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韬奋评传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13057112
作者:陈挥
页数:389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一、从“大家庭”到“洋学堂” 1.清廉正气的家传1895年11月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韬奋出生在福建省永安县一个姓邹的官僚家庭里,取名恩润,乳名荫书。“韬奋”是他的笔名,1928年11月18日在《生活》周刊“小言论”专栏上首次启用。他曾说过:“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意思就是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1931年1月1日,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梦想的中国》时首次署名“邹韬奋”。他曾经用过的笔名还有:谷僧、心水、思退、粹缜、灵觉、因公、惭虚、秋月、落霞、春风、孤峰、太平、清风、云霄、静渊、愚公、笑世、木旦、韬、润、马来等等。邹氏是一个勤劳俭朴、富于进取的家族。春秋时期宋国的邹邑乃是邹姓的发祥地。公元前710年(周桓王十年正月),宋国大臣华督发动政变,司马孔父嘉遇害。孔父嘉之长子木金父前往鲁国,遂成平民,以亡父之字“孔”为姓。孔父嘉之次子宣靖公则留邑力顶华乱,以祖父正考父的食邑“邹”为姓,揭开了邹姓历史的第一页。汉武帝的时候,邹仲俊公随卫青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东鲁郡侯。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仲俊公的孙子光启出任江西抚州刺史。从此,邹氏南迁,开始在江西落户。据《邹氏家谱》记载,韬奋的祖籍是江西省余江县潢溪乡沙塘村。韬奋是邹氏迁来余江的第10代。按“满玉隆有,文泗律宇,国恩嘉庆,人寿年丰”的次序,韬奋属“恩”字辈。祖父邹舒宇(1833—1908),字在宽(公度),号小春(晓村),自诩半一山人,擅长诗和书法。他自幼贫困,多年苦读后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中了清朝拔贡,以七品京官分发到福建省候补知县,先后任福建省永安县知县、长乐县知县、延平府知府。1900年告退后回江西老家定居,1908年病故。邹舒宇是一个有一定志向的封建官吏。我们从《邹氏家谱》中所收入的邹舒宇的诗稿中,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心境。1898年,他在《戊戌花朝后三日卸永安篆报别》中写道:易俗移风本极难,中流敢道挽狂澜。清勤励我差堪信,听断犹人总不安。献颂绅耆循向例,讥含妇孺怕旁观。翻令局内增惶悚,那有余思系去官。韬奋的弟弟邹恩洵在回忆祖父时说:“我们的祖父由于苦读中了‘功名’做了官。他因为自己是穷苦出身,极力清廉自持,只以‘书礼传家’四个字作为他的心愿,并且受了初期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感染;在清朝中叶后期‘文字狱’风气还存在的时候,他的一篇文章中却写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的大胆的话语。”在腐败成风的封建官场里,邹舒宇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能够自己保持清廉,严格要求后代,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性格,对于其后代人格的形成,应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他在《题断梅》一诗中写道:高枝一折近尘埃,铁骨冰心总不灭。任是雪霜倾力压,花偏倒向上头开。父亲邹国珍(1876—1948),字好意,号庸倩,是邹舒宇的第五个儿子,在同辈中排行十四,娶查氏为妻。查氏去世后,他又先后纳魏(国钰)(1888—1977)、陈(1895—1935)二氏为妾。共生育6男9女。在邹舒宇年老告退以后,邹国珍携带家眷到福州做候补官,一直等了多年,才在福建省盐务局下面当了半年诏浦场盐大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盐场场长)。1915年迁居北京,在财政部印花税处任第二科科长。1927年以后即退休在家,未参加过任何党派,也不信教。抗战爆发后,尽管汉奸殷汝耕曾来威胁利诱,但仍没有接受任何敌伪职务。他的洁身自好的品质,对子女影响很大。“五四”以后,由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他曾经邀约旧友金玉田等一起集资、筹划创办纱厂,结果不仅工厂没有办成,反而欠了一身债,弄得终身潦倒,一事无成。1948年在北京去世。母亲查氏(1879—1907),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大家庭,排行十六,被称为“十六小姐”。15岁出嫁到邹家后,又被称为“十四少奶”。后来丈夫做官后,人们便叫她“太太”。她的一生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尽管查氏在韬奋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还是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9年后,韬奋特意撰写了一篇充满真挚感情的纪念文章《我的母亲》,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韬奋认为他的母亲,具有“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是他生平所见过的女子中最美的一个。由于丈夫整天在官场“应酬”,家里都靠她张罗。因为生活窘困,除了自己孩子的衣服鞋袜以外,还要接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以补贴家用。韬奋从小就非常体贴母亲,对于母亲的日夜操劳,他一直感到不安。他在回忆母亲的时候有过一段生动的描写:“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地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艰难的生活和沉重的负担,使查氏在29岁时就抛下3男3女,过早地离开了人间。2.大家庭里的长兄韬奋共有兄弟姐妹15人,他排行第一,有5个弟弟,9个妹妹。二弟邹恩泳(1897—1943),字荫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和韬奋一起在南洋公学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韬奋后来转入了圣约翰大学,他则继续留在南洋公学土木科,直至毕业。20年代初,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公费留美深造的机会,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先是在唐山交通大学任教,是当时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后回到上海,在工务局任工程师。1934年任上海市公用局第二科科长。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因不愿为日本人工作,离开上海到昆明,在云南大学土木系任教授。1940年离开云南大学到专营贸易运输等业务的中国通运公司任经理。长期以来,他和大哥韬奋一起,承担着赡养老人和照顾弟妹的重担。1943年因患癌症不幸去世。三弟邹恩鸿(1904—?),字荫运,20岁左右就去世。四弟邹恩洵(1914—1966),又名恩沪、问轩、文煊。在学生时代,他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拥护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32年,他在江西念中学的时候,由于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参加了21个中等以上学校举行的罢课运动而被反动当局扣押了一个多月。幸亏有两个哥哥的援救才获释放。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正在北平上大学的邹恩洵在总指挥部工作,并参加了“左联”。不久,他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他离开北平来到南京,发起组织了“平津流亡同学会筹备会”,团结各校的流亡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他在给《抗战》三日刊写的一封信中说:“我们是一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敌人只能烧毁我们的学校,夺去我们的家乡,不能扑灭我们的爱国心,杀尽我们年轻人。只要我们生存着,我们誓必保卫祖国,收复失地,根绝日本帝国主义于人世。”1938年,他又回到江西,大张旗鼓地从事“抗战救亡”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国民党政府卑鄙无耻地诬陷他是“汉奸”,再次把他逮捕。后来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才获保释。邹恩洵先后担任过北平左联中大支部书记,北平左联市委委员,北平中大党支部书记,北平东区区委书记,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党团委员,北方局军委秘书,全国学联、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委,江西省临时省委书记,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部长,绥德特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1945年随军来东北,先后担任松江省委秘书长,延寿中心县委书记,哈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局派赛马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党委书记,鞍山市委书记。全国解放以后,先后任旅大市委宣传部部长,一二。厂厂长,黑龙江省地方工业部部长,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致死。五弟邹恩溎(早逝)。六弟邹恩洛(1918—1996),1942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先后在山东、西安、重庆、遵义、湖州等地做过中学教师等工作。1951年进入山东医学院工作,1953年晋升讲师。1956年到新疆医学院组胚教研组工作,1975年任组胚教研组主任,1978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7年退休后定居浙江湖州,1996年去世。大妹邹恩敏(1900—1981),从小因家境贫寒,经济拮据,只能在家自修。后来在大哥的资助下读了两年英语。23岁时离开福州到北京慈惠护士学校学习。1927年起先后在北京首善医院和北大医院药房任调剂师。解放后一直在中国医药公司北京市公司工作,先后任第一门市部、第二门市部和特药门市部主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8月退休后,人老志不衰,拒绝了大嫂、妹妹要接她到上海颐养天年的邀请,积极投身于街道里弄的工作,为创办街道的图书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她说:“一个共产党员,只要生活一天,就应该为党工作一天,因为我们是人民的仆,是社会主义社会真正的主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都曾报道过她的先进事迹。1964年8月至1981年1月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第四届委员。二妹邹恩俊(1902—1969),1922年随父亲到北京生活。1922年至1925年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求学。1925年至1938年曾先后在北京慈惠学校、北京华北药科讲习所和上海医学院化验室学习药物调剂。1941年起从事医药化验工作。

前言

韬奋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新闻记者,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他的文章曾经唤起多少人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的成长。韬奋的一生大部分是在上海度过的。他在上海接受新式教育,完成了学业;他在上海开始了编辑、记者的生涯;他在上海建立了和谐、美满的家庭;他在上海创办了生活书店,达到了事业的高峰;他在上海从一个爱国主义、民主主义者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特别要指出的是,韬奋到上海以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小、附中,一直到大学整整学习了七年。这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0多年前,韬奋为纪念南洋公学(当时称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建立20周年所写的专文中明确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吾工业专门学校者,吾中华新学之先锋,而优秀人才之渊源也。树东南之风气,震声誉于环球。”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势中,韬奋不畏强暴,积极创办报刊,努力唤起民众,以犀利笔锋,怒斥敌寇,反对投降,主持正义,传播真理,为民族解放呐喊,为人民民主呼号,在中国人民苦苦求索的漫漫长夜里,成为一代青年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追求进步的灯塔。正如周恩来所说:“在他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

后记

我对韬奋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的学习与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87年9月,上海师大学报发表了我撰写的第一篇有关韬奋研究的论文《简论邹韬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这是我踏入韬奋研究领域的第一步。1990年11月,我应邀参加了中国韬奋基金会和韬奋纪念馆等联合举办的“韬奋研究首届学术研讨会”。1992年,在学术界前辈王元化、罗竹风的热情推荐下,我申报的有关韬奋研究的课题被特批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从此,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韬奋研究的工作中,特别是在韬奋生平史料的挖掘、考证及其思想发展的研究方面作了较多的努力。为了解决韬奋研究中的一些难点,使资料尽量准确、翔实、可靠,我利用节假日走南闯北,先后到北京、哈尔滨、沈阳、大连、重庆、广州、武汉、福州、贵阳、苏州、湖州、南通、余江以及香港等地查阅档案资料,拜访有关人士(包括韬奋的亲属、老同事、甚至听过他演讲的人),考证核实了韬奋的出生地、韬奋在上海居住过的地方、生活书店和《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的旧址、韬奋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活动日程,以及韬奋15个兄弟姐妹的简历等细节,解决了一些久悬未决的难题。1995年8月,《解放日报》理论版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我的第二篇论文《抗日先锋,民主斗士——试论韬奋的抗日救国思想》,更是增加了我对韬奋研究的信心。此后,在收集、梳理、分析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我又先后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了26篇有关韬奋研究的文章,撰写了2本专著:《邹韬奋:大众文化先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韬奋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5年,我有幸成为韬奋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员。在上海交通大学老领导范祖德副校长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天蔚总编辑的鼓励下,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的支持下,我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又对韬奋的思想和业绩从新的视角作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思考,终于在韬奋逝世65周年前夕完成了《韬奋评传》的写作。

内容概要

陈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书籍目录

一、从“大家庭”到“洋学堂”    1.清廉正气的家传  2.大家庭里的长兄  3.“官僚”家庭的平民生活  4.严厉的启蒙教育  5.从“私塾”到“洋学堂”二、南洋公学的“优行生”  1.求学南洋公学  2.萌发文史兴趣  3.扎实国学功底  4.奠定英语基础  5.经济困境中的“优行生”三、“思吾敬爱之校风”  1.拳拳爱校心  2.直击考试制度之弊  3.为人、问学与交友  4.母校二十周年纪念之感想四、散去的工程师梦想  1.远生和“北京通讯”的魅力  2.梁启超和《新民丛报》的影响  3.深受欢迎的家庭教师  4.叩开圣约翰的大门五、“五四”浪潮中的奋斗青年  1.青年之奋斗,国家之希望  2.与封建专制主义决裂  3.大力提倡发展教育和科技  4.与圣约翰的临别赠言六、“曲线”就业之路  1.黄炎培慧眼识才  2.潜心职业教育的研究  3.职教社的职业指导运动  4.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师  5.《时事新报》的秘书主任七、小家庭的美好开端  1.初次婚姻的曲折经历  2.与沈粹缜喜结良缘  3.沈粹缜的关爱与照料  4.孩子的出世  5.和煦温暖的小家庭八、海上新《生活》  1.焕然一新的《生活》周刊  2.趣味性与价值性的契合  3.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  4.徐伯昕的鼎力相助  5.编辑和作者队伍的建设九、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1.宣传孙中山的生平和思想  2.介绍印度民族英雄甘地  3.妇女的地位和教育改革  4.关于民族复兴的三大工作十、为中西文化交流努力  1.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2.编译《革命文豪高尔基》  3.融会中西文化的中国人  4.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异同  5.兼容并蓄的中西文化观十一、为民主政治呐喊  1.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  2.刊物的“报格”和编者的“主权”  3.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工作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十二、“九一八”的炮声中  1.宁死不屈,捍卫国权  2.全力支持淞沪一·二八抗战  3.和胡适分道扬镳  4.政治觉悟迅速提高  5.世界观发生显著变化十三、生活书店的创办和发展  1.创办生活书店,实行科学管理  2.坚持人才主义的用人政策  3.与作家携手,对读者尽心  4.胡愈之的巨大贡献  5.鲁迅的关怀和帮助  6.革命文化的堡垒十四、赴欧美考察世界大势  1.踏上欧美考察的旅程  2.领略意大利的历史文化  3.瑕瑜互见的法国  4.在伦敦研读马列著作  5.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6.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联  7.对美国社会的全面考察  8.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十五、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  1.《大众生活》的创办  2.斥责日本所谓的“三大原则”  3.全力支持“一二·九”运动  4.决不投降于任何反动势力十六、真正“人民的报纸”  1.沪上筹办《生活日报》  2.《生活日报》在港出版  3.积极推广大众文化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生活日报》的办报宗旨十七、全国各界救国会的领袖  1.积极参与救国会的组建  2.“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  3.团结御侮,建立联合阵线的主张  4.对鲁迅的悼念与敬意  5.声援上海工人和绥远前线的抗日斗争十八、铁窗生涯的锤炼  1.国民党当局和日本军方的勾结  2.“七君子”被捕  3.不做亡国奴的共同心愿  4.各界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  5.坚持真理,力争救国无罪  6.在狱中坚持勤奋学习十九、为抗战胜利而奋斗  1.主编《抗战》三日刊  2.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3.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  4.坚持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十、从汉到渝的艰难岁月  1.离沪撤往内地  2.在江城创编《全民抗战》  3.最可敬佩的朋友:周恩来  4.争取抗战胜利的精辟见解二十一、全力以赴推进宪政运动  1.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2.“晴天霹雳的宪政运动”  3.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提案  4.翻译《从美国看到世界》和《苏联的民主》二十二、极度艰苦的环境中谋发展  1.生活书店的新发展  2.蛮横的图书杂志审查制度  3.国民党当局对生活书店的摧残  4.被迫离开重庆二十三、关于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1.正确理解民主集中的管理原则  2.爱护干部与维持纪律  3.全面加强员工的职业修养  4.工作实践中的学习二十四、在香港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与金仲华重逢  2.复刊《大众生活》  3.与宋庆龄的深厚友谊  4.太平洋战争爆发二十五、隐居广东的时日  1.艰苦跋涉至东江  2.东江纵队的热情接待  3.考察东江游击区  4.梅县江头村的隐居生活二十六、考察华中抗日根据地  1.北上苏北解放区  2.深入华中抗日根据地  3.以演讲鼓舞群众的抗日斗志  4.陈毅的关爱与钦慕二十七、病逝申城英灵永存  1.同病痛作顽强斗争  2.对国事的最后呼吁  3.未能述尽的人生经历  4.临终前的入党志愿  5.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记

编辑推荐

《韬奋评传》: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在民族危机十分深重的今日统一的目标就是抗敌,救国离开了这目标就无法统一起来,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光明地位是要我们用热血代价,去换来的是要我们肩膀紧接着肩膀,对着我们民族的最大敌人作殊死战去获得的。

作者简介

《韬奋评传》讲述了:韬奋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新闻记者。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他的文章曾经唤起了多少人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的成长。《韬奋评传》通过介绍韬奋曲折的求学经历、艰辛的创业过程和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体现出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他那种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而顽强奋斗的可贵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书封面


 韬奋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邹韬奋的感性认识大多还是来自于《韬奋评传》一书。 《韬奋评传》详细描述了邹韬奋曲折的求学经历、艰辛的创业过程和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中也穿插总结介绍他每个时期的思想变化,读起来故事性强,朗朗上口。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三个地方:曲折的求学经历如书中所写,邹韬奋过的的确是“官僚”家庭的平民生活,甚至过的是穷苦生活。他上学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经济拮据。可是,让人感动的就是邹韬奋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向上,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他一方面保持优异的成绩,通过类似于我们现在奖学金的方式来获得减免学费等奖励;一方面积极做家教来贴补家用;除此外,他还向各《申报》等报刊投稿,不仅解决了经济上的部分问题,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书中最让我难忘的一个情节是,写到邹韬奋圣约翰学校毕业的时候,这样描写到:在毕业典礼上,邹韬奋传者赊账做的西装,夹在笑嘻嘻的、很快乐的同学和同学的家属中,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情感,——与其说是胜利的感觉,不如说是伤感的意味居多。他说“我的大家族住在北平,自己还未结婚,没有什么叫起,也没有什么爱人,来分受我在这刹那间的情绪上的反应。所以我很觉得好像是个孤零零的孤儿夹在怪热闹的环境中,想到平日的苦忙,想到平日的奔波,想到平日筹措学费的艰辛,想到这一天所剩下来的是三四百元的债务和身上穿着的赊账的西装!这种种零零碎碎的毫无系统的念头,像闪电似的在脑际掠过去,竟是我在刹那间‘生踢门陀’(sentimental)起来了,眼眶里涌上了热泪——莫名其妙的热泪。但在前后左右都充满着喜容和笑声,独有一个人掉泪,似乎是怪难为情的,所以立刻装作笑容,把那涌上来的热泪抑制着向里流。” 这样的心理活动,可能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在应该欢乐的时刻会有这样的想法,然而过了之后,还是会“把那涌上来的热泪抑制着向里流”,还是会选择坚强乐观的看待明天。对母亲深切的爱邹韬奋的一生也一直在为妇女的权益解放而斗争,这种对女性的美好印象应该说最先来自于他的母亲。虽然邹韬奋的母亲查氏在他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还是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们都忘不了邹韬奋在那篇《我的母亲》中,是用了怎样的笔触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 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意,而邹韬奋又何尝不知道母亲对他的爱呢?在父亲检查他作业的时候,背书时提示一个字就狠狠的在手上打两板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这样的文字,对来让人动容,这样的情节,不都是似曾相识吗?让自己的脚步与时代同步韬奋精神之所以影响几代人,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国家的目标融合在一起,以小我的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他的身上总是体现出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之初,就充满了改革的精神,他力求刊物贴近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群众,忠实反映民众和青年的心声,因此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量达15.5万份,为当时全国期刊发行量之首。他又创办了生活书店,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56个分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和马列著作的重要文化阵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国难当头,邹韬奋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从此他始终把编辑报刊、出版书籍作为抗日救亡的武器。他率先在《生活》周刊上增刊国难惨象画报,揭露日军暴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韬奋发动《生活》周刊的读者捐款,支持抗战,并创办了生活伤兵医院,收治负伤将士。在陈列室我看到了读者排队捐款的照片和伤兵医院救治伤员的照片,还有《生活》杂志为抗日军队募捐钱物的收据。1933年6月18日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韬奋也被列入黑名单。他被迫流亡海外到意、英、法、德、美、苏等国考察。他回国后于1935年11月他又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与反动派针锋相对地斗争。1936年11月22日深夜邹韬奋遭国民党政府逮捕,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同时被捕,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抗战爆发后,“七君子”获释,“八•一三”后,韬奋苦战五昼夜,出版了《抗战》三日刊。后来他转赴武汉、重庆、香港,继续主编《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大众生活》等刊物,并在重庆、武汉、西安、桂林、昆明等建立生活书店分店,陈列室里展出了当年出版的大量马列、毛泽东著作和进步书籍。1944年7月24日韬奋与世长辞,中共中央发了唁电,并追认他为中共党员,11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他那种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而顽强奋斗的可贵精神,或许正是我辈有志于从事出版事业的学生所需要学习和磨练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写得跟政治书一样。
  •     也没比《邹韬奋传记》好到哪里去。
  •     阶级斗争是有色眼镜。。。
  •     文章对邹韬奋的生平描述的非常详细,文笔流畅,读起来故事性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