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小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寂寞芳心小姐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0448707
作者:[美] 纳撒尼尔·韦斯特
页数:123页

个性结出来的果实到哪儿寻找市场

这本仅有6万3千字、相当于一个中篇长度的小说被列为美国现代经典是有理由的。除了韦斯特开创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有这部小说成为了划分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界限。而像大多数伟大的小说家那样,韦斯特无疑是那种生前颓败死后显贵的作家。在他创作的4部小说中,没有一部撼动过当时的文坛。《寂寞芳心小姐》是他的第二部作品,1933年出版时突逢出版商破产,仅仅售出800册。但是在10年之后,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力遍布全球。总的说来,这部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没有特别复杂的叙事结构,也没有枝叶旁生的情节。它讲述了一个情感专栏作家内心彷徨、无以为继的苦闷生活。众所周知,干这样的工作在当时的美国报界是非常体面的,但是被冠以“寂寞芳心小姐”的男主人公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它恰恰是最无趣的、最缺乏创造性的一份工作。小说的男主人公有个优雅的名字叫“寂寞芳心小姐”,因主持同名专栏而得此芳名。该专栏本是个玩笑,然而许多孤苦无靠的读者在来信中诉说各自的尴尬和苦恼,想听取道德和精神上的忠告。比如有一位16岁的少女在信中哭诉,“没有男朋友肯带我出去,因为我生下来就没有鼻子。”对一个小姑娘来说,生来就没鼻子是万分痛苦的,但当我们想象出一张“中央有个大洞”的脸时,又觉得这张脸实在怪异得可笑。寂寞芳心小姐想去拯救他们却无以为计,他想求助于“基督情结”却屡遭失败。书中施拉克说的一句话能全面地总结主人公的一生:“他是个逃避现实的人。他想要栽培他内心的花园。但他逃避不了,再说他的个性结出来的果实到哪儿寻找市场啊?”最后,当他终于经历了“一次宗教转变”,准备去帮助一位与他有染的读者的丈夫时却被来者的手枪击中,成为玩笑的牺牲品,基督的殉教徒。韦斯特运用并不十分熟练的黑色幽默的手法,用平静的笔调对主人公的苦难轻描淡写,用荒诞可笑的手法叙述人物可悲可悯的经历,让读者不知对他们的痛苦应报以何种感情。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位典型的以追求生存价值为乐的知识分子。从内心深处来讲,他厌恶这种充当耶稣喉舌的谋生手段却又难以摆脱。当面对那些“用一把心形菜刀在痛苦的面团上刻印出来的”千篇一律的读者来信时,他不得不这样编造违心的谎言,“生活确实有意义,因为他富于梦想和安宁,富于柔情和幸福,还富于信念,它像一股明亮的火焰在冷酷而黑暗的祭台上燃烧。”而他的上司施拉克则是另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对一切周遭都无动于衷的人,他善于辞令,敏于行动,是个生存能手。“不管他嘴里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手势如何变化多端,他的脸总是毫无表情。”在同样面临信仰危机的时代,他可以倾听巴赫的乐曲、勃拉姆斯的和声以及贝多芬的雷鸣,“因为他们的名字全都以B开始”。在他看来,基督是玩笑布道还可以用来勾引女人。他深知读者的需要,所以让寂寞芳心小姐虚构各种关于基督的梦想去麻醉读者,从而增加报纸的销量。因此,与寂寞放心小姐不同,他过的既得利益者的理想生活。韦斯特作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先驱,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自是不容小觑。但是这部小说仍然不能看作是这类型小说的优秀代表作。它具备了十分严峻的语言,但优雅不足,幽默的成分还是少了一些。因为关于“黑色幽默”小说,我看到过最好的定义是,幽默和恐惧五五分成,随两条交叉的对角线诡异变化,游戏文字,情节混乱无序。而“黑色幽默”文学颠峰时期的几部代表作,包括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宰场》和《猫的摇篮》,以及托马斯•品钦的《V.》 等作品就完全具备了这些特点。因此《寂寞芳心小姐》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开创性,究其文本内容及技巧而言,实在很一般。

书名比内容精彩

外国小说有两种,一种燃起你心中强烈的共鸣,一种燃起你对自己阅读能力的强烈怀疑。本书无疑属于后者,看书的时候我心里反复出现几个词:然后呢?还有呢?那又怎么样呢?不是对下文的好奇。而是一种怀疑,我想使劲摇动作者的身体,喊道:你写这个有什么深意吗?作者对我微微一笑:我不告诉你。于是,我又把一个名字打入了永不再读名单。

寂寞芳心小姐

如你所知,寂寞芳心小姐是个男人。事实上是一个26岁的年轻男人。一个26岁的年轻人对生活知道些什么。一个只有内在生活缺乏外在生活的年轻人。寂寞芳心小姐当然是一个笔名,来自他在报社所写的读者来信专栏。给他写信的是“绝望的人”,哈罗尔德 • S,“天主教徒母亲”“,伤心的人”,“宽肩膀”,“厌倦一切的人”,“对肺病大夫幻想破灭的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梦想一只小提琴的小男孩⋯⋯他读着一封一封的来信,想给出一点真心实意的回答,最终却只能以艺术、梦想和基督耶稣向他们传教布道。日日如此。这个26岁的年轻人甚至无法将自己的生活捋顺,以喝醉,睡眠,生病逃脱寂寞芳心小姐的责任和真实的生活。你可以轻易猜想出他之前的生活。在大学里读过一点哲学和艺术,搞一点文学,写写小说和诗什么的。听过一些不一定感兴趣的高谈阔论,如果他自己不谈论的话。当然不是那种受年轻姑娘青睐的类型,但大抵也不深不浅地来往过一两个女朋友。不是漂亮姑娘,戴眼镜,藏在男性化的大外套里,人前也是一副拘谨沉默的神情。或者是那类对生活有着单纯热情的姑娘,总是很快活,有丰满的胸脯和柔软的腰肢。随你怎么猜想。她们有时候以为自己爱他,有时候以为他爱自己,但总体是一点漫不经心的。他也一样。后来他遇到的是蓓蒂,帮他把衬衣领口下的领带抚平戴正,在他生病的时候喂他鸡汤,带他去乡间,试图治愈他,试图像抚平他的领带那样捋顺他的生活。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个软弱的人,又是一个岩石一样的人。有时候他需要心肠柔软的带来秩序的蓓蒂,有时候他感受到她需要他,或许真心爱着他。他甚至迎合她的柔情,两次向她求婚,幻想房子孩子和乡下的农场。第二次她的肚子里有一个孩子,他用她的求婚在幻想中将她从生活的窘境中解脱出来。还没有等到这幻想再一次被他的软弱戳破,第二天,在他的公寓楼梯,上帝以另一种方式终结了这样的淡紫色泡沫和寂寞芳心小姐的生活。维斯特的笔触缓慢滞重,像寂寞芳心小姐的白日幻想和昏沉睡梦一样包围你笼罩你,使你下坠。以至这个突来的结局倒像某种解脱。那个结束这一切的瘸子也不过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手里的纸包里藏着一只枪,怀着妻子受辱的怒火而来,其实并不确定自己要对寂寞芳心小姐做什么。而寂寞芳心小姐冲向瘸子,却是怀着对“绝望的人”,哈罗而德 S,“天主教徒母亲”“,伤心的人”,“宽肩膀”,“厌倦一切的人”,“对肺病大夫幻想破灭的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梦想一只小提琴的小男孩的爱情和拯救,迎向了自己的生命终点。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个对生活毫无准备的人。对待那些真切受苦的人,他不象副刊编辑施拉特和同事们或酒馆里那些熟人朋友一样或嘲讽或无动于衷,却终究束手无策。说到底,让人们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填补不了自己的黑洞

奉献不一定是美德,摧毁的可能是你的世界。寂寞芳心小姐是个男人,专门回答读者提问的专栏作者。原来从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就已经有这样一个职业了。这个栏目本来只是一个噱头,它以一个热心肠的、睿智的“知心姐姐”形象出现,本就是吸引注意力的,在报社一开始开设这个专栏的时候,连同寂寞芳心小姐在内,所有的报社同事都把这个专栏当成一个笑话来看。读着那些读者忧心忡忡的来信,就好像午夜健康电台里有人打来电话,支支吾吾说自己前列腺或者性冷淡的问题一样,主持人要像一个知心大姐兼健康专家一样,以温和的态度、专业的知识教授你正确的方法和观念,而同时却要压抑住这些忍不住令人要喷饭的问题。但是到了后来,寂寞芳心小姐却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他无法再把这些来信当成笑话,而愈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的痼疾,他那些来信回复,不过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工作内容,有章法可循,无真情可用,就好比医生这样的职业,必须对同情这样的情绪免疫,否则医生的职业对医生的戕害则会让医生死得比病人还多还快。而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感专栏作家,同样需要对同情的免疫,否则这份工作做不下去。而如果他要身怀同情,那么他就不能把这个当职业。这是悖论,其实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就好像爱情和婚姻不能共存一样,浅显易懂,只是愚蠢的人总是不肯承认罢了。寂寞芳心小姐指导别人的生活,但他自己也知道于事无补,于是只能给予一点点鼓励,和一点点虚晃的希望,让别人相信一切都会改变的,一切会好的。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团马乱,他不知道他要什么,他像很多活在那个时代,或者说也像眼下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人一样,忙碌麻乱而无法确知自己要走向哪里,每每抬头望向天空希望寻求一个能给予力量并让心绪镇定的答案时,却发现只是徒劳,无聊填补满苍穹,除了无聊还是无聊,以及烦躁。不要相信情感专栏作家的话。如果他/她大龄且单身,他/她会教导你自尊自立自强最重要, 没有感情也能获得更好,而无法谈及具体的两个人相处的种种,在这样的关系中,他/她看中的是所谓的相互平等和自尊感,于是也会把你教成他/她那样,最后大龄且单身。如同他/她已婚,他/她会教授你一种温良谦恭让的生活态度和技巧,最终难免会显得婆妈。他/她当然不会告诉你他/她在这当中的满肚子委屈和憋闷,当他/她选择了以情感专栏写作当成职业,那么他/她势必无法阻挡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正面而阳光,充满正能量。而那些负能量的东西,泪水、嫉妒、恨意、琐碎、三八、鸡贼等等,全部打包藏在另一处,专栏文字所不会触及的地方。情感专栏作家的职业不止是在兜售文字,而是在兜售其生活态度和方式,这势必要求他/她的生活是要先符合要求的。其实到了这里,你该知道,这里确切地说的就是情感专栏女作家。不是说情感专栏作家及其作品不好,但你要知道的是,你应该抱着一种看八卦的心态去看,而不是求真知。呃,说到这里我有点恶心了。每个情感专栏作家都是寂寞芳心小姐。他/她多少能环节你的寂寞,但是却无法填补自己内心的黑洞。

坠落的灵魂,谁来挽救?

死后衰荣对于文学家而言,不知是幸运还是讽刺,约翰•肯尼迪•图尔如此,艾米莉•狄金森如此,纳撒尼尔•韦斯特亦是如此。这位当时最为人忽视的奇才差点与我们这个世界错过,以至纳撒尼尔•韦斯特离世十年之后,其作品才引起广泛注目,尽管留世作品仅只四部,却部部精彩,经典者如《寂寞芳心小姐》。《寂寞芳心小姐》于一九三三年问世,该书通过刻画面临信仰危机而产生思想异化的寂寞芳心小姐这一角色,猛烈抨击宗教与腐化的社会,以混乱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描绘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景象。小说以其惊世骇俗的深刻表达奠定纳撒尼尔•韦斯特不朽的名声。尽管小说本身描述的故事堪称时代悲剧,但是作者在叙述全程却保持冷峻之态面对,使得整部小说乍看之下如同一个玩世不恭的笑话。这部作品被评论家冠以黑色幽默小说的头衔,并收入《西方正典》存世,因此纳撒尼尔•韦斯特也被后人称为黑色幽默小说的先驱。如同作者本身的坎坷经历相似,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带有浓厚的黑色幽默色彩,或许是生不逢时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正遭受经济大萧条的鞭挞,出版该书的出版社也因而倒闭,没有收到货款的印刷厂以债主的身份将印刷的成品扣押,导致该书流通到世面上的数量不足八百本。尽管如此,也未能抹杀其隽永的文学魅力,堪称异数。小说以一个化名寂寞芳心小姐的男性专栏作家的遭遇,暗指当时混乱的美国社会,切入角度堪称独特。三十年代的美国承受大萧条之苦,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与无序的社会现状下,人们无所适从,丧失信仰,甚至连表达内心苦闷都无处诉求,只能将希望寄托与报社的交流栏目。事实上,本该帮助和开解读者的报社和编辑却以此作为提升销量的摇钱树,面对巨大的反差,承受不了巨大压力的寞芳心小姐本人也堕入混乱之中,精神层次的幻灭感令他企图求助于虚飘渺的宗教信仰,却失衡无解并因此成为殉道者。尽管纳撒尼尔•韦斯特只有短短37年的人生,但是由于其身在民间,更兼有经历家族沉沦的往事,使其拥有一针见血的社会洞察力。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小说出版恰逢美国经济崩溃时期,大萧条带来的冲击使美国整个社会都被波及,本该是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纷纷破落,固然有人可以迎难而上,但是更多的人则沉陷于绝望与躲避的世界,残酷的现实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审视自己的生活,对于所发生的一切加以思考。因而,小说本身也就不仅仅满足与探讨个人灵魂的沉沦,对于所谓美国梦提出指控的同时,更对于罔顾人民生活现状的美国政府表达不满,客观的说,小说中试图提倡社会革命的微暗之火也时隐时现,匠心独具的反衬使小说更加耐读。这一点,相信刚刚经历世界经济风暴后尚处于动荡中的当代人更易体会吧。尽管作者本身学业完成度较差,却丝毫不影响小说本身的文字水准,那些特色鲜明的人物在充斥黑色迷雾的环境下,居然拥有奇特的画面感;同时作者精炼的妙笔让书中人物之间的对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显示出思想交流的火花,交错形成的画面形成整个社会的现实。报社编辑也好,家庭主妇也罢,在扭曲的社会里都丧失了人的本性,尽管对于这些异化后的人物多有讽刺与挖苦,但作者没有轻易的抛弃他们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与言论如溪流汇聚成海,形成巨大的力量去冲击读者的思绪,几乎每个章节都有耀眼的火花溅出。小说在刻画那些心灵残缺且生活艰辛的灵魂时,甚至可以在文字中体会幽暗凄凉的呼唤。人们试图获得挽救,同时,又在外表都保持岩石般的线条,甚至隐约带有狂暴的绝望之举。面对如同溺水者渴望一根浮木得以苟延残喘般的凄惨现实,令人不禁想问,为什么这些人会活的如此卑微?为什么他们的人生如此不堪?为什么付出一切依然得不到该有的救赎?找不到答案的结局,自现实至超现实,自黑色幽默至讽刺,自灵魂至生存,所有的一切在纳撒尼尔•韦斯特表现主义手法的引领下,令人为之动容,甚至是恐慌。如果你也试图在作品中品味那份孤独,寻找那一路堕落的灵魂,请翻阅这本书。刊2011年8月1日北京精品购物指南杂志

磐石在那里,在那里将建立起寂寞芳心小姐的教会,但是他不在那里。

啊,人类的希望,极右保守的天主教国家美利坚。希望中的希望。在某刻板的印象中,这个国家,特别是在乡村,基督教仍旧在基层社会社会组织中起着作用,基督教徒仍旧是体面的中产阶级白人身上必配有的一个标签。然而,高呼他主耶稣基督的名字,并不能冲洗掉现代都市生活所有的纠结和迷惘。宗教热情和一封封绝望的来信拉扯着寂寞芳心小姐的两端,施拉克那更卓越的煽动、蛊惑就如在紧绷的他身上戏虐地跳跃一般,令他逐渐不堪张力,变得松弛麻木。基督、艺术……,他明白在专栏中那些可以应对千万人的回答根本回答不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也许他的求助者们想让他代替基督,但是他本人最深切地知道他成不了,热衷救赎的宗教热情在所有绝望的人面前发不出声,这让他暴怒、麻木、视而不见,浑浑噩噩。一封来自宽肩膀的长信诉说了无奈可怕的家庭生活,这就在他与蓓蒂愉快的乡间生活归来之后,寂寞芳心小姐简直是被有计划地引导进疯狂。他在知道蓓蒂怀有身孕,决定结婚,但是这时他已经从冰冻的脂肪成了磐石。婚恋、家庭,一切的不安和质疑都被压抑,同样他也绝不可能感到高兴。磐石在那里,在那里将建立起寂寞芳心小姐的教会,但是他不在那里。末了,他因粗暴拒绝道伊尔太太又一次的不伦诱请,被他亲爱的瘸子道伊尔先生在混乱中一枪杀死。他爱瘸子如基督爱麻风病人。或许他没有拒绝,道伊尔太太不会诬陷他企图强奸,也就不会有这一枪。自我的挣扎对外界毫无疑义。一种无法有力解答困惑的道德体系,会渐渐松开它的约束力,他如果当初不去接触道伊尔太太也就自然不会有这一切,但是他的死至多是一种弱道德评判。混乱的最后一幕,混乱的死,枪声回响在传统基督教倾圮后冰冷空旷的宇宙里。《干净老头》一节对流浪汉的拷问令某联想到《白色城堡》中二人对陌生东欧村民的审问游戏,一样的不对等,一样的不正义。虽然这种刨根问底的拷问,对他人恶行的病态好奇在这两例中都出自个人,却与《1984》中能归结到一样的道德原则。美国文学中的黑色幽默,事实上是完全不可笑的纠结和苦闷。如果能从中取乐,那恐怕不是冷漠就是到了用“荒诞为荒诞解嘲”的无奈心境。如今自由派的脱口秀、《摩门经》等一类能够更干脆地去否定许多保守陈固的宗教说教,但是宣扬起爱、分享、教育的伟大力量时,某还是会感到一种隐隐的害怕,害怕从这些狭窄模糊的边界跨越出去后,又是虚无的悬崖。反而退一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保守派的灵魂和一个自由派的灵魂在寂寞芳心小姐的身体里撕打角力,就壮烈得如天使吹响号角解开七印一般。

来自远方的来信

亲爱的寂寞芳心小姐中的寂寞芳心小姐:我今年21岁,在书桌前读到了你的故事。你是一个专栏作者,你在这个专栏里为我们这群碌碌无为又烦恼诸多的庸俗之人排忧解难。然而在编辑眼中,这样的工作和专栏不过是个玩笑;在读者眼中,你却又成了上帝仿佛可以解决一切烦恼。令人痛心的是你既不忍看这样的专栏是一个玩笑,亦不能做每个人的上帝。你的基督上帝不也没能疏导你内心的挣扎,你又何必执着于为萍水相逢的人儿排忧解难呢,这一幕幕别人信中的苦情不过是一场场笑话和八卦的谈资,你这是何必?噢噢,不,你不是,你不是我所说这样一个人,你有一颗热腾腾的助人的心吧,而如今这冰冷的世道实在容不下这热情,而向你泼下最冷的水。你不犬儒,只是无可奈何的夹缝中,你这个岩石也都会被撕裂,体无完肤。

韦斯特是一股黑暗的清流

周末去咖啡店吃早餐,我喜欢带上这样一本书:已经被读过,还想再读,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而且能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不断被人想起。有的人认为这是一本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这个判断太轻率了。全书的黑暗色彩是浓重的,但是几乎没有一点幽默的成分,只有自我消遣。韦斯特用卡夫卡的方式诉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痛苦,他用卡夫卡的坚硬去包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涩,但是卡夫卡的坚硬是脆弱的,韦斯特用激情给这份坚硬加注了韧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涩是深刻的,韦斯特用荒诞冲淡了这份入骨的苦味。除了寂寞芳心小姐之外,对施拉克的刻画也相当成功,不由得想到如果寂寞芳心小姐侥幸存活,他会在十年之后成为自己上司的样子。因为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自己像一个罐头一样倒空,接纳贝蒂和其他人,灌入蓝色礼服式的温暖的脏水,从此泯然众人,彻底安全。黑色幽默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无可救药的一团糟,哈哈,真他妈的有意思。黑色清流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无可救药的一团糟,真他妈的没意思,哈哈,我可能会把自己弄死……

脱力

救救我,寂寞芳心小姐!故事的设定太棒了最后的结尾。。。。红果果的黑色幽默寂寞芳心小姐 性别男 犹豫文艺版柏阿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水深火热 读者的来信明显各种重口上司 资本家 玩世不恭 麻木不仁。。。。如果说柏阿姨与影帝众玩弄人生如戏寂寞芳心小姐的浮华与忧伤下 人确更鲜活凄美?污秽。。。。


 寂寞芳心小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