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斯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一个时代的斯文

出版社:九洲图
出版日期:2011-4-1
ISBN:9787510808722
作者:黄延复,钟秀斌
页数:34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直等于高等教育司中二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以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二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如牛津、剑桥大学,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大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亦不必也。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不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殷最,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今教部之设施,将使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襄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意?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师严然后道尊,这也谓道尊而后师严,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不若在教授自己不能自展其才,在学生尤属轻视教授之念,与部中提倡导师制之意适为相反,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3.学术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梅贻琦显然有两种选择:一是站在政府当局的一边,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压制;一是站在师生一边,对不利于教育和学术的事情进行或巧妙或坚决的抵制斗争。毫无疑问,一生坚持学术自由之教育使命的梅贻琦,坚定地选择了后一种。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渭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严谨,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陈寅恪教臻三善,化洽四裔,惠泽滂流,高风遐被,朝野钦其文采,中外仰其声施,诚一代之典型,邦家之宗匠者矣。  ——刘文典一般从事于高等教育的人中间,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蓉揖让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国之大,又有几人?  ——潘光旦到了抗战军兴之际,清华大学,在梅校长领导之下,毫无问题的,足够大学界的国际水准。  ——蒋廷黻我尝独居深念,觉得要使我们在文化上能够和世界文明的民族并驾齐驱,唯一的方法只有努力于教育。所谓“努力”,并不是虚张声势的宣传,亦不是自欺欺人的表面工作,乃是遵循正直的大道切切实实,一丝不苟地做去。能够这样做的教育家,半世纪来,我们国家里为数极少;而月涵先生则是这个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毛子水只要同仁都能像梅先生一样地爱护清华,并且知道怎样去爱护,一切顺其自然,不去揠苗助长,清华的民主制度,前途一定是光明灿烂的。  ——朱自清梅月涵先生平素虽然沉默寡言,甚至给人以孤独自恃之感,但实际上他置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充满活力、希望和信念。  ——吴泽霖清华起初不是大学,原是留美预备班,成立时间晚,但在短短的几十年能够做出这么多成绩,能够赶上世界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梅贻琦先生是最大的功臣,他做校长的时间最久,而最大的成绩也是在他做校长的时候做出来的。  ——何兆武我认为梅校长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起了好作用,但他主张的和现在的路线并不相同。我们这代人受梅校长的影响比较大。若不是采取他的教育思想,这么多人才就不一定出得来了。  ——许渊冲

内容概要

黄延复,清华大学著名校史研究学者,教授,籍贯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工作。主要著作《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纪念文集》、《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图说老清华》、《清华传统精神》、《清华的大师们》《清华园风物志》《马约翰体育言论集》、《清华大学史料选编(西南联大部分)》等;就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史、人物传记领域发表200多篇文章。
钟秀斌,资深媒体出版人,籍贯江西玉山,1969年生,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曾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发行总监、《中国企业家》丛书编委,IT经理世界杂志社编辑、社长助理,计算机世界报华南市场版主编,互联网周刊应用刊主编,中国化工报社记者、编辑、经济科技部副主任。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500多篇,编辑出版《未来30年中国改革大势》(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合译出版《管理百年》(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

书籍目录

004 序一 没有死亡/顾毓锈
005 序二 纪念梅贻琦校长/何兆武
011 序三 我所知道的梅贻琦校长/许渊冲
017 序四 ”自愿者”/黄延复
021 第一章 格物致知
022 第一节 出身
023 第二节 求学
029 第三节 家事
039 第二章 初登教坛
040 第一节 ”吾爱吾庐”
042 第二节 良师益友
045 第三节 广泛参与
047 第三章 崭露头角
048 第一节 民国早期的教育
055 第二节 20年代中的清华
060 第三节 教务长
075 第四节 代理校务
081 第四章 清华盛世
082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编辑推荐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他开创了清华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奇迹。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14位,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叶企孙、颐毓绣、陈岱孙、陈省身、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他推行教授治校方略,使校政井然有序,无为而治。他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身居高位,却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打过短工,以维家用。一个时代的斯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校长梅贻琦。

作者简介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系统、权威、完整地介绍了20世纪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

图书封面


 一个时代的斯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十年砍柴他真正把维护“斯文”——尊重文化和学术放在第一位,而自己的名利和政治、人际上的恩怨则在其次。清华百年校庆举办了一个超级隆重豪华的典礼,这所名校什么时候建成“世界一流”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我看来,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或许就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至少是离“世界一流”很近。在历数清华灿若群星的人物时,有一个人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服务清华近四十年、执掌清华和西南联大十七年、又在海峡彼岸创办了新竹清华的梅贻琦先生。梅贻琦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但在大陆他的一生行为并不被更多人的了解,这或许是和他晚年的选择有关,而不像蔡元培这位资深的同盟会员,抗战时在香港辞世,国共两党领袖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近日,我阅读了黄延复和钟秀斌合著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才对梅贻琦的生平和思想有所了解,知道梅先生除了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还给中国教育留下了太多的遗产,也能解开我曾有过的一点疑问。以前我看钱钟书、曹禺、吴晗、韦君宜、赵俪生、何炳棣、何兆武等人的传记和自传时,很好奇为什么这些大家都出自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要知道,1925年清华才从预备留美学堂改成大学。清华大学短时间内能跻身全国一流乃至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和梅贻琦先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梅贻琦在清华学堂改大学的第二年即1926年任教务长,在1931年至1937年清华的黄金时期任校长,抗战八年他作为西南联大事实上的校长(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弦歌不辍、斯文不断。梅贻琦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他是一个最没有“大师范儿”的大师,寡言少语而内心坚毅,初与人相交并无多少人格感染力,看上去没有什么鲜明的领导才能,连他常说的“大概、或许、也许是”也被师生善意地调笑。但正是他办事公道、生活俭朴清廉、尊重人才和教学规律、刻意和政治保持距离的品德和办事风格,能使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师生敬服,从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梅贻琦比蔡元培小21岁,比梁启超小16岁,和胡适、蒋梦麟是同龄人。与蔡、梁、胡等人相比,他少了些传奇色彩。和他们相比,他是一个纯粹的教育家,一个纯粹的大学校长。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学术地位——现在某些大学的校长在科研项目上“有权者通吃”的状况在当时恐怕是丑闻,他也很少就政治、经济等公共事务发言,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办好清华这件事情上,心无旁骛,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才是他的最伟大之处,这也是清华的最大幸运。我以为,之所以说梅贻琦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斯文”,是他真正把维护“斯文”——尊重文化和学术放在第一位,而自己的名利和政治、人际上的恩怨则在其次。梅氏的办学理念概言之为三句话: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这三句话,可与至今尚立在清华园内一块石碑上镌刻的陈寅恪悼王国维的一段话参看。陈氏在悼文中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若无梅贻琦维护“斯文”的努力,靠庚款乃至更多的钱,是办不好一所大学的。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病逝,葬在新竹清华的校园内,他的同道蒋梦麟先生为之撰写的碑文称其“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子楷模”,不为过誉。而今,其墓地所在的“梅园”花木成林,成为校园一景,正合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说。在百年盛典的清华校园里,冠盖如云,繁花似锦,不知道会有几个人想起梅贻琦。能否问一句:斯人已去斯文尚在否?
  •     读“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一、斯文世家比毛泽东大4岁的梅贻琦先生出生诗书人家,比他的老师代表南开大学同为西南联大三常委的张伯苓小13岁。梅先生有着十分深厚的国学根基。梅先生曾经说过“假如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典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五兄妹4个考入清华,其中一个小妹妹考入南开大学,其中五弟梅贻宝后来还出任燕京大学校长。要是他的爸爸在,自然可以写出一本新书“我的事业是父亲”了。或许是大清帝国的内乱,或许是列强的不断入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心怀苍生,前赴后继,最终寻找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之光——也就是后来陈独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相比当年很多人选择到日本留学,梅先生选择耻辱的利用美国庚子赔款到美国留学,并且选择到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同时选择皈依基督。读书期间,对中国国内尤其关注,要求其弟弟订阅报纸,看后分批次寄送给他。归纳起来,对祖国有着殷殷之情的梅先生,在有坚厚国学功底的前提下,不光是首先选择全面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躬身全面体悟西方的文化, 可以说,这样的学习选择,才是奠定梅先生一生斯文,且始终坚持做谦谦君子的基础。尤其是皈依基督,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西方人评价我们的话“中国人离上帝有多远,就离民主有多远。”二、教育理念通才教育,强调大家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习,需要融汇贯通。目的不是培养匠人,而是培养“士”。提倡教授治校。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不轻易发表意见,坚持无为而治,最经典的莫过于“大概或者也许是,然而我想不见得。不过学校总以为,但是我们不敢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够在短短的10年左右时间,让清华大学从草创跻身为国内一流大学,光靠充足的经费保障,没有梅先生的胸怀和气度肯定是不够的。尊重学术自由,这里面还包括了他对自己并不一定认同的过于左倾的闻一多先生的包容和保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梅先生对于建设好大学有自己读到的见解。强调师资第一,设备第二,交流第三,对我们现在不管是学校还是科研机构,都是直接可以奉为圭臬的。对于出去留学的这些人,他专门向大家灌输了自己的留学观:在外国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面,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学遇到疑问的时候,务必保持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这,或许是每年50万人(当年只有47个)外出留学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的,因为这或许是留学生确保自己不成为“用人民币换美元花光光后回到祖国来做海待”的金科玉律。三、疑问1、为什么西南联大选择在昆明而不是重庆?2、我们后来的大学教育,虽然更多的学习了苏联,但是俄国也是给法德这些国家先学习而已。我们强调“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为何偏偏就不提当年完整的“德智体美劳群”六个方面呢?3、解放北平的时候,梅先生为何毫不犹豫选择到台湾?我想不仅仅因为他是国民党的党员。其实,第三个问题,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缺陷,后面的交待过于粗浅。或许,这也是因为作者作为资深出版人的一种无奈吧?
  •     袁帆隆重非凡的清华百年校庆,随着盛典的结束,渐行渐远在消失在人们的心海中。热闹平静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了。百年清华给清华,给教育,给社会,给民族留下什么?清华的精神是什么?清华的未来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人们不能不追忆一个在校庆期间被淡忘的人物。因为他与百年清华所有的荣光都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他虽然沉默寡言,但却刚毅坚卓,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带领清华度过惊涛骇浪的岁月,创下中华民族高等教育奇迹。虽然他在62年前离开了“生斯长斯”的北平清华园,却在台湾新竹再建一所仍然享誉海内外的清华。他就是被人们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在热闹的校庆期间,清华资深校史学者黄延复教授和图书出版人钟秀斌先生合著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一如梅贻琦先生静默的品性,平静地走进读者。这本书通过大量文献史实,旁征博引,由《格物致知》、《初登教坛》、《崭露头角》、《清华盛世》、《中流砥柱》、《乱世磨难》、《台湾功业》、《修己安人》等章节,精确解析,清晰地勾勒出梅贻琦先生主要的人生轨迹,公允地阐述了梅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向读者全面再现了一位可信、可亲、可敬、可畏的梅校长——一生专注做了一件事:教育,领导清华大学;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生只爱一个地方:清华园。解读梅先生,人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他出生于1889年,73年的人生是在皇权专制、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民族危亡、两岸分离的剧烈动荡中度过,而能在这样宕荡起伏的大变局中成功地将一所“留美预备学堂”建成极具影响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流大学,这是一件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的大功绩!做成这件事的为什么是梅贻琦先生,著名教育家傅任敢先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因为梅先生的“专、大、公、爱”,而这些恰恰是构成一个大师“斯文”的核心所在。梅先生的“专”是真“专”,一生只做教育,一生只为清华,一生只想干好校长。梅先生的“专”即是他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是他道德境界和人生能力的集中体现。因为他的真“专”,他的大理想、大公心、大仁爱才得以发挥与实现!梅校长于清华的最显赫功绩,莫过于在清华1911年建校的20年后,临危受命,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短短五年半的时间,开创了清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将清华一举从一个“校长频繁更迭、师生人心不稳”的“乱摊子”,治理成了一个当时国内甚至是世界一流大学!他的“六年胜治”,主要做了八件实事:1.力行“大师论”,为清华建立了一支具有当时世界一流大学水准的强大师资力量;2.增扩校园、新建6座专业教学馆、增添大量教学科研设备;3.大力发展研究事业,特别是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学和国情普查等特种研究事业,为全民族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4.合理使用经费,特别是“庚款”基金的管理;5.创建清华工学院,为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办学经验;6.发展农业科学教育,最终使清华成为包括文、法、理、工、农五学院26系的综合性大学;7.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名校交流师资、互派留学生,提高清华的国际化水平;8.以学生为本,发展校友联络及学生职业发展指导。1937年抗战开始后的12年间,梅贻琦先生在带领清华师生经历南撤、主办西南联大、复员清华园等一系列动荡,备受局势煎熬,但他竭尽心力,矢志不渝,传承清华优秀的人文和科学“薪火”,做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面临政权更迭的重大变故面前,梅先生在“走与不走”的纠结中,最终做出“离开大陆”的明智选择,在寓外六年后,回到台湾再次创业,创办新竹清华,直到燃尽生命。尽管梅先生自出走清华园后再也未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清华,但这从未改变他对清华“吾爱吾庐”的深厚感情和人生信念。这本书第一次以独立章节详细记述了梅先生在台湾创立新竹“清华”的艰难经历以及逝世后享尽哀荣,使读者有机会走近那段被人为割裂的历史,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梅先生在台湾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有助深入了解他的人品和道德风范。当年,梅校长仿照孟子所说的“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说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旷古名言。梅校长以自己的一生奋斗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个“沉稳校长、敬业校长、纯粹校长”,造就了一个品德高尚、能力卓著的“大师”典范!清华百年诞辰收到了许多祝福。其中最令人心动的,无疑是人们寄望于清华在新的百年里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寄望于清华能够像梅贻琦时代那样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对民族、对世界卓有建树的学术大师。如今,清华处在百年来最好的发展阶段,不缺大楼和设备、不缺资源和品牌,唯独缺乏具有梅校长那样斯文水准的大师,缺乏培养大师的体制和综合氛围,缺乏斯文修养的自我意识。人们深知,有了斯文未必一定成为大师,但是成为大师一定不能没有梅校长式的斯文!这正是:百年沧桑筑名校、硕果累累誉天下;大师斯文传世代、道德精神照清华!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无聊的书'成熟或者说我不适合
  •     这本书里讲的是梅先生的一生,其中以清华校史和梅先生的教育观点为主,比较枯燥。若想了解梅先生的生活闲事,建议作罢。
  •     跳读一遍,重点看了一下作者所引用的梅校长的原文。惊叹之余(梅贻琦的本行竟然是电机工程),共鸣也不少(尤其他谈到“今日”大学生生活最缺乏的是人生修养,其原因之二是“空间不足”——这不正是我前段时间在日记里苦苦诉求过的吗?)。
  •     真的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些史料也不够详细……三星全因为是月涵先生的脑残粉嗯
  •     读了一页落泪两次,您是那个时代的斯文,更是现代的斯文。
  •     from 8min。民国时教育比之现在还要更进步些。梅之大师论流传甚广。
  •     关键的地方基本没写,省略太多,不知道此书可有繁体版的?
  •     更多的讲述了清华的教育体系和梅贻琦的一生。
  •     清华永远的校长,每个清华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     好帅啊
  •     因为他的大师论,想了解他。
  •     低估是错,忽略也是错,重新发现民国、重新发现民国大家才是正确人事历史的方法和唯一选择。
  •     2012年5月26日借于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条码号:TJL010002038261
  •     虽说里头对梅先生的细节描述没有我期待的多,但确实了解了这个人和那个时代。当时的教育家的确是令人敬佩的!
  •     作为一本学术论文或参考书是很不错的,不过作为人物传记就实在太dry了。所谓的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固然实为人敬佩,但我不知除了这些大字标题,普通的读者是否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里真正体会出贤者的精神来。
  •     发货很快,质量很好,很满意,梅贻琦中国人的楷模,很有收获
  •     听过很多梅贻琦先生对于教育的言论,怀着崇敬读先生的传记,感动于20世纪初期如先生这般淡泊名利、学富五车的最后的儒生!
  •     选读的 感觉不错!
  •     讲了很多梅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当属大师论
  •     花了一整天读完,感触良多,之前对西南联大的了解基本源于《巨流河》和《上学记》,三位校长中对北大的蒋梦麟了解稍多些,这位清华校长除了名字混个眼熟外一概不知。从传记本身的文学性上来说本书较弱,但出于对一个时代和一个圣贤的感动,加上一星感情分。梅贻琦校长"gentleman of few words"的寡言君子印象通过事例故事跃然纸上,书中更多的是对其治大学之理念和实践的记录,也是,梅贻琦一生清华,一生教育,这些理念和实践,也成了他的一生。他的治学观念源于英美,倡导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后来我党批评他所谓“白专道路”,即读书第一位,若参与政治也必以学术为基,还好,至少他当时没naive地留在大陆。梅校长一如当年的校长典范,在对待学运上,不支持不反对,事前规劝,出事力保,试问今日校长,谁能?
  •     此书重点有二,一是梅贻琦先生无私献身教育的人生经历,二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其一可借引中一句“联大之大,八方诸侯都是英雄,梅校长能把这些大学问家邀集在一起,共度时艰,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真不容易”略以表达,彼一生如一令人慨叹;后者“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等,尤其通才之说,比之今日现状竟颇感优越,不知专家时贤作何高论;此书引据丰富,议论较少,亦如先生为人,49年后虽略,尚能客观
  •     一个时代的斯文,一生为了学校为了学生,敬佩
  •     一个时代的斯文
  •     最近清华总出雷人教授,再看一下这本书,一声叹息
  •     呜呼——天之将丧斯文欤?胡夺我先生之速!——蒋梦麟 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大学。清华百年,却不见缅怀先生。梅先生至死都心念清华,从不肯将新竹的清华称为大学,只肯称为清华原子研究院。可是。。。真的是斯文扫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向真正的大师,以及那个真正出大师的年代致敬。
  •     如果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希望,梅贻琦是希望的灯塔。百年清华的所有荣光,如果不是这位寡言君子校长,那么不知要暗淡成什么样子。
  •     若不细细读书中那些繁琐的课程设置和连篇累牍的规章制度,就难摸透这位被学生做打油诗调侃“大概也许可能是,不过仿佛不见得;可是学校总以为,但是我们不敢说”的教育人,是怎么在短短十数年间把清华建设成国内顶尖学府的。同样,这也是这本洋洋洒洒的梅贻琦教育百科全书,在文字和情感上欠那么一丝”斯文“的遗憾之处。
  •     从内容来说,那个时代有许多好的传统现在被丢弃了,梅确实令人佩服。从写作来说,史料堆积较多,缺乏总结。虽说梅的一生与清华分不开,但写得像是清华的校史就不太好了。最后他为什么离开北平交代不清,太突兀,直接就说他要飞走了。
  •     向梅贻奇先生致敬!向黄延复,钟秀斌两位先生致敬!
  •     梅老师一生正气,令人敬佩,不过传记类的书不是很吸引人啊
  •     推荐每个对教育感兴趣的人都读一读~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名字极好。
  •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呜呼——天之将丧斯文欤?胡夺我先生之速!人亦有言:死为无物,惟圣与贤,虽埋不没,如先生者,其庶几呼。
  •     知道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很多杰出人才,更应知道是谁真正推动这一切成为事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
  •     此书最后关于台湾教育改革演变的内容很有兴趣,拟再找其他相关书籍学习一下
  •     内容编排还可以,全面清晰。但是,作为传记,感觉故事性不够强,人物挖掘不够,形象刻画不够鲜明生动,教育思想分析性质更浓郁一些。总体来说,梅作为中国早期教育家,将清华真正意义上推向全国名校的校长,无为而治却能沟通好教授学生和政府,延请名师,教授治校,关爱学生,勤俭公正,是清华历史上光辉璀璨的奠基人。
  •     这才是人们怀念的大学校长
  •     后序中那段刘文典的骈文真心写得好。
  •     太多数字罗列,更像一部学术研究作品。
  •     比较客观,比较有历史感
  •     传说这是作者自己出钱出的~我就买本吧 前半部写的挺好的,有些梅贻琦的学生回忆他~ 后半部就跟清华的流水账一样~哇塞~还真不是两个人写的呀~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回首故园清绝处,堂前古月伴孤松
  •     与杜月笙传一样动人,传奇人物的精神令人为之一振!但现时下说自由和独立,似乎太空泛了
  •     一个研究校史的人写的个人传记, 简直变味了都。读起来 就好像读清华校史录一样。 对个人的一些人情味的东西,都是略略带过。 书的内容 一般, 但还是很崇拜梅贻琦先生。
  •     清华校长梅贻琦
  •     能了解这样温文尔雅的人物的一生,即使没找到于我有用的资料,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     清華百年不講梅校長真是%$#@*&¥。知識份子的最高級。世間已無梅貽琦。
  •     梅公高风,已臻圣人之境,令后学景仰。 梅公是一个做事的人,乱世中掌舵清华,英才辈出;梅公是清醒的寡言君子,旅美返台,种种抉择,避灾躲难,实属幸运,倘历文革,叶企孙之遭遇,冯友兰之变通,殊为苦痛。 大道无言,怀念前贤。 书中多拼凑重复章节,与系统权威完整差之万里,深以为憾!
  •     还没看完,不错的思维,值得一读
  •     一个时代的斯文,一个时代的大学教育。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自律的代表。
  •     浪费生命
  •     本书内容朴实无华,一如主人公梅贻琦一样,很好的书,另外,亚马逊也很好!!!
  •     详略不分 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讲 时间概念不分 看不出内在逻辑 全文几乎都在复制黏贴梅贻琦先生自己的文章 不置任何评语 排版极不负责 标点符号乱点 字体不统一 实在太差 一塌糊涂
  •     很喜欢梅贻琦,书也很棒
  •     一个弱控制力的政府恰恰造就了文化的繁荣,甚至一个国家的进步。而一个强控制力的政府往往对一个国家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     梅贻琦先生之于清华,犹如蔡元培先生之于北大,大学精神与治校者的气度格局息息相关,没有恢弘开放之气度,就不会有未来正大光明之格局,就如梅先生自己所说:“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本书第一作者的清华著名校史研究学者黄延复教授只是挂名而已,内容多为断烂朝报东拼西凑而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