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的灭亡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09788838
作者:[美] 杰弗里·瓦夫罗
页数:485页

内容概要

【杰弗里•瓦夫罗】(Geoffrey Wawro,1960—),毕业于耶鲁大学,现担任北德州大学军事史中心主任。同时在“历史频道”主持多档节目。曾获奥地利文化部颁发奖章,以及军事史学会颁发Moncado著作优等奖。另著有Quicksand: America’s Pursuit of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 和 The Franco-Prussian。
【黄中宪】一九六四年生,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现为专职翻译。译有《天国之秋》《从帝国废墟中崛起》《战后欧洲六十年》《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成吉思汗:现代世界的创造者》《帖木儿之后》《维梅尔的帽子》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欧洲病夫 / 29
第二章 犯错与愚蠢之间 / 68
第三章 巴尔干战争 / 91
第四章 萨拉热窝逞凶 / 119
第五章 蒸汽压路机 / 143
第六章 格格不入之人 / 160
第七章 克拉希尼克 / 196
第八章 科马鲁夫 / 224
第九章 伦贝格与拉瓦鲁斯卡 / 247
第十章 死于德里纳河边 / 285
第十一章 华沙 / 302
第十二章 细长的灰线 / 324
第十三章 以塞尔维亚为献礼 / 348
第十四章 雪人 / 376

作者简介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哈布斯堡的灭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正好上个月刚读过三本塔奇曼,尽管还没读到《八月炮火》,暂时没有办法以两位作者对同一事件的讲法作比较,但读了这本也已经有此计划,以后会回来补上这一课,现在有点亟不可待先要写几句这部作品。以纯外行小读者的角度,先说两句译文。从天国之秋追过来,我觉得黄中宪先生的译文很讲究,可以说我请这本书的信心有很大比例竟是来自译者的金招牌,当然题材是有兴趣的,但毕竟一点也不熟悉这位作者。这一本坦白讲感觉没有达到天国之秋的译文那个水准的雅致与琢磨;尽管如此,也比去年读过的三本塔奇曼分别找的三位译者的成果水准都要高(《历史的技艺》的译笔应该是其中最好的),这也是塔奇曼那套译著我已经不太想再请齐后面几本的原因。简而言之,单论译文的质量,这一本可能还是比塔奇曼系列好多了。然后正题,如题。读了这本大体能够更明白塔奇曼讲的所谓历史写作的自觉的意思,历史写作与历史账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目标读者的心神。塔奇曼在《历史的技艺》里讲过大致的意思,我俗浅回忆一下:写作者要有一种江湖说书人的自觉和紧张感,为了下一餐的着落时刻要担心,如果围观的路人在一个个离开,那我恐怕得再卖力一点,那么对写作者来说,是要赶紧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精彩了。塔奇曼不啻历史写作者的佼佼者,可以归功于把自己的目标摆得更合情理,也就是一种写作要高于写史的,全程的自觉。在卷轶浩繁的材料堆中找到称手的资源,然后以作家的技巧编纂排列呈现给大部分非研究型读者,诱导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结论性质的评判。这里有一个前提,史实细节,具象化起来最好的例子就是塔奇曼永不厌倦地在材料堆中抄录的卡片,精当的细节从来不会拖叙事的后腿,而只会加强把读者拉进来共同体验的强烈代入感,读进去让你产生踏准节奏的酣畅过瘾,不让电影。反观这本《哈布斯堡的灭亡》。其实前五章的背景铺陈挺好看的,有明确的观点和分析。津津有味读过了第五章,已经开始察觉,一些段落基本是废段,比如:P130如此大量反复的议论夹在看起来完全未经挑拣的最细碎的细节里,连夹带裹,对作品最直接的贡献是字数,而最最惨重的损害可能是整部作品的节奏被拖散,比奥国衙门还低效,还更无的放矢。从写作的完成度来看,也就是基于史料的分析推演得出结论,整个后半部不是一般的不好看。自第六章起讲东线战史,本书已经不幸沦为历史账册。所谓账册,战史部分的砌蛋糕般的一层细节一层批评,事无巨细的经典反面教材,永远在重复细碎的事情,司令官的情妇写信来了,俄国战场上的沼泽地特别痛苦,所有参战国“什么都缺”,“愚蠢”,洋洋洒洒一整部官兵怨言汇编。但战况也完全淹没在如此胖大的一座蛋糕里。最反感的还在于作者永远以上帝视角不停念叨,你们快看啊,老皇帝这个老傻瓜,康拉德这个大傻瓜,费迪南这个中傻瓜,谁谁谁这个小傻瓜。读过的人恐怕都有这种 “烦死了!” 的感觉,密集程度之高不太可能体验不到吧,而作者自己真的不厌其烦。一路读下来耐心耗得干干净净,骇然发现连最末一章所谓结语,仍保持报纸摘要体,档案馆的门再也关不上了的惊悚,作者坐困愁城捶胸顿足,挣扎不出来,惨遭史料没顶。其实一个对战略战术军事史没有研究的普通读者,选择一本名为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且洋洋350千字的书,一般恐怕不是真想看战史日记汇编,而是前五章那样的奥匈帝国垮塌背景分析,和条理清晰,立场公允的一战地缘政治角力的来龙去脉,把细节以大致合理的配重镶嵌进分析主题里,结论性的语言严谨地紧跟在分析之后,这样估算下来,只把西线与奥国写到眼下这个其实并不深入的程度,200千字应该是足够了,实在没有必要塞进如此密度的档案原文。未完,待补《八月炮火》。BBC 刚拍的三集纪录片 <Vienna> 挺扫盲的,看风景也值: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52970/坚持看到此处的请收下一句肺腑之言,这本书已经超过百人打分,但不到8分,请之前其实应该警惕的 —— 豆瓣过来人的劝,听了只有好:)
  •     有关一战的史书,大多讲的是德国与法国、英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在西线的较量,如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马恩河战役”等。但我们都知道,一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世界大战,一方是协约国,包括法国、英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另一方是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但是,我们几乎很少看到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打过什么像样的战争,起过什么大的作用。本书就是从奥匈帝国的角度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了本书,可以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奥匈帝国参与的一战,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4年8月战争爆发开始,到1915年3月为止,这个阶段主要由奥匈帝国自己独立指挥,在南线以两个集团军三次攻打塞尔维亚,但三次均以失败告终。在东线以4个集团军对阵俄罗斯,经过加里西亚战役,包括克拉希尼克、科马鲁夫、伦贝格与拉瓦鲁斯卡等战役,以及后来的喀尔巴阡山战役,损兵折将,丢城失地。两个战线在短短7个月内总共损失了180多万兵力。第二阶段从1915年4月开始,直至1918年战争结束,奥匈帝国解体。由于经过第一阶段的惨败,奥匈帝国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无力再继续打下去,只能请求德军支援,并逐渐由德军接管部队的指挥权,由德国人主导战局,甚至主导了帝国的命运。作者首先介绍了战前奥匈帝国在政治结构、军事实力和民族构成等方面的现状,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遇刺的原因,奥匈帝国的反应,仓促、轻率做出的开战决定,以及对战略目标的选择等。然后,作者重点介绍了奥匈帝国在第一阶段的战斗历程,详细描述了南线开展的三次塞尔维亚战争,东线在加里西亚地区、伦贝格重镇以及喀尔巴阡山一线与俄军开展的几次重大战役。最后,由于第二阶段的奥匈帝国作为配角仅起从属作用,作者只是对后续几年的战事、帝国的结局做了简单的梳理,没有展开作详细的介绍。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奥匈帝国其实有两次机会,能够以很好的条件结束战争,但最终没有抓住机会,而是继续追随德国,由德军接管奥军的指挥权。在19世纪初的反法同盟国中,奥匈帝国是绝对的欧洲强国,幅员辽阔,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等,此外也包括塞尔维亚(南斯拉夫)、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但是,经过1859年意大利独立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的失败,奥匈帝国已开始逐步衰落。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一个二元制的帝国中,民族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匈牙利的强梁及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奥匈帝国的内耗。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安于现状,缺乏振兴帝国的雄心,无法有效地统治庞大的帝国。面对匈牙利的诉求又一味地妥协。在一个构成复杂的国家,帝国中枢领导乏力,缺乏梅特涅那样的政治家与外交家主政。即使皇储弗朗茨·费迪南没有遇刺,能够早日接班,其才干也不足与梅特涅比肩。最终,导致奥匈帝国在政治、军事和财政上毫无作为,一路衰败下去,使奥匈帝国成为一盘散沙。面对塞尔维亚的挑衅,俄罗斯的威胁,奥匈帝国本应迅速解决塞尔维亚,再掉过头来以全部兵力阻击俄军,等德军在西线打败法国后,腾出手来再向东共同对付俄军。但奥匈帝国却拖拖拉拉,错失良机。但为报复塞尔维亚,奥匈帝国还是兵分两路,一路在南线攻击塞尔维亚,一路在东线阻击俄军。根据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的兵力资源和动员能力,即使奥匈帝国以全部兵力对付俄罗斯,也仍显兵力不足,何况又分兵两路,在战略上已经先输一着。在战争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奥军在军事理论、战术原则、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方面的落后,多民族士兵混编的军队缺乏凝聚力,士兵不知道为什么打仗,语言的混乱也造成了指挥、协调与配合的困难。两个战线的指挥官均没有实战经验,且把司令部设在离前线一二百公里之外。作为负责奥军战略决策的参谋总长兼东线的最高司令官,虽说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也算是有名的军事战略家,但其前敌指挥能力明显不足,经常把部队调来调去,既无益于达成战役目标,又把部队弄得疲惫不堪,在与俄军对阵时屡屡败北。作为南线最高司令官的奥斯卡·波蒂奥雷克也是如此,高高在上,作风飘浮,既不了解瞬息万变的前线,也不了解士兵,更缺乏鼓舞士气,引领士兵争取胜利的统帅气质。总之,本书是对一战史实的补充,值得一读。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主旋律是两个病入膏肓的虚弱巨人之间的慢动作搏斗。在奥匈帝国被背后的小个子塞尔维亚在屁股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之后,另一个巨人俄罗斯以为对手露出了破绽,不料双方根本就是百斤八两:单是勉强站着都大汗淋漓,出拳更是绵软无力。只不过俄罗斯体型更大,稍占优势。每当奥匈不支,德国就要从西线的鏖战中抽出手来,给俄国几记重拳,帮盟友赢得一点喘息之机。终于,两个孱弱的巨人双双倒地。一个现了原形,从笨重的大衣里钻出来一堆大脑袋侏儒,原来这奥匈帝国根本就是一群侏儒叠罗汉叠成的假巨人;另一个倒地身亡,迅速腐烂,腐败的液体肆意流淌,污染大地。据说有那么几滴还溅到了中国,荼毒神州。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奥匈帝国多年来积贫积弱,帝国政府官僚机制腐败,各民族之间利益关系分歧巨大,从而发动不该发动的战争,正应了“多民族过度发动战争,必会危及自身”似乎解体只是早晚的事
  •     一战中的菜鸡互啄
  •     前几章分析奥匈帝国的致命缺点很有意思,后面几张就主要是战争过程的呈现了
  •     奥匈帝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主要是从奥匈帝国的角度讲述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和一战的经过,前面的描写还挺好的,到了战争处,希望他能修改下地图,标注一些战争点之类的
  •     在这场战争中有太多的错误和失算,奥匈帝国1914年的决定堪称是其中最应该受斥责的。
  •     哈布斯堡军队准备不周却自信满满,且因民族、宗教、利益的分殊而无法一致对外,遭到意料不到的痛击,从而使这个摇摇欲坠的君主国更早灭亡。这是旧中欧的墓志铭,对了解帝国的不自量力、政治人物的不负责任、可怕的人命牺牲,是一本很有益的入门书。
  •     在民族主义狂飙的背景下奥匈帝国本来就摇摇欲坠,然后这还不够,统治层还在花样缤纷的作死 说句题外话威廉二世有这样的猪队友也是忧伤呀XD 好奇葩好奇葩,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奥国不亡,没有天理!
  •     奥匈帝国的花样作死。
  •     历史的轨迹
  •     全书可概括为奥匈帝国死要面子活受罪,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一群老头让一大批年轻人白白送死并乐此不疲,一口烂牙却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被塞尔维亚虐完又被俄国虐,被打的那叫一个顾头不顾腚,最后还要德国人帮忙擦屁股→_→
  •     前面几章写的不错,对欧洲病夫的来源有很好的描述。
  •     此书可以当做是李德·哈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东线初期战役的详细描述。
  •     本书虽说叫哈布斯堡的灭亡,抛开前五章和结束语,直接赤裸裸的奥匈帝国行军流水日记,让内容本身很无趣。不过作为欧洲历史上统治疆域最大的王室家族,伴随最后两位皇帝的优柔寡断,本身家族的人才匮乏,康拉德等人的昏招频出,导致他们最终逐渐走入尘封的历史当中,也让人不甚唏嘘
  •     被哈布斯堡王朝的愚蠢惊到了
  •     侧重于对战事的描写刻画。维也纳,和柏林一样,同是黑暗的核心。
  •     详尽到琐碎的程度。如果不结合地图,这书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很容易让人云里雾里。
  •     开头理性批判段落有意思
  •     战前奥匈的内部困境写得还比较清晰明了,主体部分的战史就很一般,枝节太多而战争本身叙述不够。总的感觉是作者认为帝国末期的奥匈主政者全是废物。
  •     一群无能之人发动了一场荒唐的战争,愚蠢的消耗了无数生命,最终终结了一个古老的帝国
  •     什么东西啊!
  •     哈布斯堡的灭亡,多好的题目,却写成了奥匈帝国一战悲催军事史。英文题目也许更贴切。
  •     奥塞俄三熊菜鸡互啄
  •     ★★★讲巴尔干半岛的所有题材都很喜欢。
  •     这本书头重脚轻,1915年之前讲的很详细,1916年到解体一共没说几页。。。
  •     截取了哈布斯堡家族在一战前十几年的政治生活,可笑可惜可悲。
  •     哈布斯堡的崩溃是老年人必然死亡般的规律。多民族国家并非不能走进战争,但是一个没有共识的多民族国家走进战争,只能被撕碎。如果有天才的元帅能执行战术的胜利,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凋零的哈布斯堡根本没有这样的天才,只有官僚主义末期的怠惰、腐化和冷漠。
  •     哈布斯堡君主国——一个从中世纪走来的僵尸强国,在十九世纪民族主义取代宗教等作为主要动员方式的时代,已经完全被时代所抛弃。命运已然在劫难逃,只是他们选择了最可怕的死法。妄图通过战争解决问题,殊不知多民族国度发动的战争,必将危及自身。一场场惨败将天主之盾,欧洲保卫者的历史余晖彻底扫入历史的瓦砾之中。而瓦砾之中的于一战产生的弱小的中欧诸国也难逃二战德国苏俄的再次奴役。
  •     我敢打赌作者不是一位正直的史官
  •     有详有略,战争过程过多,比较感兴趣一战前期的民族因素和政治博弈部分
  •     翻译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但总体给五星
  •     奥匈帝国这个奇特的二元帝国,终于在一场大战中毁掉了自己。在开战之前,整个帝国就已经腐朽到了骨髓,反而像趁大战重现自己的荣光,最后得到了自己的墓碑。不过本书主要还是集中于战争的场面,对于帝国的其他的方面没有展开叙述,个人更感兴趣的是皇室家族的命运与归宿。
  •     一战前的奥匈帝国的衰败以及欧洲形势。全书的地图算是亮点之一。大半篇幅为一站东线战争史,作者显然将奥匈帝国的衰亡归结于一场不该打的战争。由于历来的史观,德国一直被当作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角,以奥匈为主角来讲东线的故事,视角很独特。
  •     讲述“欧洲病夫”的一战东线战场,写得琐碎而无聊。仅仅集中于描述1815年春之前的东线战场,之后的进程全部阙如。
  •     看哈布斯堡和罗曼诺夫这两个病入膏肓的王朝在各自的病榻前作垂死挣扎本该颇有趣味,可惜此书不但在中间铺陈了太多过于琐碎的战史细节,而且结尾处哈布斯堡的崩塌这部分又说得匆匆忙忙、戛然而止,那就有点对不起这个书名了啊。
  •     讲述自视甚高的奥匈帝国一错再错,走向覆灭的故事。关于战争的篇幅占了大部分,让对军事不大感冒的我觉得略无聊。开头几章分析奥匈帝国外强中干的实质,颇到位。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奇葩的悲剧。
  •     还可以,战争实在太残酷了
  •     因为写的是别人家的倒霉事,所以这本很好看。维也纳几乎集合了所有不可能获胜的理由,如此结果也并不意外。
  •     写的一般,内部有张力,匈牙利与奥地利之间的矛盾,多民族帝国,向心力不够。皇帝老迈,官员无能,准备不足,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战术,还停留在上一时代,一个帝国衰亡,总是百病丛生
  •     对自己不自知,轻起战争,迎接的是灭亡
  •     在Page One昙花一现的推荐列表上看到的,看了前言部分觉得写得不错。奥匈帝国的处境相当于近日看完的甲午海战前清帝国的处境,积贫积弱,四处都是分崩离析的危机。
  •     三大作死帝国,东亚病夫满清帝国,亚洲病夫奥匈帝国,横跨欧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
  •     如果不是有意大利在,哈布斯堡就是在世界大战猁负责给世人添加笑料的那个了…
  •     这本书的重心是,试图用1914年对塞尔维亚夏季攻势的失败来论证哈布斯堡帝国军政的致命弱点。想法很好,但是导论中对整个帝国的颓势的叙述铺得太开,导致最后猛然收回到具体的战役细节上出现了脱节。而且作品中对哈布斯堡独特的地方防卫军制度叙述得仍然不是很够,事实上一战中起到支撑战线作用的正是这些地方防卫军而不是KuK正规军。
  •     中国人容易理解德意志的统一,很难理解奥匈的解体。
  •     从奥匈帝国角度看一战,前半本书的节奏不错,不过后半本未免有历史流水账之嫌,对于细节的叙述太多太滥。
  •     写作风格偏枯燥平板,幸好那段历史特别有意思所以还算读得下去……总结一下哈布斯堡灭亡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纳为:日益尖锐的民族纠纷、古板落伍的皇室统治、杂乱无章的军队编制,和超级坑爹的匈牙利人,最后一个原因最重要
  •     写得很明白.
  •     本书与其说讲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不如说详细记述了奥匈帝国军队在一战爆发第一年各条战线详细的军事行动,如何进攻塞尔维亚,如何不自量力地进攻俄国以及毫无悬念的惨败。这个迟暮而傲慢的衰老帝国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之中难以自拔。军队被一群自以为是的庸才把持,不计其数的士兵充当炮灰。
  •     在作者笔下哈布斯堡王朝简直蠢哭了。对内不能解决多民族之间的矛盾,对外政策死要面子;军事上抱残守缺理论落后,武器陈旧;与盟国没有明确的战略交流;政治高层腐败,大战前夕还去度假。德国摊上这么一个队友,感觉比二战的意大利还坑。感觉作者是奥匈帝国的高级黑。东线战役写的有点太详细有些琐碎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