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的种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49535613
作者:[美]斯宾塞• 韦尔斯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斯宾塞•韦尔斯(Spencer Wells)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常驻探险家,康奈尔大学的罗兹讲座教授。他是“基因地理计划”(Genographic Project)的负责人,该计划正在搜集并分析世界各地数十万人的DNA标本,想要解开人类祖先当初如何遍布全球之谜。
韦尔斯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曾在斯坦福大学及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本书之外,另著有《人类的旅程》(The Journey of Man)及《远祖》(Deep Ancestry)。他目前与纪录片导演妻子住在美国华盛顿。
译者简介:
潘震泽 台湾大学动物系所毕业,美国密西根韦恩州立大学生理学博士,专长为神经内分泌学。曾任阳明大学生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现任教于美国奥克兰大学。近年关注科普读物译介,译有《人体生理学》、《蛋白质杀手》、《小生命》、《爱上中国的人:李约瑟传》,著有《科学读书人》、《生活无处不科学》,并担任《科学人》杂志编译委员。
名家评荐:
集探险家、遗传学家、地理学家与作家于一身的韦尔斯,带领我们走了一趟精彩旅程,探寻人类过去一万年的历史,目的是警告我们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间将会碰上什么问题。
——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及《大崩坏》作者 贾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韦尔斯的写作结合了他对人类演化史的深刻了解,鲜明、有趣的风格,使得整个故事栩栩如生。《潘多拉的种子》用上引人入胜的见闻,以及动人的个人故事,明确指出人类整个物种正面临某个关键的转折点;人类在此停下脚步,回顾漫长的演化轨迹之余,还要正视其黑暗面及代价。
——哈佛大学弗莱契讲座教授 亨利•路易斯•盖兹(Henry Louis Gates,Jr.)
韦尔斯的及时讯息引人瞩目,他认为人类正处于关键时刻:我们的文明有可能摧毁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他的文章论据充分且深思熟虑,并带给我们希望,以及未来的蓝图,而他所看到的未来,或许要师法某些仍过着远古生活的现代人。任何关心人类前途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历史上的大暖化》与《克罗马侬人》作者 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

书籍目录

前言该是停下来思索的时候了1
第一章地图里的奥秘9
追寻人类的过去11
基因珠链上的时尚珠粒15
人类独霸世界舞台的关键时刻23
天择青睐的基因29
为什么人类会选择农业生活?35
第二章培植新文化39
正在进行中的新革命——水产养殖41
渔业大崩溃46
冰坝融化,寒冬再度来临53
作物驯化中心62
繁殖自己的食物68
政府、宗教、军队的兴起76
第三章疾病浪潮87
肥胖成为流行病89
俭约的基因,挥霍的口味95
三波夺命潮:外伤、传染病、慢性疾病100
改变自然景观之际,也种下疟疾的种子108
碳水化合物与蛀牙115
新石器革命启动的疾病潮,至今仍无可避免125
第四章精神病、语言、创新能力129
精神病与艺术131
尼安德塔人会说话吗?138
火山爆发与创新能力出现148
世界愈来愈拥挤,我们愈来愈不快乐158
走向美丽新世界?166
第五章基因革命169
定做一个婴儿171
趋势持续加速中183
基因本身并不能提供所有答案188
许愿时要小心197
病毒、蚂蚁,及惹人嫌恶的事情201
第六章气候危机207
气候难民209
为日益恶化的环境奋斗213
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仍有争议219
人类已经启动了全球暖化223
没有夏天的一年228
危机愈强烈,解决的动机愈强大233
临海洋而居243
第七章迈向新神话249
现代世界中的狩猎采集族251
囚徒困境、道德起源及贪婪258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形成266
Facebook,奇异的国度275
从过去思考未来277
志谢285
译后感:人类未来的希望287
延伸阅读293

作者简介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
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
● 人口扩张,竞夺有限资源,造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不公。
● 想要控制大自然的欲望,改变了宗教的观念,神祇的数目变少,影响力变大,点燃了宗教狂热。
● 畜养牲畜,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长期下来,演化出可以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交流的疾病。
● 逍遥自在的生活被沉重的工作压力给取代,是百万现代人焦虑与忧郁的根源。
结果是:地球变得更拥挤,我们变得四体不勤,愈来愈不健康。


 潘多拉的种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等到要写书评了,我才惊觉,书名是“潘多拉的种子”而不是“潘多拉的盒子”。封面上星空一般的背景和飘散的几朵蒲公英,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究竟如何用“种子”来诠释“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这个话题真是大的可以,恍惚有圣经创世纪的宏大之感。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认为,作者可能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里,找到一种超越种族观世界观的“人类观”,并且可以用它来解释文明演化的漫长征途。书名里的“种子”并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不是某种类似meme的隐喻,而是实实在在指向了农业文明。如果非要扩大它的外延,那么人类的基因也可以算作一种“种子”。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从“寻找”食物过渡为“创造”食物(第一章)。此后,借助漫长岁月里的生产经验,学会了驯化动物和培植植物,在“创造”的基础上学会了“控制”(第二章)。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人口密度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减少,为疾病的衍生提供了土壤(第三章)。这还不够,疾病给了身体以疾病,而文化和精神病则是人类精神上难以摆脱的顽疾(第四章)。回到“基因”上去叩问未来之路,可是问题比答案更多(第五章)。而我们的环境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第六章),我们的文化呢,面临着宗教和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和问题(第七章)。好了,这其实已经是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你还没看那么,也就不必看了。因为这本书的写的不好。首先,作者的思路并不清晰,概括出这本书的思路也不是一件一目了然的事。要知道,科普和社科所结合的文章,不应该给读者以理解压力。叙述视角一会普及生物知识,一会站在文明的高度,跳脱的阅读感很容易让读者出戏。其次,作者提出的很多问题,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作者时常在某节的最后提出某个问题,但是如果读下去会发现,他并没有真正给出解答,而是仅仅给出思考问题的背景。这倒是没有问题,但是面对读者至少要给出力所能及的最好答案吧?很遗憾,我没有看到作者的这种态度。最后,作者写作方式十分刻意。每一章的开头都是让人不知所云的一件事或一个研究,和文章有关系吗?有。但是一直用这种方式,不禁让人怀疑这种写作手法只是一种作秀。而时常出现的图片,在说明内容之余,常给人以“我图文并茂了灭哈哈”的感觉。内容并没有配得上这个高端的封面和标题。
  •     斯宾塞·韦尔斯(Spencer Wells)是美国著名基因科学家,考古学家。他的前作《人类前世-出非洲记》(The Journey of Man: A Genetic Odyssey,2002)写的是智人从非洲分布到全世界的历程,而这本《潘多拉的种子》(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 2010)写的是农业的出现对人类演化的影响。根据考古记录,智人是在大约五万年前走出非洲分布到世界各地的。而农业是在一万一千年前在新月地带和中国出现的。但是考古记录同时显示,农业相比狩猎采集并没有给人类健康带来正面的影响。本书解释了农业是如何替代狩猎采集的。一万六千年前到一万两千七百年前是最后一个冰期后地球最温暖的时期。适宜的气候使得野生的谷类植物繁盛。人类通过采集野生谷类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同一时期人口也快速增长。一万两千七百年前到一万一千五百年前的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的迷你冰河期,由于阻挡北美洲的阿格西湖淡水的冰坝崩溃,大量的淡水流入大西洋切断了墨西哥湾流向北的通道。新月地带和中国的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野生谷类植物大量减少。人类无法通过采集维持过度增长的人口的需要。而定居的生活使得人类无法像过去一样通过迁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农业被发明了。最先发明农业的地点都是在山区,因为山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维持多种的气候类型。而农业发明后,人类才迁移到大江大河地区,因为那里更适合拓展农业的规模。书的第三章探讨了农业和影响人类寿命的疾病的发展。现代人类的寿命主要是受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癌症)的影响。而这主要是人类采取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凤凰网的读书频道有本书前三章的试读(大约为全书的一小半)。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精准演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道理。
  •     科技在不断加速发展,环境在不断急剧恶化,作为物种的人类却已经几十万年没有显著的演化,以史前的大脑与范式去因应现代的文明与冲突——少就贪,争就打,满足一人一姓之需——终究是不行的。转折的时代亟需作为整体的人类和真正现代的思考。
  •     一家之言,看看就好
  •     内容淡薄
  •     作者的《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诗》是哥了解史前史的启蒙书,从译后记看这本《潘多拉的种子》和《理性乐观派》出版日期只差了一天而结论迥异,哥自然还是站在里德利一边啦。
  •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     马马虎虎
  •     视野很宏大,思维有力。对于1万年前农业产生和发展的评价,再高也不过分。那确实是人类第一条生产线,以土地、阳光、水源和DNA为资本,辅以人力维护和种子改良技术。人类的生活在这1万年里改变很大,而且呈加速度改变。而人类的身心,更多是体现亿万年里演化的遗产,对于这1万年的改变部分,还没有来得及适应。这也是疾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很大成因。最后部分有点散。
  •     去普陀山的路上读一本关于农业渔业人类进化的书…在我心科学己敌不过信仰。科学都成为解释验证信仰的东西了
  •     味同嚼蜡,内容也不新奇。啰嗦,东拉西扯,杂七杂八,东拼西凑,没有太多干货!跟文中提到的<…枪炮…>没法比
  •     看书名以为是本伪科学,宣传策略完全错误。看了几章有点像戴蒙德的枪炮和崩溃,生物学革命没有计算机那么显而易见,本书对农业、渔业的见解倒有趣,本质仍是科技和社会关系的讨论,玛丽雪莱《科学怪人》的科学社会背景分析这一细节值得注意
  •     很早之前在多看上买的,属于中规中矩的科普文,但是科学让我的信仰更坚定~
  •     很有启发性, 尤其是对于农业产生以及其影响的阐述
  •     自然选择翻成天择是几个意思,酶—酵素。翻译不是大陆人? 行文风格和结构有纪录片文稿的感觉,也造成不大深入,一些点还是很有意思。考虑去看更详细的著作。 看完全书,还是太简略了,没准儿拍纪录片还真够了^_^。作为书来说不大推荐。
  •     内容还算是有趣,但是条理不清晰,或者是我愚钝没把握住本书的脉络,基本上就是作者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沿用台版翻译,很多名词不是我们常见的译法,又不肯给注释。某些还好,可以理解,例如“酶”译为“酵素”,“全球变暖”译为“全球暖化”,另一些还需要自己上网查询才知道说的是啥,例如“巴厘岛”译为“峇里岛”,“基地组织”译为“盖达组织”。要么修改译文,要么加注释,编辑的工作不到位啊。
  •     太大了。。。// 140524 万圣
  •     太过简略,有效信息不多
  •     看看
  •     怪不得有些地方看不明白,原来是翻译有问题。 另外有点非现实主义,没读完就删了
  •     说实话读完不知道作者想说明什么呢
  •     再读一本轻松点的,人类学,基因地理。内容是农业的兴起
  •     人类迈向文明的同时也带来的后遗症.没事看看就可以,后面的译后感这章已经是本书的总结.
  •     絮絮叨叨的,庞而不细,比较推荐「病者生存」,这书比较有意思的是人类迈向农业社会那部分,其他的很多都是常识性的老生常谈了,属于大家看不看都懂的内容。全书一开始的那些描写让我差点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地摊文学⋯⋯
  •     农业社会,文化,疾病,语言能力,基因……作者写的极散。另外翻译地极不负责,自己本是对翻译不敏感的人,也忍不住要差评。
  •     还行吧,不过内容太少,也不够深刻
  •     任何一次开启改变的人类行为,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持续千百年以上的蝴蝶效应。
  •     买
  •     内容三星,翻译零蛋
  •     其实所谓的『现代社会病』,很多并不是说原始社会不存在,只是生存的问题压倒了一切而已。进一步说,所谓的代价或许也只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已,反思或许可以减轻一些程度但不会改变总体的方向
  •     前一半就是《枪炮,病毒与钢铁》的简化版,后一半就是干脆在扯形而上的东西。
  •     开头挺感兴趣的,以为是《枪炮、钢铁与细菌》那样的作品,读到中间又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跑题了,精神病、基因工程、环境那些章节老生常谈,而且又与前文农业化的关系没有足够的着墨,虎头蛇尾。
  •     这么社会科学的书名下隐藏着一颗如此自然科学的心...论述人类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如农业生活后的一系列改变,人类和地球的关系。读宏观视角的书,总是能改变你的心绪,忘掉生活里的鸡毛蒜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