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罗生门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40218010
作者:芥川龙之介
页数:249页

章节摘录

  某日黄昏。一个仆人至罗生门下避雨。宽阔的罗生门下,仆人孤零零地伫立着。粗大的门柱朱漆斑驳,柱上趴着一只蟋蟀。罗生门位于朱雀大道。路上三三两两尚有几人。有的头戴市女斗笠,有的顶着揉鸟礼帽。可罗生门下惟有仆人。  怎会这样呢?两三年里,京都连续遭灾。地震,狂风,大火,饥馑,没完没了。搞得京都城里异常凋敝、萧条。据说许多佛像、佛具已被砸碎。涂着朱漆或镶有金箔银箔的木料亦堆积在路旁,当作柴火卖。京都城里都是这副模样,罗生门的修缮工作,当然不会有人顾及了。罗生门的荒敝倒是便宜了狐狸,它们开始做窝于此。盗匪,也会不时来此落脚。末了人们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但凡遇见无人认领的死尸,便会弃置在罗生门下。现如今太阳下山之后,给人的感觉阴森可怖,便不会有人到罗生门一带行走。  相反,大群的乌鸦不知由何处汇聚于此。昼间,无数的乌鸦在空中盘旋,围绕着罗生门的鱼尾檐饰飞翔,嘴里“呱嘎”地叫个不停。尤其在罗生门晚霞映红的天空中,一只只乌鸦明晰可辨,仿佛天幕上撒下的一把芝麻。当然,乌鸦是来啄食门上死人肉。……今日天候已晚,看不见一只乌鸦踪迹。只是在那崩塌的、间隙里长满青草的石阶上,白点斑驳地粘着许多乌鸦的粪便。石阶共有七层,仆人将退色的藏青色袄襟垫于身下,坐在最高一层的石阶上。他带着木然的表情嘹望下雨的景象,且轻轻用手摩挲着右侧脸庞生出的酒疱。  作者写到,“仆人在等待降雨的停息”。而此刻即便降雨停息了,仆人亦无事可做。若是平常,他自该回到主人家中。可是现在,主人已于四五天前辞退了他。如前所述,当时的京都城里凋敝不堪,龈前这仆人被侍奉多年的主人辞退,也是京城凋敝的小小余波。所以,与其说“仆人在等待雨停”,不如说“困顿雨中的仆人无处投身,穷途末路”。且今日的天空景象,也大大影响了这平安朝仆人的sentimentalisme(心情)。起于申时的降雨仍无停息迹象。仆人此时感觉烦心的,乃是明日的生计。就是说,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总得想个办法才是呀。仆人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神情恍惚地倾听着朱雀大道没完没了的降雨声。  大雨笼罩着罗生门。雨声“哗哗”地由远及近,令人心烦。晚霞渐渐压低了天空。仰脸望去,罗生门斜刺里探出的屋檐,支撑着沉重、黯淡的阴云。  穷途末路中,只想要摆脱困厄。哪里还顾得上选择手段?挑三拣四,就只有等待饿死在墙边或路旁。或者被抬到罗生门上,像野狗一样地被人丢弃。  ……

书籍目录

序 言罗生门鼻子地狱变山药粥猴子手绢大石内藏助的一天黄粱梦英雄之器戏作三昧蜘蛛之丝基督徒之死枯野抄圣·克利斯朵夫传龙疑惑老k山鹬奇遇竹林中报恩记阿吟丝女纪事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点鬼簿玄鹤山房傻瓜的一生

编辑推荐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有“鬼才”之誉。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便将《罗生门》、《鼻子》译介到中国。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深受老一辈著名翻译家夏丐尊、夏衍、楼适夷等人的喜爱,他们都曾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本书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由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轰动全球,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十部影片之一”,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也因此更深入人心。

作者简介

《罗生门》讲述芥川的人生悲剧似在人意料之外,细思却亦在情理之中。孱弱的身体素质,抑郁多愁的性格,长期足不出户的书斋生活,现实中的种种无奈和磨难,都是芥川选择弃世的直接诱因。芥川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类似的话:上帝所爱者必短寿。这无疑是芥川的自况之言,他也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走向了生之尽头。是是非非,自有公论。其实,在最灿烂的时候坠落,未始不是一种轰轰烈烈的活法。芥川的作品,国内译介者甚多。本书精选了芥川的成名作《鼻子》、经典作品《地狱变》、《罗生门》、《山药粥》、《戏作三昧》、《枯野抄》、《竹林中》、《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傻瓜的一生》等篇,以《罗生门》为题,裒为一辑,由译界大家文洁若、高慧勤先生担纲主译,大致可以见出芥川一生创作的全貌。关于此点,读者诸君自会分析选择,无庸笔者饶舌。本书精选了芥川的成名作《鼻子》、经典作品《地狱变》、《罗生门》、《山药粥》、《戏作三味》、《枯野抄》、《竹林中》、《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傻瓜的一生》等篇,以《罗生门》为题,裒为一辑,由译界大家文洁若、高慧勤先生担纲主译,大致可以见出芥川一生创作的全貌。

图书封面


 罗生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水虎啊……btw 是 既 吧(这绝壁是职业病了。。。
  •     由于是短篇小说,所以只是坐车时看,不过是很好文章.
  •     还是以前的版本篇数多啊,现在的书除了找几个出名的都没有后来了
  •        【释迦牟尼在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佛眼自始至终目睹了这全部过程。犍陀多只图自己一人逃离地狱,他没有慈悲心,于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重新坠入地狱。从释迦牟尼的佛眼看来,那行为大概是太卑劣低贱了吧】
       神总是将所有的罪都让人类来担,然后用一种悲悯的表情在心底嘲弄着他们满身淤泥的狼狈,却不想究竟是谁将他们置于如此境地。睥睨着一切,将希望与绝望玩弄于鼓掌之间,所谓的「神」也不过是呈现出了一场「极乐世界」的幻觉来愚弄世人。人性固然卑(悲)劣。我想,神较之于人,更胜一筹。
  •     内容很不错,名著嘛,正版低价,好!
  •       这本是林少华翻译的芥川龙之介的选集。
      文章涉及《罗生门》、《鼻》、《手帕》、《地狱变》、《蛛丝》、《橘》、《舞会》、《密林中》、《矿车》、《阿富的贞操》、《一篇爱情小说》、《单相思》、《侏儒警语》
      每一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发人深省的那种。其中侏儒警语作为作者的语录,更是记录了他精神思想的变化。
      芥川是一个很擅长描写、发现人性之恶的作家,最后35岁的芥川死于自杀。
      文中的恶令我颤凛,令我惭愧,令我深省。
      从人总是从主观立场来解释事情(密林中),到人总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乃至命运(罗生门、阿富的贞操)。
      从旁观者嘲笑他人时微妙的利己主义(鼻),到舆论造就善恶的悲剧事实(地狱变)
      从文化碰撞造成的怀疑主义(手帕),到新时代日本人精神上的空虚与迷失(舞会)
      从小人物命运的悲哀(蛛丝),到贫穷不代表下贱的难得闪光(橘)
      从少年人轻狂放荡早晚要受尽苦头(矿车),到个人至上的恍惚爱情(单相思、一篇爱情小说)
      
      用译者的话来说,《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这几篇文章中,我最喜欢、感触最深的是《矿车》一文,也许是因为心性的相符,我感觉这是对我的一种提示与惊醒:少年人总是小看外面的世界,无论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都需要自己在30岁,40岁,甚至很久很久以后付出代价,代价是什么呢?终归是一种痛苦,是一种失去……
      
      从芥川在侏儒警语中表现出的的世界观可以看出,芥川并不是一个擅长释放压力的人,芥川认为人性的恶的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由此看来,准许自己为人确实是幸福的必备条件:虽然人性有诸多不足,但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是作为进化到这个程度的人类的共有的问题。倘若不准许自己为人,那么自杀终将是“最有勇气的”终结之路了。
      
      最近我常常在想,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期、抑郁症、焦虑症等等,会不会是人类的一场社会性的进化:为了适应新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模式而作出的应激性调整。毕竟我们的社会、科技进化至如今这种形式,我们的身体、大脑、激素、神经冲动、反射大都还停留在北京猿人的时代。
  •       在生存面前,人们轻易的撕下了道德的面具,露出了丑陋的肉体。
      “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含有“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意思,因此,芥川把故事发生地设在罗生门是有深意的。(黑泽明改编自芥川的另一部短篇《密林中》的电影也取名为《罗生门》,并将以在罗生门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也是有这样的考虑的。不同的是,芥川的罗生门最后打开的是地狱之门,而黑泽明的影片最后,人间之门却并没有完全的关上)在罗生门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仆人,面临着一场人性的考验,可惜的是,仆人最后推开了地狱的门。
      一开始,在衰败不堪的京都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的仆人,面临饿死和为盗的抉择的时候他还缺乏“勇气”,芥川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如何获得这一“勇气”的过程。给他这个勇气的是一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当他看到老太婆的这一行径的时候,感到憎恶,认为“在这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一事即足以构成不可饶恕的恶”,同时他对“所有的恶的反感正在一分一秒的加剧”,这时候为他打开的是通往人间的大门,与其像老太婆那样做,“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那么是什么使他在短短的时间内从人间滑入地狱的呢?老太婆的一席话使他如梦初醒,从她的口中可以知道,被她拔去头发的死去的女人,生前将蛇干冒充鱼干贩卖之事和她拔死尸头发一样是可憎的,但是又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若不然就只有饿死”。听罢老太婆的话,仆人将“饿死”之念“逐出意识之外”,获得了先前在门下所缺少的“勇气”,最终道德跟他一起,消失在黑洞洞的夜中。
      就饿死和为盗的选择而言,我们对仆人不能过多的指责,毕竟当个体的生存受到威胁之时,道德是不会给他带来一片面包的。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是佛陀,毕竟能够舍身喂虎只有后世的佛祖。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群体的秩序,使之可以良好的运行,良好的秩序是群居动物得以存续的前提。所以,当一个人面临死亡而抛弃道德,我们不必过分苛责。
      敏感聪慧的芥川当然不会不知晓这个道理,他的《罗生门》更主要的是要揭露人性本恶,揭露人的自私,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择手段的阴暗面。芥川之所以要将仆人置于这样一种选择当中,为的是彻底剥掉道德的外衣,使我们不得不直视赤裸的人性,并用他犀利的笔锋鞭笞人性,在我们的灵魂上留下永不消退的笞痕。芥川以他敏感的心感知人性,用他锐利的眼睛洞察人性,在罗生门下,他把我们赤裸的人性放在舞台中央,使之暴露在聚光灯下,使我们逃无可逃。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我不想深入的探讨,而且这也不是我能力所能及的,我只想简单地说下我对人性的一些看法。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动物,动物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无法摆脱的。而人的社会性则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就像硬币的两面,是相伴而生的,任何一面都不可能完全从我们的身上消除。而就人性善恶而言,我们通俗所说的人性之恶是动物性的体现,善是社会性的一面。但是,善恶对于动物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你不能去谴责一只偷食的狗是不道德的,所谓的道德对它们来说远不如一根骨头来得有意义。对自然界的动物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生存。因此,当仆人被置于“生死抉择”(虽然不为盗并不是明天就会饿死,但是在当时京都破败的环境下,死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不知道哪一天他就会成为罗生门上那堆死尸中的一具)的时候,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存的现实最终使他的硬币从善转向了恶,他最后的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芥川的《罗生门》秉持了他一贯的对人性的悲观,他执着于人性的阴暗面,但阴暗终归是光明的投影。
      
  •        这书是我第一次读芥川。刚上大学,怀着“作为文科学生应该积累文学素养”的想法在图书馆里翻到的(我一直不明白“罗生门”是何义),加之学校里林少华的译本非常全,觉得不应该浪费有关的日本文学资源。
       也许是因为开始的心情总是比较认真和平静,我觉得自己对芥川的理解要好过对以往读过的日本作家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好过对以往读过的所有作家的理解。
       没错,我对芥川,简直是一见钟情式的喜欢。
       这显然说明我并不是一个好人。因为芥川喜欢写人性的恶,而我却常常在读书的过程中觉得感同身受,比如《鼻》里写到的由同情到敌意的转变。
       《地狱变》现在想起依然触目惊心。打眼一看,他的文字是简单典雅的,却把这个故事写得阴暗可怖——在我看来甚至有些肮脏。他笔下的,就是人间地狱一瞥。
       我喜欢芥川,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写的爱情故事(没办法,风花雪月是病得治╮( ̄▽ ̄")╭),是我看过最好的。那些形形色色,看似古怪,没有结局,惊鸿一瞥,不能长久的爱情故事里的好多人物(大约也就是芥川本人,我希望?)的爱情观(比如《单相思》里那种遥远的迷恋),我都带着欣赏认同。《一篇爱情小说——或“爱情至上”》是挺神奇的一篇,由此我胡乱猜测,芥川大概不是个相信(长久的)爱情的人。
       最后是最有名的《罗生门》,但我依然没有看明白Σ(OAO”……
  •     日本的小说总是既简短又繁复,看起来十分费劲。这一本短篇集耗了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罗生门这一小短片值得咀嚼,手帕同样也是。
  •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总是冷冷的,前后简练的语境里,暗含嘲讽。
      “奈良岛是人,不是猴子!”
      在《猴子》一篇里,“我”最终是这样认为的。
      人性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人,也许我们也喜欢享乐,也有欲望,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悲悯,不是吗?文明是应该深入灵魂的。礼仪和教条是形于外的,如果缺失了人性,缺失了悲悯的情怀,那么,毫无疑问的,这种人与我们几万年前茹毛饮血的祖先从根本上来说毫无差别。
  •     水虎就是河童那篇, 看得仔細的緣故么(騙一下我啊
  •       芥川是游走于地狱与人间的一把冰刃。作为读者的你即使穿的体面,包裹的严密,他锋利如炬的目光亦能穿透你的身体,直刺心灵底层的猥琐。我们只是充满恐怖情结的站在他的对面,又想看见他又不敢与之对视。推荐《侏儒警语》
  •         读的是林少华笔下译出的《罗生门》,我不敢说,这是翻译的最好的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但绝对是最好之一。全书没有一点点译文所惯有的通病,没有体现出一点点的词不达意和晦涩难懂,就好像是中国人自己写出来的一样。这样的译文作品不仅仅是有助于芥川龙之介作品在中国的传扬,更是翻译人对自己以及对作品的尊重。通书发人深省却又简单好读,兴许也是和芥川龙之介本身就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底蕴有关。
        我一边读,一遍诧异于芥川龙之介的文笔,大幅的中国古典诗词,以及欧洲戏剧小说典故的运用,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向来,我是喜读长篇以及中篇小说的,因为读书速度快,短篇小说于我而言很难轻易带入剧情,短短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的时间,我是无法走进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的。但是芥川龙之介却不一样,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而故事氛围的塑造又颇为诡异紧张,是那种真正地,你看了开头却无法猜到结尾的小说,因而一旦展开阅读,就很难分神。人性的丑恶在他的笔尖挥洒自如,几乎每读完一个故事,我的思维都会被重重的敲击一下,在读到《地狱变》良秀女儿之死,良秀猴纵身跃入火海的时候,我的眼泪刷的一下汹涌而出,几乎是毫无预兆的。这样的紧凑节奏、这样的故事发展以及人物设定,真的是在一般作品中很难看到的。
        在“序”中,林少华写到,芥川龙之介本人死于自杀,是活脱脱的良秀现实版。他们同样痴迷于艺术领域的造诣,以不同的创作形式表达同样的思想觉悟,在极丑恶、大悲痛中同样给旁人带去感官上的极美享受,在不断追求中也不断领悟生命的价值。
        放眼望去,在文学艺术领域,古今中外,这几乎是大多数艺术家对于生命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在旁人眼中,他们精神分裂、敏感脆弱、忧郁自闭,尽管性格上有缺陷却在文艺领域极尽展现耀眼天赋。他们总是能看到我们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触及到我们常人所想象不到的感受,而这个丑恶、纷乱、复杂的世界也总是令人心力交瘁,甚至于心灰意冷。
        他们寄愁闷于书文,委矛盾于画作;他们一直想改变些什么,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他们想闭眼不看一切,却只能凄然地明白自己的思维永远不止;他们......是超前的一代,也是醒悟的一代,更是我们做不到的一代。
  •     极致,近于病态地。
  •        《罗生门》这篇小说布置了一个虚构的场景,把人放进生死抉择当中,揭示了人性恶的必然性。在生与死的重要关头,要活命还是要清白,有时候,很多选择都是被逼无奈,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自己过得好,有何不可?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能会令人鄙视,但是确实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就像第三者,漂亮女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会有很多方法,被包养当然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作为独立的个人来说,怎么达到自己目的,每个人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力,任何人不得干涉,这就是人权。当然你可以唾弃,你可以不耻,但是你必须承认,这是人家的自由。用美貌换取物质,这也不算不劳而获,而且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与你无关。男人唾弃,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女人唾弃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老公太有这种能力。
       虽然有时候人性恶并不道德,但是只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罗生门》的成功在于它所表现的明显的“象征”心理。每个人可能都是作恶者,每个人也都可能是受害者。芥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去作为小说中人物的评判者出现,而是努力地将人的本来面目(特别是人的内心的善和恶)进行表现。让人在阅读中反思人性,反思自我。
  •     喜欢鲁迅译的。不记得是不是这本了。
  •       看了芥川的一篇《竹林里》,忙不迭地去看了黑泽明改编的电影《罗生门》,为的就是看看大导演如何演绎这篇短小而深遂的小说。
      
      一出戏里,舞台就是那仿佛被劈去了半边的“罗生门”,借着三个萍水相逢的人讲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谋杀案。看到武士借尸还魂口述自己死亡的“真相”时,拉了拉进度条,发现才过了一半多些,不禁莞尔,猜到我们的大导演一定准备自己补上个完美真相,于是停下来想了想何种结局才能既满足小说本意,即三人都自圆其说,隐含的都是在真相中的各取所需。看到后边,发现倒也能猜中一二,比方说,武士既然说自己是被抛弃后悲愤自杀,那么实际上或许是不仁不义、狼狈被害;多襄丸自称是在大义凛然地与武士决斗中将他杀死,那么实际上或许是暗放毒箭、不得不杀;女人说她是双重被辱、精神错乱,那么实际上或许是本来就不怀好意、草随风动。
      
      大导演当然是自有其高明之处,设计出的“真相”自然能够呈现出三人的心怀鬼胎,而且还留了一把匕首,把樵人也卷了进来。不过,即便这个真相再怎么真相,我始终不认为这是好的电影。毕竟这不是影评,那么电影的设计与小说的艺术当然是要分开来谈。电影嘛,喂饱看者的胃口,使得大众拍手叫好,或许更为重要。但是芥川之为芥川,妙就妙在他的留白。
      
      海明威说,艺术家呈现的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竹林里》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在于看似“不会撒谎”的死人也撒了谎,真相亟待展露的一刻故事就收了尾,留下的猜想与揣测,直让人脊背发凉。日本文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平淡与吊诡,更奇妙的是淡淡的吊诡与诡异的平淡。这种“门后有人”的体感,一旦说破便沦为庸常之物。同样的,《罗生门》这篇小说里,如果家丁剥了老妇人的衣服后就此结束那也将平平淡淡收尾。唯有那妇人赤身裸体,披着散乱的白发从死人堆里站起来走去的那一场景,才是本文最精妙的一处。那种嫌恶与绝望的情绪让人窒息。至于芥川的成名作《鼻子》,妙处也是在于留白。如果在禅师对于短鼻的苦恼中就此结束全文,或是接下去没完没了地叙述长鼻复生的结局,那么又将沦为俗物。只有这一笔,禅师倏忽发现鼻子长长了五六寸,还在兴头上,作了结尾,才让人尤其感受到禅师那种受世俗之物牵制的悲哀。其实往下想,是不是长长了就没有了嘲笑呢?长鼻子的失而复得会不会招来另一种愚弄呢?不得而知。
      
      小说,说到底就是戏与画。戏是动态的冲突,画是静态的描摹。而所谓戏作三昧,第三重的是留白中那种无尽的冲突。
  •     看了第一篇,后面的翻过
  •     私以为大公的举动,缘故只是“上位者都是抖S”而已,猫玩耗子。至于悬疑,其实是属于文章之小道的,而行文的张力亦非仅悬疑可以体现。换言之,“悬疑”即为意义吗?月下的情节画面着实明艳,残酷的美感,且人情不存,猴子的小温情为一笔对比。丰满一笔,无可厚非。文末猜想,也不过是为了符合讲述者身份,很自然的。
    此外私以为《地狱变》是描写抗争、挣扎的主题,一个人,面对不可抗的意志、不公甚至没有任何道理的待遇时,所爆发出的壮烈的挣扎,且不以表面的“反抗”为举措内容时,他表现出的则是令人敬畏的庄严。将禁锢、残忍世间的苦难,表现为无处不充斥着的烈火,上升为美学意义,而画师的灵魂在此倾注。我读时,是脊骨发寒而被感动的。
    芥川先生也是我爱的。
    ps林少华最讨厌了,删我雪国,颇有语文课本叶渭渠的风范。
  •     今天我们学院哲学系出身的教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我还和同座说起了你
  •       1.《罗生门》
       罗生门在日语中,指的是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在小说里,当仆人爬上罗生门的楼梯时,不论他后来有没有当强盗,都隐喻了他放低善念,从人间踏入地狱。当仆人手握短刀,逼问老妇时,一种站在道德高位上的骄傲感油然而生,他成了老妇的审判官,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我们每个人都憎恶,但我们也和仆人一样,无法摆脱恶的行径,还自以为自己所做的是正义的、是善的。
      
      2.《手帕》
       东方民族讲究含蓄、忍耐,尤其是大和民族。走在日本的街道上,都能时时刻刻感到日本人那种过分讲礼貌的偏执。有时候,人的天性被礼仪所束缚后,反而更像一种“做派”。《手帕》里讲的就是日本这种国民性,如果礼仪已经严苛到了就连失去至亲,都不能大声宣泄的地步,未免也太过残酷。
      
      3.《地狱变》
       已有许多评论关注的是良秀对艺术那疯狂的追究,但我却更关注”老殿下“这个角色。书中说老殿下试图XX良秀女儿,尽管“我”不断开脱,但这种欲盖弥彰的写法,反而更坐实了这个罪名。一个人前至高无上的老人,与一个私下里猥琐苟且的老男人,赤裸裸的讽刺。
      
      4.《蛛丝》
       善恶之分,就如蛛丝般细微,不引人注意。我们如何定义善恶,往往取决于我们所站的立场。与《罗生门》一样,人在走投无路之时,善恶之间的蛛丝很容易就断掉。像佛祖那样,轻易的掐掉蛛丝又如何,他不过是隔岸观火的局外人,又何以资格掐掉蛛丝呢。他的行为,就好像现在网上常见的暴民政治、媒介审判,不过是以己之长,度几之短而已。
      
      5.《密林中》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其实是改自这篇文章,因为罗生门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指的是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密林中》其实就是探讨的,我们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在讲述任何一件事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带上自己的框架,对他进行添油加醋。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想获取听者的支持,有时候,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学会面对自己,真实的自己,是人生最难修的一堂课,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        我在屋内码字,屋外雪花飞扬。
       芥氏小说本质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形式上个人觉得介乎欧亨利与莫泊桑之间。像是拿了西油的画笔来作写意山水,让人耳目一新。细腻是细腻,不过点不出那寥寥几笔延伸至天边的诗意遐想。总觉意犹未尽。嗯
       《罗生门》一文中最妙的是鲜有仆人的心理描写,不过让读者读来揪心。恰如王国维先生说的那句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环境描写来衬托心情之瞬息变幻。妙。与其说是人的罪恶不可避免,还不如说是仆人的良知未被点醒。《鼻》跟《地狱变》虽然是那种读到一半就能猜到结局的风格,不过你还是会忍不住读下去。描写的极细腻,不过因为太天马行空,往往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最喜欢的还是《手帕》一文。文中东西文化的冲突在不经意中展开,结尾那段引文让整个文章上了个台阶。眼见(日本)传统文化之式微,却无可奈何。读到后来几篇就感觉味道差了一些。正好雪花飘落,就出门赏雪去了。
       特别要提林少华先生的译本。芥川龙之介要表达的东西基本都表达出来了。行文行云流水没有因为译本的缘故被打断。曾有幸听过林先生的讲座。他和王向远老师的讲座风格真是深得我心。他们两位都是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同时对日本研究又很深。这个路子永远是对的,这恰如日本文学起源的方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东西。
       读《罗生门》恰如嗅一朵樱花。刚嗅到其中三味,它便迫不及待不可言说的纷纷落下。让哲学思考沉淀在死亡的下面。武士道,末日笔调。
       好了,我要出去看雪了。Bye bye
  •       我原先一直没有搞清楚小说罗生门和电影罗生门的关系?其实,《密林中》才是黑泽明改编成电影剧本《罗生门》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原著主体,故事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于扑朔迷离之中凸现人性的机微、人的无可信赖和无可救药。手法新颖,寓意深刻,虚实相生,玄机四伏。同时,电影里糅合了小说《罗生门》中在罗生门下躲雨的情节,引发了大家对话题的讨论。
      
      “罗生门”出自日本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的一篇。“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即外城)”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诞生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该词因而拥有“生死徘徊”的意味。
      
      到了现代,“罗生门”的词义进一步延伸。“罗生门”演化成指“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同时又都无法拿出第三方的公证有力的证据,结果使得事实真相始终不为人知,事实结果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事件或状态,如“罗生门事件”。
      
      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那是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甚至是对自己撒谎。
  •     人性的剖析,每看完一小段都要舒口气才能再看,,,,
  •       罗生门
      
      如果,只有这样——以死,别人别物甚至本心之死才能活着,是不是就别无选择?
      或者是这选择的倾向性太过明显,也就称不上是“选择”?
      
      那么,这样活着就意味着不死了吗?
      会不会事过境迁之后,总感觉身体里某部分是空缺的、死寂的?或者什么都感觉不到,那不也是某一部分在消亡么?
      
      在这罗生门里,死去的是人的身体,然而生的欲念却永不得安息,甚至模糊了生死的界限,生者死去,死者永恒。
      
      鼻
      
      人的内心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无疑,没有人不同情他人的不幸。可是,一旦对方好歹从不幸中挣脱出来,却又因而产生若有所失的怅惘。说得夸张一点,甚至出现一种想使之重新陷入不幸的心理。于是,不觉之间开始对其怀有某种敌意,尽管是消极的敌意。
      生活不易,我们的幸福感竟如此脆弱?
      或许是因了这幸福感来自于一种优越感吧。
      无可厚非却又让人悲痛不已。
      可是,内供,你既察觉出了这些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又何必让自己陷入又一场更大的笑话之中呢?”这样一来,肯定再无人发笑了“?!笑话!
      但如果我是你,我不确定自己能做得更好。自尊心强烈而又脆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潇洒的说、不羁的活,接受自我,向全世界宣告:I don't care.果真如此,又何必宣告呢?
      
      手帕
      
      “双重演技”究竟是情到深处的不由自主还是身心分离的表现手法?
      不辨真假,先生守着的还是那盏岐阜灯笼。
      
      地狱变
      
      你说良秀无情,为女儿数次冒犯老殿下,为画作而独自流泪,终了,自缢告别。
      你说老殿下仁厚,偏要让为父的亲手杀死女儿,若良秀是那把人头落地的刀,老殿下便是刽子手。
      我不否认良秀的偏执,老殿下也自然是没有狠心何来寡人,不敢苛求,只是难掩悲哀。
      只有经历过地狱才能有这般杰作?血债只能血偿?和平只能以战争来换取?是这样吗?
      
      蛛丝
      
      一丝善念换来逃离死亡深渊的通道,佛祖是太过自信蛛丝的坚韧还是小觑了人心之复杂,所谓佛渡有缘人,原来如此。极乐从清晨到中午,芳香不变,地狱却是从死亡到死亡。
      
      橘
      
      “这是我才得以暂时忘却难以言喻的疲劳和倦怠,忘却费解的、低等的、无聊的人生。”那个小姑娘,我能拥抱你吗?
      这就是生活,琐碎繁杂中窥见的那美好使生活便也不再苦涩难堪,反而让人甘心沉溺。
      
      舞会
      
      也不但巴黎,哪里的舞会都一样。
      但在如烟年华里,我遇见的那个只是你,Julien Viaud.
      或许遇见的还是那时的自己,念念不忘终成伤。
      
      密林中
      
      我不知道真相如何,只能感叹真心难见了。
      或许自以为的真相也只是片面的、甚至幻象。
      多襄丸说,我用的是腰刀,你们用的是权力、金钱,甚至只是随便一个借口便取了人命。血固然不流,人也活得神气活现,但同样是杀。而罪孽轻重,说不清到底谁更严重,只是彼此彼此。
      
      矿车
      
      一心想要跑出去,最终还是要回家。
      不论去路还是回路,奔跑的姿态刻在心里。
      
      阿富的贞操
      
      我只想说一声:去你的贞操
      不必感叹新公如何圣贤,也无需置疑阿富的贞操。
      不得不承认,我总会在不经意间站在”第二性“立场上。
      
      一篇爱情小说
      
      红玫瑰与白玫瑰,得不到的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只是,不知不觉间你迷恋的不再是那个他或她,只是不肯放手的执念。
      
      单相思
      
      就当发一场神经好了!我不解。
      
      芥川,你说人生近乎严重缺页的书。很难称其为一部,却仅此一部,这或许是对你最好的注解。
      有人说,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表现。而我总觉得选择”死“的人是如此不负责任的懦夫,在他们心里,置亲人何顾?这样的狠心,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不是也是勇敢?对史铁生而已,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你说想死什么时候都死得成嘛,所以你试给自己看,试给世人看!
      小小的一颗心里埋着全世界,最理性的人因为理性的无力感而更为感性,也正因为如此感性才用理性来武装,所谓的厌世,只是出于一个敏感、近乎神经质敏感的人对生命纯粹而强烈的热爱。我不知道恋情是不是强于死,可与死相比,对死的激情哪个更强有力么?
      我辨不清善恶,你模糊了生死。
  •        不久之前从外地回家,在柜子里发现了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看到是2006年6.27购买的。算是已经很久了吧,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高二的时候!
       还记得当时是期末考试准备的最后一个星期,大家都抽时间复习备考,而我却抽时间看这本短篇小说集,重头到尾,看的津津有味。 其实我并非一个有耐心的人,起码在高中时没有太大耐心的人,我竟然慢慢的抽了三天的课余时间把它看完了。最后我期末考试由于没有认真准备考的一般般,其实我没有遗憾,不后悔把时间花在看这本书上面的。
       我很喜欢芥川龙之介的写作风格,和他在自我嘲讽中表达的对当时社会的不些许不满和批判,拷问人性。
       《罗生门》《鼻子》《傻瓜一生》《河童》等都是我时隔多年仍记忆尤新的文章。真的很深刻,具体的内容我也不多说,看过的人都知道。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
  •       《地狱变》,文字描写非常的生动,一个绘画艺术家的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侏儒的话》,虽曰侏儒,其言甚高,认为卢梭的《忏悔录》不够坦诚,叔本华是厌世主义者,不敢自杀面对死亡。还有其它的一些观点,有很独特的见解。
      
  •     戏作三昧道尽作家人生萧索孤寂和无力之感。然则生要有生的意味。无论自己的努力多么不受人理解和微不足道,既然还活着,就要忍耐凡此种种,止息不平之意,用尽力气继续创作下去!这是神明的指示,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        《罗生门》是我读的第一本芥川龙之介的书,抱着好奇地心态在读,前面的小故事描写的生动有趣,后面的小警语更是很有哲理。因为自己的文学修养实在不高,读起来有点费力。会要回看几遍才能明白。心想如果有个人能帮着讲解下应该会理解的比较透彻。哈哈~但是能看出来作者的三观很平等,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庸。看待事物应该抱着这样的两面性。
       总之是一本好书。
  •       
      《罗生门》、《密林中》自是经典自不必说了。
      我喜欢《罗生门》描述的场景,亦倾心于《密林中》的那种表达方式。较“福尔摩斯”、“柯南”之类的为悬疑而悬疑的悬疑,我更爱芥川龙之介的为了表达及铺垫思考空间而悬疑的悬疑,两者相较,着实后者读得更爽。
      
      当然《蛛丝》、《阿富的贞操》亦颇令人印象深刻,
      可是《地狱变》我却不懂了!
      文中,为何要有“猴子想第一人称求救,而良秀之女慌乱出现”的情节。当然如此设置亦无妨,只稍稍使得作品平庸些许罢了。可是文末又出现“老殿下为惩罚良秀而烧其女儿”这样的猜想,如此设置,不是过于明确地表示要导向读者去猜测为什么老殿下要择其女儿作为牺牲者。
      要我说,这两段皆可去掉,这样可使得文章的悬疑性更深一层,才有《罗生门》的那种气势。
      
      以前笔者总说摄影要严肃,读书要严肃,作文要严肃。于是,画面过于杂乱不可以,语言晦涩是好事,文字太口语不成文,bulabulabula的一大堆。受芥川影响,现在我却觉得这堆都是狗屁,表达着实杜绝绝对的直接,且尽量深刻。
      是吧!总要有一些人是在祈祷的侏儒,——笔者便是。
      芥川也说了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碎之事。即使他刚出而立之年便在烟中自殆,反正,我是爱着这个男人的。
  •     鱼啊。
  •     喜欢里面的地狱变, 莽丛中。 有部分短篇,自己也看不懂。还是别装B 看些自己能够通俗易懂书。
  •     (家)芥川才是日本文学的最高峰,川端三岛大江什么都弱爆了
  •     太过承重或是夹杂过多历史,一向不是自己的口味. 一切也都是不敢恭维不置评价
  •        这本书为力荐,原因在于作者很形象地把人性恶和善的一面结合事件一起表现了出来,芥川龙之介的敏感,神秘主义和完美主义加上对人的解读,形成了他固有的价值观。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而我认为人性的坐标是向善的,无关于人的年龄,也无关与时代。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时,就会体会到某种快感,一种被需要的快感,一种强烈的存在感,何尝不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呢。但是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这种快感就不能过于赤裸裸,某个程度上不仅需要被包装,而且还要被保护,就像是罗生门上的那个老太,念念叨叨的给自己暗示,刻刻让自己处于文明的底层,以便释放自身的否定让其融于底层中来获取行为的动力。无论哪种文化作为背景的文明,处处都有这样,甚至可以到篡改记忆的地步,诽谤名人和富商各种各样的谣言,真真假假实在是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有一点,面对扑朔迷离的真相,不管自身是处于哪方,能做的事只有一个持续自我暗示下去。
       当然,人性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作者细腻的情感是真正发现美的动力。《橘》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女孩那些惹人厌的动作却被那三个橘子给剥离了,这种场景很容易想到宫崎骏的动画,这是一种面向全年龄的,全家庭的,充满生命活力和积极动力,导演是通过声音和画面的饱和感来表达,而作者的描写充斥着这种画面感,带来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
       米卢带中国足球的时候总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无论做什么,那个80%保有的态度也许是最佳状态。人性中的善恶,不必仔仔追究,无论是自身还是他人,一个去认识的态度也许就够了,毕竟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形成一种形态未必是一个因素造成的,多方面的要素和触发点是必须的,纠结于一个点很可能会迷失。
  •     读芥川龙之介,开始惧怕孤独。
  •        想来这算是我在大学时借的第一本书,两年间算是少有的几本断断续续反复阅读过多次的书。很难说他没有对我产生过根本的影响。因此依然用表达是幸福的作为借口。写些浅薄的见解。也算是自己对两年间想法变化的回顾。言归正传。
      
      最明智的生活方式是既蔑视一个时代的风尚,而在生活中又丝毫不违背它。——《水虎》
      
       诚然这个时代的风尚是什么呢?我想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这个时代的风尚,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时代的每种生活方式都是这个世界的风尚。每一个人都是背负苦难负重前行的,无论其节制还是放荡,没有谁能裁判一种生活,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享受着温暖自身身骨的阳光,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幸福的人,因此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的永恒。所以加缪会说“一个人只要生活过一天,那么即使要他在监狱里度过一百年也不是难事”。这个世界从来也没有更好或者更坏过,它其实一直都只是这个样子罢了。
      
       那么这一切生活的目的在于什么?我唯一相信的一件事情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完善,建设,破坏,或者形容一切行动和想法的任何词汇,其目的都在迫切的“加速”人类自身的灭亡,因为出生即要求灭亡。时代的进步正是在于对这一切的加速作用。可以反问那么这一段活着的旅程又是为了什么呢?既然都要灭亡还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活着的这段旅程(姑且我们称作人生)都只是为了遗忘人类自身的愚蠢和无知,因为自己竟然下贱的要求了出生。
      
       所以加缪说“只有一种有效的行动,那就是彻底的改变人类和大地,而人类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然而必须做得仿佛如此”。生活只是一种关于其形式的追赶,而又永远找不到其形式的运动。归根结蒂,人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却可以把它说的井井有条,甚至还可以总结出规律,分析方法,艺术表现形式呢。我如上所说的每一句和如下所写的每一句莫不是如此表现了自己的浅薄无知,像我这样以自己去衡量世界和他人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连我自己都难以启齿呢。
      
       所以说重要的并不是解释世界,更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仿佛”改变了世界。因此我蔑视每一种生活方式,包括我现在过的和我努力去想要过的生活,当然对自身厌恶并不妨碍我迫切的愿意去明智的生活。
      
      除去我们的某些差异,我们大抵都是按照自己的欲求对种种真相加以涂改的。因此,为了使人生幸福,需要热爱琐事。 ——《侏儒的话》
      
       人们对一切人和生活方式都腻的快,为了排遣对无聊的恐惧,常常需要马不停蹄的寻找一种真理和生活方式。当然这时人们以为自己似乎是懂得生活的。不过人生有时是复杂的,为了使复杂的生活看起来容易理解,只有一种方法“暴力”。
      
       庆幸的是人们还是有面对无聊的恐惧的方法。恐惧只是一切虚伪的必然后果,所以说虚伪和自欺是人类生存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吃饭,睡觉,和拉屎呢。我们的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呢“一切社交都理所当然的需要虚伪,我们都或多或少对我们亲密的朋友家人有些憎恶和轻蔑。但是憎恶在利害关系面前也会收起锋锐,并且轻蔑日益使人恬然的倾吐虚伪”。
      
       至于恒久而又有恩赐的爱,自然之美,苦难的怜悯,荒谬的活着等等理由,只要人们虚心加以修饰和耐心的辩白,想要找到无数个眼含泪水和感动的借口难度基本上是没有的。
      
      只要是和人说着话谎言就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了。——《戏作三昧》
      
       一个浪漫主义者如果活过了三十岁,那么他基本上会成为一个保守的中产阶级。这句话有九成是对的。人们总是要在未来去感叹现在的自己,就像习惯了从现在嘲笑过去的自己。其实并不需要为这一切感到后悔遗憾和羞耻,更不需要回忆庆幸和自豪。因为两者都是错的。存在即合理,唯一不合理的是存在本身。因此,所有生之物都配遭受毁灭。无论是垮掉一代,迷惘一代,奋斗一代,他们或者今宵有酒今宵醉,或者节制自身期待明天,心中都暗含着此刻或彼时即会永恒的憧憬。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认为自己知道的生活的意义还能让生活过的仿佛活着就好了。不过有时为了意义总不免要跳出来批判周围两句制造点喧嚣以供自娱只用,似乎是解释了我透过门孔看到了自己这一存在主义想法。就连王尔德也说“在这个世界上丑人和笨人的日子最好过,他们可以张大嘴逍逍遥遥的作壁上观”。
      
       于是那究竟要怎么个活法呢?每一种你想选择和不想选择的生活都是值得过的?加缪说“我们都在期待明天,可我们本该拒绝它的”,然而人并没有选择,包括说一句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要是人有自由,我必须说我们都是上帝。我想人嘛以一种虚幻的美的徒劳活着就是所有的生活方式了嘛。也不是没有振奋人心的模式,只要借鉴一下歌德和富兰克林之的明智之举,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两条建议。唯有为自由和生活付出者才应该每天获得他们。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取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只不过始终有如尹吾歌词般的情景总是难以避免“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说好了不会流的泪,就在转身的那一刻悄悄地涌上了眼眶”看吧,连选择本能的权利都没有了。这或者也可以让我一厢情愿的把它归为芥川先生自杀的原因呢。
      
      
      睡眠比死更快乐,无疑至少是容易的。 ——《某傻子的一生》
      
       相比Cobain ,IanCurtis ,nick drake,海子,叶赛宁等一系列小年轻单纯为了体验意义的果决,不同于三岛,太宰治,普拉斯,马雅可夫斯基等作秀的心理需要,优于茨维塔郁娃,伍尔夫,川端,海明威,顾城等不堪一击的懦弱。芥川先生的自我了断方法无疑升华了我对其的盲目崇拜,四封为自己垫上辩白的遗书,处理好财产关系,归还借物,鼓励儿子们要在生活中战斗等,无疑体现了一生都遵循的最明智的生活方式。 以给这个美好的人类社会丝毫不带来麻烦,不影响友人家人的继续生活的美好祝福。用卡夫卡的评价作为结语再合适不过了“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庸碌而无聊的人生。——《橘子》
      
       我只是个只要身穿彩衣,献筋斗之戏,享受升平之世就知足常乐的侏儒,祈愿让我如愿以偿。
      祈愿不要让我穷得一粒米也没有,祈愿不要让我富得连熊掌都吃腻了,祈愿不要让采桑农妇都讨厌我,祈愿也不要让后宫美女都垂青于我。祈愿不要让我般的愚昧到莜麦不分,祈愿不要让我聪明到明察星象。
      
      我是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这美好日子就知足常乐的小丑。
      
      ——侏儒的话
      
      修道院上空的乌云越聚越厚,夜幕渐垂,慢慢笼罩了那些歌颂亡魂善德的大石板。假如此刻有人要我写一本一百页论道德的书,将有九十九页是空白的,而在最后一页,我将这么写着:我只承认一种责任,除此无他,那就是爱。 ——阿爾貝加繆
      
      
      透过行文不难发现我至少自欺加缪先生和芥川先生为我的良师益友,那么我也祈愿如加缪般活着如芥川般死去,祈愿不要让我如愿。
  •     喜欢芥川龙之介的文风
  •     短篇小说集子,看的太早,完全不懂。
  •       扉页上的日期是2008年10月。不知不觉已经整整4年。那时看这本书的心境早已记不清,只记得那时最喜欢的篇目是《蛛丝》。
      那时正面临高考,自己的经历加之《蛛丝》的表达,得出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动物的结论,也包括自己在内。时至今日,这结论已深深根植于心,成为了习惯性的信条,不用刻意去思考,而是信手拈来。没有人,不值得这样的前缀已是最常用的说服自己话语。那时的我不知道前路在何方,明明了解生存无非就是做什么,怎么做这两个论题,但是连目标都显得灰暗。
      现在回头看那段时光,曾经以为是可笑的伪颓废。四年的时间,原本是该成长的,在遇到某些人某些事后,再来看现在的自己,不仅没有成长,甚是后退了些许。
      断断续续的将《罗生门》的所有篇目再看了一遍。《鼻》的故事和段落围绕在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内供因为鼻子的惶惶不安,鼻长五六寸时,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待无法解决时又是想尽各种办法使自己心安;鼻子与常人无异时,又觉别人因为若有所失的怅惘而嘲笑得更甚。
      《鼻》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内心存在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无疑,没有人不同情他人的不幸。可是,一旦对方好歹从不幸中挣脱出来,却又因此产生若有所失的怅惘。说得夸张一点,甚至出现一种想使之重新陷入不幸的心理。于是,不觉之间开始对其怀有某种敌意,尽管是消极的敌意。
      仔细想想,的确也是这样。在人性的天平上,同是凡人的各位永远无法让之平衡。很多东西丑陋的外泄着,被我们所不齿,但自己又何尝不是拥有这些丑陋,无法逃脱这些丑陋的束缚。
      而关于内供,鼻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文章的最后只是用内供的心理——“这样一来,肯定再无人发笑了”作为结束。我想倘若再继续写下去,内供本身也无非是在各种不安中徘徊。长了怕人嘲笑,短了怕人嘲笑,怎么做都是会被人嘲笑。看到这里,是否也会有人与我一样,指责内供的软弱,指责他为何总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但是一旦将自己剖析一下,便可以清楚的发现自己何尝不是也是这样。很难有人会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所有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经历了许多以后,种种的叛逆最后沦为习惯性的如履薄冰,习惯性的整日惴惴不安,习惯到不自知有这种惶恐与忧虑。
      无法排除,因为这就是人的本身属性。如若说我们都活在一个丑陋且被诅咒的世界当中,毋宁说是人类创造了一个丑陋且被诅咒的世界。再憎恨这个世界的同时,无非是在憎恨自己。
      喜欢芥川,本是因为喜欢他不是像那些电影和某些书本一样,创造的只是一个美好与浪漫的环境将人类包围在其中,又或者说是创造了一个无法企及的梦境,让人类在虚幻中晃荡至余生。而现在看来,他不过是在书写事实。并非是他观察细微的去发现了什么真理,而是他希望将人类从种种虚幻中拖出来面对现实。只是在最后,他发现自己也并非是救世主,因为连他也逃不出人性的丑恶。
  •     对每篇小说中扭曲的小人物的脸的刻画印象深刻。还有遗稿,原来大家要自杀的心情是那么的一致。
  •        《罗生门》这本书到现在仍未读完。原因之一在于我并不是心无旁骛的读者,三心二意的时候也是有的,但若要我敷衍了事的快速了结这本书,我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它的确太过于动人。原因之二也就是因为这本书太过于动人了,总能出现那么几篇让我看完后唏嘘不已的作品,总有能诱我从心中的深海里浮出水面,大口呼吸海面上清新明亮的空气的句子。
       《橘子》就是这么一篇作品,而它的倒数第三个自然段关于扔橘子的描写,无疑是这般迷人的句子。
       《橘子》以一个不明职业,不明身份,但看得出来大概是一位地位平庸,生活寂寞而无聊的,有些愤世嫉俗的单身汉作为目击者,来写一位平凡的乡村姑娘在火车上的感人之举。作为小说,《橘子》有散文的韵味。开头那些似有若无的景物描写,男人无时无刻的犹豫和愤懑但又节制的情绪宣泄,简短而气氛浓郁的文字,都为后面姑娘那惊艳之举的出现打下了情绪上的铺垫,压抑,再压抑,然后就来个不经意的颠覆,在淡然,短促,沉缓而不显黏着的几个短句之间,搭配几个寥寥可数而又与前面截然不要,显得清新动人的形容词,乡村姑娘身子探出窗外,向给她送行的几个弟弟们扔橘子的场面变得完全不像几秒钟就结束了,而含着了一种隽永的意味,具有某种震撼力。作者笔下的”我“在此时此刻,近乎完美的将读者我带入了其中,并为之唏嘘不已。
       ”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
       这个句子紧接着扔橘子的场面出现,实在是贴切不已。因为身为读者的我在这一时刻,是深有共鸣的。不知道是不是出于私人原因,我与作者笔下的”我“在人生态度这方面是重合得厉害的。所以打从一开始,我就被带入进了这个悲观,消极,愤愤不平却又得过且过的情感世界里,颇有同病相怜之感。说得夸张一点,甚至是暂时的忘却了彼此的不同。而对于那土里土气的,拿着三等车票却坐在二等车厢里的乡村女人的登场描写,虽然知道有被颠覆的预感,但还是暂时的对其感到同”我“一样的不愉快。
       “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我”如是说。
       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仅厌世,恐怕连像文中的“我”一样对这样不起眼的女人留心一会儿也做不到。当然,如果正坐在我眼前的话那还是另当别论。总而言之,在小说的开头和中间部分,我的态度与其说是作为一个健康读者的中立,更倾向于真实的厌恶和鄙视,对于这个女人。这也反映了我不健康的世界观。
       那么,从开端都结尾,那伟大的转变,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难不成就是因为那几个橘子在阳光底下看起来很美,难不成单纯只是这描写打动了我吗?
       的确,刚开始的时候,我尚来不及思考前因后果。姑娘的弟弟们在寒伧的镇郊外的铁道线旁,等着为身为姐姐的姑娘送行,姐姐为了犒劳弟弟们,特意准备了橘子,在经过的时候扔到他们头上。彼时的光,彼时的明媚色彩着实在一瞬间抓住了我。然后之后的思考,也是伴随着作者笔下的“我”自然而然的进行着的。所以,在感谢芥川带给我的思索之前,首先要感谢的是他带给我的情感震动。
       读完之后是否有什么很伟大的,决定性的转变在我身上出现了呢?不,我想,凡是文字,都无法带人走向那么远的地方。无须赘述,只是觉得内心为其所抚慰了一阵子。
       暂且“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这便是一点点感悟吧。
      
      
  •       林少华的译本真的很好。佩服芥川龙之介,一针见血,揭开人最黑暗的那一面。当中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罗生门》,反而是《地狱变》,从中便可窥见,芥川龙之介对于艺术的执着多么震撼人心,超越生命,超越感情。《舞会》一文倒是难得的浪漫,芥川对于细节情感的细致描写,不用来描写恶,描写环境,又是另一番出彩,重菊,承托出清雅的名子,淡淡的暧昧。重菊之上的黑夜,一朵朵绚烂的烟花绽放,那一刻,法兰西军官觉得有点落寞,人的生命就像烟火那般短暂啊。是不是因为这样,芥川觉得生命短暂,唯有艺术有永恒的魅力,之于生命,他更愿意追求这永恒的美。
  •       花了好长时间大致读完,说说其中喜欢的几篇。
      ~
      《罗生门》:罗生门外是连年的饥荒与灾难,门内是数不尽的无主尸体。家将一脸正气地惩治偷拔死人头发的老妪,最后却被一句“为了生存”逼出了恶的本相,抢走了老妪仅剩的衣物。人,身披善的皮囊走入人间,却把赤裸裸的恶藏得深不见底。想来作恶是人之本性,只是缺少环境条件的允许,而罗生门里的无尽黑暗,以及那句无奈的“为了生存”,正是恶的免死令牌。。。恍惚间看见地狱。
      ~
      《地狱变》:痴人难免残忍。画家为了画出真实的地狱图,眼睁睁看着女儿在槟榔毛车里被活活烧死,以此作画。失去了女儿,却造就了一副绝世画作。画师后来也悬梁自尽了。好残忍、好极端的人性。
      ~
      《老年的素盏鸣尊》:英雄素盏鸣年事已高,很多事有心无力,所以嫉妒起自己的女婿,千方百计要搞死他。毒蜂、巨蟒、火灾,能试的都试了,智勇双全的女婿却总能逢凶化吉。最终,开明的老头子眼角挂着泪珠说“祝你们比我更勇敢更智慧,祝你们比我更幸福”,真是可爱的老头子,在芥川看来,老年的素盏鸣,比年轻时更英雄。难得的大团圆结局,不带一丝阴暗和忧虑。
      ~
      《莽丛中》:人总是要说谎,而原因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软弱、理亏,甚至是暗藏的恶意。这个故事已经讲得太多,只想说,听人搬是非,只可听一半。自己说话前,一定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少添油加醋。
      ~
      《报恩记》:一个大大的惊喜。。。报恩有时也像报仇,报来报去,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世上的一切恩怨,本是不存在的。。。叙事上极精彩。
      ~
      《虱》:船上的水手长虱子,有的说给虱子咬,挠痒可以取暖,有的说干脆把虱子吃了,味道还很不错。双方有道理,还能引经据典地证明,真是为难了广大人民群众,船还得继续开,架还要继续吵,这就是我们的政治。
      ~
      《手绢》:一个话剧系学生死了,他的母亲去拜访教授。全程没有一丝失态的举止,却被教授发现在庄重的外表下,双手紧紧地攥住一块手帕,几乎要撕成两半。这到底是日本不灭的女武士精神,还是欧洲贵妇流行的显B表演?教授迷茫了,我也迷茫了,有时候,确实分不清眼泪、微笑是真是假,但是我选择相信美好的。
      ~
      《烟草与恶魔》:像童话,有点好玩,从中瞥见爱伦坡的影子,但芥川的智慧,在于篇末另类的解读:你赢得了烟草,其实倒是输了,因为烟草本就是害人的东西,赢的其实是魔鬼。
      ~
      《橘子》:发自内心的感动,据说是小学课本中的篇目,很简单。人生中有这么几次,能够“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恐怕足矣。。。一片黑灰后乍现的万丈光芒。
      ~
      《舞会》:他们没有拍拖,没有做ai,只是跳了几曲,赏过了烂漫烟花,在一片浮华空虚中点到为止地说了几句交心话,眨眼间,已是一生,老太太始终记得那个人,什么都没做,但就是记得。。。人生啊。。。
      ~
      《女性》:蜘蛛是一种可怕的昆虫,捕食方法诡异,对猎物毫不留情。它把捕好的蜜蜂给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一个个生龙活虎地爬走了,蜘蛛却成了一具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躯壳。有时是最冷酷的杀手,有时是最慈祥的母亲,这就是女性。。。
      ~
      《一块地》:说起来残忍,父母那点“为了子女好”的说辞中包藏的小自私、大愚昧,那种根深蒂固的、无法改变的心理扭曲,被芥川写得入木三分,甚至泛起了几分恶毒的意味,真残忍啊。不说深了,怕得罪人。
      ~
      《河童》:马克·吐温绝望得想自杀时,大概也会写出这样幽默又悲观的小说,好看。
  •       1.他从行驶中的小汽船窗口眺望向岛的樱树。在他眼里,盛开的樱花恍若一片败絮般令人忧郁。可是他在那些樱树中——江户时代以来的向岛的樱树中发现了他自己。(《傻瓜的一生·东京》
      
      注:在注视樱树的目光中,窥见了自己的一生。
      
      2.在充满海藻气味的风中,一只蝴蝶翩跹飞舞。一眨眼的功夫,他感到这只蝴蝶的翅膀碰了一下他那干燥的嘴唇。可是沾在他嘴唇上的翅粉却在几年后还闪着光。(《傻瓜的一生·蝴蝶》)
      
      注:美永远是瞬间的,而接触美的瞬间,却是永恒的。
      
      3.“杀吧,杀吧……”他不知不觉间嘴里反复嘟囔着。杀谁呢?——这他是清楚的。他想起一个极卑鄙的留平头的男子。
      黄色麦地的那面,不知何时露出了一座天主教堂的圆屋顶……《傻瓜的一生·杀人》
      
      注:自我救赎。我想看到教堂,便会有教堂。
      
      4.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傻瓜的一生·众神的笑声》
      
      注:从这个角度讲,连神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然而这样讲,也许众神听见了,只会大笑。
      
      ……
      因为《傻瓜的一生》这篇散文诗般的自传体式的小说,芥川龙之介已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家之列。
      
       2012年8月27日
  •     鬼才。
  •     从这本书开始我想嫁给芥川先生了。
  •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一段时间,虽然罗生门很有名,但是整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是山鹬,以及傻瓜的一生。看完傻瓜的一生再回头看本书最前面序言,体会似乎更深了。好的文章就算过了许多岁月,每每再看总能让人有所感,约莫这就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     說起魚和你總會多愁善感,我時常不敢。。
  •     很喜欢这本书,价格也便宜
  •       这一切都是瞎编的。要是从(人们所知道的)平吉的生平中抽掉这些谎话,肯定是什么也剩不下了。
      
      ——《火男面具》
      
      居然说我评论太短?这样可以了吗?
      
      罗生门
      
      罗生门
      
      罗生门
      
      罗生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