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怀疑者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论怀疑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208061286
作者:(丹)克利马科斯(克尔凯郭尔)
页数:177页

章节摘录

  他可没想到过要成为哲学家,也没想到要将自己专门献给思想探究。他还未深刻到这地步。不错,他并没有从这一事物猛一下窜到另一事物上去——思想是,而且一直是他所热衷的——但他还缺少沉着,去把握住为达到更深刻的一致性所必需的反思。最不起眼和最夺目的事物同样招诱着他,它们是他所追求的出发点;对他而言,结果并不是非常重要——他光着迷于过程了。有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将怎样从截然不同的出发点人手,才能达致那一个或同样的结果,但这丝毫未在更深的意义上吸引他的注意。他向往的是在一切时候都尽力向前推进。哪儿他察觉是迷宫,他就非得自己把路线给找出来。一开了头,什么也影响不了他,制止不住他了。假如他碰上困难,假如他一开首就厌烦了,他通常就求助于十分简单的补救办法。他会把自己锁进房间,将一切都尽可能弄得嘻嘻哈哈,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说:“我会干好它的。”从父亲那儿他学到了人只要有志向就什么都可解决的道理,而他父亲的生活就是这一道理的现身说法。这一经历使约翰尼斯有说不出的自豪。说有的事哪怕人再有志向,也是干不成的,这在他是无法忍受的。他的自豪并不是意志薄弱者的虚张声势,因为一旦这几个斩钉截铁的字眼一出口,他就准备一切都全力以赴;那时他已有了更高的目标:咬住牙,跋涉困难的迷津。这又是一种鼓舞他斗志的冒险。就这样,他的生括时刻都是惊险的。他毋需森林和远航来供他冒险,只需有他已有的东西就足够:一个带一扇窗户的房间。  尽管他幼年时代即被引入观念世界,但这并未削弱他对现实世界的信念和依托。滋养着他的观念世界是如此贴近于他,亲近他,其中的一切生息得如此自然,这观念世界实际已成了他的现实世界,而反过来,他必然会期望从他周围的全部现实中找到那观念世界的。他父亲的消沉更助长了这一点。他父亲是卓尔不群的人,这一点约翰尼斯怎么也没想到。他父亲比别人更易使他震惊,这他是知道的;可他所知道的人太少,难有一个衡量尺度。他父亲作为一个个人已相当卓异,这一点他在父亲家中没有领会到。每过一段时间,一个年长的信得过的朋友就会到家里拜访他父亲,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约翰尼斯就会听他说:“我是百无一用了;我什么都做不了啦;我有一个也是惟一的愿望,就是早早找一个好的慈善机构,收容我。这不是戏词。他父亲的话中不带一丝自嘲;相反,言语之间有一种阴沉的恳切,这恳切苦恼着约翰尼斯。这也不是随口说说的,他父亲完全能证明,最无足轻重的人与他相比也是天才。凭你怎么去反证他也是白搭,因为他那无法抗拒的辩证法能弄得人忘了最明白不过的道理,把人逼得只会全神贯注死死地盯着他提出的那个看法,仿佛这世界再没有别的东西了。说起来,约翰尼斯的整个人生观就隐蔽在他父亲那儿,因为他自己已不是那么看得清事物,他被茧缚于矛盾之中,因为要好久好久之后他才会明白,他父亲是自我矛盾着的——如果真没有别的法子能使他与自己矛盾,他至少能用压倒对手,使他无话好说这一法子。约翰尼斯对于实在世界的确信并未因此减少,他并不是从那些使人读了仍不知道其中所描述的光荣在这世界上是找不到的书本中去吸收观念的。。影响他成长的人并不知道怎么炫示知识,却懂得怎样尽可能使知识变得不重要和无价值。

内容概要

索伦·克尔凯郭尔 [1]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05.05-1855.11.11],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出生于丹麦首府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富裕的牧师家庭,病逝于丹麦哥本哈根。
克尔凯郭尔的父亲出生贫寒,后经营羊毛致富。父亲强暴家中女佣而生下了他,家中有兄弟 7 人,他排行最小。他的父亲为自己早年诅咒过上帝以及有过通奸行为而自认有罪 [2],后妻和五个子女先他而逝,更使他备感震动,深信这是上帝特意使他领受无穷的痛苦和孤独。他的这种阴暗低沉的心态对他的小儿子索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尔凯郭尔因自己身世异于常人,而自己又有先天生理缺陷(驼背跛足),体弱多病,所以自认是个孤独的“例外”,因而他虽然聪颖过人,但生性孤僻内向,行为怪诞,以致他同其父一样终身都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所支配。他从小就染上了忧郁症,以为自己有两个原罪,自己死了之后会下地狱,因此他整个的生活都是悲观的。尽管如此,他却在生活中早早学会了让自己的忧虑不让他人察觉,对外以轻浮放荡的花花公子形象来掩饰自己的忧郁。
1830 年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他一心想当牧师,其毕业论文为“苏格拉底特有的讽刺概念”,毕业后虽然考取神学学位,但因不认同丹麦路德教会的教义而从未担任过神职。在哥本哈根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文学著作,对戏剧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恐惧、颤栗和忧郁的情绪总是支配着他,无论是 1836-1837 年间的放浪生活,还是 1838 年其父死后的独立生活,如恋爱、订婚与解除婚约等经历,他感到在献身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以后他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疯狂。
1837 年,在克尔凯郭尔做新闻记者写专栏稍有名气的时候,认识了雷吉娜(Regine Olsen),这位 15 岁的少女爱上了他,他们慢慢地论及婚嫁,1840 年订了婚。在订婚以后,克尔凯郭尔以为自己应该把内心的感受告诉这位未来的太太,好使得以后可以互相分担忧患、痛苦,可是当他把自己内心的所有忧郁,尤其自己有两个原罪,将来会下地狱的感受告诉雷吉娜的时候,雷吉娜当时只有 17 岁,不能接受如此古怪的、颓丧的思想,把他所说的只有一笑置之,所以克尔凯郭尔认为自己不应该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分担给这位纯洁的少女,因此断然地与她解除婚约,最后他从报上得知雷吉娜和另一个人订婚。在解除婚约之后,他更感到痛苦,一直到他去世,在他的日记和著作中,他和雷吉娜的关系一直都是他自我折磨式思虑的主题之一。他无法以感性的方法解除内心的苦闷,亦即无法以感性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因此他认为排除心中苦闷的出路应该是属于思想的层次,而当时丹麦人崇拜德国的思想与文化,于是在 1841 年他步上了留学德国之途,到柏林大学学习当时盛行的黑格尔哲学。德国观念论的课程都是属于非常高的理想,把一切都往真善美的身上推去,把人性、具体人生的所有苦闷和痛苦都存而不论。这些均与克尔凯郭尔的理念不同,于是他放弃传统哲学思想的探索,改而探求现实世界的人生哲学,终于使他领悟出影响世人的存在主义。
由于父亲的原因,他以为上帝将给他们家庭以惩罚,他断定上帝一定会让他死在父亲前头,死在 34 岁之前 - 那是耶稣的有生之年。因此他把出版于 1846 年的《〈哲学片断〉一书的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当作自己“最后的”著作而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本打算就此搁笔,隐退到乡村里当一个牧师了此一生。结果却出乎他自己的预料多活了 9 年,而且又重新拿起了笔,原因是他同报刊发生冲突,进行了一场论战,即所谓“《海盗报》事件”,这对他的晚年生活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丹麦,《海盗报》是由青年诗人哥尔德施米特创办的一家周刊。就其政治倾向来说,《海盗报》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用嘲笑和讽刺的方法抨击专制保守和落后的社会现象,但刊物的格调不高,经常利用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揭发个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这份周刊在一般公众中很受欢迎,发行量相当大。哥尔德施米特在该刊上发表了一篇赞扬克尔凯郭尔的文章,却引起后者极度不满。克尔凯郭尔认为《海盗报》是专门迎合低级趣味的刊物,受到它的赞扬实无异于对他的莫大侮辱,于是他公开在报上发表文章尖锐地批评和揭露《海盗报》,由此引发了该报的全面反击。差不多在 1846 年整整一年内,《海盗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攻击克尔凯郭尔的文字,对他的为人竭尽揶揄讥讽之能事,甚至就他的生理缺陷、服饰、家产、生活习惯等大做文章,并配以漫画。那时漫画还是颇为新鲜的东西,上了漫画也就成为公众的笑料。这深深地伤害了克尔凯郭尔的自尊心,甚至他在街上也成为顽童们奚落嘲弄的对象。他原先以为在笔战中会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无情的现实却使他极度失望。他不仅没有获得人们的同情,反而感到人们因他受嘲弄而幸灾乐祸。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愿与人来往,性情也更孤僻了, 当他每天上街作例行的散步时,惟一“忠实的朋友”就是他随身携带的一把雨伞。
过去他从未认真考虑过 34 岁以后应该做什么,现在他活了下来,他感到上帝可能有意赋予他特殊使命,让他为了真理而蒙受痛苦,同时作为真理的见证人而向他的同时代人阐明什么是基督教信仰的真义。怀着这样的使命感,他写了一系列“宗教著作”。他在说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观点时说,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基督教”。这确实是真的,不过他对基督教和怎样做一个基督徒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不仅和官方教会的正统观点不同,有时甚至公开唱反调。随着他的“宗教著作”的陆续出版,他和教会的分歧和矛盾就越来越尖锐化,终于爆发为公开的冲突。他激烈地批评丹麦教会,要求教会当局公开承认自己违背了基督教的崇高理想并进行忏悔。他指责教会已不再能代表《新约》中的基督教,认为他们的讲道不符合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他觉得对这种情况再也不能保持沉默,必须予以无情的揭露,同时要向公众阐明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而不是口头上的基督徒。这就导致他和教会的关系彻底破裂。
克尔凯郭尔一生没有谋求任何职业,靠巨额遗产生活。他在自己创办的期刊上公开反抗丹麦的国家教会。当他带着《快报》(The Instant)杂志最后一期去付印时昏倒在街头,随即被送进医院。他拒绝官方教会牧师的圣餐,怀着强烈的基督信仰,于数周后去世,年仅 42 岁。
20 世纪以前,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克尔凯郭尔的名字,因为他主要用丹麦语著述。然而,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 20 世纪欧洲和北美的基督教、非基督教和美学存在主义者有过重要的影响,成为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渊源。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理性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他试图将一切与个体自身的情况相联系,而不是从中提取本质,借此来理解生活。他的第一本著作《非此即彼》集中论述了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这一论题几乎可以在他的所有著述中找到。他坚持认为责任和宿命论在人类中互相缠绕,由此预示了深蕴于心理学中的去个性化和意志危机等课题。在他看来,当自我包括许多非意志的或自我创造的因素时,自我仍然不是一架机器。他反对怀疑论,反对宿命论的超然旁观,把道德和伦理责任作为普遍目标,把由此促进的世俗判断和绝望戏剧化。他认识到“精神失助”这一奇特的现代病,指出自我疏忽或自我隔离,真正的自我一直未能实现也无法实现。要纠正这种现象必须在信任上获得飞跃,树立“新生活”或真正的自我是个体摆脱与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环境彻底同化的个体化和分化过程。克尔凯郭尔认为,实现这种自我的标准在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身上得到体现和表明。在一个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另一个人可以是“助产士”,但是“分娩”最终还是个人自己的事。
克尔凯郭尔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他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所以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 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感性的、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内心中的苦闷与荒谬。存在指此时、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倒真正人生。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体验。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克尔凯郭尔又有单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为一种跨跃(leap)。必须有结束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而且这决心必须由激情来产生。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这种激情,被他指为个体的内求性(inwardness)或主体性(subjectivity)。最重要的激情如爱情和信仰,并不只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必须被培育和养成的。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作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作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而陷入了“客观主义”。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在克尔凯郭尔一生的最后 12 年里著述甚多,同时出版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甚至关于幽默的书籍。在 S.弗洛伊德之前,他还写过一本完全针对焦虑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创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许。

书籍目录

中译本导言(刘小枫)/l论怀疑者/9敬告/11引子/13第一部分:约翰尼斯·克利马科斯由传统观念出发开始哲学思考/22小引/22第一章 近代哲学由怀疑始/27一、在字面上这一论题该作何理解?/27二、近代哲学怎么会自怀疑而始的?/291.近代哲学自怀疑始是出于偶然吗?/292.近代哲学自怀疑始是必然的吗?/30三、一种预感/3l第二章 哲学自怀疑始/37一、这一论题等同于第三个论题吗?/37二、单个个人如何与这论题发生关系?/401.宣布这一论题的单个个人是怎样与这一论题发生关系的?/432.接受这论题的单个个人与提出这论题的人处于怎样的关系?/44第三章 为了进行哲学思考,我们必须先已怀疑/50第二部分:约翰尼斯为了他自己的好处才去思考普遍的怀疑/53小引/53第一章 怀疑是怎么一回事?/57一、存在物必须具备什么特性,怀疑才是可能的?/57哲学片断/67绪言/69第一章 思考方案/74一/74二/781.先在的状态/782.教师/793.信徒/83第二章 作为教师和救世主的上帝——一个诗人的冒险/89第三章 绝对的悖论——一个形上学的奇想/104附录悖论的冒犯——一种听觉的幻想/116第四章 与主同时的信徒的处境/122插曲/136一、趋向实存/137二、历史的/139三、过去的/140四、对过去的理解/142附录:应用/149第五章 再传的信徒/154一、再传信徒的区别/1551.第一代再传信徒/1562.新近一代再传信徒/1583.比较/162二、再传信徒的问题/163跋/176译者后记/177

作者简介

《论怀疑者》属于哲学思想的自传性作品。基督信仰是生存经验的新生,是个体生存意味的根基之重设,因此,克尔凯郭尔的自传性叙述是基督教信仰论的重要文献。《论怀疑者》并未就怀疑与基督信仰的关系展开论述,这部自传性残篇提供的只是个体思想的历史痕迹,结论性的东西应在克尔凯郭尔的其他著作中去寻索。《哲学片断》正是这样的著作之一。它简洁明晰地表达了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自路德之后,基督思想史中唯信论的再一次重大推进,具有思想里程碑的意义。

图书封面


 论怀疑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截取最浓缩的一段“存在物必须具备什么特性,怀疑才是可能的?约翰尼斯开始深究这一问题时当然察觉到,如果要对这一问题作一经验的回答,生活只会提供一个万花筒式的答案,只会让人看不见各种极端在整个范围内使人眼花缭乱地四处散播。换言之,不光在单个个人身上引发怀疑的东西会极端不一样,还会针锋相对呢,因为假如某人为了引发一个人去怀疑而大谈怀疑,他所引发的只会是信仰,正如信仰反过来能引发怀疑一样。由于这一悖谬的辩证法(正如它前面看到的那样,它在知识的任何领域都没有相类物,因为一切知识都与其对象和掌握者处于直接的内在的关系,而并不与第三者发生逆反的超验的关系),他轻松地看出,在这一点上,一切经验性的看法都无济于事。假如要为这一问题求得答案,他必须另辟蹊径。他得找到怀疑在意识之中的观念可能性。当然,不论瞬息万变的现象多么复杂,这一点依然成立,因为并不是现象解释了它自己,而是它解释了现象的意思。因此,在个人身上触发怀疑的东西怎么不同都不打紧,假如这个人身上不具备这一可能性,那么无论什么也引发不了怀疑的。而且,既然这些瞬息万变的现象之间的差别可以是矛盾不相容的一种,那么,这一可能性对于人类意识而言一定是整体性,本质性的。真理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是通过谬误而出现的,因为在我质问真理的那一瞬间,我已质问到谬误。在关于真理的质问中,意识被带进了某种别的事物的关系之中,而使这一关系成为可能,正是谬误。这当下和中介mediacy何者为先?这问题简直是吹毛求疵。这使他想起有人问黑夜与白昼哪个为先时泰勒斯thales所给出的答案:黑夜要早一个白昼。黑夜,他说,仅早一个白昼。(第欧根尼)。这么看来,意识无法在当下之中保持不变?这问题提得很是愚蠢,因为它要是能够的话,就根本不会有意识了。但当下是怎么被取消的呢?是被这一中介说取消的,它通过预设当下而取消了当下。那么,什么是当下呢?它是现实本身。什么是中介?它就是那个字本身。这一个怎么来取消那一个呢?通过将它表达出来,因为被表达的,总是已经被预设了的。当下即为现实;语言即为观念;意识就是矛盾modsigeles.我一说及现实,矛盾就出现了,因为我说的即为观念。因此,怀疑的可能性寓于意识之中,而意识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一个由二重性引起的矛盾,这矛盾本身会产生二重性。这样一种二重性不可避免地会有两种表现形式。这二重性就是现实与观念;意识就是这两者的关系,我要么使现实与观念发生关系,要么使观念与现实发生关系。现实本身不存在怀疑的可能性;当我将怀疑用语言表达出来时,矛盾就出现了,因为我其实没将它表达出来,只表达了别的什么。鉴于所说的话该被当作现实的表达,我已使它与现实发生了关系;鉴于所说的话是由我表达出来的,那么我已使观念与现实发生了关系。”
  •     关于正文我不赘言了,况且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我觉得此书前面刘晓枫的序还值得一读。尤其是刘晓枫指出了克尔凯郭尔身上哲学与宗教的二合一,最终是指向宗教的。所以在阅读这本所谓的克尔凯郭尔哲学著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他的宗教思想。另外,我看这本书,提及主人公内心那些种种情绪的时候总是会想到里尔克,他们真的太相似了。
  •     我不是基督徒。这是真的。克尔凯郭尔也不是基督徒。这也是真的。克尔凯郭尔终身思考的问题是,做一个基督徒意味着什么。“狂欢庆祝的信仰是所有信仰中最荒唐可笑的。”(p171)“所谓后来信仰者的状况甚至更糟,因为他们本人更不会安于卑贱的贫困和受辱,更不会安于愚鲁的争执,除非这一切都跟歌声和铃声有关,他无疑才会下决心去相信上帝。对于这种信徒,上帝……会说:你原来爱的只是创造神迹的全能者,而不是屈辱自己去跟你平等的全能者。”(p172)克尔凯郭尔这无疑是在叩问自己。他一生都生活在这种悖谬这种。这种悖谬,不是德尔图良所谓的故因愚蠢而可信的悖谬。这种悖谬正是克尔凯郭尔所追求的。困扰他的悖谬是存在于如下二者之间的张力的悖谬:1、如果我信,上帝会归还我的丽淇娜·奥尔森,就能给我做丈夫的能力。(首先信。此即路德所谓惟凭信仰。惟信称义。)2、如果上帝能归还我的丽淇娜·奥尔森,我就信。(期望回报的信,非真信)一个值得我信仰的上帝,理应是无所不能的全能者。但我又不能带着功利的渴求神迹的心去信仰。所以克尔凯郭尔终生都徘徊、摇摆于伦理的苏格拉底和神圣的信仰之间。他不是信仰者,不是基督徒。他说,他顶多算是徘徊在基督教门口的异教徒。但他所处的困境,他的疑惑,谁能解答?在一个神圣阙如的时代(海德格尔语),上帝,主耶稣基督,会向应答约伯那样回答他吗?会向归还约伯的一切一样归还他所失去的么?他不是基督徒,你我都不是基督徒。但世间又有几个真基督徒?在我所接触的著述者中,惟有朋霍费尔能让我认同他完完全全是一位基督徒。这本书是以约翰尼斯·克利马科斯(Johannes Climacus)发表的。之后的《致死的疾病》以反可利马科斯(Anti-Climacus)笔名发表。里面有这么一段:在任何情况下,没有一个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活在基督教世界之外的人是没有绝望的。在基督教世界中,如果一个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或不是完全的基督徒,他也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绝望之中。(p19)随后又有这么一句:“真正没有绝望的人是非常罕见的。”(p23)这话即是说,真正的,完全的基督徒是非常罕见的。基督曾指着那些准备拿石头砸妓女的众人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我也想问一句,你们中间,谁是基督徒?谁敢站出来说,他是基督徒?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不好读
  •     思想的历史痕迹
  •     不是我不认真,真的看不懂。
  •     读不懂也不敢说不好……晕。
  •     其实《哲学片段》没有完全读下来。《论怀疑者》提出的矛盾太赞了。
  •     喜欢。
  •     大一的时候买的 简略翻过...
  •     没有跟黑格尔搞过一场就不应该碰克尔凯郭尔的。
  •     所以,现代哲学的各位先驱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反叛者。
  •     真正前面那部分还有点启发。听别人讲自己怎么信上的确实比较痛苦,因为那种东西的共享性在没有类似经历的人那里,实在太差了。
  •     神学片段
  •     第一本哲学原著
  •     比较了一下《哲学片段》H.&E. Hong 1985年的英译本,中译本风马牛不相及处比比皆是。
  •     虽然晦涩,但是我看过最富有激情的诗人。
  •     比较深奥,对信仰的论证给我不少启发。
  •     克尔凯郭尔
  •     我看了一本假基督徒的书!
  •     这几天浮躁得不行,然而毫无道理。最近真的不想再碰哲学了(想到还欠着一本海德格尔…
  •     早期半成品。我没得到什么。
  •     略不懂~
  •     我还是太浮躁...
  •     没读懂
  •     撼大催坚,真不是如今这贫乏的头脑和油滑的胃口所能胜任的。就算先知和大哲如克尔凯郭尔,也永远无法代替读者思考
  •     到此为止——2012.2.14更改评分
  •     怎么会有一个上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