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转的时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不可逆转的时刻

出版社: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42625793
作者:冉克雷维
页数:122页

内容概要

冉克雷维,1903年出生于法国中部城市博格斯,父母皆为俄国人。他在著名的巴黎高师获得得哲学学士后,于1933年取得博士学位。
在维希政府执政期间,冉克雷维被剥夺了法国国籍和教师资格。1941年,他加入法国抵抗组织,在巴黎解放后,重返大学。1951年,冉克雷维成为巴黎索邦大学道德哲学系的教授,于1985年去世。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前言不可逆转的时刻永恒的意义安乐之死淹没在时间中的消亡

编辑推荐

《不可逆转的时刻:关于死亡哲学的84则对话》精巧,耐你寻味!

作者简介

《不可逆转的时刻:关于死亡哲学的84则对话》记录了法国当代哲学家冉克雷维与他人的四段经典对话。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体验,是不可逆转的时刻,是生命永恒的课题。第一次经历一位亲属的死亡;每个人在死亡面前获得的几乎是超验的不确定感;死亡如何赋予生命意义又如何否定这一意义;死亡的神秘究竟产生于何处;死亡的瞬间是否就是生命中真正安祥的一刻……

图书封面


 不可逆转的时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 有关死亡的书籍很多,但以对话录方式出现的并不多。作者冉克雷维毕业于巴黎高师(被誉为思想家的摇篮,从这儿走出了罗曼·罗兰、萨特、福柯、梅洛·庞蒂、德里达等。)2. 除了安乐死,冉克雷维集中谈了有关死亡的方方面面。死亡,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对于死亡而言,每个人只能自己走过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我可以在某种场合代替您,甚至为您赴汤蹈火,但我不能代替您去死的位置。每个人只为自己而死,自己谢世,为了自己。“(P19)这种必死性的荒谬之处就在于,我们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的事实却无法逃避。这种窘境带给我们的就是死亡焦虑。3. 为了克服死亡焦虑,人们有多种途径。“我知道我会死去,但我不信。”雅克·马多尔如是说。我知道,但我内心深处并不以为然;如果我确实相信,千真万确,那我就活不成了。所以我就只好安在别人头上。从我周围的人开始。......这边是最主要的欺骗方式,把死亡无限期地延长并强加到别人身上。这也是生存的需要,这一需要使我们不断地欺骗自己。(P15)就算”死亡是确定的,感谢上帝,而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我死是必然的,但日期不肯定,早早晚晚,越晚越好......在确定的事实与不确定的日期之间我们可以陷入不确定的希望之中。”(P75)对于死亡,我们心存侥幸。在死亡把我们逼得退无可退时,宗教总会适时出现,它“令我们产生安全感......尽管没有多少上天堂的可能,他的生活也有意义,因为生活已经融入一种宏大的事物中了。有意义的条件就是将生命的期限融入到其他事物中。".(P17)应该说,这些思考,对克服死亡恐惧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冉克雷维说:"这只是自省的看法,这种看法对我没用。”4. 对于死亡,作者有着自己的看法。“死亡是没有任何形式或形状的过渡。所以这种事根本没法表述,不是凭经验就能解决的。就是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或什么都不是,或虚无。......可以说是一种更加抽象的东西,完全不同的事物。甚至都不能说不同,也不能说是另一个,因为另一个意味着同一事物中的另一种形式。”(P97)既然死亡不可名状,因此,“对于死亡,我所能够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要想它,因为没什么好想的,没什么好说的。死亡藐视话语,死亡也藐视思想。”(P99)。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死亡我们无动于衷。”死亡的哲学就是对生活的思考......对死亡的态度就是生活中的一种态度......我对死亡的想象都是针对生活而言,是生活的变异,仍然是生活。“(P35)虽然“死亡是不可挽回的、不可逆转的,但由于这个人曾经存在是个事实,那么对于他的存在而言,事实将永远封存,这事实不可剥夺,不可磨灭,不可破坏。"(P25)雁过留声,我们的生命总是留下痕迹。”既然如此,就让我的生活永远充实、美妙,让它带着神奇的奥妙。"(P36)5.对于生命的出口,以及如何克服怕死心理,虽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我始终认为,天堂有路,这条路不止一条。我尊重所有的出口。
  •     这是个不恰当的事,初中那会意外读到这书,其实彼时我根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每天每天重复着这样那样的生活,看不到终点又觉得开始点没有什么目标。任性地想着怎么去接近死亡的感觉,不愿意承担活着的空虚与无聊。一开始并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时刻,只是封面觉得应该很好看,却不知道其实有此番沉重。彼时想的事,不过是,即使长大是个无限接近死亡的过程,而活着这个事就是把死亡隔绝在外的枷锁。是不是只有不可逆转的时刻之时,才会有真正解脱与脱于肉体束缚的那一刻呢,亦或是活着本身就是为了那一刻呢。因为当时从来没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并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喜欢,没有太多的依恋的时候于是也就什么也没所谓了。然而回头想想,即使是现在,开始都有了解开始都有明白过,就算下一刻就是面对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才对。到底什么是存在呢,到底我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呢,这个世界所有的我看到我摸到我想到的是真的存在的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一味假装以为,只要去感知,去理解,去触摸,就是在最大化的感受我存在的样子吧,虽然即使也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活着的意义就是活下去,而相反的事的意义也是一种对于活着的释放的话,只是让我觉得两方都是可以让我欣喜的啊。让我欣喜的这样的感觉,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也是幸福呢。
  •     “那个躺在豪华陵墓里的胫骨并不比埋在公共墓地里的穷人更加幸福。不平等中的最大平等就是死亡。”来自法国的犹太裔哲学家冉克雷维一本《不可逆转的时刻》里,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今年,中国目送了众多生命的离和逝,有失踪后再也没有寻回的亲人,有地震中集体丧生的人民,还有无数不知道名字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轰鸣一声中的工程事故、煤矿塌方离开了现世。也许是事故,也许是天灾,也许是经济危机逼疯了本来就很弱势的他们……时至今日的中国,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需要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慰籍。当然我指的不是《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那种招摇撞骗,不知所云的书,而是一些心理哲学书籍。《不可逆转的时刻》首先是一本装帧特别,可以揣在冬天大衣口袋或是手袋里面的那种小书。里面的话题——死亡,却是人类永恒的论题。其主要收录了哲学家在不同的场合就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而做出的回答。当年,冉克雷维对很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说:“我要写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他们回答:“怎么,您没有找到其他可写的吗?我们现在是1966年,人类都登上了月球,有多少振奋人心的事值得大书特书。“只有一位对他说:”对,应该的,所有的人都失去过亲人……“这就是哲学,做一些不太有用的事情。冉克雷维最后说到。脑海中忽然浮现了荒凉山头的一座墓碑。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一些片断长期地凝滞在我记忆的图像中,不曾消失。比如我还小,在家看到爷爷从沙发上站起来需要借助一个拐杖,喘很久,要大口地呼吸,停顿弯着的腰很久,才能继续;再比如,爷爷弥留的最后病房桌上,摆放着一盘还在冒热气的清蒸鲈鱼。爷爷已经没有力气,也没有食欲了。亲人怀绕,大家都只是干着急,我默然立亲戚中的最后一排,只看到窗外阳光洒进来,苍白的床单让人心生寒意。再比如,我唯一次看到父亲哭得无以自己是爷爷刚离开的那段日子。我惊恐地看着他不停地抽泣,眼泪从眼眶中逼出来,冬夜里暖气嗤嗤地响着……“人们并不需要面模、面具和误解,简朴的方式将消除人类一切的自高自大,人其实只想寻找安慰和宽心。“当时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我,无法透析,却在每次去爷爷的墓前探望,动手点燃那些通往冥界的纸钱,看袅袅的烟雾上升至墓园的半空中时,隐隐看到了苍老的奶奶眼角的湿润。在冉克雷维的回答中,我总能发现一些话语可以回答自己面对的困惑,正如在面对生活匍匐行进的同时,人们也在遵循内心的法则,借此来构建个人哲学。编者说,对冉克雷维而言,人生是“宇宙狂想曲中的一个梦想的插曲“,或许只是被无尽的死亡所分隔开的一段”转瞬即逝的旋律“这并不让人生显得微不足道或空虚无意,因为经过人生的时间和空间,实则是死亡和绝望都无法抹杀的永恒事实。当大学某一年在家翻看旧时资料,无意查到爷爷所撰写的回忆录以及那些老照片时,看着爷爷苍劲的字体,读着那些年代里的风云往事,家庭被普通日常生活下隐蔽的那些激荡在我眼前出现。爷爷是走了么,还是他并没有真正离开。我有一天,也将站在父母的位置,送别他们吧。此般未来不敢想象。可我心里明白,不可避免我需要面对。生命是损耗的过程,流星划落的轨迹中,和大气层的摩擦也在损耗星体,这就是衰老。不可逆转的除了结果,还有生命的变异。那是存在的彻底夸张,也是最深的遗憾,最美的歌曲,最感人最令人心碎的诗歌之源。还记得在阿姨的化妆镜前和她的对话,我们讨论着脸上的色斑以及皮肤白的人为什么在年老后会有更多的苦恼,阿姨边利索地涂防晒霜,边朝我笑着说,那在我看来,是一种知晓并认可自己状态轻盈的语气;我也记得不久前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和我煲电话,压低声音说,你还记得么,也就是两三年前,大家似乎时间多得挥霍都挥霍不掉。妈妈上个月告诉,一个同学外婆心脏病去世了,我脑里立刻浮现小时候常在路口碰到的拎着菜篮子的老奶奶,一个才华横溢隐居中小城市的女士。一转眼,不过就一转眼。书中还探讨了安乐死、宗教上关于死亡的仪式,多半不深奥,对话本身基于一种浅易的理解。但你若是期待着读《小时代》那种大白话也是不明智的。语言在有些地方是废话,有些地方是箴言。不需要动脑固然轻松,但也别忘了,还有不少积极思考的脑袋,可能人除了活在现在,还需要为未来生活的高潮或低潮建造一座自己的堤坝。那是感情的底线。你要看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么?书的封面打开是一张海报,第一页的女孩的心脏悬空挂在黑暗中。有人也许会问我,怎么,你没有找到其他可读的吗?我们现在是2008年,中国人办了奥运会、太空行走,有多少振奋人心的事值得大书特书。“会有人对我说:”对,应该的,所有的人都失去过亲人……“类似的话么?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这个话题是有趣的。但围绕这个话题的这些讨论本身是基于作者的哲学流派的。本人对作者的哲学流派本身没有任何兴趣。
  •     = = 话说。我犹豫了差不多三个月才买下来。店员很郁闷。 看完前后用了快一年。 封面有意思。
  •     不对我谓口 似乎什么也没说
  •     人类的通病,病中之病,即死亡。死亡哲学就是由我们身边的亲人为我们所建立的。
  •     好书 十颗星
  •     20岁时我曾思考过死亡。
  •     包装很有意思也很漂亮 书的内容一般吧
  •     封面很个性!拆开就知道了
  •     哲學是在調和這個世界。第一章講的比較清晰,我的思路也比較清晰。後來慢慢的也被繞進去了,最後一章就不知所雲了。ps:這封面太微妙了。
  •     那段写苏格拉底之死的好带劲,可是还是对恋尸癖比较感兴趣
  •     封面展开很有趣哦~
  •     单看外表可能感觉不值这个价钱,但内容温暖人心(虽然是死亡哲学),装帧很别致,建议大家读一读,卓越卖的不是很贵,某网站比这里便宜但是一收运费就……
  •     面对死亡的态度恰是对存在的严肃思考
  •     关于安乐死的那一段值得回味。
  •     海报式封面很赞,校对和翻译都去死。
  •     虽然不是很懂,但确实很有味道
  •     “我活过,至少我尝过活的滋味,哪怕我马上就失去生命,也因为我必须失去。那么,至少我活过。\\死亡藐视话语,死亡也藐视思想。冉克雷维。”不记得什么时候了,我竟做过这么深沉的摘抄!
  •     里面的想法很有意思 可是我不喜欢这个翻译方式。。感觉好混乱。。。。
  •     很轻的书,很轻的哲理。
  •     1,妈妈一朋友的老父亲临死前破口大骂几个儿子没用,言辞极为低俗,直白,激烈——癌症晚期,最大剂量的杜冷丁也无法镇静,麻痹他的神经,他欲求稳妥,安乐的死亡,却只能在极度的痛苦中离开这个世界;2,语言本身并不足以描述死亡,生命之外,也叫生命,这个世界之外,存在另一个世界;3,酷刑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容忍,也不存在任何合理性——这为我对于[战略特勤组]的纠结与倾向找到一些依据。
  •     两节批评史这么无聊的课上翻完,封面尤其有创意(打开过后就不是这幅青春小说模样了,骷髅头很带感):1.其实我们最关系(且有意义关系)的是第二人称的死亡;2.一切恐惧都源自于不可逆的未知(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经验范畴);3.安乐死应当属于医生的行业道德而非哲学命题;4.将死亡习惯化算是逃避恐惧的途径之一(比如葬礼风俗)
  •     很富有哲理的一本书,有点难懂
  •     对于死亡能不能提前练习,还有关于安乐死的对话,让我受益……在我们过度谈论安乐死的话题时都忘了真正的关键——其实很大程度上这只是关于医生的问题。
  •     总是欲说还休
  •     人们对死亡的焦虑,是由于惧怕孤独地走向未知
  •     浅,不知道是写的浅还是译的浅……
  •     又一次同学说她男朋友则卷老师老说严肃的话题比如关于死亡你怎么看什么的然后想起来这本书。
  •     冉克雷维讨论死亡的谈话录,老实说我只看懂了安乐死的那部分。
  •     耐人寻味,期待有日会看懂
  •     死亡并不可怕 我们都在义无反顾地奔向他 但我不愿意走捷径
  •     希望与存在是相辅相成的,死亡即使最公平的永恒。
  •     闪光点不少。努力地读。可是对于安乐死的看法,还是不能很理解。
  •     冉克雷维先生对于死亡本身、安乐死以及永恒的看法
  •     关于死亡我们知之甚少
  •     与我而言算是启蒙的一本小书
  •     去掉宗教談死亡 總歸沒甚麼魅力
  •     冉克雷维的其他书难道都没有中译本?
  •     耶鲁有门公开课也是讲人挂掉这回事的,只是那个叫兽在讲台上蹦来跳去,一刻不消停的,也就没能静心跟着他把课听玩--!
  •     书封很别致。 有一些观点狠刷三观呐。 套用热评里的一句话:二十岁时我曾思考死亡。
  •     内容不错,翻译太糟。
  •     封面设计是最大的败笔。同时,第三个问题“生与死的比较”就被他偷换了概念变成“出生”和“死亡”,因此印象一下子变得很差。
  •     思考一针见血,深入骨髓,节奏轻快跳跃行云流水,博人会心一笑。
  •     亲眼见识一次死亡胜过读万卷关于死亡的理论,我们是人,长生不死不属于我们。
  •     显然作者在敷衍很多问题~ 不过还是有可读性
  •     “而动物,如猫和狗像我们一样存在着,却没有一个动物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人不仅存在,而且为此感到震惊。” 你就知道猫狗不奇怪了 搞不好你在猫狗眼里也就是个小2B呐
  •     外封展开是一幅画。对话体神马的苦逼啊。
  •     影响人生最深远的事都与这个话题相关,其实没有太多震撼,读书平淡亦是真吧。当时也许只是需要一个潜在的无声对话罢了。
  •     关于死亡哲学,活人如何诠释
  •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     不咋的,不咋的......
  •     关于死亡的哲学小读本,语言简单,浅显易懂,读起来炒鸡轻松。关于死亡存在的价值解读得也很棒。不过呢,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比如否认非以暴制暴,还有基督教有恋尸癖之类的。(有没有搞错,基督教那是对死者尸体的尊重啊喂,怎么搞成了恋尸啊喂,还是说其实是译者你调皮了→_→)
  •     买于长沙定王台,四折非常便宜,关于死亡但是论题绝不仅仅限于死亡,并未找到自己非常期待的东西,恰恰发现了他对“途径”与“预习”的不屑。
  •     谁的书? 翻过
  •     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说,让人变得愚昧。一切应具有超验特质的哲学命题,宗教都会给出经验性的答案,这无疑压制、消灭思想。死亡蔑视一切,话语,思想,宗教,甚至生命。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永远无法用语言揭示出死亡的真谛。也好,活着么,图个开心而已。呷,想这些有的没的。
  •     我什么时候才能从容的面对死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