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周有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走读周有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ISBN:9787503429576
作者:陈光中
页数:32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而为姐姐和妹妹的婚事积极奔忙的张允和,自己的夫婿却来得很从容,那就是周有光。张家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九如巷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他与张允和并肩走过了将近70年的人生之路,那可真是一段悠长的故事,需要舒缓精神,慢慢道来。由于战乱动荡,张家姐弟陆续走出家门,天各一方,甚至有数十年中断了音讯,但这九如巷始终是他们眷恋的地方。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维系全家人感情纽带的,是一本特殊的刊物——《水》。受父母影响,姐妹都喜好文学,于是组织了一个“家庭文学团体”——“水社”。几个弟弟看着羡慕,也组织了一个“九如社”。相比之下,还是“水社”显得更加兴旺,她们的社刊《水》办得红红火火的,连“九如社”的成员也不由自主地参加进来了。《水》的“发行范围”虽然只限于张家的成员以及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但办得十分“正规”,大家都踊跃地为它投稿,并十分积极地刻版、油印、装订、分发,忙得快乐而有趣。直到1937年,因战乱的影响,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要说一个家庭刊物也并不算什么稀奇,据我所知,一些文化人的家庭同样有过以孩子们为主体的家庭墙报、家庭“报纸”什么的。但《水》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停刊近60年之后,居然又更加红火地复刊了。那发起者,就是张允和。这真是一份十分有趣的刊物。用“自封为主编”的张允和的话说,是“世上最小的杂志、最老的主编”。复刊后的第一期《水》只印了25份,但它的读者越来越多,传阅范围已经穿越了国界,远及欧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实读者之一,每期必看,甚至在自己的住址有变化的时候还及时打电话通知“编辑部”,以免收不到。著名出版家范用称《水》的复刊为“本世纪一大奇迹”。从第七期开始,已是“二八年华”(对自己88岁的戏称)的张允和“退居二线”,改由“副主编”张兆和主持。由于后来张兆和身体欠佳,从第13期起,《水》的“编辑部”从北京移至苏州,由张寰和继续主持。张寰和送了我一本2002年4月30日最新出版的“复刊第19期”,是用复印纸单面“印刷”的。封面照片是位于苏州书院巷的江苏巡抚衙门旧址,由张寰和摄影。我在来他家的路上刚刚经过那里,但不知道那正是他们祖父张树声当年任职的衙门。这刊物虽然只有26页,内容却包罗万象。有关于张树声、张冀牖的生平介绍,有政论文章,有诗词歌赋,有日记摘抄,有报刊文章汇编,有绘画作品……我随手翻去,最先看到的是周有光写的那篇《走进世界》。文章针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性的大事,由《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谈起,说到中国传统的“出世”思想直接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巧妙地把加入世贸组织的“入世”与走进“尘世”的“入世”结合起来,阐述了“入世”的重要与必要。他说:“人民进入世界,才是真正的'入世'。……从'入世'之难,我们看到了自己离开世界还有多远。……走进世界,做一个21世纪的世界公民,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只有认真学习地球村的交通规则。”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视角独特,笔锋犀利,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97岁的老人笔下。这使我更加迫切地希望尽快见到那“二姐”夫妇。张家姐弟现在北京的有三位:二姐允和、三姐兆和与三弟定和。我向张寰和许下了一个诺言:回到北京后,逐一拜访他们,把他们近来的状况用相机拍下来,让他们姐弟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见面”。不过,我的诺言未能实现。

前言

我曾有意询问过20位朋友,算是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提出的问题很简单:“知道周有光吗?”有18个人茫然反问:“周有光是谁?”还有一个人做思索状:“周有光?是不是和沈从文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个回答,我不知应当感到欣慰还是悲哀:周有光的名气,居然还要从沈从文那里“借光”?只有第20个人很坚定地回答:“知道。不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嘛!”这回答还算靠谱,但不完全对。现今人们动辄授人以什么什么“之父”的名号,既不客观,也太俗气,周有光本人并不认可。说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始人之一,基本准确些。作为21世纪的现代中国人,只要你使用手机、只要你使用电脑,只要你查字典……你就离不开周有光的成果——《汉语拼音方案》。但是,仅凭这一点,还无法涵盖周有光那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更何况,他还在不断做出许多让人惊叹的新事情呢。说到这里,人们一定更要追问:“周有光到底是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前面那位朋友所说,周有光的确与著名作家沈从文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连襟。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出身名门,叶圣陶曾说,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沈从文同样幸福,娶到了张家三女张兆和。张家四女的婚姻,本来就是相当动人的故事。张允和不愧“才女”称号,晚年出版了多部文集,她撰写的《昆曲日记》,堪称研究昆曲历史的“教科书”;张家十姐弟早年创办的家庭刊物《水》颇有名气,在停刊近70年后由张允和主持复刊,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编辑”,至今仍由张家的成员继续编辑,海内外的许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实读者。所以张允和曾得意地拿自己的夫君打趣:“我比有光更有光!”然而周有光无须借助夫人或连襟的名气,自己本身就相当“有光”。周有光于1906年生于常州,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的时代,百年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在经济与金融领域颇有建树,50岁时却突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70多岁了还参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出版,是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的中方三位成员之一。家中小辈与他调侃,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合起来是一个○。周有光笑答:一点不错,我就是这么一回事!他说:“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1991年,“5岁”的周有光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他自命“学人”,把重新学习称为“自我扫盲”。他的“扫盲”成果是,20年来,基本每月发表一篇文章,每年至少出版一部著作。百岁以后——在他算来是“20岁”以后,还陆续出版了《百岁新稿》、《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见闻随笔》、《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周有光百岁口述》、《朝闻道集》、《拾贝集》等新作,内容涉猎广泛,观点相当尖锐,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2010年的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活动中,《朝闻道集》入选“年度十大好书”;2010年12月15日,周有光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政府、凤凰卫视联合评选的“中华文化人物”称号;12月19日,他又入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榜”,被誉为“大音之魅”而获得“中国魅力人物”称号。如此业绩,堪称文坛奇迹。有趣的是,2010年6月,已经进入人生第105个年头的周有光,还在网上开辟了博客;更有趣的是,他的博客不仅引来大批“粉丝”追捧,还招致许多恶言辱骂,而他对这些追捧和辱骂均付之一笑;他的口头禅是:“好玩极了!”这样一位“好玩极了”的老人,是不是很值得一读呢?我自2002年与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结识,屡经交往,自有许多感触积存心头,几经踌躇,终于经不起诱惑,贸然下笔写了这部书。自知文笔拙劣,只怕未能“有光”,反倒减彩,所以先把丑话说在头里:这书只是一幅技法欠佳的速写,要想真正品味“百岁学人”的文风,还是得去看他自己的作品。在这本书中,我依然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也不是游记随笔或采访手记,它似乎是一种“杂烩”,说不出什么明确的体裁和章法。笼统说来,它只是将我的“走读”过程及具体感受掺杂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力求使读者能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触动。如此尝试,希望能够为读者所接受。本书一共使用了270余幅图片,并依然保持我以往的习惯:其中的景物照片均属实地拍摄;那些人物画像、速写、地图等,也由我亲自绘制。同时,还选用了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家庭相册以及所著书籍中的部分照片,作为珍贵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历史照片,多是直接摄自有关的博物馆或专题展览。图文相辅,也可算是本书力求达到的效果之一吧,所以在书末特地编制了相应的“插图索引”。闲话少叙。这书是否值得一阅,还是等待读者评价吧。陈光中2011年2月于北京会城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让我动心的,并不仅仅是他的健康长寿,也不仅是他的笔耕不辍。人活百岁,如今并不稀奇;寿而能文,古来也不乏其人。我所真心敬佩的,是周有光的勇气——那种藐视俗流、敢说真话的勇气,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青果巷是我童年的摇篮。我是生在常州,长在苏州,读书在上海……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日本飞机来了,一个炸弹炸在我旁边……人家开玩笑说:“你们几个字母搞了三年。”我们谈话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对着一万株高粱在演讲。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耄耋之年,自我扫盲。“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上帝糊涂,把我忘掉了。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周有光

后记

在计算机上制作完成的最后一幅插图,是沙滩后街55号的地理位置图。巧得很,这天是2011年1月10日,距去年去有光先生家的日子,恰为一年。365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无息地过去了,实在让人感慨。绘制地图有一个特殊的效应:在重新接触那些地名的时候,会勾起许多具体而亲切的回忆。一年以前,我对其中的不少地方还是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和事情。而一年间,下江浙、去西南、走西北,屈指细算,仅乘坐火车所走过的路程,累计也有9985公里了。如今回想起来,在这“行万里路”的经历中,还是有许多收获和感动的。对于那些曾经给予过诸多指点和帮助的人们,我心中多有感激。最先想到的是张晓颖女士,当年正是由于她的建议,我贸然闯进了苏州九如巷张家,如此才有了这本书;她的夫君曹宁先生,作为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直给予积极的帮助,巧的是,此次去成都,我偶然得知他的父母抗战期间都在重庆,专程前去拜访,听两位老人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实难忘怀。至于苏州九如巷的张寰和先生,已是多次交往,那对坐恳谈的情景,历历在目。还有北京作家庞旸女士,常州青果巷的潘再生先生,周氏族人周蔚春先生,兰州的老朋友邵笑女士,以及许多偶然相遇不知姓名的好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妻子小敏,作为“第一读者”和“首席校对”,付出了与我同样多的劳动。当然,最应当感谢的还是周有光、张允和夫妇以及周晓平先生。这书中所引用的大量资料,源自周有光及张允和先生所著的《多情人不老》、《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怀宇撰写)、《张家旧事》(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最后的闺秀》诸多书籍以及家庭刊物《水》等;其中的许多照片,摄自他们的家庭相册。正是由于他们的信任与坦诚,才使我的“走读”得以顺利进行。如此,除了“后记”,这本书的所有文图已经基本完成。于是下笔写这“后记”。1月13日是有光先生105周岁的生日,本想前去祝寿的,更何况前段时间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先是肠胃不适,继而感冒,接着又持续咳嗽,让人很是惦念,早有探望之意。按常规,我自然是要事先打电话询问的,不料,连续几天,保姆小田接电话的时候口气都有些为难:这两天家里来人太多了!从电话里就听到那边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我想,还是等等吧。几天里倒是办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领导以及王文运先生,决定出版本书。这应算是送给有光先生一份特殊的寿礼吧。等到周家消停了一些,我终于得到上门的机会。仍是那间熟悉的小屋,仍是那张熟悉的小桌。见我进屋,他笑着挥手打招呼。此前他显然正在工作,那台熟悉的电子打字机就摆在桌上。他让我稍等一会,关上打字机的电源,用一块花布包袱皮裹好。我想伸手帮忙,被他拒绝了:“你不知道怎么放。”他自己把包袱塞到小柜旁的角落里,回身坐好,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好了!我们可以说话了!”时间是下午3时,有光先生该喝他那始终不变的下午茶了。我端起小柜上的杯子递给他,发现杯子是凉的。他解释说:“这个是酸牛奶。酸牛奶本来就是吃凉的,不煮的。因为我吃饭吃得很少,保姆说我营养不好,就吃一杯酸牛奶补充。”看来他已经痊愈了。听到我说书稿即将出版的消息,他很高兴,我乘机提出请他题写一个自己的名字,将来可以作为书名的一部分。在请名人题字这件事上,我一向有些胆怯,一旦遭到拒绝,难免感到尴尬。不料有光先生欣然应允,还嫌我带去的纸张太小,要保姆另取几张大的来。他说:“我写得大一些,你将来可以缩的。”在落款的时候,他停笔跟我商量:“我还是写1月13日,我生日那天?”我当然同意。此时我得寸进尺,又提出一个要求:“您能不能再写一个题词?随便写些什么,比如对未来的展望、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的回顾、对故乡的记忆……”他说:“好的。”他摊好纸,下笔就写。他写的是:“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他说:“我最近常常写这句话。这是整个世界观的改变。”在回来的路上,我始终在琢磨有光先生的题词。我想,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深思索。2011年2月于北京会城门

内容概要

陈光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出版《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一百万字。

书籍目录

自序
一、初识周有光
二、常州:礼和堂
三、常州:青果巷
四、常州-苏州:中学时代
五、上海:从圣约翰到光华
六、苏州-上海:九如巷与吴淞口
七、上海-杭州:温柔的石堤
八、上海-苏州:鸟鹊桥弄
九、重庆:观音岩葫芦
十、重庆:唐家沱
十一、成都:华西坝
十二、上海:东照墅
十三、北京:沙滩后街
十四、北京:《汉语拼音方案》
十五、北京:风暴乍起
十六、宁夏:西大滩
十七、北京:从沙滩到后拐棒
十八、“上帝把我忘掉了!”
附录一:周有光年谱简编
附录二:周有光部分著作书目
后记
插图索引

编辑推荐

《走读周有光》:行程上万公里,寻访八城故地,精选二百七二余幅图片,百年岁月娓娓道来……他曾是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他被媒体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自谓“百岁学人”/他是个“快乐老头儿”,期颐之年连获三个奖项,他的故事“好玩儿极了”!周有光最斤传记。一个人的经历,一个家庭的遭遇,一百年的社会进程。

作者简介

《走读周有光》作者陈光中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走读周有光》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图书封面


 走读周有光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图片、文笔都不错
  •     周先生在接受曹可凡的采访时说:我只是年龄长些,别人遇不到的东西,自己就遇到了(大意)。周先生的人生看似平淡,却是我们这一百年知识分子境遇的缩影,也是百年历史的缩影。
  •     冷僻书,试读之。读完发现很好看啊。周有光百多岁精彩人生,配上各地的照片与地图,故事十分有可读性,也让人掩卷感慨。
  •     有了周有光,世界亮堂堂。周有光的书读了不少,很有启发,很有裨益,希望大家都来读周有光,周有光是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不卑不亢,不俗不媚,伟大而又平凡。
  •     周先生一生挺有趣的,写的也蛮实在的,不错。
  •     普通的传记而已,不过可以学学百岁老人的生活态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