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沈万三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明朝没有沈万三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11231475
作者:顾诚
页数:278页

前言

这本以《明朝没有沈万三》命名的文史札记集,大抵体现了先师治学的两大特点:一是实事求是,通过考证之法,求得史事真相;二是文、史相合,疑问萌生于文学作品,却以平直的史学考订结束,即使是史学考订之作,亦是文采斐然。……先师曾经明明白白地说下这样一段话:“我是个对文学颇有爱好的人,同时又有点考据癖,遇事喜欢盘根究底。”惟有读懂了这段话,才能真正看出底蕴。这就牵涉到文史关系。古人早已经说过,文史不分家。这样的说法,或许只有对那些文史大家才适用。他们无论治文学,还是治史学,到了极致,自然就会融会贯通。——陈宝良:《明朝没有沈万三》跋

内容概要

  顾诚(1934.11—2003.6),江西南昌人,有国际声誉的当代明清史专家,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生性耿直,视学术为生命,治学谨严,是当代考实之学的杰出代表,下笔慎重,“文章不写一句空”。代表作有《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前者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后者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均为明清史研究的典范佳作。生平除两部专著之外,还有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在明帝国疆域管理体制(卫所制度)、人口、耕地及明清易代史事等领域均有精深独到的研究。

书籍目录

文史札记
《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
《至正直记》的作者为孔克齐
《朱文正事迹勾稽》
《明初的两道谕旨》
《靖难之役和耿炳文、沐晟家族——婚姻关系在封建政治中作用之一例》
《明代的宗室》
《我对于谦的浅见》
《王世贞的史学》
《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
《古元真龙皇帝试释》
《从永昌元年诏书谈到李自成何时称帝》
《张献忠与知识分子》
《不应当肯定陈永福》
《明末史事杂识》
清代人物传略
《张怡》《白文选》《刘文秀》《高氏》《高一功》《李过》、《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朱常淓》;《王兴》
随笔与序文
谈文天祥和留梦炎
谈文字狱
从李自成的诗谈起
谈“清官”
谈“万寿无疆”
《朱元璋外传》序
《中国的社与会》序
《李自成演义》序
《在湖北省李自成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白门柳——一门贴近历史的佳作》
谈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复台
——在纪念郑成功驱荷复台34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编辑推荐

沈万三是元朝人,有关他本人在明初的一切“事迹”纯属讹传。——《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1999)张岱的分析虽然不尽正确,多少说明了明朝的宗室制度对皇族子孙在生活上包得太多,在政治上又限制得过死。这种制度下产生出来的只能是一大批庸碌之辈。——《明代的宗室》(1982)在封建史家的笔下,张献忠大概是被歪曲得最厉害的一位历史人物。——《张献忠与知识分子》(1981)所谓“荥阳大会”上决定“分兵定向”不过是好事文人的纸上谈兵。……历史上确实不存在这次大会。——《明末史事杂考》(1982)在史学界也出现了类似的分野,有不畏艰难向上攀登的执著追求者,也有靠几声空喊、些须引进而跻身于史学家之列者。——《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序(1996)我是一个对文学颇有爱好的人,同时又有点考据癖,遇事喜欢盘根究底。——顾诚 

作者简介

顾诚先生治学谨严,在钩沉史料、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他撰写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史札记,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谈清官》《谈万寿无疆》《从李自成的诗谈起》《明代的宗室》等,既史料充分又颇有趣味。本书收入顾诚撰写的文史札记、随笔等共计39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见解深刻。

图书封面


 明朝没有沈万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明朝没有沈万三——顾诚文史札记》到手三个星期了,仍然没有读完。我觉得自己是个囫囵的读者,一两个小时便读罢一本书是常有的事;这次的速度出奇地慢,正是因为顾诚先生的书不但精彩,而且内容格外丰富,为了顺利消化,只有慢慢读才不致噎到。说说这本书吧。《明朝没有沈万三》是一本集子,收入顾先生撰写的39篇文章,包括文史札记、随笔和人物评传等。文史札记中,既有考证名人的《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也有颇具趣味的《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人物传记的主角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几位主要成员,如白文选、高一功、李来亨等;随笔部分中除随笔外,还包括一些序文和演讲稿。平心而论,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用来打发时间的书;它是一本学术小品,里面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大量严格的学术考据后写成。虽然如此,这本书并非只有历史研究者才可读之,所有对历史特别是明朝历史有一点兴趣的人都可以读得进去,就算是像我这样对历史并没有太大兴趣的人,也能读得兴味盎然。读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处:对史料的大量引用;对史料进行有选择的使用;行文流畅,富有文采。首先,顾诚先生在文章论述过程中,不断旁征博引,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对大量史料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例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一文,仅直接引用的脚注就有63处,更不论文中还有大量的间接引用,和对有关其他史料的多次提及。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如此,可见先生阅读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尝闻先生生前曾多年每天在图书馆从开馆一直坐到闭馆,持续阅读,中午仅用自带的冷馒头充饥;以这样的刻苦才能够获得一些超越流行观点的新见解。同时,顾诚先生对于所获史料并非直接套用,而是先对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加以判断后才予使用。在《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中,顾诚先生转录了由明初翰林学士刘三吾撰写的沈万三侄儿沈汉杰的墓志铭。这份材料可说是非常贴近沈万三本人的,然而即使是对这样的材料,先生仍然提出了一些疑点:“刘三吾这篇墓志铭明言沈汉杰死于洪武四年(1371年),过了20年之后应沈玠之请而做,撰写时间当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主要材料又得自沈玠提供的行状,应当说是相当可靠的。然而,在反复阅读这篇湖广茶陵人的大手笔之后,总觉得有些不足,且不说限于墓主是沈贵(万四)的后裔,对沈富(万三)只能一带而过,问题是作者前面写沈玠是沈万四的曾孙,后面依据行状沈玠显然是沈万四的孙子。又如他说沈家向朱元璋献上1500两银子,用来建造廊房650楹,给1000名军士提供甲马,银子数额过小办不了这么多事。《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秀有宅在吴江廿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洪武初,以龙角来献,侑以白银二千锭、黄金三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时方征用人才,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侄玠为户部员外郎。’据廖道南作《刘三吾传》,刘三吾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茹瑺推荐入朝任左春坊左赞善,不久升学士。由于入朝较晚,他在侍从时固然可以听到朱元璋夸奖‘吴中沈氏’,但对‘国初’(即洪武初年)的事情就未免隔膜,把沈万三的两个儿子向朱元璋献上大批金银误认作沈万三兄弟并不奇怪。沈玠送了润笔请这位‘翰林之大老’为其父撰写的墓志铭大概只有稍加改动才能付之镌刻立石。自然,刘三吾答应为沈汉杰写墓志铭,沈玠提供的行状才能保存下来,刘三吾听说的一些沈家情况尽管不大准确,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请原谅我将这一段内容原封不动从书上照抄来,因为其中每一处的考证,都是基于细节的,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史实加以比较,可谓将考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此外,由于阅读量极大,顾诚先生对于什么样的史料值得相信、什么样的史料特别需要怀疑,也有自己的心得。例如他提到,“《明史》的纂修者往往并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一经皇帝‘钦定’便成了‘权威性’的正史,影响非常恶劣。”因此在对《明史》中的记载进行引用时也就格外小心,常常要反复加以考据后再使用。更为可贵的是,顾诚先生专注于细节,却又不拘泥于细节。如在引用《王半轩传》时,先生写道:“原文注明作于正统 己卯秋八月,正统无己卯年,但文后有景泰改元夏五望日同郡人监察御史邹亮跋,可知确为正统年间所作。”可见先生在史料选择上既不盲目照搬,也不盲目弃用,这种选择的得心应手足见大家风范。顾诚先生曾说:“我是个对文学颇有爱好的人,同时又有点考据癖,遇事喜欢盘根究底。”这本集子充分展现了先生“文笔好”这一特点。整体上,行文生动有趣,虽然引用资料多为古文,但先生穿针引线的功力甚为深厚,全文读来并不觉得累。也有一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有很强的画面感。如《朱文正事迹勾稽》一文中的这段描写:“‘洪都被围既久,内外阻绝,音问不通。’朱文正手下的战将和士卒伤亡惨重,他知道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决定派千户张子明用东湖(东湖在南昌城内)里的小渔船趁夜间陈军不备之时从水关潜出,‘越石头口,夜行昼止’,六月二十五日历时半月才到达朱元璋驻处,报告了南昌危急的情况。朱元璋问他陈友谅兵势如何?张子明回答道:‘友谅兵虽盛,而战斗死者亦不少。今江水日涸,贼之巨舰将不利用,又师久粮乏。若援兵至,必可破也。’朱元璋当即指示:‘汝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自当取之,不足虑也。’张子明返回途中在鄱阳湖口被陈军捉获。陈友谅对他说:‘若能诱城降,非但不死,且得富贵。’张子明假意答应,在陈军押送下来到南昌城下,大声呼喊:‘大军且至,但固守以待。’陈友谅大怒,下令将其杀害。”这一段不仅完全写出了张子明的气节,也令人有如身临其境一般,读之凄然。总之,对于顾诚先生这样一位学问深厚但寡有著作(1978年后顾诚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总计也不过50万字)的学者来说,这本书中的内容可说是经过了多次精雕细琢,不仅能够从中读到许多关于明朝历史的新见解,更能窥得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最后,既然这本书叫做《明朝没有沈万三》,那么这本书关于沈万三究竟写了些什么?答案是,沈万三并非像广为流传的那样是明朝人,他生于元朝、卒于元朝,并未见到明朝开国的曙光。
  •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甚至都不是文科生,但是对顾诚先生还是有耳闻的。说实在的本书的前部分简述的事件我大多不知道,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就选着一些感兴趣的读了。非常佩服顾先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正史的研究就是该一丝不苟,严格细密,这样才能还原真实的过去,给后人留下可靠的史料,这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顾先生03年仙去,本书由其弟子编撰,在后记“跋”中有详细阐明。书中内容很多,我想挑两点来说说。第一,在杂文与序文部分收录了顾先生为《朱元璋外传》做的序,先生非常赞同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生动活泼的笔法增强其可读性。如果单纯正史的话,相信很少人愿意去读,但是将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是普及历史的最佳选择。如果顾先生能够再多活几年的话,他老人家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火遍大江南北,将是一种什么心情。相信这对穷尽毕生精力研究明清史的他来是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另外一点就是李自成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演讲。关于这一点我存在些许疑问,真的有必要倾尽一个研究所之力去研究李自成这个历史角色吗?研究历史是必要的,但是无微不至的研究或许有点浪费财力物力了吧,如果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个研究所去研究,国家社会将会产生多大的负担?各位读者你说呢?
  •     文/严杰夫明史向来是国史研究领域的“显学”,不仅是因为这是五千年中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也是因为朱氏王朝276年的国祚,遗留下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可供后人想象或演义。君不见,那套《明朝那些事儿》常年高居历史类图书榜单之首,就连方舟子这样的网络红人都要“戏说”一把明史,以显示一下自身的学识。然而,殊不知浩如烟海的明史资料,或由于作者立场各异,或由于为社会现实考量,各种史料文献的记载间有太多的抵牾,让人很难分辨其中真假。即使如那个年代的学人著作,诸如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张岱的《石匮书》,都难免有阙误之处,更不用提如今这些四处流传的野史了。当代著名明史学家陈宝良言“明季野史,多达千家。记载歧出,桀讹甚多。”对如此多的史料“去伪存真”,不得不用考证、训诂这些传统的治史方法,这就要求治学者有庞大的阅读量。著名明清史家孟森曾对史料根据可靠性分作若干等级,“其最初未经文人之笔点窜者,有如塘报,有如档子,有如录供,此可谓初级史料。至于入之章奏,腾之禀揭,则有红笔揭帖,汗牛充栋,已为进一步史料。至科臣所抄,一方下部议行,一方已录送史馆,其中已微用文史句例点改,此则与史料发生关系,又为进一步之史料。馆臣据此按日排纂,谓之日录,与记录王言之起居注,皆以日记,居然史之一体矣。而其距勒为正史,则等级尚远”。如此多类目的史料,只有那些真正去一层层爬梳的人,才有资格担当起“秉笔直书”的史官重任。因此,近代以降,治明史者固多,然而能治出让人信服的“信史”者,惟数人而已。在解放后更加屈指可数的名家中,除去如雷贯耳的吴晗外,恐怕就要属写出煌煌《南明史》的顾诚老师了。不过,《南明史》固然是集顾师的学术成就于大成者,然而要细品他那精于考据的治史方法,恐怕还是应当读一读他的文史札记。谈到顾师的札记,最令人注目的恐怕就是那篇《明朝没有沈万三》。作为一个民间传奇人物,沈万三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特别是万三向朱元璋献金筑城的传说,更是早已深入人心。于是沈万三生活于明初的史实似乎无人怀疑。然而,顾师却通过考证断言,沈万三早在朱元璋“成事”之前卒亡,后人不过是将沈家后代的事迹错安于沈万三身上了。作为一篇典型的札记,《明朝没有沈万三》一文并没有学术论文那般严肃的学理推论。顾师用了较轻松的文字,却仍是严谨的逻辑、详细的考证,为读者清楚地阐述了沈万三不是明代人这个历史事实。于是,细细读来,这篇《明朝没有沈万三》竟颇有孟心史当年作的那篇《董小宛考》的味道了。如果说,《明朝没有沈万三》还只是顾师的“游戏之作”,那么“清代人物传略”这一系列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出顾师笔下的“真章”了。顾师在这一系列中共计为10个历史人物立了小传。这些人物均为明末清季的抗清“领袖”,除去南明小朝廷的监国朱常涝外,其余9位则悉为明末农民运动的著名将领。在这10篇传略中,顾师通过考证和梳理,廓清了这几位在史籍中“没名”却分明是明季极为重要的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在为这些人物立传的过程中,顾师不仅展现出极为严谨深邃的史学功力,而且笔端的点评也流露出爱憎分明的立场,这种立场在传书朱常涝时格外明显。在顾师的笔下,朱常涝无疑是明季统治者昏庸无能的典型代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南明小朝廷之所以无法抵挡满洲铁骑的最本质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10篇传记,连同《李自成和张献忠》、《张献忠与知识分子》等诸篇札记一起,我们已经能够在其中隐约读到《南明史》只鳞片爪的影子。正是在这些札记小传的基础上,顾师又呕心沥血十多年,最终成就了《南明史》这部巨作。读顾师笔下的那些札记,自然无法获得当下畅销的 “戏说”作品中的那些八卦和劲爆,但却能让真正的历史爱好者读到那种自古因袭而来的治史传统。这类传统,自史迁流至司马光,再自司马光流至王世贞、张岱,再流至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先辈,最终流到顾师的文章中灼灼闪光。于是,在顾师笔下的“明朝那些事儿”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悲凉,更是读到了一个真正的“史官”所持的情操。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顾诚先生的书已经收了两本了,这本札记读来很有趣。文史研究不必都是鸿篇巨制,点滴小文一样能启发后人,比如那篇引用朱棣的话,看起来就很感慨,语言平实但所言极是,真真应该让当下的父母都好好读一读!
  •     顾老的书总是这么让人从中受益~
  •     顾先生的考据功力太强了
  •     原来是本历史书
  •     读起来很舒服⋯⋯半夜读毕。顾先生对人物考索很在行
  •     明朝那些事儿之后 再看所有的其他的有关明朝的文字 都觉得枯燥 不尽兴
  •     明史大家的优秀之作,读后受益良多。
  •     顾城先生这种严谨之风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     对老先生的书总是抱着最大的敬意,但是这部确实记不到什么内容了
  •     多看阅读……于华科
  •     我相信了
  •     顾老的书有保障,写的太好,一次性看完的。
  •     非现在流行的说书体通俗读物。考据之细,颇有可观。尤南明史与农民战争人物略传为最。另,宗室制度介绍详尽。倒是于谦一篇,带着未完待续的味道。不过还是能嗅到老一代的政治史观气味。
  •     明朝没有沈万三:顾诚文史札记(史学大家书写认真有趣的文史札记),不愧是明清史大家!谢谢!
  •     专业了
  •     一本札记,很顾诚的风格
  •     一本很写实的书,通过历史的考据得到的真实结论。
  •     顾诚是以研究晚明农民起义著称的,这并不代表他对明初的历史并不了解,本书多篇论文,都是以明初历史为研究对象,考证沈万三的事迹,朱文正的事迹,靖难的事迹,明初的历史因为实录多次翻修,导致严重失实,因此从这些史料中考证明初历史,是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不过,私下认为顾诚先生对于史学的四把钥匙、制度、地理、年代和职官,都不是很熟悉,导致他对于明史研究,更加侧重于人物考证,这些人物考证的价值需要与明史的整体研究结合才能凸现出来,否则只是游戏之作。当然,春秋责备贤者,顾诚先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晚明农民战争研究,这是需要从大量的史料中,勾稽出农民起义的真相,因此两个研究领域不同,成果价值自然也有很多的不同。
  •     书后的跋中,顾诚先生的学生陈宝良这样说:“这本文史札记集,大抵体现了先师治学的两大特点:一是事实就是,通过考证之法,求得史实真相;二是文史相合,疑问萌生于文学作品,却以平实的文学考订结束,即便是史学考订之作,亦是文采斐然。” 这段话总结得非常好,也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史学家犹如科学实验般精确细致的工作,谁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自有真相,虽然这些真相长期被篡改,被湮没,被扭曲,但是真相仍在那里。自有顾诚先生这样的史学家不遗余力地寻找并且著成文字,流传后世。 对于那些历史考证,有的粗读,有的精读,但是顾诚先生严谨的考证方法,平实易读的语言风格,都让我受益良多。 对于中国历史,我们的教育实在缺位良多,还好,还可以通过阅读来进行弥补。因而顾诚先生这样的史学家,总是让我心生感激。
  •     都读读。
  •     大师之作,对了解明代历史很有帮助
  •     买了南明史的人,其实可以不买这本。
  •     有左的因素,但尊重历史事实。随笔几篇影射现实,针砭时弊,算是史学的另一功能。
  •     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潘金莲就两次引用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     给一位博览群书的朋友买的,他看上的书,应该很不错!
  •     史学大家的札记是最好的
  •     很多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结果史料梳理、研究后,往往大出所料。因而对于历史问题还是谨慎些好,不可轻易发言论。
  •     这个商品不错,支持当当网!!!!!!!!!!!!!!!
  •     这套书我买了两本,一送恩施一个历史研究者,老人家很喜欢,另外自己买了一套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明朝没有沈万三》、《李岩质疑》、《南明史》、《隐匿的疆土》,当当的书真的越来越好,我现在最喜欢的网站就是当当!
  •     有深度,不是戏说系列能比的,不是趣味性差了些。
  •     沈万三的故事被传得神乎其神,结果却不是明朝人。这个一定要看!
  •     明朝虽然没有沈万三,但有比沈万三更富有的宗室,他们腐蚀着王朝,最后直接或间接地耗空了王朝,自己也被农民军被煮成了‘福禄宴’。
  •     怎么多看电子版比实体阅读体验还好!
  •     五星是对老人家历史研究的肯定。此书从豆瓣阅读量来说,还是比较少的类型。对于沈万三的研究,笔者非常深刻;但是由于历史研究的严肃性和专业性,此书的阅读性反而平平。
  •     什么时候把学究也弄成讲坛大师了,出版社的点子真神奇。
  •     治学的态度就当如此
  •     顾老的书,无可辩驳!但只能代表一派观点,考据派真是让人无法辩驳,任何句话都有出自,呵呵!但各位不可偏听。
  •     不错,顾诚的书没说的
  •     顾先生的考证文章功力深厚,考证是人文学科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阐释和发挥都是胡扯
  •     顾先生的立场倾向我很不喜欢,但怎么还有民科认为樊树志那篇漏洞百出的玩意儿抽了顾诚的脸,毕竟人死了可以强行宣布抽脸吗,有基本的判断力吗?
  •     还没看完,值得品味,值得珍藏
  •     商人代表答:会赚钱、会逃税。官员代表答:会撒谎、会受贿。 股民代表答:会割肉,会流泪。
  •     明史大家顾诚先生所著一部明史札记。史料详实,好书
  •     老先生治学很严谨 但是阶级烙印还有
  •     修行116th,今天读了两本书,此本和方以智晚节考。方太过艰深晦涩,结论极有用而推导过程略云山雾罩,这本书才真正给了我阅读的乐趣,深入浅出是一种极高水平的表现,此书很有价值,可惜是短文集,涉及的内容虽然都在明代,但是略嫌零散不够系统,还是很推荐大家读的
  •     考证细致,文采蔚然。
  •     见顾老的书就买
  •     考证严谨,学术大家的风采,很值得一读!
  •     成书更早,不过各种考据我很有兴趣。
  •     本书为顾诚先生的治史札记,其中所论,均为明代一些事迹的考证,有不少是对传统认知的澄清和反正。如沈万三一文、明末史事杂识等,探微发著,对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上的功力显见。但本书的缺点也极其明显。顾诚的各篇文章中,对所谓的“农民起义”歌颂的不遗余力,甚至把张献忠屠川美化成“镇压反革命”,言必称阶级斗争,治史完全沦为吹捧当朝的工具,与言必称“我皇明”"我圣清"的臣子无异,曲学阿世。另一点,对史事的探究止步于资料的罗列和立论,而对背后的发展脉络缺少梳理和思考。如沈万三一文,只证明沈万三不是生活在明初,但对包括《明史》在内的各种史学著述,以及盛行江南乡里的民间沈万三传说为何“讹传”数百年则未曾着力。事实上,弄清楚这个变化的脉络和过程,对于史学的意义当远在此之上啊。
  •     沈万三生活在元朝,但他的子孙,作为吴地豪族,在洪武晚期覆灭,乃吴地悲惨命运的缩影。
  •     被书名给骗了,严格来说这是一本论文合集,并不适合一般历史爱好者看,大段大段的文言文摘录,并且没有翻译,读起来确实累
  •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在撰写,虽然中国有提倡信史的传统,但为尊者讳的政治需要仍让人看不透历史的迷雾。这部书是顾城先生的读史札记,有较强的可读性。信手拈来,循着先生的思路漫步历史的长河。
  •     顾诚先生的作品,论文集,不错的!
  •     为,张献忠,这个大屠杀者。及李自成,这个一般人物,叫好的书。 我真不喜欢,只是冲着作者的学术,才打这个分,对不住了。 人还是有自己的感性冲动。。
  •     顾诚老师是个考证狂人,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做了多少考证历史的工作,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推理吧。读来比较枯燥吧,喜欢明史的可以读,有不少引证的文言文。
  •     多是随笔札记,参差不齐。
  •     坦白说,是有些失望的。
  •     书是实实在在的好书,除了个别观点略左之外,其余文章读起来均是大快朵颐。不过这本书的书名也是醉了,直接叫《顾诚文史札记》会死啊。。。再说人家顾先生在书里原文的名字叫《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书名生生叫成明朝没有沈万三了。。。 既成了大白话,还涉嫌剧透,出版社严重差评!
  •     大家的札记共有的特点
  •     这本书很好!顾诚的遗作可以得到出版,我很高兴可以买到像类似比较专业性书籍,尤其是著名学者的学习札记,里面包含了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开阔视界。希望有更多有意义的书籍出版,并且可以较为便宜的价钱,谢谢!店主的服务态度很好,物流速度很快!非常感谢!
  •     沈万三部分似乎有漏洞。
  •     换个角度看历史书
  •     顾诚大师的书非常值得收藏
  •     顾城先生的力作,历史性、故事性俱佳。
  •     顾城先生的文史随笔集。这本书较先生其他的书显得更加活泼一些。里面主要的文章围绕着明末农民起义,南明历史和清朝历史,在这些内容中,可以充分看到顾城先生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例如在文章中对自己之前发表文章中的错误,先生直言不讳的指出并加以改正,显示了作为学者的严谨性和责任感,十分值得钦佩。
  •     论据充足,文笔优美,很难得
  •     德里罗灵感突发之作《欧米伽点》,电影与小说艺术的先锋碰撞。美国伟大作家的转型之作,长篇艺术的浓缩、创作精华的凝练。德里罗从宏大的社会历史场景转向人类心灵的幽微之处。向电影艺术致敬、开拓小说艺术新疆界的后现代主义杰作《欧米伽点》译林2013德里罗作品集独家引进英国知名设计师Noma Bar设计的封面, 本版设计获得2012年英国设计界“奥斯卡”——黄铅笔奖,精装奢华打造文学经典收藏。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时长108分钟。1993年,先锋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将其拉长至24小时,挑战人的视觉及认知极限。唐?德里罗受此启发,从早期创作中宏大的历史与社会场景里退出,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的心智与灵魂之上。《欧米伽点》小说里有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4小时惊魂》的展厅;另一个发生在炎热荒芜的沙漠。吉姆,一个独立电影制片人;埃尔斯特,73岁的前军方顾问。两人一起观看《24小时惊魂》,之后,吉姆邀请埃尔斯特制作一部前卫电影,为此来到埃尔斯特在沙漠中的房子。两人喝酒、谈话,讨论孤独、时间和人类心灵。后来埃尔斯特年轻的女儿杰茜来到沙漠,改变了两人相处的氛围。但接下来发生的悲剧,却让两人的抽象谈话受到质疑。他们仅存的只有失落,强烈而不可理解。——————————————————————————————德里罗灵感突发之作《欧米伽点》,电影与小说艺术的先锋碰撞。美国伟大作家的转型之作,长篇艺术的浓缩、创作精华的凝练。德里罗从宏大的社会历史场景转向人类心灵的幽微之处。向电影艺术致敬、开拓小说艺术新疆界的后现代主义杰作《欧米伽点》译林2013德里罗作品集独家引进英国知名设计师Noma Bar设计的封面, 本版设计获得2012年英国设计界“奥斯卡”——黄铅笔奖,精装奢华打造文学经典收藏。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时长108分钟。1993年,先锋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将其拉长至24小时,挑战人的视觉及认知极限。唐?德里罗受此启发,从早期创作中宏大的历史与社会场景里退出,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的心智与灵魂之上。《欧米伽点》小说里有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4小时惊魂》的展厅;另一个发生在炎热荒芜的沙漠。吉姆,一个独立电影制片人;埃尔斯特,73岁的前军方顾问。两人一起观看《24小时惊魂》,之后,吉姆邀请埃尔斯特制作一部前卫电影,为此来到埃尔斯特在沙漠中的房子。两人喝酒、谈话,讨论孤独、时间和人类心灵。后来埃尔斯特年轻的女儿杰茜来到沙漠,改变了两人相处的氛围。但接下来发生的悲剧,却让两人的抽象谈话受到质疑。他们仅存的只有失落,强烈而不可理解。——————————————————————————————德里罗灵感突发之作《欧米伽点》,电影与小说艺术的先锋碰撞。美国伟大作家的转型之作,长篇艺术的浓缩、创作精华的凝练。德里罗从宏大的社会历史场景转向人类心灵的幽微之处。向电影艺术致敬、开拓小说艺术新疆界的后现代主义杰作《欧米伽点》译林2013德里罗作品集独家引进英国知名设计师Noma Bar设计的封面, 本版设计获得2012年英国设计界“奥斯卡”——黄铅笔奖,精装奢华打造文学经典收藏。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时长108分钟。1993年,先锋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将其拉长至24小时,挑战人的视觉及认知极限。唐?德里罗受此启发,从早期创作中宏大的历史与社会场景里退出,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的心智与灵魂之上。《欧米伽点》小说里有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4小时惊魂》的展厅;另一个发生在炎热荒芜的沙漠。吉姆,一个独立电影制片人;埃尔斯特,73岁的前军方顾问。两人一起观看《24小时惊魂》,之后,吉姆邀请埃尔斯特制作一部前卫电影,为此来到埃尔斯特在沙漠中的房子。两人喝酒、谈话,讨论孤独、时间和人类心灵。后来埃尔斯特年轻的女儿杰茜来到沙漠,改变了两人相处的氛围。但接下来发生的悲剧,却让两人的抽象谈话受到质疑。他们仅存的只有失落,强烈而不可理解。——————————————————————————————德里罗灵感突发之作《欧米伽点》,电影与小说艺术的先锋碰撞。美国伟大作家的转型之作,长篇艺术的浓缩、创作精华的凝练。德里罗从宏大的社会历史场景转向人类心灵的幽微之处。向电影艺术致敬、开拓小说艺术新疆界的后现代主义杰作《欧米伽点》译林2013德里罗作品集独家引进英国知名设计师Noma Bar设计的封面, 本版设计获得2012年英国设计界“奥斯卡”——黄铅笔奖,精装奢华打造文学经典收藏。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时长108分钟。1993年,先锋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将其拉长至24小时,挑战人的视觉及认知极限。唐?德里罗受此启发,从早期创作中宏大的历史与社会场景里退出,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的心智与灵魂之上。《欧米伽点》小说里有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4小时惊魂》的展厅;另一个发生在炎热荒芜的沙漠。吉姆,一个独立电影制片人;埃尔斯特,73岁的前军方顾问。两人一起观看《24小时惊魂》,之后,吉姆邀请埃尔斯特制作一部前卫电影,为此来到埃尔斯特在沙漠中的房子。两人喝酒、谈话,讨论孤独、时间和人类心灵。后来埃尔斯特年轻的女儿杰茜来到沙漠,改变了两人相处的氛围。但接下来发生的悲剧,却让两人的抽象谈话受到质疑。他们仅存的只有失落,强烈而不可理解。——————————————————————————————
  •     前头还行后面就匆匆翻过了
  •     名家的读物,自己的最爱。
  •     收录了顾诚先生的几篇重要论文,也是很有意思的读史札记。
  •     作者是明史专家,专著《南明史》为业界称道。此书是他的散篇合集,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得,但部分文章中出现的“马克思”“阶级斗争”史学观,带有时代局限的痕迹。
  •     一些文章 比较有时代特色 耿炳文那篇不敢苟同
  •     专家解读的非常深入,我要把其它的几本专著买全
  •     真的很值得阅读,特别是老一辈学者钻研的精神,令人敬佩!
  •     粗略一看。
  •     顾先生久闻其名,其人品和学风高山仰至,钦佩。
  •     几个篇章比较符合口味。择其趣者而读之。
  •     有几篇很不错,有些就是闲的没事写写的
  •     这本文史札记很好看,内容非常好,很喜欢
  •     很好的書,在中國,這類型書籍註定是孤僻的。
  •     到底有没有历史人物价值。
  •     总会给人带来想象的空间,使人联想到当年的沈万三,如何积累的财富,????
  •     学术性较强,趣味性不足
  •     顾诚的系列都买齐了
  •     感覺比較像是遺珠集,很適合閒來沒事當酒書看
  •     这么专业考据的书我只能看看热闹并表敬意...
  •     顾诚对明朝的皇帝都没什么好感,还觉得清人修明史对明朝君主诸多回护 南明史里南明小朝廷窝里斗乱成一团,比起清军的暴行,反而更多的是在揭汉人爱内耗的老底
  •     书很经典,喜欢!
  •     部分内容意识形态过于浓厚,但值得一读,作者有理有据,治史的态度还是不错的
  •     大家的小书,值得一读。物有所值啊。
  •     未读过顾先生的《南明史》,先入为主有一个认知,那就是阶级史观色彩会很重。但是,好喜欢本册里明代前期的几篇论文,文献考证厉害。纵然是有阶级史观,但是瑕不掩瑜,有必要认真读一读。
  •     沈万三不是明代人,很颠覆啊!不过说的在理。
  •     顾诚治学很严谨,图书很有趣
  •     责任校对“傅泉泽”,还有脸叫“负全责”?错字连篇,文字、数字、标点都有错,真是糟蹋了内容和纸张装帧。
  •     顾老先生的书都是是精品
  •     刚开始读,书的质量很好。
  •     此书读来特别费力,但读完后收获极大。力推!!
  •     大众通俗读物
  •     对于不深究历史的人来说,前面的考证有些过于枯燥了。
  •     有点深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