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苦闷的象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020060320
作者:(日)厨川白村
页数:117页

内容概要

厨川白村,日本文学评论家。本名辰夫,生于京都。190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历任第五、第三高等学校教授,后任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助教。1912年以著述《近代文学十讲》知名于世。在大学院提出研究论文《诗歌与散文中所表现的恋爱研究》。1915年受文部省派送留学海外,越二年归国。191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任东京帝大教授。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遇难,殁于镰仓。著作除《近代文学十讲》外,重要的是《印象记》、《出了象牙之塔》、《近代恋爱观》、《苦闷的象征》、《文艺思潮论》等。有《厨川白村全集》(8卷)行世。

书籍目录

译《苦闷的象征》后三日序引言第一 创作论  一  两种力  二  创造生活的欲求  三  强制压抑之力  四  精神分析学  五  人间苦与文艺  六  苦闷的象征第二 鉴赏论 一 生命的共感 二  自己发见的欢喜 附:译者附记 三  悲剧的净化作用 四  有限中的无限 附:译者附记 五  文艺鉴赏的四阶段  附:译者附记  六 共鸣底创作第三 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  一 为豫言者的诗人  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三 短篇《项链》  四  白日的梦  五 文艺与道德  六 酒与女人与歌第四 文艺的起源  一 祈祷与劳动  二 原人的梦后记 (山本修二作)附录  项链(摩泊桑著常惠译)图目 厨川白村照象并自署 穆那里沙 波特来尔自画象(吸食印度大麻之际) 雪莱纪念石象 摩泊桑画象

作者简介

本书是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1880--19231)的文艺评论集,1924年 (大正十三年)日本东京改造社出版。译文前两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10月1日至31日间的北京《晨报副刊》,全书1924年12月(实为1925年3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1926年10月改由北新书局出版,译者生前共印行了十二版次。1938年6月收入《鲁迅全集》第十三卷。

图书封面


 苦闷的象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奏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慕、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吗……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这段话是鲁迅先生翻译厨川白村的,而我听到的是先生自己的声音。读完这段话,记不住每一个字,可是有的词却掷地有声般地砸在我的心上,“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被爱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放不下又忘不掉的时候,正是心情的灰色地带。受伤时的痛和结痂时的痒相比,反而易于忍受了。虽然自己是以一湾平静的心湖去映衬这本《苦闷的象征》,而心里仍会泛起涟漪。或者这就是张爱玲《小团圆》的封面上所写的: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     选择这本书很果断,因为它是鲁迅翻译的,“硬译、直译”的结果,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鲁迅味”。尽管有些涩,但是很喜欢这种“苦读”的感觉。或许,算是一种审美式的“自虐”吧。现在的书,文字太过于华美了,腻歪地想吐,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少选择读当代人写的东西的原因吧。相反,那些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景观背景下写就的作品,在当下重新读来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而不仅是一本普通的书了。这是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死后,由别人整理之后而发表的。后记很有意思,说的是这些文稿现世时的情景——在一堆地震后的废墟上,厨川的朋友和爱人发现了这个包裹起来的稿子。他分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或许,现在我们读这篇不过100多页的书时除了鲁迅的苦涩的文风之外,感觉不到其他的震撼,但在当时,当一切的作品都被现实主义的风格所统治,很少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当中汲取营养的时候,一个日本人发表的这些文论,再由一个中国人介绍来华,确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而我以为,文中反复提到的人间苦以及文学乃是人的生命力受到压抑之后的一种前意识的表达等等观点确实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新的理解维度。对于鲁迅选择这部作品来翻译,我以为恰恰也是契合了他当时的心境——应该说,他对于厨川的文学观点应该是甚为认同的——即使是在鲁迅自己原创的作品以及后来有关他的传记都会让我们产生他的生命力压抑多于释放的印象。正是体味了深深的人间苦,经历了生命力的压抑与前意识的释放的人才能真正与鲁迅,与厨川,与这本书有所共鸣吧。
  •     不知道川厨白村,因为是鲁迅译的,想着鲁迅推荐,便去看了。创作论讲“生命力受到了压抑而生的苦闷的懊恼的乃是文艺的根抵”。因为有了生的苦闷人生才有生的功效。我们一面怀揣着对生的渴望,一面被社会被生活压抑着,两者不断的碰撞才使生命得以运转。生的外底是压迫,内底是真实的自由的渴求,因有了外底和内底从而有了苦闷。而苦闷的象征即文艺,文艺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描绘外底,而是深入人的内底世界。“文艺作品是本于潜伏在作家的生活内容的深处的人间苦”。而鉴赏论谈的即是“我们”对作品的感受,就像在检验文艺作品一样,我们是否能因此而感受到自己“无意识”里的内生命。如文中所言,文艺鉴赏成立于待到自我的根抵中的真生命和宇宙中的大生命相交感。而文艺批评者应是由批评家由一种文艺作品,又说出批评家自己的“人生的批评”的东西。创作者和鉴赏者是互通的。创作者因着自己内心的苦闷,自己内在的生命力给以象征性的说明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而鉴赏者也因其作品而感应到内生命,“无意识”领域受到了刺激而激当出自己的内底世界。而一切都源于苦闷,源于那人间苦。文艺的根本问题考察讲文艺的作用,文艺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文艺,既是某一时代和社会的诚实的反应,也是对那未来的预言的使命。文艺同生活是由距离的,观照于生活而言,文艺本身的创作是脱离利己情欲及其他各种杂念之恼的。分界———自己看的版本里后面有《出了象牙塔》,好像是节选,又好像是后面加进去的。很喜欢里面谈“缺陷之美”的一章,我们真爱人生,便不能只看真善美,也要看丑陋看邪恶。人性是复杂的。放在社会上,倘若有些人真的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或是极残忍或是极可笑的事时,那么我们最好是,不要一味去批判,更不要当“看笑话的路人”,不做任何思考。大多数人如书里引用古尔蒙所言:“有许多人都喜欢丑闻,就因为在别人的丑行的败露上,各式各样地给看那隐蔽着的自己丑的缘故”,同意。我喜欢作者的那句话“我们与其睡在天下太平的死的都会中,倒不如活在罪的都会而动弹着”。放在个人身上,缺陷也是一些事物糟糕的一面,也是自身的不足。但这不是我们逃避,不去做的理由。就像白村说的:“说是因为要受寒,便不敢出门的半病似的一生,岂不是谁也不愿意送的么?”人有欲望,有罪恶有自私的一面。“唯其恶着而善这才可贵”。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生命不再变得平淡无奇,我们不至于行尸走肉的活着。“人类是满是缺陷的永久的未成品,这样才好。”缺陷似乎就是这人间苦,因为有不堪有残忍有丑陋的一面,有压抑的一方,这是“平淡生活”的另一面,但是也因了这缺陷这人间苦,我们努力的活着,追寻着,才使得生命有了热度。“必须有不安于现在的缺陷和不完全,而不住地神往的心,希求的心,在人生使有意义。”读后面的《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也让我感触很深。但自己学识尚浅,也只够明白理解感触,无法加以说明论述以及自己的想法。总之,受益颇深。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这本书对于研究作家文学创作原动力很有帮助,深刻而独到。
  •     先生可怕的硬译呀……
  •     虽然鲁迅的文笔不算通畅,而且名词上的翻译也不统一。但我就喜欢这种感觉。内容也相当有意义。
  •     苦闷与象征是二维,看似偏正,实则并列。鲁迅小说心理诉求的书写,象征笔法的运用,以及散文诗《野草》的产生,都与之有不可否认的联系。而鲁迅本人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环境,也可谓是“苦闷的象征”吧。
  •     读此书之前,书中的道理我了解的就差不多,大概是读叔本华和尼采的缘故吧。不过这本书本身也写的简洁和扎实,回答和探讨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书签为《钢之炼金术士FA》,也是一本放了很久的书了。其实这本书只是厨川先生一部大作的开头,可惜厨川先生英年早逝,只留下这个开头。
  •     颇有一些隽语,算是文艺论里头可读性不错的
  •     鲁迅先生的直译读着很费力
  •     看过之后有些东西还是不明白,我想重读。
  •     亮点都在创作论了,其他章节没什么新意。
  •     No struggle,no life.
  •     究竟是鲁迅翻译的缘故,抑或是鲁迅是受了他的影响?
  •     内容很好,作者在日本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主张直译的鲁迅先生翻译的确实有点难懂,而且读起来很不顺畅。
  •     精神分析法
  •     以现在的立场看,观点未必足够全面深刻,但其中的热情足以令人感动,荡气回肠。
  •     “即所谓「生的欢喜」(joy of life)的事,就在这个性的表现、创造创作的生活里可以寻到。假使个人都全然否定了各各的个性,将这放弃了,压抑了,那就像排列着造成一式的泥人似的,一模一样的东西,是没有使他活着这许多的必要的。”
  •     有点难懂,翻译得实在。。。鲁迅。。。书还可以,印刷什么的都挺好
  •     鲁迅是在翻译《苦闷的象征》时写作了《野草》。他自觉记录自己梦境的那种随意、自由、无意识,恰恰是他用“科学”、“理性”去思考这一切的表现。
  •     摘录:作家的无意识心理→心象→理知感觉→作品(被象征化了的表现)→理知感觉→心象→读者的无意识心理
  •     周先生翻译得很棒,我却读着觉得稍感吃力了些。还要再读一遍才能解其中滋味。
  •     他认为“最广义上的生命力的突进跳跃”要较interest/conation之类的提法更妥帖;另,人因为内在欲望受到压抑作用而呈现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但也正因此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深趣。这前进的力与想要阻止的力其实是同一的东西,均为生命力的发现。而这之间唯一能超脱内外强制压抑的即艺术,它将伏藏在人的潜意识里的苦闷或言精神伤害象征化。作家需要通过这样的象征化忠实地再现客观事象,不失本来地表现自我以及个性。而读者则借由象征中的刺激力,在与作家的共鸣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内容。
  •     我果然不太適合太文學性的東西…或者…我需要一些討論…
  •     个人喜好,所以买了
  •     好书,适合思考
  •     当年老刘推荐的。 这个鲁迅式的译文啊…
  •     才读……
  •     “文艺作品所给予者,不是知识(information)而是唤起作用(evocation)。”
  •     The heart knows its own bitterness— an outsider cannot share in its joy.
  •     补记
  •     厨川白村对于文学创作的见地是比较深刻的,翻译得好,书的印刷质量也不错。值得典藏。
  •     没有很认真的看完~
  •     生命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     不错的文艺理论著作。
  •     读的是北新书局的老版本。文学与梦在无意识上的同构性使得“象征”成为压抑的精神创伤疏导出来的方式,净化的过程也是尝到绝对的自由的过程,为艺术而艺术才有可能达到为人生而艺术。可以联系胡风后来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与之比较看看。
  •     : I06/7222-1
  •     实际上给我不少启示。
  •     美丑都是文艺描写的对象,文艺作品是为了宣泄苦闷。
  •     文评科普。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并非传递知识,而是唤起,唤起读者自己的体验,让他自行燃烧。
  •     以前读过的书,希望能够继续深读。
  •     与同事聊起文艺青年的问题,他们说文青是拿来赚钱的,我实在觉得听不下去了。
  •     没想到鲁迅的翻译也能看得这么流畅
  •     鲁迅大大的人民翻译真的是……太有时代特色了。 就文艺理论来说,似乎新意不多,有些还过于浅陋。当然这是站在现代的角度来讲的
  •     这是一本相当深刻的著作,看后,我深受启发,以往思考的种种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最后的原因。装帧很朴素,鲁迅翻译的风格也非常好,是一本大概每个人值得看一看的书吧。
  •     “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有些道理,有些呱噪。
  •     提高了一下文学鉴赏的素养。对人生苦闷有了更深的了解。
  •     文学与文艺!
  •     廚川白村的想法,基本是劉勰式,難怪魯迅喜歡。
  •     喜欢得不行
  •     已入
  •     有一种那个年代的专注与热忱,有天才论和表现说的浪漫传统的深远影响在。虽然观点在今天看来没有多大新意,但对理解五四文学和鲁迅都很有用。其中关于创作和鉴赏的路径阐述地很清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鉴赏最普遍也最合乎情理的规律还是在他之中发现我,我之中看见他。最易被什么催眠某种程度上说明你内心最缺乏的是什么或者压抑得最深的又是什么。创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就是作者能否把自己体验过的种种感情顺畅地传达给他人。
  •     了不异人意
  •     苦闷与象征缺一不可,拿来谈阮步兵咏怀诗倒是再合适不过。鲁迅先生翻译保留了很多和语,似乎还有拿“的”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习惯,想来是直接从の和が过来的,也是有意思的很,可惜现在人已经不这么写了。里头引的那首芭蕉真好啊。
  •     读了,又忘了,纯理论书,那时对文学理论认知为零,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啃下来的
  •     很少对日本的文学感冒,非我族类,其心不懂。除了看上一些作品的细腻外,很少有深而不晦涩,可以超越国界的。在考研的时候,必须自学亚非文学史,仔细的看了书中对这本书的评论后,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大四实习的时候,每天都要做一个半小时从海淀到广渠门,在有座的时候就安静的看,果然有深意。小学的时候只看不懂鲁迅和三毛的书。虽然看了很多,任不懂鲁迅的笔法三毛的文意,可是相对而言,这本书鲁迅算是直白的很了。莫非也是大大的喜爱后有感而发?
  •     就是比较浅显的对精神分析神马的理论的解释……现在看起来很浅显,但在当时却很有影响
  •     鲁迅的面子。。。
  •     “有些书不是不好看,只是你还没到看它的年龄。”
  •     #2013006#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