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的礼物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洪堡的礼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532741199
作者:[美]索尔·贝娄
页数:559页

章节摘录

  冯·洪堡·弗莱谢尔的歌谣集在三十年代一问世,就立即引起了轰动。洪堡正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人物。远在中西部的我,当然更是热切地期待着。这一点,我是从不讳言的。他是一个先锋派作家,新一代的奠基者。他漂亮,白皙,身材高大,严肃而诙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家伙真是走了运。所有的报纸都在评论他的作品。他的照片在《时代》周刊登出时,没有遭到贬责,《新闻周刊》还对他大加赞扬。我热情满怀地读着《滑稽歌谣》。当时我是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昼思夜想的只有文学。洪堡对我展示了做事的新途径。我欣喜若狂,羡慕他的运气,他的才智以及他的声誉。五月,我到东部去拜访他,也许是想亲近亲近他。我乘坐“灰狗”长途汽车,沿斯克兰顿线,用了大约五十个小时的时间,才走完了那段路程。那倒无所谓。车窗敞开着。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群山呢。树木正在抽芽,一派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中的景色。我的心不禁为满目的青翠所陶醉。曼哈顿也美不可言。在那里,我租了一个小房间,每星期三元,同时找到了一个工作:走门串户推销福勒牌刷子。我对一切都感到无比兴奋。我给洪堡写了一封表示崇敬的长信。于是他邀我到格林尼治村去谈论文学,交流思想。他住在贝德福街丘里饭店附近。他先给我倒了杯清咖啡,随后又在那个杯子里倒上杜松子酒。“呵,你是个蛮漂亮的小伙子,查理,”他对我说,“你大概还有点儿狡狯吧,我看你年纪轻轻的就快要谢顶了。好一双美丽多情的大眼睛。你当然喜欢文学喽,这一点很重要。你有感应性。…‘感应性”这个字眼是他首创的,后来这个词儿便风行起来了。洪堡为人和善,他把我介绍给同村的住户,给我书籍,让我写书评。我一直喜爱他。  洪堡的成功大约持续了十年之久,到四十年代末就开始衰落了。五十年代初,我自己也声名鹊起,甚至赚了一大笔钱。啊,钱啊钱!洪堡则拿这笔钱为借口攻击我。到了晚年,当他还没有因为颓丧而沉默下来,还没有被关进疯人院的时候,他依然在纽约四处奔走,攻击我和我那“百万家产”。“就拿查理·西特林来说吧,他从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投上我的门来,现在他居然搞到百万家产。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才能赚那种钱呢?——又是一种凯恩斯吗?对啦,凯恩斯,一个驰名世界的人物,一个经济学天才,布鲁姆斯伯里的王子。”洪堡说,“娶上个俄国芭蕾舞演员,钱就随之而来。可是这个变得如此富有的西特林竟是何许人也?我们从前还是莫逆之交呢!”洪堡确切地说,“不过,那家伙总是有些反常。赚了那么多钱后,为什么又躲到边远地区去呢?呆在芝加哥干吗呢?他一定是怕露馅。”  当他头脑清醒的时候,便利用自己的才华来攻击我。他干得出色极了。  我并不热中于金钱,啊,老天,对啦,我一心想的是做好事。我想做好事想得要命。这种做好事的情感,可以追溯到我早年对生存的意义的独特感受——我好像陷进了透明的生活深处,激奋地、拚命地摸索着生存的意义。我清楚地感到,瑰丽的面纱、虚幻的境界,以及玷污着永恒的白光的五彩玻璃的圆顶,而我就在紧张狂乱之中哆嗦。对那些事情,我是着了迷啦。洪堡是明白这一点的,然而到后来他却一点都不同情我了。他自己病愁潦倒,对我也毫不宽容。他一个劲地强调瑰丽的面纱和巨额金钱之间的矛盾。其实,我赚的那些钱是钱自己赚来的,是按照资本主义那些说不出来的古怪道理赚来的。世道就是这样嘛。昨天我在《华尔街日报》上看到对财富感到忧郁的文章,“人类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的历史里,并不都是如此富足的”。在五千年匮乏中所形成的思想,现在被歪曲了,然而人们的感情却适应不了这种变化,有时候甚至抗拒这种变化。  二十年代,芝加哥的孩子们每到冬雪初化的三月天,便要四出寻财探宝。肮脏的雪在马路旁堆积着,消融的雪水在沟渠里蜿蜒流动,闪闪发光。这时你可以发横财啦——瓶塞呀,齿轮呀,铸着印第安人头像的小钱呀,都可以找到。去年春天,我已经差不多成个老头子了,我发现自己竟然离开了人行道,顺着路边东张西望,寻寻觅觅。找什么呢?我这是怎么了?假如我果真捡到一角或者五角的硬币,那又该怎么样呢?我不明白童心是怎么在我身上复活的,然而它毕竟是回来了。一切在融化。冰,谨慎,老成。面对这一切,洪堡将会说些什么呢?  每当听到他对我的恶意中伤时,我往往觉得自己对他的观点也是同意的。“他们给西特林颁发普利策奖,那是由于他写了关于威尔逊与图马尔蒂的书。普利策奖是发给那些乳臭未干的小崽子的,不过是对那些招摇撞骗、不学无术之辈虚张声势的宣传而已。与其说得奖,倒不如说是为普利策充当活广告,充其量当你一命呜呼之时,讣告开头可以写上这么一句:‘普利策奖得主逝世了。”’我想,洪堡此话也不无道理。“而西特林就两次获得这种奖金,头一次是他写了那出伤感戏,使他得以在百老汇发迹;另外又取得了电影制片权,他从中又捞到相当的份额。我并不是说他真的有剽窃行为。不过他的确从我身上偷去了一些东西——我的个性。他根据我的个性塑造了他的主人公。”  这些狂言听来刺耳,但细想并非全然没有根据。  他能言善辩,一个人在那里可以滔滔不绝说个没完。他是个即兴演说家,诋毁别人的老手。说老实话,被洪堡糟蹋一下倒是一种荣幸,就像给毕加索的双鼻肖像或者苏蒂恩画的扒出内脏的小鸡充当题材一样。钱一直在激发着他。他顶爱谈论有钱人。靠办纽约小报起家的洪堡,还经常提到以前曾经轰动一时的丑闻,诸如皮奇丝和阔佬白朗宁,哈里·骚和艾维琳·内斯比特,还有爵士时代,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及超级富翁。亨利·詹姆斯的女继承人他非常熟悉。有时候,他自己都可笑地谋算着发财。然而他真正的财富就是文学。他胸罗万卷。他说,历史是一场噩梦,他只想在这噩梦之中好好睡一夜而已。失眠使他更加博学。他彻夜不眠地读着大部头——马克思和桑巴特、汤恩比、罗斯托夫采夫、弗洛伊德。谈到财富,他便把罗马的奢华同美国新教徒的富贵加以比较。他有空就钻研犹太人——乔伊斯笔下的证券交易所外面戴大礼帽的犹太人。他会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施里曼挖掘出的阿伽门农的贴金脑壳或者死亡面具上去。洪堡的确健谈极了。  他父亲是匈牙利犹太移民,曾追随潘辛将军麾下,驰骋于奇瓦瓦,在以妓女和马匹闻名于世的墨西哥追捕过潘乔·比利亚(他和我父亲不同。我父亲是一位身体矮小的体面人物,是不屑干这等差事的)。他父亲就是这样闯入美国的。因此,洪堡起初只谈靴子、号角、野营什么的,而到了后来,便也谈起佛罗里达的轿车、豪华旅馆和娱乐场所来了。经济腾飞时期,他父亲在芝加哥呆过,在那里经营房地产生意,在滨水饭店租了一套房子。夏天,他就把儿子叫去。洪堡也熟悉芝加哥。在棒球名将哈克·威尔逊和伍迪·英格利希大显身手的时日,弗莱谢尔家在里格利运动场有一个包厢。他们常常开着利箭牌或者希斯潘诺一苏莎牌汽车(洪堡是个汽车迷)去观看比赛。芝加哥有小约翰·海尔德美丽的绘画,有穿一脚登内衣的漂亮姑娘;也有威士忌、暴徒;在拉萨尔街,还有圆柱林立的森严的银行,在它的钢铁金库里,锁着铁路钱、猪肉钱和收割机的钱。我从阿普尔顿来时,对这个芝加哥一无所知。我同波兰小孩在高架铁道下玩骑驴。洪堡在亨利西餐厅吃香甜的椰子巧克力蛋糕。至于亨利西里面是什么样子,我连看也没看过。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世纪美国文学的支柱是由两位小说家构成的:威廉·福克纳和索尔·贝娄,他们是20世纪的麦尔维尔和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

内容概要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大商人,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自1938年以来,除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次大战期间在海上短期服过役外,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O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其中《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馆,一次普利策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976年,由于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推荐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20世纪大师级小说家,作品三获国家图书奖,一获普利策奖,并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贝娄的第六部小说,出版于一九七五年。该书获得了一九七六年的普利策文学奖,贝娄本人也于同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洪堡的礼物》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代作家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曾两获普利策奖并获封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后在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情况下,西特林终于借助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洪堡当年的精神苦痛。

作者简介

《洪堡的礼物》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代作家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曾两获普利策奖并获封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理·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后在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情况下,西特林终于借助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洪堡当年的精神苦痛。

图书封面


 洪堡的礼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1,香港之行,我终于看完了<洪堡的礼物>.简单说,这是一个没落知识分子的呓语,一个死而复生的老诗人和他那生不如死的诗人学生的故事。死掉的诗人洪堡“下身好象在踢踢塌塌演滑稽戏,上身却俨然王公贵族的派头”,他的事业是梦想把世界装饰得光彩夺目,可他的材料不够,他费劲心机只不过才装饰到肚皮而已,而肚皮之下,还是众所周知的粗野的裸体。他是一个可爱的人,落落大方,有颗黄金似的心。可是他的善良依然是人们所认为的过了时的善良,他所用的光辉依然是陈旧得已经极为罕见的光辉。我们需要的则是另一种全新的光辉。活着诗人西特林,为了符合他那知识分子的名望,买了台奔驰,然后被人给砸了。殊不知,这台车是他自尊的象征呢,他想让全世界都注意到,有对心心相印的人儿,坐着银色梅赛德斯穿过芝加哥,引擎就像魔法造的多虫玩具的响声一样请村,结构比瑞士表还精密。换句话说,这辆车成了他自身的引申,对车的攻击就是对他本人的攻击。他可真是感慨万千啊!坐在车上的那对心心相印的人儿,有一个是他的情妇,当他第一次看到她的肉体,出于一种纯粹的敬慕之心,他把那扣子一个个系了起来。。。。。快50万字的书,我最终记得的还是这些微小的细节。与Q讨论,我们写专栏,为了篇幅与精准,必须忍得住铺陈;可转换为小说文体,又痛恨起对细节的感受与表达力的丧失。也许细节才是最宝贵的,不值得为了任何其他而丢掉。如同往常,书皮掉了,里面用各色铅笔划出了道道,随便抄录几条“警句”:“俄耳莆斯感动了木石,然而诗人们却不会做子宫切除手术,也无法把飞船送出太阳系。奇迹和威力不再属于诗人。诗人之所以受爱戴,正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无能为力。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反映那种无边的纷乱,为某些人的玩世不恭辩护。”“ 至于广大群众,千百万天生的穷人,则因为现在有了住房,有了电器用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和便利设施,只好保持缄默,紧紧抓住自己的财物,忍受着社会的动乱。他们的心情是愤懑的,可是他们宁愿忍受种种骚乱而绝不铤而走险。他们忍受了所有的辱骂,总是坚持以息事宁人而告终,绝不捣乱。显然我跟他们的处境是相同的。我看不出舞刀弄枪对我有什么好处。我的迷惘还在于我的性格,压根用不上枪。”“厌烦是控制社会的一种工具,而权力是强加厌烦、支配停滞、结合停滞与悲痛的力量。真正的烦闷、深沉的烦闷,无不渗透着恐惧与死亡。”“凡是实在的东西,都不符合纯粹的期望;而期望的纯粹性正是厌烦的主要源泉。所以多才多艺的人,性感强烈的人,思想丰富的人,善于发明的人,凡是天赋高潮的人都觉得自己数十年来怀才不遇、颠沛流离、囿于樊笼,妄图通过迫使厌烦屈服于兴趣,来解决这些问题。”
  •     “玷污着永恒白光的五彩玻璃的圆顶”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们幼年的经历使我们对未来有一个感性的期望,它或者是白雪飘飘中的大学校门,或者是带有玻璃幕墙的大厦,或者是有lake view的一间大办公室。我们是饥渴的,我们希望见到新东西,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我们。为此我们更多地在故纸堆里努力,在图书馆里为一个学位而努力,与朋友喝酒时大侃《现象学》,在夜深时大声朗读Paradise Lost。或许我们学历很高,或许我们写了很多论文,或许我们看上去很成功,但这无法让我们看到我们渴望的东西,尽管我们经历了很多,阅读了很多,说了很多,写了很多,但是终究是像城堡外的K一样做着无尽的徘徊。到了中年,一切看似都在眼前,却都渐行渐远,因为我们几乎都忘了我们渴望看到的究竟是什么了。女人的温存,钞票的香味,美酒的泽润,这是留给我们之中“成功者”的;女人的愠怒,钞票的臭味,劣酒的胀脑,这是留给我们之中“失败者”的,但其实差别不大,就如没破产的西特林和破了产的西特林的区别。明智者或许应当如浮士德般离开书斋,脱离学术的象牙塔,去到民间体会人生百态,体会多年来缺失的大起大落,最后终于看到童年渴望过的梦幻,叫着“你真美呀,请你暂停”而心满意足。
  •     一直相信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是高于一般人之上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当你看完一本好书后,你的内心又会有一种欲望勃然而起,想见见这些人,想见见这些虽与你同处与一个世界,但却又与你绝然处在不同世界的人。课堂与公交车似乎是思想游离的最好场所,上课的时候,乘公交车的时候,特意观察了一下周遭的人,试图去接近他们的灵魂所在,看看此刻的他们在想什么。平凡如我们,每日为一些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事在奔波,在这些令人昏昏欲睡的场所,我们处在半睡半醒的状态,没人可以说话,没事可做,于是我们只能待在自己的想法中,让自己的灵魂处于飘忽飘忽的状态,于是,我们的时间又少了一些,于是,我们又接近了死亡一点。最近倒开始理解这句话了——时间即生命,当我眼睛盯着黑板,灵魂飘到食堂时,当公交车迟迟不来时,我感觉到了生命的一点点流逝,继而是一种椎心的疼痛,发现眼泪挽留不了逝去的时间...我开始认真上课,我开始在公交车上翻几页书,以挽留这一点点的一点点的时间。这一切与这本书无关,也与这本书有关,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称为精神的世界,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这个世界是多少的空洞与无聊。我试图拿起锄头,一点点地开始开垦。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知识份子视角的独特,以及精神在物质世界里抗争得一死一伤。
  •     大部头。 读了一天。又是一点意识流,但是也更多是对人性的丑恶以及善意以及复杂进行的解读。 是一本读进去就想读下去的书。 20160904。
  •     洪堡,的,礼物!
  •     读完几乎花了一个月……不太好读但写得很坦诚的作品,带一点意识流的现实主义。这部小说于索尔贝娄获得法国骑士勋章后两年,获得诺贝尔奖和又一次普利策奖前一年发布,可称赞誉之下的集大成之作。然而笔下的西特林确实一个劲地走下坡路,被摆布,得到故去的亦师亦友的意外馈赠,能以这样的态度写作本身就值得佩服。对于物质压倒精神的论述也很直白,并反复出现。对于灵魂与死亡的论述篇幅相当,可惜只得一知半解。不少人说小说难度,繁冗,大概在于出场的物质代言人太多,坎特拜尔、萨斯马、朱丽叶斯、卢茨大夫,不一而足。他们是代表一个整体,还是分别各有意味。西特林被他们步步逼迫,是真的认为精神文正在遭受苦难,还是作者在做适度的自嘲与反思,也是大概比较关键,但没能太看懂的部分。最后佳句与典故的频率不低,无需赘述。
  •     没有前几年读赫索格这么有兴致了
  •     活在历史中的人。
  •     It is a very pleasant journey. "Not 'The Light' but light; Raids on Beauty..."
  •     话唠的细节捕捉
  •     读前先看了译序,于是满怀兴趣,却忘了有些序言就是为了勾引你读原文的,果然读得非常痛苦。像是康德的那种箴言,读一页不知所云,跟着作者发呆,可惜我想到的只是些平常事
  •     这大部头,该怎么说呢?共鸣的地方多,不懂的地方也多……
  •     有点啰嗦
  •     好看。
  •     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比如主人公极力宣扬的人智,但是还是吸引着我一字一句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只追求情节(事实上它也没什么情节)地看下去,大概好书就是这么神奇。而且你看着书里的人格外混乱的思绪,你反而愈加clean.你看着书里的人浮躁流动的情绪,你反而愈加淡定。
  •     很好。
  •     是一本涵盖面很广的作品,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只是朦胧感觉其中论述的物质文化高度发展下,人类的肉体享受诸如,权利,欲望,金钱,名誉等,和人类的精神境界,也就是笔者说的灵魂之间的不和谐,引起的一个深刻的反思,有的地方真的看不懂,不过个人感觉他笔下的不管是主角还是其他的主要人物,在每一个场景里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欺骗也就是伪善,是不是说这种伪善是物质文明发展下的毒瘤,是与一个人纯洁的精神世界相违背的?还有更多的就是对死亡的思考,我时不时的也会恐惧并且激发自己去想死亡的本身以及死亡后的一些状况,浅尝辄止,因为对我来说对死亡的恐惧要比探索死亡的欲望更强烈。不管怎么说个人理解能力有限,不过好多点,揭露的还是挺现实的。里面刻画的似乎都能发现现代人的影子。
  •     冬日读洪堡的礼物,确能收获一些温暖。这种老男人对世事的洞察力实在太讨厌了。
  •     据说8090年代中文系人人读得入迷的书…满页都在掉书袋,我以惊人的速度不过脑子地看完了
  •     呃,这么本大部头我居然看完了。。。
  •     很枯燥。强读中
  •     第二本他的书。能有精神头读第三本贝娄的人都是嚼蜡烛长大的。
  •     幽默诙谐中的戏谑,我看到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知识分子是贝娄拿手的写作对象。因为金钱而敏感退化,被腐蚀的“残败的不成样子”的西特林,与因为现实与梦想交织无望而饱受折磨的洪堡,两人互相关联的命运揭示了美国与美国城市的部分全景。对于城市化的批判,不同于米勒狂野的愤怒,贝娄含蓄而又深刻。
  •     做不了洪堡,也变不成西特林。
  •     知识分子的困境在美国是利益与放弃
  •     带意识流的写法,隐约的混乱与感动
  •     “他坚信其中有可传世之物,我却感到一阵悲哀。”
  •     这翻译,“她那长形的、优雅的头上长着金色的头发。” 这名字,“哈里·骚” ,叫人怎么看的下去
  •     这是部踩着众多文学作品的尸体上写出来的作品,幸好我学法语,部分拉丁语半蒙半就也还行,但是众多繁杂的点因为有将近一半提到的作家与其作品都没有看过,所以读完了还是一知半解...
  •     好书!再次感受诺奖文学的魅力!
  •     最近五年内印象最深的一本小说。不要因为他拿诺贝尔奖就以为他不搞笑了。。。现在想买发现买不到了。。
  •     《长夜行》一起
  •     有一些精彩的描述,基本功也很扎实,不过他的书是单调了些
  •     善于在 众多人物中穿行。2015-12-11
  •     再一次开始认真读书……哎……浮躁
  •     2011-102
  •     智慧帮助理解,而并非本身就是理解,好吧,在完全陌生的情境下,它也能阻碍理解--所以就交给运气、机遇那些东西解释吧。
  •     暴击 浇筑 戛然而止 拍成电影一定带感
  •     都是些偶然随意的体验和感悟,经贝娄的漫不经心的戏谑自嘲,有很强的冲击力。是值得重复阅读的好书。
  •     纵欲无度是人的本性,物质是片沃土,如果将精神和物质换个位置,想想倒挺有趣
  •     知识分子的友情
  •     只读了一半 对于我现在浅薄的思想来说还是晦涩了
  •     "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这样的主题,中国的小说似乎还是空白。
  •     遍地是金句!我在想这本书要改编成电影会怎样?谁能扮演内心抑郁,话痨,回忆大王,思想储存器和连接器,诗人作家记者疯子般的神叨朋友成群,就连敛财情妇都是能思一般人不能思之事的西特林?
  •     论文的选题,必须5星! 意识流运用俱佳,思想颇有见地! 翻译水平整体不错,但总觉得很多地方仍欠火候,一些细节中简直是的的不休啊!
  •     虽然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是自由的,但是你不能对生活中最美好的事自由放任
  •     纯真之人的纯真年代
  •     无论第几次看,都改变不了对这本的由衷喜爱
  •     “这不是文学,这是生活。”老是想着《月亮与六便士》,看来现在想做个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是不行了,甚至于做洪堡都不行了,要么变成西特林,要么远离艺术。
  •     翻译啊。。
  •     对于本身的文化,贝娄很忧虑,可是对于我们,我们忧虑了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