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信封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黑信封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3月
ISBN:9787807209904
作者:[罗]诺曼•马内阿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春天的早晨。一个长满可爱鬈发的脑袋从报刊亭的窗子里探出来,小小的黑眼睛,深红色的嘴唇,粉色的脸颊闪闪发光。  “别急,报纸已经到了,一会儿就好。”  围挤在四周的男人们一阵骚动。  姑娘把头缩进报亭,开始整理成垛的报纸。人行道即刻变得拥挤起来。路人行色匆匆,左顾右盼,目光中流露出些许无奈——一群又一群忙碌的人们。等着买报纸的队伍越排越长。  “《火焰报》卖完了,”女高音宣布说。“这是最后一份《罗马尼亚自由报》。你可以买《集邮者》和《渔民报》,它们可是真正的陈年佳酿。《谜语》?噢,我这儿没有。明天来看看吧!”  一个面色苍白的高个子男人腋下夹着一摞最新的报纸,走到路边的灯柱旁,开始翻阅手中的报纸。  “报纸上能有什么内容?”说话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妪,此刻她正倚在一只垃圾桶上。她的抱怨还在继续:“报纸——排长队就是为了买报纸,你能相信吗?这些孩子太傻了,他们以为能从报纸里找到些什么。先生,我告诉你,报纸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在我看来,这等于是把钱扔进了下水道里。”  然而,那个须发皆白、梳洗齐整的高个子男人并没有听见老妪的这一番唠叨,他也没有听见高跟鞋落在沥青路面上发出的咯咯声。他没有看见飘舞在春风里彩虹般的裙裾,也没有看见金色长筒袜从身边掠过时瞬间的光芒。这位绅士翻动着报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周围的一切对他而言不复存在。  “人们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很健忘,”老妪并没有停止抱怨,“我们拥有这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这种天堂般的气候。但是,光有大自然还不行,你们这群废物!真正起作用的是男人,是有头脑的人。难怪我们现在一切都一团糟。瞧瞧那些人,他们连刚刚过去的冬天都忘了。他们把冬天的残酷统统抛到脑后。他们甚至不在乎——他们连女人都不屑一顾。先生,我告诉你,人们实在是太健忘了。”  男人充耳不闻。老妪备感失望,挪开步子,朝一边走去,那里,一个满脸皱褶的老头正不断挥舞着手中的空购物袋。  “说得太好了,太好了!”驼背老头嘟囔着,“我家老太婆就是这个冬天死的,我眼睁睁看着她断气。因为他们不给我们提供暖气。我们整个冬天都生活在冰窖里,连一滴热水也没有。老太婆有心脏病,寒冷的天气让她丢了性命。没错,先生,人们是多么健忘啊!他们甚至都不抱怨一声。”老人扭头朝着高个子男人的方向滔滔不绝起来,那个温文尔雅的绅士依旧靠着灯柱,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面前的报纸。“瞧瞧他们!脑袋像筛子。无论你对他们做些什么,他们统统都会忘记。只要给他们一点好处——晴朗的一天、一块椒盐饼——没错,只要你给他们一块椒盐饼,一点阳光,他们就会忘记。人们就是这个样子。”  那个长相体面的男人似乎并没有感觉到陌生人的怨气是冲着他来的,也许,他根本不在听。他收拾好那摞报纸,身体离开了灯柱。  他甩开豆茎般细长的双腿,步子虽说迈得很大,但速度不快,因为他有些体力不支。  没错,这是一条幸福的街巷。风景如画的布加勒斯特,姑娘般活泼轻快——像昔日的小巴黎。要是周围没有贫困,没有挣扎的喘息,没有这个丑陋、做作的繁华该有多好啊!幸福的春天。幸福、健忘的人们,还有幸福的报纸。乐观的,说教的,给人们展现一个未来,一个无比灿烂的未来,不知道有谁可以亲身体验到这种未来。  餐桌。面包,牛奶。浆洗过的白色桌布。天刚破晓,他必须起床去弄些面包和牛奶。两杯热饮丝丝地冒着热气。牛奶替代了咖啡——替代,因为真正的咖啡难得一见。不管怎样,老年本身也是一种替代。我们的国家已经老龄化了。几片发硬的黑面包,上面涂了薄薄的一层李子酱。但是,桌上的餐具——调羹、刀叉、盘子——还像新的。每一件物品都是那么整洁、光亮。窗户敞开着,灵丹妙药、蛇毒、幻觉,都进来吧。春天,春天!  加夫通夫人快速翻阅着面前的报纸。她戴上眼镜,啜了一口牛奶,扫视了一下标题页,她放弃了。其实,只有到了晚上,等所有的家务都做完了,她才会有时间看报纸。她把那摞报纸朝坐在餐桌另一头的丈夫那儿推过去。  “至少,现在的天气还是不错的。如果只有冬天,或者只有夏天,那该怎么办?重要的是和谐。当然,我们这里就很和谐。我们真是幸运!”  她丈夫长时间地盯着她看。  “是的。实际上,刚刚有人说过这话,就在报纸上。春天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礼物!虽说不再年轻,但也是一种重生,不是吗?一种真正的刺激。”  他的夫人摘下眼镜,放在那摞报纸上。她低下头,看着桌上的杯子。沉默了片刻之后,她开始低语。没错,是低语。  “你还记得佛朗茨·约瑟夫是什么时候死的吗?”  “什么?你又听说了些什么?”  “没有,我只是随便说说。我把一些事情搞混了。咳,你过去常说,他还算是一个宽容的皇帝。”  丈夫微微一笑。他对夫人早餐时分的夸张表现已经十分熟悉了。  加夫通夫人不仅温柔体贴,而且对丈夫的工作也是非常的支持。她从不过问他的工作,因为她清楚,在他动身去图书馆之前,任何问题都只会徒增他的烦恼。然而,加夫通先生晚间归家时总免不了谈及自己的研究内容。  虽说如此,加夫通夫人在早饭桌上还是会东拉西扯、旁敲侧击,她想让夫君知道,他的研究也让她着迷。  “实际上,我在想:恺撒,尼禄,什么时候……?我的意思是,他们是什么时候……?还有佛朗哥,或萨拉查,墨索里尼,我知道。他死的时候是春天,对吗?元首也是如此。他放火烧死了自己,那也是在春天。但是,那个留着小胡子的家伙,就是那个乔治王朝时期的,他死在3月份。关于这一点,我不可能忘记。那是因为春天的围困吗?或者,像旋风一样。势不可挡。”  丈夫把自己的金丝边眼镜放在杯子旁边,然后伸手去拿报纸。夫人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花白的头发紧贴在脑后。  “对,你说得对,是春天的围困。变化带来的毁灭。这是无法确定、无法阻止的。我把今天报纸上的一个小故事读给你听听吧。看看你们还会不会说,我们这里平安无事。”  他把桌布的一角抹平。夫人站起身,手里拿着装面包的篮子。他看着她。一天中宁静的时刻。早饭给了他力量。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平静的交谈之后又将是奔波推搡,消息、借书证、给当局的信,然后是更多的消息,等等。  “听着:‘我们将要在这里简要阐述的事实似乎是来自一部关于三K党或是关于一群搞政治迫害的人的电影。在邻里街坊中搞政治迫害。’听我读啊,难道你不想听吗?”  女人忙着把桌上的碗碟往水池里放。她慢慢地挪着步子,左腿一瘸一拐,身子向一边倾斜,有些心不在焉。但是,她很快又回到桌边,坐了下来,两只皮肤白皙的胖手温顺地放在洁白的桌布上。  “就这样,他们闯入了那个女人的公寓。接下来会怎样?你猜猜看。他们放了一把火。你能想象得出来吗?因为那个女人喜欢动物,你在听吗?因为她养了小猫或者小狗,咳,谁知道她究竟在家里养了些什么。我们来看看他们这样做的借口,以及他们采取的措施。那个女人的名字和地址……你看不出吗?那个自称是地方委员会成员的什么先生,跟那些家伙,以及街区的其他住户狼狈为奸。你能看出这里面的联系,不是吗?你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吗?”  他的夫人看着他,一脸的严肃。加夫通先生总是喜欢把日常发生的事情跟他自己在图书馆里进行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对此,他的夫人已经习以为常了。她知道,她的夫君习惯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四十年前发生的事件中。但是,今天,他的声音中有一种特殊的东西。似乎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时刻,一次决定性的最终测试,而这个测试却完全超越了她的理解能力。尽管如此,她还是明白他为什么如此激动——一场出乎意料的胜利,是的,一种恐惧。一种长期压抑的恐惧不仅证实了他自己的期待,可以说,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新的生命。  一个小时后,马太.力口夫通先生在向图书管理员借阅比平时更多的书,而且,不知什么原因,他呆呆地站在那里,过了很久,他才伸手去拿面前的书。尽管这样,他还是仔细地检查了一番:1941年4月7日966号法令:决定对于重大的叛国和间谍罪行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普伦叶涅和拉谢拉:《法国的法西斯主义》;扬·安东内斯库将军:《国民军团式国家的基础》,1940年9—10月出版;卢克雷丘·珀特勒什卡努:《三个独裁者的统治时期》,再版,布加勒斯特1970年;《对格拉齐亚尼的审判》,罗马,1948—1950;1941年4月7日966号法令:禁止政府公务员与外国人或犹太人通婚;《纳粹的阴谋与入侵》,华盛顿,1946……这些书他已经很熟悉了,但他再也无法从中得到任何满足。流行病四处蔓延,那种困惑——希望如此渺茫,充斥着欺诈,直到那个看不见的捕鼠器啪的一声关紧了,一切都为时已晚,无法补救。昨日,疾病还停留在隔壁邻居的门口,或者是邻居的邻居家里;今日,它已经登堂入室,补救已经来不及了。罪恶之根源不仅仅隐藏在刽子手的心底,而是扎根于每一个囚犯的心中。猎人和牺牲品,纵火,一种私刑,什么样的借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猎物。  解释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真的,非常简单。都是春天惹的祸?春天,像40年前的那个春天?每时每刻都要警惕陷阱和圈套,久而久之,身心备感疲惫,迟到的遭遇已经超出了自身的驾驭能力。托词——有谁愿意相信?——竟然是小猫!  “你要走了吗?”柜台后面的那位金发女郎一脸的茫然。  他耸耸肩,感觉很是内疚。  他沿着大街漫步。春天。话语。话语构成的春天。三硝基甲苯。尘埃。红色。樱桃。柔嫩的花蕊,就像广告中那样。一只狗和一只猫。爆炸,大火,流氓,撬棍,公寓被毁,熊熊燃烧的火焰。大地,空气,水源,火灾。氧化,催情,挑衅,孤寂的毒液。春天,流淌的话语。  他在一张长凳上坐下来,这是一个肮脏的小公园。话语:大脑在永恒地创造话语,你聆听话语在内心不停地流淌。毁灭。大火。撬棍,爆炸。邪恶。红色。火葬场。蜉蝣。蜉蝣的外表和身体。诱人的邂逅,令人生厌的丝绸,忧郁的田园诗歌,夜晚的轻风。疲倦的想象像一层保护膜,以言语的形式将他包裹。缺席的时刻——他明白这种衰老的逃避带来的危险。  也许他应该去托莱亚家,把杂志带给他。托莱亚的反应有些孩子气,始终让人捉摸不透:这种反应极为理想地模拟着活力,它甚至发散出某种病态的狂躁情绪。托莱亚可能会高声叫骂,或是点燃屋内的杂志,或者直接把他当作入侵者赶出大门。咳,究竟谁是入侵者,真难说得清楚。毕竟,房客是托莱亚,而不是他。因为自己不常来,因此,是的,应该去拜访一下托莱亚,这样,这位房客就没有理由抱怨了。不经常来——但上次的拜访就发生在昨天。  他轻轻地敲了敲门,无人应答。但是,托莱亚在家里。他能感觉到这一点,只是他不想开门罢了。他的手又在门上拍了拍,一下,两下,然后轻手轻脚地把门推开。托莱亚·沃伊诺夫先生连头也没有回一下,他似乎已经认出了闯进来的这个人,但他并没有做出任何表示欢迎的姿态。客人仍旧伫立在门口,踌躇着该不该进去。等待只持续了片刻。主人迈着大步,直接来到客人面前。  “老伙计,你来了!”  主人弯下腰,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闪身为贵客让道。这是唯一可行的通道,客人微微一笑。他打量着教授,脸上闪现着光芒。没错,房客一点也没变:有棱纹的白色长裤,白色毛衫,白色网球鞋。修过面了,光光的,很精神。没错,就是他。狭小的房间里只有两张椅子,他坐了下来。  “我带来了坏消息。”  “谢天谢地!”教授在胸前画着十字。“那就全都说出来吧。我用咖啡答谢你。别闷在心里,朋友,好吗?你会喝上一杯货真价实的咖啡,百分百的,跟我们这个多边发展的国家所喝的那种玩意儿完全不同。如果你的消息是严重的——我的意思是说,糟糕的——那么,你可以享受到一杯顶级咖啡,从真主的咖啡壶里直接倒出来的。”  他在猪圈般的房间里转悠着,书籍、领带、笔记本、购物袋等散乱在周围。他仿佛是一个魔术师,瞬间变出来一个保温瓶和一只杯子。咖啡准备好了。在他们中间的那张铁制小桌上,摆放着一只绿色的大杯子,里面满满一杯咖啡。  “就我一个人喝?”  “我已经喝过了,灌了满满一肚子。我的胃动力消失殆尽。你慢慢喝,别着急。在你把灾难性的消息说出来之前先放松一下。我今天的时间都归你了,马太公民。你把我堵在家里——我真是不走运。”  客人小口啜着,微笑着,但笑意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先解释一下,这样,我们之间的谈话会顺利一些。”教授开始不耐烦了。“我把一切都告诉你,省得你旁敲侧击,一路赶往加德满都。说吧,全说出来吧。你想收回这间屋子。我必须从这个墓室里搬出去。我说的没错吧?”  客人差一点呛住。  “不,不,绝不是这事儿。我要说的是,大幅度的裁员计划即将开始。你档案里的内容肯定对你有影响。就像50年代那样。这就意味着,你的饭碗保不住了,这可不是玩笑。你也知道,这一次,我是无能为力了。”  他一口气把事情都吐露出来,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接下来,两人许久没有说话——一种崩溃,一种联系的缺失。  最后,教授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他的声音尖厉,又恢复了活力。  “作为一个领取养老金的人,你对各色各样的恶作剧都充满了兴趣,我没说错吧?我听说,我听说你每天都给政府写信。你想借此赎你50年代犯下的罪恶,对吗?那时,你是新闻记者,你为他们编造他们所需要的任何谎言,还添上许多他们或许没有要求你写,但你却相信的东西。现在,你试图弥补过去的过失。你不断地呼吁,不断地提申请,提建议。你批评,你提醒,你建议。一个志愿者,一个真正固执己见的记者!你勇敢,你随时准备帮助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你说,政治档案又回潮了,就像50年代那样。但是,那些事情不会重演的,是吗?你为什么不把这些都记录下来?现在,勇气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退休金每月按时送到手中。你帮助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不对吗?也许,你会为我再谋一个职位。毕竟,你和我哥哥在上个世纪是理工专科学校的同窗好友。他现在已经是阿根廷公民了,生活在那个被称作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疯人院里。我们的朋友马尔加说,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他了解这类事情,因为他本人就在一家疯人院里工作。”  ……

前言

  罗马尼亚著名的犹太作家诺曼·马内阿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克维纳省。1941年纳粹执政时期,他与全家一起被遣送到乌克兰的一个集中营。1945年春,二战结束时死里逃生地返回罗马尼亚。从集中营回到罗马尼亚,马内阿万分珍惜正常环境的生活,他以无比的激情拥抱当时普遍宣传的共产主义理想,热烈地响应各种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他拼命学习,发奋把被掠夺的生命补偿回来,整个青少年时代都在努力学习奋斗中度过,并一直保持了最优等生和共产主义青少年积极分子的地位。高中毕业后,他上了布加勒斯特的建筑学院,1959年获工程硕士学位。1966年,马内阿开始在当时罗马尼亚最有影响的文学先锋杂志上发表作品。1974年起弃理工从文学。从1974年到1986年他第二次离开罗马尼亚时,他已经发表了十部集子(小说、散文、短篇故事等)。  1986年,他离开罗马尼亚,那年他在西柏林获得一个德国文学基金后,便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1988年因获美国富尔布赖特奖学金(Ful—brigllt scholarship)去了华盛顿特区,从此在美国定居,并以执教、写作为生。自那时起,马内阿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其中有意大利诺尼诺(N0nin0)文学奖、美国全国犹太图书奖(Nalional Jewish B00k Award)、西班牙2005年最佳外文著作奖(La Vanguardia)、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Award)。2006年,他的故事性回忆录《流氓的归来》获得了法国图书的最高奖美蒂奇奖外国图书奖(Prix M6dicis Etmnger)。他的著作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高度受重视。马内阿被翻译成英文和其他文字的著作有:《十月,八点钟》,短篇故事集(1992,1993);《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随笔集(1992,1993);《必须幸福》,短篇小说集(1993,1994);《黑信封》(Plicul negrM),长篇小说(1995,1996);《流氓的归来》(Intoctrcerea Huliganului),故事性回忆录(2003,2005)。在创作的同时,他还在世界各家重要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大量的文章和评论。近年来,马内阿在巴德学院(纽约州)任欧洲学基金教授,也是那里的驻校作家。  到了西方以后,马内阿进入他所生活过的第三种社会制度,他的创作主题也从犹太人被大屠杀的创痛、集权社会下的日常生活,扩展到对现代化世界的探索,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寻求,对自我的追究。关于放逐作家属性问题,也是他写作的主题之一。马内阿生活在英文世界里,但一直坚持用罗马尼亚文写作。他认为:语言代表了人的根基,也是人的社会性归属的体现。罗马尼亚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母土,他已经在那里起死回生过一次。放弃罗马尼亚文,那他在整个地球上就没有根基了,从而成为真正的流亡者。显然,对于一个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对于一个移居他国的作家,语言的意义非同一般。  马内阿著作的叙述范围是历史、现状、未来、民族、个人、生死;他的叙述中心是人作为个体的意义;其叙述特点,是对语言的运用:他的文字本身,便是这些多元的载体。马内阿的叙述,使人认识到:语言使历史成为可能;语言将再现泯灭,使人有了归属,使流亡者有了根基,并将尊严归还给人类。  马内阿因此常常被比做历史上的各位名作家,比如果戈理和布尔加科夫等,更有评论者将他比做卡夫卡的继承者。1983年,诺贝尔文学夺冠者海因里希·伯尔(Heimich Boll)促成了他的作品在西欧的首次翻译和出版。伯尔曾说:“我不知道当今在西方有哪位作家比诺曼·马内阿更值得被翻译和了解。”文学评论家克劳迪奥·马格利斯(Claudio Magris)这么描述马内阿:“他是那种能够在完全的沙漠中成长的伟大作家。在他杰出的篇章中,他叙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驱逐和流放,那里所有的人都懂得无望是什么,正如摩西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到达那许诺领地那样。这位伟大作家刻入肌肤和纸张的文字,形似庞然怪物的图腾,是一种巨型的伤疤。”  意大利评论界说:“马内阿的语言勇敢地保持了孤独。这是一个不再寻求同盟、舆论支持者的语言,是历史的见证。它无畏地代表了一个内在的宇宙——对恐怖的记忆,然而它并没有放弃希望,哪怕再微弱的希望。这份希望并非指‘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希望是语言本身,是一位纯真作家的无可比拟的语言。”  在国外,马内阿的文字流播广泛,嘉评如云,被认为不仅是近半个世纪东南欧文学的骄傲,也是当代世界文学罕有的精品。然而,当下中国国内文学界,对于马内阿知之甚少,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我们组织出版了马内阿的三部主要的作品:《论小丑》、《黑信封》和《流氓的归来》。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弓』进的尝试,为国内的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道世界文学的盛宴,也为国内文学评论界了解和洞察东南欧当代文学状况提供一个窗口。  但是,我们也要郑重地说明,对马内阿作品的介绍是基于文学上的意义,由于马内阿个人的特殊人生遭际,使他在世界观和价值判断上有着明显的畸见和认识偏差,所以,马内阿在作品中有时流露出的意识形态的意见,往往是错误的、不全面的,他在部分文字的表达上,有着强烈的非客观色彩和政治错误。这些问题表现了马内阿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进行了部分修改工作,但是,过于频繁和大量的修改,无疑又将大大损害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作者语言艺术的完整性,所以,我们不得不保留部分带有个人偏见的文字。对于这些文字,我们作为编者是持反对和不赞成态度的,同时,我们也相信读者的判断能力,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以一种纯粹文学审美的角度对待作者的部分文字,而对其中错误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加以批判,从而既能领略到马内阿的文学语言魅力,又能保持审慎批评意识,做到去伪存真和“拿来主义”。  这些书的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已故著名中国学家魏斐德(FredericWakeman,Jr.)先生和他的夫人梁禾女士的热情推荐,尤其是梁禾女士几年如一日地积极支持和推进这项出版的安排和翻译,使得像马内阿这样重要的世界性作家终于能被介绍给国内读者,使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学的精神。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黑信封》可能是马内阿最重要的作品。  美国著名中国学家魏斐德先生向中国推荐当代最具天赋、最具独创性、屡获欧美文学大奖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纯粹的东欧作家。  ——诺曼·马内阿  敏锐的触觉、独特的原创……马内阿用一种令人折服的全新手法诠释了这个熟悉的世界,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创作天赋。  ——《华盛顿邮报》  描述极权主义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在痛苦的呐喊声中,我们听见了一个全新的声音——马内阿的声音——时而深沉,时而高亢,时而幽默,时而悲凉。  ——《洛杉矶时报》

内容概要

诺曼•马内阿  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1986年因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而离开罗马尼亚,先到西柏林,1988年到美国。从此在美国定居,并以执教、写作为生。主要作品有《十月,八点钟》、《论小丑:独裁与艺术家》、《必须幸福》、《黑信封》、《流氓的归来》等。
马内阿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其中有意大利诺尼诺(Nonino)文学奖、西班牙《前卫报》最佳外文著作奖、美国全国犹太图书奖、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06年,《流氓的归来》获得了法国图书的最高奖美第奇奖。
诺曼•马内阿文集:
《黑信封》(长篇小说)
《流氓的归来》(回忆录)
《论小丑》(随笔集)

编辑推荐

  诺曼·马内阿因其无比深厚的同情之心以及“充满激情、刚毅、令人振奋的文学正义感”而受到广泛赞扬。他从齐奥塞斯库时期的动荡局势中获取灵感,他的创作可以和卡夫卡、果戈理相提并论。长篇小说《黑信封》,可能是马内阿最优秀的作品。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精神病人”托莱亚的眼里,布加勒斯特的这个春天灿烂疯狂,弥漫着躁动、毒素和乖张。这位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少年时代因一起交通事故惹下命案,留下心理创伤;青年时代,才华横溢的他又因“道德问题”被迫离开教师岗位,曾被投入大牢,又被离奇释放,命运跌宕,与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解开40年前哲学家父亲老马尔恰的死亡之谜,还有马尔恰家族一夜之间突然衰败的重重疑云,举止怪异、目空一切的托莱亚挣扎、周旋在这个极权统治下的物质匮乏、精神苍白的社会里,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撕扯着一张张假面具,却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陷入一张悬念迭生的大网:虚伪卑鄙的独眼龙精神科医生,像影子一样纠缠着他的情报员,公饱私囊、色厉内荏的同事,还有那个诡异肃杀、实为特务组织的聋哑人协会。孤独的侦探手持一个神秘的黑色信封,那个记载着罪恶、泄露着真相的唯一证据,苦苦追寻凶手,那名用胶卷记录下历史,给世人留下一部令人惊诧的图片档案的摄影师,而其人却如同蒸发般消失,当托莱亚终于敲开告密者的家门,等待他的,是一条与他同名的恶犬。最终,黑信封被撕成了碎片,老马尔恰的鬼魂再现,而托莱亚,被当成真正的疯子,被情报员所发展的线人——房东太太所告发,一丝不挂地进了精神病院。
这是一个“非正常人”叙述的故事,充满了迷乱、隐喻和梦呓。全书由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场景构成,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的风貌画卷。
封底/赞语:
诺曼•马内阿因其无比深厚的同情之心以及“充满激情、刚毅、令人振奋的文学正义感”而受到广泛赞扬。他从齐奥塞斯库时期的动荡局势中获取灵感,他的创作可以和卡夫卡、果戈理相提并论。长篇小说《黑信封》,可能是马内阿最优秀的作品。
敏锐的触觉、独特的原创……马内阿用一种令人折服的全新手法诠释了这个熟悉的世界,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创作天赋。
——《华盛顿邮报》
描述极权主义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在痛苦的呐喊声中,我们听见了一个全新的声音——马内阿的声音——时而深沉,时而高亢,时而幽默,时而悲凉。
——《洛杉矶时报》

图书封面


 黑信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如果你对阅读有很强的征服和挑战欲望,那么推荐你读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同学借给我的,说实话,封面挺漂亮的,挺喜欢,封底说马内阿的创作可以和卡夫卡,果戈理相提并论,鉴于卡夫卡,这本书勾起我的阅读兴趣,翻开书,小五字体,300多页,看惯大一号字体的我,有些不习惯,坚持看了20页,似有所懂,又好像没抓住什么,像一个个不相关的片段,我想,这应该不是一个正常人写的书(后来,一查,果然如此)。零零散散继续读下去,读到70几页,飘着的感觉,有种迷离,苍白,像一层雾的感觉,但情节的连贯性还是没抓住。几经周折,我继续读着,希望有一天能落地。读到现在,我还是挺欣赏作者的文笔的,说不上干净,说不上诡异,有一番独特的味道。
  •     大概两个星期前看完的。每天抽时间断断续续的看,期间有几次不想看下去的心情,但碍于不看完此本无法继续下一本的强迫症逼迫,只好按捺着昏昏欲睡的心情看完。最后,我只能用“终于看完了”来形容读完的心情……此书……此书……容我寻得时机再慢慢体会……T_T(PS.评价随意点的)
  •     “我们的思想已经被过多的沉睡,被过多的章程、欺诈和限制所麻痹。这种中毒至深的限制,这种持续进行的无聊压制,危险,而且永不停止”这是一个发生在“充满敌意、桀骜不驯”的春天的故事。这真是一本很难读的小说,要花很久才能习惯作者讲故事的方式,读完了也不知道故事是如何结束的。就为了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多拼一块罗马尼亚,拼一下也要看完。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以精神病人视角写的书……果然读不懂……哪怕是一页书里的内容……都读不出逻辑和意义……我败了……
  •     有点胡言乱语,读了二十几三十页,还是找不到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中心思想,甚至社会背景都看不出来,感觉是疯狂的“精神病人”,暂时放置到了一边,不知道是否还读的下去
  •     那一瞬间,我以为我懂了,然后,又糊涂了
  •     在前几十页很顺畅的阅读体验之后,我发现我读不懂它,被噎住了,无法下咽。但它无疑是本好书。
  •     能有比这本书更晦涩,黑话更多的书不?能不?能行不?
  •     有点破碎
  •     阅读这部神作之前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具文艺气质注定会被这书压垮。相信译者尽了力,谵妄迷狂的语句,处处隐喻。可惜没有收录任何专业性解读评论,想必是内容过于晦涩之故,兼之国内的学者不够重视。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绕不开社会的“戕害”,变故肘生,逻辑崩溃,虚实莫辨,台上不过是一场小丑当正主儿的荒诞滑稽剧而已。
  •     混乱,跳跃,迷幻的语言文字 物质匮乏的社会,精神空虚的人 周围每一个人仿佛都会出卖和叛变 看的很沮丧和郁闷
  •     晦涩
  •     读不懂,弃了!
  •     成功没看懂,一点儿没看懂。
  •     我尽力了。。看不懂。。。
  •     终于用一晚上看完了
  •     一些人故意地讓另一些人痛苦 不快 受到折磨 這是多麼令人傷感乃至絕望的事
  •     “我努力寻找一个隐喻,表现我们封闭而残缺的社会,表现内心难以释放的压力和痛苦,表现人们的沮丧和挫败感。我要创造另外一个现实,来表达我们实际的生活:无尽的队伍(为了面包、手套、肥皂、汽油和手纸)、可怕的医院,无处不在的告密者和夸夸其谈的骗术;寒冷、害怕、玩笑、默然、疲乏、恐惧甚至我自己的痛苦。孤独的个体和群众。绝望、爱、恐惧、罪恶、脆弱、幻想和噩梦。”
  •     看了几个月了,写的是个精神病人,我怀疑作者是不是精神病人,不然这也模仿的太像了,希望我不会变成精神病人。总算看完了,再也不敢拿起这本书了
  •     耐心看翻译本真是个难熬的过程
  •     难得能有个精神病患者对政治的嗅觉这么敏锐。
  •     看不懂的书都应该给五星,我以为是自己智商缺陷看不懂,看来不是
  •     如果有可能的話,很想給十星。
  •     他的《流氓的归来》比他的小说更好看。
  •     反复看了几次才捋清关系,没看懂不敢妄评
  •     无疑是本好书,但我读不下去了……
  •     愣是没怎么看懂
  •     必读小说之一~
  •     马内阿使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叙事手法(闪避故事情节,从梦境与幻觉抄小路进入核心),使得该书像密码一样难解。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变得不再重要,罗马尼亚的充满毒素与暗影的社会现实却越来越揪紧读者的心脏。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但能在绝美的文字中窥见到独裁的深渊,已经足够。4.2
  •     晦涩难懂,卡夫卡的 我还能看看,马内阿的 读不下去。当然这和内容本身的好坏 没什么关系。。。
  •     刚看完,过程是这个相当的费劲啊,很多地方不知道讲个什么,有些人还没记住……还好一边看一边想,知道个大概,有空再看遍……希望会有新收获,不错的书……
  •     没劲啊。。。
  •     不合时宜的读物。沉闷。适合十分闷骚的人类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