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中国人的气质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1
ISBN:9787544717106
作者:(美)明恩溥
页数:30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面子  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能的种族。戏剧几乎是唯一的全民娱乐方式,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会使任何一个中国人把自己当做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伏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是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他会大声说道:“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你,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如果他的麻烦事得以解?,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我们不必到幕后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箱。  还要再补充一点,调控“面子”及其获得方式的种种原則,常常完全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西方人总是会淡忘这种戏剧化因素,闯入不相干的事实范畴。对于西方人来讲,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洋岛民的塔布。一样,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它叫人捉摸不透,不受规则约束,其废止和更替的依据仅在于一致的感受。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永远不可能对同样的事物抱有同样的看法。在调停每个村子里都很常见的那些小争执时,“和事老们”必须仔细斟酌如何顾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欧洲的政客?对权力均衡的斟酌一样。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虽说在理论上可行,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却不大可能实现,这种调停的目的就在于完全照顾到各方的“面子”。同样的原则也常常被用在诉讼裁决中,绝大多数诉讼都以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来收场。  ……

内容概要

明恩溥(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国人,1872年作为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来华。他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賑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起教会,并先后在此创建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宣教之职,定居在北京附近的通州,专事写作。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劳
第四章 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才能
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守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和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和坚韧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顺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会台风
第二十三章 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真实状况及其当今需求
译后

作者简介

《汉译经典09:中国人的气质》是明恩溥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文章的合集。《汉译经典09:中国人的气质》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

图书封面


 中国人的气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信仰基督教的外国人在中国待了若干年后,发了一本书的牢骚。看到第二十五章就看不下去了。第二十七章囫囵地翻了一翻。满眼飘过的都“如果。。。。。。信仰基督教。。。。。。”p5上有段话还是有用的:“密迪乐先生,众多以中国和中国人为写作对象的作家中最具哲学头脑的一位,曾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即让一个人原原本本地了解某个外国民族精神特质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向他提供一大堆记事本,让他细读。这些记事本详细记录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件,尤其是那些看上去非常特别的事件,而且最好还附有该国人士关于这些特别事件的解释。”但是,附有的“解释”或许就有诱导读者的作用,或者说弊端。
  •     现在看来,明恩溥的这本书应该叫做《19世纪的中国人》,里面说到中国人的很多特点,现在都趋于消失了。当然,在某些贫困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看到。比如说到中国人节俭,使用任何一块布料,都能充分使之物尽其用。但现在,即便一个不那么喜欢炫富的人,都不可能节俭至此(家中实在贫困的除外)。原因很简单,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去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只盼望物品尽快用坏,好买新的。勤劳也不再是所有中国人的标签。技术的进步大大释放了人力,于是懒人也多起来了。中国人不讲究舒适便利的年代也过去了,我们和当年的外国人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开始注重卫生,注重隐私,注重周围安静的环境。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原本属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尽管物质匮乏,但始终扬起他们高傲的头颅,睥睨地看待闯入他们世界的蛮夷之辈。也许今天我们会对他们当时的许多行为表示可笑。但没有那些开始,便没有现在。当然,还有很多特点始终保存着,犹如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譬如好面子,譬如说话拐弯抹角。中国文明始终是建立在感性之上的,而非精确的化学方程式。我们何其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年代。既然无法选择,那便接受它吧。
  •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在中国看到的许多事情并不不是一开始就被注意到的,而一旦被注意到,则会永远不忘。他们全都不相信我们的判断,而对他们自己的判断推崇备至。中国人至今仍不明白,他们所浪费的时间恰恰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属于其他任何人。中国人心满意足地以为他们能够获得微薄报酬而埋头苦干,这种心满意足就是他们忍耐美德的一个体现。他们自然也会觉得各种不幸,但他们认为不幸是难以避免的。改善生活条件的首要推力,就来自其它国家优越条件的知悉。“仁”不带“心”。在中国,真实仅限于历史。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是鲁迅推荐的书,在他生命的最后14天,他还记着则本书,读来非常有益,外国人究竟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民族性和性格的呢?这里又非常好的解答,作者文笔很幽默,态度也很可观,总之是一面镜子!价格也很满意,质量更是没得说,总之一句话:满意!
  •     很好的一本书,给孩子买的,正版。
  •     100年之前写的书,书中描述的关于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种种特点至今仍然完好的存在,这100年来基本无变化,也可能是这5000年来基本无变化。
  •     虽然作者带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和基督教传教色彩,虽然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是仍然瑕不掩瑜。曾经的我以为,近代以来中国的衰落是因为一百多年的机遇问题,是因为五十年来的政治问题,现在才深深觉得,是五千年的文化问题。
  •     比江城之类的好很多。
  •     某些观点确实精辟,但也有不少因为作者在中国视野狭窄,接触不深,导致一些看法存在偏见,甚至因为文化隔离,导致的误解。
  •     很好的一本书,今天刚拿到就开始看了!感觉不错!
  •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把中国人的恶习和丑恶面解剖得体无完肤
  •     意料之外的好看。
  •     除去作者的一部分偏见,以他的角度看中国人的性格,对于缺点看的还是十分透彻的,可谓鞭辟入里,其中一部分因为时代的变迁早已改掉了,大部分的缺点现在还都存在着,这些剩下的缺点可能是我们最根深蒂固的,也是最需要改变的,中国就像一棵古树,有的根烂了,为了让它能继续开枝散叶就必须把那些腐烂的根砍掉
  •     好书,应该早点读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想看这本书是因为译者刘文飞老师,我是学习俄语的,刘文飞老师在俄语界也算如雷贯耳了,参加过他的另一翻译书籍的座谈会,也听说过刘老师许多事迹。十分佩服刘老师能自如得使用三种语言,也钦佩刘老师的翻译功底,这本书的翻译是很不错的,读起来也很流畅。也许是外国文学接触多了,与外国人接触得也多,所以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不复新颖,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中国人性格的理解是十分深入和透彻的,距离作者写作的年代已过去了一百年,但是中国人的性格是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最后,读到译后记才发现另一译者是刘老师的女儿,着实羡慕。
  •     百年之前的外国人已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点出了这些民族性格的最大来源--儒学。从历史对比来看,这百年来,中国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劣根性在国际化浪潮的冲刷下已经改过,另一些还被一堵无形的墙保护着,需要更长时间的冲击。但自此我们可以不必那么悲观地看待中国的未来了。
  •     《中国人的气质》,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描述。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某些方面我们无法真正地了解自己,通过他人的眼睛,我们似乎应该反省自己,无论我们走到哪儿,都是家乡.学校乃至国家的代言人,我们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会形成他人眼中我们所带表着的一切。同时,我为明恩溥不能真正彻底的了解中国文化而可惜,中国人所崇尚的礼仪道德,诚信礼让并非是愿意压迫。通过此本书,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必要阅读,因为我们是文明礼仪风范,我们是骄傲的中国人。
  •     想说的太多了
  •     看这样的书,绝不是轻松的事。外国人的傲慢与文化中心主义交织在一起,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的暴露和被误读了的性格或行为方式夹杂在一起,使本书的内涵极为丰富,也因此值得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反复重读。
  •     作者写的比较温和。。。比柏杨先生温和多了。。。作者本身是一个传教士,我感觉他对中国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虽然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不失一本好书。。。。
  •     以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人:他们是“好面子”的、爱拐弯抹角的。中国骂人方式真奇怪,“你不是南北”——骂的是“你真是个东西”。一百年前跨文化研究的宝典。
  •     西方人评论中国人,很多看法及观点我们自身是体会不到的。只缘身在此山中吧。此书对认识我们自己,我们中国文化,非常有帮助!毕竟作者是把中国人放在世界文化这个范围里面进行评价的。虽然此书距今已经100多年,对于我们,依然非常有意义,因为100多年来,甚至几千年来,很多的中国人气质是没有变化的。
  •     但凡这类书由传教士所著,看过几本,这本算是观察入微的,虽然还是免不了一而再的提基督教的好,萨克逊人多高级,但却偶尔也切中要害。与彼时中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识字相比,如今已要进步太多,好玩的偏偏是新包装下的内核却未必与百年前有多大变化,不一定真是品格,也不一定真是儒家作祟,无非是这一百年的面团没揉捏出新意,光是装裱罢了
  •     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人的?也是新鲜的换位思考吧?
  •     社会学
  •     通过谈某个时期的人的特征反映的是一段历史。
  •     写的入木三分,一百多年过去了也没什么根本性的改变,看了令人绝望
  •     外形和纸张都很好,书我喜欢的风格。
  •     看西方人评价我们中国人,给自己一个另外的视野
  •     有些现象一百年以后的现在还存在,真应该好好反思了,抛去传教的主题,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剖析得很到位
  •     书本质量很好,感觉增长了不少见识
  •     100多年前的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如此深刻,难得!100多年过去了,似乎国人的行为特征,气质,还是没有太大变化
  •     书是正版,发货快,送货慢!
  •     说是中国人的气质,其实是讽刺中国人
  •     关于礼仪、脸面、诚信等社会问题分析的很准确,可以说这些“气质”至今还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身上;然而像孝顺、同情心、淳朴等这样的优良道德却渐渐失去,才产生了类似于“小悦悦事件”社会反思。语言很通俗,没有学术资料的冰冷。缺点是举例过多,有的还不具备代表性,甚至误读。
  •     像另一种《天真的人类学家》,,
  •     说白了就是个外国人的吐槽~~虽然他自我感觉良好的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讲中国人的各种问题,我从不觉得老外就多好多好,但是中国人那些问题,直至今日还是如此有亲切感。算不算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性?
  •     从洗练洁净的字里行间看到——对新闻事业的赤诚执着,对心灵和人性的无缝关照……读来有泪有笑,酣畅淋漓,柴静的坚持让我们感到温暖!
  •     中国人一百多年 一点变化都没有。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
  •     这是从外国人角度看中国人,可能局外者清。不过我还没来得及看。
  •     先买了一本英文版的,再买一本汉译版的,两者对照即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又扩大了知识面,很好。值得看的一本书。尽管作者有些偏见。
  •     国人的气质,历经百年,变化的依旧不多
  •     好书,现在看进来还是很有价值
  •     书内容不错。性价比也高
  •     深刻道出了中国人内在气质。
  •     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好书。刻画国人入木三分,作者所描述的那些场景作为八五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很多都仿佛真真切切的见过;而也有很多是我从来没见到的,更有很多已经是书中一百年前我们那个存亡之秋的国家在如今喜人的改变。这本书就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样,展现我们民族的诸多特点,是很值得反复来读一读的好书。极力推荐……
  •     我很高兴看到自己没有绝大多数中国人特质。先进的西方思想和教育的成果,使我完全不想做个典型的中国人。真想知道如果出生之前,可以选择父母啊,国家啊神马的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光看目录我就认为此书极其精辟呀。清华大学原先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啊-_-b。回避面对真实,真不想成为这样的群体的一份子。
  •     早听说这本书了,还没看过,这次购买好好阅读,希望有收获。
  •     和 学林出版社 出版的 内容相仿,很喜欢了。
  •     典型的美国摄影风格,客观例子多,生涩理论少。在慢慢的阅读中发现智慧与启迪。
  •     谢谢。。原来都不想看了呢
  •     鞭辟入里得教人不爽。
  •     有时太气愤,有时又觉得看的很准
  •     好有意思的,虽然是一百年前的书,可大多性格至今仍在延续
  •     从外国人看中国人,了解我们自身基因中的特性
  •     经典著作,对中国人的分析比较冷静、透彻,好书!
  •     漠视精确,知足常乐。。这些中国人的性格用在现在还是很贴切。。这一时间再看,再比较,能得很多。。这本译著最后的译后值得一看,作者所说的有关译后的想法,值得每个中国人反思。
  •     有些自己骨子里的东西,还是旁观者清。作者观点时过百年仍显犀利尖锐,部分描述稍带偏见色彩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研究国人性格的佳作。
  •     可圈可点,一个世纪前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隔着几代人,有些特质和以前居然一毛一样,和清朝人一模一样!比如漠视精确,拐弯抹角的本领,灵活的固执等,有种神奇的感觉,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上,居然和我们祖宗是一样的!有些特质如过度节俭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已不再是中国人标签性的特质。
  •     不看也罢,因为并没有指导作用,所以算不上好书。
  •     好多问题其实是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矛盾的结果,而不一定归结到中国这一特定对象上。
  •     中国人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诸多美德,每一种都理应获得由衷的赞誉。但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个危险,即先入为主地高估中国人的道德水准。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     非常喜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客观、中肯,推荐大家看看。
  •     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
  •     不错的视角,书籍质量也不错
  •     虽然书上有黑色手印,但是不妨碍看,你们也不容易♥♥♥♥♥书的内容通俗易懂,作为一个中国人,看着确实有一点点被人揭了低的感觉……但是实话实说嘛,还是不错的。
  •     将自己的缺点展示在众人面前感觉不是很舒服。这本书将旧中国时国人的精神面貌呈现了出来。
  •     这是一本好书,读了才知道,老外在多年前已经如此了解中国人了。
  •     很不错,价格也合适
  •     非常好的书,让中国人自己对自身思考,反思。
  •     观察记录得非常仔细,作者身为传教士很多看法会有偏见,很多特质也并不仅为中国人所特有,但是看到很多自己看着不舒服的事情在那么多年前就被另一个旁观者写下来还是非常感慨。
  •     书质量没问题。。。
  •     深刻揭漏了中国人的性格 推荐
  •     好不容易看完了,感觉相当好。100年前一名美国传教士为中国写的书,虽然不免有偏颇之处,但是有一句话特别深刻:“当今的中国,智性、忍耐、坚韧、相互负责的精神都不缺,但急需的是良知和品格。”
  •     现在读来更多地会感觉有趣,精细的观察给我们记录下了很多生动的事例。
  •     值得大家一读的经典
  •     看着书名买的
  •     读罢长叹,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先人,是因为鞑子治下的满清,塑造出这样的人群?还是几千年来文化渣滓扭曲了人性,造就这样一群人?一方面内心有深深的不忿,明恩溥的骨子里的歧视有些是源于文化的冲突,一方面,他类似原野调查的笔法,又不由得让我感到震惊,叹息真有这样一群人:麻木、刁滑、隐忍、无情、虚伪、贫穷、吝啬、粗鄙,或许作者唯一赞叹的就是这群人的勤劳和温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受了无穷压迫和许多战乱杀戮的人们。难怪会有那么多战败和赔款,难怪会有以后的新文化运动,苦难深重的民族啊,请努力剥开自己丑陋的面具,拥抱这世上文明的花朵,自强自立,让文明浸染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快乐、真实而满足吧!
  •     美国人的观察,不能说全面,但还是值得一看
  •     百年前中国人的各种特点 很多放到现在依旧 勤劳 乐观 冷漠 又缺乏诚信 肯于吃苦但又懒于变化 好打听邻里琐事却又对公共事务冷漠 虽然作为传教士的作者最后还是绕到信主得拯救这件事了 但是其中的一些观点仍值得借鉴
  •     部分观点很中肯,但是有些地方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所贬低。
  •     了解一下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相当于读另一个版本的“丑陋的中国人”。
  •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应该值得翻一翻
  •     不一样的视角,客观的评价,深刻的认识
  •     大学语文老师推荐,本人也觉得不错!一个中国人应该看得书。
  •     写的大部分都是不好处,很多无法理解之处,在别人看来很奇怪,如果他不写出来我自己也不觉得。也许只有用外人的眼光才能看出来,值得反思。
  •     认识中国人的缺点,这本书有很大帮助。如果你想看怎么夸中国人,会使你失望。这本书还是非常好的。
  •     哈哈这本书是熊哥借我看的
  •     书中有些部分显出作者对某些事的不理解,以他的身份及结合那时的背景已经很好了。老中国,旧时期的人。那时候的人荒谬,守旧,现在好多了,但还是有些迷信啊,不诚信啊,小聪明啊。
  •     有很多东西现在依然没变
  •     对人性的深入洞察被列成了目录,看看目录一笑而过,至于内容,大可当做民生探秘去研究,从老外看中国,想想看人类对未知事物的睿智和郁闷。
  •     这书十分适合比较阅读,一百年后哪些中国人的“气质”还留有,哪些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了,特别值得思考。作者对百年前中国人的描述是生动准确的,但分析是失当的,所谓“气质”大多只是因为穷和无知,并非中国人所独有。做为传教士,改变中国当然只想到宗教,所以这种潜在的陈见也限制了作者的思考和观察。但不失为一本好书。
  •     粗略翻了下,果然是旁观者清。
  •     大三时读过,还写了五六千字的读后感……尽管时代变迁,这本书列举的中国人的部分特质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     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审视中国,通过与当时外国人的对比,详细的描述了中国人当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于了解中国人自己的特点比较有借鉴意义
  •     了解外国人认识的中国人
  •     愚昧的,善良的
  •     读过一些片段,就很喜欢,有趣味。
  •     发货速度很快,书拿着比较有感觉。
  •     对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精神真理的绝对漠视,是中国人心灵中一个最为可悲的特点,他们随时准备接受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一个没有精神的灵魂,一个没有生命的精神,一个没有起因的宇宙,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
  •     书后译者说:书中三分之一事实,三分之一谎言,三分之一误读。可是我觉得这书中大部分仍然是真理。虽然这书写成于可能是中国人最屈辱最贫穷的一个历史时期,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能从周围人的身上看到书中所刻画的中国人的影子,愚昧,无知。甚至对于我们这一个层次的,不应该再愚昧无知的学生,也存在着逻辑十分混乱的问题。书中所有的27章,首先,对于书籍著成之时的中国人民,据我想象,描写的准确无误。可是可悲的是,今日,我也不能对书中的任何一章说:不可能,我们民族完全不是你说的样子。如果有一天,一个公正的中国人能认为这书中写的东西仅仅适用于清末的历史时期,和现今完全不同。我们民族才是真正达到了强大。
  •     就像是在閱讀另外一個民族,一百多年過去了,很多书中描述的性格已經發生了變成甚至完全不同,更多的卻還是保留了下來。哪些該保留,哪些該遺棄,哪些需從世界中學習,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挑戰。
  •     很早就想看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深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