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上、下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第一哲学(上、下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6-6-1
ISBN:9787100042642
作者:(德)胡塞尔
页数:1288页

内容概要

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尔玛和德里达的出发点都是对胡塞尔哲学的反思。胡塞尔和康德一样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他生前发表7部著作,但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胡塞尔是犹太人,晚年遭纳粹迫害。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我们按照胡塞尔发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是数学博士,1853年随布伦坦诺学哲学,受其经验主义影响。胡塞尔1891年发表《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弗雷格对之严加批判,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影响。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标志,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作为严格的哲学》(1910)已包含了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过渡,《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于1913年出版,后两卷死后出版)、《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的沉思》(1931)等书提出“现象学还愿”和“先验自我”对世界的构造。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前两部分于1936年出版)一书中,对自己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做了自我批评,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而不是自我的创造物。

书籍目录

第一哲学1923/4上 卷 批判的理念史编者导言第一篇: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到它近代在笛卡儿那里的初步实现第一章:哲学理念及其历史起源第一讲:关于赋予现象学以第一哲学发展形态的历史任务第二讲:柏拉图的辩证法和哲学的科学之理念第二章:逻辑学的奠立和形式的一直谓的分析学之限度第三讲:作为推理逻辑或一致性逻辑的亚里士多德一斯多噶学派的传统逻辑第四讲:补论:作为分析数学的有关一致性的普遍逻辑,形式存在论的相关探讨方法,以及有关真理逻辑的问题第三章:由诡辩论的怀疑所引起的对于进行认识的主观性之最初思考第五讲:理念认识的发现以及诸哲学的科学、合理的科学之希腊起源第六讲:在柏拉图的辩证法理念中所包含的对有关认识之理论的要求第七讲:有关作为关于进行认识的和一般而言有所成就的主观性的科学的逻辑学——真理的逻辑学——的完整理念之系统构想第四章:历史上有关主观性的科学的初步尝试第八讲:亚里士多德对心理学的创立以及一般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第九讲:怀疑论——它在哲学史中“永存”的根本意义。笛卡儿的决定性步骤一第十讲:笛卡儿的沉思第十一讲:对于超越论科学之第一次真正的展望。从笛卡儿的沉思过渡到洛克第二篇:洛克自我学尝试的基础和自我学的永久性难题第一章:洛克的视界之根本性限制及其原因第十二讲:客观主义的朴素的独断论第十三讲:经验主义的先入之见——认识论中的心理学主义第十四讲:近代自然科学的典范作用乃是阻碍形成真正直观主义意识科学的原因第二章:批判地阐明洛克研究中隐藏的真正的和持久的疑难问题第十五讲:内在性问题和意识中的综合统一问题第十六讲:意识综合在其自我 对象一两极化中内在内容的非实在性和关于共主观性问题。评贝克莱对于洛克的批评第十七讲:关于“外在性”的构成问题:关于事物在知觉中自身给予性之笛卡儿式的自明性第三章:经验主义有关抽象的理论,作为其未达到有关纯粹意识的本质科学之理念的标志第十八讲:对于普遍本质在直观上的自身给予性之错误认识第十九讲:直观理念扩展的必然性第三篇:通过贝克莱和休谟以及独断论的合理主义,现象学之怀疑论式的预备形式的形成第一章:从洛克到贝克莱的纯粹内在哲学之彻底结论第二十讲:洛克及其后继者所进行的对怀疑论的革新之积极的历史意义第二十一讲:贝克莱对实在世界构成问题的发现及其自然主义的误解一·第二十二讲:贝克莱单子论的萌芽;与莱布尼茨比较。向休谟过渡第二章:休谟的实证主义——怀疑论的完成,同时又是迈向超越论的基础科学之决定性准备步骤第二十三讲:休谟以唯名论方式将一切观念还原为印象,以及这一原则中包含的荒谬之处第二十四讲:意识科学之不可缺少的本质学以及在休谟那里的归纳的一经验的客观主义第二十五讲:休谟的构成问题——及其以彻底的怀疑论告终第三章:近代合理主义和形而上学第二十六讲:近代合理主义进行肯定建设的路线之基本特征及其独断论a)对有关未来真正形而上学的由于缺少超越论基础科学而受到损害的准备工作之概述b)对于自偶因论以来诸合理主义体系中的回溯方法的批评意见。前进研究的任务第二十七讲:关于形而上学与认识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理性批判之意义下 卷 现象学还原的理论编者导言第一篇:对哲学确真的开端之预备性沉思第一章:导论:对在绝对状况中开始的哲学家之动机的说明第二十八讲:历史中的哲学之理念和对开始哲学探讨的主观之动机进行说明的状况。第二十九讲:正在生成的哲学家之习惯生活形式的建立。第三十讲:纯粹的一般文化信念,以及哲学彻底精神的最初形成。第二章:确真的自明性之理念和开端的难题第三十一讲:自然的自明性和超越论的自明性,确真的自明性和切合的自明性。第三十二讲:诸可能的出发点:“我在”——和“我作为开始的哲学家”;“我在”——“这个世界存在”。第二篇:对世间经验的批判。——通向超越论还原的第一条道路第一章:对世界的知觉和对世界的相信第三十三讲:“世界存在”:这个命题之不可消除的偶然性。第三十四讲:超越论的假象和经验的假象。关于“反对疯癫”第二章:关于“反对疯癫”的补充和澄清第三十五讲:关于“移情作用”的学说。第三十六讲:超越论的唯我论。对世间经验之批判的否定结果。第三章:开辟超越论的经验之领域。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和确真的还原第三十七讲:对世界可能非实存之确真的确信和对主观性之超越论的生活的揭示。第三十八讲:作为超越论批判之课题的超越论经验的领域。第三篇:关于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开辟通向超越论还原的第二条道路第一章:主观性的超越论生活流之超越论的时间形式第三十九讲:普遍的超越论的自身经验之全部内容:超越论的现在,过去和将来。第四十讲:作为自我分裂的反思以及自我在流动着的生动的现在中的同一性。第二章:关于现象学家的理论态度的理论:悬搁的意义与成就第四十一讲:反思与理论兴趣,采取态度行为的自我分裂。第四十二讲:兴趣,“态度”,“课题”这些最普遍的概念。第四十三讲:在现象学悬搁和反思中纯粹对主观存在感兴趣之可能性。第三章:自然的自我生活之意识的现实性以及向纯粹主观性的还原第四十四讲:断定的行为和准~断定的行为以及它们的还原:悬搁和准一悬搁。第四十五讲:作为行为主观的自我之自然的世界生活和现象学上纯粹的自身思考之非自然东西。关于思想进程。第四十六讲:对现象学方法的重新拟定和深入探讨:走向超越论还原的笛卡儿式的道路和心理学家的道路。第四篇:现象学的心理学,超越论的现象学和现象学的哲学第一章:现象学一心理学的还原之成就和问题第四十七讲:意向的关联和意向的重迭。第四十八讲:关于从对当下行为实行心理学的还原向普遍的现象学的悬搁和还原过渡的问题。第二章:在第二条道路上开辟超越论经验的领域第四十九讲:生动地流动着的现在之地平线。第五十讲:生活之无限的时间流以及普遍的反思和悬搁之可能性。第五十一讲:向普遍的悬搁和普遍的还原过渡。纯粹普遍的生活及其体验世界。第三章:超越论的现象学的还原之哲学意义第五十二讲:哲学作为超越论的主观性根据超越论的自身经验以系统的超越论的自身理论研究之形式的系统的自身阐明。第五十三讲:共主观性的问题。a)纯粹现象学之超越论朴素性的可能性以及对于超越论经验之确真批判的哲学任务。b)超越论的自我学(“唯我论的现象学”)和向共主观的还原过渡。第五十四讲:通向超越论唯心主义的现象学还原道路,以及作为超越论单子论的这种超越论唯心主义之现象学的

编辑推荐

  《第一哲学1923/4》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现象学还原的理论》两卷组成。胡塞尔在本书中一方面通过的批判将自己的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哲学与历史上已发生的种种超越论哲学尝试加以对比,以突出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哲学之特征与本质;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自己哲学的方法的详细阐明突出了自己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而将自己的哲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哲学之整体向世人展示出来。由于这两个部分的这种独特设计和巧妙配合,为人们正确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

作者简介

《第一哲学1923/4》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现象学还原的理论》两卷组成。胡塞尔在本书中一方面通过的批判将自己的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哲学与历史上已发生的种种超越论哲学尝试加以对比,以突出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哲学之特征与本质;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自己哲学的方法的详细阐明突出了自己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而将自己的哲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哲学之整体向世人展示出来。由于这两个部分的这种独特设计和巧妙配合,为人们正确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

图书封面


 第一哲学(上、下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判断是进行判断的行为中被判断的东西,而进行判断的行为是主管的活动。2一个人作为科学家面对怀疑以及这种怀疑对每一种在科学名下的客观认识之可能性的否定,他虽然会将目光指向以往传下来的哲学的内容,但是它必然很快就会被引向对他们的主观产生方式的那些主观的思考之中,首先他会意识到一般的判断仍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活动,他会讲这种判断活动与模糊的意指活动进行对比。他会想这种意指活动首先必须显示他的真理价值,而这是借助于将事物本身之于眼前的直观进行比较,而且是借助于一种特殊的自明的直观。(这里阐述了现象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还原,消解认识论的无限循环的缺点,这里现象学家绝不是一个科学家,或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最彻底的第一哲学的科学家,他们不用一种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去改变事物,而是让事物自己显现。)3数学主要是由于在柏拉图辩证法中完成的主观的方法论的准备工作,才获得他的专门的科学的特征。它所涉及是理想可能的空间构成物和数量构成物,从规范的方面思考能直观的看到的,所有这些可能性都向之接近的极限理念。(理念被运用于各个领域之时才诞生了科学,没有理念不可能产生科学,理念就是这种无限的概念,一种理想形式的对象,从它可以演绎出一个为一切奠基的形式系统,而且理念是必须在系统中才为其自身的)4作为在古代就渴求发展的进行合理说明的自然科学,应该提到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开端,当然,这种科学本身不可能成为一种纯粹合理的科学,但是只要他通过对运用作为方法工具的纯数学使经验知识获得原理的必然性,他就确实具有合理的事实性说明的新形态。(同样如果没有理念的对合理原则的说明,自然科学将永远停留在早期希腊的以自然物为世界本源的原始自然科学中,这也是东西哲学最大的裂口,也即是否追求一种统一的理念演绎系统)5这里涉及的只是客观的描述,这些描述特别还需要以大量的活动和漫长的路程为前提。在纯粹主观的领域则不同,在这里每一个描述,只要他开始了,就在相应的经验中抓住了他的对象,这种通过经验而进行的把握活动不存在一种无法完全达到所描述对象的危险。(这里胡塞尔认为他的真正的从主观进行的描述性方法是无懈可击的,是不能用来继续追问的,是最根本的,因为一旦你要追问这纯粹的主观性,那你显然又将其客体化了,只能顺着主观对客观的被给予性进行描述性的分析)6写段自己的一些想法。前些日子一晚,开着mp3没关就睡着了,就这样在无意识中伴着的音乐睡了一晚,巧的是,那天刚好播放模式是单曲循环,曲目是朴树的召唤。第二天从梦中恢复意识,朴树的歌声渐渐清晰,只是我觉得音乐整个变慢了,像是以前听卡带时磁条被圈在了滚轴上时出现的声音。以为是mp3的问题,但是其它歌的速度又都是正常的,就以为是这首歌的格式在重复播放中产生了变化,原谅我是文科的,结果直接在电脑上放了这首歌,结果证明不是文件格式的问题,是我的大脑,我的记忆,我的感觉出了错,那首歌在电脑上放着还是慢了n拍。我无法从这个结果中得出任何科学的结论,也不认为自己发现了什么关于意识或者梦的奥秘,只是越来越不确定,我们究竟如何感受外部事物。我开始怀疑笛卡尔的原则,我思是否有作为单独原则的权利。在我的感知中,这首歌是确确实实的变慢了,但你问这首歌它本身变慢没有,这就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叫别人来听,别人会说我神经病,我隔了几日之后回头有去听这首歌,发现他又回到了原来的拍子,期间没有对这个文件进行过任何修改,所以这首歌本来是没变的,注意我在这里判断这首歌没变是运用了逻辑,我没有将我思带入这个推理过程中。如果将我司引入推理,将会陷入混论,我当时的我思感受到的是这首歌变慢了,而现在的我司感受到的是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我思并不能决定对错,并不能判断外界的真实情况,何况认真的人会责怪我根本没有那时的我思,或这时的我思,因为我思只是一个意识条件,他并没有任何逻辑或理性的内容,一旦你去谈论他,他就不再是我司,那这样我司肯定不是推理出来的,而是需要用一种非语言的东西去感受。那就要先说说语言到底有多大权限,佛教的思想很简单,一切能言的都是虚幻,甚至否定能言的涅槃,可始终他们都在用言表意,连佛陀思考时也必是用思维,除非一个人一生下来不听不言即是佛那我就真承认有那种不许用语言的涅槃。有人会说,我做的这个假设,这个生下来不听不言的假设,是我承认了理性的作用的前提下做出的设想,因为我预设了很多东西,比如说一个人的生,一个人的死,一个人的持久性,我在用日常经验的思维去假设一个能证明无言涅槃的不可能,本身就是矛盾的。那我要说,那这样我们将不会有任何进步,那我们干脆都闭嘴,一说就错,一想就错,那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佛教了,如果说出来的是错,那佛教也是错了。所以,这种毫无道理的驳斥,是值得思考的,他将我们引入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语言或者思维都没有权限的限制,他们是自由的,我愿意把它们看作一开始就和我思纠缠不清,异质但是同一的。7现象学还原,是非自然的反思,是排除了一切内在的或外在的的自然反思的反思,虽然我们必须先以一个意识自身作为对象来进行反思,但那并不是说现象学的反思就是一定是将这个意识作为对象的,而是在现象学的还原中,这个对此意识的自然把握已经被一种绝对的给予性所代替,这里主体-对象的模式被悬搁,给予性成为了一切的中心,这个给予性超越于时间空间,是同一的给予项。
  •     先天apriori的翻译成先验的,那后天的弄成后验?经验本身成了什么?不先不后的没了时间性,哲学中最基本的先天观念都搞错,太扯了吧。。想弄超越论跟先验区别开,反过来把其他术语搞的一团糟。楼上有人说王先生认真,就是中文水平差,我倒觉得王先生是中文翻译者中的奇葩,不怎么差挺有创造力的,就是学术思考上一点不认真,有个地方beschlossen居然跟geschlossen混起来了。粗心呐粗心。小毛病可以原谅,就是先验跟先天弄得@¥……%诸位怎么看?
  •     这个翻译的水平之效果的对于读者而言的则造成的障碍的方面实在是太tm多了。然后豆瓣又说我的上述之评论作为一篇符合要求之令人满意之书评又有太过于微言大义的简短之嫌疑。于是我不得不添加一些少许令人不快之类似于汪洋大海之水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类似于江河湖海之水如果不是接近沧浪之水的话。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读的是商务新版。本书在我脑海中留下关于超越论还原的诸多问题,我边看边写,写了十几个,没一个感到肯定的。
  •     两次借读,并未读完。
  •     为啥总感觉胡塞尔最难懂,超过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     能读原文根本看不上译本。。只能看译本的孩纸,碰上这种颞叶受损的神经性精神病患者说的话,真是想不变精神病也难啊。。破翻译。。这是不会说中国话还是咋地。。。。
  •     能从这一千多页的书得出几个关键问题与结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心理学对哲学带来的方法论意义以及不足,现象学作为新时代的哲学是如何地超越世俗的科学与心理学的。
  •     在机场的肯德基啃实体下卷的时候,居然有萌妹纸过来搭讪,温馨感人(结果还是忘要妹纸电话了、)
  •     可以说是现象学入门必需读的。
  •     上卷名为“批判的观念史”,看似哲学史,实则借既往哲学内在矛盾,说明超越论现象学之必要。把现象学塑造成了既往一切哲学的隐秘向往。对客观科学的批判很有借鉴意义。 下卷围绕现象学还原展开,导向对于主观性和彻底性的寻求,构建出两条清晰的道路,相比其它著作来说逻辑较为简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