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忠实的舒里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您忠实的舒里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020054084
作者:(俄罗斯)柳·乌利茨卡娅
页数:207页

章节摘录

  这时,薇拉其卡丢掉了无人羡慕的秘书职位,不过学会了简单的会计工作,重又回到剧院,因为她的心怎么也割舍不下剧院。这简直是个顽疾,只有得过这种病的人才能理解。她继续跑去看排练,把阿尔布佐夫笔下的达尼亚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对巴巴诺娃崇拜得五体投地,就像当年崇拜科宁一样。她甚至也有了个追求者,是个做供销员的犹太人,人是绝对正派,可脑瓜子是绝对不够使。供销员向她求婚,她痛哭了一夜,还是拒绝了。她自负地告诉人家,自己已另有所爱。不知是薇拉其卡自身有什么毛病,还是她太跟不上时代。她的娇弱与温柔,内心动辄的狂热,脆弱的心灵,也许在契诃夫时代是时尚的,但在提倡英雄主义的战争年代和战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却不会招得任何人的喜欢。有什么办法,没人喜欢就没人喜欢呗,可就是不能接受这个供销员。  再后就是疏散到塔什干。叶丽扎维塔·伊万诺芙娜这位师范学院副教授,坚持让女儿辞职,离开剧院,与她一起去塔什干。  列万多夫斯基疏散到了古比雪夫市。可他那不幸的家人却没来得及疏散,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全都死了。列万多夫斯基在古比雪夫大病一场,接连三次肺炎几乎让他一命呜呼。多亏有个护士,当地的一位健壮的鞑靼女人护理好了他。由于软弱和孤独,就同这位鞑靼妇女结了婚。  战后,薇拉其卡和列万多夫斯基又见面了。虽然情况稍稍有了变化,但还是破镜重圆。  ……

内容概要

柳·乌利茨卡娅,生于乌拉尔一个犹太知识分子的家庭。莫斯科大学生物学毕业后,曾经做过几年遗传学研究工作。这种人生经历使她对人的心理、生理发生了兴趣。上世纪70年代起,她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一批具有自己特色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小说。小说《索尼奇卡》获1996年法国“梅迪契”外国小说奖,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被评为俄罗斯“1996年文学事件”,而《库克茨基医生的病案》荣获俄罗斯2001年布克奖。如今,乌利茨卡娅的作品在俄罗斯和全世界拥有众多的读者。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致中国读者的信译者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后记

作者简介

小说《您忠实的舒里克》讲述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这个男孩叫舒里克,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生父是钢琴家,母亲是芭蕾舞演员。舒里克是私生子,他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便死于车祸。他是在外祖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外祖母叶丽扎维塔·伊万诺芙娜包揽了对他的全部教育,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强健的男子汉。舒里克“是叶丽扎维塔·伊万诺芙娜惟一的外孙和最喜爱的学生,但同时也是她单纯的教育方法的牺牲品。因为在她的教育下,舒里克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即便是突然干了一件坏事,那他也应当立刻醒悟,请求原谅,重新做个好孩子……”

图书封面


 您忠实的舒里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舒里克的人生就是一出悖论,道德与罪恶的悖论,爱情与性欲的悖论,幸福与痛苦的悖论,这就是他真实的生活与人生。本书最大的遗憾,就是译本的选取问题。2005年内地中译本是根据《新世界》杂志翻译,不料作者随后针对从前的文本进行了大量的、颠覆性的修改和增补,并出版小说单行本,目前国内只有台湾地区进行了完整地翻译。在单行本中,不但女主人公阿丽雅命运有变,内容还从原来的33章扩展到65章,小说也没有分成第一部和第二部。从目前的33章来看,舒里克并没有“长大成人”。尽管在莉莉娅出走和外婆去世以后,他“若有所悟”,可之后的成长被几位女性延宕了。让我们先聚焦舒里克的前半生,围绕着几处悖论,进行一些思考。第一处,纵观舒里克的幼年、童年,直到青少年(外婆死前),他所获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看似无懈可击。他的两位家长——外婆与母亲薇拉,善于发现孩子的语言、文学和艺术天赋,竭力培养他学习多国外语,以及对文学、戏剧的鉴赏力。舒里克生长在一个道德的家庭,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是传统意义上的“绅士”,尊重、爱护女性,怜悯、同情那些“不幸”的女性,并施之援手,尽可能去“帮助”她们,然而他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却是反道德的。他无条件地用身体满足那些空虚、寂寞的女人,一帮具有进攻性的身心饥渴的女性。本书的译者称舒里克为“性奴”,似乎言之过矣,却也明确地指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他只不过是女性裙裾下的牺牲品。如果说,这一切是因为舒里克不明白道德的标准,不理解正义的底线,大概并不可能。他心中始终有“爱”,一种博爱与大爱,他简直过着“圣人”的生活,而事实上却是地地道道的魔鬼。舒里克的家庭教育看似完美无缺,然而外婆终究代替不了父亲。或许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他潜意识里觉得对不住母亲,对不住天下所有的女人,他无情地占有她们,却好像给予她们无上的恩泽。舒里克这一新型的男性形象反映出许多俄罗斯当代的社会问题,如单亲家庭教育,性别比例失衡,道德感责任感沦丧等等,一切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第二处,小说采用成人的视角,叙事全面,无所回避。成长小说常常涉及“爱”主题,而此书并不讳言“性”。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性”实际上是无可避免的话题,只是我们往往用爱情一言以蔽之,却欲盖弥彰。舒里克的成长关键词是“女性”,实际上就是“性”。书中出现的每一位女性,除了舒里克的两位女性长辈,都和舒里克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性关系,更有甚者和舒里克结成了长期的性伴侣。一般看来,爱情是男女关系中最稳固的因素,一切因爱而生,一切因为爱而有了意义;然而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发现一个奇妙现象,即“性”关系比“爱”关系稳固、真实得多。在六段“性”关系中,唯有和莉莉娅、玛蒂里达两人是舒里克主动。舒里克深深爱着莉莉娅,年少的恋情缓慢进展,他们约会、恋爱,直到莉莉娅出国前才勉强发生关系;舒里克与玛蒂里达则是各取所需,他们之间从来不冠以“爱情的名义”,他们只单纯做爱而不约会,玛蒂里达尊重舒里克生活的节奏,舒里克也将看望玛蒂里达视为惯例。值得注意的是,舒里克几乎欺骗了每一个女性,唯独对玛蒂里达坦诚相待,他从不害怕失去,他如此信任这一段关系,而这不正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吗?舒里克在与莉莉娅的交往中学会了“爱”,她的离开恰逢外婆去世,舒里克心里“奇怪的错位”实际上是对成长的一种觉悟与思考;玛蒂里达教会了舒里克“性”的和谐,却如同一个新的“母体”,为舒里克营造了一间舒适的“育婴室”,延缓了他成长的步伐。第三处,读完小说我们不禁要问,舒里克幸福吗,那些女人都过得幸福吗?书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几乎都是围绕着“幸福”二字,女人们追求着自己的幸福,而舒里克更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活在这世上。可是在无形中,他们都给对方带去无穷无尽的痛苦。舒里克在与阿丽雅欢好时嘴里唤着莉莉娅的名字,莉莉娅在信中哀叹不幸的同居生活,阿丽雅费尽心机却仍然得不到想要的生活,莲娜只有独自抚养刚刚出世的孩子,法伊娜无法逃脱婚姻生活的不幸,瓦列丽雅也终身摆脱不掉“残疾人”的头衔……相比之下,无所求的玛蒂里反倒是最幸福的。阿丽雅和她之后的每一位女性,都让舒里克在成长道路上急转直下,他总也学不会拒绝。舒里克的故事中断了,他今后的成长走向我们不得而知。舒里克原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善良的、柔情的少年,遇见莉莉娅,他正要敲开成长的大门,却因为她的离去一步步沦为不讲道德、不负责任、“忠实”的性奴,而一切又是借着道德的名义,一切都出于对爱与幸福的追求。可以确定,只要他不脱离玛蒂里达的“母体”,不拒绝后来那些畸形的性爱关系,他就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这样的故事或许有些极端,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极致化表达。然而,俄罗斯社会的确存在“舒里克”,作者曾谈到有读者来信说“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我”。而那些“进攻型”的女性,显然也是真实的,她们也只是听从自己的欲望罢了。那么,谁来为这畸形的社会买单?2012年6月 @伊斯墨涅的眼泪
  •     如果每个女人都随身携带一根Dildo.如果每个男人都拥有一个Fleshlight.那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和谐...
  •     俄罗斯的当代小说往往被忽略,根据以往那些“斯基”“诺夫”们给我们留下的阅读经验,总担心会不会读着太沉重。    人物   亚历山大 西基兹蒙多维奇 列万多夫斯基  职业是钢琴伴奏,虽然从小是神童,可阴错阳差当了一辈子的绿叶。已婚却又和年轻的薇拉其卡有染,受制于婚姻几十年,当他终于决定冲破这樊篱向他高大的妻子告别的时候,死于列宁格勒的一场车祸里。  薇拉其卡  啊,又是一个秘密情人。为了她那波涛起伏的爱情,这股力量一会把她送上浪尖一会又打入海底,经历战争,分离,背叛,分手和复合,旷日持久,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结局,老新郎偏偏死在赴婚约的路上。薇拉情感脆弱,富有艺术气质,无法忍受粗鲁的俄罗斯男人,决定和母亲共同抚养她和列万多夫斯基的孩子舒里克。   叶丽扎维塔 伊万诺夫娜  薇拉其卡的母亲,有贵族血统,在欧洲受到高等教育,气质优雅,善于教学,持家。她其实是这本小说的核心人物,情节发展到一半她病逝,但她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本书4分之3处舒里克自立。她逝世后,薇拉其卡和舒里克活在她的强大影响力之下,人际关系网之内。舒里克每个圣诞节都会怀念外祖母编排的童话剧。伊万诺夫娜的女儿薇拉在母亲死后,简直不知该如何活下去,即使她已经五十岁了,还是个孩子,母亲的力量使她免遭多年来的不幸。  玛蒂里达 巴莆诺夫娜  舒里克遇到的第一个女人。舒里克的同学波林科夫斯基约他去参加一个活动,他走错了地方无意中走进巴莆诺夫娜的房间,受到她的诱惑。而波林科夫斯基也从此杳无音信,他出现的全部作用就是象根线一样把舒里克引向这个女人。作者反正操纵一切,她要波林科夫斯基出现就出现,叫他消失就消失,何必要在小说内留下个缘由呢?看到这里,我想起奥斯特煞费苦心地把一个又一个人物从幻想国度送出来就觉得很傻(是创造需要)。巴莆诺夫娜从始至终一直陪着舒里克,他们之间只有例行公事没有感情。  莉莉娅 娜斯金娜  舒里克唯一爱过的女孩子,从未发生过性关系。莉莉娅很早就离开俄罗斯回到以色列,由于她,舒里克没能赶上陪伴外祖母的最后几日,成了他往后自责的根源。莉莉娅也很爱舒里克,分开以后有书信往来。时过境迁,两人知道还相爱,但书信里提到的陌生的人和事,他们也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在一起过。   阿丽雅 托古索娃  这个俄罗斯流放女人和哈萨克斯坦鳏夫生下的孩子。她机关算尽从小镇跑到莫斯科,想借舒里克留在莫斯科,可她会错意,把舒里克的怜悯同情当成自己爱情的胜利。在要紧关头眼睁睁地看着舒里克娶了自己的女友。她一直都没能从错误中醒来,以为和舒里克发生了“六次”,就把他牢牢攥在手里。阿丽雅死于一场车祸,在小说最末尾,我觉得不够悲惨,这样爱动脑筋的人不应该轻易死去,生活还没捉弄够她呢!  舒里克  终于到了主人公了!这个善良单纯没有一丁点原则的帅小伙!他认为他有义务满足那些向他频送秋波的女人,因为他最早接触到的两个女人——外婆和母亲,都是善良可爱,值得怜悯疼惜的。巴莆诺夫娜,莉莉娅也都对他很好,阿丽雅帮他做化学作业。我相信他,他甚至没有任何邪念地和每个女人发生关系。假如哪个女人需要他,召唤一下,他就热心地跑过来。真是可怜的孩子,却拥有魔鬼一样的命运。  书的前言里写,“感情细腻的人们注定要死绝的,作者可怜他们,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掩饰对他们的一种‘反感伤主义’的讥笑。感伤主义的东西退化为一种生物性的东西,退化为荷尔蒙的、而不是心灵的骚动,而且荷尔蒙折腾得越厉害,心灵就越平静。”故事里的人物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俄罗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青壮年男性的大量丧失造成国家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才会出现女人们找不到结婚对象。而男性又大多酗酒,人数少地位占了优势,一夫多妻,家庭暴力在俄罗斯很常见。小说不长,到结尾舒里克才19岁,女人们的性格作者写得很用心,舒里克倒成了最薄弱的人物,看不出他除了善良单纯还有什么别的特点。书里面没什么隐喻也没词语游戏或是故事套故事,就是时间顺序发展的粗俗现实,可也没什么不好的。俄罗斯人名是个挑战,我还没提莲娜 斯托芙芭,法耶娜 伊万诺夫娜,瓦列丽雅阿达莫芙娜等等呢。。想起冬天就会想起加拿大和俄罗斯小说!夏天呢?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每年出的小说佳作选我还比较喜欢,近几年常常会很照顾南美国家的优秀作品,题材多半是家族史,都会有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很人民文学。尤其是这次的封面很好,但干嘛要弄个封底把封面遮掉一半?之前Ali Smith的《饭店世界》封面不错,就是纸有点滑有点闪,而内页的纸又太白了,不亲近。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终于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意识斗争,完完全全当代俄罗斯社会的缩影。特别喜爱作者轻松诙谐的遣词造句,近乎吐槽地调侃女多男少造成的扭曲“性爱观”。书中的人物没有生活得幸福的,除了早早故去的外婆。这多少还是战争和意识形态造成的后遗症。据说作者要续写故事,甚是期待!
  •     f ewafa gearygteshsrhrsh s rhfdh dh rdhr r hdr rt jtb hjttyjgf?rs geshd?fd gserb se?cv bdgf hr?df gdxf nfch ?fdg sr gsehdh ?xcb g fhryh trs hteh enhd hytyjtd h hh hgh gh gh gjh gjrjh rehtjhtdjr6n i6rjk?( erhrs htdh reh dtyhuedtj tyh tdht d jryjtydy jt hty jt f thi r rj jb hv b jh j hjhg g r trhhrt hr rj? hdt nk?fff ? ggh s? vfd hsr rt h?fd ger?)
  •     好读,但感觉深度不够,有点儿淡。
  •     厄~~只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
  •     都是舒里克........
  •     小说倒是可圈可点,就是书有点不伦不类啊....没有结局....断章本...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     三星半。一男多女。写实。缺点是太日常,不过有许多闪光点,浓缩成短篇就好了。现在对长篇无感啊。
  •     乌利茨卡娅一贯的叙事风格,但是这个故事却不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都让我感到可悲。
  •     残缺的版本拿出来卖必须要减星呀。温吞吞的毫无男子气概的舒里克宝宝,不见老毛子的战斗精神,也没有俄罗斯灵魂的苦难负担,只有目下的男男女女(其实也没有男)和温水煮青蛙的生活。本以为是成长小说,但看到结尾好像成了教育问题。不过女作家写女性角色栩栩如生,可是从缺席的品质来看,仿佛血气、理性、韧性和纪律仍然是男性的专属领域,虽然我不会为了女权而女权,女性还是站在另一极,不过也许这就是停滞时期和后现代的成长速写,内外都没有压力,他们快乐又浑噩
  •     大母神吞噬一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