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中性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2744008
作者:[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页数:645页

章节摘录

  银匙  我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一九六○年一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丝毫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我是一个女婴儿;第二次是一九七四年八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我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专业读者说不定会在彼得?卢斯医生一九七五年发表在《儿科内分泌学杂志》上的论文《5α-还原假两性体的性别认同》中碰巧见到我。或者,您也许会在那本如今可惜已经过时的《遗传学与遗传特征》的第十六章中看到我的照片。在第五七八页上,正是我赤身露体地站在一张身高图表旁,两只眼睛给一个黑框子遮着。  在我的出生证上,我的姓名是卡利俄珀·海伦·斯蒂芬尼德斯。在我那(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颁发的)最近的汽车驾驶执照上,我的名字只是卡尔。我早先是一名曲棍球守门员,也是拯救海牛基金会的老会员,我难得参加希腊正教会的圣餐仪式,而且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期一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名雇员。跟提瑞西阿斯一样,我先是一种人,后来又是另一种人。同班同学嘲笑我,大夫把我当作实验品,专家对我触摸检查,出生缺陷基金会对我进行研究。格罗斯角的一个红头发的姑娘爱上了我,不知道我究竟是个什么人(她哥哥也喜欢我)。有一次我在一辆陆军坦克的引导下参加了市内的一场战斗;一个游泳池使我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我脱离了自己的躯体,以便成为其他的人,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我十六岁以前发生的。  但是现在,到了四十一岁,我感到又要开始另一番新生。经过几十年的轻慢忽略以后,我不知不觉地想起了已故的男女祖先,早已不为人知的列祖列宗,不认识的远亲,或者就一个像我这样近亲交配的家庭而言,合在一起的所有这些情况。因此,趁着如今还有时间,我想把一切都永远记录下来,也就是说,一个单纯的基因穿过时光环滑车道的那种不断起伏升降的行程。啊,缪斯,现在为我的第五条染色体的隐性突变歌唱吧!歌唱它两个半世纪以前在奥林匹斯山山坡上如何生气蓬勃,当时山羊咩咩叫着,橄榄纷纷落下;歌唱它如何经过九代人的传递,隐而不现地聚在斯蒂芬尼德斯家族这个受到污染的水池里;还要歌唱上天如何假借一场屠杀,使这个基因又飞到空中;它如何像一颗种子似的给吹过大海,到了美国,并在这儿我们的工业阵雨中飘过,直到后来落在中西部我母亲子宫的那片肥沃的土地上。  要是我有时变得有点儿诗兴大作,请读者原谅。这也是遗传的。  我出生前三个月,就在星期天我们一起吃的一顿精美的晚饭结束后,我奶奶黛斯德蒙娜·斯蒂芬尼德斯吩咐我哥哥去给她把她的桑蚕盒拿来。第十一回当时正朝厨房走去,想再吃一块大米布丁;这时,她挡住了他的去路。我奶奶那会儿五十七岁,身材矮矮胖胖,戴着一个十分吓人的发网,完全适合于挡住人家的去路。当天最大的一支女性小分队就聚集在她身后的厨房里,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悄声细语。第十一回动了好奇心,侧过身子去瞧瞧究竟出了什么事,但是黛斯德蒙娜却伸出手去,紧紧拧着他的脸蛋儿。等她重新引起第十一回的注意后,她便用手在空中划出一个长方形,又指指天花板。接着,透过不大合口的假牙,她说道,“快去给奶奶拿来,我的小娃娃。”  第十一回知道该怎么办。他跑过门厅,进了起居室。他手脚并用地爬上那道正规的楼梯,到了二楼。他沿着楼上的走廊跑过那几问卧室。在远处的走廊尽头,有一扇几乎看不大出来的房门,上面贴满了糊墙纸,好似一条秘密通道的入口。第十一回用自己的头确定了那个小小的门把手的高低,使出全力把门拉开。门里边又有一道楼梯。我哥哥踌躇不决地两眼紧盯着楼梯上面的那片黑暗,过了好半晌,才慢吞吞地爬到奶奶住的顶楼上去。  那儿的屋椽上面挂着十二个用湿报纸包着的鸟笼,他蹑手蹑脚地在这些鸟笼下面走过,满脸勇气地沉浸在长尾小鹦鹉发出的那股酸臭难闻的气味里,沉浸在我爷爷奶奶自身的那股特殊的香味(一种樟脑丸和大麻混合在一起的气味)里。他顺利地走过我爷爷的那张堆满书的书桌和他收藏的那些希腊通俗歌曲的唱片。最后,他撞上了那张软皮垫椅子和那张用黄铜做的圆咖啡桌,找到了我的爷爷奶奶的床,以及放在床底下的那个桑蚕盒。  这个盒子是用橄榄木雕制成的,比一个鞋盒略微大一点,有一个白铁皮盖子,上面有几个小气孔,还嵌着一个几乎辨不出来的圣徒肖像。圣徒的脸已经给磨掉了,但是他仍然举起右手手指,为一棵矮小、紫色、样子显得特别自信的桑树祝福。第十一回对着这棵活生生的植物凝视了一会儿,接着便把这个盒子从床底下拖出来,打开盖子。盒子里面放着两个用绳子编制成的结婚花冠,还有两条像蛇那样盘绕着的长辫子,每条辫子都用一根破裂的黑缎带捆扎着。他用食指在一条辫子上戳了一下。就在这当口,一只长尾小鹦鹉嘎嘎嘎嘎地叫了一声,把我哥哥吓了一跳。他赶紧关上盒子,把它夹在胳膊下边,带到楼下去交给黛斯德蒙娜。  她仍然在门道那儿等着。她从第十一回手里接过桑蚕盒后,就转身回进厨房。这时,第十一回总算得到机会,看了一眼房里的情景,所有的女人那时都安静下来。她们纷纷走到旁边,好让黛斯德蒙娜过去。我母亲就待在房里那块油地毡的中央。特茜·斯蒂芬尼德斯正仰靠在厨房的一张椅子上,受到自己那怀有身孕、鼓一般紧绷着的又大又圆的肚子牵制。她那兴奋的泛出红晕的脸上露出一种快乐、迷茫的神情。黛斯德蒙娜把那个桑蚕盒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打开盖子,把手伸到结婚花冠跟辫子下面,掏出一样第十一回先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一把银匙。她在银匙的柄上扎了一根细绳子。接着,她俯身向前,拿着那把银匙在我母亲隆起的肚子上晃动,而且经过延伸,也对着我晃动。  到这时为止,黛斯德蒙娜一直保持着完美无瑕的记录:一共猜对了二十三次。她确信特茜会是特茜。她预测出我哥哥的性别,以及教堂里她朋友所怀的所有婴儿的性别。她唯一没有猜到的那几个孩子的性别,就是她自己的儿女,因为一位母亲去探测自己子宫的奥秘是不吉祥的。然而,她却大胆地探测我母亲的子宫的奥秘。经过开始时的一阵摇摆不定,那把银匙从北方朝南方摆动起来,这意思说,我会是一个男孩。  我母亲叉开两腿坐在椅子上,极力想要现出笑容,她不想要一个男孩。她已经有了一个。实际上,她已经十分肯定我是一个女孩,所以只给我取好了一个名字:卡利俄珀。但是我奶奶却用希腊语嚷道,“是一个男孩!”这声喊叫当下传遍了厨房,传到外面的门厅,又越过门厅,传进了起居室,男人们正在那儿议论政治。我母亲听到这声喊叫重复了那么多遍,于是认为这种推测也许正确无误。  不过这声喊叫一传到我父亲的耳朵里,他就大踏步走进厨房去对他母亲说,她的银匙这回至少推测错了。“你怎么会知道得这么多?”黛斯德蒙娜问他。对于这个问题,他用的是他那一代的许多美国人所会有的答复。  “靠了科学,妈。”  自从他们决定再养一个孩子后(餐馆的营业很不错,而第十一回也早就不用系尿布了),米尔顿和特茜一致同意想要一个女儿。第十一回那时刚刚五岁。他新近在院子里发现一只死鸟,便把它拿进屋来给他母亲看。他爱好对着东西射击,把东西敲打击碎,还爱好跟父亲角力。在这样一个男性的家庭中,特茜开始感到自己好像一个受到排斥的古怪的女人,设想自己在以后十年的时间里都会给禁锢在一个自命不凡、惟我独尊的人物的天地中。我母亲想像着一个身为反暴战士的女儿,一个同样爱好赏玩小狗的人,一个赞成参加白雪溜冰表演团提议的人。一九五九年舂天,他们正对有关我受胎的问题进行讨论,我母亲当时无法预见到妇女们不久就会把胸罩大批烧掉。她的胸罩装有衬垫,硬僵僵的,有着阻燃作用。尽管特茜很爱她的儿子,但她知道有些事情她只能跟女儿分享。  我父亲早晨驾车去工作的时候,眼前曾出现一个非常可爱的黑眼睛的小女孩的幻象。她坐在他旁边的座位上(多半是在遇到红灯的时候)对着他那耐心的、无所不知的耳朵提出问题。“那东西你说叫什么来着,爸爸?”“那个吗?那是卡迪拉克的标志。”“卡迪拉克的标志是什么?”“哦,多年以前,法国有个探险家,他姓卡迪拉克;就是他发现了底特律。那个标志是他家族的标志,从法国带来的。”“法国是什么?”“法国是欧洲的一个国家。”“欧洲又是什么呢?”“那是一片大陆,就像一大片土地,比一个国家要大得多。但现在卡迪拉克牌汽车不再从法国运来了,小宝贝。它们直接在美好、古老的美国这儿生产出来。”绿灯亮了,他继续朝前驶去。不过我的原型并没有离开。她在下一个和再下一个有红绿灯的路口都待在一旁。有她陪在身边多么愉快,因此我父亲这个富有首创精神的男子汉,决定看看自己可以做点儿什么好让这种幻想变为现实。  因此,男人们在他们议论政治的起居室里也一直在讨论精子的速度问题。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彼得-塔塔基斯(我们管他叫“彼特大伯”)是每个星期坐在我们黑色双人沙发上的那个辩论协会的主要成员。他一辈子都是个单身汉,在美国没有家人,所以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分子。每星期天,他总驾着他那辆深红色的别克牌汽车前来,他身材高大,脸色深红,神情忧伤,却长着一个不大相称的生气勃勃、头发鬈曲的脑袋。他对孩子不感兴趣。彼特大伯是经典名著丛书的支持者(他把那套书读了两遍),他对宗教的思想和意大利歌剧极感兴趣。在历史方面,他特别喜欢爱德华·吉本,而在文学方面,则特别爱好斯塔尔夫人的日记。他喜欢引用这位谈吐诙谐的夫人对德语的意见。也就是说,德语不大适合用来交谈,因为你得等到句子结尾才听到动词,因此你不能中途把一句话打断。彼特大伯曾经想成为一位医生,但是那场“灾难”打消了他的这种梦想。在美国,他去上了两年教授按摩疗法的学校,如今在伯明翰开了一家小诊疗所,里面放着一个他仍在分期付款的人体骨骼标本。当时,按摩医师具有一种多少令人怀疑的名声。人家不到彼特大伯那儿去释放他们的生命力。他把颈项弄得噼啪作响,拉直脊椎,还用泡沫橡胶做了一些定制的足弓支座。话虽如此,在那些个星期天的下午,他仍是我们家最近似于医生的人物。年轻的时候,他的胃给切除掉一半,所以如今晚饭以后,他总喝一杯百事可乐来帮助消化。他十分睿智地告诉我们,软性饮料就是因为具有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才如此命名,所以很适宜于消化食物。  我父亲就是因为彼特大伯的这类知识,才在遇到生殖时间表这个问题时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彼特大伯把头靠在一个小枕头上,两只鞋都脱掉了,一边听着我父母的立体声唱机里轻声播放的《蝴蝶夫人》,一边解释说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带着男性染色体的精子比带着女性染色体的精子游得要快。这种说法立刻在聚集在我们起居室里的那些餐馆老板和皮货加工商中间引起一阵欢笑。可是,我父亲却采取了《思想家》的那种姿势;这是他最喜爱的一件雕塑作品。房间那头一张搁电话的小桌上就放着一个这件雕塑的小复制品。虽然这个话题是在星期天午饭后那种公开讨论的气氛中提出来的,但是,显而易见,他们所谈论的精子却是我父亲的,尽管讨论的语气相当客观。彼特大伯说得十分明白:想要一个女孩,夫妻俩应该“在排卵前二十四小时性交”。这样,行动迅速的男性精子就会冲向前去,相继死去。女性精子尽管行动迟缓,却较为可靠,它会正好在排卵时到达。  我父亲在说动母亲按照这项计划行事时遇到了困难,特茜·齐兹莫二十二岁嫁给米尔顿.斯蒂芬尼德斯的时候,还是处女。他们订婚的时候恰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以两个人始终关系纯洁。我母亲设法既激起我父亲的欲火,又把他的这种欲火压制下去,使其在那场全球性的大灾难中始终不过于旺盛,她对自己的这种方式感到十分自负。其实,这并不十分困难,因为当时她住在底特律,而米尔顿则待在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里。有那么一年多时间,特茜总到希腊正教教堂去为自己的未婚夫点蜡烛,而米尔顿则注视着她的一些钉在自己床铺上方的照片。他喜欢按照电影杂志的方式让特茜摆好姿势,侧身站着,把一只高跟鞋高高地踏在一个台阶上,露出一大片黑色长统袜。在那些旧照片里,我母亲显得特别柔顺,仿佛她就爱让自己那身穿军服的心上人安排自己靠着他们这个简陋地区里的门廊和灯柱拍照似的。  一直等到日本投降以后,她才依顺了他。接着,从他们结婚的那个夜晚开始(据我哥哥对着我两手遮着的耳朵说),我父母经常十分愉快地交欢。不过到了生孩子的问题上,我母亲有她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一个胎儿可以感觉到产生他的那一份爱。出于这个原因,她并不怎么赞同我父亲的提议。  “你认为这是什么,米尔特,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吗?”  “我们只是从理论上讲,”我父亲说。  “彼特大伯对生孩子又知道点儿什么?”  “他是在《美国科学》月刊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米尔顿说。接着,为了使他说的话显得有力,他又说道:“他订阅那份刊物。”  “听着,要是我的脊背扭伤了,我就去找彼特大伯。要是我像你一样是平脚,我就去找他。但也就此而已。”  “这一点已经完全得到证实。在显微镜底下,男性精子游得要快一点。”  “他们管保也愚蠢一点。”  “说下去。你爱怎么说男性精子的坏话就只管说好了。随你的便。咱们并不要男性精子。咱们所要的是一个相当老成、缓慢、可靠的女性精子。”  “就算情况真是这样,仍然荒唐可笑。我可没法十分精确地做到这一点,米尔特。”  “与你比起来,对我难度更大。”  “我可不想听下去。”  “我还以为你想要一个女儿呢。”  “我是想要。”  “唔,”我父亲说,“我们这样就可以生个女儿。”  特茜对这个提议一笑置之。不过在她的嘲笑背后,还有一种严肃的道德上的保留意见。擅自干预生儿育女这么一件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一种狂妄自大的举动。首先,特茜并不相信任何人能做到这一点。就算哪个人能做到,她也不认为他应该作出尝试。  当然,一个处在我这种地位的叙述者(当时我还没有结成胚胎),对于这种情况中的任何细节都无法完全肯定。我只能解释说,我父亲在一九五九年春天所染上的那种对科学的狂热,是当时所有的人都染上的那种相信进步的症状。请读者记住,不过在两年以前,刚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脊髓灰质炎也给索尔克疫苗征服了;而在我父母童年时的夏天,他们都因这种疾病而被隔离在家。人们并不知道病毒要比人类聪明,以为病毒不久即将成为往事。在我只抓到末端的那个充满乐观气氛的战后美国,所有的人都是他们自己命运的主人,因此我父亲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很自然的。  在米尔顿把他的计划向特茜提出后几天,有天晚上,他带着一件礼物回到家里。那是一个用一条缎带扎着的珠宝盒。  “这是为什么?”特茜猜疑地问。  “你这话什么意思,这是为什么吗?”  “今儿不是我的生日,也不是咱们的结婚纪念日。你干吗要送给我一件礼物?”  “送给你一件礼物,我还得有个理由吗?来。把盒子打开。”  特茜撇起一边嘴角,不大相信。不过手里拿着珠宝盒而不打开看看,这可不容易做到。所以,最终她迅速解开缎带,喀嚓一声把盒子打开。  盒子里,放在黑色丝绒上面的,原来是一个体温表。  “一个体温表,”我母亲说。  “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体温表,”米尔顿说。“我不得不去了三家不  同的药房,才买到一个这样的体温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经常描写一些有点怪诞的事物,而且我总让这些事物变得不再奇怪……当你读到这个故事时,你会觉得变成一个两性人是我们大家都有可能经历的事情。这种感觉和大家在青春期时的感觉以及成长的感觉是非常接受的。我认为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故事,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经历。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表现既大胆又出色,如果说荷马是这个故事的老祖先,达尔文就是另一个。  ——《纽约时报书评》  底特律终于有属于自己的伟大小说了。都柏林是从詹姆斯·乔伊斯那里获得的……底特律也从它本地生的孩子尤金尼德斯那里得到了。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内容概要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美国近年来相当活跃的知名作家。1960年,他出生于美国底特律,祖父母是从小亚细亚来的希腊移民。曾就读于布朗大学,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及创作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尤金尼德斯发表了首部长篇小说《处女自杀》,书一上市就好评如潮,成为畅销书,获得了1993年怀汀奖,以及同年美国艺术协会年度风云书,并由大导演科波拉之女索菲娅·科波拉搬上银幕。

书籍目录

第一卷银匙做媒一次很不得体的婚约丝绸之路第二卷亨利·福特的英语熔化锅弥诺陶洛斯关系冷淡的婚姻骗术单簧管小夜曲国际新闻EX OVO OMNIA第三卷自制影片啊,着了!米德尔塞克斯地中海地区的饮食狼獾队热蜡脱毛抒情诗那朦胧的人儿提瑞西阿斯坠入情网肉与血墙上的步枪第四卷模糊不清的外阴在韦氏大词典中查找我自己到西部去,年轻人!在旧金山的性焦虑赫马佛洛狄忒斯空中漂游最后的停靠点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2003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中性》一书获得2003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并曾获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 纽约时报书评》、《旧金山纪事报》、博得书店、邦诺书店,以及亚马逊网络书店评选的2002年的十佳好书;并曾荣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榜。  尤金尼德斯迄今已荣获许多奖项,包括古根汉姆研究基金会奖、美国国家基金艺术奖、怀汀写作者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亨利·D·伍尔塞尔奖。

作者简介

《中性》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第二部小说。作品获得了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
主人公斯蒂芬尼德斯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他是个女婴儿;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他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他原名卡利俄珀,出生时是个漂亮姑娘。童年至少年她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1974年她14岁,就读于家乡的女子中学时,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其他女孩不同: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30磅,更可怕的是身体上竟出现了一些男孩应有的特征。在父母陪同下她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她是个两性人。14岁的卡利俄 珀决心不再做女孩,于是“她”变成了“他”——卡尔。他剪短头,搭车来到旧金山寻找新出路。

图书封面


 中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2条)

  •     历来都没有完满的幸,也没有彻头彻尾的不幸。古语叫“福祸相依”,现代词汇叫“利空出尽是利好”。所以,幸福的小姑娘卡莉,变成畸形的卡尔,由女性,变成雌雄同体,基因在性别之间转换,用变异的组合诠释着生命的无常。其实,从这个家族祖先开始,就在幸与不幸之间左右摇摆。整个故事,就在不可预测中展开。斯蒂芬尼德斯家族是出生在土耳其的希腊后裔。一战时希腊军队占领了土耳其领土,他们在同族的庇护之下。可转眼间土耳其就反败为胜,姐姐黛斯德蒙娜、弟弟左撇子,历经艰险,离开死亡之地,来到美国。姐弟结婚,生下的儿女却健健康康。儿子米尔顿,因为失恋,二战时参军被置于死地,却出人意表地调回,还由此赢回了表妹特茜的爱。二人生下了女儿卡莉,却谁都没有想到,隐性了几个世纪的基因,就在她的身体组合突变……《中性》,透过一丝基因的牵扯,把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交汇,从土耳其,到美国,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富含着每个时代的巨大信息量。伟大的作品,总会反映那个时代,不论他想写的是什么。用时代的跨度来衡量作品,《中性》横跨了近一个世纪,而且是巨大变动的世纪。《底特律自由新闻报》说:“底特律终于有属于自己的伟大小说了。”是的,如果说《中性》的故事情节横跨了一个大西洋的话,那它的主舞台,就在底特律。从二十年代的工厂林立,到汽车城底特律,城市的初兴到鼎盛,一个家庭的白手起家到中产阶层,更迭的一代代的凯迪拉克,读起来,好像亲眼目睹着一座城市日渐繁华,哪家商店的朝开暮闭都清晰可见。作者写得太精细了,不管是时代、城市、家族,多么庞大,他毫不示弱,笔尖工细如芒,刻画出的是基因。一切在基因面前都没有秘密可言。这又是独特的基因,作者丝毫不像19世纪的作家们,描画入微,面面俱到,他很会抓特点,笔法简略,从不拖泥带水,虽然是倒叙,但情节过程往往用出人意表地方式前行,结局还在情理之中。开头就用自我倒叙的方式,讲述地是一个注定了的基因突变,笔尖一荡,却写到了数十年前的祖父母。原来每个年老时令人厌倦的人都在年轻时可爱过。《中性》,就在可爱与不可爱间穿行,增加了厚重、独特的历史感。插叙在其中的现在的“我”,如同在家族史和时代之中行走,冷眼望着过去,从过去中看到了未来。卡莉逃走了,选择变成卡尔。看起来他是不幸的,从幸福快乐的小女孩,变成了两性人。但脱离了单性的局限,他也体味到了另一种深刻。
  •     当尤金尼德斯第一次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听说T. S. 艾略特的《荒原》中有一位“士麦那(Smyrna)来的商人”也叫尤金尼德斯时,便觉得冥冥中受到了来自艾略特的文学召唤。1993年,尤金尼德斯的处女作《处女自杀》(The Virgin Suicides)问世,这部讲述五姐妹在一年中相继自杀的青春小说一鸣惊人,被译成34种语言,并成为女导演索菲娅·科波拉的荧幕处女作。1996年,英国老牌文学杂志Granta发行“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专号,选出了20位40岁以下的小说家,尤金尼德斯亦位列其中。他的第二部小说《中性》(Middlesex)的节选刊登在Granta杂志上。接下来尤金尼德斯便销声匿迹了。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是《中性》的问世,并一举拿下了2003年的普立策奖。《中性》的背景与《处女自杀》一样,发生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Grosse Pointe,Middlesex既是主人公生活的街道的名字(离《处女自杀》的里斯本一家仅五分钟路程),也一语双关地点出了他的特殊身份:1974年的春天,Cal,一个私立女校的中学生,发现自己竟然是男儿身。他遗传了一种罕见的基因变异——他同时拥有男性的XY染色体以及女性的子宫,他的男性特征退化以至于自出生起便被当成女孩,他的女性特征也无法完全发育,没有月经,不能生育;然而也多亏了这种变异,他体验了两种性别的生活。变异的源头,来自于Cal的家庭史,也是整个故事的开始。Cal的祖父母是小亚细亚地村庄中的孤儿兄妹,多年的相依为命成了不伦之恋的温床,而土耳其的入侵迫使他们远离家园流亡到美国。在底特律,这个陌生的城市,他们成了丈夫和妻子。Cal的父母亲经历了种族冲突之后,搬去了高尚的市郊居住,把“女儿”送去私立女校。结果,Cal爱上了最要好的女友……无所不能的叙述者《处女自杀》的叙述者“我们”是几个(或几百个)男孩,他们试图寻找里斯本家五姐妹自杀的证据,但性别之间却始终横亘着一条理解的鸿沟,当他们收集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理解女孩。这是尤金尼德斯的处女作,也是一部讲述迷恋、窥私、青春期的书,于是他小心翼翼,给叙述者加以严格的限定:男孩们只能报道他们看见或听闻的事件。对于《处女自杀》,这种男性视角并无不适,但尤金尼德斯很快意识到,对于一部杰出的小说来说,单性视角无异于画地为牢。柏拉图说过,最早的人类是双性人,身体像一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到了1970年代,人人认为后天环境造就人,如今则人人认为遗传基因造就人。然而在人类成为他或她之前,总有一个未知阶段,出于哲学的缘故,尤金尼德斯需要的正是这种未知数。摆脱性别桎梏,有什么能比双性人更合适呢?于是Cal作为一名双性人,游走在两性截然不同的世界中,他没有为基因所左右,也没有顺从后天养成的意愿,作者为他设置的不仅是一种性别的中间状态,也是介于先天本性与后天养成之间的自由状态,这是自由意志的领域,充满了可能性。为了描写Cal的内心世界,尤金尼德斯时常揣摩女孩儿的心理,或者说一个发现自己其实是男孩的女孩的心理,同时他需要回忆自己在青春期时努力表现男性气概时的心理。青春期意味着对于身份和性别的迷惑,Cal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普遍性,很容易引起共鸣。除了特别关注性别之外,整部小说的视野十分广阔,横跨八十年的历史,堪称一部宏大的家庭史诗。Cal既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也是第三人称的旁观者。他回忆过去,同时也创造过去;他需要亲自讲述整个故事来解释自己不平凡的生命。尤金尼德斯坦言自己毫不喜爱严肃凝重的历史叙事,当貌似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告诉你“这就是当时确切发生的一切”时,他会觉得不安,他希望用一种明快的语调来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我有一种悲喜剧的敏感,我无法想象自己写出全然缺乏幽默感的文字,但我也讨厌全然否定悲剧的庸俗闹剧。揉合悲剧和喜剧,这是我观察事物的方式。”最初,尤金尼德斯想写的是一部不超过300页的喜剧史诗,一部双性人的回忆录。早在中学时代的拉丁课上,他就接触到了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双性人蒂利希阿斯(Tiresias)的故事:宙斯和赫拉争论男人和女人谁在床上更享受,于是找来最有发言权的蒂利希阿斯裁决,蒂利希阿斯说:“如果性快感为十,那么女人占其九,男人占其一。”这对15岁的尤金尼德斯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信息。1984年,当他读到福柯编撰的《赫丘兰·巴宾:一名19世纪法国双性人的回忆录》时,为真实的双性人的恋爱故事所深深吸引,然而却不满于巴宾毫无文采的修道院风格以及福柯过于历史化的视角。于是,他决定自己写一部双性人的故事。与蒂利希阿斯或伍尔芙笔下的奥兰多不同的是,他要描写的不是神秘现象,而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所以他力求逼真的生理细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图书馆泡了几个月后,他发现了“5α还原酶缺乏症”,这种隐性的基因异变只存在于与外界隔绝的社群内部繁衍,这时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乱伦的母题。接着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庭移民史,于是意识到这部小说远不可能只是一部短小的喜剧史诗,而会成为一部涵盖国家、种族、性别、情感、心智的鸿篇巨制。传统与当下在后现代文学走进死胡同后,小说家纷纷回归传统叙事,试图从经典中挖掘新意。《中性》便是糅合西方文学传统的代表。维吉尔的史诗《埃涅伊德》曾是尤金尼德斯的入门读物,他被其中超自然的力量和宏大的叙事深深吸引,领略到了文学作品的错综复杂;俄国巨匠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裔美国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和菲利普·罗斯则是他小说的近代土壤。尤金尼德斯试图通过描述家庭史,折射出西方文学的进程。这种努力是受到乔伊斯的影响,他最喜爱《尤利西斯》中的《日神的牛群》一章,从古英语开始,渐渐转入中世纪英语,模仿不同时代甚至特定作家的风格。《中性》的前两部分继承了荷马式的史诗精神,采用古老的讲故事的叙述方式;随着故事的推进,小说渐渐呈现出现代小说的心理深度,Cal一边叙述过去一边编造过去,“你不可能知道你到底知道些什么”——典型的后现代烙印。《中性》如同其叙述者Cal的性别一样,是一种混合体,作者希望文学的传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支持故事的资料。在糅合各种文学元素的过程中,他希望找到全新的涵义。讨论一位小说家所受的影响其实是件吊诡的事情。拉什迪受到君特·格拉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马尔克斯又受到了卡夫卡和福克纳的影响,所以,你可以说《中性》继承了这些先辈的特点,当然还有西方文学的老祖宗荷马。文学影响,于他来说更像是基因的遗传。尤金尼德斯曾说:“影响不仅是模仿某人或学习他/她的技巧。真正影响你的作品,是那些暗示你去发掘自己的能力和倾向的作品。被影响更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你要做的就是糅合所有受到的影响,最后达到自己的风格和视角。这和创作音乐一样,把印度西塔尔琴加进一首摇滚乐里,你就得到了新音响。那种天生就才华横溢的作家,我觉得是神话。”造就一位小说家的,除了文学传统,还有时代。奥康纳(Flannery O’ Connor)曾经说过:“你需要成为一名作家的一切,在你14岁时就都已学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底特律对于年轻的尤金尼德斯来说就如伦敦之于狄更斯、都柏林之于乔伊斯、芝加哥之于索尔·贝娄。底特律就是美国的缩影,汽车工业是最美国式的发明,从汽车城到朋克乐队The White Stripes,连文化都是标准的美国制造。她见证了工业的无上荣耀,也见证了工业的大幅衰退;极端的种族冲突更是令她几乎毁于一旦。这里拥有一个地道的美国故事需要的一切元素。尤金尼德斯说:“我简直是变态地爱着底特律,一切关于她的回忆都那样鲜明。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像她那样令我悸动,也许因为我离开了,所以才能将她贮存在时空胶囊里。哪怕世界变得不成样子,她在我心里也会始终如一,她就像是我的实验室。”《中性》中描绘了“伊斯兰国家教”的兴起,描绘了底特律种族骚乱,讲述城市的历史,是为了给小说中的人物营造真实的时代环境,以便理解他们的生活。他关注的不是主题,而是环境和人物,他想象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动,然后让故事自然流淌。尤金尼德斯曰:小说乃一时代之精神写照。虚构与现实在获得普立策奖的那晚,尤金尼德斯正在布拉格,获奖的消息传来酒店时,女人们冲上来亲吻他。除此之外,获奖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他将奖杯放在袜子抽屉里,他每天依旧保持写作,并在写作中获得愉悦。普立策奖对他而言意味着一种理念,一种对自信的肯定,如同文学一样,只存在于人的意念之中。对于全体美国人热衷的“成功”,尤金尼德斯总感觉有些莫名,“成功是一种麻木,不能给人任何感受。失败、嫉妒,这些倒是可以带来更切肤的心理体验。如果一个作家得到10篇吹捧的评论和一篇贬斥的评论,他只会记得后者。”对于这样一部历时九年的大作品,写作的过程必然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尤金尼德斯说:“当我动笔时,我觉得很年轻;当我完成时,已经有了人到中年之感。”在创作《中性》的九年中,他的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巨变,父亲在空难中丧生,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父亲,当心境变化时,他不断地回头修改之前写下的内容,同时又要保持整部小说语调与精神的前后一致。从这种意义上说,作者在与小说一同成长。有时现实生活比小说更离奇,尤金尼德斯就曾遇到过好几次惊人的巧合。他妻子的哥嫂曾来家里小住,结果两对夫妇在同一屋檐下的同一晚怀孕。当他将这一情节写进小说后,一位读者给他来信:“这桩事一点儿也不可信。”一次他陪同妻子去见一位内分泌学专家时,开始问一些关于基因的问题。专家问道:“你是医生吗?”他说:“不是,但是我在写一部双性人的小说。”在听完小说情节的简单介绍后,专家转过身去翻出一本泛黄的期刊,结果他居然就是最早研究双性人的学者之一,而尤金尼德斯的情节正是基于他的研究成果。另一桩巧合更奇妙。《中性》中提到的“不明物体”,是他和同学Rick Moody(小说《冰风暴》、《黑面纱》的作者)在布朗大学读书时经常谈论的对象。他们二人都很喜欢一个女孩儿,由于不知姓名,便称她为“不明物体”;二人见面时的问候语常常是:“你看见不明物体了吗?”或者“我刚才看到不明物体了”。在尤金尼德斯完成《中性》的那天,他在柏林的美国学术会议上看见一位似曾相识的女人,便上前询问:“你以前是布朗大学的吗?”她说:“是的。”于是他意识到面前的这位女士正是二十年前的“不明物体”。所有小说家都希望提醒读者别太热衷于将小说人物同作者本人一一对应,但这种希望通常以徒劳告终。也许是尤金尼德斯对于双性人的生理及心理描写过于逼真,他甚至遇到过好奇的读者想让他脱掉裤子一窥究竟。与其它小说家相比,尤金尼德斯的确具有描写双性人心理的优势,他有两个哥哥,父母希望再来个女孩儿,甚至为他准备了女孩儿的名字:米雪儿;他十三四岁时十分漂亮,混在女孩堆里很难分辨。尽管尤金尼德斯讨厌别人把他本人等同于小说中的双性人,但也承认作为一个作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女性特质。从表面上看,尤金尼德斯的确与故事主人公有诸多相似之处。他曾住在Middlesex大街,他的祖父母也是来自小亚细亚的希腊移民。当然尤金尼德斯的祖父母并没有兄妹乱伦,他们在他尚年幼时就已经去世;尤金尼德斯的父亲作为第二代移民,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完全的美国人,他没有跟希腊女子结婚,也从不去希腊教堂;尤金尼德斯不会说希腊语,希腊于他而言,是一种文学化的想象,小说中描写的关于希腊的一切,如东正教仪式、迷信等等,并非出于个人经历,而是阅读研究的结果。他去博物馆观察1930年代的人听怎样的收音机,去图书馆阅读微缩胶卷,研究1967年底特律种族骚乱的背景。他通过文字的想象重构历史的画卷,去了解祖辈,与逝者神交。文字,是他回到过去的方式。(for《译文》)
  •     当看到黛斯德蒙娜拿出那把钥匙来预测胎儿的性别时,就有种预感,她会在书的末尾出现,来证明她预测的准确性。当看到书的后半部分,发现黛斯惊人地(而且明显带有人为因素的)长时间缺席后,更加坚定了这种预感。果然!小说还是需要点戏剧性的。黛斯德蒙娜就像一个夹子,费劲地把书的几乎不相干的、完全可以割裂成两本小说的前后两部分给夹在了一起。好吧,还有遗传基因的功劳。作者想把故事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中去,又要突出“中性”,于是书好像有了两个重心。前半部分还是很有时代性的,个人觉得还算不错;而在后半部分,虽然作者也想加入社会因素,但是卡尔的心理进程的微观化,使得广阔的社会背景没有太多插手的机会,最多也就是添加些像调侃尼克松之类的小料,以免个人的心理描写太过单一。小卡尔在底特律暴乱火灾中的出现已经够神奇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惊叹的了。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非常棒的小说,找了很久,在当当才买到,内容很特别,包装很漂亮,推荐!
  •     移民如同中性人,回不去的过去,融不进的现在,身份识别障碍才是最大的痛苦
  •     近五十万字陷进去就拔不出来 阅读体验感超好 像在品尝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 每一帧拉长的镜头 都让人想要给他写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评
  •     【2017018】以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祖孙三代的离奇人生横穿美国近代史的科普巨著【喂】,好看到爆炸。作者描摹心理与编织材料的能力都是超强的,各种小技巧小结构也是玩儿得服服帖帖漂漂亮亮,兼有严谨、厚重、华美、灵光。绝非溢美之词。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翻译,整体是能看的,但总是读着读着突然出来个别别扭扭的句子,语感略微奇怪,另外主万父子不爱用通译的毛病得改,马基雅弗利、卡布契诺,把德古拉翻译成啥忘了,也挺冷门儿,可能是因为老先生跟流行文化有点脱节。最后表示,我这看了人家一本书觉得很喜欢就想把作者所有的书都看了的毛病,也得改……#每月打卡#
  •     译者太烂了,烂到把本来好的情节和叙事都糟蹋了……
  •     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的故事,同时混合着美国文化的变迁和汽车城的衰败。前半部分很有意思,情节可以说非常离奇和荒诞,语言也非常幽默。对于中性这个这一点在本书中的地位个人没有体会到,最后一小部分主人公自己故事反而显得相当无趣。这种个人参杂着家族和国家变迁的作品,还有非常著名的《午夜之子》,个人感觉《午夜之子》还是要高出很多。
  •     堪称一部描写三代人的家族史,从希腊写起,到美国的底特律、纽约,时间跨度长。通过两条时间线--当下的生活状况和家人从希腊到美国、从女孩到男孩的历程。 同胞姐弟的祖父母从希腊逃到美国并结合成为夫妻,为基因突变埋下了种子;父母又是表兄妹,更为基因的变异增添了可能性。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14岁之前被当作女孩子来抚养;之后意外被拖拉机所撞、送入医院,发觉有两性的性器官;随后建议到纽约著名的研究两性人的医生那儿进行检查;被建议按女孩的性别继续生活后逃跑、一路搭车到旧金山;经过流落公园、在俱乐部展示中间性别的表演,直至俱乐部被查,被哥哥接回家,参加因交赎金赎儿子被骗而致死的父亲的葬礼。 整部小说共分四部,开始像历史史诗,后半部体现美国的现代风格;探讨了中性人不仅由基因决定、还由自我意识所决定;值得一读!
  •     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史诗
  •     还算不错,不过我觉得有些地方过于啰嗦,或许是我不能等他们的想法才表现得不耐烦,但是我也懂得了点什么。
  •     太精彩了啊 作者炫技派
  •     hermaphrodite
  •     六百多页的小说,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当然是没的说。唯一的缺点应该是装订的问题了,书里有几页空白,导致内容无法衔接,恐怕这是最大的遗憾了。从微观看,故事记叙了作者的一生,或者说是记叙了作者家族的历史;从宏观看,故事记叙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两性人的一生,是常人无法想想的,也许充满了艰辛,充满了无奈,其中的苦与乐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有一点是让人羡慕的:双性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别。这个是我们常人望尘莫及的。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关键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     看第一遍时看到三分之一都难以入戏,到了后面慢慢被勾起兴趣,又回头再一字一字认真看前面没看入戏的,结果趣味无穷。果然,好书应该是这样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很有镜头感,加上叙述有点小调皮,人物形象很生动。
  •     还以为对性别问题会有很深入细致的描述,结果又是一部国家历史回顾。这么长也难得被我看完了,最棒的还是左撇子和奶奶的故事
  •     我喜欢这个装帧。641页。20170107-20170108。截止1月8日,2017年读过最赞的小说。
  •     绝对值得一看的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擅长刻画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是一部大师级作品
  •     以二十世纪一个美国希腊移民家庭的近一个世纪的成长为故事背景,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的性认识发展历程。小说语言诙谐,叙事宏大,但似乎对于姐弟乱伦的悲剧有些轻佻,让人感觉不适。翻译有点欠。
  •     虽然多次买了外国书看了之后觉得叙述方式不太适合我,很啰嗦,但还是买了这本书。。。不过还好啦,除了很啰嗦以外,剧情确实很精彩。。。不健康。。。
  •     “自由派人士只是想把罪名加在他身上。于是他们就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注释忒多。对希腊和土耳其的仇恨仍旧茫然。雌雄同体题材:XXY、IS、爱情神话。双性奇观具现化展示见南茜情史。“皮提亚,希腊德尔斐城阿波罗神庙中宣示阿波罗神谕的女祭司。翁法罗斯石,希腊德尔斐城阿波罗神庙中的圆锥形神石,古希腊人认为此石标志世界中心。“谜之喜欢希腊。“我的灵魂蜷成一个球,等着这种令人不快的感觉过去。”“销魂这个词来自希腊文的Ekstasis,三千年前在特尔斐,那个宣示神谕的人每一个工作时间都如痴如醉。。”kai车开的挺厉害的啊。
  •     用了好长时间,总算坚持看完了。一个人的成长史,一部家史,也是一个特定人群的时代缩影。铺得很宏大,还一直控制得住,越临近结尾越精彩。不过也因为战线拉得很长,兴致在漫长的叙述中被一点点消耗了。 刚发现原来看过的电影《处女之死》原著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诶,还是处女作呢。
  •     很久没有读完600多页的小说了,惊艳!荷马和达尔文共同参与造化的一个希腊移民家庭三代的故事,跨越时代跨越大陆跨越性别的宏大叙事,在身份认同和性别认同的心理描写方面也很深入。除此之外还长了科学姿势:缺少二氢睾酮的人不会秃顶。
  •     中性人,2003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假如到丽江去耍,看这本书不错,不过645的页码49.5万字啊,要看好久哟。
  •     很好看啊,有画面感。描写也很不错。乱伦的爷爷奶奶以及自己爱上好友简直刺激吼~不过我看的好像少了一卷还是咋,撞了个拖拉机脱了裤子检查就戛然而止了,再去搜搜看。
  •     这本书很不错,我想普利策文学奖就相当于中国的茅盾文学奖吧!
  •     就像作者说的有很多事情不可能但是也有很多事情因为他而变成可能
  •     一部欢快的史诗。或许它有《战争与和平》般的厚度,却没有它老派而复杂的人物线。所以故事虽是宏大的,但却是在时间上按纵向展开的,而在横向上无所建树。因此,若是单纯苛求写作技巧,恐怕当下的作家难有能超越百年前的大师的。但《中性》显然更加富有人情味,它虽是上帝之眼,却无暇于向我们展示广阔的空间,而更像是跟我们诉说一个八卦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成功地与古希腊浪漫的神话以及后工业时代底特律的产业神话结合在一起。所以,我给这个动人的长篇小故事力荐。
  •     雌雄同體。
  •     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它不只是青春也不只是垮掉的一代,诙谐幽默并充满爱,我都被带进去了
  •     两度中断,却在一天中沉醉痴读400页而看完。曲折的家族历史,扑朔的自我认可。我所要成为的,我所想要的,我的生活,我的选择,我的勇气!
  •     以移民生活为背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处理的很好双性人的移民身份充满象征意味看过这本书就想到了伍尔夫的《奥兰多》区区以为伍尔夫的更有趣些
  •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不写得不错!
  •     《断翼天使》作者的代表作,很厚,用来消磨时间,呵呵.
  •     再也不想看这类书了……
  •     相当肉疼,因为自己很喜欢这本书···
  •     读起来还蛮轻松愉快的,因为情节简单而猎奇。正因如此,又让我会看不清它的文学价值。
  •     跟《岛》几乎是同时看的 实在好太多了
  •     優秀的作品,不僅僅是說個人的故事,還有時代、城市、大事件,更專注一點的還帶歷史或科學的故事。想起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也是給我同樣的感覺,視野、眼界,很重要!
  •     内容是很不错,但是翻译未免差强人意,很多专有名词都不借鉴主流译法,译者是想表达特立独行?
  •     好书
  •     写得很好,描写相当到位。故事饱满扎实,主线清晰。这才是好故事的样儿
  •     三代人的故事,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混乱,而且请就很好。真的很喜欢~!
  •     一本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书
  •     还不错吧
  •     前几章有马克尔斯的感觉,充满时代痕迹。不断出走,游离的身份,一部史诗。
  •     曾经在图书馆花两天多读完的,现在都还记得书中的某些细节,感觉像自己真的见过一样,性别的唯一评判标准只能是当事人自己的想法。
  •     电子版太差了。却依然能感到书中流动的气息。
  •     作者是想接着两性人的噱头 写一部希腊移民的史诗,构思不错,只是作者的实力稍显不足
  •     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     此书购于某年书展,断断续续读了好几次好多年……每人生而有选择的权利,无论男性女性中性,无论男男女女男女
  •     故事写的不过,即不罗嗦还有点意思。而且很厚,可以看很久。
  •     小说描写的很细致,对于我来说难了点,第一次读这么长的小说。
  •     有勇气接受自己但没有勇气让别人接受自己,倒是。事物都有个过程。
  •     卷一和卷二,描写祖辈父辈的那一部分写得很有分量;回到自己的经历,有的桥段不太经得起推敲
  •     这次还有一个塑料皮保护书~
  •     学到一个知识:缺少二氢睾酮的人不会秃顶。除此之外我就不对这本绝妙的小说做任何多余的评价了……
  •     很好看的一本书,整体的可读性都很强。讲述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和希腊基督徒迫害部分很震撼。
  •     再不满意的书都会给四星,强行制造平衡。
  •     看不下去QAQ
  •     人既受基因的制约,也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如果折衷而论,那么不管同性双性异性,都是可以肯定的,可是大多数人依旧坚持普遍才是真理的想法,这不免自私了点。
  •     把文化差异描写的很突出
  •     刚开始以为只是单纯的描写两性人的特殊生活和经历,看了才知道这只是一条导线,作者通过文中的“我”的特殊生命历程把一个早期美国移民家庭的奋斗和美国社会变迁发展融入其中,就象是看一部20世纪美国社会发展史,作者的笔调轻松幽默,把很多沉重的经历用调侃的方式表达,不愧是一本得奖作品。
  •     虽然书的标题和概要都把重点放在卡利的双性人上,但书最出彩的部分完全应该是讲诉第一代人如何从希腊偏远的乡村历经战争磨难来到美国底特律并扎根的故事,很宏伟的一个篇章,搬砖厚的书但一点也不枯燥
  •     很好看的一本书,内容很精彩,但要看好久奥
  •     我就像一个面对冬天过后重新出现阳光的人那样,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个瘦小的,特别难以接近的人,那个头发乌黑,可爱的身体并不显眼的人陪伴下心绪顺畅而可能产生的激动兴奋。
  •     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好看。
  •     被双性人的噱头吸引来、怀着猎奇的心理翻开小说,结果发现居然是如此纯良的故事…跨越祖孙两代人的爱情,由突变基因穿针引线交织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那朦胧的人儿的描写细腻唯美。
  •     忘了
  •     因为资源的版本问题,我读的有点吃力,没有段落划分。然而我对这本书的天马行空的逻辑思维,不敢苟同,我觉得写得很散,前后也不是特别连贯。或许是我不习惯国外作家的思维方式
  •     近来看到的好书不多,这本绝对是重量级的
  •     除了医学名称,了解一下希腊和土耳其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几乎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当然,可以推荐一部里面提到的电影,布努埃尔的《欲望的朦胧对象》。
  •     近亲结婚生子遗传病的文学表现之书
  •     sex/gender
  •     This can't be true but I remember it. 这不可能是真的,但我记得。
  •     精彩 感染力很强 值得再读几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