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國史大綱(上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100017664
作者:錢穆
页数:914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引论

内容概要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錢穆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後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後,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錢穆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
一 近代封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三 夏代帝系及年历
四 虞夏大呈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 殷商时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历
二 殷人居地之推测
三 殷人文化之推测
四 殷周关系
第三章 封建帝国这创兴 西周兴亡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四章 霸政时期 春秋始末
第五章 军国战争之新局面 战国始末
第六章 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先秦诸子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 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 由汉武帝到王莽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 东汉兴亡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东汉门第之兴起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 秦汉国力兴封外形势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 三国时代
第十三章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 丁晋兴亡
第十四章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 东晋南渡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长期纷乱 五胡十六国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 南朝宋齐梁陈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 北朝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 魏晋南北朝之门第
第十九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上) 在西晋及南朝
第二十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下) 在五胡及北朝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弥漫 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第五编 随唐五代之部
第六编 两宋之部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八编 清代之部

编辑推荐

《国史大纲(修订本)(上下)》系钱穆先生于抗战期间写成。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及各时期的特点的阐述在中国史学界无出其右。富于文彩,读之荡气回肠。此书曾被列为国民党统治者史学的代表而受到抨击。史学爱好者亦可一读,高下自然在心。《国史大纲(修订本)(上下)》五十余万字,以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有两万字的导言(引论),于全书出版前,先在报纸上发表,一时曾经引起学术界、知识界的极大注意,成为西南联大师生议论的焦点,盛赞者有之,非议者有之。以后全书印行前,又被当时重庆审查机关认为“洪杨之乱”应改为“太平天国”始可通过,后经作者坚持,才得以原样出版。

作者简介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

图书封面


 國史大綱(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4条)

  •     读一本书必先读其自序,以了解作者著书的原由和大体思路,这篇引论和“书成自记”就相当于是作者的自序,其中引论叙述了著书的大体思路。作者首先说明认识中国历史之必须以及与时俱进的历史智识的重要性,接着分析当代治史的种种弊病,然后讲述了自己写书的着眼点,最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复兴之必然的毫不动摇的信念。具体来说:引论1说明了认识中国历史之必须以及历史智识的重要性;2、3分析了当代治史的种种弊病;4概述了历史智识的发展和没落,以及写作新史需要具备的条件;5阐明了自己写此书的立足点,即从中国历史发展的个性出发;6叙述了写书的具体方法,立足于整段历史之同,着眼于各段历史发展之变;7讲述了与西方历史相比较,中国历史和平的个性;8、9、10分别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经济)方面具体和西方社会做了比较,批驳当时的一些谬论;11继续讲述中国历史的个性在于情的消融,而不是力的征服;12讲述了中国自中唐以后国家之弊病;13分析晚清之弊病;14对比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当前的弊病,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复兴之必然的毫不动摇的信念;15表达成书之后的一些想法。引论中也清楚的表达了钱穆先生对文化的重视。如14中说到:故民族与国家者,皆人类文化之产物也。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饴自身内部获得其生机。似此等观点,颇有文化决定论的嫌疑,有些学者,如黄仁宇就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对此种观点表示了批评。但是我觉得黄仁宇的批评值得商榷,盖钱穆先生的观点和黑格尔的精神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国家是精神的产物”并不是一句表达唯心主义思想的观点。钱穆在引论5中就说到,历史事态,要不出此三者之外(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只是钱穆先生觉得中国的历史自有其个性,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来叙述,所以才说;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而且文化决定论的观点并不一定错误,该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经济、政 治、文化这么几根柱子,文化是其中的一根,这一根柱子断了其他两根也将跟着遭殃,国家的发展也必然受挫。而且对文化决定论的批判是由于将这些派别看做一种保守、守旧的思想意识,而钱穆并不主张狭隘的文化观念,而是强烈要求有创新的历史智识。且孙中山先生早就论述中国要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龙应台在路走的宽阔,人显得从容一文中写到:写《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在观察欧洲战后的新民主时,曾经说,徒有民主的架构是不够的,因为填到架构里头去的,还是你自己的传统的文化。如果传统文化长不出民主的新精神来,那个架构是没多大用的。台湾的民主饱受考验,人民备受煎熬。在选举的民主框框里,填进去的仍是卖官鬻爵、利益输通、公器私用、钻营逢迎的文化,在其中如鱼得水的仍是那种传统的善于结帮拉派、相互哄抬的江湖人物。而且钱穆认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个体其生气在于其文化,文化若断绝,则生命自然死去,虽然还有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但是已经属于另一个生命体了。这样看来钱穆的文化决定论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钱穆先生是务实的,他主张认真分析中国当代的病症所在,并对症下药,并非躲在书斋中的书生凭空想象,夸夸其谈。
  •     民国初年的书,温雅敦厚,言学术,言新旧,均能保持一定的风度与水准。现代国家制与封建制的对峙,现代文明与旧文化的共存,大家熙熙攘攘,还算有秩序。及至侵略者进来,家国危难,种族面临灭顶之灾,风雨交加之下,大家的笔端不约而同显露出杀气。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明显带有胸中怒气,力透纸背。李敖柏杨作为后者,深受专制政权的压制,也用到这样的风格行文。不过,学力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兮。
  •     回查了卓越的订单记录,发现这本书是6月27日下的单子,今天11月19日,历时5个月我才看完了。实在是难懂,囫囵吞枣,也算是得到了部分了解。看这本书最初的心情是轻松的,虽然时而皱眉时而大骂时而叹息,但心下是客观的,不管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的祖先,那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不得不接受的。其中最让人生气的,是外族入侵,不管是五胡乱华,还是元朝称帝,乃至清朝入关,都是让人咬牙切齿的。看到中间时,不由得常常掩卷叹息,古时的社会确实黑暗,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居然那么艰苦。那么多穿越的小说,其实都应该当作架空来看。清朝的那一段感觉很短,一下子就读完了,可是感觉上却是那么的痛,彻骨的痛。不知道这是我个人的感觉,还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感觉。作者结尾时还没有看到混乱的结束,把希望寄托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身上,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过这样结束也未为不好,留个开放的有希望的结尾。历史还是要偶尔读一读的,让我这种历史的文盲可以看到一点点真实。不过暂时到这里了,太累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国史大纲(修订本)(套装共2册)》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固祭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阐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
  •     钱穆先生和吕思勉先生同为中国史学界的大师与泰斗,他们的著作不仅值得一看而且还值得人细细研究品味,阅读《国史大纲》这部钱穆先生毕生力作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沧桑。不过还建议大家再购买一部繁简字对照词典,这样更方便于大家阅读
  •     人生理想就是作一位这样的学者
  •     记录了有趣的点,可惜时间有限,没有完成。仅到150余页,先拍照放在笔记中。
  •     据说是国史里写得最好的一部,还是当年的大学课本,值得一读再读!
  •     开篇第一句就已经足够了,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     传统中国史家研究历史,历来都是以断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时又常会人事角度以至历史人物善恶评价。钱穆在这部著作却以通史概念,研究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并用相当篇幅阐述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全书以浅白之文言文写成,以彰显钱穆维护文化道统的决心。
  •     钱穆的书很考究,但有时候过于考证化了,读来无味。读完齐邦媛的《巨流河》一书中有关钱穆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这样一个历尽沧桑的历史老人(1895~1990),又多了一份敬重,有空想再深入读一下这本他倾注了很多心血在大陆的西南联大时期完成的《国史大纲》。ps原来他和柏杨是两代人,一直以为是同时代的;而余英时竟是他学生
  •     不谈观点,不议内容。先生之学问精神,吾辈五体投地。今人治学之态度,尚不及先生,吾辈有何颜面啊!!!!
  •     据说该书埋藏着上百个博士论文题目。在我过早地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时候,十分迷恋这部书。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去揣摩。现在我仍以为该书可继续多翻阅。特别是学术史部分。
  •     大概没有比这更好了
  •     有历史才有未来
  •     入门
  •     此书系钱穆先生于抗战期间写成。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及各时期的特点的阐述在中国史学界无出其右。富于文彩,读之荡气回肠。此书曾被列为国民党统治者史学的代表而受到抨击。史学爱好者亦可一读,高下自然在心。全书五十余万字,以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有两万字的导言(引论),于全书出版前,先在报纸上发表,一时曾经引起学术界、知识界的极大注意,成为西南联大师生议论的焦点,盛赞者有之,非议者有之。以后全书印行前,又被当时重庆审查机关认为“洪杨之乱”应改为“太平天国”始可通过,后经作者坚持,才得以原样出版。
  •     句句经典
  •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     正如引论的要旨,此书应该是自诩为有知识的文化人必看的一本书。
    就内容点评:
    1.此书的历史观点放到现在也为不少人所不了解,不是因为他有多超前新颖,而是现在很多人,从了解历史的最开始,理念和意识观已经被灌输。该至少可以打破这种束缚。
    2.此书一直被列为北大历史系考研/博的指定参考书目之一,因为其除了历史纲要外,最可贵的是传达了一种情感,历史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当然,这个国不是党国。个人认为,这不单止对于一个学历史的人是必要的,对于喜欢国史,希望中国文化的人也是必需的
    3.正如一件历史事件必需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一样,一本书的撰写也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氛围。不少人抨击钱先生“用情过重”,乏史书之严谨客观,但窃以为,作为一本承载了一些现实功用的史书(尤其本书本来就是大学课堂讲义),有一定的偏向是无可指摘的。而予如今而言,也应该提倡。
  •     有助于建立贯通的史学思维体系,一本不错的入门教材。顾名思义就是“大纲”,史料罗列略不足,不过可以看到及学到作者研究文献的方法。条理清晰,循循善诱,细细读了,不愧是大师的教材,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     本书写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广,评论十分独到,对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发展规律很有帮助。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惟一不足是排版为竖排,不太习惯。
  •     国史大纲
  •     仰慕钱穆先生已久,国史大纲之名更是如雷贯耳。本人读书喜欢跳着读,先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下册内容,然后再读上册内容。到目前为止,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只读过下册。下册给我的感觉是,此书考证十分充分,史料翔实,让我学到了不少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很不错!不过,读过繁体本的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这方面的底子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学校以后要在教孩子们简体字的同时,教孩子们认写繁体字,因为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很多文化典籍都是繁体字,我真的很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后人看这些繁体字的书会像是在读一本外国人的书,这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幸!
  •     历史的传承不能一概否定,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根据,加以改进,才能迈向健康发展的未来。
  •     有情之史
  •     习惯了竖排以后还是挺有意思的,粗读的话只要看大字部分的结论,细读再去看小字。缺点就是,注释部分的字实在太小了...
  •     钱穆先生不以马克思主义为纲的一部中国通史。现今意识形态下,历史书籍必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做指导思想,生搬硬套,违背中华国史实际。钱穆先生的著作,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写中国历史,不以阶级斗争为纲,不以马克思的五分法生套中国历史各阶段,好。大哉,钱穆!
  •     书到了一段时间才想起写评论,真太对不起如此好书。国史大纲绝对是一本好书。我判断好书的标准如下:
    一,口碑。
    主要体现在知名度和再版次数上,不用说,国史大纲是长销不衰的。
    二,书本身质量。
    到手时很激动,书极新,纸张也不错
    三,内容编排。
    章节设置很合理,可以看出钱穆先生是怀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编写,很有逻辑,并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充分激起了阅读兴趣。建议历史教科书借鉴一下。
    四,作者立场。
    这是书籍的灵魂所在。当我第一次在图书馆读到国史大纲的序言时,就决定了买书和考历史的研。心中的长久郁闷感被钱穆先生一语道破。有感于中国人失去了历史信仰,有感于中国在思想上成了西方的次殖民地,我不止一次在回忆起这篇简短的序言时眼睛发热。上一次这么激动还是读到文天祥的《正气歌》的时候(并且是在一部玄幻小说里,苦笑)。
  •     这本书没有记录过吗?似乎很多书评都消失了啊
  •     钱穆先生在开卷第一页便说: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可以说,这是钱穆先生的治史理念。出于民族的确定和重建民族信心的初衷,钱先生和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现在的历史是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写出的,而少有这种宏大之愿驱动下的治史,一方面是和时代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少有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真正史书。有所谓指导,不知是导向何处。
    文末,希望大家读之,共勉。
  •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於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備,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变作根据之借镜。
  •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是读通史的经典。值得收藏,随时拜读。尤其喜欢竖排繁体字的结构,读起来很有感觉。或许是写书法的原因,置身繁体字中,会觉得如沐春风。
  •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钱穆《国史大纲·序》     
      这段话诞生的时候,正值抗战兵火最旺盛的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倭正式交兵。时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钱穆,跟随西南联大众师生一路颠簸辗转了大半个中国,阅尽生灵涂炭,转移到昆明大后方。靠着宜良县长帮忙,总算得以在岩泉禅寺落下脚来。古寺所在地号伏狮山,山峰壁立,清泉淙淙,是修身养性的胜地。当时苦于战难,联大南迁所带图书并不多,若继续研究旧题,找起参考资料来不免捉襟见肘,钱穆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此前断断续续作为笔记摘写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中国通史的写作上。1939年6月《国史大纲》正式杀青,立时以其博大的体例、细致的考证、迭出的创见成为当时中国各大高校通用的国史讲义,一举奠定了钱穆一代史学大家的地位。直至今日,岩泉寺依然将“钱穆教授著书处”作为镇院胜迹,立碑纪念。
      这样坎坷而又辉煌的写作经历不免令人联想起罗素。当年血气方刚的罗素离开剑桥,教席无着,生活困顿,窘迫之余不得不靠写《西方哲学史》赚饭钱。这本诞生于个人低谷期的作品因此更多地寄托了作者本人的傲气、才情和胆魄——他几乎敢于调侃任何一位先哲,在评价康德、黑格尔一干成名前辈时更是近乎出言不逊。然而这本个人色彩浓厚、考证多有疏漏、评论时显偏颇的哲学史却出奇地精彩好看,在全球赢得了数以万计的读者。《国史大纲》作于国难之秋,同时也是作者本人事业的低谷期:与罗素一样,参考资料奇缺,生活困窘,写通俗读物实属无奈之举。然而世事就是这样,苦难与清贫反而更催生杰作。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物资紧缺的时代,大后方的社会结构却发生着激荡与交融:川滇的淳朴乡民和时髦的“下江人”惊异地互视,人类学家拥抱几乎完全遗世独立的“魁阁”,东部迁来的工业、学校给贫穷的西部注入崭新的生活形态。尽管山寺生活也偶有客人造访,清苦但还不致冷寂——族侄钱伟长、好友陈寅恪都曾专程叩门——然而外患的刺激、剧变的生活环境,依然迫使钱穆不停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考贯穿了全书始末,最终凝成眼前这部充满士人自觉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史为纲的中国通史。很显然,钱穆把希望寄托在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身上,希望他们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血战前行。书首的寄语,正在此意。
  •     买了书过了四年,才将这本钱宾四先生的著作看完。是一部佳作,在整本书中,可以找到文化、宗教、经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等的发展脉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可惜的是作为通史,同时篇幅所限,整书对于脉络和史识偏重讲述,对于史实的铺陈不够,需要自己再补充阅读,同时,作者的一些观点感觉还是需要自己去吸收和消化,不能直接拿来,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兼听,不可偏信。
  •     比较侧重于政治体制的变迁和学术文化思想的演变,是比较好的国史入门读物。
  •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的书教会我温情,对待自己国家的历史,要有敦厚知情,对待自己的一切,也要懂得温情。
  •     钱穆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中国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国史大纲》真的十分出色,对中国的历史做了十分深入、十分客观、十分有价值的剖析!读了你会发现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语文教科书纯TMD是扯淡是愚民、、、
    经典书籍,想对中国历史有个客观了解的话就读吧!!
  •     夹带了很多私货
  •     之前先买的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先生的行文和思路都很喜欢,于是就来买这本国史大纲了
    本书是繁体竖排版,我倒是小时候看爷爷的书看惯了无所谓,大家还是要注意下
    至于针对内容评论,书的话都是见仁见智的,所谓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嘛
    先生书中的观点比较客观吧,开卷有益 推荐喜欢历史和社会学的朋友阅读
  •     钱穆的《国史大纲》,不是一本温吞无味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杯清茶,这杯茶水里面,浸润的是文化本位主义的梗叶,见之忘俗,饮之甘甜,很适合我们这帮被经济蒙了心的国民读一读——尽管钱穆的目的是用中国文化的精神提撕民众的精神以达到国家的独立富强,但在现在的语境下,钱穆对中国文化的呼唤和招魂还是必要的,因为,这个民族越来越像一具灿烂的走肉,华丽的行尸。钱先生显然是持着“文化本位主义”,这种文化本位主义里面,当然有着道德的地位,但在钱先生那里,道德的地位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非常基础的,道德不是评判人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最高标准,有兴趣者不妨翻到190页,看看钱穆对道德的看法,自然会同意余英时不把钱穆放入新儒家阵营的观点。钱穆的文化本位,是全方位的文化,包括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政治的一切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这中宽泛的文化本位,显然要比新儒家的道德本位要宽洽,要温润恻怛,要合情合理,而且,钱穆也没有那种“内圣如何开出外王”的焦虑,所以说,钱穆是一位国学大师。儒家思想当然是钱穆看重的,但钱穆似乎更重视道德之外的文化,这从他对王莽以及王安石的观点中可以窥见一斑,在钱穆看来,一个朝代,如果没有一种超越个人、家庭的宏大的“理想”,与向上的、蓬勃的“精神”,就必然会贫弱,难以长久;当然,有理想、有精神也不能保证长治久安,但是,钱穆还是特别强调这种精神和理想,这是知识分子的心声,也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殷切希望。钱穆当然也重视“士人”,他对宋朝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赞叹有加,他对能实现“平民政府”的朝代也赞叹有加,因为在这种政制里面,知识分子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能挺立起应有的精神,这样,整个社会也更加有可能走上正途。钱穆还赞美着能将王室与政府分开的朝代,这对当今党政不分的局面也颇有启发意义,只是不知道伪大的D能否“以史为鉴”了。——有时候,知道是一回事,改正是一回事,正如历史上的朝代,哪一个不知道要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但最终却还是不得不灭亡,所以,这似乎也是不得已的事情。钱穆的文字,古雅而简洁,非常让人钦佩;钱穆的思想,开明而温润,非常让人神往。这本《国史大纲》,非常值得一读,钱穆基本上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展开论述的,即使我们可能对其中的某一点不感兴趣,但总有一点我们会关心吧——否则的话,这人生也太没劲了。所以,在感兴趣的地方不妨细细看,在不感兴趣的地方不妨粗粗读,这本书的正文有三个字号,也给我们提供了阅读方便,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遍读之,不感兴趣的地方不妨只读大字,一带而过。但有个建议就是,往往那些有意思的东西都在小字和细节之中,这样,其中的取舍,还靠各位的自觉以及机缘了。比如说,下面这些有意思的东西,不好好看是看不着的:1古代的战争多是贵族战争,且是车战,军人都是贵族子弟,所以,战争常常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感,平头百姓无权参加,即使参加,也不过是跟在车后呐喊助威而已。2古人也有打鞋油的,魏晋时候就有所谓“蜡屐”,《世说新语》记载:“或有诣阮(阮孚)﹐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蜡屐的意思就是往木屐上打蜡,其效果同于往皮鞋上抹鞋油。3唐朝的进士,每年最多的时候不过八十人左右,一般在三十人;宋朝的进士,一年有五百人以上,且多为七百人。两相比较,宋朝的进士比较水。4在北宋的时候,南方人是受“歧视”的,虽然南方多出进士,但由于南方人不如北方人“淳厚”,比较“激进”,所以,宋朝的宰相多是北方人,因为南人一旦为相,”事务变更,自此天下多事“,据说宋朝有祖宗遗训,不以南人为相。而且,在《宋史·奸臣传》中,以南方人居多。5所谓三叩九拜,完全是清朝的东西,明朝的时候臣子见了君主只有四拜或五拜;明朝大臣能侍坐,清朝必须跪着奏对;明朝答臣下的诏文都称为“卿”,清朝都斥为“尔”;而且,满、蒙大臣上奏折的时候,都自称“奴才”。当然,我们看书的重点还是在于接受那种熏陶,接受那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态度,从而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积极,当然是一种文化的积极,而不是JJ的积极。Over。
  •     前天方收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于是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
    到目前为止,方才把《国史大纲》中的引论阅读完毕,且先不说正文,就其引论而言,已是相当精辟!其见解之独到,令我眼界为之一博!引论中所论及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不得不另我辈读书人扼腕叹息。顾今日之局势,大有革新于往昔,而精神境界之修炼,却日益萎靡。当此之时,但得闻先辈雷霆之言,振聋发聩,令混沌之头脑有以开化,实乃万幸!!
    建议初读者,多阅读几遍引论,这样在读正文时就更能体会到钱穆先生对复兴中国文化之不懈努力!
  •     小字没有读完。第一次感受到国学大师的深度,黄任宇和柏杨还是不及。这两天在读《中国人史纲》,夹带私货较多。满族作者要华夏族永远铭记满族拓边的恩情,满清是一个第三个黄金时代,顿时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过段时间再读吧。
  •     自学成才的大师钱穆先生的一部历史大作,从先秦一直写道抗战时期。繁体字,竖排版本,其中有大师亲手绘制的几十副插图,以文言文写成的。有比较强的可读性,分析历史比较客观和理性。值得收藏的中国通史
  •     当当网功德无量。我的同事强烈推荐钱穆大师的国史大纲,本人也喜好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就决定买一套来读读。
    正好当当有折扣书,才40元,上下册,刚拿到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繁体字,竖排,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
    钱老的书果然和大陆的历史学者不同,编写与编排上都不同,我想更适合爱史的读者掌握中国历史。
    真是太幸福了。春节前读完它。
  •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做根据志借镜。
  •     1949年,春假,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之聘,由上海南下广州。秋季,随华侨大学迁香港,不久,由张其昀、谢幼伟、崔书琴创办之亚洲文商学院(夜校)成立,钱穆为院长。
      1950年秋,创办新亚书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学),收留战乱流离的学生。钱穆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份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他坦言:我创办新亚的动机,是因为当初从大陆出来,见到许多流亡青年,到处彷徨,走投无路,又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到台湾来;而我觉得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们失学。同时,也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适当的路可以走。虽然没有一点把握,但始终认定这是一件应当做的事。
      余英时曾是新亚书院早期的学生,他目睹了钱师当年创办新亚的艰辛与不易,更是对老师充满了敬重。在余英时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幕:
     
      钱穆这种精神的传播已不仅仅限于香港,更是远播至美国、欧洲等地,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课和讲演。在耶鲁大学讲课结束时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为“丁龙讲座”作演讲。在美国停留七个月后,他应邀去英国访问,参观了牛津、剑桥大学。从英国到法国、意大利,最后回到香港。因而,钱穆精神由钱穆的门下弟子更为发扬光大。
  •     只把大字的翻完了,第二遍刷小字
  •     钱穆作为一代国学和史学大师,后去港九,其学术观点及体系和我大陆存在很大差异。自幼受到郭沫若史学的严重影响,不自觉中思想上存在太多史学上的基本的偏差甚至谬误。今次有了这本巨著《国史大纲》,定可一扫谬误,豁然开朗。商务印书馆一直是出版工具书和学术书籍的权威,这套书是我最爱的竖排版,封面用了素雅的黄橙色,纸张也很好,有淡淡的书香味。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不停翻阅,她的书香气会越来越香,越来越浓。物超所值!
  •     此次有优惠,特专门选购国史大纲,一次了解钱穆大师笔下的中国历史,初读此书,感觉不错,就是繁体文字略难,但是别有一番趣味。
  •     这本《国史大纲》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著作。刚读到第一页便心生惭愧,大师所云:“凡读本书应先具下列诸信念:......”,惭愧本人是一条这样的信念也不具备,更惭愧本人也是大学本科学历,80后年纪也不小了,怎么就没有遇到一个这样的好老师,三言两语就能给学生一个谦逊的、客观、公正的治学态度,虽然也是说教却能让学生听得进去且静下心来求学。
    再细读此书,惭愧之情更甚。
    第一,大学毕业成了半文盲。虽说是繁体字,可是猜也能猜个差不多吧,何至于捧着本《辞源》查生字生词,花了半年才基本读完上册,是我念书时没学好?还是教育的悲哀?
    第二,不看不知道,原来还有另一种历史观,和我从小学到的大不一样,很少带政治色彩的批判。 第三,旁征博引非常精彩,让人感叹钱老学识的渊博,不然怎么可能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呢。
    第四,有那么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我完全不知道的,我学生时代干什么了呢?背了好多数理化的公式,工作后证明完全用不到。也学了生物学,好在对生活还有点帮助。还有考27分的地理,让我30岁了还分不清楚东南西北。唯独这历史知识它能证明我是中国人,它能证明我有悠久深厚的文化背景,它能说明我不是野蛮人、我来自一个传承有序、有据可考的伟大文明,它使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一无二。
    真是惭愧,虽然读得挺吃力的,但是要坚持读下来。哪天有外国人问起咱国家的老事儿,要是说不上来那多丢人。是中国人都应该补上历史课,我们要知道我们民族是这个样子,还要知道我们民族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更要以史为鉴,照亮未来。
  •     粗略读了一遍
  •     钱穆先生自学成才,以一己之力,担起重新挖掘、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重任。以一本五十万字的大纲,告诫国人应带着了解历史的义务并怀着敬意与温情来认识自己的历史,在没有完全了解历史的情况下,不要肆意批判。该书据介绍有几个特点,到时读后再来验证:简明扼要却不失精细;具有大视野观;历史态度客观平实;以人为本的文化观;洞察力深;有着温情与敬畏心。知道了宰相名字的由来,认同钱穆先生关于标新立异需要文化和学识支撑的观点;也认识到很多历史都需要自己进行思考,不少故事被正面宣扬的价值取向,不一定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
  •     要著,可能要重讀
  •     竖版书看着很有感觉
  •     然則中國社會,自秦以下,其進步何在?曰:亦在於經濟地域之逐次擴大,文化傳播之逐次普及,與夫政治機會之逐次平等而已。其進程之遲速不論,而其朝此方向演進,則明白無可疑者。若謂其無清楚界線可指,此即我所謂國史於和平中得進展,實與我先民立國規模相副相稱,亦即我民族文化特徵所在也。
    《国史大纲》在书架上放了很久,几次欲读,几次作罢。昨夜读完引论,深感钱穆先生之史观过于保守。先生对于在引论中提及的其他各派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观点的驳斥,无一不是以一种抱残守缺的逻辑来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辩护的。以今之眼光审视,不论其引论表述之观念种种是否高明是否超前是否谬误是否虚无,但为这种种观念立论的同一逻辑却难以让我受纳。先生所谓对于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实为一种戴着纸镣的痴情吧。倘若历史真就如先生所谓于和平中进展下去,怕是也诞生不了钱穆这位一代宗师了。
    以上只是对引论的一点看法,并不推论至全书,诚如先生在“书自成记”中所言:
    然此書雖草略,其所以爲此書之意,則頗有當爲國人告者,因別爲引論一篇。辭繁不殺,讀者哀其意可也。至於引論所希,此書未必足副,讀者當分別觀之。
    引论中的抱残守缺之逻辑并不意味着学者本人不能踏踏实实地对历史做一番接近真实的还原与叙述,但或许就如同我几年前读完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的八字感言:启发性有,建设性无。
    个人妄言,不足为训,言过之处,还望海涵。
  •     国学大师钱穆的这部《国史大纲》是一部不同于一般的中国通史,我看了以后感觉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钱穆先生以不同于西方史观的、以中国历史为依托的现代史观来看中国浩瀚的历史,许多观点着实发人深省,且在论述中以历史史实加以说明,这些史实均恰到好处地进一步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读者也从这些史实中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
    二、大师讲历史不局限于历史事件的表述,相反对历史事件的着墨比一般的通史要简略得多,因此看这部通史,首先要对中国历史有较深的了解,因为这本来就是针对大学生的一部讲稿,不适合入门者。
    三、本书对中国历史各阶段从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形态、学术思想等各方面加以阐述,特别对于这些方面在各历史阶段是如何转变发展的分析得尤为透彻,展现了史学大家的眼光。
    个人以为本书要比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高明得多,柏杨先生的著作中也有其独到的历史观点,但仅就小处着眼,而钱先生则从历史的大处着眼。就好比我们看一座山,柏杨先生是在山前边走边看,看出山中多处景致,而钱先生是坐着直升机看,他便能看出总体的山势起伏和山川之大美。
  •     作一部通史殊为不易,钱先生学识之渊博,自不必多言;惟其对于中国文化之自信,对于中国历史之一种温情与敬意,乃至成一家之言,良可叹也。先生立论:中国历史常在和平中求发展、前进,更须由读书人、秀才教引领之,皆为我所认同。然谈文明之价值与道德信仰,必先求人性之本原。故而吾辈当以求学为本。
  •     不该匆匆忙忙读了一遍就送同学的。
  •     大学老师总会推荐,竖排版繁体字,中国历史学的经典。
  •     中学时候想看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就找当时对我甚好的历史老师借了这本书来看。可惜还是因为竖排版加繁体字和我自己的懒惰没有全部看完,不过对钱穆先生在前言里所说的,“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至今不能也不敢忘记!
  •     比那什么马克思主人史学家强一百倍
  •     钱穆先生曾是在大陆比较受到争议的史学大家,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国学大师了。《国史大纲》正像他绪论里面说的,国人应当对本国历史有敬意,有温情。我们做什么总是跟风,前一段时间崇洋媚外,大街上到处是喇叭裤。满街的好像都是韩国人。最近又盲目回归传统文化,不论好的歹的只要是传统的就是民族的。其实这都是对本国历史没有敬意的表现。这本书阐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向西方,是在变动中演进的,而是在平稳中向前绵延发展。
  •     中国通史类作品比较受推崇不外乎以下几本,如果想看的话选一部来读即可:    《中国通史》吕思勉(30-40年代-沦陷区),《国史大纲》钱穆(30-40年代-国统区)    《中国通史》范文澜(50-60年代-大陆),《中国通史》傅乐成(50-60年代-台湾)    《中国通史》白彝寿等(90年代-大陆)    还有一部西方视角的《剑桥中国史》(费正清等-英文著作)    其中范文澜、白彝寿版《中国通史》和《剑桥中国史》都是大部头,其他的想看到还可以看完。      1.《国史大纲》是看过的唯一一本繁体字竖排版的书。900多页的书慢慢的大半年才读完。    2.原来古人这种排版方式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正文分大中小三种字体,分别对应主要内容,细节内容和文中注解。这样全书错落有致,而且易于阅读:不感兴趣的地方直接读大字体,跳过其余,感兴趣的地方可读细节,有疑惑的地方还有插入文中的小字引用部分进一步说明。    3.一般来说,史学家要秉持的最重要职业操守就是客观公正,此点是也史学家和文人最大的区别。为了避免写出文人写的那种不靠谱的东西,史学家会极力避免情绪化的东西在作品里面。而《国史大纲》却有点不同,不仅有一个激愤的序言,而且开篇前还有一篇长达15节30多页的引论,全部用来对比西方历史,宣扬中华历史的光辉伟大独特先进。不是这位近代最有名的史学家之一不淡定,而是此书成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正是中华民族存亡最危机的时候,而整整100年的摧残也让大批知识界人士对中华文明信心全无,对未来失去方向。因此钱穆要用此书(用作大学教材)提振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期望借历史得到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读过最危难的时刻。    4.即使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序言以及30多页的引论(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比总结得很好)还是非常值得读读的。    5.本书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切入点,基本走的都是大脉路,充分发挥了作为史学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特长,对各时期的政经文变化和原因都有所归纳和总结,严谨而全面,而对历史书籍一般着墨最多的战争方面倒是内容很少。书中对政治制度变化的研究最为完备和成熟,这点也集中体现在他的名作,专门讲政治制度变迁的小册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这方面他的权威性应当不做第二人想。    6.可能是因为处在整个民族最黑暗最无助的时期,钱穆在著作中体现出很多民族主义的立场,对元和清两朝透露出其基本否定的态度。严格上来说这算是小败笔,史学家应尽量客观而少表露立场,不管是民族主义的还是意识形态的,不过处在那种年代,也是情有可原。
  •     宾四先生的温情与敬意,勉励后学!
  •     钱穆先生真是一代大师。虽然书成于战火,山河残破,却带着读书人的温情,梳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讲制度而不枯燥,讲大纲不讲细节。他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对于士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不愧是国史第一家著作
  •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竖排繁体的,对阅读有一定要求,但是内容很好
  •     钱穆的《国史大纲》与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两本巨作,历来都作为大学历史学专业教材,更是代表着中国历史学的最高水平。此次一同买了《国史大纲》和《吕著中国通史》。字体是竖排并且都是繁体字,读起来略有些难度,不过习惯了就好了。在中国古代史梳理地很透彻,赞一个。
  •     自近代中国以来,一连串钱姓人物的姓名闪耀于史册,让人敬羡不已,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玄同等等。当然,这中间少不了一个是超级大师级,却不是科学家的人物----钱穆。中学时代我就久闻其名,但对他的了解只限于知道他是一个国学大师,至于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则一无所知。前段时间,在当当网青梅煮酒论坛上看到有人转载了他《国史大纲》中的序言,我备受启发,惊为天人之作,因为这些观点道出了我长久以来想说却说不清楚的东西。遂毫不犹豫的下单买入。

    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但绝对是一个历史学的门外汉,对历史,只限于记得有限的一些历史材料,没有一点历史理论的“知识”。同时,我的语文功底不是很好,有一些地方一知半解,有一些繁体字还不认识,还要求助于字典,求助于他人,而且是第一次读竖排版的书,很有些不习惯。但即便如此,在看了钱先生的《国史大纲》后,我还是认定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绝对没有疑问!当然,仅靠我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历史知识来评论钱先生的煌煌大作,不仅自己觉得不靠谱,也确实是力有不逮。所以,我就只说下从读这本书中,我们应该从钱先生那儿学到些什么。

    第一,应该学习大师爱我中华之殷殷深情。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的,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全书处处体现出大师对我国历史的尊重,对我国文化的自豪。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他在战局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编写这本著作的时候,他仍然对我们最终的胜利充满希望,并事先就拟就好了最后一章的题目,这足以让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唯西方论者汗颜吧。

    第二,应该学习大师史学素养之博大精深。据他在成书序言中所说,他是在20世纪四十年代写作这本书的,那时他先是经历了从北京到昆明的长途迁徙,手中的资料肯定多有散失,而同时,因为战火纷飞,他一方面要躲避头顶上日本鬼子飞机一刻不停的轰炸,一方面还要全力构思本书的写作,而手头的资料又少之又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他却写出了这样一部巨著,而且引述繁复,议论精当,那需要多久的积累,需要多久的沉淀,他真的是达到了胸中有宇宙的地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让现在的我们动辄BAIDU、GOOGLE的举动惭愧不已啊。

    第三,应该学习大师治史著史的谨严态度。大师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敷衍了事,也没有因为资料的匮乏而泛泛而论,而是以一个历史学家特有的严肃治史的精神,旁征博引,对所有的论点都加以全面而深入的论证,并对引用的资料都一一注明出处,还加以比较说明,甚至还列出表格加以对比。最让人惊叹的是,他还亲手一一绘制了多幅形势地图辅助加以说明!这种对待学问严谨的态度,这种治学的精神,永远都是我们的榜样。

    第四,应该学习大师研究问题的批判精神。他掌握的历史资料丰富,自己的历史沉着浓厚,但他既没有被淹没在故纸堆里,也没有满足于到处引用一些往人的论说,人云亦云,而是对大量的历史资料,对他人的观点一一加以辨别论证,对一些历史的误区一一加以纠正,从而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文化历史的观点,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今天这代人处在信息社会,不由自主的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怎么样去伪存真利用各种信息,怎么样在纷乱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都是一个挑战。而大师这种处处独立思考,时时批判思维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

    钱先生的作品我只读过这一本,就收获良多,感慨不已,以为挖到了一个宝藏。而他又勤耕不辍,著述颇丰,写下了大量的各类著作,那对我来说又该是一个怎样的巨大宝库啊。看来,我要一一买来,一一研读,在读大师作品的同时,学习大师的精神。
  •     繁体竖排很有古书的感觉,翻看了里面内容方知博大精深,细细看完最少要半年了~~有的评论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有为旧时代辩护之嫌,但数千年文化积淀不是几个“主义”就能概括甚至驳倒的。这套书作于抗战时危急存亡的云南一隅,钱穆先生立志至少写一本史书存留后人,莫等亡国了忘了历史,因此缘故内容其实已经高度压缩和凝练。开篇就是“一国国民不能不知道本国历史”,读史的以此自我鼓励吧
  •     钱穆大师的《国史大纲》开编写历史先河。其序言读来就激动人心,我还从没有读到这样精彩的序言。这的确是一本极好的史作,读后即可看到钱大师知识的渊博,论述的精辟,见解的独到。钱大师力赞三民主义,实有其独到的见解。对洪、杨之乱的定说,可谓精辟。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取向分析得在情在理。对民国以来政党之争,寥寥数语,可见钱穆大师的学识和为人。一代宗师名符其实。
  •     虽为通史,但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渐渐培养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钱穆先生渊博的知识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与贡献同样值得后人敬仰!
  •     钱穆先生对中国整体历史大势的把握,近代以来无人能及。加之此书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史学最后一本通史著作,意义更加重大。此书不仅于历史方面述之甚详,文字也颇为优美,读来口齿生津。实乃史学类首推之佳作。
  •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钱穆《国史大纲·序》 —————————————————————————————— 这段话诞生的时候,正值抗战兵火最旺盛的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倭正式交兵。时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钱穆,跟随西南联大众师生一路颠簸辗转了大半个中国,阅尽生灵涂炭,转移到昆明大后方。靠着宜良县长帮忙,总算得以在岩泉禅寺落下脚来。古寺所在地号伏狮山,山峰壁立,清泉淙淙,是修身养性的胜地。当时苦于战难,联大南迁所带图书并不多,若继续研究旧题,找起参考资料来不免捉襟见肘,钱穆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此前断断续续作为笔记摘写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中国通史的写作上。1939年6月《国史大纲》正式杀青,立时以其博大的体例、细致的考证、迭出的创见成为当时中国各大高校通用的国史讲义,一举奠定了钱穆一代史学大家的地位。直至今日,岩泉寺依然将“钱穆教授著书处”作为镇院胜迹,立碑纪念。 这样坎坷而又辉煌的写作经历不免令人联想起罗素。当年血气方刚的罗素离开剑桥,教席无着,生活困顿,窘迫之余不得不靠写《西方哲学史》赚饭钱。这本诞生于个人低谷期的作品因此更多地寄托了作者本人的傲气、才情和胆魄——他几乎敢于调侃任何一位先哲,在评价康德、黑格尔一干成名前辈时更是近乎出言不逊。然而这本个人色彩浓厚、考证多有疏漏、评论时显偏颇的哲学史却出奇地精彩好看,在全球赢得了数以万计的读者。《国史大纲》作于国难之秋,同时也是作者本人事业的低谷期:与罗素一样,参考资料奇缺,生活困窘,写通俗读物实属无奈之举。然而世事就是这样,苦难与清贫反而更催生杰作。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物资紧缺的时代,大后方的社会结构却发生着激荡与交融:川滇的淳朴乡民和时髦的“下江人”惊异地互视,人类学家拥抱几乎完全遗世独立的“魁阁”,东部迁来的工业、学校给贫穷的西部注入崭新的生活形态。尽管山寺生活也偶有客人造访,清苦但还不致冷寂——族侄钱伟长、好友陈寅恪都曾专程叩门——然而外患的刺激、剧变的生活环境,依然迫使钱穆不停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考贯穿了全书始末,最终凝成眼前这部充满士人自觉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史为纲的中国通史。很显然,钱穆把希望寄托在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身上,希望他们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血战前行。书首的寄语,正在此意。尽管我对马克思主义史观整体上持欢迎态度,并且也倾向于从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这条线路考虑整体历史问题,然而经典教科书拚了老命称颂农民革命的论调实在令我不舒服,建国都多少年过去了,干吗还得整天赤裸裸地为现政权寻找执政合法性咧?老夫关心的千百年前人们如何吃饭睡觉谈恋爱,如何议政如何考试如何面对天地,而不是一伙吃不饱肚子的农民扛着大旗杀人放火,进城当土皇帝。可以说,完全是在一种喜新厌旧心理的支配下我才逐渐开始去接触《全球通史》这类书。同样是这样一种心理,让我开始读《国史大纲》——这两本书分别从属于不同的治史传统,但都足以起到中学历史教科书解毒剂的作用。 读此书最直观的印象是丰富多姿的考据和俯拾皆是的创见。比如秦汉史部分,此前我的主要常识都来自《史记》,而钱穆所据者还包括了《竹书纪年》《世本》、甲骨文资料和诸子论说,大大弥补了《史记》的错讹。史学界素有“先秦通则路路通”之谓,因为这段历史资料奇少,疑谜极多,很难研究。钱穆当年还只是无锡乡间的一名中学教师,以《先秦诸子系年》一文震惊学界,解决了史学界的一个长期悬疑,被破格特聘为北大讲师,此后又发表《先秦史》,1934年便升任教授,展示出过人的考据才华。这些工作奠定了他在先秦史领域的学术地位。在《国史大纲》中,他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积累考证出所谓空桐、熊湘、阪泉这些地名实则都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河、汾地区,从而将传说人物炎帝、黄帝的活动范围与古文献看似不经的记载精确地对应起来,大大提高了传说的可信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记诵流”、“考订流”和“科学流”三大治史传统在中国史界激荡。顾颉刚的“古史辨派”力主“层类堆积”之说,斥中国古史悉属杜撰。钱穆硬是凭借对古文献甚至神话传说的扎实考订,主张古文献未必不可信。五四激进的除旧时尚与谨慎的温和改革观念正面相碰,如今想来,当年在北大讲堂**是多么精彩的场面。 仍以上古秦汉为例,随便摘一些创见如下:夏商周时代农耕民族华夏和半耕半猎的戎狄民族是相互杂居的;周幽王是与诸侯在太室会盟时,为叛变的申国、犬戎所杀(据《左传》),申侯因立外甥、太子宜臼为王,山东诸侯齐、鲁等怒其非礼而怠慢周室;等等。由此,历来深入人心的“华夏居中原、戎狄居四方”,以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些概念统统受到强有力的质疑。作者梳理起一条夏、商、周部落次第兴起并衰败、诸侯谋求霸政、贵族政治衰落平民政治兴起、战国血拼、最终统一的线路来。关于西周开国分封诸侯的形势实为两翼包夹、遏制商朝故族的战略性论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全书的结构体例也渐渐有了认识。这本书将中国历史断为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代八部分,先略论大概情况,而后分章详论政治制度、人才制度、经济、军事、时代特貌(如宗教门阀等)。很明显,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是精英主义的,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从阶级矛盾着手的习惯,也不同于年鉴学派从物质生产及流通着眼的套路。这从书中详列历代帝王世袭的作法就可以看出来,不要忘记,当时占主流的是斥“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家谱”的革命派。不过今天这些纷争都已经尘埃落定,平下心来看,各有短长。如同观察一条河流,有的主张在表面监测水文,有的主张从河水下层桌后测量,有的主张监测不同断面的均值。如果都工作深入、监测得法的话,那么这些视角都将为别人提供宝贵的资料。 举唐宋为例,最出彩处在政治和经济史。今人为了重塑民族自信,喜欢轻易称颂唐朝,而实际上盛唐之盛和晚唐之敝都令人震惊。钱穆用户口表、赋税表等翔实的数据资料证明,由于北朝汉族世家出色的政治使命感、治国理念和南朝盛极一时的文学风流交融汇合,隋朝缔造的繁荣甚至可与开元盛世持平。而唐几乎完全继承了隋朝的建制。着墨犹多的是“租庸调”制和“府兵制”,这两项日后积重难返再难恢复的著名制度在翔实的数据下,富民安民的效果跃然纸上。而同样令人注目的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病因分析,很显然,今天的通用教材刻意忽略了唐代藩镇军阀绝大多数系为胡人这一点,而勇武有余、不懂礼义教化恰恰被钱穆归结为藩镇乱国的要因。在藩镇、宦寺和回鹘吐蕃外患的合力下,唐末黄河流域遭受的灾难和文化倒退也翔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宋朝作为繁荣与积弱兼备的奇怪朝代,被作为重点标本详细解剖。唐宋之际社会大乱,世族门阀损耗殆尽,宋人不得不大兴科举,从平民阶层中取士养士,最终造成了一个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自律的平民政府。而同时北宋冗员的结果又造成财政高收入、高支出、高赤字。为说明其财政之弊,钱穆举出了两宋两百多年间诸帝收支情况、养兵岁费众多数据。整体而言,他把吏治得失与士人的责任感、能否介入政府
  •     个别地方不太同意。很不错的历史教材。
  •     始觉习练多年的历史大都沾染了政治的主观。
  •     钱宾四先生之国史大纲著于抗战时期,可感其字里行间之一腔激愤。首页即为欲读此书所需持有之信念:须对本国历史抱有一种温情之态度,否则如治外国史。读之令人嗟叹不已。多真知灼见,不同于流俗及官方说教,清代之部洪杨之乱,评析农民起义实是切中肯綮!望诸君细读品味,不抱有固有教育所灌输之观念!
  •     在网上找了一下钱穆先生的简介,这本书是在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写的,当时正是日本侵华时期,他是抱着给中国人写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来写的。作为中国人应该看看
  •     值得推荐
  •     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及各时期的特点的阐述在中国史学界无出其右。富于文彩,读之荡气回肠。
  •     钱穆先生,在下深深敬仰的人。
  •     温情与敬意 就这句话 值满分。
  •     举唐宋为例,最出彩处在政治和经济史。今人为了重塑民族自信,喜欢轻易称颂唐朝,而实际上盛唐之盛和晚唐之敝都令人震惊。钱穆用户口表、赋税表等翔实的数据资料证明,由于北朝汉族世家出色的政治使命感、治国理念和南朝盛极一时的文学风流交融汇合,隋朝缔造的繁荣甚至可与开元盛世持平。而唐几乎完全继承了隋朝的建制。着墨犹多的是“租庸调”制和“府兵制”,这两项日后积重难返再难恢复的著名制度在翔实的数据下,富民安民的效果跃然纸上。而同样令人注目的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病因分析,很显然,今天的通用教材刻意忽略了唐代藩镇军阀绝大多数系为胡人这一点,而勇武有余、不懂礼义教化恰恰被钱穆归结为藩镇乱国的要因。在藩镇、宦寺和回鹘吐蕃外患的合力下,唐末黄河流域遭受的灾难和文化倒退也翔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宋朝作为繁荣与积弱兼备的奇怪朝代,被作为重点标本详细解剖。唐宋之际社会大乱,世族门阀损耗殆尽,宋人不得不大兴科举,从平民阶层中取士养士,最终造成了一个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自律的平民政府。而同时北宋冗员的结果又造成财政高收入、高支出、高赤字。为说明其财政之弊,钱穆举出了两宋两百多年间诸帝收支情况、养兵岁费众多数据。整体而言,他把吏治得失与士人的责任感、能否介入政府组成代表平民的外廷以与帝王私家的内廷相抗衡视为政治得失的最重要因素,后者意味着钱穆把传统社会政权裂作帝王贵族私家的“私”与平民的“公”,两者分权并治的这种阐释很有西方宪政的味道。至于把范仲淹等人以天下视为己任的抱负比作“秀才教”,更是隐有深意。总体来说,钱穆的众多制度分析都因为举证翔实,亲和可人,也甚具说服力。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     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史学界公认的最好的中国通史。钱穆毕生呼吁传承中华文化。这本通史风格笔法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历史教材,读罢方知何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也便知道为何钱穆先生说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可惜的是,一来这本书稍贵;二来,正版都为繁体竖排排版,不认识繁体字就别想读了。真不知出版商是用心良苦还是别有用心。
  •     久闻钱穆先生的学识与经历,早已希求能拜读其大作,此次能购得本书心中亦十分欣喜。吾少时即喜读历史,故此,历史一科成绩冠于各科之上。自工作以来余暇之时不忘读史、听史,《国史大纲》可谓现代中国人了解中华历史之基础书籍,希冀有更多国人喜欢此书,阅读此书,观史鉴今,借史明志,成为一名具备史学修养的合格的中国人。
  •     本书为钱穆先生传世经典,写于抗战时期。以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与现今祖国大陆流行的任何一本中国通史观点都有绝大的不同,也正是钱穆先生的伟大之处,读了之后有豁然开朗之感,让读者明白何为历史真相。具体内容不多述,只引作者在书前的警示语,就可见作者之治史精神(括号中内容为作者自注):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黄。)
  •     温情
  •     刚才辛苦写了一段很长的评论,竟然没发表成功,郁闷!
    大学时,教一门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的历史系教授曾在课堂上推荐过这本书,教授也是无锡人,他建议我们读一下这本书的前言,也就是“读本书诸君应有之信念”,并深情说钱穆那一代都是有血性的读书人,今天有血性的人不多了。
    课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不过当时对竖排繁体还不习惯,也自以为高中学了几年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我大体是了解的,除读了序言,没有耐心读下去。
    前段时间,在一同事家发现了这本书,当时很惊讶,同事学的是管理,做的是房地产合约,竟有兴趣于中国历史,且敢读竖排繁体书,不能不让我这学文科的人佩服。正觉得自己高中学的历史知识都已归还老师了,而且这段时间正好休假,于是从同事家把书借了过来。
    全书500多页,我计划是每天50页,10天左右读完。中途外出旅游一趟,前后差不多在半个月内读完。读了前面小部分后,觉得这书值得自己买一本,于是买了一套,原书还同事了。
    这书读的很过瘾,很多观点让人拍手叫好,说的文言一点,叫“辞藻警人,余香满口”。如果要简短评论这书的话,我觉得它是一部把中国历史脉络梳理很清楚,充满历史温情的一部简明历史读本。部分深以为是的观点列举如下:
    1、中国历史演变不是直线进化的,后一代并不一定处处胜过前朝;
    2、秦以来的中国并非专制社会,随着选举制度的完善和教育的普及,由出身平民的士人组成的政府逐步取代由一族一姓实施的贵族统治;
    3、农民起义并不都值得肯定,其对社会的破坏性往往超过建设性。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选择简读和深读,如果时间紧或者耐心不够,可以只看大字,不管小字注释。
    读完这书后,我还想进行延伸阅读,把吕师勉等人写的通史也拿来读读,比较各人观点之异同。
  •     必读的作品
  •     竖版费劲。
  •     通本看下来,还记得的唯有钱穆先生引言里写的那句: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也的确用他的学识、为人、甚至是他的一生,阐释了这一句:温情与敬意
  •     先看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很有收获,再看看国史大纲吧。
    竖排版,阅读速度要慢不少。
  •     不得不说读这本书给我补了很多中国古代史的课,让我重新认识了国史,我中华名族精神自在其中!
  •     钱穆的大作,和其他的通史一类的著作相比,十分的有特点。感觉现在的很多通史教材,大都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太多太高太精的史识,而钱穆的这本通史教材,则观点很独到精辟,感觉他早已把整部中国通史置于掌中,条理脉络清楚,分析、印证,都让人探为观止。结合他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看,很多观点互相发明,更容易读懂。
  •     还是不太习惯竖排版,唉
  •     两、三个月前,我即购买了此书,今日才粗粗看完。喜欢这本《国史大纲》,是因为钱穆先生是我的老乡无锡人。钱穆。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中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我最喜欢的是三个人,范文澜、翦伯赞、钱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独立不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视角。钱穆的这本《国史大纲》是老先生在抗日战争中,躲在云南乡下,抱着中国人写的最后一本国史的悲壮心情写下的,他以为中国何许要再次亡国,为激励后代子孙复兴中华,对中国史删繁就简的写就了这本史学名著。当然,抗战胜利,钱穆先生的书并未成为史学著述中的绝唱。这本书以浅白的文言文写成,稍有一些国学底子的人就可无障碍的阅读,这书的特色是简洁易懂,强调传统价值,在精神上完全贞守儒家义理,将文化与哲学寓于史学之中,不愧史学著作中的佼佼者。读钱穆的这本书,你要有些旧学底子,读过写诸子百家的著述,不然的话,会稍感枯燥。毕竟这是本学术著作,不是易中天的“油说”历史,来的轻松。
  •     有谁堪当“近代国史界之第一人”和“中国最后的士大夫”这样的盛赞呢?钱穆当仁不让!
    先生的《国史大纲》作为一部阐述中国通史的神来之作自从成书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同凡响,这部著作的横空出世也将钱穆先生推向了中国史学界的巅峰位置,从此高处不胜寒,盛赞和非议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未能消弭于耳。
    抛开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因素来看这部著作,全书内容融古贯今、结构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如行云流水,读起来周身涤荡着历史的通透感。
    中国得此一人何其幸哉!我辈得此巨著何其幸哉!
  •     从神话时代的炎黄五帝再到1937年的抗日战争,五千年中国历史又在我心里像流水一样过了一遍。合上书那一刻,我在人满为患的浙图自习室里,恍恍惚生出隔世之感。
  •     钱穆,是被毛主席点名批评过的,其在当时的影响力可知
    这书,太值了,如果想读中国通史就应该先读穆老的
    宾四先生是蒋介石推重的人
    大陆学者动辄称辩证 称唯物,真正能辩证唯物者大约不过《国史大纲》
  •     我是学习历史的,读过很多教材,对中国历史的总结不外如是。但是看到钱穆的《国史大纲》后,对理解中国历史起了很大的帮助。本书系统的总结了中国历史,观点不局限于唯物史观,体现了作者自己的历史思维。是理解钱穆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学习和认识中国史的必读书目。现在是我床头的不可缺少书。
  •     十星都不夠。
  •     《国史大纲》很少被人提及主要在于国人对与民国史学不甚了解所致,自“东学西渐”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民国出现了一匹优秀史学家,他们既有传统史学家扎实的基本功,又用现代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问题,研究史学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这就是“新史学”。不过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和政权上的变化,强调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逐渐占据了史学上游,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学派的史学则不被人提及,以巩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统地位。其实只要是作历史学问的,多多少少都对民国史学家有一定了解,如陈寅恪、陈垣、钱穆、吕思勉等。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史学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其观点和成果都是史学界的宝贵财富。
  •     凡一国之国民,应对本国以往之历史抱以同情之理解和温情之敬意
  •     钱穆先生这“信念”一方面是学者的自负,另一方面似乎也有些负气的意味在里面。彼时中国内忧外困,五四以来疑古、西化的风潮日甚一日,这也是中国人对中华文明自信力最低的时候。这篇引论(原文两万余字)先于原书发表,在学界自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此,钱穆先生的回应是:“...说到毁誉不如取王荆公《与杜醇书》一读。”(“夫谤与誉,非君子所恤也,适于义而已矣。不适于义而唯谤之恤,是薄世终无君子也,唯先生图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