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白宫当记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我在白宫当记者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36678699
作者:袁炳忠
页数:266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现在,袁炳忠终于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想,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种满足,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做记者确有这样的便利,在记载别人的历史的同时,也在一篇篇报道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的轨迹和脉络。从日内瓦到华盛顿,从喀布尔到柏林,从波黑和谈到阿富汗战争,从美国大选到德国大选,这本书真实而细致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一个个历史事件的风口浪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都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闾丘露薇    这是代表一个堂堂大国的提问者,信息传播者,一个伟大民族的耳朵和眼睛。他的靠山让他既充满自尊又谦虚谨慎,端庄又智慧。他的文章没有猎奇与炫耀,平实地述说他每一次采访的经历,新奇却又稍稍忐忑,和所有普通人第一次经历的心态相同。于是,读者就像紧跟在他身边,甚至拉着他的手跟他一起前往,和他一道观察、聆听、提问。于是,你在亲切的氛围中获得了阅读的满足。亲切,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                         ——苏叔阳

内容概要

袁炳忠,1965年1月生,198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先后在新华社日内瓦分社、华盛顿分社、阿富汗等地担任驻地记者,真实地记录了美国白宫的政治风云、阿富汗战争、中德关系的发展进程等国际大事件。现为新华社柏林分社社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理事、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美国中心副主任。

书籍目录

序言  用大众的眼睛看世界  有一种大家之气漂浮在他的文章中第一章 白宫:前所未闻的故事  走近白宫新闻厅 轮椅上的白宫记者 美国总统的女邻居 克林顿弼闻采访札记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永不放弃 项拉里-美国第一位女总统 在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的日了里 2000年大选的故事 执政百日看布什的外交出击-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第二章 手记:没有硝烟的战斗 美国枪患采访记 在波黑第二战场采访 遭遇西雅图 奔向热那亚 静静的卡尔加里 记者大战喀布尔 塞洛高地静悄悄-德国战后60年的反思路第三章 人物:从来纨绔少伟男 波黑前总统采访札记 等待阿富汗人民的选择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中国情 默克尔与施罗德-巾帼不让须眉 与原民德总理莫德罗一起吃晚餐-古今多少事付笑谈中 索菲亚·罗兰印象记 记旅美中国女画家侯海鸥-生命·绘画·爱情……第四章 阿富汗日记:饥饿的国家后记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来自一位优秀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札记,真实而又充满细节地记录了美国白宫的政治风云、波黑战场及阿富汗战争、中德关系等国际大事件。作者袁炳忠将自己在白宫做记者时,对美国政治、外交、社会、文化进行近距离观察的心得娓娓道来:关于90岁高龄的白宫女记者的传奇生涯;一个移民在白宫外抗议30载的辛酸故事;对美国两任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比较分析;对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预测展望,希拉里可能成为一个改变美国历史的女人。作者还向我们详尽地展现了在波黑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惊心动魄的采访历险等等。本书的部分篇章曾《参考消息》《环球》《国际先驱导报》上登载,并获得过多项国家新闻奖。

作者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诸多国际新闻事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90岁高龄的白宫女记者的传奇生涯;在白宫外抗议数十载的移民的辛酸故事;对美国两任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比较分析,预测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等等,部分篇章曾获得国家新闻奖。
目录:
序言
用大众的眼睛看世界
有一种大家之气漂浮在他的文章中
第一章 白宫:前所未闻的故事
走近白宫新闻厅
轮椅上的白宫记者
美国总统的女邻居
克林顿弼闻采访札记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永不放弃
项拉里-美国第一位女总统
在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的日了里
2000年大选的故事
执政百日看布什的外交出击-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
第二章 手记:没有硝烟的战斗
美国枪患采访记
在波黑第二战场采访
遭遇西雅图
奔向热那亚
静静的卡尔加里
记者大战喀布尔
塞洛高地静悄悄-德国战后60年的反思路
第三章 人物:从来纨绔少伟男
波黑前总统采访札记
等待阿富汗人民的选择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中国情
默克尔与施罗德-巾帼不让须眉
与原民德总理莫德罗一起吃晚餐-古今多少事付笑谈中
索菲亚·罗兰印象记
记旅美中国女画家侯海鸥-生命·绘画·爱情
……
第四章 阿富汗日记:饥饿的国家
后记

图书封面


 我在白宫当记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头一次在看了十几页后开始后悔买一本书,而且感觉还特别强烈。 书名很唬人,我在白宫当记者。序作者也很唬人,前战地玫瑰。当时想闾丘露薇的眼光应该过去吧,再考虑卓越49免运费,就和潜规则一并放购物车了。 作者系新华社驻外记者,据说现在已经是柏林分社的社长了。随附照片很主旋律,又去日内瓦又去阿富汗的,只看简介的话只怕肠子都要艳慕死了。因为这种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乾坤的代表人物,不论是新闻敏感还是时代触觉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地方。而闾丘在本书的序中,也是毫不掩饰她对作者能常驻某地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的羡慕。 但在我已看完的80页中,作者似乎更喜欢表露他对美国新闻体制的嘲弄。袁先生对此的情感是纠结的,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抨击美国的新闻是多么的不自由,一方面却大赞白宫提供的新闻服务堪称一流,似乎忽略了自己所举的例证恰恰是在说明对方在这方面是高于、优于我们很多。 更纠结的还在于袁先生对白宫同行的扒粪举动。以其所举的克林顿性丑闻为例,袁先生对白宫记者毫不留情地纠缠桃色事件,这边厢说“只有美国的一些媒体用残酷的语言鞭挞自己的总统,用令人作呕的故事羞辱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领袖”,那边厢又说“关键时刻,崇尚自由的美国记者也注意维护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好像不把领导维护到没有性欲似的,媒体就是杀千刀的。可惜人家注意维护了,却又被说成不崇尚自由了。以致好像在当今,新闻不是为国家服务的。 我尤其反感他在《美国总统的女邻居》里的态度,康塞普赛昂要放在中国,早死在城管手下了,哪容她在中南海门前为反核武器等抗议数十年?关于上访者被假培训之名软禁的版本在坊间流传的就我就看过N个版本。在满满五页的文字里,除了妇人自己的介绍,作者没有采访任何人,单一的消息来源,原来就是所谓的优秀文本,所以我猜袁先生的意思就是你看,美国人自己都说美国没有正义、没有民主、没有人权。这里我不否认可能存在解读错误,但我比较小人。 一个驻外记者,得天时地利人和,不去努力发现对方优秀的,能为我们所借鉴和提高的地方,却无视意识形态地用两个标准来评判他看到的世界,不知道是不是写惯新华体人民语的职业惯性使然。很多事情不是“他见过,他经过”,他言说的事实就是客观的,所以我也不认同另一序作者苏叔阳所谓令人信服之说法。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没有谁可以管窥世界的全貌。任何事件之于不同的人,由于价值观等因素的作用,都会呈现迥异的描述。我们唯有获取更多更多更充分的材料,以求做出较准确的事实判断。 由此我庆幸自己之前对美国媒介有基础的了解,如果我先阅读的是这本书,我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我了。不过关于带回去给小弟看的念头可要就此打消了,小朋友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先入为主形成刻板成见就是我的错了。 真希望有外国人写一本《我在中国当记者》的书,让我看看神秘的中南海跟早就接待游客的白宫有多少共通和迥异之处。 PS:我安慰自己的理由是,本书也算是了解白宫形态的另一扇门,人家毕竟先我们一步,站在第一现场。所以他看他的问题,我做我的判断。以上属一孔之见,难免偏颇。有意向的人在网上先看看这本书再下手,我是觉得买回家实在没什么意思。
  •     由于专业的缘故,一直对传媒业很感兴趣,大学里觉得最有趣的课就算是《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了~面对既成事实,肯定是当不了记者了,看看记者们的生活也是我愿意的。此书标题不错,让人觉得肯定内容不错读,记者确实见多识广、经历丰富,也让读者大开眼界,但是否这个内容编辑次序混乱了点呢?从德国、波黑、阿富汗又转介绍回德国,让人看得有点晕~~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对于文字来说有种久违的激动。
  •     只有第一章跟标题相符 传说中的标题党啊﹁_﹁
  •     非常喜欢,理解了很多事情
  •     总体的文字水平还算不错,由几处描写稍显拙劣,有太浓的记者文风。透过炳忠先生的文字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新闻故事,读来也算快意。希望看到炳忠先生更多的评论的内容,毕竟深度评论是新闻的发展方向。
  •     其实当驻外记者的确不是想象中美好
  •     内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作者是新华社一名驻外记者,对于在国外采访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以及对当时现场、国外的文化描述的很清晰。对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有种交流的感觉,对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可以了解驻外记者的风采。
  •     记着,曾经是我最喜欢最向往的职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当记者的不易,当记者的幸运。很喜欢这本书。
  •     这本书写不很不错,看完了之后觉得很有感觉。
  •     如果用《我在阿富汗当记者》为题目,我会给四星。。。
  •     对于初步关心政治的人这个应该没有误导吧
  •     感觉驻外的经历没让作者眼界更宽,见识更深远,反而愈发狭隘,打给是写惯新华体人民语,惯用两个标准来评判他看到的世界。这是我第一次深刻后悔自己选择购买了这样的书,所以不建议大家购买。尤其是对新闻行业还不甚了解的,千万别被驻外的光环给骗了。本书很多观点值得商榷。
  •     后面写得有点不符合书名~
  •     内容和视角挺吸引人的,我们也想去当记者,不过对作者的感悟和评论不以为然,所以只能是猎奇式的浏览,从缝隙中看一些散乱的细节。
  •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复旦新闻系曾经是我的梦想。
  •     很喜欢作者朴实的文字。在他的叙述下,满足了我对于一些新闻幕后的好奇心。拜读完此书,总觉得有缺些什么。我想应该可以写得再详细一点~
  •     了解了很多美国和世界的知识
  •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新闻人的事情,对于将来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了很大的心理准备!
  •     翻翻就好
  •     带有满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     很cool
  •     只是简单的记述了自己的生活~其他没什么感觉
  •     很新华社,文笔一般,看了一半看不下去,放弃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读性不错。大部分文章写的很好,其中的人物也非常有独到之处,不过还是有瑕疵的,有些人物写得不够全面。
  •     作为一位门外汉,偶尔读读文学外的世界,政治、传媒、生活。
  •     描述了一个记者的真实生活,讲述战争和美国政党的部分非常精彩,特别是克林顿等等,用清晰的笔触讲述了真实的“国际记者”生活,虽然我没能走进新华社,但是对那种生活充满向往。而且,作者有种悲天悯人的人到情怀,字里行间让人感动,振奋。
  •     还好,税收翻阅了一下,还没认真看呢。
  •     最近刚刚看过这本书,作者以一种纪实的手法讲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精彩而难忘的故事,并附有插图,作者采访的手记里有各国首脑、白宫记者、也包括联合国难民的形象代言人等等,也经历了很多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会议和首脑会谈。作者将自己的采访经历用一种简单的直接的方法表达出来,让你能够跟随他的采访接近不同的人物,也了解到中国记者在白宫的处境,也能感受到中国在阿富汗等地的友好形象,看过书后,很向往作者的丰富的经历,这本书还不错。如果图片能在充实点会更好
  •     大学时候读过,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     政治东西太多,看得累,读不下去了~
  •     一个记者本不需要任何的文采,他需要的是真实,详尽,客观地报道他所采访的事件和人物。作者是一名优秀的中国记者。我很赞同他的话,“新闻是有国界的”。的确,报道既有倾向,新闻这个耳目喉舌自然要为背后的势力说话。自然,作者作为新华社记者,立场不言而喻了。
  •     书是今天收到的,书皮挺脏的,书的内容也不太喜欢,原本以为会很有深度、很精练,可是,看了一下,基本是些对名人的夸赞之词,没什么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