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美国曰

出版社:广西师大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63369560
作者:本社
页数:231页

章节摘录

  亚美利加随想  街门背后  埃尔马兹·阿比纳迪尔  走上写作之路  在我就读的大学,人数比我家居住的城镇还多一百倍。每每步入校园,什么都让我着迷。穿过一排银杏树,就是匹兹堡大学高耸人云的建筑,求知堂(Cathedral of Learning)、英文系就设在楼内。一间间教室的布置风格各异,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念。英国式的教室仿照英国下议院,座位是一排排长椅。匈牙利教室的墙面覆盖着红辣椒色的镶板,雕着各色花卉图案。中华教室则以孔子为尊,室内摆着一张张圆桌,学生围坐在桌旁,毫无贵贱之分。我们在这些教室里上过一些课,但那些桌椅显得生硬古板,还得小心翼翼以免损坏设备,往往让人觉得不太舒服。有一间教室上了锁,需经许可或在开放参观时才能进入。我仔细看了看门上的标牌,上面写着,叙利亚一黎巴嫩教室。这里又出现一扇门,外部的“美国”世界与我自身的世界被割裂。我想应该看看这间教室,还邀请了一些朋友与我同行。  我们一踏进这问教室,顿时屏息凝神,惊讶不已。室内铺满波斯图案的地毯,玻璃彩灯金碧辉煌,还有一张张铜制的桌子,四面靠墙排放着一个个坐垫。眼前这座宫殿般的房间如此雍容华贵,异国情调如此浓郁,竟然还与我有着某种联系,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在大学校园尽力展示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公开讲述我继承的传统,撰文介绍我的祖母,还为朋友做阿拉伯饭菜,在家中举行聚会,演奏乌姆·哈尔索姆(Oum Khalthoum)的音乐作品。  我不久就明白了,表现自己的阿拉伯属性反而突出了我的格格不入。课本里找不到阿拉伯作品的踪迹,电视上唯一与黎巴嫩有关联的人物是丹尼·托马斯①,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为我所代表的文化写下了脚注。与此同时,中东发生的种种事件使美国内不同情阿拉伯的绪更为明显。

书籍目录

亚美利加随想 序  乔治·克拉克 穿越分界线  马克·雅各布斯 街门背后  埃尔马兹·阿比纳迪尔 一张美国明信片  罗伯特·奥伦·巴特勒 我也为亚美利加歌唱  朱莉娅·阿尔瓦雷斯 一名美国历史学者的感言  戴维·赫伯特·唐纳德 本乡本土的美国人  罗伯特·克里莱 我的美国作家生涯  巴拉蒂·慕克吉 图文并茂  迈克尔·沙邦 美国梦的驱动力  斯文·比克兹 一只美国奶瓶  查尔斯·约翰逊 美国诗歌的典型风格何在?  比利·科林斯 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  理查德·福特 握笔走上人生路  内奥米·谢哈布·奈 为了人生  琳达·霍根 故园忆往  罗伯特·平斯基奠定美国精神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 《联邦主义者文集》第十号  詹姆斯.麦迪逊 美利坚合众国与印第安人六部落的条约 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  乔治.华盛顿 托马斯·杰弗逊初任总统就职演说  托马斯·杰弗逊 门罗主义  詹姆斯·门罗 再答罗伯·海恩  丹尼尔·威伯斯特 自由与平等权利  卡尔.舒茨 亚伯拉罕·林肯初任总统就职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连任总统就职演说  亚伯拉罕·*t-肯- 解放奴隶宣言  亚伯拉罕.林肯 对布朗控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的判决理由  厄尔.沃伦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在美国大学的演讲  约翰·肯尼迪 登月返回后在国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埃德温·奥尔德林  迈克尔·科林斯  尼尔·阿姆斯特朗出版说明

编辑推荐

  世界各国的作家每天越过个人潜意识的门庭,进入集体意识的深处。这些作家复归时对世事的洞见使我们凝聚在一起。我是美国人,是一名作家。我仰望我的祖国。我探寻人类的精神。  ——罗伯特·奥伦·巴特勒,《一张美国明信片》  希望《亚美利加随想》作品体现的多样化观点,有助于人们看到美国人融入他们的工作和观点中的多样化经历。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负责人 斯图尔特·霍利迪(Stuart Holliday)

作者简介

《美国曰:美国精神的当代叙述》是《美国作家文集:亚美利加随想》之一,《美国作家文集:亚美利加随想》最初源于马克•雅克布斯一个诱人的建议,他设想邀集一批当代美国最具影响的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和传记作家,谈谈作为一名美国作家意味着什么。文集主编乔治•克拉克本着这一精神,邀请了15位作家(其中4位曾获普利策奖),从各自不同的经历与角度叙述了他们所理解的美国和“美国精神”,可谓缤纷锦簇,千差万别。为了丰富《美国曰:美国精神的当代叙述》内容,使读者从宏观角度观察审视了解美国精神,《美国曰:美国精神的当代叙述》编者从众多的美国历史文献中撷取了部分与此主题相关的经典内容,使《美国曰:美国精神的当代叙述》更有历史纵深感。

图书封面


 美国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买《美国曰:美国精神的当代叙述》。美国人进行自我讨论的意识看来一直存在,如此众多的作家和学者对此进行叙述。从爱默生式的进行独立的美国性思考开始直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长长的一段叙述史。而这之下,就像《铁三角》的作者在前言的第一段就问到的:所谓美国,究竟是代表了一种精神特质,还是一种地域的集合?地域的认同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集合力?使一个清晰的美国梦不断的讲述下去?存在着的无限可能性,究竟意味着什么?读到编者在导言里的一段关于主流文化的叙述,我想到的是当下中国。当美国的移民作家们在讨论,这个国家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使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他可能一直都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时候。相应的,我们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呢?在这里可能很难搞清楚所谓的主流文化的定义。在我看来,主流文化可能是一种在物质生活世界之外普遍的被人们接受的精神生活世界的常态。这可能和物质生活无关,也可能和其有关——甚至前者完全是为后者所服务的以至于将自己完全湮灭了。我们可能就是后者。现实的生活景象之中,所谓的精神思考太多的是为后者而服务。是发财致富?是做公务员?是如何获得自己想获得的一切,不惜任何代价?过多的出于物质获取而进行的努力,使精神生活完全被泯灭。物质文化生活的确也可以形成一种主流文化,但因物质的稀缺性使得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当物质作为主角被传媒大力传扬的时候,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永远只能够使少数人,太多的看客围观的文化,如何称得上是主流文化?何况,单纯以炫耀物质和满足人最原始本能的生活方式究竟算不算是文化的形态,都是一种问题。不管被如何关注和宣扬,不能够获得大多数人支持和自我认同的文化景象,从来不是健康的。当整个社会的所有生活,都集中于如此引导的所有人的梦想都是进入这一必定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表演的舞台的时候,这个社会是不健康的。我很奇怪,为何美国的开拓者们,那些在最艰苦的生活里筚路蓝缕的人们,怎么就生出了那么一种至少是最不坏的政治文明、文化镜像。但如有如此先例,我们就至少不应该以经济部发达来推卸一切文化缺失的责任。当健康的主流文化永远形成不了,我们就永远只能是耻笑阴谋论的顺民。无意之中的浅薄、自满以及对金钱的追求充斥于大多数公民的生活准则的时候,而所谓的中国世纪,在过分短暂的制造业优势可能已经走到尽头以后,将无复当初的那种魅力。因为你无法让人认同你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优势。读完一部中国企业史,期间的叙述和时间的节点,总是显得如此的短促。几十年的巨变,历史的三峡的许多关键点上,“嗖”的一声就已经越过去了。何时,我们可以拥有一种有质量的历史进程,无论快慢,只求不反复、踏实的进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如果你选择创作建议看看此书,是一本不错的创作启蒙书。
  •     翻译得不太好。后面的独立宣言、就职演说什么的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