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门内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玻璃门内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32144266
作者:(日) 夏目漱石
页数:20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做了这样一个梦。 我抱着胳膊在枕畔坐下后,仰脸躺着的女子轻声地说道:“我快要死了。”女子把长发披散在枕头上,中间是一张轮廓柔和的瓜子脸。白皙的脸颊深处泛起温润的血色,嘴唇的颜色当然也是殷红的,无论如何不像要死的样子。但是女子用轻微的嗓音清清楚楚地说道:“我快要死了。”我听后也觉得:她大概是要死了哪。于是俯身注视着她,问道:“是吗?你要死了吗?”女子说着“当然是要死了呀”,一下子睁开眼来。这是一双润泽的大眼,在长睫毛的包围之中,一片乌黑,而在乌黑的眼珠深处,清晰地映出了我的身影。 我望着这清澈可见底的黑眼珠发出的光泽,心想:这样也叫死吗?我殷勤地把口凑向枕头旁,又问道:“不会死的吧?不要紧吧?”于是女子像在做梦似的瞪着乌黑的眼睛,依然用轻轻的嗓音说道:“可我是要死了,毫无办法呀。” 我郑重其事地问道:“那么,你能看见我的脸吗?”对方嫣然一笑,说道:“能不能看见?喏,这儿不是反映着吗?”我默然,把脸从枕旁移开。我抱着胳膊,心里在想:看来非死不可了。 过了一会儿,女子又启口了: “我死后,请把我埋了。请用大的珍珠贝挖坑,请在我的墓碑处放上从太空中陨落的星星的碎片,并请你守候在墓旁,我们会再次相见的。” 我问她:“什么时候来相见呀?” “太阳会升起来的,是吧?然后又沉下去,对吧?接着又升起来,然后又沉下去,对不对?在这火红的太阳东升西落、东升西落的过程中,我说,你能等候我吗?” 我默默地点点头。 女子把轻轻的嗓音拉大了,果断地嚷道:“请你等一百年。请你坐在我的墓旁等一百年。我一定会来见你的。” 我便答道:“我等候。” 这时,我那非常清晰地反映在她那黑色眼球中的身影,猝然散乱了。我觉得这就仿佛宁静的水面倏地一动,把映在水中的倒影拂乱而惊跑了。也就在这一瞬间,女子的双眼一下子合上了,泪水从她那长长的睫毛间垂向脸颊——她死了。 我便走下庭园,用珍珠贝挖坑。珍珠贝是一种硕大、光滑而边缘锋利的贝壳。每抄一下土,贝壳里侧就在月光的反射下闪闪发亮,湿润的泥土味也冉冉而起。不一会儿,坑就挖好了。我把女子放进坑里,然后把柔软的泥土轻轻地盖上去。每盖一次土,珍珠贝的里侧就会闪射出月光。 接着,我拾来从太空陨落下来的星星的碎片,轻轻地放到土上。星星的碎片呈圆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太空,在长长的陨落过程中把角都磨圆滑了吧。当我抱起碎片往土上放时,我的胸和手都有些暖了。

前言

在日本,提到作家夏目漱石,可说无人不知。最常用的一千日元纸币正面曾以夏目漱石的肖像为图案。至于夏目漱石的作品,从袖珍型的文库本到各种开本的文集、全集,始终是书店常备的热门书。而且,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知识教养丛书、中老年爱读书目以及各种文学名著书目里,都少不了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在世四十九年,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四十九年。近代日本确立时期的日本社会中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乃至明治文明的形式及表现,都在夏目漱石的作品里有所反映和论述。    夏目漱石的出现,使日本近代文学面目一新。在自然主义文学主导文坛、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文坛的时候,漱石文学独树一帜,摆脱劝善惩恶式的教训主义故事格局,对人间社会洞察细微,连用“讲谈”、“落语”中的传统手法和写生文的技法,针砭日本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金钱支配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漱石作品的读者层次广泛,知识分子尤其报以青睐,置身其间,备感亲切。    夏目漱石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其住所的书斋漱石山房,不啻是当时文人的殿堂。有才能的文学青年和作家,多在漱石的奖掖、薰陶下,成名成家于文坛。作品脍炙人口的芥川龙之介就是其中之一。从夏目漱石致芥川龙之介与久米正雄的一则普通的复信中,足可窥见夏目漱石诲人不倦的形象。对于当时尚未为人所知的两名青年的来信,夏目漱石谆谆告诫,一丝不苟。夏目漱石大概从这两名才情横溢的青年身上感到了一种不祥气氛,遂殷切直言:宜超然于世间文士之评,如牛之强稳有力地迈步向前。旨在指出:勿为文坛之区区评价而喜而忧,勿介意于世间文士,要努力于己之所见、己之所尚,则佳作必为世间所承认。    其实,此乃夏目漱石一贯之思想。对人也好,对社会也好,夏目漱石极为注重其内在内发的因素,批评明治的日本社会不过是在模仿西欧的外表形态,绝非内在真髓的变革。所以,当日本因在日俄战争中获得胜利而沉浸于世界一流强国的兴奋中时,夏目漱石在《三四郎》里借广田先生之口,喊出了日本要亡国。    有人分析说,也许是因为日本尚未真正成为内在内发的国家吧,所以夏目漱石的作品至今仍在日本盛销不衰,夏目漱石亦始终是日本超越了时代的热门作家。一百年来,漱石文学在日本社会举足轻重,今后仍会不同凡响。    夏目漱石生于一八六七年一月五日,旧历是日为庚申。民间流传,生于庚申之日者,名中须带有“金”字,否则成人后多当大盗。于是父母命名“金之助”。翌年,江户幕府倒台,日本改年号为明治,步入近代化新阶段,史称“明治维新”。如若按照日本人多用实足年数计算年龄的习惯,则漱石与明治同龄。    夏目家曾是世袭的行政官僚。夏目漱石在东京新宿区诞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只是该区属下的一名小官吏。其母是续弦。夏目漱石是众多子女中的幼子,出生后未受重视,零岁时被送人旧货商盐原家当养子。婴儿时期的漱石常坐在箩筐里,同那些旧货旧物一起陈置于地摊。五年后,漱石被送回夏目家。至于复籍生家,漱石已二十一岁。当时夏目家的长子次子相继因肺病而死亡。看来,自小不运的经历,使漱石对“人间爱”敏感不凡,以致后来的漱石文学在表现“人间爱”方面亦丰富多姿。    一八八一年,夏目漱石十四岁,他离开东京府立一中,转入二松学舍求学,打下了汉学的基础。汉文的素养使漱石文学别具一格,使他驰骋文坛得心应手。比如“浪漫”这个汉字译词,就出于漱石之手而被沿用至今。当时,“浪漫主义”这一受西欧影响而风行日本的时髦流派,由森鸥外译作“传奇主义”。    其实,夏目漱石为生计虑,起先是想学建筑的。后来听从朋友米山的建议,感到选建筑专业是出于一己之得失,有志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而改选文学。    一八九三年,夏目漱石从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毕业,因爱吟咏汉诗,兼受中学时代的好友正冈子规的影响,便致力于俳句的创作。这对后来的漱石文学在摆脱俗气、俗臭的脱俗性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漱石这个笔名典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名著《世说新语·排调》,涵有固执异癖之意。由此亦可窥见夏目漱石之情趣所在。    此时,夏目漱石有志于英文和英国文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在旧制高等学校执教鞭,讲授英文,根本没有写小说的打算。    一九○○年,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部省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赴伦敦研究英文,颇感夙愿得偿。但是,赴英伊始,伦敦生活费之高昂使他拮据不安,经常嚼饼干充饥,闷闭于宿舍攻读英国文学著作。不久,他似有所悟,对这种研究产生狐疑,开始探索文学之真髓。为了这个新的大课题,夏目漱石节衣缩食,购买参考书籍,潜心探究,以致疏忽了向文部省的汇报,受到重责。    发愤研究的结果,夏目漱石写出了《文学论》。与此同时,留学经费之不足,贫困的生活现状,加上可怕的孤独感,使他的神经衰弱症日益严重。在留学期限临近之时,文部省闻说夏目漱石有病态发作之虞,遂发电,命另一名旅欧留学生护送精神异常的夏目漱石提前回国。    一九。三年,夏目漱石回国,作为小泉八云的继任者,在第一高等学校任教,并在东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文学论》以及《文学评论》。但是,两年有余的极不愉快的留学生活和苦痛体验,使他对研究英国文学日益感到不安和空虚。加上精神状态每下愈况,夏目漱石遂在朋友的怂恿下,走上了创作之路。换言之,夏目漱石年近四十才开始写小说,这是小说家中颇为罕见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夏目漱石的小说往往蕴藉着圆熟深邃的人生哲理。第一部小说《我是猫》是借猫之眼来洞察人类社会,痛快淋漓地讽刺并鞭笞社会的功利、卑俗、傲慢、野蛮,描写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使人感受到人生和人性深处的真相。    夏目漱石是日本较早接触西洋文化和西洋文明的知识分子,亦较早洞察到日本的西洋文明化有重大弊端。    一九○七年,夏目漱石不堪教师生涯的身心折磨,应朝日新闻社予以大学教授同等待遇之聘,进入朝日新闻社,成为报社专职作家,一年须发表十二篇作品。嗣后,夏目漱石在《朝日新闻》上络绎发表连载小说。入社后的第一部长篇连载小说是《虞美人草》。接着是爱情三部曲《三四郎》、《后来的事》、《门》,描绘了自然天成左右人生的幸与不幸,而弦外余音是:当人们在内省之下,决心不顾社会制裁也要归依自然之昔我,其结果,会不会陷入以更深的内省再度否定目前之自我的境地呢?    《门》完成后,夏目漱石到伊豆修善寺静养,一度严重吐血,生命危笃。起死回生后,他的心境有颇大的变化。在此期间,他坚决辞退文学博士的称号,令世人惊叹。    在嗣后的三年里,夏目漱石以缀短篇为长篇的形式,发表了《过了春分时节》,发表了描绘身心疲惫与文学生涯的长篇小说《行人》、描述三角恋爱中日本人文学理念观的长篇小说《心》、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纷扰》。    一九一六年,夏目漱石在上一年连载完《纷扰》后,发表连载小说《明暗》,但未及完成便病逝,享年四十九岁。    夏目漱石的随笔,就其文章来说,乃是日本语的范文。在中国,文学本源于经史之类的文章,有“言无文,行不远”之说。日本自古以来受中国的影响,亦以随笔、日记文学为正统,体现文人的品学和地位。    这里选译了夏目漱石的四篇随笔。    《伦敦塔》是夏目漱石发表第一部小说《我是猫》之第一章时问世的。作品巧妙地展现了英国专制王朝的血腥历史。漱石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其学贯东洋西洋的素养得到充分的发挥。    《文鸟》和《十夜梦》写于一九。八年夏。秋季起开始连载爱情三部曲。《文鸟》当是夏目漱石众多作品中最美的一篇,美丽的文鸟不啻是从他心坎里飞出来的青鸟,作品寄托着他的良苦用意。《十夜梦》则通过十个梦境,以象征的、隐晦的手法,寓意漱石对人生的疑虑和困惑。第一夜表现人对爱的期待,第二夜表现人的生存意志使人不能进入空无境界,第三夜表现人多负有沉重的原罪,第四夜表现希望之不足凭依,第五夜表现邪恶破坏美梦,第六夜表现人之不能成全美,第七夜表现人生无非是飘蓬,第八夜表现幻象与实在之矛盾,第九夜表现于悲痛中祈求外力之虚妄,第十夜表现两性之相克。    《玻璃门内》则是夏目漱石去世前一年写的杂感性质的小品集。多为生与死的思索。他认为“死”是至高的境界,同时慨叹人无法摆脱“生”的本能和执著。    夏目漱石的作品很少直接道及其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而这几篇随笔触及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观,颇值得留意。    吴树文    二○一二年春

内容概要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作家、评论家、英国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俳号愚陀佛,与森鸥外并称“明治大正时代两大文豪”。生于江户,毕业于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一度在中学执教鞭,后奉命留学英国,归国后担任东京帝国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同时发表长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继而陆续发表《哥儿》与《伦敦塔》等。其后进入朝日新闻社供职,发表中篇《虞美人草》与《三四郎》等名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时称“高蹈派”。
夏目漱石主要作品另有中篇小说《后来的事》、《门》、《行人》、《心》、《明暗》及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

书籍目录

伦敦塔
文鸟
十夜梦
玻璃门内

编辑推荐

《玻璃门内:夏目漱石小品四种》作者夏目漱石的出现,使日本近代文学面目一新。在自然主义文学主导文坛、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文坛的时候,漱石文学独树一帜,摆脱劝善惩恶式的教训主义故事格局,对人间社会洞察细微,连用“讲谈”、“落语”中的传统手法和写生文的技法,针砭日本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金钱支配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漱石作品的读者层次广泛,知识分子尤其报以青睐,置身其间,备感亲切。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很少在作品种直接写他个人的生活与思想,《伦敦塔》等四则作品对于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复杂性,大有裨益。
《伦敦塔》发表于1905年,是夏目漱石根据留英时期参观伦敦塔的体验,以幻想与现实交错的笔法写成的一篇幻象诗,以悲怆哀婉的主调抒写了英国专制王朝的血腥历史,渗透着对陷入绝境者的哀怜与同情。森鸥外曾赞许说,这篇作品的风格,几乎不像是出自日本人之手,倒像是西方人写的作品。
《文鸟》和《十夜梦》都写于1908年。日本文艺评论家江藤淳认为,《文鸟》恐怕是夏目漱石众多作品中最美的一篇,这只文鸟可视为夏目漱石内心深处飞出来的一只青鸟。作者在文鸟栖息的鸟笼中看到了主观世界的幻影,整篇作品就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与心底隐衷相交流的记录。
《十夜梦》则是夏目漱石对人生的实存感觉更为复杂的变奏。通过十个梦境,把作者对人生的许多疑问给予形象的回答。
《玻璃门内》写于1915年,即作者去世前一年。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身边杂事上,透过玻璃门来静观这个世界,其中既有目前的人与事,也有对逝去年华的回忆,而对人生的思索,则集中在生与死这个永恒的主题上。

图书封面


 玻璃门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鲁迅夏目漱石,日本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日本人心目中的“国民作家”,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社的“一千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调查中居于首位,196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表彰为“世界文化名人”……其实这位在日本家喻户晓,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连日元上都印有其肖像的作家,于不惑之年方才“大器晚成”。在其后约莫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也仅仅留下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和若干俳句、汉诗、随笔,但他却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将日本近代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因此研究日本文学史,窃以为古代因由《源氏物语》说起,近现代则应该由夏目漱石说起。漱石先生以小说闻名于世,但我觉得研究先生的随笔与小品其实更容易了解到他的内心世界,如若再结合上创作时间与当时先生的生平,我们便能在他的随笔、小品中清晰地感知出他在行文风格及在文学观上的微妙变化。《玻璃门内》一书中收录了漱石先生的四部小品,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虽然这四部小品在内容上、主题上大相径庭,却无一不凝聚了作家在那段创作时期的思考,因此再与同时期的小说比照、参详,便愈发会觉得回味无穷了。全书第一篇《伦敦塔》发表于《我是猫》连载完毕的1905年8月,属于夏目漱石最早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体现了漱石先生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浓烈的批判性质,还有那种对明治维新后日本局势冷眼旁观的态度。同时期的文学巨擎森鸥外认为:这篇作品的风格,几乎不像是出自日本人之手,倒像是西方人写的作品。当时的日本沉浸于明治维新以后的繁荣之中,日本人看到了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巨大进步,沉浸于日俄战争胜利的喜悦之中,因此日本国内出现了盲目崇洋、全盘西化的思潮。而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部省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对于西方现行体制的利弊以及工业革命的巨大破坏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我是猫》大约就是带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及观察力,针砭时弊、讽刺时局所产生的一部作品,后来漱石先生更是在《三四郎》中借书中人物之口喊出了“日本必将亡国”的声音。不过一部讽刺小说对于当时的日本社会也许只是隔靴搔痒,也许很多人阅读以后只是一笑了之,因此在这部《伦敦塔》中,漱石先生便结合自己在英国留学期间参观伦敦塔的感受,用一种游走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笔法,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与英帝国残酷历史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现了一部血淋淋的英国专制史。在《伦敦塔》中,漱石先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读者可以跟随作家参观伦敦塔的脚步,由点及面、有现实到往昔地了解这座建筑中所承载的历史。塔内所发生过的压迫、反抗、斗争的画面此起彼伏,不同时期的故事被自然地串联在一起,不同的人物跃然纸上,让人震撼。不过相对于《伦敦塔》而言,《文鸟》与《十夜梦》对于研究夏目漱石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这两篇文章都创作于1908年——《虞美人草》连载完结之后,《三四郎》发表之前。这个时期我认为是漱石先生在文学风格上最重要的转型期。在《我是猫》和《哥儿》大受赞誉之后,漱石先生辞去教职,入职朝日新闻社从事专职写作,而其后发表了《虞美人草》。《虞美人草》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不成功之作,小说完全摒弃了作家原有的诙谐幽默、朴实轻快的文学风格,采用了繁杂、浮华的徘体进行创作,过分强调了辞藻了华丽,而失去了漱石先生一直以来坚持的“以文立身,文以载道”的创作原则。如果一直这么创作下去,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夏目漱石了,不过历史中一直存在着无数的“偶然”。1907年,田山花袋发表了《棉被》,被后世认为是“私小说”的发端。而在这一时期,以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为代表的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盛行,他们主张一切按照事物原样子进行写作,在艺术形式上“排除技巧”。这些观点与漱石先生的文学观可谓是格格不入,因此漱石先生在1908年创作了小说《草枕》,提出了“非人情”的艺术主张,用一部“以美为生命”的小说来反驳自然主义逐渐走向阴郁的风格。说到“非人情”,可能让人觉得有些抽象,不过由此产生的另外两个概念就著名且易懂的多了,这两个概念即是“余裕论”与“低徊趣味”。如果说《草枕》是漱石先生用小说的形式对于“低徊趣味”的诠释,那么《文鸟》则是这种思想在散文上的体现。《文鸟》是夏目漱石文章中最唯美的一篇,作品描述的是作家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展现出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以及作家在通过文鸟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示,套用现在的话说,漱石先生被文鸟“治愈”了。作家在《文鸟》中展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也就是“品茶浇花、听戏唱曲、温泉疗养都是余裕”的心态,从而让读者了解到——避开世俗的劳苦,以余裕的心情徜徉在东方诗境美中的趣味就是低徊趣味的含义。至于《十夜梦》我想这应该是这本小品集中中国读者了解最多的篇目了。关于《十夜梦》流传着非常多的解读,漱石先生自己都说:“深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以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在现有的说法中,有人谈到了关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给作家带来的启发,也有人分析了《巴黎的忧郁》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于《十夜梦》的影响,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同时我觉得我们还要看到此时漱石的文风已经逐渐由早期的批判、诙谐转为深沉、内敛了,因此《十夜梦》算得上是夏目漱石以文学形式内省的开端。最后一篇《玻璃门内》写于逝世前一年,与漱石的遗作《明暗》相比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细碎的分段处理、缓慢甚至有些意识流的叙述形式等等。《玻璃门内》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难理解:作家其实在英国留学的过程中已经患上了神经衰弱,而在文学创作的十年中又有着极为严重的胃病,创作这篇小品的时候可谓沉疴已久。在这种身体状况下人往往都是复杂、敏感的,因此作者会事无巨细的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某些片段,抑或就生与死的意义做出思考与感叹。但是我们终究无法进入漱石先生的心灵,只能是通过文字从外围审视一下而已。1916年底,夏目漱石因胃出血逝世,享年四十九岁,正所谓:“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捧读这本《玻璃门内》,即便不能称得上是享受,也是一份难得的余裕吧。刊于深圳晚报 2012.7.22本文为完全版,刊登的为删节版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内容还没看,比书店便宜不少,希望早点有时间看完
  •     没能好好体味老师的作品,真是抱歉。可能小品文读起来的快感与对作者本身的兴趣成正比,我还是先把《我是猫》看完再说吧。
  •     新年第一本,只为稳定情绪而读。淡泊之书。
  •     漱石子先生想象力丰富从伦敦塔中可见一斑。除却文鸟的美丽隽永,日常琐碎的杂感小品,最喜欢的是十夜梦。象征,隐喻,日式的古典美感,光怪陆离,解读空间很大
  •     还是最喜欢梦十夜
  •     夏目漱石的文章很淡,在看惯了志怪、科幻、爆炸新闻和惊悚大片的今天,确实很难让人提起兴趣去琢磨。吃惯了麻辣火锅荤腥油腻再去吃斋饭,一样难以兴奋。这些随笔是夏目先生生前的最后几年为打发时间而写的,熟识老庄哲学和禅宗的他却把散文写得如此朴素,似乎是“看山又是山”的境界,这点也许从他的俳句中可以看出几分。
  •     《十夜之梦》第十梦太招人喜欢了:“庄太郎平生最讨厌猪和云右卫门”,“对着一只只猪的鼻子打了七天六夜,终于筋疲力尽,最后被猪舔了,于是倒在悬崖上……”
  •     《玻璃门内》几乎可以视为夏目漱石的临终绝笔。在生命的尽头上,他所怀念的是人生历程中一个个消逝得太过容易的生命,是一件件完完全全可惜了的人和事。这种况味真是要非常细腻的心灵才能感知到。
  •     喜欢文鸟和十夜梦,玻璃门内看不进去,太散,看来我了解先生的路还有很长
  •     旷百世而相感,也是一种幸运。
  •     十夜梦,不可思议。
  •     喜欢夏目漱石的作品,留着慢慢看。
  •     有一篇《文鸟》印象最深。它的叫声是是好听的唧哟……
  •     那不是在用凿子凿刻眉毛和鼻子。这眉毛和鼻子本是埋藏在木料中的,他无非是借着凿子和锤子的力量,把眉毛和鼻子挖出来罢了。这就如同由土中挖出石头一样,因此绝不会出错的。
  •     《文鸟》一篇美到极致,《夜十梦》颇似《野草》。
  •     其实相比欧美文学 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 更多的是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导致我更偏向看日本文学 更注重内心的刻画 很舒服
  •     《伦敦塔》的观感很新颖,笔触也最为活波,学生气刚刚好。
  •     并不惊艳。
  •     日语文献太长伤透我的心
  •     最后一篇看得真难过呀。
  •     “秋风萧瑟,埋骨土中”
  •     写于1915年,即作者去世前一年。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身边杂事上,透过玻璃门来静观这个世界,其中既有目前的人与事,也有对逝去年华的回忆,而对人生的思索,则集中在生与死这个永恒的主题上。
  •     买书、看书。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     《文鸟》美极了。《玻璃门外》清淡,悠长。
  •     看的有点急,最后没有好好读进去。文鸟印象最深,有点项脊轩志的味道。年鉴不错,但是和哥儿重了。
  •     一向喜欢夏目先生的风格。本书收录先生的几张照片,一眼望去,感到几分犀利与尖锐,和缓和的文字大相径庭。我更喜欢小文《伦敦塔》,想象那个时代又处于即死之地的人们的悲与喜,笑与泪。像是从更久远的时光中走来,而先生的文字正有这种能力表现出来。《文鸟》表现生死无常,人世孤独,时光洗清一切。说来感哀,先生写作《我是猫》因一只猫所受启蒙,如今猫与文鸟邻穴而居,都是先生笔下所描绘的生灵,也都随时间离去了。《十夜梦》前文说的很清楚。《玻璃门内》是先生平日所行和所想。
  •     大概是夏目漱石作品中最展现他内心世界的一部。这四篇连在一起本身就很有意思。《伦敦塔》里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沉郁阴暗;《文鸟》揭示了一段隐藏于心的幻灭感情,优美凄凉,充满自嘲;《十夜梦》想象丰富,寓意深远。其实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玻璃门内》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大师的诙谐、固执、顽皮等各种情绪流露,包括老人特有的絮叨。读出来一个活生生的夏目漱石。
  •     20161230还是随笔更好看,人与人脑子里的东西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     学日语买的,先熟悉文章再看原版
  •     喜欢上夏目漱石了。
  •     最喜欢十夜梦里的第一夜。夏目漱石,果不其然 哀婉又不失妥帖 心思细腻得令人发指
  •     一直很喜欢夏目漱石的名字,还有他“今晚的月色很美”的翻译。。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跟想象中还是蛮不同哈哈
  •     夏目漱石的essay《伦敦塔》,描述了他参观造访伦敦塔的sense。除了对莎翁《理查三世》的戏剧作品致敬外,夏目漱石还对永恒之人性、专制君主的暴戾与残戮有不同程度的思考与观照。年少貌美的淑女简·格雷之处刑,在伦敦塔仍坚持写作《世界史》的沃尔特·雷利,最令人痛惜!想到眼下的记忆消失后,未来的生活无非是像失掉了灵魂的躯壳一样…… 人生就是如此无奈,夏目漱石以其细致写实的笔触,用随性之心灵写出的汩汩清泉……给人以莫名的慰籍和内心的平静……
  •     总觉夏目的语气与周作人有相似之处。《伦敦塔》归来后房东的解释和说词对幻象的毁灭构成了文章很有层次的结构;《玻璃门内》是绝妙的随笔,不事雕琢而值得深咏,如写与故友重逢——他去年有事到京城,顺便来看看我这个阔别已久的朋友。我从传话的仆人手中接过名片,立即迈步朝会客室走去,像往常一样,比客人早一步入座。他顺着走廊来到房门外,一眼看到我端坐在坐垫上,立即嚷道:“你真会装模作样哪!” 当时也不知怎么搞的,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脱口而出答了句“嗯”。我这种招呼不啻是在肯定对方的指摘完全正确。而这样的回答怎么会如此自然、如此顺口、如此不费事地由我的喉咙里轻捷地滑出来呢?看来,我当时的情绪一定是好得纤尘全无,可以与人肝胆相照了。(p106-107)
  •     帮朋友买的 听说不错
  •     止庵谈到这部书时说,一生能写出这样一本也值了。书的质量、印刷都没问题,内页还有插图
  •     比较喜欢伦敦塔,十夜梦里有几篇还真是一下子没理解。夏目漱石的文笔确实不是盖的,不过写故事的本领我更觉得他的徒儿芥川龙之介更胜一些
  •     偶然翻豆瓣,发现竟然已经半年没更新过了。人生就像波浪一样哦,孩子。笼子里死去的文鸟,毕竟死去了,悲伤追悔也终会过去,“公正的”时间会从他手中夺走那至贵的宝贝。生活继续,请体味:炽烈的生的喜悦。
  •     读过的最好的外国散文。
  •     无奈也并不试图挣脱的寂寥。玻璃门内,对外界给足关注,却仿佛冷眼旁观。最喜欢《文鸟》一篇,所有相伴过的,最终似乎都不过无疾而终。
  •     杂乱无章地写着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而我看得津津有味。
  •     怎么可以如一从容呢,了不起啊,人格这样罕见地伟大的,只有鲁迅可以一比的
  •     大概不该在昏昏欲睡的日子吃这样的随笔。除了伦敦塔的脑补相当惊艳,其他都没觉察出什么韵味……
  •     帮同学买的,据说不错咯~
  •     对生活的观察和人生的感悟,羡慕(✪ω✪)
  •     书中包含的四篇小品文文字隽永,描写细腻,感情充沛,不愧是大家之作!
  •     小品四种,《十夜梦》没读,据说是漱石为数不多的反映个人生活和思想的几篇随笔,其中《文鸟》被誉为其最美的一篇作品当之无愧;《伦敦塔》纯属作者的自我想象,当然这些想象也来源于作者之前积累的英国历史,皇权的历史也就代表了一个专制国家的历史;《玻璃门内》指的是作者从书房的玻璃门内看出来的风景,作者最后一年就是在这个书房里度过的,不知是否因为身体不好、一直生病,所以作者想起了许多健康时想不起来的往事(如一些童年的往事),还有就是作者对生与死的感悟。
  •     死贵于生
  •     不错
  •     鄙人学浅,可能还体会不到大师精妙之处,实在感觉一般。
  •     细波之下的暗涌。
  •     薄 内容好生涩 慢慢啃吧
  •     非常好,送来的时候一点都没损坏,我都觉得快递小哥辛苦了
  •     人生感悟
  •     很可爱,行文与思想很日本。不喜欢文鸟,但十夜梦和玻璃门内的画面感很强,生死哲学虽然在写,但有东方的写意感
  •     无感,公交车上阅读完,夏目的还是小说适合我。
  •     断断续续到今天才读完,极爱其中关于时间和继续物的描写
  •     文鸟这一篇真好。
  •     纤细敏感的文人真可怕
  •     读的人喜欢
  •     最后居然有漱石的年谱。 小品四种包括 伦敦塔;文鸟;十夜梦;玻璃门内。
  •     非常亲切的随笔,构造中又拉扯着痛。
  •     《文鳥》叫我想起我的小虎皮鸚鵡,望他好。
  •     一直是最喜欢的书。
  •     如果懂日文的话 看原著会觉得更凄美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