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辞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532618910
作者:周国平
页数:518页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10页 - 沉默

记于2012年8月26日,用于怀念2009年8月26日 农历七月初七: 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可怕的以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呵呵.................又想起了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面对那些委屈、无奈、愤懑、不平与最心痛的思念,我不愿意在沉默中爆发,也不会在沉默中灭亡,因为我知道,这些将陪伴我终生的沉默,会将带领我获得那份活着的意义!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24页 - 生活态度 平常心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5页 - 生活态度 真性情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68页 - 人生境界 真实

再不能说真话时,宁愿不说话,也不要说假话。
必须说假话的场合是极其稀少的。
不能说真话而说真话,蠢。不必说假话而说假话,也蠢。
如果不说话也不能呢?那就说真话吧,因为归根结底并不存在绝对不能说真话的情况,只要你敢于承担其后果。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28页 - 生活态度 自尊自爱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搅扰别人。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49页 - 人生境界 闲适

对于忙,我始终有一种警惕。我确定了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79页 - 生命感悟

创造无非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的持久的努力。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33页 - 生活态度 超脱

人一看重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支配。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有悲观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对此有体会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7页 - 生活态度 亲自然

游览名胜,我往往记不住地名和典故。我为我的坏记性找到了一条好理由---
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74页 - 生活质量 享受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的至深的情感。我深信人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62页 - 人生境界 觉悟

人一生中应当有意识地变换环境。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44页 - 人生境界 独处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无需感到不安。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8页 - 生活态度 爱生命

事实上,绝大多人的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人们是怎样轻慢地亏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给我鼓舞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35页 - 人生境界 自足

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快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他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我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7页 - 简单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的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9页 - 生活态度 爱生命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它,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生命不同季节的体验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40页 - 人生境界 自足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2页 - 生活态度 亲自然

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04页 - 生命感悟

人生中的遭遇是没有安慰也没有补偿的,只能全盘接受。我为接受找到的唯一理由是,人生在总体上就是悲剧,因此就不必追究细节的悲惨了。塞涅卡在相似意义上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54页 - 生命感悟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看穿名利场,而获得最本真的自我,是人生的最高修行。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74页 - 生活质量 享受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的至深的情感。我深信人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38页 - 人生境界 自足

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过最适合与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明乎此,他就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了。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7页 - 生活态度 爱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64页 - 成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01页 - 苦难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不真正的饱经沧桑之后,我们才明白,人生的小烦恼是不值得说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说的。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34页 - 人生境界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23页 - 自足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45页 - 人生境界 独处

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的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95页 - 生活态度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数学常识:当分母为无穷大时,不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于零。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细,岂不可笑?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09页 - 人生况味 沉默

大音稀声。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3页 - 生活态度 真性情

比成功和幸福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7页 - 爱生命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我现在好像就是这样的生命状态,害怕单调,想要改变,因为不想要在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青春竟然发现那只是一条在家里、社会的压力下铺设好的一条轨道,终点是死亡,找不到一点自己的足迹。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4页 - 生活态度 亲自然n

看海,必须是独自一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看不见海的真相。用人类理性发明的语言只能谈论现象,不能谈论世界的本质。----康德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42页 - 人生境界 独处

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页

尼采论成熟-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88页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 欣赏 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飞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光阴小注: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让灵魂富有。一个人静静读书的时候,的确感觉到了莫大的快乐。如前文所说的学会独处,整合外部印象,充实内心世界。其次再学会欣赏自己,享受孤独的快乐。而对于另一颗灵魂是否能够遇到,这不是我能控制的,有最好,无则罢,不在意。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页 - 中间

被废黜的国王
周国平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做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相信世上必定有神圣。如果没有神圣,就无法解释人的灵魂何以会有如此执拗的精神追求。用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完全不能概括人的灵魂生活,它们显然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真正所在地,在这里,每个人最内在深邃的“自我”直接面对永恒,追问有限生命的不朽意义。灵魂的追问总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不管现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证明形而上学问题的虚假性,也永远不能平息人类灵魂的这种形而上追问。
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汇,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95.7
有所敬畏

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精神栖身于茅屋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孤独的价值

孤独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据以发挥,断言人是最合群的动物,接着说出了一句名言:“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斯托尔引用温尼考特的见解指出,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
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那便是睡眠。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据有的心理学家推测,梦具有与独处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
一方面,孤独的精神创造者的确是野兽,也就是说,他们在社会交往的领域里明显地低于一般人的水平,不但相当无能,甚至有着难以克服的精神障碍。在社交场合,他们往往笨拙而且不安。有趣的是,人们观察到,他们倒比较容易与小孩或者动物相处,那时侯他们会感到轻松自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同时又是神灵,也就是说,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出和不很需要通常的人际交往了,对于他们来说,创造而不是亲密的依恋关系成了生活意义的主要源泉。所以,还是尼采说得贴切,他在引用了“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一语之后指出:亚里士多德“忽略了第三种情形:必须同时是二者——哲学家……”

········

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时间思考,而只有独处的时候最适合思考,就像上面说的“内在的整合”。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在说废话,或者说的大多是废话,不喜欢说废话也就成了不善交流了。
在一个关注灵魂的人眼中,自然中的一丘一豁,一草一木,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同样,家居中的简单小事,诸如为门紧一根镙钉,擦干净一块玻璃,都会给屋子注入生命,使人对家产生更亲密的感觉。
记住回家的路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独处的充实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卢梭说∶“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安静的位置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丰富的安静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页 - 1

其实不是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走不出来,只是在嘈杂的生活中没有听到叩开心门的声音。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85页 - 内在生活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物质上的贫富,社会方面的境遇,是内在的精神素质把人分出了伟大和渺小,优秀和平庸。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22页 - 生活态度 不占有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47页 - 人生境界 安静

太动则烦躁,太静则抑郁。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62页 - 感悟生命

"人的一生中应当有意识地变换环境。能否从零开始,重新开始一种生活,这是衡量一个人心灵是否年轻的可靠尺度"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37页 - 人生境界 自足

一个人无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事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01页 - 生命感悟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21页 - 不占有

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市区的。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6页 - 生命感悟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真是很深刻,值得深思。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9页 - 简单

因此,智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因为看清了物质快乐的有限,最少的物资就能使他们满足;另一方面,因为渴望无限的精神快乐,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们满足。
是啊,虽然不敢高攀智者这个词,不过总是觉得自己,虽然很随和,什么都觉得不错,但是很难真正被entertain啊。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108页 - 人生况味 沉默

我去发告诉别人我的爱情有多温柔,我的孤独有多绝望,我的幸福有多美丽,我的苦难有多沉重,我的死亡有多荒谬。我只能把这一切藏在心中。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31页 - 生活态度 超脱

对于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经历,把经历当做人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做认识人性的标本。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笔记-第41页 - 智慧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