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的斯拉夫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中亚的斯拉夫人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105077755
作者:O.H.布鲁西娜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书摘原则上,所有传统节日都具有宗教一神奇的色彩。但是,我们调查的村落居民继续遵照这些节日的习俗,准确地说,是出于传统习惯。这些仪式首先应具有交际和娱乐的功能。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是,有孩子的家庭比较关注节日:“我们过节,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高兴快乐。”[田野调查第1A集,第4页背面(巴赫特)]对许多家庭来说,下列这些节日,如新年、复活节、圣诞节、旧历新年、谢肉节、圣三主日,以及追悼双亲的祭日,只是把亲朋好友召集在一起的理由(源自马尔哈马特和克列斯季扬斯科耶的访谈资料)。在这些日子里,年龄界线部分地被模糊了,在参加宗教活动的同时,孩子们获得了进入成年人交往圈的机会,而成年人每当此时都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一些季节性工作正好与一些节日赶在一起,例如,新年或圣诞节前夕,通常宰杀家畜[田野调查第1A集,第127页(马尔哈马特);田野调查第1A集,第170页;田野调查第2A集,第8—9页(库尔沙勃)]。    节日期间,按照当地村落的风俗习惯,不能骂人,也不干体力活,提前准备过节,做一些特殊日子里准备的饭菜。庆祝节日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大摆宴席。有些节日,首先是新年,伴随着各种宗教仪式和游艺活动,而其他节日,如谢肉节、圣三主日、圣约翰节,几乎都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宗教特征,虽然它还处在恢复当中,人们对此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因为老一代人清楚地记得,以前这些节日是怎样过的。    新年之初,往往也是节日稠密的时期,继新年之后,还要庆祝三个节日:圣诞节(元月7日)、旧历新年(元月13日)、耶稣受礼节(元月19日)。新年被认定是国家节日,也是圣诞节节期里最受欢迎的节日,圣诞节的主要宗教仪式都和新年赶在了一起,尤其是挨家唱圣诞节祝歌、占卦等。过新年通常摆放新年枞树(在我们调查的地区,新年枞树是通过商贩们长途贩运来的),做许多节日食品,把亲戚朋友们召集在一起,包括住在本村以外的亲戚朋友。    与“官方的”新年不同,许多家庭也庆祝圣诞节和旧历新年,但比较简朴,往往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据早期移民流传下来的观念,圣诞节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与新年不同(这些区别,库尔沙勃的居民记得最清楚)。在一些乡村,仍保留着圣诞节吃东斯拉夫人典型的“葬后谢客宴”菜的习俗,因为过去圣诞节与祭祖有关[泽列宁,1991年,第401页]。在克列斯季扬斯科耶、上沃伦斯科耶、下沃伦斯科耶和库尔沙勃,人们给我们讲述,除其他菜以外,桌子上还要摆上大米或稷米蜜粥和糖渍水果,早期移民通常用这些食品招待教父或者教母。而十月镇的受访者则告诉我们,蜜粥是给祖母吃的,一些人旧历新年做蜜粥(源自斯拉维扬卡的访谈资料),一些人在耶稣受洗节做蜜粥(源自斯列坚卡),没有听说过俄罗斯族人在圣诞节吃发面煎饼的传统,这符合乌克兰民族的传统(见“饮食”一节)。                          P106-P108

内容概要

布鲁西娜·奥莉加·伊莉尼奇娜,历史学副博士、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亚与哈萨克斯坦研究室高级研究员,生于莫斯科,1983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同年考入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班。从1988年起,О.И.布鲁西娜开始在该研究所工作。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俄文版前言第一章 俄罗斯族人居民点的历史和社会进程  第一节 俄罗斯族人居民点在中亚的出现  第二节 土地的划分  第三节 移民的成分及国家的支持  第四节 20世纪初俄罗斯族人村庄及其人口增长  第五节 管理体制与村社  第六节 经济制度  第七节 国内战争年代的移民村庄  第八节 集体化开始前早期移民村庄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九节 集体化前后的早期移民村庄  第十节 20世纪30—80年代早期移民村庄民族成分的变化  第十一节 原早期移民村庄现在的面貌  第十二节 城市化进程  第十三节 参与地方管理  第十四节 苏联解体前早期移民的再次不适应和迁徙第二章 日常生活文化特征、语言和自我意识  第一节 居民点和住房  第二节 副业  第三节 饮食  第四节 服装  第五节 宗教传统的保留和传承  第六节 历法宗教仪式  第七节 风俗习惯和生命周期中的仪式  第八节 村社传统和互助习俗  第九节 语言进程  第十节 区域性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自我意识第三章 族际关系  第一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经济与贸易关系:民族共生成分的出现  第二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政治事件背景下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关系:睦邻和友好关系  第三节 文化上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 掌握中亚当地民族语言  第五节 族际文化交流的形成:参与到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中  第六节 族际通婚  第七节 民族行为规范的形成第四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  地图、统计资料、档案资料、田野调查资料  档案馆藏  作者的田野调查资料  户口簿附录一  本书使用的缩略语  插图附录二:田野调查资料摘录  摘录之一:与B.A.科瓦利的谈话资料摘录  摘录之二:与B.M.伊先科的谈话资料摘录  摘录之三:与E.H.季姆琴科的谈话资料摘录  摘录之四:与A.图尔德耶夫的谈话资料摘录  摘录之五:与C.埃尔卡巴耶娃的谈话资料摘录  摘录之六:与A.M.科维涅夫的谈话资料摘录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当前,现代多民族世界正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变革,民族因素必将对这一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本书论述的是生活在原苏联中亚的一小部分斯拉夫人口,但本书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对处在现代文明之外的许多民族地区而言,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亟待解决。例如,中亚斯拉夫人的民族“共存”和文化融合经验与古、近代流动商人的历史经验十分相似。一些移民事件,如阿尔及利亚的法国隶农史、罗马尼亚的德裔和匈裔少数民族史,与中亚俄罗斯族移民的经验在类型上近似。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而言,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在中国,人口的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不同,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对中国的学者们来说,了解原苏联的民族进程,特别是了解与中国接壤国家的民族进程,十分必要。相信本书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西北方邻居――中亚各民族成员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令其感兴趣的问题。

阅读本书,如同置身实地体验感悟中亚的俄罗斯族移民和乌克兰族移民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对他们与中亚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民族关系、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有了深入的系统了解。该著作所使用资料源自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史实详尽,逻辑缜密,思维前瞻,对研究了解苏联解体后中亚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运行、意识形态、稳定机制、民族政策,推动建构中国多民族社会团结和谐、安全稳定、持续发展机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图书封面


 中亚的斯拉夫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毫不掩饰偶对只有访谈的民族志作品的不爽,访谈不是田野调查方法滴全部吖。。。但是这本书倒是让偶眼前一亮,访谈做得好的话,其实也可以很深入的。。。作者调查了迁移到中亚的斯拉夫移民们的生活,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刻意与周围的族群保持距离,以实现保持民族特征和民族认同的。。。虽然是访谈,书中绝少出现大段大段的访谈录音现场回放之类的文字,只是在附录里给出几个个案。。。长久以来英美范儿的人类学著作越来越流传于世,而俄罗斯的人类学研究渐渐地隐去。。。介本书也素偶无意中从图书馆里翻出来的。。。其实素多么好的一本民族志吖。。。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俄罗斯作者 中国译者 还可以 资料详实
  •     不错的一本专著,对中亚地区斯拉夫移民和原住民之间的历史关系和现状有很全面客观的论述,虽然所用资料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但可以看出现在很多民族问题的端倪。典型的俄式论述,很长的地名人名,大段的引用,详尽的文献来源。
  •     都忘了是怎样在茫茫书海中发现这本书的了——反正肯定是个巧合!因为自己对俄罗斯还是有比较深的感情,然后手边还有一本同样是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学者阿拉腾的《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因此对于移民研究还是颇有兴趣的,所以买了这本书。读后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好书,对苏联的副产品,即被迁往中亚的俄罗斯族人和乌克兰族人进行了社会学研究,包括与历史有关的来源、政府资助,与文化有关的语言、风俗、宗教、饮食、婚姻,与经济有关的就业,与民族有关的族际关系。这是一本能体现俄罗斯社会学民族学水平的严肃著作,具有长长的注脚还有括号内详细的引文资料。读完后不得不承认,沙俄政府对中亚的俄罗斯化还是思路清楚、手段可行的,只可惜起步太晚(19世纪80年代),随着苏联的成立功亏一篑。我给本书拟了一个副标题:中亚斯拉夫化的失败的研究。最后我以为北欧在北美的殖民、南欧在南美的殖民、俄罗斯在中亚的殖民、华北汉族在中亚的殖民、山东汉族在东北的殖民和华南汉族在东南亚的殖民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殖民活动,而此书是国内少有介绍其中之一的优秀严肃著作,值得推荐!
  •     因为研究移民一直是非常小众的爱好,而研究中亚欧洲白人移民更是难得一见,感谢译者与作者共同为我们提供了这份罕见而珍贵的资料。
  •     缺乏历史感,没有动态过程。
  •     国外社科研究深入实际,此书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问题。不错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