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这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童年·这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7806570098
作者:娜塔莉·萨洛特
页数:238页

内容概要

娜塔莉·萨洛特,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陌生人的肖像》、《马尔特罗》、《天象仪》等。

作者简介

《童年》发表于1983年。
《这里》发表于1995年,是她对自己创作活动,特别是词语使用的小结。

图书封面


 童年·这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童年》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精巧的结构、娓娓道来的节奏、优美流畅的语言。也是我喜欢的题材:童年故事。自始至终,作家是在同自己心底的一个看不见的声音在交谈,那个声音似乎无比了解作家,就像是她肚子里的蛔虫,但作家有时也会不同意它的观点。交谈的同时,画面也在播放着。这是一部早期的有声电影,画面质量不是很好,有瑕疵,比例也有点变形;声音也不是现场同期录音的,而是一种舞台剧似的配音,听起来很突兀、不合拍,仿佛能看到几个演员拿着剧本,站在荧幕后面。配音其实不多,大部分的时候是沉默,只看到荧幕在闪动。作家的童年也很特别: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她在彼得堡的母亲和巴黎的父亲之间徘徊,但小说主要描述了作家在巴黎的生活。她会讲法语和俄语,还会一点法语,又从妹妹的家庭教师那里学到了英语,这样的语言环境,促成了她对语言和词语的敏感。故事不是线性的,而是破碎的,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但还是很易读的。萨罗特创作这部小说时已是83岁高龄了,技艺已炉火纯青。整部小说的情绪十分统一,很和谐,不愠不火但一点也不乏味,境界很高。我得到的形象大致是:一个有点早熟但稚气未脱的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敏感、有点任性,受父母的影响喜欢读书,对语言很有天赋。不过,被我这样描述出来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     桑塔格讲萨略特 首先是从萨略特讲伍尔夫开始的伍尔夫也好 其他意识流作家也好 其他现代作家也好 不少人都在这样的基础上反对19世纪小说:19世纪小说所试图创造的一个逼真的小说世界并不逼真 现实并非19世纪小说那样清楚明白 并且他们反对19世纪小说过多又过于浅薄的心理主义 这具有简化现实的误导作用于是伍尔夫等人借鉴伯格森的意识流概念 用连续不断的词语之流试图还原意识的真相然后萨略特发现意识流这种“对心理的精确的条分缕析又重新聚合成了一些具有现实色彩的人物” ( 而事实上 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来看 词语是不可能追逐到意识之流的意识流的主张在理论上太不完善 使得它只有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存在时 才比较有价值)也就是说表面上的分解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些扁平的 非生活的 小说式的人物然而萨略特试图在伍尔夫失败的地方改进的方式 却恰恰是变本加厉地使用心理描写,但不是意识流的可能还原为人物与情节的心理描写在更深刻的现象学基础上 她使用一种连续不断的独白进行写作 用更精致的心理描写来反对心理主义 以求获得真实 甚至于她认为小说家应该像科学家一样追求真实 像运动员一样追求合乎目的桑塔格指出了重要的一点 也就是不应当消除被萨略特所鄙视的那种“现实”观念就这一点上 我可以再展开说一些也就是虚假和假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微妙差异“虚假” 给人感觉这部分是虚无的 是无价值 甚至不应当存在的 这正式萨略特的态度然而“假” 则不同 假仍然是一个实在的层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有些自我悖论其实如果要更准确的表达这个问题 不如说 在普通的现实背后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影子现实 这是人们往往不曾发现的萨略特的错误就在于试图消弭整个光亮世界 而单纯表达影子世界 然而这无疑是做不到的 没有光也没有影 而且更是对生活的背叛 只有影的世界 生活是无法进行的另一些现代作家 表达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采取的是其他的方法 比如昆德拉 详尽地直面这一问题 为我们展现了生活世界这两个层面之间的所有逻辑与原理 而科塔萨尔则使用隐喻的方式来直观表达普通人对这种分裂体察的状况而关于反对19世纪小说的问题 再展开一些说 这种反对时基于对现实 对人类情感和感觉的复杂性寄予更多的尊重在18世纪之前的小说 是一种结构更散漫 充满离题的 节奏迟缓的小说堂吉诃德经历了无数有趣的故事 并对许多事件发表十分有趣的看法但后来却被简化为一个过时的理想主义者与风车打架的故事19世纪小说开始追求情节高速推进给读者所带来的快感 为了能顺利调动读者对情节推进的预期 人物开始变的类型化 心理描写开始变得模式化 这样作者才能达到赋予读者快感的目的(比如让读者形成某个预期 然后满足之 或者用另一个不同的发展让读者意外而获得满足)因此 像《拉摩的侄儿》这样的作品再也难以出现 而被类型化的人物(虽然可以存在复杂的类型化 比如萝莉加天然呆 或者傲娇加腹黑 但仍然愈发背离生活的情况)与高速推进的情节所取代同时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一个转变,又以文学及其他传媒的形式向生活本身进行了反噬 当读者一直阅读此类小说时,他的生活世界中会有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入影子世界光亮世界也会愈发木乃伊化 他将越来越无法体察生活的实际情况举个例子来说 看惯台湾偶像片的小孩 会自然而然地用台湾偶像片的方式谈恋爱 他们已经无法设想恋爱的其他可能形式这就是现代众多脑残浪漫主义者出现的原因正是基于这一点 格里耶等新小说家提出反对19世纪小说而他们具体的措施 每个人都可说完全不同 以后有空再来说说其他的新小说作家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桑塔格后来认为自己对萨略特的评价太过苛刻了而桑塔格认为萨略特真正优秀的小说是《一个陌生人肖像》和《天象仪》而我只看过她的《童年》和《这里》 等有空读过她那两部被认为更优秀的作品后 也许我也会对她有不同的评价补充一点小说对生活的反噬在20世纪的技术条件下更为严重20世纪之前小说的影响力毕竟还是有限 人们还将通过观察身边的他人的生活来学习以及探索生活20世纪之后 尽管小说本身日益衰落 但19世纪小说的精神却在其他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中疯长 于是对人们而言生活世界只有日益木乃伊化 他会发现身边的他人和他一样接受着同样的大众传媒影响 并且由于大众传媒的无处不在 他已经丧失了自己探索生活的空间这个情况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家伙批判现代性的一些内容有点关联这也是新小说家们自认责任重大的原因
  •     很早以前读过。最近因为常常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想重读这本书。用一种破碎的语言拼出的一幅破碎的记忆之图。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嗯。
  •     意识流
  •     童年里的意识流像是挤出来的,读着亙得慌
  •     优美敏感
  •     原文也这么多省略号?
  •     只看了《童年》,感觉可以充当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
  •     萨姨自己就是修辞学的经文。所以喜欢没事就登山。
  •     高中法语书时代的大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