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苦闷的象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020060320
作者:(日)厨川白村
页数:117页

放不下又忘不掉的时候

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奏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慕、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吗……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这段话是鲁迅先生翻译厨川白村的,而我听到的是先生自己的声音。读完这段话,记不住每一个字,可是有的词却掷地有声般地砸在我的心上,“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被爱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放不下又忘不掉的时候,正是心情的灰色地带。受伤时的痛和结痂时的痒相比,反而易于忍受了。虽然自己是以一湾平静的心湖去映衬这本《苦闷的象征》,而心里仍会泛起涟漪。或者这就是张爱玲《小团圆》的封面上所写的: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人间苦与生命力的压抑

选择这本书很果断,因为它是鲁迅翻译的,“硬译、直译”的结果,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鲁迅味”。尽管有些涩,但是很喜欢这种“苦读”的感觉。或许,算是一种审美式的“自虐”吧。现在的书,文字太过于华美了,腻歪地想吐,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少选择读当代人写的东西的原因吧。相反,那些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景观背景下写就的作品,在当下重新读来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而不仅是一本普通的书了。这是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死后,由别人整理之后而发表的。后记很有意思,说的是这些文稿现世时的情景——在一堆地震后的废墟上,厨川的朋友和爱人发现了这个包裹起来的稿子。他分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或许,现在我们读这篇不过100多页的书时除了鲁迅的苦涩的文风之外,感觉不到其他的震撼,但在当时,当一切的作品都被现实主义的风格所统治,很少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当中汲取营养的时候,一个日本人发表的这些文论,再由一个中国人介绍来华,确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而我以为,文中反复提到的人间苦以及文学乃是人的生命力受到压抑之后的一种前意识的表达等等观点确实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新的理解维度。对于鲁迅选择这部作品来翻译,我以为恰恰也是契合了他当时的心境——应该说,他对于厨川的文学观点应该是甚为认同的——即使是在鲁迅自己原创的作品以及后来有关他的传记都会让我们产生他的生命力压抑多于释放的印象。正是体味了深深的人间苦,经历了生命力的压抑与前意识的释放的人才能真正与鲁迅,与厨川,与这本书有所共鸣吧。

苦闷的象征的整理以及自己的小感想

不知道川厨白村,因为是鲁迅译的,想着鲁迅推荐,便去看了。创作论讲“生命力受到了压抑而生的苦闷的懊恼的乃是文艺的根抵”。因为有了生的苦闷人生才有生的功效。我们一面怀揣着对生的渴望,一面被社会被生活压抑着,两者不断的碰撞才使生命得以运转。生的外底是压迫,内底是真实的自由的渴求,因有了外底和内底从而有了苦闷。而苦闷的象征即文艺,文艺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描绘外底,而是深入人的内底世界。“文艺作品是本于潜伏在作家的生活内容的深处的人间苦”。而鉴赏论谈的即是“我们”对作品的感受,就像在检验文艺作品一样,我们是否能因此而感受到自己“无意识”里的内生命。如文中所言,文艺鉴赏成立于待到自我的根抵中的真生命和宇宙中的大生命相交感。而文艺批评者应是由批评家由一种文艺作品,又说出批评家自己的“人生的批评”的东西。创作者和鉴赏者是互通的。创作者因着自己内心的苦闷,自己内在的生命力给以象征性的说明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而鉴赏者也因其作品而感应到内生命,“无意识”领域受到了刺激而激当出自己的内底世界。而一切都源于苦闷,源于那人间苦。文艺的根本问题考察讲文艺的作用,文艺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文艺,既是某一时代和社会的诚实的反应,也是对那未来的预言的使命。文艺同生活是由距离的,观照于生活而言,文艺本身的创作是脱离利己情欲及其他各种杂念之恼的。分界———自己看的版本里后面有《出了象牙塔》,好像是节选,又好像是后面加进去的。很喜欢里面谈“缺陷之美”的一章,我们真爱人生,便不能只看真善美,也要看丑陋看邪恶。人性是复杂的。放在社会上,倘若有些人真的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或是极残忍或是极可笑的事时,那么我们最好是,不要一味去批判,更不要当“看笑话的路人”,不做任何思考。大多数人如书里引用古尔蒙所言:“有许多人都喜欢丑闻,就因为在别人的丑行的败露上,各式各样地给看那隐蔽着的自己丑的缘故”,同意。我喜欢作者的那句话“我们与其睡在天下太平的死的都会中,倒不如活在罪的都会而动弹着”。放在个人身上,缺陷也是一些事物糟糕的一面,也是自身的不足。但这不是我们逃避,不去做的理由。就像白村说的:“说是因为要受寒,便不敢出门的半病似的一生,岂不是谁也不愿意送的么?”人有欲望,有罪恶有自私的一面。“唯其恶着而善这才可贵”。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生命不再变得平淡无奇,我们不至于行尸走肉的活着。“人类是满是缺陷的永久的未成品,这样才好。”缺陷似乎就是这人间苦,因为有不堪有残忍有丑陋的一面,有压抑的一方,这是“平淡生活”的另一面,但是也因了这缺陷这人间苦,我们努力的活着,追寻着,才使得生命有了热度。“必须有不安于现在的缺陷和不完全,而不住地神往的心,希求的心,在人生使有意义。”读后面的《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也让我感触很深。但自己学识尚浅,也只够明白理解感触,无法加以说明论述以及自己的想法。总之,受益颇深。

《苦闷的象征》:文艺使人诚恳地活

“文艺决不是俗众的玩弄物,乃是该严肃而且沉痛的人间苦的象征。我对于说什么文艺只有美啊,有趣啊之类的快乐主义文艺观要竭力排斥它。”周氏兄弟的分歧从这句话中似可见端倪。这是鲁迅所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恰好将周氏兄弟的文艺观都拢了进去。大抵,鲁迅是前者,周作人是后者。周作人的观点,中国文学有两派,一为载道,一为言志。载道的文章为传输主义,而言志则是抒发性灵,周作人赞同的是后者。他的那一些闲适小品,与乃兄的以文章为匕首为投刀,可说是大相径庭。厨川白村认为,“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使人类得以抛弃了一切虚伪和敷衍,认真地诚实地活下去的唯一的生活。”不知道是不是译者的缘故,这样的文字读来,印象中的作者也是一副金刚怒目的斗士形象,大概也是头发根根直立,愁眉不展的样子。但那对于文艺的推崇,是极其庄重的。厨川认为,人间苦是文艺产生的原动力,这种苦的产生则是因为人的求自由与外界的束缚相互制约,无法满足而被压抑,只有在文艺中,人的这种压抑才可以尽情的释放。文艺的表现须由象征。文艺的价值在于深入剖析人性,而不是做道德卫士,文艺与道德无关。艺术家因为压抑而创作,批评家在阅读作品时,唤起了埋藏在自己心底的潜意识,产生共鸣,可以在批评中解读被艺术家忽略的潜意识。批评家同样很重要。对艺术的鉴赏,从最初的理智,知识趣味的发见,到感情唤起,甚至是多种感觉融会,从而唤起自己的潜意识,共同参与作品。艺术提供读者一个反观自身的机会,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梦一样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的创伤有机会得到治愈。古老的原始社会的劳动与巫术,是艺术的起源。艺术不需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好的文艺因为有过去与现在,必然揭示了未来。伟大的诗人是预言者,而不被时代所理解。因为他们的诗吹响的是未来时代的号角。厨川一直强调人间苦,以及有创造才有进步,人既有神性也有魔性,不感到人间苦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深切表现了人类共通的感情,所以文艺不过时。厨川的这本因大地震作者罹难而未完成的书印证了他的一个观点,就是批评家与作家一样重要。解读一个作家看他的作品,看他如何写别人,因为那里面往往流露的正是他本人,这样说的厨川,在书里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严谨、刚正、诚恳、热切的斗士。他对文艺流露的深切的渴盼期望,令人感念。

《苦闷的象征》:文学是自由的吗?

一口气将《苦闷的象征》读了一半,很是过瘾。我很少能坚持一个小时以上去读这类抽象讲文学的书籍。不是被其中深奥的哲学搞得要崩溃,就是被语意混乱的句子弄得不知所云。而鲁迅先生翻译的这本书,却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什么是文学、文艺,适合我这一类不懂得文学为何物的人去品读一番。就厨川先生的解读,所谓文艺是人们离开日常一切政治经济家族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而文艺的根本则是生命力受到压抑苦闷懊恼的象征。厨川先生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来解释文学,相当精妙。文学创造如同做梦般,将被各种因袭道德束缚的无意识加以改装,运用各种象征进行创造。这种无意识则大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收到束缚的各种欲望,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冲突,自身与自身的冲突。而文学则将这各种束缚解除,进行绝对自由的创造。所以,文学是人们未能解脱的苦闷的象征,但文学本身则是自由的。然而文学创作真的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吗,我看倒也未必。文学是人创作的,如果人没有自由,创作出来的文学又何来的自由呢。究竟又有多少文学不是按照各种政治需要、商业需要、大众需要的标准“创造”出来的呢。是的,文学本身是自由的,可是任凭“人”多么热爱文学,热爱自由;“人”本身却是终究无法获得自由的。


 苦闷的象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