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大家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辑佚大家

出版社:李士彪、吴雨晴、 万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11出版)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213038037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驰骛诗坛青年诗人严可均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据陈韵珊、徐德明《清严可均事迹著述编年》,严可均的远祖是明代初年的严震直。《明史》卷一五一《严震直传》载:严震直,字子敏,乌程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特授通政司参议,再迁为工部侍郎。二十六年六月进尚书。二十八年讨龙州,使震直偕尚书任亨泰谕安南。还,条奏利病,称旨。寻命修广西兴安县灵渠。审度地势,导湘、漓二江,浚渠五千余丈,筑渼潭及龙母祠土堤百五十余丈,又增高中江石堤,建陡闸三十有六,凿去滩石之碍舟者,漕运悉通。归奏,帝称善。建文中,尝督饷山东,已而致仕。成祖即位,召见,命以故官巡视山西。至泽州,病卒。父亲严其焜,字藻亭,号鸾坡。有《敬修斋诗稿》七卷、《荻塘文稿》三卷、《鸾坡先生集》三卷、《金石跋》八卷。可以看出,严其焜是一位诗人,并对金石之学很有研究,这对严可均都深有影响。严可均有位哥哥叫严馥台,事迹不详。严可均在《铁桥漫稿》卷七《严广舆传》自注中称“亡兄馥台”。严可均有一子,名六孤。六孤喜欢赌博。严可均卒后,图书金石都被他用来偿还赌债。乱后不知所终。有一女,嫁给长兴人臧寿恭。臧寿恭,原名耀,字眉卿。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性耿介,好读书,尤精小学,旁通天文数学,不求仕进,闭门著书。严可均非常欣赏臧寿恭的才学,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事见《湖州府志》卷七六《人物传·文学三》。严可均的外祖母,是明末陈肇英的孙女。陈肇英,《明史》无传,据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七《陈灿若传》载,陈肇英,字灿若,初名焕,乌程县旧馆(今湖州市旧馆镇)人。父檠,字敬心,隐居不仕。陈肇英弱冠为归安学生。“万历戊午举人,崇祯辛未进士,除应天教授,迁国子博士,历兵部主事,南职方郎中。出知抚州府,搏击豪强无所避。擢按察使佥事,备兵九江。当左帅失机,游兵莫制,灿若申严禁令,无敢哗于境上者”。后见明朝将亡,无能为力,甲申正月辞官还乡。著有《韵府披宝》、《南枢奏议》、《啬治堂集》,俱未镂版,已佚。严可均的家乡骥村距旧馆只有五里路。严可均小的时候常去外祖母家,在啬治堂,他见到破书堆中有《李长吉集》,上面有严氏族人巅斡子的手批。严可均很喜欢,就请求陈家把这本书送给了他。这表明严可均幼年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的严可均立志要做一个诗人,写了大量的诗歌。他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十一岁时,把自己写的诗编为《铁桥诗集》,共十四卷。经父亲删削为四卷。嘉庆八年(1803)四十二岁时,又将《铁桥诗集》删为一卷,题为《铁桥诗悔》,刊刻问世。他在《铁桥诗悔序》中说:余少时颇学为诗,而天分未优,人工复阙,徒欲追踵汉魏晋唐,实则去前明人尚远也。壮乃甚悔,专力治经,而诗不复作。此似军政,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既诗坛无我位置,即所以位置我者别有在耳。然而少时精力半耗于此矣。乾隆壬子,余年卅一,自编为《铁桥诗集》十四卷,家大人为删存四卷。今复自删存一卷,割弃已多,路驳如故,题日“诗悔”。愿后我悔者之蚤悔也。序中严氏自称早年致力于诗歌创作,追求汉魏晋唐的风格,壮年之后发现自己没有诗才,不能以诗人的身份扬名立世,于是专力研究经学,以学问为业,不复作诗。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在这之后,一直到晚年,严可均并未终止诗歌写作,只是不如早年那样专注罢了。道光十八年(1838),严可均七十七岁时,严可均族弟严章福,将可均所作诗文选编为《铁桥漫稿》十三卷。其中前两卷即为诗歌,共收诗222首。卷一收乐府歌谣四十首,五言古诗三十八首,七言古诗二十四首。卷二收五言律诗三十一首,七言律诗二十八首,五言绝句十一首,七言绝句四十九首,补遗五言古诗一首。可谓古近俱收,各体皆备。严章福在《铁桥漫稿叙录》中说:其乾隆中旧稿,有诗十四卷,文十六卷,伯兄自谓少作不足存。其嘉庆初到今,诗六十余首,文数百首,亦废弃之,不欲问世。有张紫澜者,江宁才士也,就新旧诗稿选存三百余首。邑人董铸范,深于诗者也,就张本删汰百余首。嘉善潘篔坡又就张本选补一首,定存诗二百二十二首。叙录称“嘉庆初到今,诗六十余首”。嘉庆元年为1796年,到《铁桥漫稿》刊行(1838年),共四十多年间,只写了六十多首诗,可谓不绝如缕。从数量上说,其诗歌大都写于青年时代。

前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凯、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弓l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赟、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俯仰平生,又私窃自幸。假令弱冠后早登巍科,入翰苑。跻卿贰,度未必有勋业照人,不过朝华暮落耳。幸长卑贱,敝衣蔬食,拥万卷书,居八品官,著述再等身,虚名溢海内,优游太平之世七十七年,以视往古通人挚虞、刘炫饿死填沟壑者,福命过之。    ——严可均自评铁桥锐意搜寻古人逸书,心力之精,殆无伦比,不特纪文达诸公所不及,即同时如孙伯渊、章逢之、洪筠轩亦俱逊之。其识别真伪,校勘微芒,足与顾涧薲相匹,而较顾为大。    ——李慈铭

内容概要

李士彪,男,汉族,1966年生,山东省滕州市人。1985年由滕州一中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9年6月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滕州一中任语文教师。1991年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所,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秦汉文学,毕业后留古籍所任教。1998年考入山东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2002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2年8月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整理及研究。2005年9月进入烟台师范学院工作,现为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已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驰骛诗坛青年诗人诗人之诗诗友飘零第二章  研治《说文》《说文长编》《说文订订》《说文声类》《说文翼》《说文校议》第三章  考校经籍《商君书新校正》《唐石经校文》校类书校杂书第四章  金石之学《平津馆金石萃编》辨识与考订第五章  辑佚大家纂辑佚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六章  晚年岁月建德教谕半仕半隐《甲癸议》辞官家居《铁桥漫稿》第七章  学术人生著述再等身美名溢海内学术知己学术贡献严可均大事年表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辑佚大家:严可均传》对严可均一生行事及著述作了认真、详实的疏理,堪称开创之作,为后人对严氏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辑佚大家:严可均传》:严可均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但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很少。对这样一位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学者,应该加以深入研究和表彰。因此,撰写一部《严可均传》,就显得非常必要。近二十年来,有关他的论文只有十几篇,而真正围绕他进行研究的是陈韵珊、徐德明合作的《清严可均事迹著述编年》。《辑佚大家:严可均传》是在参照此书的基础上完成的。

作者简介

《辑佚大家:严可均传》共分七章,第一章驰骛诗坛,主要写青年时期严可均诗歌创作的情况,兼及其一生的诗歌创作及与其他诗人的交往。第二章叙写严可均《说文》学方面的成就。第三章叙写严可均在考校经籍方面的成就。第四章写严可均的金石之学,主要叙写《平津馆金石萃编》的撰写及特点。第五章叙写严可均在辑佚学上的成就,主要叙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纂过程。第六章晚年岁月,写严可均在任建德教谕时的事迹及辞官乡居的情形。第七章学术人生,则对严可均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加以总结和评析。

图书封面


 辑佚大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作者說 不足以見人 但那肯定是謙虛 所以讓他趕快寄來簽名本一冊 第二作者,與第一作者關係極其親密,是夫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