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二十五种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人论二十五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10
ISBN:9787508624792
作者:刘再复 编
页数:220页

章节摘录

  无论是口还是笔,流出来的均是谗言。其次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谗言已具备神圣的形式,并且有“反修防修”、“防止吃二遍苦”的崇高名义,像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三家村”等文章,以及无数批判作家学者的文章,其实是满篇杀人的谗言,满纸造谣,诽谤,中伤。然而,因为名义崇高,所以文章总是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充满革命义愤。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倒符合王充的谗人标准,即虽然以口戕人,但“直道不违”,而且无所“诈虑”,不像佞人那么偷偷摸摸(按照王充的标准,只有那些办案人员,才不算以口害人而是以事危人,乃属佞人范围)。可惜王充不是生在现代社会,否则他一定会看到谗人的现代形式和“谗人文化”的当代宏伟景观,面对这种空前规模的景观,他一定会感叹不已。  我过去读死书时,一见到谗人这个概念,就想到那些在人家背后叽叽喳喳的人,也没有想到在宏观层面上有如此“气魄雄大”的现代谗言家和“谗人文化”。而现代谗言家以口戕人的本事之大,根本不是“叽叽喳喳”人所能比拟的。“文化大革命”中像老舍、傅雷、邓拓、吴晗、翦伯赞这样一大批知识分子均无法忍受谗言而自杀,这些事例都足以证明现代谗言家力量之巨大。

前言

  我的著作多数太“重”,太严肃,《人论二十五种》此书则很“轻”,至少可以说是“以轻驭重”,以嬉笑取代歌哭。因为自己觉得“别具一格”,就想让国内的朋友也看看笑笑。此书写于出国后的第三年和第四年,即1991年和1992年。那时我已结束了内心的“窒息感”,从苦闷中跳出。很奇怪,身心一放松,“幽默”也随之产生,《人论二十五种》正好补充了我论著中“轻”(幽默)的阙如。  此书初版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制作和推出,这一出版社一向只出英文著作,《人论二十五种》算是它的第一部中文书籍,这要感谢林道群兄的“破格选拔”。书出版后颇受欢迎,半年后就出第二版。李泽厚兄读后(1993年)评价说:“这是你最有特色的一本书。”有朋友肯定,我就更自珍自惜了。  但是此书毕竟写于出国初期,当时虽然已调节了一些心理“倾斜”,但还没有完全放下激愤情绪,“轻”中还是带“刺”,这与我近年来的“从容”笔触有所不同,现在此书在国内出版,我担心会无意中伤及他人。倘若有读者感觉不对,请多鉴谅。好在我的各论都是“对事不对人”,没有具体指涉对象,换句话说,这是“精神现象”批评,不是“人身抨击”之书。幽默的特点本就没有攻击性与侵略性,只是为了让自己解脱也让读者轻松一些而已。

内容概要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传统与中国人》(与林岗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文十三步》、《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书籍目录

前言
国无人(自序)
论傀儡人
论套中人
论犬儒人
论点头人
论媚俗人
肉人论
猛人论
末人论
轻人论
酸人论
阉人论
忍人论
伥人论
妄人论
阴人论
巧人论
屠人论
畜人论
谗人论
俭人论
痴人论
怪人论
逸人论
论分裂人
论隙缝人
后记
直面自身(再版后记)

编辑推荐

  为这深切的爱,为那些纯净的灵魂;鞭辟入里,写尽人性之荒谬与病态;掷笔三叹,叹尽身心的破碎与荒疏。

作者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以坦荡的心怀、冷峻的文孚,描绘了二十五种中国人,写尽人性的荒谬和病态,笔触所及,透辟入里,忍俊不禁之余,令人掷笔三叹。国乏信仰、人乏信念的悲哀,却又激唤起作者反抗荒谬、反抗绝望的不解追求,发人深省。作者在文中着墨之处主要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人性之丑。作者在深切的爱中把自己审丑的结果,奉献给那些干净的孩子们和尚未被社会污染的纯洁心灵,愿他们与种种病态人格保持批判性距离,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别一种境界。

图书封面


 人论二十五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给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人为了生存,也不得不作出媚、卑、点头、弯腰等这些现象,但很多人内心也不愿这样,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个社会能让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人活是为什么,衣食住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也不得不为之而奋斗的。
  •     中国人大概都是不喜欢挑别人的错误的。虽然史学家们都要直笔而言,但是说的仍旧是文雅的话,做的仍旧是文雅的事。其余的文人,写写诗,写写文,要流传千古,更要展现出大胸襟,大情怀,自然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多,说他人的不好的要少。鲁迅先生写杂文,旁人说杂文终究是不堪入目之物,原因是不高雅。然而这杂文,却能真正写出对恶对悲幽默讽刺的情怀,比高雅之物百转千回,隐而不发要酣畅淋漓的多。没看过多少杂文,关于剖析国人的,就更少了。但是鲁迅和柏杨,在此之前还是拜读过的。鲁迅先生太决绝,他的意气总让人退避三尺,而柏杨先生太过泼痞,要是把文章比作菜,就有点像臭豆腐,的确是好吃,但是总不好摆出来。而这本书,却平和了许多。自序中引用屈子离骚中的诗句:“国无人——“莫我知兮,”即是到现在,国人的感受仍旧是国无人,虽然没有几个人可以担得起之后那句。人之恶者,有末人,酸人,阉人,妄人,屠人,可人之善者,仍有怪人,逸人,痴人。试问天下间,有谁可以成为文子所言的圣人,不贪不嗔不执?而为人如此也不够,还要心里真的如净土一般,才算够格。所以连作者也承认,他是套中人,还是许多许多其他种类的人。只因所写的,本来就是中国社会里最最普通的。我想起一个同学,虽然无法称作二十五人中的一种,但在我心里的的确确算是愚人了。就在药家鑫案不久,她跟我说,看到药家鑫出庭时他的同学纷纷出庭证明他的优秀,让我以后在她犯法出事的时候也如此这般帮她。我只能哭笑不得。一个大学生,说出这番话来,是我万万想不到的。我把事情与我的母亲言说,她却说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活法,我这样生莫名的气,毫无来由。我虽然不认为母亲的话对,但是她却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当书中所写这些人类品行中有碍于发展的地方被除去,我们理想中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套版?对于理想的人,作者没有解答,而古往今来的解答实在太多。论语中谈到君子应当如何如何的地方实在是让人数不清,而道德经,庄子中也给出了诸如圣人等等大的概念。这种定义,让人摸不清头脑。若是让我做个比喻,那就是世界上的花有千千万万朵,你能想出来不美的花不美在哪里,却是绝对想不出来最美的花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假如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对于理想的人这个概念,大概也是不可道的。而作者对于第二个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世界上的人,有重人,有轻人,前者活亦要重于泰山,而后者即使如鸿毛般自得其乐也甘之如饴。世界上的人,也有最简单的入世人与出世人的划分,入世人得之在明堂,出世人得之在山野,各有所得,恰如“各美其美”,即为圆满。而对于现在的都市人,我总以为这样的解答是不适当的。我难以分清楚生活的重与轻,也不知道如何索求与隐逸,因为这种角色的转换,不像竹林七贤,不像苏东坡,不像陶渊明,是一个自我完成的过程,却更是一个外力的结果。于是有了最后两章的内容。如后记中所写,读者往往感受最深的也是论分裂人与论缝隙人这两篇。分裂这个话题,虽然老,但是也还是新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古代中国似乎是不存在“分裂”的。从戏剧中可以看出来,虽然我也不怎么看京剧,但是著名的我也看过,诸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四郎探母。相比之下,古希腊的戏剧却完全另一种风格。书中所言的分裂的例子是哈姆雷特,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希腊人已经有了分裂的例子,即俄狄浦斯和阿特克拉特。而中国人的戏剧,即便小说也是,很少涉及到人物内心的纠缠,即使是在名篇长恨歌里,唐玄宗在马嵬坡的心迹应当是复杂的,但是仍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短短一句带过。只因在中国知识分子心里,江山和美人,孰轻孰重,无需分辨。所以,分裂,的确是二十世纪之后,儒家被打倒,西方思想涌入的结果。然而如何结束这种分裂,却是没有解决办法的。我总以为,在现代社会,要找到统一的信条,除了宗教这种方式,已经没有了,固然,许多形而上的概念,诸如,自由,幸福,可以作为支柱,但是它们一方面过于飘渺,让人无从下手,一方面出现的过于频繁,处处可见,同样诗人无可奈何。所以儒学复兴的思潮开始兴起,甚至有些过度的趋势。但是儒学也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了,一双袜子传不了几年,一种思想也同样不能拿来作为门面如此之久。中国人只能靠着一些分裂的碎片,作为一个一个的单独体,寻找一种新的出路。而论缝隙人这篇,却给我当头棒喝。原因是我是一直以为自己是走在金光大道上的,却从未想过,这种自以为的坦途,其实是一种骄傲以及无知。时时会羡慕那些身处峭壁之间的学者,因为自己的心似乎还做不到无所依存于社会力量,我也就是个会盲目听从,盲目跟随的小子而已。这种峭壁之间的大家,很好的对应着苏联的阿赫玛托娃,布罗茨基,索尔仁尼琴等等。中国也需要这样的缝隙,能够让一些人存活。如果哪一个国家重蹈苏联之覆辙,使自己的良心只能在别国的缝隙里存活,实际上是莫大的悲哀。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刘再复啊
  •     从未买过刘先生的书,买来看看,应该不让我失望的。
  •     各种人性,以此为镜,审视自己,改造自己!
  •     迂腐,假幽默,置身事外的指手画脚缺乏同情心,只描述现象不思考问题的浅薄之作。
  •     能够认识人生
  •     观念有点陈旧
  •     很喜欢作者的文笔,精辟的见解。。。
  •     内容如匕首和投枪,字字珠玑!
  •     对社会中复杂人性比较靠谱的归纳总结,每篇结尾处有点程式化,总体来说不错
  •     看到一半时觉得就好象走马观花,数尽众生百态,自行对号入座,实在无趣,想就此放下。结果没想到最后的《论分裂人》《论隙缝人》让人眼前一亮!虽说是梳理一番20世纪后中西方现代人精神分裂现状,但依旧字字精华,自省精神颇佳!
  •     这本书要静下心的时候慢慢地读。
  •     9,8,7,6,5,4,3,2,1,
  •     分析的精辟透里
  •     再复先生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二十五种中国人,极为深刻,极为形象,极为辛辣,体现了作者对国人的爱之深,恨之切的爱恨交帜的复杂心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国人好好的读一读。
  •     理性的宽仁和公允的批判,隙缝人心有戚戚
  •     作者对国人的了解还是可以的,写了各式各样的人。
  •     想不通,不明白,为何都是人,却能生出那么多种。。 一声叹息。
  •     赤裸裸的人性。
  •     写人性 有意思
  •     说是25种,其实只有2种人。略显重复。
  •     内容很失望,买了很多书,这本书最令我失望,没有内涵。
  •     嬉笑怒骂皆文章。对人的分析很透彻。
  •     看完本书,对人的一些劣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敬佩啊!
  •     看了这书,才知道这世界人渣挺多的,特别是在这段“金钱至上”的时期。
  •     经典 名家 好看
  •     写尽人生百态,值得细细品味!
  •     还没看,不知自爱过来回复习惯性&;ldquo;
  •     哼,不好看
  •        中国人大概都是不喜欢挑别人的错误的。虽然史学家们都要直笔而言,但是说的仍旧是文雅的话,做的仍旧是文雅的事。其余的文人,写写诗,写写文,要流传千古,更要展现出大胸襟,大情怀,自然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多,说他人的不好的要少。
       鲁迅先生写杂文,旁人说杂文终究是不堪入目之物,原因是不高雅。然而这杂文,却能真正写出对恶对悲幽默讽刺的情怀,比高雅之物百转千回,隐而不发要酣畅淋漓的多。
       没看过多少杂文,关于剖析国人的,就更少了。但是鲁迅和柏杨,在此之前还是拜读过的。鲁迅先生太决绝,他的意气总让人退避三尺,而柏杨先生太过泼痞,要是把文章比作菜,就有点像臭豆腐,的确是好吃,但是总不好摆出来。而这本书,却平和了许多。
       自序中引用屈子离骚中的诗句:
       “国无人——
       “莫我知兮,”
       即是到现在,国人的感受仍旧是国无人,虽然没有几个人可以担得起之后那句。人之恶者,有末人,酸人,阉人,妄人,屠人,可人之善者,仍有怪人,逸人,痴人。试问天下间,有谁可以成为文子所言的圣人,不贪不嗔不执?而为人如此也不够,还要心里真的如净土一般,才算够格。所以连作者也承认,他是套中人,还是许多许多其他种类的人。只因所写的,本来就是中国社会里最最普通的。
       我想起一个同学,虽然无法称作二十五人中的一种,但在我心里的的确确算是愚人了。就在药家鑫案不久,她跟我说,看到药家鑫出庭时他的同学纷纷出庭证明他的优秀,让我以后在她犯法出事的时候也如此这般帮她。我只能哭笑不得。一个大学生,说出这番话来,是我万万想不到的。
       我把事情与我的母亲言说,她却说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活法,我这样生莫名的气,毫无来由。我虽然不认为母亲的话对,但是她却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当书中所写这些人类品行中有碍于发展的地方被除去,我们理想中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套版?
       对于理想的人,作者没有解答,而古往今来的解答实在太多。论语中谈到君子应当如何如何的地方实在是让人数不清,而道德经,庄子中也给出了诸如圣人等等大的概念。这种定义,让人摸不清头脑。若是让我做个比喻,那就是世界上的花有千千万万朵,你能想出来不美的花不美在哪里,却是绝对想不出来最美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假如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对于理想的人这个概念,大概也是不可道的。
       而作者对于第二个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世界上的人,有重人,有轻人,前者活亦要重于泰山,而后者即使如鸿毛般自得其乐也甘之如饴。世界上的人,也有最简单的入世人与出世人的划分,入世人得之在明堂,出世人得之在山野,各有所得,恰如“各美其美”,即为圆满。
       而对于现在的都市人,我总以为这样的解答是不适当的。我难以分清楚生活的重与轻,也不知道如何索求与隐逸,因为这种角色的转换,不像竹林七贤,不像苏东坡,不像陶渊明,是一个自我完成的过程,却更是一个外力的结果。
       于是有了最后两章的内容。如后记中所写,读者往往感受最深的也是论分裂人与论缝隙人这两篇。
       分裂这个话题,虽然老,但是也还是新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古代中国似乎是不存在“分裂”的。从戏剧中可以看出来,虽然我也不怎么看京剧,但是著名的我也看过,诸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四郎探母。相比之下,古希腊的戏剧却完全另一种风格。书中所言的分裂的例子是哈姆雷特,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希腊人已经有了分裂的例子,即俄狄浦斯和阿特克拉特。而中国人的戏剧,即便小说也是,很少涉及到人物内心的纠缠,即使是在名篇长恨歌里,唐玄宗在马嵬坡的心迹应当是复杂的,但是仍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短短一句带过。只因在中国知识分子心里,江山和美人,孰轻孰重,无需分辨。
       所以,分裂,的确是二十世纪之后,儒家被打倒,西方思想涌入的结果。然而如何结束这种分裂,却是没有解决办法的。我总以为,在现代社会,要找到统一的信条,除了宗教这种方式,已经没有了,固然,许多形而上的概念,诸如,自由,幸福,可以作为支柱,但是它们一方面过于飘渺,让人无从下手,一方面出现的过于频繁,处处可见,同样诗人无可奈何。所以儒学复兴的思潮开始兴起,甚至有些过度的趋势。但是儒学也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了,一双袜子传不了几年,一种思想也同样不能拿来作为门面如此之久。中国人只能靠着一些分裂的碎片,作为一个一个的单独体,寻找一种新的出路。
       而论缝隙人这篇,却给我当头棒喝。原因是我是一直以为自己是走在金光大道上的,却从未想过,这种自以为的坦途,其实是一种骄傲以及无知。时时会羡慕那些身处峭壁之间的学者,因为自己的心似乎还做不到无所依存于社会力量,我也就是个会盲目听从,盲目跟随的小子而已。这种峭壁之间的大家,很好的对应着苏联的阿赫玛托娃,布罗茨基,索尔仁尼琴等等。中国也需要这样的缝隙,能够让一些人存活。如果哪一个国家重蹈苏联之覆辙,使自己的良心只能在别国的缝隙里存活,实际上是莫大的悲哀。
  •     书内容不多,较薄
  •     这本书在网上看的电子书版本,之所以打开纯碎手贱。因为封面就是灰色底黑色字,很容易就会被忽略掉~~但看了才发现,原来越是深刻的东西越不奢求以华美的外表夺人眼球,只有会品的人,才懂价值
  •     有点意思,一样米养百样人
  •     毕竟是大家的东西,很不错的。ba人看得很透,有些话很刺耳的。
  •     好书,有意义,值得推荐
  •     感觉每一个用心写作的人,一次作品的出炉便是对自己一次痛苦的阉割!读此书,对照着自己的内心,反思,保持着自己的纯真。
  •     最后一篇精彩。
  •     尖酸刻薄就是用来描述荒谬和病态的。
  •     钱穆先生的文章
  •     我怎么感觉刘先生写得像个怨妇一样,恨不得把当年欺负过自己的人全写在25种人里面,指桑骂槐...但是自己又没有那种像柏杨现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的驾驭能力,而是完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牵扯进来,你要批判人性的弱点,你最起码要自己淡定吧,所以最后就让人感觉,怎么这么多烂人都给你刘先生碰到了...

    不敢写了,要是再多写,不知道刘先生又要把我这样的人归到哪一类了...
  •     看了一小节,描写得非常精准全面。
  •     送货时间很快 很惊讶
  •     值得一读。
  •     就批判的艺术而言,价值实在一般,盖因怎么写都不忘批判共党执政以来的中国社会的怪象,不够"高明"。但其内容却非常有现实意义,适合给不谙世事但又初步困惑于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青少年做读物。二十五种当然不够,而且事实上每种之间未必没有交叉。后辈们自然可以在刘先生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人学",是以打五星以表感谢。
  •     好久不看书,一看还各种挑刺,我真的高级了不是一点半点。想起春娇与志明,分开后,我成了你。
  •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给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人为了生存,也不得不作出媚、卑、点头、弯腰等这些现象,但很多人内心也不愿这样,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个社会能让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人活是为什么,衣食住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也不得不为之而奋斗的。
  •     看了这本书很有启发,没买错
  •     在本书中,作者以坦荡的心怀、冷峻的文孚,描绘了二十五种中国人,写尽人性的荒谬和病态,笔触所及,透辟入里,忍俊不禁之余,令人掷笔三叹。国乏信仰、人乏信念的悲哀,却又激唤起作者反抗荒谬、反抗绝望的不解追求,发人深省。作者在文中着墨之处主要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人性之丑。作者在深切的爱中把自己审丑的结果,奉献给那些干净的孩子们和尚未被社会污染的纯洁心灵,愿他们与种种病态人格保持批判性距离,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别一种境界。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 《鲁迅美学思想论稿》、 《文学的反思》、 《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 《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传统与中国人》(与林岗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 《李泽厚美学概论》、 《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 《人文十三步》、 《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漂流手记》(上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国无人(自序)论傀儡人论套中人论犬儒人论点头人论媚俗人肉人论猛人论末人论轻人论酸人论阉人论忍人论伥人论
  •     开头第一篇写的好,后面就看起来没多大感觉了。难得作者总结了那么多种类人。
  •     没什么看
  •     印刷很好,质量不错。看起眼镜还不累。
  •     读起来很轻,细思起来很重
  •     唯有书中看清俗世,可怜的中国人
  •     书本还没看,但是感觉很不错。喜欢。
  •     16书44。接着昨晚,看完了中信出版社出的刘再复《人论二十五种》。对前二十种人,刘语多讥诮,对后五种人,刘有些同情,并声明他自己是隙缝人。俺觉着,若要细分,人远不止这二十五种,更况且很多时候很多人也不止一面。俺翻了翻以前的微博,红楼梦和克林顿的My Life有两句话,差不多意思。红楼梦讲: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克林顿在MY LIFE中讲: To the memory of my grandfather,who taught me to look up to the people others looked down on,beacuse we are not so different ater all.
  •     有趣。写小说人设集锦
  •     刘先生也有感性充沛的时候。呵呵
  •     读了轻人和肉人,真如冷水浇头,来自现实的凉意扑面而来。
  •     作者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但是可能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印记太过刻骨铭心了,所以在对现代存在的每类人进行剖析和举例时很多时间引用是在文革中的例子,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有些隔阂了,而且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就像是一个病人他生病了,他的表现都是病态不是常态,所以不能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然在那个特定时期是很普遍的,所以读此书总有作者受到迫害,通过此书进行发泄不满的感觉。总是觉得作者的角度和高度不够广阔,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对中国人的种种形为进行论述,不过此书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的人可能读起来感觉可能会比较好吧,对我这样没经历过文革的人来说,可能读起来,就没有多少共鸣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 包装质量 纸质送货速度都很好
  •     人性探究.人的情怀!
  •     这世界上什么人都有,说个数也算是一种范围界定。类似的书很多,有闲的话,翻看一下也能会心一笑,就当看新闻联播那样看看吧。
  •     不太容易懂,但写的非常好
  •     比我想象的要好
  •     老公看的书,他看完我也看看
  •     睿智而幽默
  •     还不错,不过老论还需翻新。
  •     对人分析的很好~~~
  •     条分缕析,经典之作
  •     不那么喜欢
  •     内容有点深奥
  •     鞭辟入里,丑陋的国人,但是评判的大多是90年代以前的人性。
  •     你是哪一种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