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原乡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0048548
作者:谢文哲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谢文哲,福建安溪人,1969 年3月生人。大学毕业后,从事高中教育十年,后在地方党政机关担任新闻、宣传、出版工作至今。兴趣为地方文史、民俗研究。中学阶段开始写作,撰写大量诗歌、散文、评论和新闻作品,创办多种报刊杂志,先后出版《门里门外》(海风出版社)《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台湾世界书局、美国Prunus出版公司同步出版发行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等著作。

书籍目录

序 王铭铭
自序
卷一 基因或密码
卷二 风土之种种
卷三 走读安溪
卷四 仪式、尊严和“我”
附录
后记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第一部茶乡大地风土考察著作,“一棵植物,改变了一个地方、一群人,丰富美好了这个世界。”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安溪的风土志。
作者回溯三百年时光,与历史对话,从安溪这“不可复制”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探寻铁观音这一伟大植物发源于安溪山岩之上的因缘际会。跟随作者走遍安溪的山川丘壑、村落茶田,我们会发现正是这茶乡大地的山、水、人、情,别样的风土,孕育了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非常意”。
端起一杯醇香的安溪铁观音,我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天然的“圣妙香”,其中还蕴涵着安溪人对天地人伦的敬畏崇仰之心、安溪大地深厚质朴的风土气息,流动着安溪铁观音与安溪茶乡、与广袤世界间的动人传奇。


 茶之原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谢文哲与安溪原乡首先,我想来谈谈这本书的作者,谢文哲先生。如果要写一篇“我所认识的安溪人”,他大概可以成为文中的一个章节。谢先生是爱书之人,好客豁达,而且十分勤奋。我们在安溪屡受他的无私照顾,心中很是感激。在他茶香四溢的办公室畅聊至深夜,品茶过三巡的经历,现在回忆起来也弥足珍贵。他是个谦逊儒雅的人,让我与平常印象中的政客很难相连。有次,王老师来田野看我们,和谢先生同坐一车。老师突然问我:有没有读过《草根卡里斯马》?我羞愧低头,表示还没有。当时不理解老师的用意,现在才渐渐理解谢先生与草根卡里斯马之间的关联。这位乡绅所代表的新兴地方力量,所阐发的地方性经验在王老师看来,是相当珍贵的。地方性经验与地方性知识之间大概是需要作出界分的,就像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之间需要作出界分一样。闽南地区之所以有趣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地方权威者们跃跃欲试,尝试从知道份子成长为知识份子,担当一份传承与教化的责任。在“唯经主义”下,我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安溪地方社会所呈现的文化自觉中最动人之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溪或许也可成为某种地方文化发展方式的原乡。铁观音风土7月在安溪做完田野后,我跑了趟东南亚。在吴哥窟逗留了数日,经同行的好友介绍翻阅了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之前只听闻过此书,不想如今亲临书中的“现场”。丰富而层叠的历史感在文字与建筑之间展开对话,我便因此获得可以阅读“真腊风土”的机会。周达观此书的重要性才渐渐有所体会。10月回国得知在安溪结识的谢先生出版了《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急忙找来翻阅。7月末在安溪的时候我和师姐已拜读过其中的几篇。读书时,我不自觉地和此前在安溪的田野经历相比照,也在字里行间找寻出当地人的理解。对文化的不同阐释方式与角度,让我恍然文化距离的存在。《原乡》从铁观音的本质属性开始书写,试图超越魏说王说的神话传说起源,形成一个对铁观音起源的科学见解。当然还不止于此,“茶的文化属性”、“茶的道德性”是铁观音为今日安溪茶代表的根本所在。所以作者在平实细述铁观音来龙去脉之余,又尝试铺展开了安溪社会更广阔的风土图景。如果说农作物离不开它所生长的自然环境的话,铁观音更加离不开安溪这片涵括地理人文等丰富内涵的“风土”。书中对风土内涵的解释不像学界那般旁征博引文化地理学等理论,它甚至不至于去添加“理论来源”或“文献综述”这样的篇幅。书中的风土之意大概需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一则蕴含在了作者亲力亲为下乡寻古籍,访古迹的体悟中。比如在写《茶路》这一篇时,作者由电视剧《林则徐》的拍摄说起,从史实与现实的关照中带来了主人公“林乾太”,又从游历汕头的经历说起,讲述了自己对林氏家族的田野调查。这中间作者所引述的《林氏族谱》、《武夷山市志》等材料显示出作者对茶路脉络追寻的朴实态度。二则反映在了作者为安溪乡镇立传著说的实践中。我们翻阅到本书的第三部分便可看到那些优美的名字:大坪、尚卿、龙涓、祥华、感德。这些美好名字背后所展现的安溪地方的丰富性与差异性由茶所延伸出的社会意义一一呈现。在田野时,安溪人常和我说,“茶要好喝,必须有丰富的内涵物。”是的,由扎实的材料,朴实的书写而带来的风土考察,不再是抽象的名词概念,而成为有内涵物的土地与人,以及这些人与土地互动而形成的广阔社会图景。敬风土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察风土、尊敬风土?为什么像本书这样的风土考察尤其难能可贵?在柬埔寨的时候,如寻常的游客一般我大概也会发出“好壮观啊”的赞叹。恢弘的建筑体屹立于我眼前,除了发出赞叹和从导游口中获知零星一点八卦大概旅程就此结束了。可是最终因为阅读了周达观的书,对于吴哥窟的理解才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在安溪喝茶时,大概也会发出“铁观音好喝啊”的赞叹,但仅止于此,未免遗憾。到底是这杯茶带领我们领略到了安溪的风土,还是安溪的风土造就了这杯茶,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有幸从安溪乡绅的抒写中领略了地方性经验的独特与深刻。返璞归真的“真”字在作者这里乃是土地的厚泽,风物的造化。不知百年之后的人们品饮铁观音时的心境是如何的。但我猜想,大概因为有了一本为茶立传的书,有了一本考察风土的书,铁观音的滋味会不同寻常。就像我在吴哥窟仰望高棉微笑,手捧《真腊风土记》的微妙心境。
  •     很小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茶,不是品茶,而是当做玩乐之余的饮料,年纪尚小,不懂茶事、茶道,只有一番牛饮。每日清晨,早起的祖父都会煮好一壶开水用来泡铁观音,这似乎成为了他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夏天,祖父总会托一把扇,眯上眼睛,轻轻咂上一小口,享受清茶给他带来的乐趣。冬日里,祖父怕冷,总是把自己裹得很严实,却一点儿也不懈怠喝茶,他说冬天喝茶暖胃,暖心。只要他一坐下饮茶,便雷打不动,怎样也舍不得放手。祖父不是很懂茶,但他爱茶,爱茶的香醇,爱茶的清冽,并因此喜欢这座城市,他年少时即已离开家乡,等到年老退休又回到故土,时间磨走了他的岁月,却磨不去他对养育他的土地和茶的热爱。父亲比祖父爱茶更甚,他与书做伴,与文章为友,但更多的时间,他都着眼于茶。父亲每次饮茶,必要先焚一线香,满室芬芳,有佛香,更有茶香。父亲煮茶沏茶比祖父讲究,家里、办公室里堆满瓶瓶罐罐,那都是他装茶的宝贝。经过繁杂的步骤,才能端出一杯完美的茶水。父亲沏茶,也写茶。他总行走于乡间,去探访茶人,追寻茶事,挖掘茶史。他把生命倾注在茶身上,虽不是茶人,他却爱茶,敬茶,奉茶。父亲曾经告诉我:“做人要像铁观音一样,忠诚于脚下的土地,坚毅不动摇。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咬定目标,顽强地活下来,一步步击退困难。”两三年了,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父亲一直是我成长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兄子弟,我和父亲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在任何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于一杯铁观音,都能传递出我和父亲所要交流的信息和情感。父亲能打开我困惑的心锁,能把我从恐惧的泥泞中拉出,能敲开我关闭的思维大门。他无处不在,给了我太多,我们早已是跨越所谓的父子、兄弟感情。忠诚脚下的土地吧,这是一座有灵性、芳香四溢的城市。她赐予我们每个安溪人一种无上荣光,而这种无上荣光源自一棵神奇的植物。因为铁观音,我的故乡安溪每天都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曾经小城区的破旧古老,已经被高楼建筑物取代。十五个春夏,我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她一步一步地将我淬炼成熟,我也见证了她骨骼的撑大,血肉的丰美,她褪去了贫穷、寒碜的躯壳,换上节日的华美的盛装。虽然城市在变迁,土地却依旧是那一片土地,那一片生长铁观音茶叶的土地。难忘那些背井离乡的老华侨们返乡的情景,他们老泪纵横,感慨万端,家乡安溪变了,但当年的那杯铁观音,香气依然清香,滋味依旧甘醇。“思家不寂寻常惯,共对瑶华听鹤更。”官献瑶对茶乡故土的思念凝聚在一首《雪水烹茶》中,如同李白夜间闻折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个雪夜,官献瑶或许感伤人生世事无常,或许感慨美好韶华易逝,是这杯热烫的铁观音抚慰了他。铁观音在此时已不仅仅是茶了,而是一份难以化解的浓浓的乡愁,促人奋进前行的动力。台湾历史学家连横虽不是安溪人,但他同样热爱铁观音,血溶于水,难以割舍,也许有着和官献瑶相同的感受,他把对铁观音的爱和敬,都汇聚在一句“一种清芳忘不得,参禅同证木樨心”中了。新一代的安溪人呵,你们总是极力地想去探求外面的世界,开拓他乡的天空,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假如你在异处苦累了、畏惧了、退缩了,那就咂上一口家乡铁观音,这会使我们勇气倍增,蓄满力量去迎接挑战。像官献瑶一样,一代代安溪儿女从故土走出去,虽然我们的身躯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土地,可我们的心却深深埋在了故土之中,因为我们已经属于这一片土地,我们深爱着她,不论她贫穷与否。若干年之后,我也终将离开生长铁观音的这片土地,踏上求学求职之路,但不管我走多远,我心中总会忆起祖父每天雷打不动地饮茶,忆起父亲探寻研究茶叶文化的场景,忆起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于铁观音难以割舍的情怀,以及他们的喜乐哀愁。茶中有人心,一碗见人情。我会像祖父和父亲一样,爱茶,敬茶,奉茶,把铁观音,把茶,把家乡烙在心里,这是茶乡每个家庭爱的传承,一种难以磨灭的传承,是我们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谢承劼编者注:谢承劼,安溪凤城中学初中3年级学生。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地方性知识的表述所展现的深度一再教导我们这些自诩做人类学地方性研究的人实在要更谦卑地面对他们。这绝对是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动态过程。
  •     有关茶的一本有思考的书。另外,图书设计很美。
  •     图书设计的不错,封面很美,对地方史料挖掘很深
  •     还是要多看点专业的茶书
  •     谢先生文笔流畅,是优势,也是劣势……
  •     “一棵植物,改变了一个地方、一群人,丰富美好了这个世界。”——第一部茶乡大地风土考察著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