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热带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忧郁的热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
ISBN:9787300110073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页数:522页

章节摘录

  我们坐的老福特车用一挡吃力地往陡坡上面爬的时候,我很愉快地发现好多种以前在亚马孙河流域时相当熟悉的蔬菜,不过此地的名称和亚马孙一带的名称有出入——亚马孙地区称为fruta doconde的蔬菜,此地叫caimite(这种蔬菜外形像朝鲜蓟或小凤梨,味道像梨);巴西称为graviola的,此地称为corrosol;mammgo则叫做papaye;mangabeira则叫sapotille(即sapodilla)……一边高兴地看着这些我曾经很熟悉的蔬菜,我一边想着刚发生的令人痛苦的一幕,试着把那痛苦的一幕和其他类似的经验联结起来。对船上同行的旅客而言,他们以前的生活大体平静无波,现在一下被推进这种大冒险似的旅程里面,他们所遭受到的那种愚蠢与嫉妒、怨恨的混合似乎是一种听都没听说过、非常特别、非常例外的现象。事实上,他们把这种现象对他们自己所产生的切身影响以及对虐待他们的人的影响,看做似乎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前例的大灾难。但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现象倒看过一些,此前几年也曾亲历过一些不寻常的经验,因此这种现象对我而言并不算完全陌生。我知道当代人类由于人口数目太多,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再加上交通与通讯工具的急速改进,当代人类的皮肤似乎被因此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物质与知识交流弄得越来越不耐烦,结果就是类似我们早上经历过的痛苦经验慢慢地出现。在马丁尼克这个法国殖民地,战争与战败所带来的唯一后果,是把这种普遍的过程加速推进罢了。战争与战败只是促成一种持久性的污染的触媒,而污染本身并不会从地球上消失。某个地方的污染也许会暂时消沉,但会在其他地方重新出现。一旦社会人群所拥有的空间开始紧缩的时候,愚蠢、怨恨与容易轻信受骗便会像脓一样的产生,马丁尼克岛的经验并不是我所碰到的第一次。

内容概要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
列维-斯特劳斯出生于1908年,早年就学于巴黎大学。青年时代爱好哲学,并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迄今。他的学术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结束旅行
一 出发
二 船上
三 西印度群岛
四 追寻权力

第二部 行脚小注
五 回顾
六 一个人类学家的成长
七 日落

第三部 新世界
八 郁闷的赤道无风带
九 瓜那巴拉湾
十 穿越回归线
十一 圣保罗市

第四部 地球及其居民
十二 城与乡
十三 前锋地带
十四 魔毯
十五 人群
十六 市场

第五部 卡都卫欧族
十七 帕拉那邦
十八 潘塔那勒沼泽区
十九 首府那力客
二十 一个土著社会及其生活风格

第六部 波洛洛族
二十一 黄金与钻石
二十二 有美德的野蛮人
二十三 生者与死者

第七部 南比克瓦拉族
二十四 失去的世界
二十五 在塞尔陶
二十六 沿着电报线
二十七 家庭生活
二十八 一堂书写课
二十九 男人、女人与酋长

第八部 吐比卡瓦希普族
三十 独木舟之旅
三十一 鲁滨孙
三十二 在森林之中
三十三 蟋蟀的村落
三十四 贾宾鸟的闹剧
三十五 亚马孙流域
三十六 谢林葛尔

第九部 归返
三十七 奥古斯都封神记
三十八 一小杯朗姆酒
三十九 塔希拉遗址
四十 缅甸佛寺基荣之旅

作者简介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

图书封面


 忧郁的热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一个人类学者的专业中应该不包含任何探险的成分。一种文明的结束,另一种文明的开始,我们所在的世界忽然领会到或许我们的世界由于人口太多已变得太小。p20:当代人类的皮肤似乎被我因此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物质与知识交流弄的越来越不耐烦一旦社会人群所拥有的空间开始紧缩的时候,愚蠢、怨恨和容易轻信受骗便会像脓一样的产生。p30一片忙乱迫使我们压抑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注定只能去的一些受过污染的回忆。西方世界最有名的成就是它所显现出来的秩序和协调,在其中孕育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复杂结构,但为了这个秩序与和谐,却不得不排泄出一大堆有毒的副产品,目前正在污染毒害整个地球。我们在世界各地旅行,最先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垃圾,丢掷在人类的颜面上。p31目前肥沃土壤中丛生的野生植物,由于到处滋蔓,看起来似乎相当可怕,但事实上由于其顽强的生命力可以使受精心培育的花卉植物能够式样繁多,而且可以再增强生命力。可是人类选择只种一种植物,目前正在创建的一个大众文明p32为了使我们可以接受,记忆都得经过整理选择p33进行这些历练(自残),会使他们进入一种精神恍惚、身体虚弱、神经不稳的状态,他们希望借此可以和超自然沟通p37我开始希望我活在能够真正旅行的时代里,能够真正看到没有被破坏,没有被污染,没有被弄乱的奇观异景的原本面貌p38不同的人类社会之间交往越困难,就越能减少因为想无接触所带来的互相污染,但也同时使不同社会的人减少相互了解、欣赏对方优点的机会,也就无法知道多样化的意义。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令我大起反感,同时我又一直不定地责怪自己没有看到那么多我应该看见的现象。p39逐渐消失的形式越来越清晰,混乱渐渐被排除。原因是时间不停地流逝。遗忘把记忆一波波地带走,并不是将之腐蚀,也不是将之变成空无。遗忘把残剩的片段记忆创造出种种繁复的结构,使我能达到较稳定的平衡,是我能看到较清晰的模式。时间把生命与我自己之间的距离拉长;在我能够回顾省思我以前的经历之前,必须先经过20年之久的遗忘期。以前我曾在世界各地到处追寻那些经验,可是当时并不了解其意义,也不能欣赏其精华本质。p51把知识的增加与知识结构的复杂化加以混淆,我觉得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危险。p54文科的学生有个特征,他们又拒绝群体要求的态度倾向。研究工作的伟大和不幸,在与研究工作是一种避难所,一种传教站。p55人类学家的无根性:他没有办法在任何地方觉得适得其所;置身家乡,他在心理上已成为残废。人类学,极少数真正的召唤之一p65黎明|黄昏,前奏曲|序曲,回忆往事是人类最大的快乐之一,但是记忆真正照本宣科什么都重新来过的话,很少有人会愿意去在再经历一次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疲倦与痛苦。记忆是生命本身,但是是另外一种性质的生命。p95通常,人都把旅行视为空间的转换。。。同时也是时间和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三个坐标,空间本身有三个坐标,五个坐标。p96旅行不仅仅是把我们带往远处,还使我们在社会地位方面上升或降低一些。它使我们的身体交换了空间,同时,不论是更好或更坏,也使我们脱离自己原来的阶级脉络不论是到美国还是印度,现代旅行者觉得惊奇的程度小到他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地步。追求异国情调,结果只是在追求一个他早已熟悉的发展形态的不同阶段而已。新世界的大城市,缺少过去的痕迹,却少沉思与回想对象的建筑物圣保罗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这些地方是如此的新,而是这些地方过早地老化。50年,足以踢狗一个可以对那一闪即逝的青春眷恋不已的机会了。p131(机械的进步)把隐私权大举屠灭以后,说不定会重新建起一定程度的孤独与默默无闻。p134每次改名都代表着城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p144诗人艺术家的作品,就像野蛮人的深化和象征一样,也应该被看做是我们人类真正都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知识。p159印度的贫困:一个人的态度强迫你去否认他会有那些你非常想承认他具有的人性质量。他们不愿与你成为平等。差距越大,所期能乞得的就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堕落到这种地步。这个文明,一张祈祷用的跪毯就代表整个世界的文明,地上划个方块就是膜拜之地。他们生活在街上,各自展示的货品就是各自的宇宙,人人满足地专注于自己的手艺。p175自由是个人及其所占有的空间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的结果,一种消费者与他所能应用的资源的客观关系的结果。一个人必须很天真或不诚实,才会认为人们能够完全不受其生存处境的影响去选择其信仰。p176强制劳动、食物配给和思想统治|解放,形式化|真实
  •     “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这是列维斯特劳斯开篇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斯特劳斯是以怎样的心情开始他的美洲之旅的。在这个极富有观察力的人类学研究者细腻的笔法之下,热带的一切以及由此引发的他的思考都被生动而完整的保存在书中。尤其是在对风景的描绘上,他驾驭文字的功力丝毫不逊于一个专业作家。无论是长达五页的对海上日落的描绘,还是对热带丛林闷热环境的记录;列维斯特劳斯笔下的热带风情画,读来总让人惊赞不已。列维斯特劳斯生动的记录下了他在旅途中经历的那些动人心魄的时刻:当他第一次在帕拉那邦强忍恶心吃下当地人递来的椰子味的白蛆时,他说自己终于完成了“成人礼”;当他的马匹脱离队群狂奔令他孤身一人在丛林中不知所措之时,他心中无比绝望恐慌;当他和南比克瓦拉族人一起凑在熄灭的火堆边席地而睡度过黑夜的时候……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描绘了无数类似的时刻,这些都刷新了我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认识。然而,自始至终,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景或故事,列维斯特劳斯没有表现出一丝过分的激动与兴奋。他努力的在用一种平淡甚至略有冰冷的语调叙述着他所经历的一切——在旁人看来无比跌宕而精彩的一切。我确信在这冷静的观察、迷人的风土背后,一定有个不同的列维斯特劳斯。虽然列维斯特劳斯将这本书定名为《忧郁的热带》,但读到最后,我还是没有明白热带为何是忧郁的,而我知道列维斯特劳斯自己一定是忧郁的。罗素有句话说得好: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我相信列维斯特劳斯的心中一定也有着与其相似的激情,所谓“眼冷心热”吧。无论是在他的祖国还是在南美异域,那些最深处的激情无时不刻的敲打着他、提醒着他、折磨着他,使他在绝望的边缘徘徊挣扎。作为一个人类学研究者,不,作为一个思维细腻的普通人,他关心所有人的命运:那些由于西方人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印第安人,那些生活在偏远角落的不曾被关爱过的印度贱民,那些与他拥有完全相异思维方式的伊斯兰教的信徒……他所看见的一切使他困惑:眼看着同侪们在巴黎升官任教,而他远离故土在热带埋头调查, “自以为已放弃文明世界,却发现自己原来是在用一种相当复杂的方式要重回文明世界,不过那种方法把他本来相信要面对的选择意义与价值都摧毁了” ,于是他思考自己来到这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面对不可恢复的远古废墟和现代不可理解的原始部落, “我在抱怨永远只能看到过去的真相的一些影子时,我可能对目前正在成型的真实无感无觉” ,他思索人类学的意义又在哪里?他所见到的一切令人惊奇和欣喜的事物,最终只会把他的思维拉回到现实世界: “我的探险生涯,并没有向我展现一个新世界,反而是造成把我带回到原来的旧世界去的结果,那个我一直在找寻的世界在我的掌握之间消失于无形。”思考永远是一件伴随着痛苦的事情,列维斯特劳斯的思考和他最深处的激情从未放过他,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的思索与忧郁的情怀: “人类学家比别人更无法忽略他自己的文明,更无法认为自己和自己社会的错误缺点毫无关系,因为人类学家本身的存在除了是一种去救赎的努力以外根本就无法理解,人类学家是赎罪的象征。” 所以,也许忧郁的从来不是热带,而是列维斯特劳斯这个对世界怀着满腔热爱而又充满悲悯的无比忧郁的可爱的人类学家。【过了几个月回头看看,这篇写的实在太鸡血了…】2013年8月我读完了列维的传记《实验室里的诗人》,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回头再读忧郁的热带,看到的就不只是那些炫目的异域风情和田野调查里的跌宕起伏了。。对列维生活背景的了解其实会让人对忧郁的热带中的很多情节和思考有更深的理解与感受,很多是我第一次读忧郁的热带的时候完全没有认识到的,所以书真是常读常新啊。。
  •     列为斯特劳斯的这本本来是当做教材参考书,或者说装X的目的而展开阅读的。因为是前男友的礼物,所以读起来障碍大了点,虽然这种障碍跟书本身木得关系。读完之后长舒一口气。好书。对意义的探讨是人们在谈论这本书的时候最多使用的视角。其实我想说的是,佛教的无意义之意义,对于社科研究而言同样有意义。对我而言,这种无意义的意义体现在研究立场上。价值中立是一个长期困惑我的东东,我一直赶脚不太好理解,这世界上到底有木有真正的价值中立,这种客观性到底怎么来证明自己是客观的呢。列维给了我答案。不做评判即为中立。虽然窃以为他自己还是有价值评判在里面的。咳咳咳~这种无意义的意义还体现在研究对象上。“每一项志在了解的举动都毁掉那被了解对象本身,而对另一项性质不同的物件有利。而这第二种物件又要我们再努力去了解它,将之毁掉,对另一物件有利,这种过程反复永不止息,一直到我们碰到最后的存在,在那个时候意义的存在与毫无意义之间的区别完全淌失:那也就是我们出发之点。”对对象本身而言其实不需要去了解,而重在观察。这种无意义的意义还体现在对三大宗教文化的对比上,其实更多是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对比上。伊斯兰教无偶像,佛教重偶像。伊斯兰教的男性化,佛教的女性化。伊斯兰教的集体化、隔离化,佛教的融合。伊斯兰教的巴普洛夫式的焦虑与自满自足,与佛教的宁静淡然。我本身非常喜欢的就是佛教哲学,无意义,去价值化。看到这段文字简直觉得遇见了知音。当然本身而言,书本描绘的南美风情及印第安人社会生活才是重点,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结尾处的篇章。看得出确实作者不喜欢旅行。咱们又何必非为旅行找个意义呢。对吧陈绮贞。艾玛,作为资深吃货,对里面提到的各种食物表示本能呕吐。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因为《荒人手记》而知道的列维斯特劳斯,这本书是真不错,说是学术专著,内容丰实且有价值,说是散文,也实至名归地担当地起。
  •     就是奔着大师来的
  •     看了好几个月,一边读一边忘。体例接近于笔记,以一种缠绕的方式写作,时空交错。开头那种敏感纤细思辨的气质很迷人,几乎哭出来。最后一段缅甸佛寺是对结构主义思想的发挥,没看出有什么花,略失望。相对喜欢印第安人之前的部分。 另外翻译好糟糕,译名也不统一,中间有几段反复看了几遍也没搞明白意思。
  •     暴殄天物的翻译啊~~读得我好几次想投诉
  •     仰望星空时,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浩大和脱离社会的幸福感,但低下头还是要面对和回归人类文明的琐碎。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好像在看满天繁星——到书的最后,作者也劝我们把花在任何人类文明上的心思多分一点,去闻一闻水仙花的味道,去体会与猫对视的宁静与互谅。
  •     我也很忧郁…
  •     让人心里安静的书。。。
    要是再平装一些就好了
    更适合带着出门作为枕边书
  •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不灭的启示。
  •     在杭州西溪湿地的麦家理想谷书店首读,今天终于看完,非常喜欢的自传体游记。
  •     膜拜ot2!五十年的人生有这样的经历、视野和胸怀,后悔九年前在图书馆只记下了书名,后悔五年前买了书却没有坚持看过1/4,这次用了一周时间使劲地阅读,企图跟上大师的脚步(地图上的和思维上的),好燃!
  •     人类学的方法论。最后三章刷新三观啊简直。
  •     翻译和装帧让我以为自己在看盗版书…
  •     这个翻译简直要命
  •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娄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下称“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又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在此,我拟略谈列维一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发展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娄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下称“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又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在此,我拟略谈列维一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发展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     2016058:“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他继续说道:“从此以后,可能把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沟通起来。经由预想不到的方式,时间把生命与我自己之间的距离拉长:在我能够回顾省思我以前的经历之前,必须先经过二十年之久的遗忘期。”九月的打卡书,522页。每个工作日的下午,拿着铅笔,念念有词,伏案近一个月。列维是有着诺贝尔文笔的人类学家,可以说,如果书橱只能保留一本书的话,就是它了。看历史、想现在、竟然瞄到了自己……<半身为人>只好默默后转今年的NO.2了。
  •     虽然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总觉得很厉害
  •     这是一位高人给推荐的书,先前看过一半电子书,最终还是买了纸制本。文字风格华丽,通过该书看到了我以前从不了解的世界。
  •     这本书的纸太白。相比《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本的趣味性降低了,也许作者太严肃,喜欢往形而上学上跑。真正的田野研究成果还是很有意思的,没必要抒那么多情。
  •     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的世界里太久,提到自然,印象里立刻想到的大概是在那些著名旅游景点里的已经带上人文色彩的景物与风光。但是已经社会性太久了的我们早已习惯这些,很可能就没有想过,脱离了社会性以外的那些个世界是怎样的。
    列维&#8226;斯特劳斯写的《忧郁的热带》,在我看来,是第一本带我真正走入那个我未曾经历,充满着异族甚至可以说是原始特色但却真真存在的世界。
    整一本书看下来,给我的整体印象已经不再是他到了某个地方然后在那里知道了解了什么。而是对于这整个旅程的意义。列维&#8226;斯特劳斯在书里提到“旅行不仅仅是把我们带往远处,还使我们在社会地位方面上升或降低一些。它使我们的身体交换了空间,同时,不论是好是坏,也使我们脱离自己原来的阶级脉络,因此,一个地方的颜色和风味不可能和我们自己面对,经验那些颜色和风味的时候所处的是那种预料不到的社会地位。”(第九章《瓜那巴拉湾》第96页)在他看来,人生的旅行,是应该要脱离原来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到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去感受。我不禁想到,我们所谓每次假期出门的旅游,在这样那样的城市里呆上个两三天,把各类的旅游景点走马观花看一遍,最后劳累地回到家。这样的旅行,又能对自己到达的那个城市有多少了解呢?除了书上写的,又有多少你自己真正的感受呢?

    一本五百多页的《忧郁的热带》,带我认识了另外一个我至今未曾踏足,未来也不一定有机会踏足的世界。新奇,这也许是我最大的感受。不知道该怎么去结束这篇读书报告,但至少我能肯定,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收获。
  •     唉真是太好看。
  •     不错!很好的一本人类学著作!
  •     可谓相当厚重的一本人类学研究摹本,笔触幽默,又不失文学色彩,尾声渐窥列维对佛教的景仰。
  •     “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并不存在,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人们设法了解的人类制度、道德和习俗,只不过是一闪即逝的光辉花朵,对整个世界而言,不具有任何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也只不过是整个世界生灭过程中允许人类扮演人类所扮演的那份角色罢了。” “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些和其自身所宣称的规范无法并存的杂质,这些杂质会表现为相当分量的不公不义、无感无觉和残酷,这是社会的天性。” “不同的人类社会之间交往越困难,就越能减少互相接触所带来的互相污染,但也同时使不同社会的人减少互相了解、欣赏对方优点的机会,也就无法知道多样性等意义。”
  •     洋溢着对世界 自然 人类的爱。没有想到人类学书籍可以如此文学 句子非常漂亮。
  •     还好 看完安妮的春宴后买的 没事翻翻 很厚
  •     人类学经典著作,非常值得一读啊是!!
  •     温情脉脉~
  •     字和插图都很棒。就是平邮把书弄坏了。
  •     列维斯特劳斯作为结构人类学的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其留下的《忧郁的热带》至少能让我们在精神世界中弥补大师远去的遗憾!
    人类学经典著作,不得不仔细研读。
  •     不能说“相见恨晚”,能够在恰当地时候读到这本书,而没有在整个生命中错过,只有幸运,没有遗憾。
  •     里面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生活的世界,一个是曾经看到过喜欢的 美好的 爱的组成的世界……一本社会学的书 却充满了浓浓的人味 不学术 喜欢
  •     怀着找干货的心情猝不及防遇到作者美丽的文笔 然而被这个版本惨白的纸页毁得无力吐槽...还是有喜欢的地方的
  •     我再也不想选人民出版社的书了
  •     看总序的时候仿佛在看政治课本,不禁忧郁了起来…
  •     书的包装很好,纸张很白,期待内容上也会很精彩。
  •     静默并炙热的消失不见……
  •     在进行人类学扫盲阅读,表示这本书比想象的厚一些。。。不过排版比较稀松。。。
  •     去过几次热带地区,不太能理解当地的文化,希望这部书能帮我慢慢认识!
  •     文字很美,像游记类散文。人类学菱写成这样生动,果是大师级。
  •     可再读。
  •     封面真心很漂亮,有点复古的感觉。书的纸张质量很好,真的很漂亮。书的内容很不错,已经有冲动想把他的书全买来看了。
  •     不规范再给您发给怎能发展
  •     无论是当人文学者的散文回忆录还是当作人类学家的手记都非常值得一读
  •     还没来得及看,不错人类学大家的作品值得一看
  •     旅途读物
  •     在床上和书桌旁看这本书,把我带入一个我或许无法涉及的社会,让我受益匪浅!
  •     书的质量很好。惊喜。
  •     唐诺老师推荐的书,看了五六回才勉强吃进脑子,给人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角度,能让人无视身边狭小无知的苦痛。
  •     个人阅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类学著作可以写的如此不忍释手
  •     赶读书报告,未读完 了解其他部落的事还是蛮多新奇点的
  •     即使是难啃的骨头,仍然不愿意错过一个字,引人深思
  •     这本书,我真是读了好久,好几次都想放弃,最终坚持到了90%多
  •     本书包装精美,纸质优良,绝对物有所值!当然,内容是当之无愧的亮点!作者为我们展开的,并不仅仅是旅行的壮美画面,更是一个感性的人类学家对正在消逝文化的深深的忧虑!
  •     这本书的装帧特别精致大气,纸张质量也好,而且印刷编排的也专业到位,有那种学术书籍的气氛。
  •     重读了一遍,闷热的时节恰好也在忧郁中度过。世界太老太慢,而人却速生速长,以至于寻寻觅觅,路途的尽头却并无秘密。最后一章近乎呓语,驳杂的比喻象征和抒情乃至许愿,时光仿佛猛的退回到四年前下午的课堂。我已理解许多,许多也由此而败坏。世界尚未敞开,我已预见它的关闭
  •     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神。这个翻译确实……还好,为什么出版社要用这么白的纸呢看着不舒服……学学法语读原著吧。收获还是有的:我们所在的人类社会并不是决定论的、必然的,可以选择另一个解决方法另一套系统。关于伊斯兰教那一章我没读懂。
  •     人类学必读,但更像一本游记。
  •     如果能熬过前三分之一那赤道无风带似的枯燥,会发现越往后看越吸引。随笔似乎散漫但是却迷之好看。人类学看世界的眼光真不一样啊。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懂,几年之后应该会重新看一次吧。熬了很多夜终于看完了。
  •     这本书的阅读不是很顺畅,其一是这版的翻译是打酱油来的么,中文里还夹杂着英文?!其二,自己对于哲学书籍涉猎极浅,很多术语,语句不是很懂。文学素养还是不够呀……
  •     人类学的名著啊,一直想买,但却没有见到。这回有人大版的,还是半价就毫不犹豫地买了。
  •     还没看完!!!但是!!!好爱这本书!!!首先说书的质量还算不错吧,这个ok啦,而且样子也蛮大方的。
    内容就是传说中的神作啊!!!!这本应该是专业书吧,在本科阶段就应该看完的,惭愧一直都没怎么看!!!但是这本书的语言啊,就是我一直好欣赏好憧憬的那种!!!如诗如散文的学术论著,什么时候我能把学术论文写出各种格调呢??!!但是就算写出了这种优美的格调,又有哪个核心期刊可以发表呢???如今写论文的格式是多么枯燥的统一和没有想象力!!!
  •     衷心希望能有表述更为准确、纯熟的中译版
  •     读了,感觉很不错,作者的视角还是很特别的。
  •     这本关于热带地区的人类学作品~不可错过~~发人深省的另一番景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息息相关
  •     每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不停的回到他身上所托带着的那个世界去了。
  •     人类学家编写的一本书,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开阔视野,理解不同的种族和生活习惯很有帮助
  •     这本书是比较专业的书,当时是写论文所以买了。书很喜欢。
  •     还没看,人类学没接触过,应该不错吧
  •     终于啃完了这本书,如果不是翻译太烂,应该是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     书不错,纸张质量也挺好的,比同时寄过来的国富论好多了。
  •     看了一半,里面有精美的插图。结构主义大师的作品。
  •     晦涩难懂,翻译不好
  •     其实跳过了其中的两章 列维黑起来真是太犀利了 “在理性之外,存在着一个更重要也更实在的范畴,即有意义这个范畴,它是理性的这个范畴的最高存在模式”
  •     旅行小说写得有深刻思想的也只有这本了。
  •     还没看,但安妮宝贝在小说里,朱天文在访谈里都提到过这本书。应该是一本有趣而富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写作的书,以后有时间再看。
  •     翻译真的太糟糕了,一度毁了我阅读的心情。这本书真是细腻而又醍醐灌顶,最后两节的反省带着深深的人类学家的反思,温柔得要死。我要换个版本再读一次。
  •     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人类学
    但是书中的图很好看
    而且阅读起来也不艰深,处处是哲理啊
    也只有见识广博、学识渊博的人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才有这样的境界
  •     没有一个社会具有绝对性的美德
  •     预感到这本书将是我2017年度最佳图书
  •     闲来看看,很有趣!尤其是开头儿,不像是严肃的学术专著。
  •     装帧很好,封面也美,内页有作者给中国读者赠言,作者照片等。只是纸的颜色太白,不喜欢。
  •     那是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地方,在热带居然生活着那么多不同种族、不同部落的人,太神奇了。
  •     书中以结构人类学的方法阐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
  •     一种末端血管般纤细的脉络,远古浓郁湿热的色泽,和如同飞翔在大气层中俯瞰大地的空远壮阔。第一次在阅读中如此真切地体验到在热带河流中涉水而过在大海上观望地平线的快乐。
  •     人类学专业的经典民族志,值得收藏!
  •     强忍着看了一半,但看着太累了。坚持一下,后面部分挺好看的。终于看完了
  •     旅程 再见
  •     文笔气质非常好,字很多但没一句矫情。
  •     经典著作,无需多言,静下心好好品读而已
  •     人类学实际上可以改成为"熵类学",改成为研究最高层次的解体过程的学问。
  •     书版面很小,并非16开。不过好书总要买,也不必计较那么多了~~
  •     书是极好的,但因为这莫名其妙的翻译不能给五星。错字病句不止几处,很影响阅读体验。
  •     现在已读到第四部“地球及其居民”中的“人群”。虽然对国外历史不了解,但从作者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好多的知识:巴西、印弟安人、印度;种族差异;城市发展;旧世界与新世界的对比等。另外,作品在描述事物结构清晰,文字间洋溢洒脱,不乏在读的过程中勾勾划划,是一本文化内涵很深的书籍,以后还要多读几遍。
  •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类学家的作品,值得一读。
  •     特别特别喜欢。斯特劳斯如果不做人类学家估计写文章也会很厉害。观察敏感细致,文字很缠绕但又能让人理解,土著的生活颇具异域特色又有悲剧的美感。种种观察让人难忘。太喜欢了,其实不是适合在路上读的一本书,内容太丰富了。读到后来会舍不得读完。满分,超五星。
  •     这种大师的经典著作,似乎用不着再加以评说了。他和他的这本著作,早已在历史上钉下位置,我们后辈,需要做的就是力争全面地理解,尽量不猎奇地理解他的意思。眼前书好道不得,太多评价在前头。
  •     书很厚纸张不错美中不足的是颜色有些扎眼。
  •     翻译真的是挺糟糕的,给阅读造成不少障碍,然而列维文字的魅力不可抵挡。虽然全书啃起来要费不少力,但真的很有意思,热带部落的群像充满风情,人类学专家的思考和文学巨擘水准的行文,让全书多元且立体,生动无比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 纸张很奇怪 页数和页数之间的缝隙 在灯光下 会出现 青色的荧光。。。查了一下 是荧光剂含量过高 导致 太他妈的缺德 辣眼睛
  •     电子书效果不好,适合闲下来补充阅读
  •     导师让看的必看书,难得的经典中经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