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心在哭泣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年轻的心在哭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32754335
作者:[美]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
页数:341页

章节摘录

  他们走过几个街区,来到一间灯光昏暗的餐馆。这间餐馆名叫费迪南,这是那种你一进去就知道菜单上那些菜的价格是成本的一倍的地方。领班说了句“晚上好,露茜”,显然她是这里的常客。  “以前这儿可没有这类女里女气的东西,”迈克尔隔着他的第一杯酒说。  “什么女里女气的东西?”她看起来好像她可能准备一场争辩。  “噢,好了,”他赶紧说,“我不是说这地方,绝对不是,但是整个剑桥现在都有种圆滑、虚假、'做作'的风气。我老是看到一些名叫'似曾相识'、'另一件事'这样的小酒吧,好像这里的人决定爱上这些坏主意。这种现象甚至漫延到波士顿去了。”  “哦,风格在变,”她说。“对此谁也无能为力。我们无法让时间永远停留在1947年。”  “是的,是啊,我们当然不能。”此刻他希望他什么也没说就好了,他们没有开个好头。他垂下眼帘,直到她先开口说话时才抬头看着她。  “你的身体还好吧,迈克尔?”  “你是说精神健康?还是另一方面?”  “两方面的,所有的。”  “嗯,我觉得我的肺不太好,”他说,“老毛病了。我甚至不再想发疯这种事了,因为是恐惧让你发疯,而发疯最后留给你的只有恐惧。”  这个想法他曾跟萨拉谈过,那天那顿不愉快的室外午餐时说的,但这次,他似乎表达得更清楚。也许区别在于,露茜家的窗帘让他怀疑她可能也有点疯;又或者--可能这更接近事实--有些事情跟你的同龄人讨论更容易些。  “在堪萨斯时,有一阵子,”他告诉她,“我觉得我可以以此为主题写首诗--写有关恐惧与疯狂的牛逼宣言--但是我把它们撕掉、扔了。整个想法看似有点病态。”当“病态”一词刚说出口,他才想起这是萨拉说的。“可笑的是,”他接着说,“可笑的是,最开始我也许根本没发疯。难道不可能吗?也许那晚比尔o布诺克做得有点过分,也许他签那份承诺书更能说明是他病了,而不是我。我不想老抓住那点不放,但真的值得思考。还有一点:心理医生自视过高,难道不可能吗?”  露茜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他没把握她会不会回答。最后她说:“嗯,我觉得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在金斯莱花了很多时间在心理治疗上,后来看来,根本没有用,毫无用处。”  “好。”他说。“我是说,你知道的,你能明白我说什么这可真好。”然后他举起酒杯,伸过桌子。“听着”--他冲她眨眨眼,让她知道如果她愿意,她可以将此看成一个玩笑。“听着:去他妈的心理治疗,好吗?”  她起初犹豫了一下,然后举起酒杯,碰了一下他的酒杯。“好的,”她面无表情地说道。“去他妈的心理治疗。”  这下好多了,几乎可以说他们处得愉快起来。  当侍者把重重的餐盘摆在他们面前时,迈克尔觉得可以安全地换个新话题了。  “你为什么要搬回来,露茜?我这样问你没事吧?”  “怎么会?”  “嗯,我只想说我不是想打听你的私生活而已。”  “噢。我想我搬回来是因为回到这里有种回家的感觉。”  “是啊,我在这里也有种'家'的感觉。可是我想说,对你而言,一切不同些,你想去哪儿便可以去哪儿。”  “噢,当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无法告诉你这种话过去我听过多少,但是现在问题简单多了,你知道吗,因为没剩下多少钱了,我几乎把所有钱全捐了出去。”  这句话得花点时间来理解。露茜没钱了?在他认识她的这么多年间,他从来没想象过这种新发现:没钱的露茜。他甚至不愿去想,如果一开始露茜就没钱的话,他的生活可能会是什么样。会更好?抑或更差?又有谁能知道?  “啊,天啊,那--天啊,这真是了不起。”他说。“我能问问你把钱捐给谁了吗?”  “我把它捐给了国际特赦组织。”她说出这个名字时的羞涩与自豪让他意识到,这个组织对她来说意味着整个世界。“你了解他们的工作吗?”  “哦,一点点,只是报纸上读到过一些。不过我知道它是个--值得敬佩的组织。我是说那些人不是闹着玩的。”  “是的,”她说。“是的,他们当然不是,我现在积极参于他们的工作。”  “你说的'积极'是什么意思?”  “噢,我在委员会里任职,协助组织他们的一些会议,组织成员讨论,我还为他们写新闻稿,做些类似的事情。一两个月后他们可能派我去欧洲一趟,至少我希望如此。”  “很好。那真是很--很好。”  “我喜欢这份工作,你知道,”露茜说,“因为这是真正的工作,真正的。没人能否认它,没人能耸耸肩一带而过,或拿它开玩笑,甚至不把它当回事。有许多政治犯,全世界有许多不公正和压迫,当你做这种工作时,你觉得每天你都在与真实打交道,那跟我以往尝试过的任何--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同。”  “是啊,”他说。“我听说你试过很多东西。”  她的脸飞快地微微一扬,脸色立即沉了下来,显然他不该提这个。  “噢,”她说。“你听说。你从哪里听说的?”  “从尼尔森夫妇那听到的。我想他们真的很想念你,露茜,他们让我保证转达对你的问候。”  “啊,是的,”她说。“嗯,他俩都很会取笑人,不是吗?尼尔森家那些人。取笑人到有点嘲弄的地步,我是说,还有永远忸怩作态的卖弄风情。好多年后我算是想明白了。”  “等等,你从哪里搞来'嘲弄'这个词的?我觉得从没人'嘲弄'过你。你是个坚强的姑娘,没人能嘲弄你。”  “是吗?”她眯起眼睛说。“你愿意打赌吗?好了,听着:也许你不知道这个--我觉得我为了不让你知道,一直忍着相当大的痛苦--但是有时候,当我回顾我这一生时,我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那个受嘲弄、挨挑剔,不招人待见的可怜寄宿女生,这个世上唯一的朋友是她的艺术老师。我可能从没跟你说起过那位老师,因为她是我多年来的秘密,直到你走了很久后,我才把她写进一个小说里。  “戈达德小姐,一位可笑、瘦长、孤独的女孩,比我大不了多少;非常热情;极度害羞--噢,很有可能是个女同性恋,不过那时候我从没往这上头想过。但是她说我的画画得极好,她是说真的。那些夸奖之词我能配得上一半就不错了。  “我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下午可以去戈达德小姐房间里喝雪利酒、吃英国饼干的学生,我觉得很神圣,我觉得既敬畏又神圣。你能想象吗?你能想象对我这种人来说,还有哪两种感觉的结合比这更美妙呢?”  “那时我一心想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要合格--要配得上--戈达德小姐所说的'艺术世界'里的参与者。'艺术世界',你想想,那真是个可悲而不真实的表达方式,在这里, '艺术'这个词本身不就是个令人抓狂、不可信任的小词吗?不管怎样,我建议我们再干一杯,如果我可以的话。”露茜举起她的葡萄酒杯,与视线齐平。  “去他妈的艺术,”她说。“我是说真的,迈克尔。去他妈的艺术,好吗?难道不可笑吗?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它,渴望接近任何一个看似懂得它的人,仿佛那会有帮助;从来不会停下来想想也许它根本就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甚至它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呢,也许这对你来说是个有趣的命题:如果它不存在呢?”  他思索着,或者装作一副认真思考的样子,他的酒杯一直放在桌上没动。  “嗯,不,对不起,亲爱的,”他开口说,立即意识到“亲爱的”应该从这句话中省略掉,“在这一点上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如果我觉得它不存在的话,我想我会--我不知道。打暴我的头或做出类似举动的。”  “不,你不会,”她告诉他,又放下酒杯。“你可能会有生以来第一次放松下来,你可能会戒烟。”  “是吗,嗯,好吧,但是听着,你还记得很多年前我在第一本诗集里写的那首长诗吗?”  “《坦白》。”  “是的。嗯,就是这首诗让我得到这份工作,在波士顿大学的工作。那家伙甚至写信这样告诉我,他说--他说他觉得这是二战后这个国家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哦,”她说,“哦,那真是非常--我非常非常为你骄傲,迈克尔。”她飞快地低下头,也许因为说了“为你骄傲”那般亲密的话而不好意思,而他也有点尴尬。  不久,他们便静静地走在剑桥,它的风格他不再理解,也不打算去弄明白,只要他能在河的波士顿这边安顿下来就行了。跟这样一位友善、勇敢、坦率的女人一起走着感觉真好--只要她愿意,这个女人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  当他们回到她的住处时,他等她找钥匙,然后说:“好了,露茜,今晚过得真愉快。”  “我知道,”她说。“我也过得很愉快。”  他双手扶住她的肩膀,在她脸颊上非常非常轻地吻了一下。“保重。”他说。  “我会的,”她向他保证,街上的灯光还够亮,看得到她的眼里闪闪发亮。“你也是,迈克尔,你也保重,好吗?”  当他离开时,心中希望她在看着他的背影--别的男人可曾想要女人看他们的背影呢?--他突然想到三个小时了,他压根没有想起过萨拉。  嗯,很快他脑子里又全是她了。他写在喜来登酒店便笺纸上的那些话可能还在桌上--“别折磨我,萨拉”--现在某个上晚班的女清洁工可能走进房间,收拾整理床铺时,顺手收走了。  多么讨厌的话!脆弱、歇斯底里,乞求怜悯,“别折磨我,萨拉”就像“噢,别离开我”或“为什么你要伤我的心呢”这种台词一样糟。人们真会那样说话吗?也许那只出现在电影里?  萨拉这种好姑娘,你永远不能指责她会“折磨”男人,这点他早就知道。不过,她从来也不是那种与敌合谋毁掉自己未来的姑娘,这点他也早就知道。  此时,要不了多久,离这儿一千五百里远的堪萨斯,萨拉在收拾整理房间。孩子睡了,电视关了,家里一片沉寂,碗碟洗好,放起来。她可能穿着那条齐膝长的棉睡裙--蓝色的,印着草莓图案--他很喜欢那件睡袍,因为露出她漂亮的腿,因为那意味着她是他的妻子。他熟悉那种气息。她肯定也在思索今天下午他们在电话里的谈话,眉宇间那道竖纹因困惑更深了。  离喜来登酒店还有很远一段路--酒店楼顶上亮着红光的酒店标志在这里几乎看不清--迈克尔不介意走回去,没人会死于走路。他开始搜索活了半世纪的一些小小满足感来:你走在街上的样子显出你是多么平静多么有责任感的人;你不会再去追求那些朝生暮死的东西;收拾打扮一番后,你看上去也颇有威严,真假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几乎人人都会尊称你一声“先生”。酒店内的酒吧还在营业,那很好,因为这意味着迈克尔o达文波特可以坐在暗处,在嘈切声中独自与他的怀疑论为伍,喝上一杯后再上楼去。  她可能会来这儿跟他一起生活,也可能不来,更为可怕的是,她可能来这儿跟他过上一阵,暂时的顺从,等她想好后再解放自己。  “……人骨子里都是孤独的。”她对他说过,他开始领悟其中的道理。再说现在他老了,现在他回家了,故事后续如何也许不再重要。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耶茨是一位专家……一针见血。  ——《泰晤士报》  耶茨是一个讲真话的无情作者。他从不考虑让读者心里好受点。  ——《卫报》  不幸的夫妇,酸涩的婚姻,被郊区生活腐蚀的年轻的希望……这是一部令人痛苦、剖析深刻的作品。  ——《新政治家》  这是对平庸艺术,对战后一无所长却想成为艺术家的男男女女的研究,这个研究使人备受煎熬。从没有人像耶茨这样,把有力的历史进程和完全精准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是部杰作。  ——大卫·黑尔 

内容概要

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复活节游行》、《恋爱中的骗子》、《好学校》、《年轻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耶茨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拥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古内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编辑推荐

  《年轻的心在哭泣》部小说中,耶茨再次选择了他最为擅长的破碎的美国梦为其主题,用现实的重锤敲碎了梦想的天真,带来无以比拟的钝痛。

作者简介

迈克尔•达文波特是个从二战欧洲战场退伍的年轻人,踌躇满志,梦想成为诗人、剧作家。他清高,为艺术而活,不愿染指妻子的钱,可还是得为一家商业杂志撰文来维持他的写诗爱好。妻子露茜异常富有,却一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觉得别人似乎都比她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别人功成名就而自己却仍默默无闻,这对夫妻的焦虑与日俱增。他们过去的幸福生活也被私通与孤立所吞噬,而他们自以为已经逃离的单调生活如同梦魇一样挥之不去。在这部小说中,耶茨再次选择了他最为擅长的破碎的美国梦为其主题,用现实的重锤敲碎了梦想的天真,带来难以比拟的钝痛。

图书封面


 年轻的心在哭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我觉得我看《年轻的心在哭泣》看得太早,我经历的一切不足以让我理解这些看似平淡琐碎不是之下的东西。也许等我结婚了,有孩子了,再重看,会更明白耶茨先生向告诉我什么。显然这是一本比《革命之路》要表达更多的书,我觉得我可以理解革命之路,至少可以理解关于梦想和现实的那部分,但对于《年轻的心在哭泣》,我现在还无能为力。
  •     理查德·耶茨的小说《年轻的心在哭泣》。作者另外有一本更著名也流传更广的《革命之路》,前几年被改编成电影,由凯特温斯莱特“rose”和莱昂纳多“Jack”扮演,在此不提。我这人大概是看书太少,看的小说主要聚集在英语小说,尤其是美国小说。而耶茨在美国小说届,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样的作者,永远当不成畅销书作家,又不可能被文学的圈子遗忘。他对“孤独”这件事的专注,让他在群众的眼里显得格格不入。而他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内心虚无与失望的描述,又让评论家们对他青眼有加。但是也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托尔斯泰那样的大作家。回到书籍本身,《年轻的心在哭泣》和《革命之路》类似(其实耶茨每本书的核心主题都差不多......),讲述了一对夫妻在大学毕业后结婚,生下女儿,搬家,结识各种朋友,聚会,参加各种文艺沙龙,离婚,展开新生活,各自产生新的恋情,重归失望的故事。在这一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与发展中国家小说家不一样的背景和氛围,主人公们不再为金钱发愁,钱不再是能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男主角迈克尔来自于中产家庭,不十分富裕但也并不贫穷,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稳定的工作。女主角露西来自于一个富商家庭,拥有大笔遗产,终身不需要上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他们本可以拥有美妙的生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怎么都会幸福的家庭,偏偏过得非常不幸福。他们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因为志大才疏感到绝望,因为对生活的无助折磨彼此。说到底,就像腰封上说的,这不过是两个志大才疏的年轻人。文中,房东老太太对露西说:“钱的事,我从来不操心,我想要的只是一点才华,这两者很相似,拥有其中之一就能让你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露西听完很受震动,而看书的我们也是。我们从来不能想到的,不愿承认的,是自己对才华的缺失与渴求。离婚后的夫妻二人各自找到了新的伴侣,开始了新的爱情。但无论是迈克尔还是露西,都因为对生活的无力掌控而“沉浸在一种糟透了的爱情中”。拥有金钱,拥有爱情,生活在富饶安定和谐的国家,却生活的非常煎熬,这样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难以想象的。但这是事实。这是上世纪中叶的美国,也必将是未来甚至现在的中国。看了周嘉宁的小说《我是怎样一步步毁掉自己的生活的》,她对于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描写非常细致,细致到令人绝望。贫穷,温饱,小康阶层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中城市的中产阶级,却失望地发现一切并没有因为努力而变得更好。或许就像尼采说的“这是全人类的困境”。跑题了......总之,去看耶茨吧,如果你是文艺青年,这本书会让你内伤的。友情提示,可以在《年轻的心在哭泣》阅读过程中穿插看一看古龙的小说,以免受刺激。(反正我就是这样的,穿插着看《多情剑客无情剑》,但话说回来,也被李寻欢气的要吐血...)
  •     全书看完,才松了一口气,同时又感觉沉了下去,我们年轻,无所恐惧,别无所失我们年老,无所恐惧,别无所失漏掉的中间一段,我们会怀疑、幸福、悲伤,恐惧、逃离,得精神病,一个人独居,疯狂,失去自己,得到他人,再失去,得到失去得到失去,有时候像个噩梦好在,最终,会画一个圆。迈克尔年方二十有三,已学会了怀疑一切,对于各自神话传奇,哪怕是举世公认,他也没有多少耐心,他从来只想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我年方二十有三,正在怀疑一切,对于各种事情,没有多少耐心,我总以为事物有它本来的面目,可以去相信,愿意去相信,可是怀疑开始了。迈克尔无话可说,他的虚弱多于憎恨,什么也没用,所以他紧闭着嘴,一声不吭,偶尔,在人行道上没有树的地方,他抬起头看着漆黑的天上星星一闪一闪,仿佛在问,有没有一次,哪怕一次,哪怕一次也行,他能学会不做错事呢。有没有一次,哪怕一次,我能学会不做错事呢,没有,也许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错对,只是在于人,露西原谅还是不原谅,又有什么意义,重点在于无尽的隐忍,迈克尔没法学会无尽的隐忍,我也没法,迈克尔就是迈克尔,他没办法称为露西想要的那种男人,安心坦然接受妻子的财富,像是自己与生俱来,面对自己无法安心,他想成为自己,他要成为自己,而露西,她不在乎,她是个快活的人,一直都那么快活,想一直快活下去,隐忍,妥协,接受,摧毁自己,成为别人想要的模样,没办法抗拒吧,何必活得那么特别,不如随着他人,迎合他人,我的话不少,他重复说,天啊,我真不懂,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害羞腼腆便意味着开不了口,意味着含蓄,或者意味着没有勇气吻女孩子,腼腆并不全是那样,难道你不明白吗,因为还有一种腼腆,这种腼腆让你说个不停,仿佛你永远开不了口,让你极不情愿去吻女孩,这种腼腆真可怕,它让你总是麻烦不断,我一辈子都要为此受苦我看到自己,对啊,我骨子里就是个腼腆的人,我不善言辞,不善言辞,难道你不明白吗,年轻的萨拉,刚从海风吹拂的沙滩上回来,一股盐味,就在他身边低声唤着他的名字,让他知道她才不想要什么男孩,她只想要他,,这是爱情吧,是不是,装上爱情的名目,就意味着悲剧,他害怕了,萨拉如此年轻,萨拉如此美好,如此美好,美好到,他此刻拥有,却仍恐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恐惧着,他怕失去她!五十三岁的他,仿佛从来没有拥有过失去过一样,站在那里,似乎快要发疯,爱情就是萨拉,萨拉就是爱情,五十三岁是什么,五十三岁是一颗干涸的心,因爱情、世事干涸,萨拉让它复活或死亡,问题在于,我们都愿意去相信。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给女儿买的,让她多看看。
  •     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很想把赫尔曼·黑塞的这句话送给这本书里所有的男男女女。这些自己毁了自己生活的人,却倒过来指责生活毁了自己。
  •     换了环境也于事无补吗 ?真的没有希望可言吗? 因为你还是你自己?注定一生无疾而终?怪不得他们都抛弃了我…
  •     达文波特一家全是自己的写照,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庆幸活在耶茨后的时代能读到耶茨,他把生活的真相反反复复地掰开揉碎又捏合给我看,年纪大了再读可能会怀疑人生
  •     每个人都是孤独,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可了解的。
  •     为什么一定要在写作或画画上达到专业水准……如果我有钱又有闲,我就做个专业的业余画家并感到满足。
  •     耶茨的小说读完的标配反应是:竟无语凝噎。
  •     看的時候真是…覺得一直中槍。 然後一直在調整自己的某些觀念
  •     女主爱好泛而不精却自视甚高,中年更落入鸡汤学窠臼,孤独终老一事无成;男主自私幼稚清高好胜虚荣嫉妒心强,嫌年轻女人愚蠢,嫌同龄女人冷漠,是个奇葩矛盾体难怪要发神经。全篇边看边反省,收获甚大啊/(ㄒoㄒ)/
  •     「文艺青年」群像,太真实了。好在已经可以跳出情绪读耶茨。
  •     我想我心境变了,耶茨的很多东西已经感受不到,感受不深了。
  •     闹离婚引发的悲剧
  •     让"成功"这个词也TM见鬼去,一切会好得多!
  •     几年前第一次读耶茨的书时被那种毫无希望压的透不过气,以至于看到他的书都要绕开。也许现在年纪大了,明白真实的生活许多与他笔下这些个世界并无二致,于是终于可以看他冷静、残酷的把它们剖开展示出来。
  •     好的作家是比较出来的。比如耶茨。他对生活的惨淡,总有办法不动声色地告诉读者。20170301。
  •     很生动的小说
  •     另一条漫漫革命之路
  •     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一个成年人的黄金时代,比《革命之路》漫长,比《复活节游行》细腻,耶茨依旧只写清浅琐碎的日常生活,戏剧化的挣扎和反抗对他的人物来说太做作,对我们也一样,只有永不隐退的悲伤,才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
  •     “两个才华有限的文艺青年生不逢时的悲惨结局” 没有很悲惨嘛 奋力追逐的人归于平静 这就是人生呐 天赋是一件让别人很无力的事情
  •     耶茨的短片是早接触了,看过这本三百多页的中篇,忍不住想拿《斯通纳》来比较,都是美国的个人传记,一个是在20世纪前半页,一个是在中半页,斯通纳全书以斯通纳个人视角为主(基本全是),而年轻的心在哭泣很大一部分也有迈克尔前妻露西的种种尝试:演员、画家、作家。一群出色的年轻人在追寻他们注定得不到的东西,有的人幸运的得到了其他路径,更多的人只是在一次一次的折腾中迷乱,庆幸的是迈克尔最后能跟自己和解,知道自己做不到也是一种才能。
  •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谁能真正理解他人。每个人内心都是自卑的,都是期盼得到他人的认同。耶茨笔下的人物,就是内心深处的我们自己。
  •     耶茨的长篇小说
  •     人骨子里都是孤独的……
  •     喜欢耶茨
  •     没有十一种孤独那么好 有点平庸但还是好看的
  •     这三年多迷过很多作家,在走过了我的茨威格,黑塞,吉本芭娜娜,萨冈,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时代”后,步入了理查德耶茨时代。。。
  •     平凡琐事的海面下里藏着一座未曾存在的冰山。但愿你是真的朝生暮死
  •     好书,我喜欢,忘记评价了,不好意思
  •     “而我们又是多么让人沮丧而模糊的存在”……
  •     我们卑琐、焦躁、迷惘的一生。
  •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恐惧。
  •     01.《年轻的心在哭泣》承认自己的平庸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有时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这是一本写给文艺青年的失败之书,面对永恒的失望,除了一声叹息我们无能为力。
  •     第一次读这个作者的书,文笔的自然简直让人惊叹。故事真是一场大型的悲剧,文艺青年中年老年最差的结局也就是去乡村大学谋个教职,啧啧。
  •     去他妈的艺术,可怜的文艺青年,用朝生暮死的东西抹杀了本质,呵呵,可能也只不过是无法忽略人的生活欲望和自我厌恶
  •     看的心满意足,没有结局的美好结局。
  •     求而不得真是永恒的痛苦啊,考虑到最近的心情再加一星
  •     三星半 贫弱 自怜 无法再深入哪怕一点 以及 怎么那么多人觉得自己就是露西迈克 你们没坐拥几千万也没出版过两本书好么
  •     丧
  •     耶茨的书太吓人了,每看一本就觉得自己活了一遍主人公的人生,代入感太强。
  •     哭的出来吗?藏在心里
  •     冷静的耶茨
  •     他们有一点才华,因此不能忍受日常生活的消磨与煎熬,在现实生活中总处于尴尬的位置。他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必须牢牢地握住六便士才能获得体面的生活与尊严,无法孤注一掷地追求所谓的理想。于是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中拉扯,做不成什么,再加上有意放任自己疯狂,所以还能怎样呢。
  •     人骨子里都是孤独的,即使这个社会的人越来越多。看完后有点压抑
  •     如露茜一般的理想主义者们,曾经梦想通过文学、艺术来冲淡现实生存的无奈感。然而,在现实的铜墙铁壁之前,理想如薄纸般脆弱无力、不堪一击。梦想消逝于现实的罅隙间。
  •     可读性很高!有些絮絮叨叨不过,透着实实在在能摸得到的孤独与绝望
  •     是什么让自己丧失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
  •     被郊区生活腐蚀的年轻的希望.....理查德耶茨是个无情的作家。
  •     不管怎么说,后面越看越吸引我,但我咋感觉我当成小黄文来看了…
  •     人骨子里都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幸免
  •     在Hagley Park的白兰下读完了这本书 因为白兰太香 看她的花瓣不断落下来担心过两天就落光了 索性就坐了下来 美国人的生活想法跟我们真的是很不一样啊 但是这个世界有书看就可以了 若能美景相伴更是bonus 又何必劳心劳力地与人交往
  •     下手太狠。
  •     耶茨很会设置人物跟写对白,但看来就是让人心塞塞的,偶尔也释怀一下……
  •     在第5次看睡着,放弃了。
  •     耶茨的长篇比短篇逊色
  •     耶茨的书都能读出莫大的孤独感,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大家,看到了我们的中年老年。
  •     会联想到斯通纳,但我喜欢耶茨,哈哈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