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辞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532618910
作者:周国平
页数:518页

人生哲思?

看过周国平的几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以前很多书精华的收录。可是,看过之后觉得书中有些观点有点路数不正的感觉。有些东西写得有点偏激。

哲思人生路~

如果让我推荐一本书,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周国平这本《人生哲思录》。所谓相遇,就是两颗灵魂遇到又同时喊出“是你”,而读周国平的书,总是会让你感到两颗灵魂的契合,那一刻,你会庆幸,你会庆幸你拥有手中这本书,庆幸还有人跟你有同样的思想,那种心灵的相契合是那么美好又令人回味。。。

肮脏郭沫若与无耻周国平

郭沫若这人很聪明,床上功夫也很好。但他还是存了世故心,不幸又碰上个农民加流氓的主子,不唱热赞歌,就坐冷板凳。    小郭小时候手淫过渡,是床单上画地图的行家里手,深知下面温度太低不利于达到高潮。所以只好跟大农民相互唱和赚取乌纱,又给上海戏子写点剧本,多加点床上戏,以博得大农民一乐。大农民看了上海戏子的床戏,上床也有劲儿了。    郭沫若身为文人,最该明白终极价值不在政治之内。    汉武帝割了司马迁的卵叫,是因为太史公乱叫。当年的事儿是这样的,刘彻的爱妃的弟弟,打仗临阵脱逃,估计尿了一地,主帅尚且如此,汉军看见匈奴更是狂汗,身体虚啊,改名汗军正好恰当。我们的迁哥,他的性子比他的鸡巴还要直,也不管自己跟李陵什么关系,既没一起泡过桑拿,又没一起偷过西瓜,连哥们都算不上,他丫的脑门一热,走出朝班就在楼主汉武帝的帖子下面跟了一帖。    刘彻这人繁体字认不了30个,还老爱以文人自居,舔逼之余爱发个帖子,自己又兼职版主,碰见跟自己性癖好不一致的就删人家帖、封人家号,还装模作样正告大汉王朝所有会员:不许注册马甲,一律使用大号。刘版主看到司马迁的帖子,气儿就不打一处来,心想你丫吃了熊鞭沙拉了,敢拍俺板砖,反了你丫的。帖子不删,号也不封,直接拉到蚕室搞人身攻击。只有一个女儿,本来按伟大的计划生育国策还可再生一个的太史公,御女之器首先无法再生了。文章写得很好的迁哥,在不该叫的地方他瞎叫,结果把自己的卵叫喊没了。    汉武帝阉了司马迁,然而千载之下,虎虎生风者,司马迁之《史记》也。汉武帝是哪头鸟?盖权力盛宴者一时之事也,文章璀璨者万年之雄也。可惜在中国这个鸡巴封建王朝里,文章太过璀璨,作者难免被摧残。小郭该怨自己生错了时代,要是他生在80后,也许可以新概念拿一等奖,然后到处签名售书,碰见勾人的小姑娘,还可在扉页上暗暗留下手机号码。    小郭是学历史的人,老迁的私秘档案他门清着呢。既要高官厚禄,又能领袖文坛,还要保住鸡巴,这真是个技术活儿。小郭这几十年也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夫妻娱乐都不敢超过40分贝,谁叫沿岸的窑洞隔音效果不好呢,吵到大农民就不妙了,人家正在另一间窑洞里跟上海来的戏子“论持久战”呢。    从来只听说过谏臣跪在寝宫门口等着皇上操完屄,逼着皇上去背祖训,没听说过皇上正过性生活呢,哪个大臣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在皇上隔壁那屋一人对二女玩三飞,边操着逼边嘴里念皇上他家的祖训来对皇上旁敲侧击。    小郭显然不爱当谏臣,谏臣往往都很贱。小郭又没有能力当奸臣,真正的奸臣是魂归蒙古大沙漠的,小郭可没那气魄。小郭最多就是把头埋在他日本老婆的黑色三角区嗅啊嗅啊嗅啊嗅的。小郭怕干旱,小郭要湿润。东洋之草找小郭代言算是找对人了。    后来呢,小郭的儿子死了。再后来,小郭也死了。小郭去见《李白与杜甫》了。郭沫若这辈子收了个特有出息的贤侄,就是后来跟老婆上街坚决不为老婆提包的硬汉周国平。周国平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又为郭大伪君子写了一篇乡愿的捧臭脚的文字,他可真不愧是邓小平奸商时代发迹的哲学口红啊。

这是一本背下来的书

一直都喜欢哲学的思考问题,我们当代人对这一块是很欠缺的。哲学的思考仿若只属于古人,只属于西方。而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日常的思考是可以在这里平实的叙述的。我二十几年思考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这确实令我欣喜若狂。以前看过那么一句话,我们爱一本书是因为可以在书中看到自己想说,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或许这样一本书可以是我的人生信念本。很多时候,我都想为我的坚持找一个精神的引导者。可是我的生活中是那么缺乏良师益友,我痛苦过,遗憾过。或许只有在书中,我才能寻觅到我的一切朋友。某句话,某个想法,都可以让我对他们倾慕。

中国式绅士

中文里面没有“绅士”的概念,但是有“君子”的说法。从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阐释的君子到如今,君子的涵义大概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文字可以真实地反应作者的态度与风格,那么读罢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有种喜好写诗的谦谦君子的感觉在蕴藏其中。人生就如同各种串接起来的主题,这些主题的数量有限,但质量却需要无止境的提升。如同书的封底写到:“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散一点再散一点

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而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诚然,在许多时候,尘躯的小爱会妨碍灵魂的大爱。可是,这正是检验一个人的心灵力度的场合。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一切终将暗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爱智慧,爱生活

开学到现在,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关于哲学的书。有仔细读的,有跳着读的,大部分是还没读完的。Schopenhauer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录》(Aphorisms on the Wisdom of life)是我开学以来接触的第一本哲学书。接着是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还有《顺心论》、《德国人的哲学智慧》、《西方哲学经典命题》等等。甚至在看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的时候也读到了李贽,这位“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可以说,哲学贯穿于我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其实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哲学打照面。若可以把哲学粗鲁地分为理论哲学和实用哲学的话,那么我想说,理论哲学让人深刻,实用哲学教你做人。这学期让我印象最深刻令我最意外的一本书是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不知缘何,之前一直对周国平存有偏见,总认为他这样的哲理小品尚属无病呻吟之流。当我试图“系统的”踏入哲学这块领域的时候,却发现不是苏格拉底,不是康德,也不是叔本华,而周国平才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他有些观点已经过时或者我无法苟同,但是他阐述一个问题或者命题的方法以及逻辑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看完此书,最大的感慨便是原来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误导。我现在并不是处在一个写一篇三段论的,需要拿几个漂亮的“哲学故事”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应试作文的时代。想到这里,并不禁为过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经一度狂热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这样的书籍中,因为懂一点点所谓的处事哲学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学是思考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清单。就像希望是我们寻找希望的过程。我不想看到哲学的滥觞,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学”二字上敲上金钱的钢印。若要说语言是符号,我不希望哲学是那个充满诱惑力和指向性的符号。成功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失败,失败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够在绝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够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也许我们不再需要去讨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我思故我在”这样的经典命题也只不过偶尔在课上提及。其实,哲学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小王子》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或许怀揣着哲学之梦,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生活的哲理

最近我正在读周国平写的《人生哲思录》。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叫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周国平与罗伯特·诺齐克

我是同时看《人生哲思录》和《经过省察的人生——哲学沉思录》,我觉得这样看特别有意思。心里有一种隐秘的渴望:看看现代的东西方哲人看待人生的异同。两本书有很多章节的名称都是相同的。两本书都不是写给专家看的书,都是写给像我一样的普通阅读者。可能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比较类同,所以《人生哲思录》的进度明显地比《经过省察的人生——哲学沉思录》要快。在《人生哲思录》中,周国平就像一位神姿优雅的智者,坐在风和日丽的湖边,泡着一壶绿茶,对着读者娓娓道来人生的种种问题、困境、希望……语言如拂过湖面的和风,丝丝清爽。而在《经过省察的人生——哲学沉思录》中,罗伯特·诺齐克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拿着钉子、锤子、锯子、挫子……对着一堆乱七八糟的材料,一阵热火朝天地忙活,打造出一个精巧复杂的模型,然后大汗淋漓拿着他的心血,对我们说:看,这就是人生,清楚了吧!周国平的语言就像一位太极高手,再强大的力道也被他揉入几乎匀速的语调。而罗伯特·诺齐克的语言就像一位头脑清晰的机械师,再复杂的构造也能被他分解的清清楚楚。我也不想分辨两种写法的孰优孰劣,让大家去分辨吧……

可以寻找的人生参考

一直不以这种小资的作品作为我的阅读范围 ,不过这本人生这思路却可以作为人生和情感遇到困难和求助时,使用的一本参考书,因为其中涉猎了人生相关的各个方面,不管这是否是读者个人的人生观点,但至少是一种解释和方法,信与不信也好,这只是观点不同罢了。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句子,很多语言对仗也十分工整,可见周先生的文笔功力 ,但是一气呵成之下,可能依附了太多的小资调调,少了一些理性思考,和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

从喜欢到平淡

周国平的书算是我人生观念的启蒙之作了我的大部分认识是在他的作品中构筑的从第一本《人与永恒》到《守望的距离》到《妞妞》到《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到《忧伤的情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妞妞》是我至今我最喜爱也最感悟至深的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容易别情绪左右行为,情绪失常反复在阅读《妞妞》的时候我哭过不知道多少次,泪水不知道打湿了多少页读到动情时,合上书本,细化着妞妞的痛苦,如何着自己的经历,泪水尽情的散落,那感觉,虽然悲痛,但却舒服。也许是觉得自己与妞妞相似,又或者是性格上的悲观主义让我惺惺相惜妞妞用最真实的感情面对最残酷的宿命也成了我至今依然素我的偏执我非常喜欢他的句子 但是不得不说是否我认识不足还是其他原因读到后面渐渐感觉有些空洞于是从喜爱渐渐的到平淡了他教会了我善良

情感与体验

这本书是不是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情感与体验”?我看内容和目录都是一样,就是封面和书名不一样。不过,这本书确实不错,在作者幽默真实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哲学感悟。

苦难的幸福

我一直不相信有所谓的命运,一直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在我的眼中,那些总是慨叹命运不公的人,实在是有着让人痛恨的嘴脸。请原谅我在这里用了如此偏激的语句,只是我一直都看不起那些不肯为自己的人生努力的懦夫,命运不公只是他们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出的托词罢了,为的是掩饰他们心中的不安,消除一切罪恶感。一句“命运的安排”似乎就能够为自己可悲的人生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却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之所以被命运安排,其实是因为自己对于顺利的窃喜和对于苦难的逃避。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困境,如果因为一时的迷惘便放弃努力,只能说这样的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他得不到我的一丝同情;如果受到打击,却依然能够凭着自己的勇气和韧性站起来,继续朝前走,即使未能获得成功,仍会得到我的尊敬,至少这样的人有着不屈的灵魂,而且这样的人,往往会收获意外的成功。我一直很欣赏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那样的气魄,那是一种伟岸的精神,而这样的精神存在于一个伟大的灵魂。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人生一帆风顺,是不是会幸福得多。当然,这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也总是喜欢说“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之类的话,可如果真的让我拥有这样的人生,我想大概我会疯掉吧。没有遇到挫折的人生如何称其为人生?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如何享受幸福?遇到大不幸的人应该更容易获得幸福吧。经历过人生悲喜的人往往会说平平淡淡就是幸福,失去亲人的人往往会说有亲人陪伴就是幸福,身体遭受巨大伤痛的人往往会说健康就是幸福,受到过生命威胁的人往往会说能够活着就是幸福。。。。。。如果真如他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着数不尽的幸福,只是我们的感觉不够灵敏,还感受不到。于是,世界上就多了那么多抱怨,多了那么多遗憾。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达到这样境界的人也大多是用其一生去参悟这样的道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对于那样的认识尽管有着无限的信任与推崇,却也如一般人一样未能完全领会。我珍惜那样简单的幸福,并且深深体会到那种简单所带来的快乐,这大概是我比一般的年轻人优越的地方。但是我又不甘于这样简单的幸福,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多的幸福,尽管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我是一个平凡的年轻人,也有着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也的确跌倒过、迷失过、苦痛过,或者说是正处于跌到、迷失、苦痛之中,一如每一个“少年的维特”。我向往一种更精彩的人生,但我并不反对遇到苦难和挫折,毕竟“人生中所有的苦难挫折,都是为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明末的大才子袁中郎谈到人生真乐有五:“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帐,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今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子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产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产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前四种快活气象不凡,已非常人所能及,然而最妙的却在于在享尽人生快乐之后,一败涂地,沦为乞丐,又是一种快乐!我尚未达到如此境界,自知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迎接如此的大起大落,但我却认同他这样的人生态度——“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引自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三毛说,“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追求,而得不到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我甘愿做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也乐于享受那种 “不能轻视的哀伤”,我相信那份哀伤的价值在于,使我人生中的快乐更加快乐,当然,幸福也就更加饱满。为此,我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人生是我的人生,所谓的命运亦是我的命运,我必须对它负责。倘若我如某些人一般将自己交给命运,任由命运翻云覆雨,最终被命运玩弄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然后不得不慨叹,我输给了命运,那样我会瞧不起我自己。因为我亲手丢掉了我的自尊,卖掉了我的信仰,也葬送了我的幸福。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倘若真有命运,这其中定包括征服命运带来的苦难,享受其后带来的幸福。

和周老——高人的对话

开篇高度:真性情才是人生目标,颇得屌丝心声,想抬头潇洒一下,却想起老婆孩子,思来,有物质底线才能真性情。1,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为前提——现在市场伦理已经把圣贤价值观颠覆了,我看,能不断地挑战自己,让自己意志、知识及人格强大作为自己爱好之一到是个取巧的选择。2,成功是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做好——自己强大了,物质,性情双丰收。3,愉快的做事情,周老论述的我也不敢苟同,自律方可长效,以自律为快乐。4,义与利的解释很好,义是奉献,是伦理;利是占有,是功利。情是审美的人生态度,很好的解释。5,活得简单才能活的自由,同意。但,要是有人以活的复杂为乐又怎样解释?我看,顶好是在复杂中寻找快乐。6,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看,人生是过程,你我是过客。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丰满自己的认知,不枉来一回。7,失去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我说,失去是必然的,得到是暂时的。8,守财奴的快乐是财产所有权,说的真好,想来中国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守财奴。9,满足和无聊的循环交替思想是叔本华的,周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能做到当然不凡,看他也是精神胜利法,周老也做不到。10,一个人的童年,最好在乡村度过,不尽然,人生经历即可。。先写这么多,我打游戏怡情去哈

可当辞典使用

这本书不错,言辞当中不断的表现出作者不断强调的真性情,真兴趣。很多事情大家都在经历,都会用自己的感触去骗自己,或者说用习惯的方法去处理,没有经常的思考,而善于和自己相处,面对自己内心的周国平,人生这方面想的就很多,并以此为乐。看了书以后,按照作者的说法,我的确还没拥有自我。因其一,我还没有自己的真兴趣,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内心感到充实和愉悦的事业。其二,我还没有真信念,不能坚持自己精神上的坐标轴,依然是那么的随波逐流。我需要追求一个自我。我并不落后,至少我还能认为我没有自我,按照这两条标准,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态度,我身边没有自我的人太多了,或许,在我看来。为了逃避没有自我的这个现实,我们不断的用事务和消遣来遮掩,谁知道我现在写这个评论是不是也在以消遣来逃避呢?这本书适合于经常阅读,反复阅读,一次不用读多,偶尔拿出来翻一番,提醒下自己。作者也说了,这既是辞典,又是文摘。

老周加油!

今年买了许多所谓的畅销书,看完一遍后就扔在了角落里。只有这本书看了3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每一章节都阐述到了问题的核心,摘录了几个句子给大家看看:1,宗教的本质不在信神,而在面对神秘的谦卑和面对神圣的敬畏。根据前者,人只是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根据后者,人才分为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2,每个人一辈子往往只在说很少的几句话。  3,生命不同季节的体验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4,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5,一个人之所以不爱自己,甚至厌烦自己,是因为缺乏灵性即精神性。这样的人不够有灵性以自娱,于是感到无聊,希望在琐碎的日常劳作——所谓为他人生活——中忘掉这个空虚的自我。6,幸福是一个抽象概念,从来不是一个事实。相反,痛苦和不幸却常常具有事实的坚硬性。7,幸福和上帝差不多,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8,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 9,死是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共同背景。在死的阴郁的背景下,哲学思索人生,宗教超脱人生,艺术眷恋人生。 10,据说,临终的人容易宽恕一切。我想这并非因为他突然良心发现的缘故,而是因为在绝对的虚无面前,一切琐屑的往事对于他都真正无所谓了。11,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就先摘这么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你会发现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思想和你有多么强烈的共鸣!

周老的人生观很全面

对于人生不是说老了才会谈及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二十来岁时觉得四五十岁的人老了,自己到了四五十岁,又会觉得四五十岁并不老又会觉得六七十岁才是老人”人总是不断地把老年的上限往后推,以便不把自己算作老人。对于人生、哲思我想是要从小开始教育的。周老说的句句合乎情理。东西方的哲学理念融汇的焕然一体。

失恋后的第一本书

你爱她的时候觉得她就是一切,就是整个世界,但事实上,她离开后,世界并没有消失,而又重新清晰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周国平安慰我的话。以为不会再去爱一个女人,但是当他说爱情就是两颗孤独的灵魂相遇,而愿意守候那颗灵魂的时候,爱情便出现了。爱情很美,爱情很痛,爱情,我仍然期待我的爱情。

心灵对话

喜欢在昏黄的灯光下,慢慢的彳亍在周国平笔下的这本《人生哲思录》中,一次又一次地在文字中跟自己的心灵对话。人生的启迪、人性的揭露,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他人?自己?在这本哲思录中你会寻到人心灵深处的呼唤、呐喊。还有在文字间流露出来的,作者那种人生观,简朴、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感悟。在昏黄的台灯下,在文字中,细思自己的人生,跟心灵深处的那个自己对话……

简单摘要

没有仔仔细细得看完全书,有很多大章节个人感觉太过于啰嗦,陷入了一种为了圆满解释而圆满解释的境地,有点学究味。以下是简单摘要: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尊重真性情才会去适配社会,坦然去改变 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 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标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也常被翻译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的确,一个人一旦认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如同有神守护一样,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但金钱在抵抗灾难方面还有巨大的作用。 至于在提供积极的享受方面,金钱的作用就更为有限了。 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 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人天生是软弱的,唯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认识到因缘的偶然是—回事,真正看破因缘又是一回事。所以,佛教要建立一套烦琐复杂的戒律,借以把它的哲学观念转化为肉体本能。 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来,只要不死,好了伤疤又忘疼。 请不要责备“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人如何还能正常地生活,世上还怎会有健康、勇敢和幸福? 要解决个人生存的意义问题,就必须寻求个人与某种超越个人的整体之间的统一,寻求大我与小我、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论何种人生哲学都不能例外。区别只在于,那个用来赋予个人生存以一的整体是不同的。例如,它可以是自然(庄子,斯宾诺莎),社会(孔子,马克思),神(柏拉图,基督教)。如果不承认有这样的整体,就会走向悲观主义(佛教)。 为什么活着?由于生命本身并无目的,这个问题必然会悄悄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怎样活着?我们为生命设置的目的,包括上帝、艺术、事业、爱情等等,实际上都只是我们用以度过无目的的生命的手段而已,而生命本身则成了目的。 除了生命本身是一种目的,某种期望也有一定概率的实现可能。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人生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叶扁舟,其实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也许每个方向都到不了岸。此时寻找意义的过程就是说服自己沿着某个方向走下去,这个方向可能是独立思索的结果,或者是从大众的盲目前行。最后归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途中信念与准绳,帮助旅途本身成为较好实现的一部分。从概率角度看,这样人生实现过程意义和终极意义的概率都比较大。概率学本身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准绳的一种。如果这思路不对,那或许开始就是个错,这是神考虑的问题。 --这一段是自己的笔记。最明显的事实是:这条路通向死,因为人生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罢了。可是,死怎么能成为目标呢?为了使它成为目标,它必须不是死,而是一种更高的生。于是,死便被设想成由短暂的生进入永生,由易朽的肉体进入不朽,由尘世进入天国,由不完满进入至善,由苦难进入极乐,等等。经过这样的解释,人生之路就有了一个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标,一个纯粹精神性质的目标。 我们何不就把人生看做一个大花园呢?这是一座很大的花园,把它逛完刚好要用一生的时间,我们从生到死都在里面,每走一步都看见新的风景,到处都是可供我们休憩的地方。如果要说目标,那么,可以说处处都是目标,但不存在最后的目标。 真正的悟者则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红尘也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在命运问题上,人有多大自由?三种情况:一,因果关系之网上个人完全不可支配的那个部分,无自由可言,听天命;二,因果关系之网上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支配的部分,个人的努力也参与因果关系并使之发生某种改变,有一定自由,尽人力;三,对命运即一切已然和将然的事件的态度,有完全的自由。 自我意识太强烈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克服对死的恐惧的,他只能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这种恐惧,即消除对恐惧的恐惧。 在一个濒死者眼里,世界不再属于他,他人的生和死都与他无关。他站在自己的由生入死的出口上,那里只有他独自一人,别的濒死者也都在各自的出口上,并不和他同在。 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终止这种思考。 如果这个在我生前死后始终存在着的灵魂,与此生此世的我没有意识上的连续性,它对我又有何意义? 一切不朽都以个人放弃其具体的、个别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所谓不朽不过是我不复存在的同义语罢了。我要这样的不朽有何用? 死的绝望,唯死能解除之。 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其意义主要有:第一,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脱的眼光看人世间的成败祸福。第二,为现实中的死做好精神准备。第三,死总是自己的死,对死的思考使人更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生存的不可替代,从而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向死而在”,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我相信,使我能够忍受生命的终结的东西不是他人对我的爱和关怀,而是我对他人的爱和关怀。对于一个即将死去的人来说,自己即将不存在,已不值得关心,唯一的寄托是自己所爱的并且将继续活下去的人。 一个人在大限面前很可能会获得一种不同的眼光,比平常更真实也更超脱。当然,前提是他没有被死亡彻底击败,仍能进行活泼的思考。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的苦闷的产物。 柏拉图对此提出了一种解释,他推测,灵魂必定曾经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现实世界里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它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世界,这既使它激动和快乐,又使它不满足而向往完善的美和善。他还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灵魂和肉体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肉体会死亡,而灵魂是不朽的。 一个人唯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灵魂与信仰于目标而言是终极,值得向往,于过程而言是自证,值得依靠。

解读你我的人生困惑

高中的时候因为好友的推荐,开始读周国平的书,一读就到现在,整整十年,他是对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最大的作家。一听说他是哲学家,总担心他的语言晦涩难懂,其实一点也不,他的书是用哲学家的思考通过文学家的文字表达出来。从开始的《人与永恒》到今年的新书《宝贝宝贝》,他的文字一如既往的平实生动,他的思考一如既往的清晰透彻。读他的书是一种舒服的感觉。大学至今有一本周国平的书没有离开过我的身边——《人生哲思录》,我会把它放书桌上或床头,随时随地可以拿起翻翻,因为它总能帮我解读许多人生中的困惑。《人生哲思录》是将他写过文章中精华部分按主题分类归结成集,包括“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部分。一方面,这本书不会告诉你具体应该如何去做,而是用他的经历,他的思索,他的沉淀,表达出他自己对人生各种问题的看法,而其中总会有某些问题是你曾经遇到过而困惑不解的,或没有再继续往下探究的,你会突然在他的解读下豁然开朗。另一方面,这本书能让人安静,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里,他的书能从这种浮躁中抽离出来,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层面成长和获得的重要性,从而引导我们去思考,到底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比如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偶尔我们会想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是成功?是占有?有钱有权?或者是为人类做出贡献呢?好像都不是,因为作为我们个人,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而地球乃至宇宙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最终也逃脱不了毁灭的可能,最终一切都归于零。那么我们今天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呢?读《人生哲思录》的时候就有几个章节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生命的终极意义问题是无解的、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他做了一个比喻,他觉得人生就像是家,既然是在家里,我们就作着种种必须做或有兴趣做的事情,而并不事事都问为什么,可是这个家确实有朝一日会不存在,此时我们又会意识到自己是走在一条有终点的路上,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永远即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书中又说道,颓废者会把人生当成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会把人生看作全,激起占有的欲望,其实人生既是零又是全,用全来否定零,反抗虚无,用零来否定全,以约束贪欲,达到零和全的统一,两者激烈冲突又达成和解的结果就是超脱。人生意义的解读只是这本书其中的一小部分,书中还有关于爱情、事业、婚姻家庭、世态人情、精神生活、读书写作等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能从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每次好友或家人向我倾诉烦恼困惑不安的时候,我总会向他们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跟我们的生活那么贴近,像他自己所说的,“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这是我所能想象的为人类写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作者既不盲目传达乐观的情绪,也不愤世嫉俗地对现实进行无情批判,它是理性的,积极的,而且这本书可以随时读,反复读,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都能获得一种隐隐的力量和思考的愉悦。最后借用本书封底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境界。

记得还是大一的时候看到同学在看这本书,是高中的同学,看似粗犷却是内心很儒雅的男生,没事的时候,就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其实迷茫的时候很适合看这类书,只不过看完逐渐明朗的我,在随波逐流的世界中,又渐渐满身污泥,停滞不前了,也许书中说的坦然,我却做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觉得学习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再继续钻牛角尖,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益处了吧。

以一个超脱的态度

这个年龄这个状态的自己,有太多放不下的困惑,自己没有足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加上从来都不够用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一些困惑总是很无界不知道云淡风轻的看待这一切的生活,会是一种什么状态也许有一天,曾经有多少有所谓的都变的那么无所谓了,那心情是悲哀还是喜悦,会不会依然取决于自己是否得到过了或者失去过了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真诚,寻找是我的勇敢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想摆脱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普通人,咱只是想活的明白点文学作品是很容易感染人的,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它的影响于是还是多看一点积极的书吧,这一本,还不错:D

无聊寂寞孤独

这一章写的很好。我大概能背出来。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不是孤独,只是寂寞袭来的次数过多,时间过长而已。

浮躁中寻找片刻的安静

读者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得到片刻的安静,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一切看起来都有点小小的瑕疵。当我的心灵开始显得疲惫的时候,在这里,总有那么一两句话,使我感悟一些人生的哲理。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好吧,我认为生活就要活得有真性情,不要在意太多,在平凡中寻求最真实的自己,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的地方。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说的多么有哲理,喜欢这样淡淡的句子,平淡的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在乡村中,时间保持 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发自内心的被触动了一下,生活在大都市,生活在城市,你那还有岁月和光阴,完全把自己束缚在日历和数字当中去了。还有很多,当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内心真的被深深的触动了。

言论精选集啊

看过他的论尼采的书,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这本书也是这样,文字流畅,逻辑性很强。有点像叔本华的《论人生》,写的是给普通大众看的哲学书籍,跟生活很贴近,不知道这样的书算不算真正的哲学书籍,个人觉得更像短的散文书。 文字也是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带有儒家入世的味道,除了稍微有点的孤傲,一般大家还是很喜欢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字的。文字虽短,有些也是很精辟,特别的复合我们的国内的情况。比如说女人表面上是虚伪的,但是她们在婚姻等大的方面却是很实质的。男人表面不虚伪,实际上为了自己的所谓的远大理想,虚伪的不行。说的很是中肯哦。

为周国平老师一辩

坦白的说这本书我没读过,但周先生的书的好处就在于你即便没读过,大概也知道写的是啥,无非是你在《读者》上能够见到的哲学小品人生美文,不会遭遇太大的窘境。之所以标记这本书,是为了写个书评为近来遭遇口水仗的周先生一辩。(豆瓣搜周国平,第一本就是这个)周国平老师最近因为关于女性的言论被众人口诛笔伐,作为周国平老师的多年资深脑残黑,在这个问题上却想为他说两句:周国平在微博上发言:“男人有一千个野心,自以为负有高于自然的许多复杂使命。女人只有一个野心,骨子里总把爱和生儿育女视为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一个女人,只要她遵循自己的天性,那么不论她在痴情地恋爱、在愉快地操持家务、在全神贯注地哺育婴儿,都无往而不美。”——引发众怒,随后删掉微博,但风声并未平息,各路人士纷纷发声,有人把两年前周给邓正来写的那篇主题是自吹自擂的悼文翻出来(当年那篇悼文也的确把我恶心坏了)。但讨伐周国平的人们好像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周是1945年生人,今年70岁了——“各路人士与古稀老人激辩女权主义”——这个画面怎么想象都充满了荒诞之感。而时间往前推三十年,那时的周正值不惑,而中国也刚刚过去那个劳动人民最光荣女人能顶半边天把女人当男人使的革命岁月,社会开始关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而周国平的很多文章,都在歌颂女性之美——那个年月,周其实是女权主义的旗手。只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物质层面得到了满足之后,女权主义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周把那个年月的文章又扯吧扯吧发出来,他以为女性们会像三十年前那样感激他理解她们的美,他忘了周国平已经七十岁了,而网络上骂他的人们,也忘了周国平已经七十岁了。对待一个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老头,悲悯的目光比刻薄的言语,可能更合适。

一书在手,心变无忧

周国平的书,自从读了,便对很多其他的书有了一种排斥,不是为别的,就是觉得只有他才能给思想一冲击,读多了 再去读别的 就只有哲学书了!他是带我走进哲学的人。给人以平淡中的新奇义理!

生命的张力、维度与思考、解释的可能性

生命的张力、维度与思考、解释的可能性——《人生哲思录》略谈内容纲要:永恒的精神追求;精神世界的广度深度;生命众生相的文字统一;思考与解释的必要与无限。语录的平易畅达、文采与哲思的完美融合。个人生命探索的不可替代与特殊性;吾日三省吾身(人品级的分野);周国平的思考精神(独处的智慧与安静的位置);灵魂的独行与朝圣之路;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范本;生命大限(遭遇困惑与解释困惑);生命最本质的沉思(永记庄周);商业化潮流下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高贵的品质与丰富的人生。正文:信仰失落已成为当代人普遍的精神处境,意识形态逐渐取代了鲜活的思考。物质与世俗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多数人没有意识过或无暇顾及自我的精神家园。“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性的外在生活,很少有人真正过内在的心智生活。”(353页)而这正是犯罪或其他社会黑暗的罪魁祸首。不妨大胆假设:倘若人人熟读深思过这本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社会即是大同社会。但我深知,社会与文化的复杂性非三言两语所能蔽之,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必定不可能被单一化,其实不妨说,倘若人人都自觉的积累着自我的精神财富,社会即是大同社会。“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352页)这正是当今众多人文学者所努力的方向,我据此称周国平为“亲民学者”。对许多知识分子而言,假借肉体这一外在形式,其中栖居着个性的灵魂,必定会背负着不可消弭的矛盾在人生逆旅中遭遇内在困惑以致陷入外在困境。因为“精神和肉体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命题四)”,⑴“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⑵且看中华文化中蔚为大观的诗词艺术,如苏东坡、王国维者不在少,“这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使苏东坡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⑶王国维呢?“他无时无刻不在想解除人世、人生的诸多矛盾,但当找不到解除这些矛盾的方法时,便会深陷于痛苦和迷惘之中,而致滋长消极厌世的情绪。”⑷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难得出此结论。积极的人生智慧,即林语堂所言“生活的艺术”,在遭遇困惑时是否求助于它,不同生命的径迹便有了各自的走向。“我之所以如此喜欢思考和讨论人生问题,并非因为我明白,相反是因为我执迷,由执迷而生出许多迷惑,实在是欲罢不能。……我自知执迷太深,唯有努力用哲学的智慧疏导生命的激情,以慧心驯化痴心。”(110页)可以说,编写这本《人生哲思录》,周国平是大胆的,摘录出自己之前所有著作中可以独立存在的有价值的段落和句子,按照主题分门别类的下榻汇编,这便将自己对人生的绝大多数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展露无遗。读者自知,这大胆的基础是一份虔诚的追求与灵魂的坚守所带来的自信。无论文学哲学艺术学术,概无定式定论,贵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马克思说过,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真正的思想家并不一定非得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只希望能够启迪智慧。据说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见周国平在当今众多青年学子中的影响力、在启迪智慧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文字和思想面貌的源头大抵是如此:“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110页)我认为这实为至善上乘的态度。有读者这样描述自己阅读周国平时的感受:“只要用心体悟,震撼无处不在。”一语中的,基本代表了读者群的普遍心理感受。通读周国平的著作,我确有这种感受:“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481页)初识周国平,是通过他的散文集《安静》;真正钦慕周国平,是因为他的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随感集《人与永恒》。就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生哲思录》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源于周国平对人生和写作的态度:“灵魂是一片园林,不知不觉会长出许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觉地凋谢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写作。”(494页)“凡是我不屑于放进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去的东西,我就坚决不写,不管它们能给我换来怎样的外在利益。”(509页)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品质,使他永远散逸着自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熏陶渐染了一批灵魂的信徒。我本能地排斥大而无当与隔靴搔痒的看似精深实则空洞的论说,而亲近明白如话与晓之以理的貌不惊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恳切的态度与最诚实的思考,他们是真正的朝圣者。生命绵延永续,人类的精神追求之路将会永远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群里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他们始终存在着。我把周国平看作是他们的公开发言人。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分类是一项颇费斟酌的工作,但周国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细推敲,人生的价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国平说自己的写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心灵之路。(518页)若要深究,此话未必确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试图解释困惑云云者,无一能够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从而获得一种上帝视角,以客观和公正的心态对这一切作出评判。这时的人离动物性远了,离神性近了。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正是人的精神积淀量变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这关系到语言与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不多谈。就像王安忆说的,读书是“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⑸好书常读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开了《人生哲思录》,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几次读到,我仍为它的机智跳脱而击掌叫好。实际上,整本书都是妙语迭出的。西方哲学史上,从古代哲学Protagoras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天主教哲学再到近代哲学中学院派的Kant、Hegel,Schopenhauer的悲观主义,Nietzsche的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⑹尝试架构新的体系者不计其数。凭借刻苦学习的天性得以进入北大哲学系的周国平对它们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何他不建系立说而总是写些非学术性质的随笔散文呢?质疑与批评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要与这个问题达成和解,还得回到周国平的文字中去。“也许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是在实际上试图建立某种体系,赋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声称反对体系的哲学家也不例外。”(400页)“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蒙田的随笔,尼采的格言,圣泰克絮佩里的哲学童话《小王子》,看似通俗易懂,却都是哲学的精品。”(400页)“衡量任何精神作品,第一标准是看它的精神内涵,包括深度、广度、创新等等,而不是看它是否容易被读懂。精神内涵差,不管容易不容易懂都不好。精神内涵好,在不损害这内涵的前提下,我认为容易懂比不容易懂要好。形式往往给人以错觉,譬如说,有的作品的确非常难懂,可是你一旦读懂了,会发现它其实什么也没有说,有的作品看似好懂,可是你读进去了,会发现其实离读懂它还远得很。”(401页)“我工作了一整天。我的工作是研究哲学,也就是说,对别人的思想进行搜集、整理、分析、评论,写出合乎规范的‘论文’。现在我累了,我决定把夜晚留给自己,轻松地休息一下。于是,我翻开了蒙田的随笔,读上几页,或者翻开我的小本子,写下自己的随感。这当然不算研究哲学,可是我觉得自己比白天研究哲学时更是个哲学家了……”(402页)“随着文明的进化,学术愈来愈复杂,而哲学永远是单纯的。”(402页)可以说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见过各色理论,精通哲学历史,周国平给自己找的最合宜的位置⑺却是:用朴素的话语去探索艰深的道理。我亦相信,真理永远是简单纯粹的。周国平因为有科学的思想武装过自己的头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又顺应了自己的天性发展,“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33页)他直面生命中最本初的问题,写下一个“迷者的悟”(110页),自足的同时春风化雨。我一直很遗憾李泽厚只写过少许散文或杂文,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写大部头的美学与哲学论著了。略读过李泽厚的专著与杂著,我与骆玉明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李泽厚的散文是颇为出色的,不输他的哲学和思想论著。⑻我的这个遗憾其实很矛盾,周国平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写散文随笔了,其学术著作只有年轻时写成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与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约略比较不难发现,其实他们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为文方式。“在精神生活的深处,并无学科之分。”(517页)亦无形式之分。李泽厚的少许散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黄昏散记》和《晚风》两篇(见附),短短百字,其中所洋溢的精神、历史的气味与渗透的浓厚的美学与哲学思想令人心醉神迷。同样作为哲学家,两人的差异一目了然。不过大抵是说着不同的话解释着同样几件事、表达着相近的意思吧。小小的人儿,一辈子真能有几样天地间独一无二的感受么?东晋王羲之就已经指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而周国平用平易的话语解释自己亦即大众的困惑(矛盾普遍性),使人如沐春风,所拥有的读者当然是多于从事学术研究更理性,文字更显思辨力的李泽厚的。这说明了什么?——每个人的朝圣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能说谁更胜一筹吗?不能。当然不能以大众的喜好作为评判的尺度和标准,历史的车轮还在缓缓前进,精神文明的发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高级文化需要国家的扶持。之所以举出李泽厚,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明显的共通性,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不妨把这句话看的广义些。若要我评价人,我即以此为标杆: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了吗?反省不需要有多么高深莫测,多么严于律己,只需要回归常识和理性。其实《人生哲思录》所辑的文段,又何尝不是常识?常识永远不会过时,常识需要被反复提起,“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⑼。近年来陈丹青的《退步集》、《荒废集》,梁文道的《常识》以及周国平的评论文章乃至易中天、钱文忠教授在媒体上的采访和讲座,都反复提及“回归常识”一词,个中辛苦和努力你我自知。“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331页)我曾经仔细琢磨、推敲一日又一日,到底哪点相通?最后我得出了结论,一言以蔽之:“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世间许许多多朴素的道理非口说耳听所能领会,个人生命的探索和体验之路唯有自己踏实地走下去才能领悟其中滋味。是否拥有一段高质量的生活、一个高质量的生命,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拥有一颗安静的心灵,“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一个人都可能领悟生活的真谛,也都可能毫无感受,就看你的心静不静。”(36页)纵观历史古今,大凡作出卓越成就者,无一不是得益于这颗心灵,去体验、去阅读、去沉思、去创造。“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479页)周国平将他的才情献给了生命的沉思,继而用写作的方式将沉思的体验与心得表达出来。这都源自他安静的天性,“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35页)易中天曾经如此述说自己走出书斋面向大众的原因:“人文学科谋的就是全人类的幸福,我应该走出去,担负传播者的责任。”此言得之。周国平虽极少在媒体露面,但他在书斋中的成果实际已经很好地达到了人文学科的目的。庄子在如梦如幻间写出了《逍遥游》,那是永恒的绝对精神世界的遨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约略感知到庄子对如今的每个朝圣者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里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性的眷恋和爱护。”⑽在我困顿与迷惘之时,庄子也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我以慰藉和生命自足的力量。周国平的写作就很贴近生命最本质的沉思,“平生无大志,只求活得真实,并随时记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借此留下生命的足迹,这就是我在哲学上的全部野心了。”(516页)在人口爆炸、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周国平以守望者的姿态⑾恪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完美结合点。⑺亲情和友情,阅读和写作,⑺人生还需要什么更复杂的吗?恕敝人浅薄,家虽藏书千册,未曾有第二本抑或听说过有如《人生哲思录》一样思考人生面面俱到、平易晓畅却精炼深刻的书(或许某些书太古奥)。把生命沉浸在写作中,“独自在灯下,自斟自饮生命的酒,别有一番酩酊。”(32页)精彩!我想,一切经典都是在作者这种陶醉中诞生的吧。毕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要用一句话阐述《人生哲思录》所作出的贡献,我会说:周国平正视并很好地用平易的语言解释了任何一段有质量的生命历程都必须反复面对且必须投之与认真思考的问题。可谓文采与哲思的完美融合。他说:“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⑿这是他最看重的品质,也是他生活的态度。这些都和他所呈现出的《人生哲思录》的面貌有着因果联系。Pascal有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其特有的精神为生命展现出宽层次多方位的世界,也因此具备了多重视角来看自我与外物。茫茫尘世一个小小的生命独自逡巡着,因其生命的丰富与厚实的力度成就了历史永恒长河的苍茫与壮阔,历史也赐予了他崇高的价值与荣耀。“人类精神始终在追求某种永恒的价值,这种追求已经形成为一种持久的精神事业和传统。当我也以自己的追求加入这一事业和传统时,我渐渐明白,这一事业和传统超越于一切优秀个人的生死而世代延续,它本身就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甚至是人世间唯一可能和真实的永恒。”(331页)周国平诚实地记录下自己生命旅途中的疑惑与摭拾,展现的是知识分子普遍的思考轨迹与精神历程。我认为,《人生哲思录》为可知论添上了强有力的注脚。米兰•昆德拉说:“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⒀实为对自己某次思考无果的自嘲。小说作为勘探存在的文体,具有散文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其探索之路也与散文分道扬镳,但所得出的结论终究异曲同工。《人生哲思录》就已将曲曲折折的物质体验都绕开了,直接给出了纯粹的思考径迹和结论,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这本书所涵盖的主题需要千万本小说文本的堆积。世界本是矛盾之综合体,人更是矛盾的产物。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意志的体现。”⒁这是他给自己的解释。周国平说:“在一定意义上,每个作家都是在写自己。不过,这个自己有深浅宽窄之分,写出来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511页)一代代先哲不懈地追寻、叩问,才终于有了今天这个相对过去更和平与美好的世界,这条路,我们还得走下去。在文字中,我们体验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情景,书本为我们的生命打开了多维的时间与空间。也唯独只有文字,才能承载得住人类的文化并将之传承下去。号角已经吹响,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的同时给我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纯正的思想的风。最公正的时间会记住这位朝圣者,记住“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借用周国平之语作为本文的结束吧。“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这是我所能想象的为人类写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本文标注页码的引文,均选自: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注释:⑴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0页。⑵杨绛:《走到人生边上》,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1页。⑶余秋雨:《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⑷马祖熙:《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第124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⑸王安忆:《王安忆读书笔记》,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⑹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⑺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⑻骆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⑼梁文道:《常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⑽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99页。⑾周国平:《守望的距离》,黄山书社2007年版。⑿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51页。⒀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⒁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附:摘自李泽厚《杂著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黄昏散记》:又好几天没去散步了,今天顶着寒风,也出去走了半小时,当回身往家转时,突然看到了那个刚上来的满月;原来今日是元宵节,难怪远近都有一些稀疏的鞭炮声,以前却似乎一点也没听到,大概是没有留意。啊,那月亮,那么大,那么圆,那么贴近,它就好像在那高楼的背后不远。今天有风,空气本也不清洁,那月亮虽没被云掩罩,但也总有点朦朦胧胧。最使我奇怪的是,似乎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大这么亲切的月亮。我看月亮好多好多次了,记得不久是在科罗拉多两度看到的满月:那么冷,那么远,那么安静。这次却混混浊浊,热热闹闹、朦朦胧胧,但特别亲切,特别惹人喜欢。主要是它显得那么傻。那个胖脸庞,笑嘻嘻的,圆得过分。于是我想起E,我想如果我们这时走在这路上。吃饭时听广播说今夜有月全食。总是这样,刚完满便有巨大的缺陷,欢喜之后便是黑暗,“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何时能做到心静如水,一波不兴呢?但那样,岂不也就死了么?人便在缺陷中生存,在苦痛中欢欣,然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E明日不能来;她将有新的期待、希望和欢乐,而我则如钟表一样,仍将慢慢散步在已很少行人的大道旁,像一切都不曾有过。然而,我总难忘记屠格涅夫《贵族之家》那最后的小说结尾,丽莎——这个决心做了修女的少女——眼睛的睫毛毕竟要轻轻闪动一下。难道这就是人世的芬芳,人生的真谛?没有它,就将地老天荒。那么,又有什么要再言说的呢?窗外的月亮已升得很高,也不再那么大、那么傻、那么亲切了。我于是停笔。1989年元宵匆笔《晚风(外一章)》:散步在晚风中,这风是北风。街上已空无一人。风刮得很凶很冷,不断地卷起各种白天扔掉的废纸:大的、小的、白色的、杂色的、完整的、破碎的、塑料纸、报纸……,但并没有刮得多高,不过离地数寸在卷起,移动,又落下而已。突然听到一种清脆的咔答咔答的声音,非常奇怪的声音,响在这相当静寂只有风声的街道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塑料做成的橘子在空荡的人行道上滚着。原来是它发出的声响。我停步,看着它时快时慢地独自滚动着。一会儿东南,一会儿西南。明明是随着风的劲头和方向,却依然很像是它在自主、自动和自由地滚。这滚动,因为平常很少见到,便显得很好笑,很好玩,并有些荒谬感。同时立即想到,它可以是恐怖电影中的好镜头。你想:一只球在空荡荡的、杳无人迹的灰暗黄昏中,沿着一条对它来说是足够宽广的道路上,自由地滚动着。1990年冬•北京*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像做梦一样,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依旧是古老的小教堂,依旧是舒适的图书馆,依旧是那静悄悄的夜晚的月亮。时间似乎停止了……。但还是三年前的那个世界吗?好像是。好像我不曾回去过。然而,又确然不是了。且不说多少大事已经在这些年里发生,且不说异乡游子的双鬓已经斑白,而且,“毕竟意难平”,心境已难依旧矣。脱身到如此优美宁静的氛围中,怎能不使人更为伤感,更想起那些一去不再复回的悲惨的盛夏的生命?当不堪回首话当年的时候,却偏偏蓦然记起当年未发表的小诗,为何结尾竟会无意识地写成谶语?难道冥冥中真有主宰者在?谁之罪?……黑格尔(Hegel)曾说,真正的悲剧是由于双方都有其片面的必然而两败俱伤,全无胜者。于是,“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而,大地真能干净吗?黑格尔总教训人们去深刻地认识历史,去取得更多的“自我意识”,但学费竟如此高昂,这未免太残酷了。你能感受(不只是认识)这历史的残酷吗?依旧是春风杨柳,依旧是熙熙攘攘,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什么事情都发生过了。1992年春•科罗拉多

人生思考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主要内容: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当作者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围绕人生这一主题,以语丝形式,选收作者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发类编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卓见。内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炼。周国平的书很值得看的,特别是女生应该多看一点。他对情感的态度和他的情感哲学一直是被很多人推崇,《人生哲思录》让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让我知道人生的短暂,要合理利用时间,回归简单的生活必须有一颗淳朴的心,它让我躁动的心沉静安宁,它教我们淡泊名利沉淀自己。书中的内容很多都写得很现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做人做事的方式,没事了认真的看看会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让你的思想更加深邃,让你看问题的方式更加理智。仿佛在与一个有思想的大师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