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之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隐之书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44240260
作者:[英] A·S·拜雅特
页数:47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伦敦图书馆的发现  一切如故。花园、绿树  盘根其上之蛇、金澄的果实  枝丛荫网下的女子  奔流之水、碧绿之方  一切如故、自始如旧。古老世界的边缘  海丝佩拉蒂姐妹的金苹果园。果实  闪亮在永恒的枝桠上,在此  守护之龙拉登,卷起珠宝头冠  刮抓金色龙爪,磨尖白银龙牙  打盹小睡。历经久远的守候  直到狡黠的英雄,海克力士  前来强夺、盗取金果  ——鲁道夫?亨利?艾许:《冥后普罗赛比娜的花园》(一八六一)  这本书沉甸甸、黑糊糊的,上头满是尘埃。厚实的封面早已弯曲开裂,想当年,它就被蹂躏得面貌不堪了。书背持续脱落,应该说——是夹立在书页当中,宛如一只鼓凸厚重的书签。一圈圈肮脏的白色布带缠在书上,尽头还打了个匀称的蝴蝶结。图书馆馆员将这本书交给正在伦敦图书馆阅览室内苦等的罗兰·米歇尔,他是在上锁的五号保险柜那里找着这本书的,平常,这本书就放立在《普里阿普斯的恶作剧》与《希腊式爱情》之间。此刻,是一九八六年九月某日上午十点,罗兰坐在图书馆里他最钟爱的一张单人小桌旁。桌子虽凑在一根四角方柱后头,但他仍可以清楚完整地看到壁炉上的挂钟。他右手边是一扇镶满阳光的高窗,往窗外看去,还可以看到圣詹姆士广场上昂扬的绿叶。  伦敦图书馆是罗兰最喜爱的地方。建筑虽然陈旧,但不乏高尚儒雅之风。古趣盎然的建筑物,也是现世诗人或思想家乐于栖息流连之处。他们经常蹲在书柜边金属接合的地板上,有时则在楼梯转角处欣然地辩论互诘。卡莱尔来过这里,乔治·艾略特也曾在书架之间逡巡。罗兰仿佛看见她身着一袭黑丝长裙,摇曳着丝绒裙摆,翩翩然穿梭于教堂神父之间。他听到她沉稳的脚步声,蹀踱在日耳曼诗人当中。鲁道夫·亨利·艾许也来过这里,在历史和地理学中,搜索着少有人注意的细枝末节,满足他聪慧的心智和记忆;要不就是依照英文字母井然有序的排列,逐条钻研各种科学或相关研究——如舞蹈(Dancing)、聋哑(Deaf and Dumb)、死亡(Death)、牙科(Dentistry)、邪魔与鬼神学(Devil and Demonology)、分布(Distilbution)、狗(Dogs)、佣人(Domestic Servants)、梦(Dreams)。在他那个时代,进化论方面的研究向来都是编列在“前亚当时期人类”之下。最近,罗兰才发现伦敦图书馆里竟然还收藏了维科的《新科学》,那可是艾许当年的藏书。艾许的藏书散落欧美各处,这是最让人遗憾的。截至目前,收藏艾许藏书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罗伯特·戴尔·欧文大学里的史坦特收藏中心,而穆尔特默·克拉波尔就在那里,孜孜砣砣地编纂他的旷世巨作——《鲁道夫·亨利·艾许书信全集》。毫无疑问,现今,书本就和光影声音一样无远弗届,不过,在艾许收藏的维科里,说不定还是有哪个角落上的小批注,就连孜孜不倦的克拉波尔都没发现。罗兰寻找的是艾许《冥后普罗赛比娜的花园》一诗的出处,此外,一想到艾许曾以手指抚触、以双眼审视这些句子,阅读起来又自有另一番乐趣。  罗兰很快就发现,这本书已经很久没有人动过,说不定在归入图书馆之后,就再也不曾有人翻阅。图书馆员拿了一块花格子干布,拂去了书上的积尘,一层又黑又厚、顽强固执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灰尘,一层积聚了烟与雾、来自《空气清洁法案》颁布之前的灰尘。罗兰解开书上的系带,才一摊开,书本立刻像个盒子似的,褪色的纸张一片紧接一片地自里头哗然散开,有蓝,有奶油白,有灰,上头布满锈褐色的字迹,那是鹅毛笔尖留下的棕色刮痕。罗兰惊喜交加地认出了这些笔迹,这些写在书籍账单和信件背面的文字,显然是艾许阅读维科时所作的注记。图书馆员表示,这些纸张看起来应该是没有人碰过,每张纸的边角和外缘都如煤炭一般的黑,乍一看,就像是讣告上的黑色框框。它们恰恰精准地扣在现在的位置上,即纸页的边缘与污迹的边缘。  罗兰问,如果他着手研究这些摘记,是不是符合图书馆的规定。他留下了个人担保书,他是布列克艾德教授的兼职研究助理,自一九五一年开始,教授就一直在编纂《艾许作品全集》。图书馆员蹑手蹑脚地走去拨电话,就在他离开之后,这些没有生命的“纸叶”又继续窸窸窣窣地飘然飞落。系带的解开,为它们带来了生命。是艾许把它们摆在这儿的。图书馆员走回来说可以,这么做并不违反馆里的规定,只是罗兰必须要非常小心,千万别把原先夹页的次序弄乱,以便馆方来日编目登记。如果米歇尔先生真能有什么重大发现,图书馆员也会乐于听闻。  方才发生的这一切,还不到十点半就告结束。接下来的半个小时,罗兰很随意地做着功课。他翻前翻后地读着维科的著作,一会儿找普罗赛比娜,一会儿读读艾许的注记。读他的注记实在不容易,因为艾许用了不同的语言写下这些注记,而写注记时,他又把字写得碎碎小小的,看起来有点儿像印刷体。比起他题诗或是写信时那种大方典雅的字体,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两种字体居然来自同一个人。  十一点,他在维科的著作里找到了相关的段落。维科曾以神话和传奇中种种诗意的隐喻寻找历史真相,这些加起来,就成了他的“新科学”。他的普罗赛比娜代表的是谷物。乃商业与社群的起源。鲁道夫·亨利·艾许的普罗赛比娜,则一度被认为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质疑宗教的反思,是对复活神话的思索。莱顿爵士曾为她作画,狂乱、幽渺,一尊置身于黑暗地道中的金色姿影。布列克艾德则相信,在艾许心中,普罗赛比娜代表的是早期神话时代历史的化身。(艾许也曾写过一首有关吉朋的诗以及一首关于可敬的毕德的作品,这两位乃是研究走向极为不同的历史学家。布列克艾德就曾针对鲁道夫·亨利·艾许及其相关历史编纂学,写过一篇文章。)罗兰就着译本,对照艾许的文字,顺手抄录了一些段落到卡片上。这种卡片他有两盒,一盒是番茄红,另一盒则是深浓的青草绿,盒上还有塑料做的弹簧跳夹,在图书馆的静谧中砰砰作响。  麦穗又称为金苹果。在世人尚未发现黄金这种金属之时,金苹果理应就是世上最早的黄金……因此,海克力士最初从海丝佩拉蒂花园带回来,或者这么说,采摘回来的金苹果,应该就是一种谷物;然后这位高卢人海克力士,便从口中释出种种有关这枚金苹果的事迹,令世人闻之神往不已:这在后来,有人发现原来乃是一则与田地有关的神话。从此,海克力士成为庇佑寻觅宝藏之人的神,宝藏之神乃迪斯(亦即普鲁托),也就是他,将普罗赛比娜(也称为赛丽丝或谷物)带往诗人大笔描绘的地府。依照诗人的描述,地府最初的名称为冥河,另一个名称则是亡者之土,第三个名称是犁沟的深渊……而伊尼亚斯在古罗马英雄时代最博学的诗人维吉尔笔下,带入地狱,或地府的金色树枝,其实正是这颗金苹果的化身。  鲁道夫·亨利·艾许笔下的普罗赛比娜,“在幽冥中一身肌肤亮丽如金”,同时也“如谷物般发散黄金的光芒”,又或是“身系金色的链环”,这有可能是珠宝,也可能是锁链。罗兰仔细地在谷物、苹果、锁链、宝藏这些标题下,写下可相互参照的资料。夹在维科这段文章出现的这一页中的,有一张蜡烛账单,在账单背面,艾许这么写道:“个体的存殁如此短暂,融入社会的思潮,修正改变,尔后死亡;然而放诸生生不息的物种,却得以采摘其飘忽生命的果实。”罗兰把这段文字抄录下来,又做了另一张卡片。  他在卡片上写道:“疑问?这段文字是引自他人还是艾许自己写的?普罗赛比娜会不会就是文中的物种?这个想法很接近十九号卡片的内容。或者,她会不会是文中的这个个体?他是什么时候把信放在这儿的?信件是写在《物种起源》之前还是之后?总之,这点还不能断定——大体而言,他一向对人类发展很感兴趣……”  十一点十五分。时钟滴滴答答地响着,微尘在阳光中飞舞。罗兰陷入了沉思,追求知识的道路绵绵无尽,说来枯燥,却又令人向往。他坐在这儿,重整着一位死去的人读过的文字,努力地追索,正好有图书馆的时钟以及微微扁下的肚皮为他计时。(伦敦图书馆是不准带咖啡进来的。)他势必得把这些从来没人发现过的宝藏拿给布列克艾德看,而布列克艾德一定会表现得既得意又不屑。不过再怎么说,他至少会很高兴这些宝藏还锁在五号保险柜里,而没有像其他藏书一样,全被拐到了位于汉默尼市的罗伯特·戴尔·欧文大学里去。但他一点也不想把这事儿告诉布列克艾德。他喜欢将知识据为已有。普罗赛比娜是在二百八十八和二百八十九两页之间,然而在三百页底下,却又压了两张对折起来的完整稿纸。罗兰小心翼翼地打开,两张稿纸都是艾许用行书体写下的书信,抬头也都同样写着他位于罗素大街的住址,日期则是六月二十一日。年份不详。两封信的开头都是“亲爱的女士”,信末同样都没有签名。其中一封明显地比另一封简短。  亲爱的女士:  自从我们那一次令人惊喜的谈话,我的脑中就再也容不下其他思绪。对于身为诗人的我,这种感觉绝无仅有,或许,对任何人而言,都难得能有这般感受,竞能体验到如此心领神会的共鸣,如此共通的才思与见解。写下这封信,是因为我强烈地感到,我们确有必要继续这样的谈话,而丑希茹斛中,您也正如我一般地惊喜,深受我们那令人惊艳的因此我们不假思索,想知道我是不是能够前往拜访您,日子或许就暂定在下周某一天。我认为。我清清楚楚地明白,这一切绝非出自愚妄或误解,你我无论如何都该再度交谈。  我知道您深居简出,由此更可见得亲爱的克雷博是何其幸运。居然能让您出现在他的早餐会上。想想在那些大学生不失幽默的胡诌之中,还有克雷博精心捏造的奇人轶事,甚至连那尊半身塑像,居然都能让我们说上那么多话。这真的很难得,单单对你我而言。这种感觉绝对不会只是我自己一个第二封信则这么写道:  亲爱的女士:  自从我们不期而遇并愉悦地交谈之后,我的脑中几乎再也容不下其他思绪。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再继续这样的交谈,私底下、找个空暇的时间?我知道您深居简出,由这更可见得亲爱的克雷博是何其幸运,居然能让您出现在他的早餐会上。我由衷庆幸他能如此健康长寿,以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有此心力,愿意在一早的清晨里,广邀诗人与大学生、数学教授,以及政治学者欢聚一堂,而且还以他惯有的热情,告诉我们那尊半身塑像的轶闻,同时一点也没怠慢了奶油吐司的现身。  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样觉得奇妙,我们居然能在转眼之间,就对彼此了如指掌?因为我们对彼此的了解确实是出奇地熟稔,不是吗?也或许,这会不会是一个年届中年且多少不受好评的诗人过度惊喜的情绪,因为他发现他那无人理会、幽深难解、百转千回却意理清晰的诗义——当然,既然从来没人真正懂过,他也不觉得那算得上是什么诗义——不过现在,却终于盼到了一位慧黠的读者兼评家对他的作品深感有趣?您谈到的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独白,以及您对约翰·班扬凌乱无序的漫谈所作的分析,还有您对伊妮丝·德·凯斯楚澎湃热情的了然于心……虽然挖掘尸体是那么让人毛骨悚然……不过,且让我先在此停住这喋喋不休的自我以及我笔下的这些人物吧!您说得非常对,这些人物并不是我的面具。我希望您千万不要以为我不了解您优越细致的听力与品位,我深信您一定能完成那个以神话为主题的伟大作品——您一定能展现前所未有的创意与新奇。说到这里,不知您对维科的原始部族的历史观看法如何?他认为古代的神明和后来出现的英雄都是人类对命运与渴望的人格表现,是人类共同心灵所赋予的具体形象。这些观念您或许可以运用在您的神话传说中关于城堡与农业改革的根源方面——就现代人来看。这也正是他的故事中最诡异的一面。看我,又犯了唠叨的毛病,毫无疑问,您一定已经构思好呈现这个主题的最好方式,因为您是如此聪慧,即使生活隐僻,却也通古博今。  虽然说,这一切或许只是个幻念,起自于了解这美味得令人上瘾的感觉,但我实在无法不这么觉得。您或多或少一定也和我一样地殷切期待,我们未来的谈话一定更能让彼此获益良多,我们一定要再见面。我无法我相信我的想法没有应该没错,我们的会面对您而言理应一样重要有趣,虽然您仍然是那么重视生活的幽静。  我知道您会参加这么一个简单普通的聚会,只是因为不想拒绝我们亲爱的克雷博的邀请,因为他曾经为您杰出的父亲效劳,并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的作品至高的评价。于是您,终究出门赴会了。也因此,我真心希望您或许愿意改变您平日清静的生活以  我确信,您一定明白  这些文字先是让罗兰感到深深的震撼,接着,他的学术本能开始令他十分兴奋。这场与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士未完成的对话,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呢?他的脑子不禁忙着思索起来。信上没有年份,不过这一定是写在艾许的戏剧诗集《神、人、英雄》出版之后,这部作品在一八五六年面世,而那时响应一反艾许原先的希望或者可说是期望,评论界一片嘘声,大家都说他的诗文晦涩难懂,说他的品位自以为是的怪异。说他的人物华而不实。诗集里其中一首《亚历山大·赛尔科克孤寂之思》,描述的是一位水手漂流到荒岛之后的深沉思绪。《补锅工匠的恩典》亦然,主要以班扬被关在狱中时,对上帝所赐恩典的冥想为内容。此外,还有葡萄牙王储佩德洛在一三五六年狂烈而迷离的爱情宣言,他在遇害的妻子伊妮丝·德·凯斯楚的尸体上敷上香料,然后让她陪着自己四处漂流。她的尸身呈现皮革般的褐色,只剩骸骨一具,头顶上却仍然戴着蕾丝金冠,身上空悬着钻石珍珠项链,手指骨上套着奇彩非凡的戒指。艾许让他笔下的人物濒临疯狂的边缘,然后从他们的人生经验中摘取片段,建构出信念与生存的一套逻辑。罗兰心想,要确认这场早餐会应该不成问题,克雷博·罗宾森晚年为了鼓励当时甫成立的伦敦大学的学生,一直努力地为他们营造交谈的机会,而这,应该就是其中一场。  克雷博·罗宾森的相关资料都收藏在戈登广场的威廉博士图书馆里。原本戈登广场是要设计成一处大学会堂,克雷博十分赞同这一做法,他认为这可以为校外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大学校园生活的地方。只要查查罗宾森的日记,那应该,那一定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这样的一次聚会,让艾许在罗素广场三十号和一位数学教授、一位政治学者(白哲特?),以及一位向来蛰居的女士一起吃早餐。而这位女士呢,她懂诗,而且也写诗,或者正在计划写诗。  她会是谁呢?罗兰毫无头绪。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他觉得不是。他无法确定罗塞蒂小姐是否会认同艾许的神学论,又或是他的性心理学。他也无法鉴定信中的“神话主题”究竟所指为何。这给了他一种感觉,要说奇特也谈不上,就是觉得自己的无知渺渺无尽,宛若一层灰蒙蒙的薄雾,然而其中又隐约飘浮着一些坚实的东西,像是圆形屋顶在黑暗中发散而出的微光,又或是屋檐在幽暗中落下的阴影。  这样的通信可有后续?如果有,这些书信现今在哪里?至于艾许那“无人理会、幽深难解、百转千回却意理清晰的诗义”,会不会有什么珍贵的资料隐藏在其中不能透露?学术界势必得将原本的定论重新评估一番。不过话说回来,他们当真在通信吗?会不会到最后,艾许因为无法明确地将心中那股迫切表达出来,而让事情无疾而终?其实最让罗兰感到震惊的也正是信中那股迫切。他一直以为自己很懂艾许,就像是把一个认识的人的一生,如数家珍地全记在心里:他过着恬静的生活,结婚四十年来始终是个模范丈夫,他留下的书信确实很多,但语气都非常谨慎、有礼,完全没什么活力可言。罗兰之所以喜欢鲁道夫·亨利·艾许,就是因为这一点。他很惊讶,艾许在信中谈到自己的作品时,居然会如此生气勃勃且畅所欲言。私底下,就个人而言,他非常高兴像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个平日生活宁静安稳的人之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隐之书》永远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杰作,它的悬念手法,它的情感寻幽,它的荒凉与惆怅,都令人叹为观止。  ——《出版家周刊》  可与《百年孤独》比肩的伟大小说。  ——《华盛顿邮报》  在文字的间隙里,对维多利亚诗歌的摹写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纽约时报》  一部完美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大师手笔。  ——《泰晤士报》  一部错综复杂的关于文学史的悬案,最后竟发展成一桩情感悬疑……这本书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作者的才情成功的维多利亚诗体评论家,成功的爱情故事描述者,甚至成功地讽刺了现代学院中虚构个没完的作者传记。  ——《时尚》

内容概要

拜雅特(A.S.Byatt),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8月24日出生于英国谢菲尔德,1957年在剑桥大学获学士学位,经过两年研究生生活后,在伦敦大学教授英美文学。1983年,拜雅特辞去高级教师职位,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同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1990年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童(CBE)。
拜雅特主要有长篇小说《太阳的阴影》(1964)、《游戏》(1968)、《庭院少女》(1978)、《平静的生活》(1985),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夜莺之眼》等。、她的作品因处于大众阅读和严肃阅读之间,常常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剧烈争论。但是,因其文学功底的博大精深、作品架构的宏阔气魄、情节的奇绝、文字的精巧,又常常令人惊叹之余,纷纷放弃争论,1990年,《隐之书》横空出世,一扫欧美文坛多年的沉寂与呆板,引起巨大轰动,半年后该书获英文小说最高荣誉布克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伦敦图书馆的发现第二章 迟到者罗兰第三章 线索第四章 玻璃棺材第五章 思尔庄园第六章 我的青春年少第七章 情人第八章 再临思尔庄园第九章 入口第十章 往来书信第十一章 史华莫丹第十二章 告密者第十三章 黑玉别针第十四章 妖灵洞第十五章 北方神秘之旅第十六章 仙怪梅卢西娜第十七章 嗅觉第十八章 相遇第十九章 布列塔尼的生活第二十章 降灵会第二十一章 妈妈着魔了吗第二十二章 新欢第二十三章 追逐和竞赛第二十四章 白鹿酒吧第二十五章 爱伦·艾许的日记第二十六章 孤独者罗兰第二十七章 莫特雷克会议第二十八章 禾德旭墓园后记 一八六八年

编辑推荐

  荣获英语小说界最高奖布克奖,入选《卫报》“生命不可缺少的100部书”80种版本风靡全球。  如果米兰·昆德拉与丹·布朗合写一部书,会是《隐之书》  无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隐之书》永远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杰作,它的悬念手法,它的情感寻幽,它的荒凉与惆怅,都令人叹为观止。  ——《出版家周刊》  可与《百年孤独》比肩的伟大小说。  ——《华盛顿邮报》  在文字的间隙里,对维多利亚诗歌的摹写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纽约时报》  一部完美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大师手笔。  ——《泰晤士报》  一部错综复杂的关于文学史的悬案,最后竟发展成一桩情感悬疑……这本书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作者的才情成功的维多利亚诗体评论家,成功的爱情故事描述者,甚至成功地讽刺了现代学院中虚构个没完的作者传记。  ——《时尚》

作者简介

1986年9月某日,上午10时,文学研究助理罗兰,静静地坐在伦敦图书馆里他最钟爱的小桌旁,桌上躺着一本“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艾许的藏书,一本满是尘埃的大书。厚实的封面早已弯曲开裂,一圈圈肮脏的白色布带缠在书上,尽头处打了一个匀称的蝴蝶结。罗兰打开图书,打开这本自纳入图书馆之后就再也不曾有人翻阅过的图书。11时15分,第300页,一沓对折起来的完整稿纸赫然露出。罗兰小心翼翼展开稿纸,是两封信,他一眼就认出,文字出自大诗人流畅的手笔。信开头写道:“亲爱的女士……”
现实中的罗兰,猛然间打开了一个埋藏了百年的秘密,他自己的人生际遇也随之完全改变了……

图书封面


 隐之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6条)

  •     说实话,当时首先被吸引的就是书的封面,没有过多的杂饰,也不悬疑,配上隐之书三字更是恰到好处。看过内容介绍后更是毫不犹豫地拿下。但是,第一,可能没有经历过书中主人公那样的爱情,读完过后除了有种答案揭晓的破解快感似乎感触就不那么深了。第二,节奏真的是有些慢,书中有书信与回忆等等等等。大多数人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了,即便是断断续续看完了的人,可能都只是解脱的感受。终于完了~佩服下自己毅力。但是拜亚特的文笔真的不用多说,对于坏境的描写很有铺垫作用,大部分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放在场景中甚至能有触感!总之,本书就是 好故事,好文笔,但节奏太慢。
  •     最近一直伴着屋外面狂暴的雨读A.S.拜雅特的《隐之书》,本来它是对读者文学素养的巨大考验,对我这种无甚素养的人而言,就成对忍耐能力的巨大挑战了。幸而本人身经百战,并且想来秉承开始了一本书就一定要把它读完的优良传统,因此一路孜孜不觉地把这本可以当枕头大作啃了下来,书过半处,终于不像前面那般令人费解,至末尾,更让人的心好久都无法平静。全书四五十万字,有悬疑,有华丽的诗歌,更有纠缠的激烈的不为世间所接纳的爱情。我很喜欢看男主角作家艾许和女主角克里斯塔贝尔的通信部分,尤其是克里斯塔贝尔大段的自我描述。她写:“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我的孤独,我那备受威胁的孤独,那守着你的威胁的孤独,没有了孤独,我就只是个空有身形的人——所以说,名节、道德,那又能耐我如何呢?”“坦白说,我自己一而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感伤。不对——我其实是明白的——我之所以感伤是因为你将我带离了我自己,然后又再放回到——一个已然消削损的自己——我成了双垂的泪眼——成了让人触碰的双手——当然还有,双唇——地地道道的一件礼品——极度贫瘠的——一副女人的残骸——压根没有自己的欲望可言——然而却又过度地拥有欲望——啊——这实在是很令人痛苦——”该是怎么样的女人才写得出这样的文字呢?她该有多聪慧,她该受过多少伤害,她的心思该有多敏感细密?然而正是智慧如她,竭尽全力用理性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与完整,却仍痛苦又甜蜜德融化在艾许的激情里。在他们相处的短暂岁月里,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这种幸福的转瞬即逝,她说她的生命就以此刻为转折点,从前的一切只为到达这里,而日后的一切都将不断远离。然后她远远逃开了,带着未出世的女儿。她爱着这个有夫之妇,她知道他不会离开妻子也不想他这样做。其实我还相信,即使他们都自由,她也会选择跑开,仿佛这个美丽多思的女人天生带有毁灭性的性格,短暂而又强烈得超出言语可表达的爱情似乎才是她该拥有的。为了那一段情感,她用了小半生的时间等待,她一层层卸下自己背负的盔甲,她逃离,她宁愿忍受不能与女儿相认的痛楚。认识艾许以前克里斯塔贝尔是个独立而智慧的个体,他曾给她灵感,启发她,影响她。然后太过于靠近后,她仿佛成为他生命的某种附属品。她不得不逃,她必须背负世人不理解的秘密,除了本身有限的女性主义作品,她被重视也因为诗人艾许之名。你看这个女人多有先见之明,她早早地清楚自己必须完好保持自己的孤独;可她又那么愚蠢,让自己受伤害后远远躲开。她的孤独输给了他,对他而言是那一年埋藏在深处的一份情深过往;对她而言,就是一生一世了。我不想说这是某种程度上女人的宿命,人们会说是因为某个年代她们的地位(到现在女人也在太多方面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上),还因为女人亘古不变的过度感性,即使聪明理智如我们的女主角一样也未能幸免。我只知道,直到最后,克里斯塔贝尔也没有后悔,不是因为她认为爱情比作为她身份象征的孤独更重要,而是因为她做了她认为对的选择,她在遗失的孤独和短暂的爱情里找到了另一种生存方式。
  •     首先声明,我的联想、或者说19世纪古典文学知识并不算丰盛。但主人公的名字“罗兰”、对唯灵论的讽刺、参加过降神会、大诗人身份、写过讽刺灵媒休姆的诗、爱上深居简出的女子。。。。只能让我想到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的身世在Wiki写得很明白,大家可以看到,至少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两三首他的诗作(或经由改名变化)。我个人再偷偷摘引《猎魂者》(19世纪科学家研究灵异事件的非虚构类著作,不日上市)中的相应的一段,是布朗宁参加休姆的降神会、并写下《伟大的灵媒烂泥先生》之前的亲历,或许看过此书的读者都会觉得Ash艾许那段就很眼熟了吧。“看不见的手抚摸了我们,”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在一八五五年夏天写下这句诗,就在D•D•休姆坐谈之后。她发现,光影鬼手是完全可信的,通过灵媒沟通亦是相当完美的体验。她的丈夫罗伯特•布朗宁也是著名诗人,在一个特殊的夜晚之后也不得不忿忿不平地承认这种事情是可信的,尽管他是被妻子硬拖过去的。布朗宁说,有一只手,正如修辞语的本意那样,蜘蛛般的枯槁手指慢慢拖动着爬上休姆的胳臂。另一只手,则轻轻拍上了布朗宁的肩头,“轻柔而肉感的一下。”真正困扰罗伯特•布朗宁的还不是鬼手,而是桌子。在休姆的命令下,桌子整个儿腾离了地面。这位灵媒还邀请布朗宁仔细审查。布朗宁站在桌腿之下摸索了一圈。当橡木桌腿好像颤抖着升起来时,他亲眼看到休姆骨节漂亮的双手始终摆放在桌子上方。…………布朗宁在有妻相伴的岁月中,只有零星诗作。可是,伊丽莎白辞世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写下了一系列浓情激烈的叙事诗,并以《剧中人》为名于一八六四年合辑出版。其中有一篇,名为“灵媒烂泥先生”尤显突兀,仿佛一丛天鹅绒般的玫瑰花瓣中跳出来的荆棘枝,又似在整本歌颂爱情、渴望和失落那迷人的迷雾中掀起一阵凛冽的寒风。在布朗宁的诗中,烂泥先生一开始央求大家保守他的通灵秘密,之后又胆大妄为地予以公布:他雇了几个孩子躲在锁眼后头偷听,再把客户的私人信息传给他。他制造出了鬼手在桌面上摇晃,但真正的“鬼影”不过是他粘在鞋子上的小棍子——上头套了几只填塞得鼓鼓囊囊的手套。在降神会上,他还用磷粉制造了闪烁不停的鬼影。——以上摘自《猎魂者》关于这本书,我认为是个很难得的文学评论家的小说,容纳了学术和艺术,也生动爆了料——那些名人遗物拍卖的真相过程。她本人对学术界的陈词滥调、统一模式思维恐怕也烦得很,都表现在文字和人物本身里了。但有趣的是,她对弗洛伊德思想统治文学评论界很忿恨,但她虚构的这则故事本身却又很难不和弗洛伊德、女权运动扯上关系。时间有限,这本书读去我两个星期的睡前时间,但还不是算精读。抛开别的不能详谈,我对她描写两性暧昧情感的手法相当敬佩,那确实是古典派的情景交融。不卖弄生僻词汇,却能让读者自动发现丰盛的感官、以及周围的自然。但我也觉得,这本书对普通读者来说实在够难的。作者在双线创作的规模上相当自信,所以有点失去控制,乃至我会觉得,前半段过于拖拉,而后半段揭密的时候——也就是人物一齐登场,期待高潮的时候——却反衬得三言两语,不够(之前那样)持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在写着长的份上给3.8
  •     有些拖沓,但值得深读。
  •     2009-139
  •     水平不够,不知所云
  •     终于看完,一时无言,我曾如此厌恶书中冗长而隐晦的诗词,到最后却为一切埋葬在时光中的秘密与爱恨深觉唏嘘与悲伤。这是一本从2008年一直读到2015年的文艺篇章,虚构了百年前光影斑驳中的一曲爱恋…
  •     当词典来用
  •     要是有机会的话真想读一读原作,手里收的是译文版,好喜欢,虽然读了很久但是确实是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     那本《占有》放在娘家没有带回来,幸好这本和它是同一本书。看罢前六章,突然有些舍不得,怕一下子把它看完了。拿起别的书看几页,终究不甘心,又捧起了它
  •     会把后面的再去读完,很棒很棒的书。
  •     看了一半,说是个很俗的故事。我决定去看电影了。
  •     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只有这版没有直译成"占有"。尽管二女一男的婚外恋故事老套、表达方式蜿蜒曲折,却因为拜厄特对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的完美摹写、对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以后)的如数家珍,再加上推理、悬疑、探寻、"姐妹情谊"、自杀、遗子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与这部小说的相遇让我如此惊喜。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爱很重、恨也很重,爱情纠结读者完全能感受到!
  •     初中读的 对当时的我来说 晦涩难懂
  •     小学买的,到现在我都读大学了,还是没能看完…
  •     这故事吸引不了我,读不下去
  •     高中时候读的,今天又翻到。那时候还蛮喜欢
  •     非常难读,几次读不下去,但是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让人放下又拿起。
  •     有点不太能吸引我...
  •     “冰冷平凡,精彩虚无。”用19世纪侦探小说的结构装下了20世纪的理论、物欲、焦虑,而最重要的依旧是故事本身。结尾相当紧凑,揭开了一连串谜题,然而我不太理解艾许兰蒙特为何分开。是因为责任还是爱情消亡?还是说因为“个性”?最动人的大概就是这欲言又止的部分,看到后记我差点哭。
  •     高中時候讀的這本小說啊,維多利亞詩歌當時全然不懂。不過還記得故事的結局略微悲傷啊!
  •     诗太多,有点儿晦涩。
  •     晦涩
  •     看不懂。。。。
  •     没有读下去
  •     老三送我的生日礼物,读了百来页发现完全进入不到其中去,读懂这本书看来需要对英国文学史有点了解才行。话说回来老三你真的看懂了?!
  •     节奏有点 拖
  •     这本书买8年了,还没跨过第三章,太难读了
  •     不错
  •     笑,好想占有的感觉
  •     小手套,大厚书。
  •     真的不太好看
  •     初中时读的,当时觉得十分晦涩难懂,现在看来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是不得不承认作者功力深厚,结构设计得很巧妙,长诗的编写也很有意境,有种故事之中别有洞天的感觉。结尾描写很喜欢。
  •     文笔绝佳。
  •     好书
  •     我告诉自己,如果待在你炽热的光里太久,我一定会枯竭,然后渐渐逝去。
  •     花了很长时间看的一本书,最初的观感只是能翻译这本书的人实在太厉害了。不过译本,加上对西方的神话、古诗不了解,无法理解作者在文笔上的功力,只能感受到作者的哲学功底,当然有没有共鸣,是另一回事。就故事而言,过程充满了扭捏、不屑,结局却十分释然,也算有趣。
  •     翻译问题
  •     小时候读到的作品,至今仍然记得他克制精练的文字.
  •     这个分数只针对汉译本——不好意思我的英语水平读原版不够用,1分给译者的勇气,1分给译者的苦劳。这是我最差的一次阅读体验,实在难以想象一本畅销书会译得这样晦涩,非但达和雅都付之阙如,就连信我也是要打个问号的。每次捧起努力翻几页又无奈放下,如此往复了近一年终于完篇,合上最后一页,我对自己说您受累了。
  •     太喜欢这本书的气质
  •     没办法读下去 但也读完了
  •     内容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还记得当年艰难的读过开头后给我的惊喜~大诗人ash仍然印象深刻,这或许是唯一一本我知道的、并且读完的布克奖获奖书籍。。。。坑爹的狼厅。。。。。
  •     悲伤而美好的结尾,看得人好激动!!
  •     是一本需要历史功底读的书,由于对那些名词历史诗歌不了解,我反正读的有些不耐烦,但结局一段写的很好
  •     其实为什么我觉得整个最好的就是这个译名。
  •     写的很好翻译的也很尽心,出版没多久就入手了
  •     完全看不懂
  •     我只是受不了这中文翻译了。
  •     艰涩的开头,令人无法放下书本的中段,而最终春暖花开,一切背叛其实都被原谅,只不过当事人没有看到,所幸后来孩子们都在花朵绽放的春天原野上嬉戏打闹而那样深重的爱与背叛不会再发生。写了前面那句我现在也不太确定到底是幸或不幸了。顺说翻译不错但校订该拖出去吊着打。这本一定要读原著!
  •     其实没看完,但是不会再碰了
  •     可以对照电影看,也许能轻松一些,第一遍不需要关注诗文,细节也不太重要,故事性很强。叙述技巧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