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犬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黑犬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32751952
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琼·崔曼的床头柜上有一张镶着镜框的照片,这张照 片放在那里,令琼回忆起年轻美貌时的自己,同时也提醒 着她的访客,照片中那位漂亮姑娘的脸庞,不像她丈夫的 那样,没人能看出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张快照摄于 1946年,是在他们结婚后的一两天里,也就是在去意大利 和法国度蜜月的一周前拍摄的。这对夫妇挽着胳膊,就在 离大英博物馆入口不远的栏杆旁边。或许这是他们的午饭 休息时间,因为他们都在附近工作,而且直到距出发几天 前,他们才最终获准离职休假。他们斜倚着靠紧对方,看 样子都格外惦记着不要被拍到相框外面去。他们对着相机 露出笑脸,透出发自内心的欢悦。你不可能认错伯纳德。 他的样貌一直没变,六英尺三英寸高,手脚都非常粗壮, 下巴大得有些可笑,但看上去却仍显得和蔼友善,还有那 头仿军人样式的发型,使他那对茶壶柄状的耳朵显得更加 滑稽有趣。四十三年的光阴只给他留下了可以预见的岁月 痕迹,而且这些变化都只发生在边缘地带——头发稀疏了 点,眉毛更浓了,皮肤也更粗糙了些——然而,这个令人 惊讶的怪老头,从1946年到1989年(这一年他拜托我带 他去柏林),在本质上始终还是同一个伯纳德,那个手脚笨 拙、容光满面的大个子男人。 然而,琼的面容就如她的人生一般,偏离了预定的发 展轨道,而且,当有人进入她的私密房间时,也几乎不可 能从这帧快照里预见到她这张绽出满面慈祥、笑容欢迎的 老脸。照片里,二十五岁女子那美丽的圆脸蛋上浮现出快 乐的微笑。她趋于散开的烫发依然太紧,显得太拘谨,一 点也不适合她。春日的阳光照耀在她业已松散的发丝上。 她上身穿一件带高垫肩的短夹克衫,下面搭一条很相配的 百褶裙——这种低调的奢华体现了战后的“新貌”服饰风 格。她穿的白衬衫带有V字形的宽松领口,领口朝下越来 越窄,一直大胆地延伸到她的乳沟。衬衫衣领翻在夹克衫 外边,这让她看上去清新活泼,带着战时招贴画里的姑娘 们那种英国玫瑰般娇艳新鲜的气质。从1938年起,她就是 阿默珊姆社会主义骑行俱乐部中的一员。她用一只胳膊把 手提包拢向自己,另一只胳膊挽着丈夫。她依偎着他,头 还没到他的肩膀高。 这张照片现在就挂在我们在朗格多克的家中的厨房 里。我经常独自一人端详它。我的妻子詹妮,也就是琼的 女儿,怀疑我本性难移,对我迷上了她的双亲感到生气。 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摆脱他们,而且她感到我的兴趣会将她 拉回到父母身边,这一点没错。我把脸靠近照片,试图瞻 望未来的生活、未来的面孔,以及在那次非凡的勇猛表现 后所产生的忠贞决意。欢乐的微笑让她光滑的额头泛起了 一道细小的皱纹,正好在她的眉心上方。这道皱纹后来成 了琼那张老脸上最明显的特征:从鼻梁上隆起,垂直地把 她的额头分成了两半。或许我只是在想象这微笑背后被隐 藏在下巴褶皱里的艰辛,一种坚定的态度,观念的执着, 一份对未来所抱有的科学的乐观。就在拍这张照片的那天 早上,琼和伯纳德刚刚到位于格拉顿大街的英国共产党总 部所在地,在那里签了字,加入了党组织。他们即将离开 工作岗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党的忠诚,而在整个战 争期间,忠诚心已经发生动摇。如今,党内对这场战争的 定性依然没有统一结论——这到底是一次高尚正义、为自 由解放而战的反法西斯战争,还是一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掠夺性侵略战争?——这种动摇让许多党员产生了怀疑, 一些人还退出了党,而就是在这个时候,琼和伯纳德毅然 加入了进去。除了希望建立一个理智、公正、没有战争和 阶级压迫的世界之外,他们还觉得,作为党员他们就可以 与青春、活力、智慧、勇敢作伴相依。他们即将跨越英吉 利海峡,奔赴混乱的北欧,虽然有人劝他们不要贸然前往, 但他们仍执意要去尝试他们新的自由,无论那自由是指个 人的还是地域上的。从加莱出发,他们将一路南行,去享 受地中海的春天。那里的世界崭新而和平,法西斯主义已 经无可辩驳地成了资本主义末日危机的明证,温和的革命 即将开始,更何况他们年轻,新婚,而且相爱。 虽然颇为苦闷,伯纳德仍保留着党籍,直到1956年苏 联入侵匈牙利时,他才觉得自己已经把退党的事拖得太久 了。这种变心反映了一种众所周知的逻辑,代表了一段为 整整一代人所共有的理想幻灭的历史。而琼的党龄只有几 个月,到她在蜜月途中经历的那次奠定本回忆录标题的遭 遇为止。那次遭遇给她带来了剧变,令她经历了一次心灵 的转世重生,那副面孔就是证明。一张圆脸蛋怎么会拉得 如此之长?或许不是基因,而是生活,使她微笑时额头上 现出的小小皱纹深深扎根,长成了一棵大树,一直延伸到 她的发际线上?她自己的父母年老时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怪 事。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当她住在疗养院里的时候,她 的脸和奥登老年时的面孔很像。或许,多年来地中海的 阳光使她的面孔粗糙变形,长期的隐居与思索令她的皮肤 扩张,然后又重叠堆到了一起。她的鼻子和下巴都随着脸 部而拉长,然后仿佛又改变了主意,试图折回去,以弧线 形式朝外生长。在她休息的时候,她的脸如斧凿一般轮廓 鲜明,表情抑郁阴沉,仿佛是一个雕像,一张萨满教巫师 为抵御恶灵而雕刻的面具。 P3-7

前言

  八岁那年,在一场车祸中,我失去了双亲,从那以后, 我就对别人的父母格外在意。在青少年时代,我尤为如此, 当时许多朋友纷纷丢弃自己的父母,而我形单影只,用别 人用旧的东西,倒也活得十分自在。左邻右舍,略显沮丧 的为人父母者比比皆是,对至少有那么一位十七岁的青年 愿意留在身边,来分享他们的玩笑、建议、菜肴甚至金钱, 他们可是连高兴都来不及。与此同时,我自己倒也算得上 身为人父。那时,我的姐姐琼和一个名叫哈珀的男人结婚 没多久,而这场婚姻正濒临瓦解。在这个不幸的家庭中, 我所保护的对象和亲密伙伴就是我那三岁的外甥女莎莉, 琼的独生女儿。大公寓里——琼已经继承了一半遗产,我 的那一半则由他人托管——这对夫妇的争吵与和解如潮汐 般汹涌澎湃,此起彼伏,把可怜的小莎莉冲到一边。自然 而然地,我和这个被遗弃的孩子同病相怜,于是我们经常 舒心地窝在一间俯瞰花园的大房间里,她玩玩具,我听唱 片。而每当公寓彼端的某处风云变色、使得我们不想抛头 露面的时候,我们就躲进一间小厨房里。 对我来说,照顾她是件好事,它使我保持了文明的品 性,并让我远离自身的烦恼。直到二十年后,我才感到自 己扎下根来,就像当年照顾莎莉时那样。最令我享受的时 光是在琼和哈珀离开公寓外出的时候,特别是在夏天,我 会读故事给莎莉听,直到她悠然入睡,然后我就坐在靠着 敞开的落地窗的大写字桌前,开始做我的家庭作业,迎面 的窗外飘着树木散发的清香和车辆带起的尘埃。那时,我 正在埃尔金新月街上的比密西——一所喜欢自诩为“学院” 的学校——念书,正在为高考苦读。当我停下手中的作 业,回头朝身后望去时,我看见,在光线逐渐黯淡下来的 房间里,莎莉仰面睡着,被单和玩具熊都掀到了膝盖下面, 四肢完全展开,一副纯洁无邪、毫不设防的可爱姿势。在 我眼里,这是她在自己那仁爱善良的小小世界中对我百分 之百的信赖。一股狂野而令人痛苦的保护欲望激励着我, 令我一阵心痛,而且我确信正是出于这种欲望,我后来才 会生了四个孩子。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在某种程度 上,你一辈子都是孤儿身;照料孩子就是照料你自己的一 种方式。 有时,出于愧疚或是与哈珀和解后余留的满心爱意, 琼会突然闯进来,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会把莎莉抱到公寓 里属于他们的那一边,柔声细语地逗她,拥抱她,给她做 出种种毫无价值的承诺。每当这时,一种失去归属的空虚 感就会如黑夜般袭上我的心头。我没有躲闪逃避,也没有 像其他孩子们那样去靠电视排遣寂寞。我会遁入茫茫夜色, 沿着拉德布罗克·格罗夫大街,前往目前对我最为热情的 那户人家。二十五年过去了,当我重温往事时,在脑海里 所浮现出来的,是那些用灰泥粉刷过的灰暗公寓,有些墙 面已经斑驳脱落,有些却依然干净整洁,也许是在波伊斯 广场吧。接着,前门打开了,一道强烈的黄色灯光照亮了 站在阴影中的那个面色白净、已经身高六英尺、脚下趿拉 着那双切尔西球靴的年轻人。哦,晚上好,兰利夫人。很 抱歉来打扰您。请问托比在吗? 托比多半正和他的一位女朋友混在一起,或者是和朋 友们呆在酒吧里。于是我连称抱歉,开始沿着门廊台阶往 回走,这时,兰利夫人把我叫了回来。“杰里米,你想不想 进屋来坐坐?来吧,和我们这两个无聊的老东西喝上一杯。 我知道汤姆看见你会很高兴的。” 几下惯常的推却之后,这只六英尺高的布谷鸟还是进 去了。他被领着穿过大厅,走进一间汗牛充栋的巨大书房, 房里还装饰着叙利亚式匕首,一张萨满教巫师使用的面具, 以及一根亚马逊吹管,里边装有头上浸满箭毒的飞镖。敞 开的窗户旁,托比四十三岁的父亲正坐在台灯下,读着普 鲁斯特或修昔底德或海涅的原作。他微笑着站起身来,向 我伸出手掌。 “杰里米!见到你真高兴。一起来杯兑水的苏格兰威士 忌吧。坐这儿来听听这个,告诉我你怎么想。” 他很热情地与我攀谈,找着与我的学科(法语,历史, 英语,拉丁语)有关的话题。他把书往前翻了几页,翻到 了《在少女们身旁》中的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回旋语句, 而我呢,也同样希望能表现自己并被他接受,便直面这一 挑战。他和蔼可亲,不时地给我做些纠正。后来我们可能 还谈论起了斯科特一蒙克里夫,而兰利夫人则会端着三明 治和茶水走进来。他们向我询问了莎莉的情况,也想知道 在哈珀和琼,这对他们从未碰过面的夫妇之间,有什么最 新的进展。 汤姆·兰利是位外交官,在外办工作。他曾先后三次 旅居国外,执行外交事务,回国后便常居白厅。布兰达· 兰利操持他们和和美美的一家,还教授大键琴和钢琴课程。 就像比密西学院里我许多朋友的父母们一样,他们受过良 好教育,生活充裕富足,在我这个收入中等、藏书全无的 人看来,这简直是一种高雅理想的生活。 …… 照理来说,理性思维与感性领悟本就相互分离,在它 们中间挑起对立并无道理,但这样讲却毫无作用。伯纳德 和琼向我阐述的理念往往水火不容,难以并存。比如,伯 纳德坚信,是人类的思想指引着人类生活的方向,而不是 什么固有的天性或者宿命的缘故。琼无法接受这一观点, 在她看来,生命存在特定的目的,敞开自我去拥抱这一目 的,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同时认可这两种观点是行不通 的。在我眼里,相信一切,不作出任何选择,就等同于什 么也不信。 我不能确定,我们这处于千年之交的文明,是因过于 崇尚信仰还是过于缺乏信仰而遭致诅咒,也不知道到底是 像伯纳德和琼这样的人,还是像我这样的人才造成了祸端。 但是,假如我不宣告我坚信真爱可以改变人生,可以 救赎人生,那就有违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谨将这部回 忆录献给我的妻子詹妮,还有我那仍被童年阴影所困扰的 小外甥女莎莉,祝愿她也能找到这份真爱。 通过婚姻,我走进了一个分裂的家庭,这个家庭中的 三个孩子出于自我保护,都在某种程度上背弃了自己的双 亲。而我与岳父母过于亲近、有些夺人所爱的做法,给詹 妮和她的弟弟们带来了某些不悦,对此我深表歉意。我曾 有若干冒昧之举,其中最为冒昧的是将某些绝不该记载的 交谈一一作了陈述。然而,由于我对他人,甚至对我自己 表明我“上岗”的机会少而又少,故而几多轻率冒昧之举 在所难免,绝有必要。我恳望琼的幽魂,还有伯纳德的幽 魂——假如与他的一切信念相左,他个人意识的某些要素 继续存在了下来——能够宽恕我。

内容概要

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苏塞克斯大学,于东英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已经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
威尔特郡
第二部
柏林
第三部
马伊达内克。列-萨勒赛。圣莫里斯-纳瓦塞勒,1989年
第四部
圣莫里斯-纳瓦塞勒,1946年

作者简介

你可知道丘吉尔将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忧郁症唤作“黑犬”?他曾坦言“我有一条陪伴我一生的黑犬”。胸中的阴郁、内心的折磨就像伺机发起进攻的黑狗一样,一有机会就咬住心口不放。而“恐怖伊恩”这一次狠狠揭开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沮丧,唤起的是文明的心魔,揪住了人性的缺口——“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一种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为可怕的心态”。出没在长篇小说《黑犬》中的凶狠而神秘的动物,比黑夜还要黑,目露红光,像正在燃烧的煤块,觊觎着奄奄一息的欧洲文明的残骸,吞噬着改革与信仰的道德底限,叼住了文明的死穴,企图颠倒善与恶的本质——典型的麦氏黑色,在幽灵黑犬作祟的舞台,暴力,真爱,邪恶,救赎,演绎了一则有关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饱含怜悯而不多愁善感,行文睿智而丝毫不减诚挚,一部坦诚的小说,也是伊恩·麦克尤恩最富人性的作品。”
—— M. 约翰·哈里森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文风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小说敏锐生动地呈现了欧洲景象,并鲜活地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道德风貌。”
——《纽约时报书评》
“《黑犬》精彩地讲述了二战刚刚结束时,一对蜜月中的英国夫妇在法国山地一座小村庄和两条可怕的黑狗的惊险遭遇。”
——《标准晚报》
“在我看来,这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而且我要明确地说,这本书的内涵很深厚。”
—— 安德鲁·毕伦,
《观察家报》
“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
“《黑犬》具有电影画面般的特质……麦克尤恩的洞察力宛如历史的火山口中升腾的蒸汽。”
—— 《泰晤士报》
“这本书以其对视角转换技法的熟练运用,以及在叙事时间回放中进行的多层重构而闻名,生动地刻画了麦克尤恩的主题:我们固有的观念改变着我们看待、感受和铭记事物的方式。在本书中,作者深入人物角色内心进行挖掘的创作手法起到了一贯的良好效果。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倾向于纯粹的堕落与绝对的邪恶,以及一种危险的幸福的可能性;那两条如‘昏暗晨光中的黑色斑点’般的恶狗,能以任何形式重新出现。”
—— 《旁观者》杂志
“几乎是以超直觉般的机敏去轻触人类会被伤害的不同方式,《黑犬》是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久以来拓展形成的独特文学领域内的熟练之作……他敏锐地看到了社会对无助者的伤害,并全身心地移情书中,与受到威胁的受害者一起对抗气势汹汹的掠食者……证明当代小说最受人瞩目的复兴的又一力作……标志着麦克尤恩已转型为……一位因其人性的机敏和责任感而无比卓越的小说家。”
——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则关于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 《苏格兰人报》
“一本充满张力、令人难忘的书……关于邪恶的存在,以及邪恶是否能被理性的行动所击败。”
—— 《星期日电讯报》
“对善与恶的本质,政治改革和宗教信仰的道德底限,暴力的迷醉和真爱的救赎力量所进行的从容开阔的沉思——在不到150页的篇幅里,不留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或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

图书封面


 黑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老麦的作品,很多人说是把短篇写成长篇,因此,老麦作品中的故事性和时间跨度并不大,他总是把焦点汇聚到某一段特定的时间,然后像用几把镜子般,把小说从多层次和多方面娓娓道来,因此,看老麦的作品,总会有种吃饱还要细细回味的享受。在《黑犬》中,老麦除了对爱和家庭这个主题继续发狠外,还对政治和真假这些主题加入了探索。在黑犬中,爱和政治有着一种隐藏很深的对照关系,他并不是如救赎那样,要探索历史中爱的永恒,而是对爱和政治中的虚伪、冷血、善变做了一次阐述。琼的神明主义,和村长对达尼埃尔的叙述,构成了一重对应,他们都遭到了伯纳德的非议和不信任。伯纳德与琼之间爱的裂缝(老麦很认真的用了两次不同的对话来表现),很可能是写下了对爱的质疑,人的心总是很脆弱又固执,两个人真的相爱,但相爱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分开,就像政治的黑犬虽然被人驯服和控制,他也难保有一天会对人类发起攻击。而老麦之所以把时间聚焦在二战后,正是一次对战争源起的一次隐晦走向。正像对于琼和伯纳德的爱情,老麦是贯穿了小说,又打碎了开来。当然,黑犬也许并不如我所想到,毕竟,老麦永远都不想让他的读者那么快找到答案,所以他高度浓缩的写作,企图着,也的确是,让亲爱的读者再读一遍,得到新的东西。
  •     很容易读,却又很不容易读。两个人老人的痛苦一生,却是知其然的一生。固然,读得不知其所以然,但却让我反思人性的贪婪,不是物质的,而是思想的、政治的、信仰的。没有父母的孤儿渴望与别人的父母为友。有父母的,却挣扎着逃离。没有信仰的,附和强权。有信仰的,却孤老一生。人生的对错是断然没有人可以结论的。
  •     最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被杰里米祥和宁静但是带有一点压抑的生活所迷惑,一度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家庭式小说。十多页的回忆之后,麦克尤恩笔锋一转,将自己置身于岳父母的争吵中。这时才明白,那不长不短的十多页文字,都是为了杰里米日后对岳父母的人生面抱有极大兴趣的铺垫。正式杰里米自己的家庭缺失,让他从小便对别人的家庭抱有一种深切的敬意的深厚的兴趣。岳母琼情感至上,她是个隐士,她追求信仰,相信上帝。岳父伯纳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者,他相信秩序,他忽略个人感情。如果我们的人性,我们的内心深处没有改变的话,那么不论怎么样的文化改革,怎么样的世事演变也改变不了人类的现状与命运。琼是这样一个对人性并不十分信任的人,她认为改变当从内心开始。与她正相反的是伯纳德,他认为把人当做物品一样划分,组织,分类。他完全忽视人性对社会的影响,他觉得只要人人都安分守己,那么世界就自然会回归本真的美好。有的时候,对错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对立的两面甚至只有一线之隔。可是,但我们自私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时,或者用我们的想法来衡量别人的价值观,这就会真正的导致价值观混乱失衡。前几天看王小波的杂文,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王小波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喜欢批判别人,觉得别人都是无知的,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别人。殊不知真正的伦理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只有百家争鸣的世界才对迸发出新的知识的火花。我们都不是上帝,不能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何况,正如寂静岭中所说,这世界上有很多的正义,人类的,上帝的,魔鬼的,到底由哪一种来裁决世界,不由你决定。琼和伯纳德,他们是深爱的,可是他们究其一生的无聊争夺泯灭了他们的爱,当爱情式微的时候,留下的就只有无止境的纷争。争吵愈演愈烈,直到杰里米再也不能控制这种局面,他也不能分辨到底哪个是对的。后来,杰里米终于听说了两条黑狗的故事,他知晓了两条黑犬对于岳母琼来说的意义。这是一种隐喻,黑犬代表了二战时期无恶不作的盖世太保,即便二战过去,这梦魇也时刻威胁着人类,时刻提醒着我们恶的存在。也许人性中本能的那种恶与狂暴永远存在,永远不会被根除。只是在理性的教化下,在压抑下,它暂时沉寂,可是它就在那里,它潜伏自我们人性的深处,时刻准备着,再次冲出来,撕咬和分裂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同胞。我们谁都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们不能考验人性。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黑犬 麦克尤恩
  •     在信中琼写道,她不相信那些抽象的原则,而那些“坚实的知识分子们还想借此操纵社会的变革”。她告诉詹妮,自己相信的是那些短期、现实、可行的目标。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想方法去提高生活质量,首先便是从精神层面上改进,其次是物质层面,如果确有需要的话。。。。。。这些畜生是粗鄙的想象和扭曲的灵魂的产物,没有任何社会理论能加以解释。我说的这种邪恶,就在我们所有人的心底。在每个个体身上,在私人生活中,在家庭内部,它始终纠缠不放,在受害最深的莫过于孩子们了。然后,等时机一成熟,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一种践踏生命的残忍和可怕的邪恶便会喷涌而出,所有人都会惊讶于自己体内竟蕴藏如此深刻的仇恨。然后它潜回原处,伺机等待。它潜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啊。
  •     这种二战题材的爱情亲情的背叛与和解还是昆德拉写得比较好看。
  •     不喜欢故事切入的方式,但佩服立意和技巧。前者三星,后者五星。三星吧,没有中间分。
  •     毁在我对欧洲历史太不熟,而这本的结构又不那么麦克尤恩式的精致。
  •     No.68|
  •     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一种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为可怕的心态。
  •     很棒的创意。
  •     那两条黑狗曾是纳粹用来侮辱妇女的工具,然而在那次法国出行中,琼遇到了这两条黑犬,击退了它们。但是,黑狗却成为她一生的梦魇。
  •     差
  •     中文版还是郭国良翻译的
  •     麦克尤恩作品:黑犬
  •     在郊野行山也曾遇到过一群野狗,半个月后读到这个故事故而感触颇深。
  •     一条黑犬是个人的忧郁,两条黑犬是文化的忧郁。
  •     到结尾才似懂非懂,要重读……
  •     很难找的一本书。。。。。
  •     我们的悲哀就在于,我们不能欣然接受生活赐予我们的简单美好的事物并为之高兴。
  •     通俗作家中的战斗机
  •     黑犬是个迷人的意象。抽空把国内出的麦都读掉。
  •     文明的抑郁,内心的革命。
  •     Kindle wp3看的很爽
  •     精装本,厚实
  •     挺不错的一本书,推荐一下!~
  •     不管以前城市或学校的朋友还是亲人,都被我抛在身后了。我心中的叛离感不允许我回去看他们 哪怕一个周末也不行
  •     看不太懂。
  •     总觉得麦克尤恩是一个一半正常人一半神经病而这两人总是在打架,你一会儿被正常人吸引一会儿被神经病吸引,如果你没有点这方面的基因,是无法理解的。当然很多历史背景不甚理解我就着重看神经病了。。。
  •     寓意深。喜欢描写。前段万般嫌弃到最后才明白妙处所在。
  •     麦克尤恩最优秀的一本小说
  •     麦克有恩的书
  •     黑犬所代表的文明恐怖没看明白,但两个怀抱不同信念的爱人一生的争执与一个缺乏社会联系而努力观察、融入社会的少年十分得我心。
  •     这本精彩程度稍逊色,而且牵涉战争,表达的便有了隔阂。 20170324重读,仍旧茫然。
  •     试图在二战和冷战之间架起桥梁。
  •     #岳父岳母的浪漫史##男人就该在妻子身边好好守护 老婆被恶狗追你在悠闲地观察蚂蚁可不是幸福之道哟#2016.7.13
  •     无法解放
  •     只是读懂了黑犬是邪恶,怎么从理念不同的夫妻讲到欧洲时代背景有些晦涩,就情节来说两个人极端的固步自封毁灭了多少美好,不知是不是因为对历史了解太少没能在哲学和人性层面找到重点,突然觉得麦克尤恩的书都写的好朦胧啊!
  •     感觉他最后几页爆发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     第一次看麦克尤恩,感觉不错。我设想当我遭遇那样的场景,我也许一辈子也无法原谅落在后面的伯纳德……
  •     黑犬所代表的一股邪恶是使琼和伯纳德的思想一分为二的东西。伯纳德把那只漂亮的昆虫做成了标本,而琼认为这是对自然的亵渎,两者在根本上的思想本来就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思想共鸣还是有的。这就是为什么琼和伯纳德的爱情那么吸引人了。
  •     可能没那么懂也可能难以自知其恐惧与痛苦 算是伤痕吗抑或是自身燃烧的残余灰烬/大时代下人人都惊恐 被四面八方架空被迫诉说遗忘才是让人难以挣脱的癔症 文化的残痕民族的纷扰我们就算再遗世而独立也逃脱不了/关于劫难 是上帝也学不会的词汇
  •     看不懂(。
  •     每次读完麦克尤恩的小说,总会不由地发出what a story!这样的感叹。
  •     惊悚的作品
  •     在二战70周年纪念这个时间点读到算是一种巧合。麦克尤恩将宗教、主义和所有制造恐惧的源头都比做了令人不安的黑犬。而对情感的忽视和政治的热切令这种恐惧毫无消解的趋势。人类文明再怎么高级演化,不安始终萦绕在所有人心头。而现实指向已经与梦重叠,分不清哪个更虚幻。
  •     篇幅不长,但是格局比麦克尤恩之前的小说都要大得多。以黑犬隐喻战争中人性的泯灭和暴力,以夫妻关系诠释政党和个人。结局有点鸡汤,立意很喜欢。
  •     不一样的伊恩
  •     心中的恶犬,伤痕里的病毒
  •     麦克尤恩想写的很大气,但是用力过猛闪了腰。故事是好故事,可比起这样的故事,他还是更适合写短小精悍的cult小说。这种充满反思的野心之作见得太多,可《只爱陌生人》那种黑故事写得好的就不多了。况麦克尤恩本来也算不得什么格局特别大的作者。
  •     一点拙见。欧美的男作家,写点什么都要写点战争与历史进去,写家庭关系写爱情故事写社会现实,即便最后说的是人性说的是爱,总有战争背景。亚洲就不这样,古今中外怎么扯都行,如果现实铺不开画布还可以直接从虚化世界开始。有些甚至连背景都不需要。就比如村上春树。所以,黑犬这本书我看着难受 ,什么共产主义巴拉巴拉小魔仙,有点头疼。
  •     20160212。读完。只觉得,沉浸在老麦的笔墨下。犹如另一个时空。
  •     黑犬,令人沉默。
  •     童年阴影
  •     如果柏林墙以及关于柏林墙所有的记忆属于全人类,让全人类窥看当代文明的脆弱与黑暗,那么两只黑犬的故事则更为私人化,是在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再次切身并深刻的体验同时佐证着文明的缺漏。本书包含了这集体化和私人化的记忆,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与文明的暗面不期而遇的时刻,在那个相遇的瞬间,我们之前的一切枉信都崩塌了,但之后,某种信仰会重建。2016.8.10
  •     语言如此准确,细节如此清晰,关于神秘主义,宗教,理性,制度的观点也是日常谈资的水平,还有关于黑犬的贴切比喻,一切都如此正确,像是某个模具的完美产出,一个无可挑剔的商品——极致的中规中矩。不过老麦对某些场景毫无克制的细微描画倒是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培训教材。
  •     伊恩的收了一大罗,慢慢看
  •     我喜欢作者的叙述。
  •     人心人性精神灵魂意识——随便你叫它什么——最终,我们都得面对它。
  •     麦克尤恩最牛的小说之一,值得再读一遍
  •     难得一本不是青少年叙述,先验和共产主义,作为个体人的精神上的脆弱和作为类的人的迷失和残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