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从文自传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30209943
作者:沈从文
页数:387页

章节摘录

  生平自叙  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拿起我这枝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只由于两百年前满人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四千到五千左右的碉堡,五百以上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七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糠,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人人皆很高兴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的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暯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辛亥革命后,湘西镇守使与辰沅道皆驻节在此地。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由于环境的不同,直到现在其地绿营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废,为中国绿营军制唯一残留之物。  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我的家庭  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箪军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箪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最著名的为田兴恕。当时同伴数人,年在二十以内,同时得到满清提督衔的仿佛有四位,其中有一沈洪富,便是我的祖父。这青年军官二十二岁左右时,便曾作过一度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又作过贵州总督,到后因创伤回到家中,终于便在家中死掉了。这青年军官死去时,所留下的一分光荣与一分产业,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一个优越的地位。  就由于存在本地军人口中那一分光荣,引起了后人对军人家世的骄傲,我的父亲生下地时,祖母所期望的事,是家中再来一个将军。家中所期望的并不曾失望,白体魄与气度两方面说来,我爸爸生来就不缺少一个将军的风仪。硕大,结实,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必需的种种本色,爸爸无不兼备,爸爸十岁左右时,家中就为他请了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但爸爸还不曾成名以前,我的祖母却死去了。那时正是庚子联军入京的第三年。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作他身边一员裨将。那次战争据说毁去了我家中产业的一大半。由于爸爸的爱好,家中一些较值钱的宝货常放在他身边,这一来便完全失掉了。战事既已不可收拾,北京失陷后,爸爸回到了家乡。第三年祖母死去。祖母死时我刚活到这世界上四个月。那时我头上已经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没有庚子的拳乱,我爸爸不会回来,我也不会存在。关于祖母的死,我仿佛还依稀记得我被谁抱着在一个白色人堆里转动,随后还被搁到一个桌子上去。我家中自从祖母死后十余年内不曾死去一人,若不是我在两岁以后做梦,这点影子便应当是那时唯一的记忆。  我的兄弟姊妹共九个,我排行第四,除去幼年殇去的姊妹,现在生存的还有五个,计兄弟姊妹各一,我应当在第三。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极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也较多。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能正确记忆到我小时的一切,大约在两岁左右。我从小到四岁左右,始终健全肥壮如一只小豚。四岁时母亲一面告给我认方字,外祖母一面便给我糖吃,到认完六百生字时,腹中生了蛔虫,弄得黄瘦异常,只得每天用草药蒸鸡肝当饭。那时节我即已跟随了两个姊姊,到一个女先生处上学。那人既是我的亲戚,我年龄又那么小,过那边去念书,坐在书桌边读书的时节较少,坐在她膝上玩的时间或者较多。  到六岁时我的弟弟方两岁,两人同时出了疹子,时正六月,日夜皆在吓人高热中受苦,又不能躺下睡觉,一躺下就咳嗽发喘,又不要人抱,抱时全身难受,我还记得我同我那弟弟两人当时皆用竹簟卷好,同春卷一样,竖立在屋中阴凉处。家中人当时业已为我们预备了两具小小棺木;搁在院中廊下,但十分幸运,两人到后居然全好了。我的弟弟病后雇请了一个壮实高大的苗妇人照料,照料得法,他便壮大异常。我因此一病,却完全改了样子,从此不再与肥胖为缘了。  六岁时我已单独上了私塾。如一般风气,凡是私塾中给予小孩子的虐待,我照样也得到了一分。但初上学时我因为在家中业已认字不少,记忆力从小又似乎特别好,故比较其余小孩,可谓十分幸福。第二年后换了一个私塾,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逃避那些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我间或逃学,且一再说谎,掩饰我逃学应受的处罚。我的爸爸因这件事十分愤怒,有一次竟说若再逃学说谎,便当实行砍去我一个手指。我仍然不为这话所恐吓,机会一来时总不把逃学的机会轻轻放过。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我爸爸平时本极爱我,我曾经有一时还作过我那一家的中心人物。稍稍害点病时,一家人便光着眼睛不即睡眠,在床边服侍我,当我要谁抱时谁就伸出手来。家中那时经济情形很好,我在物质方面所享受到的,比起一般亲戚小孩似乎皆好得多。我的爸爸既一面只作将军的好梦,一面对于我却怀了更大的希望。他仿佛早就看出我不是个军人,不希望我作将军,却告给我祖父的许多勇敢光荣的故事,以及他庚子年间所得的一分经验。他以为我不拘作什么事,总之应比作个将军高些。第一个赞美我明慧的就是我的爸爸。可是当他发现了我成天从塾中逃出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且不能禁止我狡猾的说谎时,我的行为实在伤了这个军人的心。同时那小我四岁的弟弟,因为看护他的苗妇人照料十分得法,身体养育得强壮异常,年龄虽小,便显得气派宏大,凝静结实,且极自尊自爱,故家中人对我感到失望时,对他便异常关切起来。这小孩子到后来也并不辜负家中人的期望,二十二岁时便作了步兵上校。至于我那个爸爸,却在蒙古,东北,西藏,各处军队中混过,民国二十年时还只是一个上校,把将军希望留在弟弟身上,在家乡从一种极轻微的疾病中便瞑目了。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牵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一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各处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子堆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度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每人手心中用朱笔写一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现在说来,我在作孩子的时代,原本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我并不愚蠢。当时在一班表兄弟中和弟兄中,似乎只有我那个哥哥比我聪明,我却比其他一切孩子解事。但自从那表哥教会我逃学后,我便成为毫不自重的人了。在各样教训各样方法管束下,我不欢喜读书的性情,从塾师方面,从家庭方面,从亲戚方面,莫不对于我感觉得无多希望。我的长处到那时只是种种的说谎。我非从学塾逃到外面空气下不可,逃学过后又得逃避处罚,我最先所学,同时拿来致用的,也就是根据各种经验来制作各种谎话。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似乎就只这样一个原因,我在学塾中,逃学纪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人都高。  离开私塾转入新式小学时,我学的总是学校以外的,到我出外自食其力时,我又不曾在我职务上学好过什么。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自从逃学成为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自己既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到了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皆只好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前言

  本卷所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从文自传》及一组有关沈从文生平经历的自叙;二、沈从文为自己的创作集所写的序、跋、题记、艺文题识以及《废邮存底》等谈论文学艺术的文字。  1932年暑假,沈从文在青岛完成了《从文自传》。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从文自传》讲述的是1902-1922年沈从文进入都市前的人生经历,即沈从文的湘西经历,他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  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通过写自传来“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忆,更重要的是在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中,展开自身与自身的对话,为当下自我寻根,并以此敞开通向未来的路。《从文自传》中对过去的追忆始终联系着目前生命情状。在追溯过去的人生经历时,其时间指向始终是现时的“我”。他曾这样回忆这段时期:“民廿过了青岛,海边的天与水,云物和草木,重新教育我,洗炼我,启发我。又因为空暇较多,不在图书馆即到野外,我的笔有了更多方面的试探。且起始认识了自己。”《从文自传》的写作,正是沈从文“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完成这一自我认同,对于沈从文的创作无疑是极具意义的。在《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湘西经历是如何影响到他的创作,他的创作与这段经历有着怎样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从文自传》后不久,沈从文也就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略传》、《从现实学习》、《我的学习》、《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均属于生平的自叙。这些文字,虽然议论多于叙事,却更为显在地展示出沈从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及不同现实处境中对自我的不同认知。《往来书信·1949》是沈从文1949年书信的集成。对了解沈从文精神历程而言,1949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沈从文染上了类似“迫害狂”的精神疾病。这组书信,真实而集中地记录了沈从文从发病到痊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惧,勾画出他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心理及精神轨迹。就个人经历而言,这虽然只是沈从文的“个案”,却典型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宿命式的悲剧存在。  “序跋”中所收文章,均为沈从文为自己创作集所写序、跋、题记。这些小文不仅体现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观,同时也呈现出沈从文极具个人特色的序跋风格。本卷还收录了沈从文曾结集出版过的《废邮存底》以及后来在《云南看云集》中收入的《新废邮存底》中的部分文章,以及沈从文论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字,包括《论技巧》、《谈进步》、《短篇小说》、《论特写》等。从这些文论中,不难窥见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艺术观。在1936年发表的《习作选集代序》中,沈从文这样说道:  我除了用文字捕捉感觉与事象以外,俨然与外界绝缘,不相粘附。我以为应当如此,必需如此,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需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达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  沈从文这里所说的“彻底地独断”,是针对当时他所处的文学环境而言。即他在多处所说的,新文学自民二十后,逐渐呈现出与商业、政治合流的趋势,文学由此丧失了五四时期的独立地位。正是对上海文坛的商业气和政治气的极度厌恶,沈从文才格外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其意旨在文学不受商业和政治的控制。1934年重回北平后沈从文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论文,对“海派”集中进行批评,并由此引起文坛轩然大波。这即是著名的“京海派”之争。在此次论争中,沈从文再次强调文学必须与商业、政治保持距离,坚守自身的独立性。不过,沈从文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其意旨并非文学是无关社会的个人抒写。创作的“独断”是与他对文学的“经典”地位的强调相关的。在《谈进步》一文中,他就意识到:  文学目的已由中和人类游离宗教情绪,一个附带的位置,变而成为煽动或扩大翻新人类宗教情绪的主要工作,它必需是符咒,是经典。  在沈从文看来,文学担任了重造人生原则的重任,由此也是社会重造、政治重造的基础。换言之,只有文学“彻底地独断”,不为政治、商业的功利所拘囿,才能真正独立表达自身的思想,才能承担起“重造”的重任,也才能称之为经典。也是基于对文学艺术的经典性的重视,沈从文格外重视文学的“技巧”。在《论技巧》中,他明确说道:  人类高尚的理想,健康的理想,必须融解在文字里,这理想方可成为“艺术”,无视文字的德性与效率,想望作品可以作杠杆,作火炬,作炸药,皆为徒然妄想。  在本卷所收入的《论技巧》、《短篇小说》、《论特写》、《一首诗的讨论》、《一个边疆故事的讨论》中,都可以看到他或概括或具体地对文学艺术“技巧”的论述。  “艺文题识录”中的文字,均为沈从文生前未曾发表过的艺文题识。这些文字,既有、题于自己著作集上的,也有题于别人著作或一些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文上的。本卷所收,只选取题于自己著作止的。这些题识多谈及相关著作的创作背景,所涉及的既有创作背后的人事故事,创作当时的心境处境,也有作者对自己著作的评价等。这些创作背后的“花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理解沈从文创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些极为珍贵的文字。这些题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沈从文的行为、思想及生命轨迹,对于理解沈从文,也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为了尊重并保持沈从文作品文字的原貌和风格,只要不是明显的错漏,这套文集一律不作改动,特此说明。

内容概要

沈从文(1902-1988),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后正式参加军队。 1922年受五四运动影响离开军队到北京,学习写作。1924年起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发表作品。1934年至1935 年,在北京、天津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抗战爆发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工作。著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书籍目录

生平自叙
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预备兵的技术班
一个老战兵
辰州
清乡所见
怀化镇
姓文的秘书
女难
常德
船上
保靖
一个大王
学历史的地方
一个转机
略传——从文自序
从现实学习
我的学习
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
往来书信·1949
19490127(1) 梁思成致沈从文 清华园
19490127(2) 程应铨致沈从文 清华园
19490128 张兆和致沈从文 北平
19490129 复张兆和 清华园
19490130(1) 张兆和致沈从文 北平 暨 沈从文批语·复张兆和 清华园
19490130(2) 梁思成、林徽因复张兆和 清华园
19490201 张兆和复沈从文 北平
19490202(1) 复张兆和 清华园
19490202(2) 张兆和复林徽因、梁思成 北平
19490313 致张以瑛 北平
19490402 张兆和致田真逸、沈岳琨等 北平
19490406 月六日
19490408 杨刚致沈从文 北平
19490503 袁翰青致沈从文 北平
194905 写在袁翰青来信后的备忘录
19490511(1) 张兆和致沈从文等 暨 沈从文批语 华北大学
19490511(2) 张兆和致沈从文等 暨 沈从文批语 华北大学
19490530 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19490621 张兆和致沈从文等 华北大学
194907左右 致刘子衡 北平
19490908 致丁玲 北平
19490920 致张兆和
19491113-22 日记四则
19491205 致秦晋
艺文题识录选
题《雨后及其他》
《边城》题识五种
题《长河》校注本后
题《都市一妇人》
题《虎雏》自存本
题《入伍后》扉页
题《绿魇》文旁
题《沈从文子集》书内
题《阿黑小史》单行本
题《八骏图》自存本
题《月下小景》
题《从文小说习作选》扉页
题《黑魇》校样
序跋选
《一个母亲》序
《生命的沫》题记
《月下小景》题记
《阿黑小史》序
《边城》题记
《八骏图》题记
习作选集代序
《断虹》引言
《看虹摘星录》后记
《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
《湘西散记》序
《从文自传》附记
《一个传奇的本事》附记
文论选
废邮存底
一 一周间给五个人的信摘录
二 给一个写诗的
三 给一个写小说的
四 给一个大学生
五 给某教授
六 谈创作
七 致《文艺》读者
八 元旦日致《文艺》读者
九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十 风雅与俗气
十一 情绪的体操
十二 给某作家
十三 给一个读者
论技巧
谈进步
短篇小说
论特写
小说与社会
一首诗的讨论
一个边疆故事的讨论
抽象的抒情
编后记

作者简介

本卷所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从文自传》及一组有关沈从文生平经历的自叙;二、沈从文为自己的创作集所写的序、跋、题记、艺文题识以及《废邮存底》等谈论文学艺术的文字。
1932年暑假,沈从文在青岛完成了《从文自传》。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从文自传》讲述的是1902-1922年沈从文进入都市前的人生经历,即沈从文的湘西经历,他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
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通过写自传来“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忆,更重要的是在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中,展开自身与自身的对话,为当下自我寻根,并以此敞开通向未来的路。《从文自传》中对过去的追忆始终联系着目前生命情状。在追溯过去的人生经历时,其时间指向始终是现时的“我”。他曾这样回忆这段时期:“民廿过了青岛,海边的天与水,云物和草木,重新教育我,洗炼我,启发我。又因为空暇较多,不在图书馆即到野外,我的笔有了更多方面的试探。且起始认识了自己。”《从文自传》的写作,正是沈从文“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完成这一自我认同,对于沈从文的创作无疑是极具意义的。在《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湘西经历是如何影响到他的创作,他的创作与这段经历有着怎样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从文自传》后不久,沈从文也就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略传》、《从现实学习》、《我的学习》、《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均属于生平的自叙。这些文字,虽然议论多于叙事,却更为显在地展示出沈从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及不同现实处境中对自我的不同认知。《往来书信·1949》是沈从文1949年书信的集成。对了解沈从文精神历程而言,1949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沈从文染上了类似“迫害狂”的精神疾病。这组书信,真实而集中地记录了沈从文从发病到痊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惧,勾画出他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心理及精神轨迹。就个人经历而言,这虽然只是沈从文的“个案”,却典型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宿命式的悲剧存在。
“序跋”中所收文章,均为沈从文为自己创作集所写序、跋、题记。这些小文不仅体现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观,同时也呈现出沈从文极具个人特色的序跋风格。本卷还收录了沈从文曾结集出版过的《废邮存底》以及后来在《云南看云集》中收入的《新废邮存底》中的部分文章,以及沈从文论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字,包括《论技巧》、《谈进步》、《短篇小说》、《论特写》等。从这些文论中,不难窥见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艺术观。

图书封面


 从文自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读《从文自传》的这段日子,也是我和我的朋友走到了人生路口的时候。无论未来的选择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沿着惯性依旧在校园里往来,似乎都让人摇头,不甚满意。每个人的经历早已千差万别,每个人的苦恼却依旧么啥两样。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走错路,成了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剑。未到30的我们,面对变幻的世界,都无奈地承认没有了不怕输的勇气与魄力。被莫名的、狂躁的东西裹在其中,不知道生命中还剩下什么是自己可以坚持的,不停地找啊找啊。彼此见面,低调得不行,不停地摇头,用故作谦虚的语气和失败丧气的词语掩饰着内心深处对成功强烈的渴望和脆弱不堪的自尊。每个人都在风浪中摇摆,不知道是停在陌生的小港湾里暂时歇个脚,还是继续迎着风浪扎进灰蒙蒙的天际?时代或有变迁,问题不曾走远。沈从文用他的生命,告诉我最糟糕的生命不过如此。跳出书本,跳出了校园,想象创造出的所有对生活的恐惧,慢慢变得真实而具体。只有想象中的鬼怪才最吓人,唯有真实的世界才最可爱。有时候我会突然想起久已无联系的小学、初中的同学,许多人没有迈过中考那根横杆,就直接走进社会,走进我离开多年的城市,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尽力拼杀。那在我们看来恐惧不已的分数线,在他们的生活中荡不起一丝涟漪。他们就那样地生活着,早我们许多年开始沿着工作、买房、娶妻、生子的轨迹生活。面对真实的生活,需要真实的生命。跟社会说“wait a moment”说了这么多年,我已经不习惯从感官去生活。每天的喜怒哀乐都依赖各种报纸、网页上的文字和图像·。我们不停地吞吐大至国际新闻小至家长里短的信息,也就是吃了就拉,一点没有消化和吸收。每个事情背后都有生命的意识在涌动,那些冠以高尚或罪恶的名词背后,是一个个不曾经历不曾知晓的生命。就那么在浪尖闪过,或被海浪吞没。真实的生命,才能激发足够的想象力和勇气,去感知每一条看似岔路的背后,不一样的人生阅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呢?”——《从文自传》
  •     沈从文的爸爸在竞选长沙会议代表失败后赌气去了北京,组织了个铁血团谋刺袁世凯。这一段历史如金庸小说一般:国破家亡,战乱年代,江湖儿女,有那么一分豪情便要提刀上马,直捣黄龙。保家卫国,舍身取义,不皱一下眉头。在讲述满清政府对待叛变的兵士及后来的战乱纷争时,几次提到百姓围观砍头的“景致”,以及村里人惯常的杀猪猎虎之类,作为一个小孩子,完全没有害怕,反而是从中找乐子。大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与自然界动物的相处是比较平等的,杀牲畜、人被杀,一样的普通也合乎天意。现在的人们,文明教化的时间长了,身上的“野蛮“越来越淡致于在一部分人身上已不存在。不过是六七十年的时间。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不合乎科学。
  •     题材上感觉和老舍的《牛天赐》有点像,都是些小人物的发迹史的,且都是从孩童时代写起的。不过一个是实事,一个是虚构;一个是北方小城,一个在湘西边陲;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兵——但是二人殊途同归,最后都以“到北京去”做了成功的伊始。不过《牛天赐》的结尾写了什么已经忘了,这本《从文自传》结尾处写到,“ 我……把自己那点简单行李,同一个瘦小的身体,搁到那排车上去,很可笑的让这运货排车把我拖进了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在客簿上写下——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读来却更偏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句话总结:“把广大的社会当成一本大书看待,如何进行一种新的学习教育情形。”
  •     自然的、淡然的,就像一个老人坐在你面前,用柔和亲善的口吻对你讲那过去的故事,虽然年事已久,却依然历历在目。美。
  •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也读一本大书
  •     我一直很尊崇的人!
  •     超乎我想象的棒! 在沉默中努力吧。
  •     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虽然看完其本人撰写的自传,还是觉得是个谜
  •     想读已久,找到一本与他演讲合订的版本,便读起来。与巴金所写序中的沈从文不同,书中更多的是讲述自己的纯真与“奇怪”,反而颠覆巴金眼中所留下的从文印象。每个人于不同年纪的性情与个性的发展真是大不相同,或者成熟之后从文的淡然与从容正是二十岁之前自己的积攒与努力。我想从书中多了解他一点,却发现我刚要认识他时,二十岁的从文已经离我而去了。
  •     作者这一生怕是见过无数次 “杀人” 了 我在沈先生笔下 窥见了人活着的“意义”
  •     往事随风 尘埃布及 只手轻拂 恍惚昨日。
  •     读时淡然,读后沉醉。大悲悯不仅同情好人,也同情恶人。
  •     弃武从文的沈从文。
  •     沈老儿时顽皮,中年悲情,晚年平淡,缘于他的性格耿直,不卑不亢。爱生活爱艺术爱他的张兆和,一生崎岖不平,留下经典边城和凤凰记忆。
  •     最是亲切的文字,透明得激活了潜藏的种种记忆…
  •     思无邪
  •     多半和部队相关…看了百分之五十,进行不下去了
  •     从这本书才了解到,沈从文先生也曾患过抑郁症。文中所提到的写作者应当肩负起社会重任,而小说的内容应当包含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也就是个人的生命状态。
  •     自传的典范,凌宇选编,读沈从文的文字是一种享受,他的散文诗化,像蜿蜒流淌的一条河。后面有几篇偏议论,水平不够,没有看懂。
  •     文学是以想象性的情感表现丰富差异的生命之美
  •     有点意思。沈从文一直很清新的叙述和文风还是蛮可爱的。
  •      等我再去认识你。
  •     最好看的自传
  •     深秋初冬读这本书,感觉书中近二十年的光景,全都在秋雨寒凉中度过
  •     为准备旁听的课程而读,却意外看到一个干脆明朗的对自己的阶段性回顾,一个湘西少年在人头流血与战火纷飞中的自我觉醒,和一个过去的中国。
  •     文字里面深深的怀念。
  •     温习个人生命发展过程。 #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     心酸 心疼 得多读 超实在 超实用的指南 谈写作 谈人生 谈自省
  •     读的其实是民国二十三时代出版社的首版,于学校图书馆借到,同我大学看的人民文学版内容有诸多差异,很多文法和用词都非常新鲜。沈先生说自己喜欢现象不喜欢道理。他即使写杀戮也不带私人的情感或道德论断,用这样的视角写下的文字是惊人的。
  •     沈先生的生命力真让我开眼界。他对生活的热爱是到了一定的境界。再难的时刻,也没见他的文字中流露出多少的戾气。 青年时期的着笔不多,真希望能多写一些。写一写当时的迷茫苦闷,又是如何自勉的。正好使我受用。哈哈哈。 不过写多了,似乎也就不是沈先生了。他对于世间的苦难,了解很深。但笔下的重点却从来不是它们。多是淡淡的记叙着,仿佛这些事情都是别人在遭受。沈先生的心力都在这世间的美上。不论是清风山岗,还是汉唐宋明,都能看出一份欣喜。这真难得。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温润如玉
  •     清秀温实
  •     “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第一次读沈从文却着实有些惊喜,虽说是自传,却很少牵扯个人情感,满眼看到的只是一个“总不气馁”、“总不自骄”的顽童,艰辛的过往里看不到一点和“恨”字沾边的情绪,那些新奇的人和事,那些可爱的人生,都让人觉得温暖。
  •     先生活的通透,文风可爱,写得直白。我也不好说读了多少遍了,从高一到现在。始终有力始终动人。
  •     先生活得通透,写得直白。“我们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作的。我们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什么可作的。”
  •     信手拈来,味道!
  •     看书评才想起大学已经读过这本书了。那个时候图书馆能搜罗到的几乎所有他的书都借来读了一遍。内容都不大记得了,只是沉浸在他那个如梦如幻的世界里。近来又想读读他,不为别的,只是拾回阅读的趣味与享受。
  •     偶尔一次听广播知道了这本书 流水般地看完了 用轻描淡写的文字 讲述了一段黑暗的岁月 调皮不听讲不爱上学 从文喜欢读的是自然的大书 喜欢观察周边的人究竟在做什么 听起来是这么的无聊又有趣 想想以前小时候的我也能楞楞地看着楼下市场一个早上 尽力地听清楚他们争吵还价叫卖的内容 一去不再
  •     记得高中时读沈从文的小说,甚是喜欢。经年过去,只记得素素这个名字,和依稀河边的故事。具体情节,早抛诸脑后。不知当年为何对那篇小说那么倾心。今日读完沈从文的自传,怎么说呢,通篇不难读,可略平淡无味。沈从文个人的经历当然不能复制,经历过革命年代的人,看过生死的人,很难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
  •     还未尽兴,却已经翻至最后一页/沈汪师徒二人的文章都叫人那么喜爱
  •     我感觉我博士毕业的时候也可以写一本这样的书,写给自己的书。
  •     续续重读。《看虹摘星录》后记印象深。
  •     如此经历还能对世界报以温柔
  •     于平静中现波澜,乱世多少死生大事信笔带过,笔下有泪字中有血。
  •     沈从文30岁之前即写就的个人自传,太过肤浅,情感表达有如竹篓倒豆子,简单粗暴,毫无温情与深度。平铺直叙感伤自怜而已。无感。
  •     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一切成见和惯例皆怀疑,又时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     “我是个想不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倾心的人。”
  •     喜欢
  •     平淡也有趣 有情也有味 也要如先生一般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     一种朦胧的不可言述的美感,一颗迷茫的不知道干什么好的心,但是在等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到来的时候,一切和原来都会不一样,最后沈从文说我就成了如今的我。真好。
  •     一个大家的心路历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