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08039329
作者:[美] 威廉·E.布隆代尔
页数:291页

章节摘录

书摘一个脑袋空空的记者,总会用闪闪放光的眼睛窥视向他走来的编辑。编辑把一个故事想法摆在他面前,尽管这个想法很糟糕,记者也得老老实实去做,谁叫他拿不出更好的呢?满心愧疚的他已经失去了据理力争的力量。他只能把自己拖出办公室,去寻找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宏伟目标。结局当然可想而知。    如果一个特稿记者没有两、三个写作方案在脑海里酝酿的话,他的工作就很不到位。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直接接触者,担负起创作构思重任的应该是他,而不是他的编辑。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有些记者的脑海里,总是只有草草形成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在采访和写作的初期就已经灰飞烟灭了,还有些记者甚至习惯了“腹中空空,求思若渴,,的生活,总是等着别人来提供材料。这些记者哪怕花费了巨大的力气,写出的故事却往往无足轻重,甚至一钱不值。要不了多久,他们就成了北京的填鸭,只能依靠编辑“喂食”来完成工作。他们已经失去了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创作能力,他们的工作当然也就毫无乐趣可言。    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形象的想象会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的记者不幸正好缺乏这种想象,我们也无能为力。但是通常的情况是,记者的问题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一些完全可以弥补的错误。比如,他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或阅读,或者他没有找到正确的采访对象。如果用一个心理学的词语来形容,这种记者实际上患有新闻的“感觉剥夺”。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新闻的感觉麻木,敏感度不够,或者说他没有接触到足够的新闻信息。    “垃圾!”不论是《时代》(Time)、《新闻周刊》(New sweek)、《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这样的全国刊物,还是地方报纸,或是《福布斯》(Forbe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业刊物(如果记者正好是负责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我们的记者对这些刊物总是充满责备,嗤之以鼻。当他们无暇关注这些杂志报纸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呢?采访,采访很多很多人,他们的名片夹内装满了人名。他们还有别的工作要做吗?    还有很多。    获得好故事有哪些渠道?    靠阅读“窃取”思想    广泛阅读。除了少数一些能够随时随地发掘故事的天才外,其他人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仅仅翻阅一些高发行量的大众报刊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报刊的内容虽然能够让一名记者紧跟事件发展,在竞争中不至于落伍,但是这些报刊对故事的报道往往已经相当成功,记者根据这样的报道进行再创作的机会已经很小,很难再写出能够与之媲美的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期待的最好情况就是,一个故事已经成形,但还不完整,需要进一步雕琢,去粗存精;或者他能从其他人故事报道的主线中发掘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第二视角。不过,那些总是希望在现成的故事上进行二度加工的记者,很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错误的迹象来体现故事的重要性。不过编辑可不是吃干饭的,即便他们真的很愚蠢,绝大多数读者也不是傻瓜,是真是假,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你的选题要广泛。你的选题不但是自己感兴趣的,还应该是涉及面很广但又缺乏报道的。此外找到与选题相关的出版物,进行大量阅读,包括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智囊团和基金会的报告、一级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这些都应该在你的阅读范围之内。    这样的阅读可能是令人痛苦的,很可能大量的内容都枯燥无味、没有用处。但这样的出版物不是新闻媒体的竞争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内容中窃取思想而不受惩罚。不仅如此,这些出版物所发表的最新进展和原创思想,往往都要先于大众媒介。P2-3

前言

★人们永远在思考哪些元素让一个故事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如何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许多冗长枯燥的会议曾经占据了我相当多的时间。每次当我在会议上开小差做起白日梦时,一个衣冠不整、脾气古怪的人物就会走入我的梦中,他叫梅尔·布克斯坦(Mel Bookstein)。他只生活在我的想象中,但是他的遭遇却非常真实。布克斯坦是一位面临着很多麻烦的记者,更糟糕的是,他不知道该如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在我的想象中,他通常是蜷缩在一把椅子上,盯着墙上的装饰画发呆,几个一次性塑料杯零散地摆在桌上,旁边是一堆没有头绪的资料。他正在准备的稿件现在只是一些没有用的残骸:毫无关系的文件、找不出任何信息的采访记录、记录着未成形想法的简短笔记。即便这些堆成山的材料真的能够形成一个故事,他也不知道这个故事在哪里。在看过所有的材料之后,他惟一确定的事情就是,有太多的信息还没有找到。由于缺少一个明确的故事主题,他不知该如何下笔,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于是,饱受困扰的他,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午餐,还有一个更加明媚的下午,结果只会再次发现——时间也是他的敌人,而不是朋友。从事写作的人有谁没有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吗?至少我自己是深有体会。我非常明白他的沮丧和焦虑,以及他面对一个故事却找不到正确处理方式的失落。有这种感受的远远不止我一人,当我向成百上千的记者和作者们讲述写作技巧时,我也在他们身上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同样的症状。有一句话说得好: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不过这种痛苦应该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创作完成后,从一篇成功作品中产生的深切满足感。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作者体会到了痛苦,却很少得到这种满足。本书的宗旨就是要让这样的痛苦少一点,让最后的快乐多一点。我们将提供一种全新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告诉大家如何把真实的故事变成优秀的报道。这本书的前身,是一本没有正式出版过的内部刊物,它是《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内部教材,用于培训那些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尤其是那些为头版提供特稿报道的记者们。不要被《华尔街日报》的牌子吓倒,这本书里的内容其实和经济新闻报道无关(只有一小部分引例涉及经济新闻报道),这本书也不是专门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们准备的。这本书要讲的,是在新闻写作中困扰着广大记者的中心问题,它的对象是所有从事非虚构类作品写作的人——新闻记者、专栏作者、纪实作家,还有你和我。我们如何才能让其他人对我们感兴趣的真相也产生兴趣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中的有些人,就像我自己,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穿梭,写着不同的人和事。还有一些人,停留在一个地方,专注于某一类故事。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承担着一种责任,一种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这两件事,就没有人理睬我们的作品。这样,我们的关注点就和有史以来所有故事讲述者的关注点交织在了一起。虽然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们用电脑来写作—但是我们和古希腊那些从一个村庄云游到另一个村庄,用奥德修斯(Odysseus)海上探险的故事吸引大量村民的说书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论是在他们那个时代,还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行业的要求从来没有改变过。人们永远在思考哪些元素让一个故事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如何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新闻系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太少了,他们只学习采访技巧和编辑技巧。一旦他们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也许能从自己的工作中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这往往需要多年的点滴积累。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一无所获。这就难怪我们的布克斯坦先生会如此痛苦,他无法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他非常明白这一点。其实,我们可以从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本书的内容仅仅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把我们的工作同文学家的写作技巧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他写作教材最大的区别有两点:首先,它彻底否认了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即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可以分开的,学习写作不用涉及采访报道;其次,它把整个报道过程看作一个流动的程序,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相互联系,而不能孤立存在。采访和写作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如果前期的采访中没有获得有用的材料和丰富的信息,如果在采访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喜好和需求,那后期的写作不论运用多少技巧,也都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所以,尽管本书并没有提供大量的前期采访技巧,但是本书却告诉记者,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去寻找哪些材料,以及该去如何展现这些材料。这种把采访/写作视作一个流动程序的观点,在新闻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但是任何优秀的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他以前的工作将极大地影响到他现在的工作,而他现在的所作所为,又将影响到他下一步的工作。他在产生故事想法时所做出的决定,将影响到他整个的创作过程。总而言之,这项工作是无法被分割的,就像一条河里的水不可能因为不同的支流而被完全分割一样。这本书反映的正是这种不可分陛。因此,它需要读者从头到尾地阅读。当然,有的读者也可以从随便挑选的章节中,获得一两条有用的建议,就像他们在阅读其他写作书籍时一样。但是,我不推荐这样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只会让他失去大量必需的材料,他所获得的片断永远不能构成有形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他将错过整个写作的流程。从记者心中蹦出的一点点想法开始,到最后经过修改完成作品,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会跟随这个过程,一步步地前进。我们会使用《华尔街日报》的一些故事作为我们讲述的例证。这都是些非常棒的新闻故事,但是它们并非完美无缺。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正好反映了我们要讲述的一个或几个要点,而并不是说它们就是新闻写作的典范。这里面有许多作品是我自己的,这是因为我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正好运用到了我讲的这些方法,我不知道其他人在写作时,是否和我一样。从头到尾,这本书都在强调故事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技巧是让一个故事受欢迎的重要因素。负责提供这些因素的,应该是记者兼作者,而不是编辑。编辑可以给故事润色、删减、让其变得更加清楚,但是他们不可能提供那种能够让故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一个冗长乏味的故事的最大区别。没错,读者需要准确的信息,而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的信息。但是除此之外,读者还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需求,如果他们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逃走。没有什么是比放弃阅读更容易的事情了。即使我们原本知道这些需求的存在,我们也往往会忘记这些需求。即便我们承认这些需求,我们也很难认真对待这些需求,总是在自己的故事中零乱地应付几笔(而且往往毫无关系),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个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本书要讲的内容。

内容概要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

书籍目录

引言
第1步 怎么找到好故事
第2步 好故事该如何构思
第3步 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第4步 计划与执行
第5步 组织材料和结构
第6步 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第7步 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第8步 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
第9步 如何有效地修改
附录 样文

作者简介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图书封面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5条)

  •     一、怎么找到好故事1.广泛阅读、随时记录、积累素材——获取故事材料2.有了材料进行处理,写出故事二、好故事该如何构思范围、主题、特写的创作、报道方式三、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时间、范围、变化、动感四、计划与执行1.全面思考2.设置优先选项3.采访报道五、组织材料和结构写作前准备:1.泛读材料2.精读、标注索引叙述主线1.板块递进主线把一个故事的所有相关材料聚集在一起2.时间主线3.主题线六、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1.导语的处理吸引读者2.数据的处理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据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3.处理人物和引语可信度情感回应鲜明有力多样性4.处理结尾前后呼应型展望未来型展开拓展型5.处理作者自己概括者/总结者裁判观察者七、让字和句抓住眼球具体苛刻描写交谈感连贯性精心设计的结构八、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九、如何有效地修改1.内容的修改2.结论和连贯性的修改3.节奏和细节的修改 http://www.xmind.net/m/AyCL/
  •     标题看似比本书的范围要小一些,但其实更准确。这本书讲的是作者自己的写作心得,不是整个《华尔街日报》的写作模式。事实上报纸上的文章也不可能存在固定的模式,真都是一个讲故事的套路,读者还看吗?作者心得讲的很好,可读完之后还是觉得写作这东西没法教,与其学套路,不如牢记禁忌,即在写作中应该规避什么、警惕什么。写作风格需要依写作对象不同的而改变,文无定法。1.靠“因果关系地图”确定“范围”主题。(P30)2.寻找“戏剧点”。冲突、讽刺、喜剧、悲剧。(P48)3.有自己的观点、感情、表态。(P48)4.不要采用“仰视”的视角,这样极易写出俗套、口水话、大众思维。(P49)5.怎样找到好故事?具体化(p3)做一个雕刻家(p10)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材料(p3)随时记录想到的故事点,且在旁边写上当时的情境,当时的心态和线索(p3)提供预测、对未来的预见改变角度6.主题拟定须依事件类型而不同。幼年期?成熟期?7.特写创作:综述型?微缩型?前者关注写作对象的特殊性,即其与众不同之处,并将其细节化。后者关注写作对象的典型性,需具体展开,找到与其他的共性。8.撰写主题陈述。写某一特定职业的特写为例。(时间线+适度离题。时间线是为了叙事故事需要,为了增加动态。离题是为了议论评论,展现说明性、论理性的东西及写作者的想法。两者都是为了展现品质和主题。)“伐木工”特写的主题陈述选取两个点:职业危险性、职业团体内部真相。“牛仔”特写则选取了真实牛仔的一天生活。还有一种写时间跨度较长的人物评传。(选好主题/品质,抓人的点,一生顺序为时间线,爱情事业生活等各领域)9.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时间维度:过去(溯清原因)——将来(指明结果、提供预测)范围维度:一个特征或一件事情,除描述本身外,还要把连带的东西展现出来,可以是进一步细化,也可以是道出人们所不易想到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想说“伐木工”工作很危险,就要分类列出“都有什么样的危险”?“怎么样的”是始终要问的一个问题。动感维度:让故事的主人公动起来,去做些事情,不断变化场景,追踪主人公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10.把材料归入6个盒子。事件类报道的6盒子人物类报道的6盒子11.突出故事焦点,合理分配素材,建立一条叙述主线。三种叙述主线:版块递进主线:(适用事件类报道6个盒子,但顺序无强求,P117两段建议)时间主线:比如牛仔的一天。(人物类主题陈述选取一两个突出品质即可,加离题手法)主题线:比如伐木工。取两个故事元素主题。12.人物类写作技巧。先找看点——再归纳品质——再列举事件让人物动起来语言来自他人的评价和反应事件烘托品质,注重事件多样性“看点”即与该人有关的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标签等“品质”是更深一层也更稳定的,最好选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能与普通人感同身受的品性
  •     我们学院是用这一本书作为教材的,按要求,几乎把整本书都读过了,虽然有些地方的翻译还是有点羞涩,尤其是理论方面的.但是对于那些作品和例文的翻译却十分连贯,通篇的逻辑性很强,这就是《华尔街日报》的特稿写作了。我们把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称为“华尔街体”,WSJF(Wall Street Journal Formula),主要是从一个细节或者小故事出发,扩展到一个大范围或者一个整体的写作方式,为《华尔街日报》所惯用。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逻辑性。没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强大的分析能力,是绝对写不出来的。真的应该去读一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是一本超实用超意外的新闻手册,其中很多内容即使是对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来说都是带有启发性和实战指导性的东西。新闻在西方世界里已经简化为简讯和新闻特稿两个体裁。本书是华尔街日报如何写特稿的内部培训实战材料,比起国内任何一本板起面孔说教的新闻理论和实践书来说,都是一本好看、深刻、使用、启发和创新的书。在这本书里,除了新闻的真实性意外,你会发现新闻和小说合流,使新闻一下子成为了可读、爱读的好东西。难怪国外的报纸会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难怪中国某些报纸担忧一旦国外报纸落地本土,本土许多报纸都要倒闭。原因在于理论、实践的双重落后。我们的报纸新闻,有多少是好看、能看和可看的?华尔街日报的这个新闻手册,英文直接翻译应该就是“华尔街日报新闻特稿写作的艺术和技巧”,人家是把新闻当作一种艺术在创作的,除了真实性的绝对要求以外,新闻特稿的可读性远远不低于小说。如果你读本书里关于财产争夺的一个新闻特稿,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西方世界会有《简爱》、《红字》、《飘》、《荆棘鸟》之类的作品了。小说和新闻一样,都有所本的。强烈推荐此书!
  •     这本书是一位资深记者推荐的,对于写报道非常有用
  •     很适合记者读的书,从实际的层面谈的各种方法
  •     一般 题文不对 弃
  •     学习
  •     在充满担忧的土地上,永远长不出风格。
  •     这不仅是一本新闻记者该看的书,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一本训练思维的好书,看待问题应该怎么来看,讲故事该怎么讲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反正收益很多~~
  •     新年立下目标,每月读三本书。这是一月第一本,让我知道了自己离新闻写作,真的还差得远
  •     忘了标记,大概是2015年初去广州实习的时候看的。
  •     虽然这只是作者的个人写作心得,但依然有所启发,比如关于写作的动画感,描写要推动故事发展或者增加戏剧性。20161126
  •     如今的公众号作者也应该人手配备一本。
  •     一直好奇英文写作是怎么训练的,想不到看完书会有这么多收获。书里实在太多干货,对我这种没有任何写作基础的人来说一下子吃不消,不得不停下来好几次,大概三个月才读完。
  •     总感觉结构是可以训练的技巧,而节奏尤其是语言的节奏真的是靠天赋。
  •     如果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什么,那就是非常不错……
    买这本书,一是为了工作,二是为了兴趣。
    作为一个新入行的媒体从业者,而且凭着半吊子的经验来做事与指导做事的时候,总是没有底,甚至很多对于部门人员的引导,总是不得力。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
    他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他的一些作品,更记录他写作的心得,从某些方面而言,这是一本编辑/记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材料,非常专业,他有这深厚的行业经历作为基础,也有全球顶级的媒体背景作为素材来源和从业眼光,能从这本书上学到的,可以说是记者的基础到进阶技能。
    总的来说,这本书入门也可,闲读也好,但仍是一本非常好的专业书籍
  •     匆匆翻了翻,确定不适合一般写作,建议记者朋友们读一读,我就算了。
  •     即使自己不写,也可以读了用来判断别人写的好不好的书。
  •     特稿的写作标杆,生硬的新闻稿件并没有多少读者,那些真正的故事才能吸引人
  •     大二到大三陆陆续续看的书,做满了笔记。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可惜没有带在身边。
  •     对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本少见的好书。书本身不但封面内文都很好,而且翻译的水平也相当高,读起来毫不拗口,非常流畅,甚至非常生动。我自己很认真的把书读了一遍,觉得本书将来还有一再重温的价值。我感觉,这本书对以下几类人大有帮助。一是报业人士。〈华尔街日报〉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他们的经验当然是宝贵的。我感觉,一本报纸要好看,不但要注重报道的全面和及时性,而且新闻的写作手法也相当重要。目前国内的一些新闻类报纸往往比较枯燥,很多文章都有固定的套路,写得不够生动。而该书中的许多方法,会告诉你怎样把新闻也写的具有故事性,而且又不失去新闻的新闻价值,所以很值得报业人士参考。二是编辑。编辑的职责是不但要发现好稿子,而且要善于出新,多挑选出具有新意的稿件。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新角度和方法,不但有助于记者开辟新的采访渠道,而且更能帮助编辑们打开视野,斟选出更精彩的稿件。三是写手。这本书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非常有帮助。无论写什么文章,如果想吸引人,就一定要写的精彩曲折。不管你是纯文学还是剧本和故事,内容一定要跌宕精彩。就像王小波说的一样“无论写什么书,首先要好看,然后还是要好看。”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多使用的经验,告诉我们怎样让自己的写作“起伏跳跃”,怎样引发人们读下去的兴趣,是一本很少见的可以指导写做的书籍。
  •     非常实用,语言通俗。不管是写新闻还是现在写营销故事,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     这本书是很多新闻专业从业者的“参考书”,她传播的理念是新闻记者在坚持客观、深刻的前提是要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当然,要看到,国内与美国的大环境,民众的关注点,写作方法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书中的例子我们只能当做一个故事去听~但是我很赞同新闻故事化的想法,这也是中国各种媒体发展的趋势~ 毕竟“好看”已经越来越成为新闻的重要评价因素。最后,书得手感很好 O(∩_∩)O
  •     "姑娘,回家多唱歌。" 胡医生一边说着,一边推了推即将滑落的金丝眼镜。好的好的,我在家天天唱,我不愿唱这首歌。
  •     一直放在办公室…
  •     蛮好的内容,不过错别字、标点滥用、译名不规范、排版错误等实在让人不能忍。
  •     这本书算是内部的记者培训资料,里面讲了很多案例,对媒体新人来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说啊~~还要翻看第二遍~~
  •     华尔街日报给予了新闻思维开拓的空间
  •     看完之后,该不会讲故事的还是不会讲故事
  •     这是一本超实用超意外的新闻手册,其中有很多内容即使是对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来说都是带有启发性和实战指导性的东西。
  •     写作是个体力活儿,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砥砺。既然是体力劳动,那必然有套路,前人总结、后人学习并加以积累沉积,日久则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有点儿像。同样,写作也有自己的套路和学习路径。初涉写作有必备之书吗?当然有,那就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

    我妈是语文老师,从小写作、语文对我就是种折磨。06年我改变主意开始写作时先是写博文,当时被朋友总结的写作风格是“简单粗暴 毫不矫情”,意思是全以自己为中心,写得又硬又没人味儿,自然愿意读的人不多(相当部分是被我拉来强制阅读滴)。问了几个专事写作的朋友,他们一致推荐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入手之后多次阅读每每有提高,再次证明了朋友推荐比不靠谱的专家名人推荐更靠谱这个道理。

    全书结构精当、内容平实,读起来像跟老友长谈,自然清新、毫不做作,没有一些指导写作图书作者居高临下的感觉(比如《文案训练手册》)。全书有几点给我启发很大。

    第24页,不要硬塞内容和角色。有些人认为故事里塞几个角色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这是对读者兴趣的屈服而非真正有兴趣为读者服务,此类玩意儿没有比有要强。

    第114页,故事是河,作者讲述的主线就是读者的航道。每个故事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从上游到下游建有多个控制水量的水坝。每个水坝后面都有一个大水库,在这里河水仿佛停止了流动, 感觉就像在静止的湖面上。但事实上河水是流动的,尽管你从表面上看不见,河流还是在流向大海。我们作为讲故事的人,应该让读者 意识到他们是身处于流动的河流中,而不是平静的湖面上。故事是发 展的、流动、递进的。读者在故事的河泛舟,他们的船就是我们为故事选择的叙述主线。

    第149页吹嘘让人失望的真正原因。“吹嘘型”的导语总是令人失望的。如果导语已经吹得天花乱坠,后面的故事最好不是一般的精彩,否则一定会让人失望。遗憾的是,多数故事都做不到这一点。而那些真正精彩的故事,完全可以开门见山,直人主题,让故事本身来抓住读者,而根本不需要在导语中做广告。(想想当下流等的各种专家推荐和一丝不挂式的推荐人吹捧吧!他们推荐的图书内容精彩程度与其的推荐程度成反比!)

    第193页,把读者当人而非没有意识的非生命体。一名优秀作者的心中永远都有一位具体的服务对象,他是为某个具体的人写作。在体育馆里演讲的人,常常会犯沉闷呆板、故弄玄虚、言过其实的错误,他们并没有把自己融人到观众中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心中没有某个具体的读者形象,,他就很可能会犯和演讲家一样的错误。一个善于谈话的记者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论他要写些什么,他都 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吗?
    每个人写东西的时候都需要反复问自己此问题!

    最后,本书并没有急吼吼地告诉读者“看了这你就能成为写作大师”,而采用始终平静评述、娓娓道来的态度告诉大家如何写作。这份平静是需要岁月的沉淀和积累的!

    急吼吼着要成功是比较容易的,在当今平静说事儿反而需要有来之不易的深厚功力!本书是真正平实给力的写作指导入门手册!能持续常销就是件非常说明问题的事情!
  •     想学着写新闻稿所以买的 感觉应该能比较有用 毕竟是华尔街 估计不会差太多 还没看呢
  •     《华尔街日报》是世界知名的报纸,这本书原来是其内部的培训资料。书从如何获取故事开始,一步一步交给读者新闻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每个章节均配有写作的范例,生动形象。作者的语言生动幽默,深入浅出,说理形象,将理论概念讲得十分透彻。不管是不是记者,都能够从本书中收益良多。真是一本好书,强烈推荐!
  •     每次写稿时总想一读再读的书啊
  •     道理很正确,方法很受用的书,现在遍地都是媒体人,撸起袖子就是公众号主,这种传统传媒时代遗留的方法有用和冗余的一面都显得突出。
  •     看在老天的份上,你能讲的有趣一些吗?哈哈
  •     将你培养成出色的记者,即使不是记者的我,在工作中也要用的着写作,也能从此书中获得收益,锻炼文笔和思维,也努力将自己的文笔锻炼的更好。
  •     27万字
  •     很多人看到“讲故事”,就有种误解,以为这本书只是关于特稿这类“软新闻”的写作的。其实,对于一切新闻写作而言,不管是最严肃的“硬新闻”,还是最简短的小消息,“讲故事”都是新闻之所以成其为新闻的“本质”之一。虽然,这本书谈了很多技巧性的东西(这些技巧非常有用,是国内的新闻写作教科书无法提供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它阐述的是一种“道”,需要看书的人认真去“悟”方可,并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不然的话,这本书也就有些“被浪费”了。
  •     个人十分推崇这本书,先后在书店和网络购买多次,除了自己留用一本以外,其余均送给同事。对故事体裁的把握,华尔街日报无疑具有话语权,因为他们多年的实践成就了一个完美故事。
  •     听朋友介绍了<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去当地书店买,他笑我是老土,书店不一定有,去当当网吧,那里的书打折,质量又好.经不住诱惑,直接从当当网订了三本书,虽说是第一次从网上购买,但挺顺利.目前正在读此书,感觉对一个写作者来说,真有点像雪中送炭,书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了我.
  •     工作一年多再来读,豁然开朗。接下来要付诸实践,包括工作上的报道写作和生活中的自主训练。
  •     很适合新闻记者等纪实类写作人士的需求
  •     可以从中学习财经新闻写作和采访技巧,媒体有必要把它当做教课书,人手一册,帮助国内新闻记者提高写作水平,告慰读者。
  •     对这本书的评论已经有些多余,因为这是一本记者、编辑的必读书。它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足以应对国内平面媒体对“特稿”及“深度报道”越来越多的需求。是否照搬“华尔街日报体”,南方报系及众多市场化的经济类媒体已经做了大量尝试,这种讨论对新手或者说对“华尔街日报体”没有了解者是多余的,首先是学习,然后才是如何吸收的问题。此外,除了对新闻的处理,它对于“写作”本身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     无论你做不做记者,你必须了解华尔街体
  •     好看,希望赶快实践检验一下
  •     这本书是多位老师和认识的记者大力推荐的,货到了一看,果然非常好,对新闻写作很有启发。这样的书卖这个价很划算。这种书可以看也可以收藏,强烈推荐。
  •     看完后这本书,再对比国内的财经报纸,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垃圾。不过这些特稿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不跟外界接触,纯属闭门造车。
  •     故事人人爱听,就是看能不能讲好。在一部分西方记者的观念里写新闻就是讲故事,这个和国内的观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翻译这本书不光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新闻写作的观念和对新闻的理解!
  •     关于伐木工人的那篇特稿令人印象深刻,在处理故事节奏的问题上,提出了借用多组对立元素和变换切入角度来以细节取胜的写作技巧,有操作性和借鉴价值。很不错的一本书。
  •     快速浏览,这玩意儿得不停练习才行,我现在要做这个事情吗?不,所以(* ̄m ̄)
  •     我们不能让自己成为故事的囚犯
  •     对于我这样写作逻辑欠缺的人来说,非常有启发
  •     《华尔街日报》怎么写新闻报道,用这本书的说法是“怎么讲故事”,对传媒有兴趣的人都该来读一读,读过就知道,所谓新闻报道是要讲技术的,人家的传媒有话语权,是靠的水准,不是自我吹嘘
  •     作为一用即弃的产品,十分强调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总是经不起时间的打磨,很多时候都是“天天新闻天天新,这天过完无踪影”。然而,《华尔街日报》却告诉我们,新闻也可以很好读,新闻也可以很耐读,关键是有没有“故事性”。书中总结的技巧对于新闻写作者都是很有帮助的~~~
  •     实用 …嗯 做了很多笔记…但我还是没有学会Q_Q
  •     新闻实务佳作
  •     不枯燥
  •     脱离学生时代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 挺熟悉的但还是模糊 对一些以前只是一带而过的话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 就在想 哦 原来要这样 原来我写得有这么这么烂
  •     里面的例子很生动,对新闻写作很有帮助。
  •     这本书在我暑假实习的过程中就有初读,当时觉得蛮不错,可是市场上很难买到,于是就在当当上购书了。书的内容是对新闻写作方法的介绍,具体一点就是华尔街写作体的介绍,让故事变得生动,让读者感兴趣。
  •     经典毋庸置疑,作为《华尔街日报》头版供稿者的培训教材这已经证明了该书的含金量。《华尔街日报》是世界上所有的嗜血者(金融方面的)以及商业精英必看的读物。
    看了很多的评论,发现大多数的读者都是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的。每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特有的阅读和理解世界的视角(在一个行业做久了,即便是初始锐意创新,但时间长了也会被同化的)。但是这个世界恐怕不是一个行业的视角所能全部理解和解释的。如果我们不想“小楼度自成一统”,或许更应该汲取和学习不同行业阅读这个世界的视角以及其行业固有的惯性思维(这方面就比较接近于现实生活中“嗜血”的概念了,即知道其可能的惯性思维以及下一步的反应……)。
    该书“82页--89页”关于整体思考的架构模式很精致,近乎一个比较完美和现实的思考模式。如果别的行业的人能够认真的去总结和吸纳,尤其是从事“投机”speculate(是褒义)行业的人士,一定会受益匪浅。金融行业是最嗜血最现实的行业,以此而推知,那些相对竞争不是特别明显或嗜血的行业也会受益匪浅的。整体的思维构架与模式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重要。
    经典的书籍让人百看不厌。行业大师级的作品,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和结晶。
  •     例子丰富,很有指导意义
  •     建议要写新闻的人都读一读。讲一个故事吧,这本书会告诉你怎么把一个故事讲得好看,讲得深刻
  •     对于厌倦了国内媒体工作报告似的政治说教新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绝对让人耳目一些,爱不释手。建议国内大学新闻专业可以把这本书作为教材使用。
  •     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书籍,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记者在采访和写作当中什么是重点,以及怎样使得作品有趣.也部分的反映了中外媒体审稿的不同.
  •     所有在中国学新闻的,干新闻的,都应该知道和了解这本书。现在我们很多报纸不会说人话、写人事,这其实不完全是体制的问题,华尔街日报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去写好新闻、写好故事,更重要的是新闻人怎么对待自己专业的一种态度。
  •     现代新闻业发展很快,如何在电视\网络快事业发展的今天,新闻作品只有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才能有生命力.这本书确实用事例,教会了我好何讲故事,如何让故事更吸引人.好书.
  •     这是老师推荐的书目,将来要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应该都看看的书,看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获得成功的,真的建议大家读一下!
  •     都快忘了曾经也有过新闻理想
  •     现在还没有读完,但我已经发现这本书非常好,我非常喜欢。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记者教材,最实用的记者教材。我还在很详细地读,觉得受益匪浅,又觉得相见恨晚。书上所说的情况和现实中的记者生涯非常类似,所教的方法非常实用,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在的新闻专业真应该把这本书做为固定教材,建议所有的记者都来读读。
  •     现在国内的几大财经类报纸,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很多文章都是用“华尔街日报体”。开头讲故事的方式的确能吸引读者,但怎么讲故事,怎么安排文章结构,怎么“抖包袱”,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则需要记者和编辑日积月累的写作历练。
  •     文笔很差的缘故,想学习下写作的技巧,没想到是新闻类的,读着也觉得意外的不错。
  •     写得还行,个人特别不喜欢1、2、3罗列式的教材
  •     现在不少书讲述如何通过讲故事实现领导力,这本书非常经典,不光是给记者、编辑等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看的,对于需要领导力、影响力的人,包括管理者、销售、营销、企划等都会有启发。
  •     如果你想成为卓尔不群的新闻记者,如果你想写出一流的新闻作品,你应该阅读这本书。如果你想在文字工作中超凡脱俗,如果你想自己的文字不落俗套,引人注目,你也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本书不是教条,他只是用自己的成功引导你思考,走好自己的路。
  •     不可多得的新闻写作教材!
  •     适合反复阅读,熟记于心。尤其是要写特稿的记者。
  •     雕虫小技,但毕竟实用。
  •     虽然不写新闻稿,但是写报告也是一样的。
  •     “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这本书,是新闻学概论老师在课堂上推荐的。
    买之前了解了一下大概内容,是我想要的,应该会对新闻写作有所帮助。
    书刚刚拿到手,感觉还不错。
    随便翻了翻,觉得可读性蛮强的。
    一本教人讲故事的书如果自己本身都不能吸引读者的话,就太失败了。。。
    推荐有新闻理想者阅读~
  •     刚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我们专业老师的推荐,在我们学校图书馆借过,也基本上看了,很喜欢才想要去买。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闻不一样的视角,人往往是趋于感性的,容易被一个故事所感动,也容易对一个繁琐的事物感到厌恶,一个记者应该做的是写一个读者喜欢而且具有价值的故事,而不是通篇篇生硬难懂,没有让人记住的价值。
  •     适合常码字儿的人看,可以学习怎么写出漂亮的故事。
    国内的很多新闻报道看着枯燥,就是因为记者自个儿没有把自个儿当成讲故事的人看,仅仅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把自己融入到故事当中才能讲出生动的故事。
  •     我刚开始看,每天很忙,看得很慢,但是我希望能够吸收这些有用的技巧。华尔街日报我没看过,据说是美国最牛的报纸,那么它的记者是怎样找选题,怎样采访,怎样构思,怎样成文的呢?对于从事媒体工作的我,当然很想知道,这本书也给了我详细的指导,不过不知道能不能付诸实践。总的来说,这是本很实用的书,每个技巧后提供的记者范文也写的很好,指导性强。我想,对我这种经常不知道从何做起的记者来说,真的是本有帮助的书。赞一个!
  •     有用,而且有趣。
  •     华尔街日报名不虚传。写的很好,新闻不过是白描手法的讲故事,写好了故事,自然写好了新闻。
  •     因为要写稿子,一边看书一遍实践的体验太赞。这种“实践倒逼理论提升”模式的效率确实高,基本上一篇稿子写完改完,书中的要点也掌握得七七八八了~很实用的工具书,适合入门,推荐~
  •     我第一份正式工作工作的主编给我的书,很好。今天看《腾讯传》想起这本书。
  •     纸媒日渐式微,但过去媒体人对写稿的执着依然让人耳目一新。
  •     刚看了十分之一,但内容已经吸引了我,对编辑记者来说用处很大
  •     如何形象化数字,让字句抓住眼球;我这样仅是想提高些证券分析报告的读者来说,颇有教益。
  •     不错的日报 闲来无事时可以看看 当当送货速度需要加强
  •     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书背的这句话,没看完书之前,不太理解,而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感触颇深。我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是新闻传媒,现在从事的职业也与新闻界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很喜欢看新闻,希望能当个记者,闲暇时也喜欢写东西,读书时就最喜欢写作文。作者很理解读者的需求,把每一篇新闻稿看成是艺术作品的同时,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公正,讲求事实同时也有趣。这本书我翻得非常仔细,字字句句都细细地看了,肯定还会看第二遍,以便消化书中的内容。逻辑思维,创意思维,开放性思维等等各种能力并用,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新闻稿。对于我平时的写作,也会有更多启发和收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一些引用的优秀新闻报道,在分析它们为什么优秀的同时,也让读书了解了不少美国社会发生的事情,很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是牛仔和伐木工,还有迪斯尼。
  •     这本书讲得很细致,作者也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看得出功力哦,值得购买
  •     概括一下就是如何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搜集素材时你需要变成一个多面手观察者,至于写作部分,个人还是认为创作是有天赋成分在里面的,someone is born for writing ,方法论可以作为行业新手的实用小册子。ps:如果做需要跟记者打交道的工作,never drink with journalists.
  •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看过。 最近转岗做记者,发现自己虽然浸淫这行多年,可是没有扎扎实实的做采访写报道,远观和近作原来完全是两码事。 把这本书买回来,慢慢看下去,才知道自己欠缺了多少。 才看了一遍,准备一遍一遍的看下去,直到自己能够完全体会。
  •     这是一本好书,作为一个刚入行或者准备入行的小记者而言,读书能学到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小记者,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讲,最难做到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吸引人,这本书就是很好的抛砖引玉之作!~
  •     很耐看的一本书,写好报道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者本人写的报道确实好,文中引用的例子也很经典,值得反复阅读。
  •     2017年以前所读。我们所看的所读的都是“故事”,而写“故事”的最佳境界便是看完这一章还想看下一章。
  •     睡睡醒醒中看的
  •     这本书是我一位在职记者哥哥推荐的~拿到书后发现原来那些很蹩脚的信息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的写出来~而且也教会了一些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方法~不愧是大报纸的培训教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