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戈王后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玛尔戈王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020062423
作者:大仲马
页数:660页

章节摘录

一吉兹先生的拉丁文一五七二年八月十八日,星期一,卢浮宫里正举行盛大的典礼。古老王宫的窗户,通常是那样阴暗,今日却灯火通明;附近的广场和街道,平时圣日耳曼一洛塞鲁瓦教堂的钟声敲响九下,就寂寥无人,今日时已半夜却依然熙熙攘攘。在沉沉的黑夜中,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喧嚷、拥挤、气势汹汹的群众,就像是波涛汹涌的黑色大海,每一支人流就是一股咆哮的浪潮;这大海,在塞纳河岸的码头地带狂涌着,溢入福塞一圣日耳曼街和拉斯特吕斯街,冲向卢浮宫的墙脚,又倒涌向矗立在对面的波旁宫。尽管宫廷在大张庆典,也许正因为宫廷在大张庆典,人群中蕴藏着一种紧张的情绪。他们没想到,他们作为旁观者参加的这次庄严的典礼,只是一周后的一次狂欢的前奏,属时他们是会受到邀请,尽情地玩乐耍闹的。宫廷里正在欢庆的,是已故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夫人和纳瓦尔国王亨利·德·波旁的婚礼。这天早晨,波旁主教已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现搭的台子上为这对新人行过了法国公主成婚时照例要举行的仪式。这桩婚姻使所有的人都大为惊讶,尤其使那些看得比较清楚的人百思不锯;人们无法理解新教和天主教这两个互相仇视的教派为什么会在这时联姻。人们在寻思:年轻的孔代亲王怎么会不记父亲在雅尔纳克被孟德斯鸠杀害的深仇,原谅了国王的弟弟安儒公爵?而年轻的吉兹公爵又怎么会忘却父亲在奥尔良被波尔特罗·德·梅雷杀害的宿怨,原谅科利尼海军元帅?再说,无能的安托万·德·波旁的勇敢的妻子,带儿子亨利来参加王室订婚仪式的雅娜·德·纳瓦尔死去才两个月;关于她的突然身亡,流传着种种古怪的谣言。人们到处窃窃私语,也有的甚至大声议论,说她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秘密,卡特琳娜·德·美第奇怕这秘密泄露,就用一个名叫勒内的精通此道的佛罗伦萨人制作的香味手套毒死了她。在她的儿子要求下,两名医生——其中有著名的昂布鲁瓦兹·帕雷——负责检查尸体,可他们只被准许打开躯体,而不能打开头颅,于是这种谣传就散布得更快,并且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因为雅娜·德·纳瓦尔是通过嗅觉中毒的,只有在大脑中留下罪行的痕迹,而偏偏就是头部不准解剖。我们说罪行,因为没有任何人怀疑这是一桩罪行。还不止如此,尤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查理国王对这次既能使他的王朝恢复平静,又能把法国胡格诺派的要人吸引到巴黎来的婚事,态度十分坚决,简直到了执拗的程度。由于新郎和新娘分属不同的教派,一个信仰天主教,一个信仰新教,他们不得不写信请求居住在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三世特许。因为迟迟得不到特许,现已亡故的纳瓦尔王太后非常担忧。一天,她向查理九世诉说,她怕特许是不会来了。国王回答道:“不用担心,我的好姑妈,我尊敬您甚于尊敬教皇,我对妹妹的爱也甚于对教皇的畏惧。我虽不是胡格诺派,但我也并不愚蠢,如果教皇先生装糊涂,我就亲自把玛尔戈领到教堂去和您儿子完婚。”这番话很快从卢浮宫传遍了全城。胡格诺派教徒感到欢欣鼓舞。但天主教徒不由得暗暗思忖:国王是真的要背叛我们,还是仅仅在演一幕喜剧,突然有一天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在对待这五六年来一直和国王激烈交战的科利尼元帅的问题上,查理九世的行为更是难以解释:生前查理九世悬赏十五万金埃居通缉科利尼,而今天竟然如此盲目地推崇他,称他为父亲,公开宣布从今后把指挥打仗的重任信托给他一个人。事情发展到连一直控制着儿子的一切行为、意志和愿望的卡特琳娜·德·美第奇也感到不安了。她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在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提到弗朗德勒地区的战争时,查理九世曾对元帅说:“我的父亲,有一件事必须注意:太后虽然不懂得战争,却什么都想插手。我们必须严守秘密,让她丝毫觉察不了,否则,她这个糊涂虫会把我们的一切都搞糟的。”然而,精明能干、富有经验的科利尼,却没有严守住受到如此充分信任的这个秘密;尽管他是怀着满腹疑虑来到巴黎的,尽管在他离开夏蒂荣时,一位农妇扑倒在他脚下喊道:“噢!先生,我们的好主人,不要到巴黎去!如果你一定要去,你和同你一起去的先生们都会死在那儿的。”可是这些疑虑在他和他的女婿泰利尼的心头还是逐渐消失了。国王对泰利尼也十分友好,亲热地称他为兄弟,就像对最知己的朋友一样。除了个别天性过虑和多疑的人以外,胡格诺派的人们完全放心了:纳瓦尔王后现在被认为是得了胸膜炎死的。这些勇敢的新教徒把卢浮宫一个个宽广的大厅都挤满了。他们年轻的领袖亨利的婚事预示着他们将会交上意想不到的好运。科利尼元帅、拉罗什富科尔、孔代小亲王、泰利尼,总之所有新教要人洋洋得意地看到,查理国王和卡特琳娜太后三个月前还想吊死在比处死杀人凶手还高的绞架上的那些人,今天竟大摇大摆地进了卢浮宫,并在巴黎受到热烈的欢迎。不过在这些教友中间,就是找不到蒙莫朗西元帅,因为任何诺言都不能诱惑他,任何假象都不能蒙骗他。他留在自己的利尔-阿当城堡里足不出户,借口是丧父的悲哀使他不愿露面。他父亲安娜,·德·蒙莫朗西陆军统帅是在圣德尼战役中被罗贝尔·斯蒂阿尔枪杀的。可是这已是三年前的事了,而且在这个时代为父守孝也不太流行,所以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他这过于漫长的服丧期。然而,一切都证明蒙莫朗西元帅的顾虑是多余的:国王、太后、安儒公爵、阿朗松公爵都在尽力为这次宫廷的婚礼增添光彩。安儒公爵接受了胡格诺派对自己还没满十九岁时在雅尔纳克和蒙孔图尔两次战役中得胜的恭维。他们拿他同恺撒和亚历山大相比,说他比这两个伟人成熟得还早,而且,当然哕,认为伊苏和法萨罗的征服者远不如他。阿朗松公爵用虚情假意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满面笑容的卡特琳娜太后煞是亲热地赞扬着亨利·德·孔代亲王和玛丽·德·克莱夫最近举行的婚礼;连吉兹家的先生们也用笑脸相迎他们家族的可怕的敌人;马耶纳公爵则同塔瓦尔先生以及元帅讨论着即将向菲力普二世宣布的战争。在这一组组人群里,来回走动着一个微低着脑袋,但却倾听着所有人说话的十九岁的年轻人。他目光敏锐,黑黑的头发剪得很短,眉毛浓浓的,鼻子钩得像鹰嘴,留着刚蓄起的髭须,、带着嘲弄的微笑。这在阿尔内勒迪克战斗中才以其勇敢善战引起人们注意的年轻人,博得人们的啧啧称赞。他是科利尼最喜爱的学生,当代人心目中的英雄。三个月前,也就是他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人们称他为贝亚恩亲王,而今天人们称他为纳瓦尔国王,将来人们还要称他为亨利四世。他的额头上不时地掠过一阵乌云,想必是他想起了两个月前死去的母亲,他比任何人都更怀疑他的母亲是被人毒死的。不过他脸上的疑云就像飘浮的阴影,只是一闪而过;因为这些和他说话、向他祝贺、对他极表亲昵的先生们正是谋害勇敢的雅娜·德·阿尔布雷的人。离纳瓦尔国王几步远的地方,几乎同前者一样心事重重、沉思默想着的年轻的吉兹公爵,装出愉快而又爽朗的样子,在同泰利尼交谈。他比这位贝亚恩人更幸运的是,早在二十二岁上,他已经享有和他的父亲——伟大的弗朗索瓦·德·吉兹同样的声誉。吉兹公爵是个风度翩翩的人物,身材高大,目光傲慢,具有先天的高贵气质。同他站在一起,其他的王公就相形见绌了。他虽然还非常年轻,但所有的天主教徒都奉他为本派首领,就像所有的胡格诺派教徒把我们刚才描绘的亨利·德·纳瓦尔视为首领一样。他起初号称茹安维尔亲王,在父亲的带领下,在奥尔良围城战中初露锋芒。父亲在他的怀中死去之前告诉他,凶手就是科利尼元帅。于是年轻的公爵像汉尼拔一样,立下庄严的誓言:要向科利尼元帅及其全家讨还血债;誓做上帝的歼敌使徒,穷追猛打异教徒,直到他们完全消灭。因此,看到这位平时那么信守诺言的亲王竟与自己誓不两立的仇敌握手,同自己答应临终的父亲一定要杀死的那个人的女婿亲切地交谈,人们不能不大为惊讶。但是,我们说过,这本来就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夜晚。如果一个能够预知未来、像上帝一样洞察人心的观察家得以参加这次庆典,他一定会欣赏到这可悲的人间喜剧的编年史中最奇特的场面。可是这样的观察员并不在卢浮宫的室内长廊里,而是在大街上,继续用燃烧着的眼睛旁观着,用威胁的声音责骂着。这观察员就是人民。他们怀着本能的仇恨远远注视着不共戴天的仇敌们的身影,并且清楚地表达出站在密闭的舞厅窗前的好奇者所能得到的印象。窗内人随着音乐的节奏陶醉地舞蹈着,好奇者冷眼旁观着他们的动作,嘲笑着这些无缘无故地骚动着的木偶,因为旁观者们听不到音乐。音乐使胡格诺派教徒们陶醉,这是他们引为骄傲的声响。而在巴黎人看来,这午夜的灯火不啻是照亮他们未来的仇恨的闪电。然而,在宫里,一切都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此刻甚至有一阵比任何时候都要悦耳动听的低语传遍整个卢浮宫,因为年轻的新娘走去脱下了豪华的头饰、拖地的斗篷和长长的面纱,在她的好友、美丽的内韦尔公爵夫人的陪同下,由她的哥哥查理九世带领着,刚刚回到了舞厅,后者正在把她一一介绍给主要的宾客们。新娘是亨利二世的女儿,是法兰西王冠上的明珠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出于手足之情,国王查理九世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我的玛尔戈妹妹”。可以肯定地说,纳瓦尔王后此刻所受的欢迎无论多么热烈也不算过分。玛格丽特这时刚满二十岁,已成为所有诗人们歌颂的对象。有的把她比做奥罗尔,有的把她比做西泰雷。尽管卡特琳娜·德·美第奇在她的宫廷中聚集了她所能找到的最美的女人,玛格丽特的美貌依然无可匹敌。她生着黑色的秀发,光泽的皮肤,肉感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红润的小嘴,雅致的颈脖,柔软丰满的身躯,紧裹在高跟缎子鞋里的一双孩子的脚。法兰西人为自己的国土上开放出如此艳丽的花朵而骄傲。来到法国的外国人,只要见她一眼,就会为她的美貌而着迷,若能同她交谈一次,就会对她的才学惊叹不已。因为玛格丽特不但最美,而且也最有才华。一个曾经同她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交谈过一小时的意大利学者兴奋地说:“如果来到法国宫廷而没有见到玛格丽特,那就等于既没有见到法国,也没有见到宫廷。”查理九世国王和纳瓦尔王后没少听到那些高谈阔论;人们知道,胡格诺派教徒是多么善于辞令。他们同国王谈话时,巧妙地夹进对过去的种种影射和对未来的种种要求。可是国王对这一切暗示只是以带着狡黠微笑的苍白的嘴唇回答道:“当我把妹妹玛尔戈许给亨利·德·纳瓦尔时,我已经把我的心给了王国里的全体新教徒。”这句话使一些人感到安慰,也使另外一些人感到好笑。因为这句话的确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出于父亲般的慈爱,查理九世说来真心实意,并无弦外之音;另一种则具有侮辱的意味,对新娘,对她的丈夫,甚至对说这话的人都是一种侮辱,因为它使人联想起一些丑闻,宫廷的编年史家们已在设法宣扬玛格丽特·瓦卢瓦新婚穿的裙子并不清白了。这时吉兹先生——我们已经提到过——正在和泰利尼谈话。可是他不是始终都专心致志地在谈话,而是不断把目光投向以纳瓦尔王后为中心的贵妇人群里。每当公主的目光和年轻公爵的目光相遇时,她那由金刚石连成的闪烁的光圈环绕着的美妙额头,就好像蒙上了一层阴云。她那烦乱不安的表情隐隐透露出某种意图。几年前嫁给洛林公爵的玛格丽特的姐姐克洛德公主注意到这种不安的情绪,她向妹妹走去想问明原因,不巧这时太后由孔代亲王搀扶着走来,克洛德公主在大家给太后让路时,又被挤到了离妹妹老远的地方去。这时吉兹公爵却趁大家的这阵移动,走到他的弟媳内韦尔夫人身边,从而也挨近了玛格丽特。洛林夫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年轻的王后,她发现刚才密布在王后额头的愁云消失了,双颊泛起一阵激动的红晕。这时公爵还在不断地向玛格丽特移近,当他离她只有两步远时,后者与其说是看到了他,还不如说是感觉到了他。她突然转过身来,以极大的努力使自己的脸上现出不在意的平静表情。公爵恭敬地向她鞠了一躬,轻声说了句:“Ipseattuli。”这就是说:“我把它带来了。”或者“我亲自把它带来了。”玛格丽特向年轻的公爵还了一礼,在抬起身时,回了一句:“Noctupromore”意思是:“今夜和往常一样。”这些轻声的话语就像进入了喇叭筒一样,都被吸进公主巨大的打褶的颈圈里了,除了对话人以外,谁也没有听到。不过他们的交谈虽是那么简短,却显然已概括了两位年轻人想说的一切。因为说完这两句话以后,他们就分开了,同他们交谈以前相比,玛格丽特的神念更加迷惘,而公爵的脸上则更加喜气洋洋。这段小小的插曲看来并没有引起那与此关系最大的纳瓦尔国王的丝毫注意,因为他的眼睛只盯着一个人,那人的周围几乎聚集着和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周围同样多的人,她就是美丽的索弗夫人。夏洛特·德·博恩-桑布朗塞是不幸的桑布朗塞的孙女,索弗男爵西蒙·德·菲兹的妻子,卡特琳娜·德·美第奇的梳妆女官,也是王后最令人生畏的助手之一。她不是向敌人倾倒爱情的媚药,就是对他们喷洒佛罗伦萨制的毒气。她身材娇小,满头金发,有时精神焕发,充满活力,有时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但时刻都在准备玩弄爱情和阴谋,而正是这两件大事占据了近五十年来接连三个国王的宫廷。索弗夫人从她那时而无精打采、时而燃烧着情火的蓝眼睛,到她那紧裹在高跟丝绒鞋里的小巧的双脚,都是最典型最美丽的女人。几个月来,她已经把刚刚开始爱情生活和政治生涯的纳瓦尔国王的五官七窍都迷住了,以致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纵有非凡的容貌,也得不到丈夫的赞赏。

前言

长篇历史小说《玛尔戈王后》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杰作之一。“什么是历史?就是钉子。用来挂我的小说。”作为历史小说家,大仲马常常是不注重表现历史本身的,,他的许多历史小说,热衷渲染的是主人公个人的奇遇,历史只是与之稍微挂钩的背景,若即若离。连他的代表作《三个火枪手》也是如此。不过他有少量历史小说作品,与历史的框架贴合比较紧密,历史的依据比较坚实,历史的内涵比较丰富。《玛尔戈王后》便是突出的一例。《玛尔戈王后》取材于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宗教战争。那是约四百年前的事了。十六世纪下半叶,宗教战争的幽灵时隐时现地在法国的土地上肆虐了八次,蹂躏法国近四十年,给法兰西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追溯这场战争的根源,至少可以说到该世纪初叶的宗教纷争。那时,天主教会腐败已极,宗教改革之风兴起。改革思潮最初在少数教士中传播,逐渐扩及下层民众和资产者,产生了所谓“革新了的宗教”即新教。十六世纪五十年代,法国人加尔文在瑞士创立的教派传到法国。加尔文教否定了在《圣经》中“查无依据”的一部分天主教教义和陈规谬习,废除了教士等级制而代之以信徒选举的长老制,有力地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很快就成为法国新教中最主要的一宗。许多地方,特别是南部,加尔文教团体如雨后春笋,连贵族也纷纷加入。到五十年代末,以南部为基地的新教派最终形成,其领袖为法国西南部属国纳瓦尔的波旁王室。而北部则是天主教派的势力范围,以洛林地区的大权贵吉兹公爵家族为首。在巴黎掌握中央政权的瓦卢瓦王室信奉天主教,但它对两派的态度并不取决于宗教信仰,而是按自身的政治需要时有变化。自从封建统治阶级的不同集团的代表人物成为各派的宗教领袖同时又是政治领袖,这场宗教改革引起的纷争就具有了封建统治阶级内讧的性质。十六世纪下半叶,法国经济严重衰退,中央集权削弱.加上接连担任国王的卡特琳娜太后的三个儿子软弱无能,使分裂主义乘机抬头,是宗教战争得以爆发并且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南部新教派首先发难。他们于一五六。年策划绑架幼主弗朗索瓦:二世,遭到镇压,矛盾平息未几,一五六二年天主教派袭击正在祈祷的新教徒,重开战端。一五七二年卡特琳娜太后制造圣巴托罗缪节惨案,大批新教徒遇害。一五七六年,新教派索性在南部成立“胡格诺共和国”,推举在圣巴托罗缪节惨案中死里逃生的纳瓦尔国王为领袖。同一年,北部天主教派也成立了“天主教同盟”,意欲操纵王权,从此,王权与“同盟”的斗争跃居首位。一五八八年“同盟”在巴黎组织起义,国王亨利三世出逃。次年,亨利三世被“同盟”的刺客所杀,由于瓦卢瓦王室没有后嗣,纳瓦尔的亨利继承法国王位。他继续与“同盟”作战多年;直到一五九四年,他公开改宗天主教,得到天主教派的承认,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才告结束。……上文提到,《玛尔戈王后》是一部与历史的框架贴合得比较紧密、历史的依据比较坚实的作品。但是,创作历史小说,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不但少不了对细节的虚构,也允许对某些次要事件和人物加以适当的变动。《玛尔戈王后》的作者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例如,真实生活中的拉莫尔同科科纳一样,本来就是阿朗松公爵的属下,作家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为了塑造出两个“不打不相识”的莫逆之交,把初到巴黎的拉莫尔和科科纳分别改为纳瓦尔国王和吉兹公爵的属下。又如,在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中逃到玛格丽特公主卧室里的实是莱维子爵,作家把这一插曲安排在拉莫尔身上,因为莱维子爵此人与玛格丽特并无关系,而拉莫尔却在玛格丽特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再如,查理九世死在一五七四年五月三十日,安儒公爵赶回巴黎在同年七月十八日夜间,而纳瓦尔的亨利逃出巴黎在一五七六年二月四日,作家把这三件事集中到差不多同一时刻:查理九世任命纳瓦尔的亨利为摄政以后刚刚驾崩,亨利三世即从波兰赶回继承王位,纳瓦尔的亨利连忙趁乱而逃。这三处改动不会造成历史的混乱,却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或者使人物更为鲜明,或者使故事更加集中,或者使结尾更富有戏剧性。《玛尔戈王后》也有缺陷。其中最突出的、也是大仲马的历史小说所共有的缺陷,就是对历史进程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无法阐释历史事变的真实原因。在《玛尔戈王后》里,瓦卢瓦家族的衰亡、波旁家族的取而代之,即几十年法国政局的变化、历史的运动,全为“天意”所决定;这“天意”就显示在卡特琳娜的占卜中,无论用何种方法占卜,结果总是预言瓦卢瓦家族将有三代国王接连死去,纳瓦尔的亨利终将为王。我们知道,卡特琳娜太后原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一位公主,她嫁到法国宫廷来以后,在她的影响下,当时意大利的一些风尚,例如占星术和毒药的使用,也输入了法国。她本人就是占星术的迷信者和下毒的老手。但是问题不在于大仲马写了卡特琳娜对占星术的迷信,而在于大仲马自己深深地陷于占星术的迷信。这是必须郑重指出的,尽管就全书来说依然是瑕不掩瑜。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玛尔戈王后》的创作,包含着奥古斯特•马凯的一份功劳。马凯是大仲马的最主要的合作者。大仲马的许多作品,包括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度山伯爵》在内,都是与马凯合作写成的。由于大仲马当初和马凯有约在先,这些著作历来只署大仲马的名字。,虽然未必公道,但正如大仲马的合作者们一致承认的:毕竟是大仲马对作品的成功做出决定性的贡献。张英伦一九八一年八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一  吉兹先生的拉丁文二  纳瓦乐王后的卧室三  诗人国王四  1572年8月24日晚上五  从个别的卢浮宫谈到一般的美德六  清债七  1572年8月24日夜间八  大屠杀九  凶手们一○  死亡、弥撒或巴士底狱一一  圣婴墓前的山楂树一二  知心话一三  万能钥匙一四  新婚第二夜一五  女人要的也正是上帝要的一六  敌人的尸体总是好闻的一七  昂布鲁瓦兹·帕雷医生的同行一八  死而复生的人一九  太后的香料商勒内师傅的住宅二○  黑鸡二一  索弗夫人的那套房间二二  陛下,你将是国王二三  又一个改宗者二四  蒂从街和破钟街二五  空桃红色头篷的人二六  玛格丽特二七  上帝的手二八  罗马来信二九  出发三○  莫勒韦尔三一  围猎三二  兄弟之情三三  查理九世的报答三四  上帝的安排三五  国王们的夜游三六  拆字三七  回到卢浮官三八  太后的腰带三九  复仇计划四○  阿特柔斯家族四一  占卜四二  知心话四三  波兰使节四四  俄瑞斯忒斯和皮拉得斯四五  奥尔通四六  丽星旅店四七  德穆伊·德·圣法尔四八  两个脑袋一顶王冠四九  一本鹰猎的书五○  鹰猎五一  弗朗索瓦一世阁五二  审问五三  阿克泰翁五四  万森树林五五  小蜡人五六  看不见的盾牌五七  法官五八  夹刑五九  小教堂六○  格莱夫的圣约翰广场六一  不众塔六二  血汗六三  万森城堡的平台六四  摄政六五  国王驾崩了!国王万岁!六六  尾声

编辑推荐

《玛尔戈王后(名著名译插图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玛尔戈王后》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杰作之一,取材于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宗教战争。可以说它是大仲马为圣巴托缪节惨案撰写的一部精彩无比的史诗,为读者提供的法国宫廷的政治风俗画同样是罕见的佳作。而玛尔戈王后和拉莫尔的恋爱故事尤其被后世传为趣谈。

图书封面


 玛尔戈王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很庆幸大仲马足够仁慈将瓦卢瓦的玛格丽特的故事停留在1574年,让小说在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后就戛然而止。于是我们不必看到玛戈在亨利逃回纳瓦拉后被哥哥亨利三世软禁在卢浮宫的两年。不必看到玛戈终于来到纳瓦拉和亨利伴随着不间断的争执与各自的情人的四年貌合神离。不必看到玛戈既被亨利三世嫌弃声誉糟糕不得不离开王室又受到日渐疏远的纳瓦拉的亨利冷淡的对待无处容身的窘境。不必看到玛戈在自己的封地还要通过政变才能拥有权力却失败被关押的经历。不必看到玛戈先后被哥哥和丈夫软禁在奥弗涅的三年和十五年。不必看到纳瓦拉的亨利在利用玛戈的丈夫这个身份取得国王宝座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与仍在被软禁的玛戈开展了长达七年的“离婚”谈判。不必看到玛戈如何和已是受人爱戴的国王亨利四世和他的新王后玛丽取得和解离开牢笼出入宫廷帮助抚养他们的孩子。不必看到玛戈怎样随着年龄增长芳华减退身材走样陷入贫困默默的死去却在死后接受哀悼旧王朝彻底逝去的民众的哀嚎。不必看到同瓦卢瓦王朝一样脱胎于卡佩王朝的波旁王朝的权力倾轧也一如前朝。
  •     从第二页的注解起有很多人物关系翻译和注解错误1、吉兹公爵亨利的老婆是波尔西昂王子安托万的遗孀卡塔琳,不是玛尔戈王后的姐姐、法国公主克洛德,亨利和玛尔戈王后不是姐夫和小姨的关系。2、法国公主克洛德嫁的是吉兹公爵亨利同曾祖父的堂兄弟、洛林公爵查理,她是“洛林公爵夫人”而不是"吉兹公爵夫人"。尽管亨利和查理都属于德·洛林家族,但二人不是同一人,吉兹公爵和洛林公爵也不是同一头衔。3、纳瓦尔国王亨利的父亲、法国旺多姆公爵安托万·德·波旁不是纳瓦尔国王,亨利的母亲雅娜·德·纳瓦尔才是,即纳瓦尔女王雅娜三世,亨利的纳瓦尔王位是从母亲而不是父亲那里继承的。4、玛尔戈王后的闱蜜昂利埃特是内韦尔女公爵,不是内韦尔公爵的夫人,她的丈夫是意大利曼图亚公爵之子路易吉·贡扎加,不是吉兹公爵亨利的弟弟,而她的妹妹、波尔西昂王子安托万的遗孀卡塔琳是亨利的老婆,所以昂利埃特和亨利是大姨和妹夫的关系,不是大伯和弟媳的关系。5、查理九世比吉兹公爵亨利大半岁,而且两人亲戚关系非常疏远(查理爷爷的爷爷和亨利姥姥的爷爷是亲兄弟),称亨利为“表兄”不妥。
  •     十六世纪下半叶,在法兰西发生了绵延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宗教战争。战争的一方是以保守的封建贵族为首的天主教徒,另一方是改信了加尔文教称之为胡格诺教派的工商业者,劳动大众和部分贵族。这场战争使法兰西大地上尸骨成山,哀鸿遍野。特别是1572年8月24日夜,本是法兰西附属国纳瓦拉王国国王亨利.德.波蒡和法兰西公主玛格丽特举行婚礼的一天,巴黎的天主教一方有指挥有组织地屠杀了三千名主要是从外省来巴黎参加婚礼的胡格诺教徒,写出了法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页。直到1589年,因瓦卢瓦家族无人承继法兰西国王的王位,由亨利.德.波蒡坐上法兰西王位,本是胡格诺教派的新国王采取了一些措施缓解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派之间的仇恨,矛盾,特别是他本人改宗为天主教徒,宗教战争最终得以平息,而法国也从此开始了波蒡王朝的历史。大仲马的“玛尔戈王后“就写出了从1572年大屠杀之夜到1574年法国国王查利九世去世这一段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为争夺王位所进行的你死我活斗争的历史。国王查理九世阴郁孤僻,他对局势能看清,却无能力左右,又迫于母后的压力,唯命是从,然他在一次狩猎命危时遭亨利.德.波蒡搭救,他也知道以礼报答;查理的大弟德,安茹公爵心狠手辣,一心觊觎王位,等着他兄长一死他就接位,连波兰人请他去当波兰国王他都不愿意;他们的小弟德.阿朗松公爵相对柔弱却也工于心计,他后来看准纳瓦拉国王的位置还空着,就想去那里当国王再说。而在这弟兄三人为了王位勾心斗角拼个你死我活的过程中,起到制约作用的罪魁祸首是他们的老娘王太后卡特琳。这个老太心狠毒辣,在她心中,似只有一个儿子,即阿朗松,她为了让阿朗送坐上王位,用尽一切阴谋毒辣的手段,简直丧心病狂。而无时无刻都处于危险中的亨利.德.波蒡极端聪明,他深知只有先保存好自己,才可能以后图大业,他左右逢原,巧妙应对,他和玛格丽特结成联盟,以大局为重,原谅玛格丽特的婚外恋,他对忠于自己的部下极端信任,从而多次化险为夷。而玛格丽特也极聪明能干,忠于与亨利的约定,忠于爱情,义无反顾,尽力帮助亨利先回到自己故国。亨利.德.波蒡和玛格丽特这两个形象的描写,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他们的品行和气质,也许就是大仲马所推崇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所应具备的,然而,无论是宗教战争,还是围绕王位的斗争,其背后实质上是已处萌芽状态的工商资产阶级,广大的小业主和封建旧贵族之间的斗争,这方面,本书几乎没有什么揭示,也是本书的不足处。

精彩短评 (总计75条)

  •     楼下的评论得真激情。佩服佩服。相比而言,大仲马的瓦卢瓦三部曲,个人更喜欢后面两部,《蒙梭罗夫人》和《四十五卫士》,仅在80年代出版过一次的《四》已经成了绝版了,希望书总是卖得贵的人民文学某天良心发现,把这些书重新出版一下,至于封面和排版如何丑陋如何不地道的问题我就不予追究了。
  •     仲马叔叔..乃系通俗小说之神
  •     老外玩阴谋其实傻乎乎的……
  •     2016.03.01 ~ 2016.03.20 唉,现在已经不习惯看这种插科打诨风格的小说了,感觉一切都好儿戏啊,虽然其实是段多么血雨腥风的历史,是场多么缠绵悱恻的爱恋,是些多么可歌可泣的友情啊……
  •     达达尼安+波尔多斯=科科纳;阿拉密斯+阿多斯=拉莫尔;可能这就是作家的局限了吧,至于内容只能说是简单的宫廷戏码,爱情啊阴谋啊友情啊什么什么的 不靠谱的人一如既往的让我迷恋,同时想起了三口之家争抢一本《三个火枪手》的高三
  •     看下来感觉好奇怪,唯一触动人的只有拉莫尔的死,果然还是不能理解这帮欧洲人
  •     在政治面前,爱情到底是输了。
  •     这本书陪我度过高中时代的最后一个冬天,美艳聪慧多情的玛格丽塔,忠诚热血又痴情的拉莫尔,他们绝望的爱情,嗜血的断头台,美第奇家族的政治权术,波旁王朝的腥风血雨,“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宗教屠杀。当时看的我心肝乱颤,曾经我爱玛格丽特超过所有的女人。直至今日我还能记得玛格丽特的那句话,如果我不能保存你的爱情,请让我保存你的头颅。
  •     从这里我了解了法国文化。好书,值得再读。
  •     跟大仲马旁的小说相比,历史事件戏份重很多,拉莫尔跟另外那个家伙都很没有存在感。完全可以只写亨四和马戈啊,没必要把那两个酱油当主角去写吧。大仲马说挂小说的钉子什么的,是不是思维定式了,只写钉子不好?另外就是这小说加重我对宗教的厌恶指数。
  •     很想看美丽的阿佳妮演的玛戈皇后。
  •     和我以前看过的那个版本略有不同,原来的里面有大量的原文对话(当然我指的是拉丁文),现在的版本删除不少,觉得没有原来的味道了,但是,书的质量很好~!现在强烈需要第三部《四十五卫士》,如果有货,请通知我,谢谢!
  •     经典名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没有之一。
  •     开头一堆复杂的人物背景看的有点累,中期人物都熟悉了之后便变得很精彩。大仲马的确懂得怎么讲故事。
  •     又逗又严肃,拉莫尔科科纳和亨利查理真是两对好基友……
  •     相信但凡是看过电影《玛尔戈王后》都会找来原著翻的,没有人可以不被电影中马尔戈令人窒息的纯美,最后的执着疯狂,贵族神经质的癫狂所动容。只要是为了外表奢靡却实则弥足黑暗无望的家族婚姻中腾起的那一簇深蓝却致命诱惑的爱情之火,一切一切的叛逆,背叛,狂奔,流血,落泪,疯狂都显得那么情有可原,真的,真的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不能回头了啊!没有退路了啊!就让情欲之火焚了毁了自己与情人特纳吧!所有的都爱我并且消失!!!
  •     政治 文化 爱情的堡垒 ,
  •     玛尔戈王后
  •     大仲馬的情節真是沒得說的,永遠猜不到後頭,對"偶然"的運用更是絕妙.但本書角色的塑造和情感轉折個人覺得挺詭異的.作為主角的瑪戈性格不甚分明;凱瑟琳就是壞到臉譜化的角色;瑪戈和拉莫爾的愛情...個人覺得甚至不如亨利和索弗夫人的;全書感覺最妙的角色就是查理九世(制毒的勒內也是個亮點),但他對亨利的感情轉折也未免太奇妙了. "小亨利!"後半本書快被這個稱呼萌死了(不對).
  •     “爱人的头颅”这一意象 残忍可怖又充满朝圣般的神秘庄重感。莎乐美怀抱先知约翰的头颅,红与黑中玛格丽特怀抱于连的头颅,玛戈皇后中玛戈怀抱拉莫尔的头颅。这些场景不仅没让人觉得暴力反而充满凄切的美感 让人动容[伤心]
  •     法国那段历史
  •     好书,人民文学的版本
  •     你不会爱上玛戈和拉莫尔,而是查理九世。真正的国王
  •     呵呵,其实并不是83年版的叫玛戈王后,现在重版改了名,而是压根这就是两个叫不同译名的译本,连版权都是不一样的。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本叫《玛尔戈王后》的版本是张英伦翻译的,而你说的那本名字为《玛戈王后》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找赫运、朱角和陈乐翻译的。因为正巧你说的这几本“三亨利之战”三部曲我有幸于95年遇见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于是便收藏了一套。不过这本玛戈王后的确是三部曲中的翘楚。我看过的大仲马的历史小说中就韵味和色彩与情感的交融抒情上是无出其右者的了。于是本着对此书的无比热爱,我又收集了这个人文版本的来对比阅读。不知道还能找回当初的感觉不啊~~唉~~十三年如弹指一挥间,当时的我,才仅仅读初二而已~~~~那么多美好的记忆呀……
  •     这本书不错,质量也行,很喜欢。
  •     多么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啊!!!科科纳和拉莫尔,查理和亨利!!!
  •     不错的小说
  •     有点晦涩难懂,莎士比亚式的对白一直都不是很喜欢。
  •     好久没有不想看太快又想赶紧读完的冲动了。谁看完了不会为科科纳和拉莫尔的友谊扼腕叹息?不会为查理九世的复杂情感揪心?更不用说卡特琳娜和纳瓦尔国王的明争暗斗了。即便一个小小的刽子手,一个旅店的老板,都有那么出色的形象。当然,玛尔戈王后,那个“一位意大利学者在同她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交谈了一个小时之后感叹:如果没有见过玛格丽塔就没有见到过法兰西,就没有见到过宫廷。” 的女人,关于她的故事,这里有660页呢。
  •     大仲马的杰作之一
  •     大仲马的小说名作 读起来流畅 不枯燥
  •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很早以前看了一半,不甚理解,把它丢在一边闲置,最近又翻出来看。
      我在想,这也许不是大仲马先生最好的小说吧,因为那些不甚理解的宗教战争和繁复的各派系人名我已经丢弃它一遍了,此次捡出来读的本意是想见证玛戈与拉莫尔扭曲的爱情的,结果我发现一遍下来,我的阅读重点完全不在这里……
      爱情很扭曲,友情也很扭曲,新教和天主教战争更扭曲,这本书就是一个扭曲的大集合。
      我偏偏喜欢种种扭曲中,最扭曲或者说最正常的两个人物:太后卡特琳和化妆师勒内。
      太后卡特琳肯定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角色,策划种种阴谋与暗杀,而勒内,这一枚棋子以他特殊的毒药师的身份,在这个各种派系各种阴谋大混战的历史巨幕中,反而显得特别中性而无害。(我甚至觉得书中的描写显得勒内还有点善良)
      三次毒杀,已遂或未遂或错杀,都非常精彩。我承认,最扭曲的是我,因为这才是我读本书的重点,并认为它们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第一次,在本书故事发生之前,拉瓦纳的母亲,让娜在儿子婚礼前突然死亡,书中所说,是一场谋杀,坊间传言是被一块带有香味的手绢毒死,后来看勒内的反应应该确有其事。
      第二次,勒内、索夫夫人和鸦片膏。这两章的描写太精彩了,冲突描写的很有大仲马特色,情节发展的也很有看点,让人不自觉想到三剑客中安娜奥地利被搜信那段(谁知道为什么……)。
      第三次,查理九世和猛禽图谱。这是本书最详细最精彩的正面描写了一次有预谋的实施却误杀的一场毒杀。从毒物到中毒时间,实施过程,方法,症状,解药,致死量,等等都详细描述。(简直应该被屏蔽啊……)(前两次是不是应该是某种芳香烃和某种碱的化合物?)
      总之,我喜欢这些,喜欢太后和勒内这两个角色,喜欢太后的阴险毒辣,某些方面让我想到俾斯麦的某一谣传……更喜欢勒内,这个宫廷小人物,或许都不知道他的手助推了多少历史阴谋的浪潮,但即使他知道,又能怎样。跟着吉斯或是波旁,又是他自己能够选择的吗?这个最有力的浪潮推手,却要在自己助澜的大海中随波逐流,我喜欢这样的角色,戏剧真实而充满人性。
      在书的最后,拉莫尔遭受酷刑而坚决不招供,而勒内却做了假证,他对着自己做的玛戈的小蜡人说,“他是个男人。”为什么我却一点儿也不鄙视他,
      “陛下,如果您是德波尔西路昂亲王的弟弟或者是德孔代亲王的儿子,如果有人毒死您的兄长或是杀死您的父亲……以上天的名义,请陛下回答我:如果陛下处在他们的地位上,会怎么办?”
      哦,勒内,我亲爱的勒内。
  •     我也真是太爱大仲马了。。 读到三分之一了故事才勉强有些起色
  •     不知道是翻译的质量问题还是大仲马本人的过错,这本书令我大失所望。印刷制工业也就还普通了,毕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制工总是有一定工艺标准的。不过文章阅读起来完全没有译林出版社版本的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的风格——与其说是大仲马的著作,不如说是网络小说的模式——只是情节的平铺直叙,仅在人物对话中还能觅到大仲马专属的犀利台词,其他的部分怎么读都显得苍白,令人完全没有重新返回去阅读的欲望。总体说来,是一部很失败的书——特别是在看过阿佳妮主演的同名电影之后。我以后都不会再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连带着大仲马的书页不要了。
  •       在欧洲旅游应景的看了玛戈王后之后,想到卢浮宫寻找那四通八达的暗道未果。如果说第一本书中想感念那个机智的玛格丽特。怀有做法国王后的目标,帮助胆小的纳瓦尔此次逃难,几次对付老毒蛇美狄奇家族的卡特琳娜王太后。
      作为一个女人她是我的憧憬,美丽大方高贵典雅,却又博学多才,机关算尽。
      “一个女人能力最大的时候是爱情利益双重作用下的。”
      “母亲,看来您的情报不准确啊!”
      “如果这点都算不到,母亲,我还是您的女儿么?”
      “刚刚一条毒蛇咬了我一下。至于嫉妒,我很清楚哪些人爱我,哪些人不爱,对于不爱的,我吃什么醋。”
      “一位意大利学者在同她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交谈了一个小时之后感叹:如果没有见过玛格丽塔就没有见到过法兰西,就没有见到过宫廷。”
       所有人公认的,对女人来说,太过聪明不好,有哪个男的希望自己老婆天天在枕边算计。她就是个例子,再帮丈夫做了这么多之后,最终等到他成了法国国王,却又娶了个美狄奇,离婚,她被囚禁,孤独晚年,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带有偏房的房间,在失去了那么多之后,也没有换来想要的。这就是聪明美丽女人的下场。
      都说她是个荡妇,在我看来不过是因为她多情而又丰富的内心很难由一个男人来满足,在那个时代,能配得上她的整个精神物质世界的人是没有的。至于她喜欢的拉莫尔,在我看来也只不过是个浪漫美丽的偏房男宠,因为武艺不精被刺得四处躲藏,依靠女人来活命,没干成什么大事整天在偏房里躲着以爱情为生;更因为被爱情冲昏头脑,去做什么猎人,不仅害了自己,还未玛戈添愁;还高傲的不理睬下等人而断送了生命。这么一个软弱的男人,此次见面都是玛戈安排,怎么配的上我们心中的公主。前面开头的吉兹公爵在智谋上倒是可以跟她交相辉映;后面的布西倒是和她相当登对,但是布西喜欢的是纯真可爱的,这就是有内容的女人所不能及的了。
      小一说就这么多了,还没有提到我的勇士!看完三部曲第一本我只是激动得发狂,而第二本之后我不得不破笔写个什么来纪念了,就像当初画的那张基督山伯爵的人物关系图,现在的我就是那样热烈不可自制的激动状态。
      “布西:‘因为你爱的是国王,而国王却并不爱我。’”
      “‘伯爵先生,’西科欠欠身说‘救您就是救您,请别想的太多,还是想想怎么报答我吧。’”
      “您为什么不直接抓住我呢?”-----布西
      “瞧您说的,您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不要忘记,我也是一名豪侠之士。”
      “我这一走,就把公爵扔下了。”
      “您对此不必有什么不安的,他早将您抛下了。”
      “您真是一个正直的人,西科先生。”布西说
      “天哪,这我知道!”
      这是我喜欢的两个勇士少有的对手戏,在这一场政治斗争中,他们分属不同的阵营,他们都对自己的主公尽心认真,忠诚不二,然而这对立的阵营并没有影响勇士之间的惺惺相惜。这也让我一直很矛盾,没有三个火枪手当中的同心协力其利断金的激昂,索性还是把他们当成不同而独立的人吧,毕竟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英雄惜英雄”。
      本书的第一男主角-----布西,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总会不由自主的喊一句“啊!勇敢的布西!”
      他是乱世中少有的一位正直的勇士,他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屈从于任何人,他深信自己是世上最高贵的。当他归于安茹公爵麾下时仍然不屈从,他不能驾驭布西,反倒是被布西驾驭,同太后谈判的时候,布西的个人愿望也能左右安茹公爵。他们的关系犹如驯兽者与雄狮一样,对于雄狮,驯兽者也必须时时提防,常常给以肉食,否则他那血盆大口就会向你扑来。在安茹因胆小而不得不放弃布西的时候,布西依然坚持他的傲骨,几句话把他噎得半死。
      其实我最想写的是西科,这本书在翻译的时候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插科打诨的西科,书有两条线索情节,一个是纯洁小鹿的爱情故事,再就是西科帮助下的亨利三世的政治斗争,西科,我都不知道怎么写好了,或者是近情怯的效果吧。他年纪应该很大,做的却是小丑的工作,只是手脚很长,应该完全跟帅美男不沾边吧,虽然是个伯爵,但是在书里面这么多的重量级二货里他是个很不受人待见的宫廷摆设。可就是这么个随意自在的人却是国王最强健的臂膀,他的忠心日月可鉴,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忠臣的那副愚昧憨厚的姿态。他是真的把国王当成孩子,弟弟一样的爱护,所以在他面前也保持那种风流随意的态度,吃光他的宵夜,不经意的酣睡。云淡风轻的化解吉兹的阴谋,跟踪另一个亨利,什么也不说的就把事情办好,用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绅士的做派。
      国王:“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我是个堂堂武士,怎么能干那种告密的勾当!!”
      在四十五卫士里面也是他几次变换身份,用小丑的地位化解阴谋,然后萧萧然到国王的卧室里睡大觉。大仲马没有写到历史上三亨利之战的高潮,其实我还是很想看那个时候西科会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这个插科打诨的小丑!
       至于四十五卫士相对于前两本就相当弱了,斗争没有第一本的惊险,爱情不如第二本美好,姑且也就是狄安娜报了仇,安茹终于死了,纳瓦尔开始了他的军事行动,国王仍然很无聊,西科仍旧很忙很无所谓。
      
  •     我们总以为自己承受了很多,但看看这些生在皇家的孩子就知道,我们的那些事为何叫鸡毛蒜皮。看大仲马笔下的玛戈,不敢将她和阿佳妮联系起来,阿佳妮太美。也许还没有玛戈美,如果真的还没有历史上的玛戈美,就更不忍心将这样的美人和这样的历史结合。意犹未尽的查理和命定辉煌的亨利都塑造得很棒。唯一遗憾的是,看来那个迷倒了众生的安茹没有迷倒大仲马。
  •     相较其它的大仲马的作品,稍显逊色。
  •     读过之后更觉得夏侯的改编巧妙,尤其是人物性格的简化与强化;亨利四世真是太不讨人喜欢了;只有联想下margot现实中的晚年才会略感欣慰
  •     夏洛特•索弗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好女人。
  •     亨利四世弱了點
  •     人文版的这系列我买了好几本,纸都比较薄,玛尔戈这本印刷尤其差,有白条,纸也更粗糙。至于故事,不是大仲马最上乘的手笔
  •     人民文学的书贵就不多说了,质量也是一直在下降。建议想看的去淘淘旧书。
  •     很久以前看过,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呵呵
  •     英国和法国。。。我的天啊
  •     高中读物 第一次了解到圣巴塞洛谬之夜就是这部小说, 颤抖
  •     本质上讲的还是几个亨利的故事,一群可怜的造物。
  •     永远的大仲马粉丝~里面的好基友的感情和王室阴谋都写得很赞,这种基调下BE似乎也不会太伤感了。
  •     书很好!早就想买了。
  •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哦,不过期待他更多的好看的作品。
  •     喜欢那份爱情
  •     书也不错,是正版的。
  •     看完阿佳妮的电影所以想买书看看,买到这本书就想把大仲马的书都买来看看。
  •     大仲马的《玛尔戈王后》很精彩哦
  •     2009-51
  •     刚拿到书,翻了下内容,第一感觉书的纸质一般,价格的话也不算便宜了,对照而言,书质量应该还要好一些才对,买的都不咋地便宜了,页面看起来都黄黄的,很怕发黄了.怎么收藏的了啊,下订单到收到书,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今天一看竟然又降价了,差了5.7元,心疼!
  •     唠唠叨叨的大仲马,令人头痛的宗教战争。同样以女性为切入点描述历史,我更喜欢茨威格的那两本。
  •     出乎意料的好看 这个法国黑人真厉害
  •     论矛盾情节冲突格局之庞大,设计之复杂与巧妙,我只服大仲马。
  •     大仲马的作品,是一种符号,或许其不能用唯物主义解释历史,却是老少咸宜的佳品
  •     小说的玛戈没有电影的精彩
  •     很喜欢大仲马!如果大家能找到上海译文的就更好了。上海的版本叫《玛戈王后》,还有后面两部《蒙梭罗夫人》和《四十五卫士》,可惜现在很难找到!我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收过几本,太幸运了!
  •     通俗小说吧还可以的。
  •     淋漓尽致
  •     如果之前已经看过基度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这本书略显平淡,也许是书中角色大多了,又牵涉着复杂的宫廷历史,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场景.不过喜欢大仲马作品的读者,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和收藏的.为什么卓越没有接下来的二部?
  •     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之一
  •     个人觉得大仲马最好看的一部书。
  •     其实我至今还没弄明白那些个人物的全名以及爵位官衔什么的- -
  •     大仲马的情节总是引人入胜。
  •     大学有一阵非常迷恋法国文学,以至于在图书馆每次跑文科书厅。《玛尔戈王后》就是在图书馆看完的。至今记得小说最后一幕:玛尔戈捧着爱人拉莫尔的头颅亲吻……
  •     玛尔戈皇后是大仲马的另一个经典作品,非常好看的一本书。但是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起来才会有意思,否则会看不懂。但也是一个学习西方宗教史的好的窗口。
  •     书很好,唯一的缺点是装订时用胶粘的
  •     渐入佳境
  •     张英伦翻译不那么给力
  •     卢浮宫像一座大监牢,无情碾压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和爱情。
  •     一口气看完!宫廷里阴谋交织,互相试探,精彩又刺激。大屠杀让人心惊的残酷比不过权力争夺的残忍,电影美虽美矣,不及小说千分之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