,就无法放下,被紧紧的吸引住了,内心既惊恐又好奇。通过这本书,同时也能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未知的内心世界
  •     读了一半,没读下去。内容还可以,但我对心理学兴趣实在不大
  •     开了眼界
  •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后面显得略无聊
  •     高三那一年
  •     只是随便说一句,人格分裂毕竟也不是件好事吧,想想卡伦为什么才会分裂出一个又一个人格,真的希望每个儿童都能拥有美好的童年,得到真心的关爱
  •     你应该更自信一些些的?
  •     讀的過程中會因為內容太灰暗而產生恐懼感,童年陰影是世界上最深的傷口,永遠不會痊愈,只會一直感染復發流血。
  •     人格分裂源于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卡伦以往受到的伤害实在太大,所以有了十七个独立并相互合作的人格来维持相对的正常。看完就不得不感叹人脑的结构体系真是太精密了。
  •     不忍心把它看完,所以我准备下一次好好再看一遍
  •     灰常好,喜欢迈尔斯
  •     N年前看的了....补mark
  •     主人公年少遭遇各种不幸经历,以致分裂出17重人格替她承受苦难,同时她也发觉自己不断遗失时间,造成各种困扰。万幸她的治疗医生很善良,也具备足够的能力可以帮助她融合人格,使她逐渐走出阴霾,变得自信。
  •       如果是在书店偶见一次,也许你就错过它了。长达18年的心理分析记录,并且号称是医生的第一手治疗笔记,这些枯燥却关键的构成词足够让大多数读者头皮隐隐发麻。至少我是胆战心惊地翻开书,以接受学术洗礼的态度开始阅读的——就这一点来说,最终未遂。
      
      当然,我不是指责其内容的不严谨,而是惊讶于作者能够将高度抽象的理论溶解在长达26章的篇幅里,读来却相当流畅。与数年前引起轰动的《24重人格》不同,这本书更为理性,可以说从医生角度将病患的整个病情发展与整疗过程抽丝剥茧,但又不是冷冰冰的概念堆砌(这和作者的写作硕士学位有很大关系)。
      
      在29岁的卡伦首次走进贝尔的办公室时,她的表现仅是抑郁和自我封闭,疏于深究的贝尔错误地为她开具抗抑郁药物,并长久耗力于阻止她不断冒出的自杀念头。在卡伦写给贝尔的断续日记里,她描述了关于自己经常“丢失时间”的毛病。从未在临床上第一手介入此类病例的贝尔意识到,他所面对的绝非是简单的抑郁症患者。
      
      可以说,贝尔对于整个事件的进展并不是毫无私心的,这在他的记录中也没有回避。身为一名心理医生,能够第一手接诊多重人格障碍的病患是极其少有的经历,贝尔深知与卡伦的诊疗过程不仅是救治病人,也是他一生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设置治疗计划时,贝尔的谨慎与耐心逐渐打消了卡伦的多疑,她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贝尔身上。
      
      与卡伦同龄的霍尔顿和凯瑟琳照顾所有人格,13岁的朱莉身负病痛与沮丧,5岁的西德尼在受迫害时会粗暴地回击,7岁的克莱尔封闭住童年极端痛苦的受虐记忆,8岁的迈克斯有自残倾向……在逐渐深入卡伦的内心后,贝尔震惊于他的发现,卡伦的多重人格也开始逐渐信任贝尔,通过占用卡伦身体来写信的方式与他沟通。字体各异、讲述各自性格与经历的信件雪片般飞往贝尔的办公室。
      
      在每个人格的片段叙述中,卡伦自小受到变态虐待的痛苦过往逐渐浮出水面。每当她无法承载的事件发生时,卡伦便会分裂出相对应的人格替代自己去应对,并减轻痛苦,使她不至于崩溃。在卡伦的思想里,甚至有一个完整的家谱,每个人格都有自己所依赖的其他人格,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区域。傍晚时分,大伙儿会来到“会议室”讨论前一天和隔天的行程,决定大家各自应该承担的任务。
      
      “她去参加婚礼,只认识几个人,但她发现好多人都认识她,而且还叫她不同的名字。于是她只好不停地遗失时间,好正确应对每个人。……”你很难想象卡伦是如何让这么庞大的系统保持运作,并维持相对稳固。而在就医之前,她根本不了解自己为何会不停地“遗失”时间。或许有人会轻飘飘地羡慕她能用不同人格阻断不愉快的经历,但这也注定她没法完整得过本属于自己的生活,她的记忆永远是残缺不全,她无法应对社会交往,与家人的关系也支离破碎。
      
      作为心理治疗,将不同人格相融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关口。在长达数年的融合过程中,贝尔与卡伦的17重人格一一作别,这对已和他们建立起稳固友谊的贝尔来说是不舍却必须的抉择,要使卡伦获得新生,别无他法。克莱尔要求一个拥抱,霍尔顿写下了细致的融合方针,迈克斯大方地与他握手道别……结局可以说是圆满的,卡伦不再自我分裂以回避现实,而是勇敢地去迎接生活。
      
      其实读至最后,我仍对众多情节将信将疑,尽管贝尔以人格担保“皆无加油添醋或篡改之情节”,但打心底我不敢相信爱与信任能在如此严重的伤害后重生。另一方面,我又渴望它的完全真实,它唤起了我前所未有的勇气,让我坚信一切痛苦都能被救赎,一切宽爱皆有可能。
      
  •     这让我想起一部香港电影<神探>
  •     高中学校图书馆借的,读完有种打开了新世界的感觉。
  •     比起人格分裂,更令人震撼的反而是病人幼时所遭受的极度恐怖的虐待。书中关于多重人格严谨智慧的运作系统以及各人格逐一融合过程的叙述令人惊叹。有时,现实确实比人类的想象更奇妙。
  •     喜欢前部分,后面越来越像流水账是我的错觉吗~
  •     很神奇,17种个性鲜明的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需要她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父母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