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班·米歇尔》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阿尔班·米歇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
ISBN:9787020079643
作者:[法] 埃玛纽艾尔·艾曼
页数:227页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是一个大概念

1919年12月,龚古尔学院根据传统在特鲁昂饭店吃了中饭,然后宣布了龚古尔奖的评选结果,普鲁斯特的《在少女们身旁》险胜多热莱斯的《木十字架》:六票对四票。之前已经有人放风出来说多热莱斯肯定能获奖,他的出版商阿尔班·米歇尔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印好了一万册的新书就等获奖后上市。但是最后获胜的是伽利玛出版社,据说这次的评选的结果是因为五年以来,每届的龚古尔奖都颁给了有关战争的小说,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也许应该奖励一部与战争没有太大关系的纯文学作品。总之,现在争论结果已经没有了多大的意义,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手头库存的书卖出去。龚古尔奖评选之后的十几天,普鲁斯特的书已经卖空了,他的出版商加斯东·伽利玛在新书上包上了腰封,上面注明了“龚古尔奖”,而阿尔班· 米歇尔精明地在多热莱斯的书上包上了腰封,上面也印了几个大字“龚古尔奖”,下面有几个几乎看不清的小字“十票得了四票”。这种明显的销售策略让加斯东·伽利玛气疯了,他把阿尔班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撤掉腰封上的文字,并赔偿损失。阿尔班甚至没有辩解就乖乖照办了,最终赔偿了两千法郎的损失。但这些损失根本不算什么,对一本书来说,任何新闻都会有利于图书的销量。之所以提及这段法国文学史上的八卦,源于近期关注了《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一书。阿尔班·米歇尔创办的出版社在法国并不算最具有实力和最为抢眼的出版社,尤其对比伽利玛出版社的纯正和高端的文学品味,但阿尔班的出版社本来就不以文学图书取胜市场,它显得更为大众化和通俗化。这种独特的图书品味来源于阿尔班早年在书店当学徒的经历。阿尔班本是乡村医生的儿子,十多岁时孤身一人来巴黎闯天下,在一家剧院后面的露天书店里当学徒。他不但是个吃苦耐劳的好伙计,而且长久以来锻炼了一副好眼光,能够揣测读者的阅读心理,估摸出图书市场的畅销走向。这种独特的经历在他成为一个出版商后成为了他独特的看家本领,对一本书有着灵敏的嗅觉和直觉。阿尔班当学徒时就已经发现了图书市场有两类书比较好卖,一种是那些有着广泛声誉的名垂千古的纯文学作品,另外一种是那种“很轻巧的故事,很快能读完但也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后者正是阿尔班初涉出版业时候的主打图书,他需要依靠这种图书积聚实力和资金才可能尽可能多涉猎到其他种类的图书。这种出版和营销策略至今也是很多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的做法,用畅销书养小众书,平衡读者的各种品味。阿尔班用这种畅销书策略很快就在出版界站稳了脚跟,组建了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经常提到这种独特的经历:“出版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行业……这个行业需要对公众十分了解,所有的出版人都应该再零售书店进行实习,以了解读者的口味。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零售书店干了十年。”阿尔班的经历总让我拿他与加斯东·伽利玛的出版社相互比较。当然,龚古尔奖的争夺上只是他们之间众多较量中的一个小例子,伽利玛的出版社虽然创建较晚,但是比较这两个出版社,你会发现伽利玛的出版社似乎具有一种贵族品味,创建伊始,背后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法兰西文学》独特纯正的文学品味,聚集以安德烈·纪德为首一大批法国大作家的支撑,而且出版的大部分图书都是纯文学作品,甚至“介入”到法国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争论。我们提及法国文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伽利玛出版社,总觉得它代表了纯正的法兰西文学,在这点上,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似乎有点黯然失色。但是对阿尔班而言,他把握住的更为大众和通俗化的图书市场,他把出版的触角伸及到各种领域,科学、历史、儿童、文学甚至美食领域,他的目标本来就是要把出版社创建成为一个具有各种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质的出版社。我们回到开篇提到的1919年龚古尔奖颁发后,阿尔班麾下的多热莱斯《木十字架》虽然败给了加斯东出版社的普鲁斯特,但在阿尔班精明的销售策略之下,这本小说仍然轻易过了五万册的销量。但如果对比阿尔班出版的其他图书,这本书的销量很是一般,阿尔班麾下的其他作者的图书不少都有五六十万的销量。但对一个出版人而言,一本图书除了商业上的成功,还必须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图书的口碑,作者的合作,对读者的影响力等等。加斯东·伽利玛谈到作者时有句名言,作者就是婊子,谁有钱就跟谁。也难怪伽利玛如此咬牙切齿地痛恨某些“忘恩负义”的作者,一旦出名就转投其他出版社。任何一个出版人都会面临这种境况,对阿尔班来说,在选择作者的时候也会无比的谨慎,他所着眼的还是作者的作品:“在选择作者的时候,我不关心他属于哪个流派,也不关心他是哪个组织的。我所希望的是书要写得好,结构要棒,能让广大读者感兴趣。对我来说,出版主要的目的就是:打动读者。”对阿尔班来说,他不想成为一个只出文学作品的出版人,因为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包含所有知识和娱乐领域的大概念,而不是单单撕裂开来成为了某种人的独特的文学品味。在大众和精英之间,在轻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甚至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不应该看作某种对立,而应该成为相辅相成的领域。阿尔班有句名言说,文学是一种奢侈。言下之意是说,我们更应该把文学变成一种人人都能消费的生活品,而不是曲高和寡的奢侈品。从现今出版业的境况看,阿尔班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了,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统领了出版领域,但是文学仍然是一种“奢侈”,一种几乎没人在意惹人嘲笑的“奢侈品”。思郁2010-7-18书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法】艾玛纽埃尔·艾曼著,胡小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定价:29.00元

一个人,一个出版社

如果想一窥出版业的全貌,也许你要失望了,不过至少可以了解成为一个优秀出版人所应有的某些质素。因为这不是出版业的入门指导,而是属于阿尔班·米歇尔——一个人,一个出版社的传奇。他是一个全能的出版人,涉及图书的各个领域:从销售到出版发行;出版任何可以出版的东西:从通俗文学到学术著作,再到实用类书籍。九年的卖书经历培养了他对书的敏感,虽然他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但每本书他好像都熟悉,他可以根据每个读者的口味向他们推荐图书。”对他来说,“任何书都是平等的,只有好书和坏书之分。”即使在战争时期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其他出版社各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依然坚持涉及各个种类。他的灵敏的嗅觉还用在了对文学新人的发掘上。一大批年轻作者很快成了畅销书冠军,各种奖项也接踵而至。名利双收的背后是阿尔班米歇尔的冒险尝试,却总能屡屡成功,于他,冒险带来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回报。他仅凭一个书名便决定出版一本还在构思中的书,一句话便赢得了一个谁也不会怀疑其前途的作家的忠诚。阿尔班·米歇尔以心换心,他和大多数的作者都建立了真正的友谊。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伊莲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帮助。二战爆发前未雨绸缪主动为她提供证明,继续向她支付月薪,在她们夫妇被捕后为他们的两个女儿安排藏身之地,给她们汇钱……阿尔班·米歇尔所做的远远超出一个出版人对他的作者应尽的义务。陌生的作者们不熟悉的作品,加剧了阅读过程中的距离感,但阿尔班·米歇尔,他那“头戴瓜皮帽,嘴里叼着烟,一手拄着拐杖,另一手夹着一袋稿子”的形象早已印入脑海。

不如称之为一个出版社的传奇

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法国文学史,只是涉猎过外国文学史,那么这本书的很多文字都会直接穿越大脑,留不下太多的痕迹,原因在于那些人名,小说家,因为完全的陌生性,就很难让人有代入性,很遗憾,这本书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名对于我来说都并不熟悉,而特别牵扯到一些作家的时候,这些作家又对阿尔班•米歇尔的出版业发展有着至关的影响,就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某种距离感。作为一本传记,我想在这本书里读到什么直接决定了我实际上在这本书里面读到了什么后喜好的判定,作为一个长句,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我上一句的表述觉得别扭,我一直很喜欢胡小跃这位译者的译本,但是在这本书里面还是很明显的发现了法语对中文的影响,有一些句子的修饰顺序显然如同我的那个长句,当然会更花哨一些,每每的法语译本总是给我一种不适性,这次也不例外,把简单的句子整合成复杂的句式,有时候不得不转一下弯,畅达通晓的功能多少有些削弱。还是回来谈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吧,有两点是想读这本书的原因,其一,希望能够看到阿尔班•米歇尔如何踏入图书行业并取得成功的一路景致,可惜,我看到了作为出版人的阿尔班•米歇尔的一些性格特征,和他在图书出版营销策略上的态度,但是就本人传记性的血肉实在非常不丰满。其二,我抱着外行人窥伺行内人手艺的心态,想要更多的去了解图书运作的流程,同样不无遗憾的是作品中涉及的并不多,整本书来说,更多的都是在强调阿尔班•米歇尔对作家挖掘上直觉的敏锐性。七零八落的引用各种文本段落,是这本书的主体风格,拼凑的感觉让人很不爽,在开始读的时候,一度陷入不满的情绪中,直到过半,一方面书的体系比较明晰了,另一方面逐渐适应了本书的风格,前后呼应的东西也慢慢多起来,才整体的把握了此书的脉络,但是始终觉得这本书写作的方式严重缺少写者自己的投入,衔接的地方很生硬。我一直以为传记,写人的时候,要有鲜明的取向和润泽,但是总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和主题很是背离,更应该命名为一个出版社的传奇,就阿尔班•米歇尔本人的内容少之又少,作者只给了他穿针引线的地位,几乎毫无传奇而言,再加上里面不断切入的由阿尔班•米歇尔赏识推出的作者作品的典例,因为局限于法国一二战期的一些作家,实在很容易使读者逃脱出来。而读完全书,与主题唯一比较接近的点就是阿尔班•米歇尔是一位何种风格的出版人,大量的笔墨下,只不过对阿尔班•米歇尔零星的印象,反倒是他的出版社进进出出的作者作品,让人有了之后去查查的欲望。

优秀出版人是怎样炼成的

“有的出版社使劲夸张发行量,其数字往往是虚假的,这太常见了,我不赞成这种虚张声势的做法……为了人为地吸引和留住公众的注意力,他们编造有关作者、图书和出版等各方面的细节,需要什么就编造什么,夸大事实。”读到《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这一段时,我对说这席话的传主顿生好感。想想我们今天“被增长”的种种现实吧:电影票房迎来“亿时代”,书籍发行量节节攀升——声称自己“仅次于圣经销售量”的图书,已经比比皆是,腰封上挂的零渐趋天文数字,宣传广告用语急赤白脸,怪不得豆瓣“恨腰封”小组是如此火爆!所以,我们是不是该重提一下书商的职业操守,看看阿尔班•米歇尔——这个法国的老牌出版人——在赢得商业利润的同时,又是如何赢得经年不衰的声誉的。米歇尔不是读书家,他学业平平,智力也一般。但他懂得书,懂得卖书,知道什么样的书投合不同读者的口味。对他来说,没有卖不动的书,只有不会卖书的人。卖书的秘诀何在?——在零售渠道打拼十年的经历。米歇尔有言,凡是做书的,应该先在书店练习卖书。编辑再也不能只是甘坐写字台前斟词酌句,而是走入读者大众之中。因此,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不仅出高雅文士赏心悦目的文学经典,也出适于闺房密室偷偷批阅的情色系列;不仅出大专院校学生的教材教辅,也出为主妇喜闻乐见的烹调丛书……“任何种类的书都是平等的……只有好书和坏书之分”,米歇尔如是说。与读者抱持亲密接触,同样,对作者关怀备至。米歇尔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把出版社的作者们视为一家人。他还这样做了,身体力行地关心作者的日常物质生活,最重要的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全心全意地相信作者的才华和创作。我们看到米歇尔经常毫不迟疑地拍板买下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作者的作品——甚至是今后几年尚未写下的作品。对米歇尔而言,这是一项风险投资,足以考验其伯乐慧眼(事后证明他是多么正确啊),对作者而言,这不啻是对自己最大的信赖!于是,一大批文学新人从米歇尔出版社走向文学世界,荣誉纷至沓来:龚古尔奖、费米娜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用今天说滥了的话来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对于如笔者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最开心的莫过于读到心仪的好书。托米歇尔之福,我看到了内米洛夫斯基、诺冬等人的作品中译本。感谢这个胖胖的法国老头儿,他在留下一家“书源源不断地从那儿出来的”出版社之外,还留下了一段让人咀嚼回味的出版传奇。

因为加斯东·伽利玛而关注阿尔班·米歇尔

看加斯东·伽利玛 中,知道说加斯东打算起诉阿尔班米歇尔,然后由加斯东·伽利玛而关注阿尔班·米歇尔,所以我觉得这两本真是要结合起来看,里面还真有同一事件相矛盾的地方。另米歇尔给加斯东那封信,很能说明问题 “正如我在电话跟您说的那样,我并不想指责您在腰封上写的东西,只是想问您它所宣布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我绝不会责备一个同行,当文坛给他提供了一个好机会的时候,利用各种手段来宣传自己的书,我只是反对,当我本人也遇到这个好机会时,您所做的广告完全违背事实。”两位我都很很欣赏,但都不喜欢

文学味儿

也许是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与众多著名的优秀的文学作者有着亲密的关系,所以这本关于阿尔班米歇尔这个出版社老板的传记,一定是一个写小说的或者写诗歌的作者写的----联系这样的作者太容易了。因此这本小传写的充斥着文学味儿。老实说,我讨厌这股子无处不在的文学味。我喜欢文学,喜欢小说,尤其是写得好的小说。嗨,这不是废话吗?可是一本传记决不是一本小说,就像一杯清茶绝不是一杯香槟。另外,这样一本200多页的书,所记述的内容,似乎写一篇10几页的短文就详述无疑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么长?似乎写短了不足以表达对这位可爱的出版商的敬意。这个理由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可是,要知道,读者的时间是宝贵的。而文章的长短与文章的好坏以及内容的好坏,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所以干嘛不干脆利落的写一个新闻报道味儿十足的短篇文章呢?这个出版商的小传让我记住了几点:1,要像熟悉你自己一样熟悉读者的口味。2,痴迷于出版,狂热。3,必须给书起个好名字。......


 阿尔班·米歇尔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