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出版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020065523
作者:[英] 汤姆·麦奇勒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一九三三年,我出生于柏林。我父亲从事图书业,经常出差。直到我出生后的第三天,他才回到家里。那次旅行肯定相当成功。一九三八年,我们一家从柏林搬到了维也纳。这次搬家完全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打那之后不久,希特勒的军队便入侵奥地利。那是一段不幸的时光,我却也找到了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例如,我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然后把邮递员放在门口的爸爸的邮件统统藏到我的床垫下面。这一行为持续了好几周,我甚至小心翼翼地留下几封信,以免父亲起疑。当我的床垫被掀开,那些信件被发现的时候,父亲自然是勃然大怒。德国吞并奥地利的第二天,父亲去了他在维也纳的办公室,那里仅有的五名员工跟他打招呼时,已经是一边行纳粹军礼一边高呼“嗨!希特勒!”了。不久,两名军官到家里来逮捕父亲。罪名有三条:他是犹太人,是社会党人,并且是出版商。幸运的是,他当时正出差在外。由于他不在,军队就查抄了整个屋子,没收所有东西,包括父亲珍藏的一些初版书籍。除了这些,父亲还有不少著名作家的手稿和书信,其中包括托马斯·曼和赫尔曼·黑塞。父亲对画家也特别痴迷,所以他还拥有几封梵高和塞尚的书信。我记得母亲丽塔往小箱子里塞了几件衣服,我则背着我的小旅行包,里面装着我心爱的东西。来查抄我家的军官允许我从父亲的书房里带走一样东西,于是我挑了一支又粗又长的红蓝双色铅笔。我们辗转来到英国。几个月后,父亲也来了。母亲和我搭上最后一班从荷兰开往瑞典的船,但错过了去纽约的最后一班船,那才是我们原本计划去的地方。结果,我们到了英国。如果当初赶上了那班船,我就是个美国人了,也很可能成为美国出版人。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留在了德国,其中三位死在集中营的毒气室里。起初我们住在伦敦的阿尔冯斯舅舅那里,他是妈妈的哥哥,是个医生。战争还在继续,家长们都尽可能把孩子送出伦敦。母亲偶然看到一则招聘“女厨师”的广告,工作地点是泰晤士河畔亨利镇附近的一个大农庄,内容是伺候德塞利一家。德塞利夫人非常专横,患有急性关节炎。每天早上她来厨房的时候,都能听到她拄着拐杖走在地砖上的咯咯声。她似乎对折磨我那没有丝毫工作经验的母亲乐此不疲。我们居住的村子叫克雷齐山,而我们就住在马车房里。六岁时,我就读于当地一所乡村学校——罗伯特·皮格特小学。德塞利夫人称之为“街头小孩的学校”,因此,当我得知被禁止和德塞利夫人的孙子们玩耍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我时不时地从花房里偷一颗心爱的油桃,作为对这件事的报复。胆子越来越大以后,我还从放在主屋走廊里的一艘巨大的帆船模型上偷一些挂在船模甲板两侧的木制救生船。原本一共有两排救生船,每根桅杆旁挂两艘。我先偷帆船模型一头的两艘救生船,然后又偷另一头的两艘,使整个模型看上去前后对称。过一阵子,我又先后从两头各偷了一对救生船。这下子帆船模型上挂的救生船就屈指可数了。为保险起见,我干脆把剩余的救生船统统拿走了。我就读的学校只有一幢阴冷的校舍。我坐不起公车,只好每天步行上学。从家到学校要走将近一个小时。我渐渐地认识了一些当地人,路上遇到也会高兴地和他们打打招呼。我还认识了一些树篱中的鸟儿,尤其在春天鸟类下蛋、孵蛋的时候,这些鸟成了上学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尽管那些鸟蛋漂亮而诱人,我从未拿过一个。我学会了辨认花鸡、画眉、麻雀、知更鸟、鹪鹩等多种鸟类。上学的路有时候漫长而无聊,但我从不感到害怕。我在学校是个新生,其他孩子似乎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冒出来的。我很容易就有了自己的小团体。尽管那是六十年前的事了,我还记得一些小伙伴:瘦瘦高高的安妮·斯特林格;又矮又壮的埃里克·韦布,这小子有点恃强凌弱;还有漂亮的罗斯玛丽·莱德奥特,我偷偷地喜欢过她。安妮的父母是开蔬菜水果店的,罗斯玛丽的父亲则是开汽车修理厂的。大约二十年前,我带着孩子们到沃格雷夫旅游时,发现莱德奥特汽车修理厂和斯特林格蔬菜水果店还在营业。我想去告诉他们我是谁,又怕失望而归,便放弃了这一念头。我们这帮人最喜欢“在果园捞外快”。这是乡下偷水果的一种说法。果园就在村外的有钱人家里。我们把偷来的苹果卖给当地人,收入平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回到克雷齐山的家里把钱交给妈妈的情景。虽然钱不多,但我很自豪,因为我也能赚钱了。

前言

在我看来,出版业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与作者的关系以及对他们作品的编辑。在合作过的众多作家和艺术家中,有几位令我特别兴奋:约瑟夫海勒,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我加入乔纳森·凯普出版社后经手的第一本小说,这本书获得了惊人的成功;约翰·福尔斯,他在我入社不久便与我合作了《收藏家》,随后又是《巫术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萨尔曼‘拉什迪,他的小说《午夜的孩子》令人过目难忘,是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多丽丝·莱辛和库特·冯尼古特都是我终生的朋友;在我看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在世最伟大的作家,四十年前在古巴我第一次拜读了他的作品;罗尔德·达尔,是顶级的儿童文学作家;吕西安‘弗洛伊德,是当世最伟大的英国画家;戴思蒙德·莫里斯,动物学家,因《裸猿》一书享誉世界;约翰·列侬,他的诗歌、散文和绘画收录在《约翰·列侬自己的写作》和《一个工作中的西班牙人》里,自成一派;昆廷·布莱克,杰出的童书插画家;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著名摄影家。当然,这其中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从事出版业,运气很重要,而编辑这位伟大作家作品的经历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后记

我想尽量向读者传达为这些作家出书的兴奋之情。这些作家常常是出于偶然,才进入我的生活。经常有人问我,我是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本书。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甑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本书,而要喜欢这本书,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本书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在此,我想说明一下本书的出版经过。近些年来,有好几位出版商时不时地来找我,建议我写一本回忆录。当然,这样的建议总是令人感觉欣慰,特别是像韦登菲尔德勋爵这样的人物也这么对你说时,你更会感觉如比。每次在法兰克福书展他都会跟我见面。后来,有一年乔治特别热情洋益,他邀请我去他豪华的切尔西公寓共进午餐,从那儿可以俯瞰泰晤士河。眈叭法兰克福返回伦敦的次日,他的秘书就给我打来电话,定下见面的日朝。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汤姆·麦奇勒 译者:章祖德

书籍目录

前言:流动的盛宴第一部  早年生活  罗马  巴黎第二部  我在出版业的第一份工作  麦吉本与基出版社  企鹅出版社  探索美国   一个特别的地方  多丽丝·莱辛  阿诺德·韦斯克  三巨匠  布鲁斯·查特温  萨尔曼·拉什迪  回到美国  约翰·福尔斯   评论家  拉丁美洲作家  约翰·列侬  莱恩·戴顿  一些美国作家  戴思蒙德·莫里斯  布克奖  罗尔德·达尔  出版童书  三本大书  金斯利·艾米斯  关于一些小说家的只言片语  杰弗里·阿彻尔  野生动物  劳伦·芭考尔  史威夫蒂与阿图尔·鲁宾斯坦  一些自传的片断  吕贝隆的房子  交易  两位画家  摄影家  千钧一发  法兰克福书展  婚姻  卡尼  诗人  艾伦·金斯伯格后记译名对照

编辑推荐

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甑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而要喜欢这《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

作者简介

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本书。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甑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本书,而要喜欢这本书,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本书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      ——汤姆·麦奇勒
二000年末,英国《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评选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该刊形容入选的汤姆·麦奇勒是“英国最重要的出版人;最有创意、是富冒险精神,也最有新闻价值”。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他使出版业充满魅力,他为这一行业所创造的光环,至今未曾泯灭”。
在四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汤姆·麦奇勒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十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也是菲利普·罗斯、库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福尔斯、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等大批英美当代重要作家的出版人,并一手创办了英语文坛重要奖项——布克奖。
在这部回忆录中,汤姆·麦奇勒以生动、幽黙和坦诚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诸多书业内幕、文坛轶事,并见证他所亲历和创造的英国出版黄金时代。
书中收有五十多张照片和英国大插画家昆廷·布莱克(Quentin Blake)为老友汤姆这本书所配的45幅插图。

图书封面


 出版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兰登书屋》,贝内特的幽默和智慧为我们读写议作业的完成减去了不少苦恼。既然同是出版人系列的图书,就尝试着把这本书也买了下来,用了一天的时间啃了下来。可遗憾的是,带给我的更多的是遗憾。要想回想起什么,更多的是他介绍了一个又一个作者。即便是我抱着研究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态度去看,也很难说有什么收获。
  •     2000年末,汤姆·麦奇勒当选为英国《书商》杂志评选20世纪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之一。被誉为“英国最重要的出版人;最有创意、是富冒险精神,也最有新闻价值”、“他使出版业充满魅力,他为这一行业所创造的光环,至今未曾泯灭”。四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汤姆·麦奇勒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十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并一手创办了英语文坛重要奖项——布克奖。麦奇勒还是菲利普·罗斯、库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福尔斯、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等大批英美当代重要作家的出版人。一开始,我决定读《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这本书,是想看一看这位成功的出版人是如何通过商业运作谱写他的职场生涯的,结果让我很失望。麦奇勒在这本由43篇长短不一的随笔构成的带有漂亮钢笔漫画插图的回忆录中,不遗余力地收录的都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作家们的逸闻轶事,但对于我更为在意的,如他的生意经,他怎么运作一本书以及他的出版观,麦奇勒却着墨不多。在他的笔下,大人物们显露出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一面:库特·冯尼古特家里的年度聚会主题是大家脱了衣服淌过一百米宽的沼泽湖,出来之后个个都是泥人;汤姆·沃尔夫的办公室里随时挂着六套白西装以永远保持完美形象;约翰·福尔斯是个小气鬼,菲利普·罗斯会因为没当好东道主而大发雷霆;至于小野洋子,那是个阴郁的家伙,等等。终于,在《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后记中,我捕捉到了可体现麦奇勒出版观的一段话:“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本书。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甄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本书,而要喜欢这本书,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本书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正如麦奇勒所言,对一本书的喜爱,是他出版的惟一的原则。文学小说与散文是他最喜爱与最熟悉的领域,每每拿到书稿,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认真阅读,并尽快与作者取得联系。只要是他觉得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他都会立刻与同事分享,并在拿到版权之后,抱着“十分的”认真,组织员工进行新书运作。同样,循着他的爱好,他又涉足诗歌、童书、科普、科幻、传记、画册、摄影、烹饪等领域。而且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里发现了他喜爱的“宝贝”,他总会带领凯普出版社不计成本地精心制作与策划,然后向读者隆重推出。  不可否认,麦奇勒独具慧眼。他曾经一口气买下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未来五部作品的版权,虽然前四本的销量并不理想,但《百年孤独》的出现让第五部书彻底来了个咸鱼翻身;当美国作家的作品在英国打不开销路的时候,麦奇勒相中了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它的英国版一下子卖出了五万册,比美国版卖得还要疯;基特·威廉斯的《假面舞会》被麦奇勒称为是其图画书的生涯中最离奇的一本,是一本通过解读字母寻找宝藏的书,一经推出就在英国销售了六十万本;不光做纯文学书籍,他还别出心裁地出版了一本立体图画书《人体》,此书在英国卖了四十万本,在海外销售了一百多万本,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而且收到哥伦比亚总统的来信,以感激此书对他们国家经济的巨大贡献。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到八十年代初,麦奇勒领导下的乔纳森·凯普出版社是英国最了不起的出版社--有最好的作者、有最好的书、有成功的营销。以至独立出版人安东尼·布朗德在一次关于出版的演讲中宣称:他从不雇用专人负责图书制作,只需把一本凯普出版社的书寄给印刷厂,说“按这个做”就行了。  麦奇勒再三表示:“从事出版业,运气很重要。”“出版商并没有发现作者,只不过是遇上了。”“书能否出版常常是一件碰运气的事。”然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走运,包括麦奇勒,幸运之神也不会永远与他相伴.。虽然麦奇勒在《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这本书中,用走好运时鲜花绽放的荣耀记忆,来冲淡那些走背运时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但我们还是能在书中捕捉到他由于“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甄选书籍或者作者”,而导致的商业上的失败。麦奇勒在回忆录中不时地、“不经意”地会提到某某书销了几万册,甚至说,“我打算把三本书单独写一章。这三本书家喻户晓,一本卖了三十万本,另一本卖了六十万本,第三本卖了一百五十万本。”然后,对于多年来出版阿诺德的戏剧赔钱的事例却着墨不多。事实上从1980年以后,凯普出版社每年的亏损额都在十万到二十万英镑之间,有时甚至更高。到1987年出版社全部资产总值只有二十五万英镑,而且欠了四百万英镑的债。生意越好越不赚钱,书卖得越多越赔本,似乎是《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这本书得出的唯一结论。大部分的时间,麦奇勒都在等待马尔克斯似的奇迹。他一把签下了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五本书的版权,但是翻译书的利润相对来说比较薄,没赚什么钱。马尔克斯也知道他的书在英国卖得不太好,但是他对麦奇勒说,“别担心钱……我的下一本书一定会创造历史,它会一直卖一直卖一直卖。”果然,第五本书好卖得不得了,它就是《百年孤独》。到了1987年,凯普出版社实在撑不下去了,被迫卖给了全美排名第六的富商塞缪尔·欧文·纽豪斯,十年之后,又被卖到贝塔斯曼旗下,成为兰登出版集团的一部分。在《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中题为“交易”的章节,麦奇勒简单交待了凯普出版社被出售的过程,这一定是他人生中编辑得最疼痛最难堪的一章。然而,悲剧还在延伸,经营出版社遭遇的严重危机,被人并购的难堪和打击,五十多岁的麦奇勒饱受了抑郁症的困扰。出版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是出版本身的功能决定的。出版是将作品公之于众、传诸社会的活动,正因为此,出版的着眼点应该是书籍的内容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书籍在社会上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但出版也是商业,是追逐利润的行业,出版社不是公益和慈善机构,所以必须有它的商业盈利模式。读《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这本书之前,我读过同一系列的贝内特·瑟夫的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兰登为了出版理想信念和长线战略,也出版赔本的诗歌和戏剧,但这不是它的立身之本和经营之道。它遵循的商业信条是:“如果你赚了钱,要让别人也赚。要是有人受到伤害,那可不好,但如果你能把事情办得人人都得到好处,这才是理想的生意经。”最近看到某出版专业刊物上关于兰登书屋的统计,2007年,《纽约》杂志登载了兰登书屋的一个速写:年销售额23亿美元,利润2.3亿美元;给作者的预付金多则1000万美元,少则7000美元。销售收入的来源:小说占55%;非小说类图书,包括实用、生活类图书占22%;儿童图书占20%;宗教类图书占3%。日常开支:三分之二的销售来自平装本图书,平均定价为10美元,其中,5元给书店,2元用于支付租金和工资,1.5元给作者,1元用于纸张印刷装订,剩下的0.5元为利润。可见图书出版是一个利润极其微薄的行业,一本书在出版者看来,显然比读者要沉重许多,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耗损都会导致全盘皆输。因此,做出版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具有兰登书屋那种为了0.5元而锱铢必较的精神。  汤姆·麦奇勒这位英国最重要的出版人,凭借着“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的源动力,经他手诞生了十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是他对文化的巨大贡献;然而他忽视了出版的商业性,不可避免地让凯普出版社陷入亏损的境地,也恰恰是缘于他“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甄选书籍或者作者”出版理念。因此,汤姆·麦奇勒的出版观是值得商榷的。   做出版是做文化,也是做生意,做到文化与商业的双赢,,这才是正确之道。《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英)汤姆·麦奇勒著,章祖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30.00元。
  •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译者: 章祖德 谢山青 郑秋雁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9这绝对是我读过的翻译最让我失魂落魄神魂颠倒的一本书!之前读了同系列的《我和兰登书屋》,译笔精彩得很,翻译是彭伦,他也是这套书的策划。在得知这本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要出版的消息时就在热切盼望,之后是第一时间买下。大失所望!看到10来页的时候就如鲠在喉,憋着一股气继续读下去,什么叫不忍卒读啊我的天!侧封印的是“生动、幽默的文笔”,既然如此,那么我该相信英语原文是可读性强的。至于翻译过来的汉语版本,语言清汤寡水般毫无味道可言,短句罗列节奏混乱,跟他妈一中文水平刚入门的外国人似的,大量使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可是”之类的关联词,生硬磕巴,如同小学生在学习造句,却没有小学生初学造句时所具备的想象力。摘几个句子搁这儿,信口开河血口喷人的罪名我可担不起。再多我也弄不出来,没心情继续找也不可能往下继续读。1.“ 安德烈的小气不仅仅表现在抽我的香烟、把洗手间的灯泡换成二十瓦的。可他自己穿的却是在萨维尔街订制的西装,连指甲都有专人精心修剪护理。”(P30) ——“不仅仅”,然后呢?如果是校对错误,此处应为“仅仅”,那么“仅仅”“可”“却是”算哪门子的逻辑关系?这么翻译是不是通顺多了——安德烈的小气仅仅表现在抽我的香烟、把洗手间的灯泡换成二十瓦的;他身上穿的可是在萨维尔街订制的西装,连指甲都有专人精心修剪护理。2,“他很快就告诉我他没什么工作可以提供。而我则告诉他钱不是问题。于是,他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上班。我们决定从下周一开始。至于薪水,安德烈建议给一份圣诞节将近。到那时,他会根据他觉得我值什么价来付报酬。而我忍不住指出……”(P29)——这一连串的“而”“则”“于是”“而”几乎要让我崩溃,断句和句号的使用更是让我匪夷所思。您能把话说顺溜了么?3,“这是一条窄小的、不令人注目的无名街道。”(P18)——令人注目。引人注目有什么不好?引人注意也顺畅多了吧?4,“一路上,所有人都视我为奇人,因而以令我吃惊的热情善待我。”(P10)“由于我已经十二岁,母亲认为时候到了。”(P6)“在这些法国家庭看来,这个提议一点儿也不诱人,他们赚不到什么钱,因此很多家庭都拒绝了我们。”(P6)——因而,由于,因此,我靠我知道这是体现句子因果关系的词,但拜托能不能考虑下句子的流畅度和文气的连接?试试干脆删掉,对意思的表达有影响么?我发誓,若评选关联词使用最频繁最反复最重复最离了关联词就不能活的书,本书绝对无敌。5,“ 她认为来的时候她必须陪着我,但是没必要连我回去都要陪着。她认为十二岁的我没有理由找不到回英国的路。”(P8)——汉语里能表达“认为”含义的不是只有“认为”这一个词吧……咱也不能原文里有10个thought就整10个认为出来吧。我靠。。。。这个句子的糟糕程度前所未见。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先从上面那些石破天惊的句子里掂量掂量,看是否有足够的忍耐力把它读完。第一次对一本书的翻译质量有微词,哪儿得罪谁了就爱谁谁吧。

精彩短评 (总计73条)

  •     对学出版的同学们来说,都可以看看。
  •     可从中了解一下出版人的故事。
  •     很多八卦。鸡毛蒜皮的事情极多。没有关于出版的知识。
  •     服侍人,服侍作家,服侍13个得过诺奖的作家……想想都泪奔
  •     书得内容趣味性很强,而且这位出版人的坦率以及乐观都很让人心动。但此书得印刷比较劣质,翻译中间有许多小纰漏,个人感觉编排也不太好,不够系统。
  •     这是个再有趣不过的人,虽然翻译得差劲……
  •     特别喜欢人文社和99出的这套出版人书系,看欧洲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时的人和事。只是不知道那本企鹅创始人艾伦·雷恩的什么时候能出。。。
  •     翻译不行。。。。
  •     可能是排版的原因,觉得这书写的有点敷衍。不过还是很有意思的。
  •     图书出版曾经是我的理想
  •     想用一个奇才的经历来了解整个出版业的现状的我可真是天真……只能说这位仁兄天生适合干这行+RP开挂。里面不断地出现各种外国人名搅得头昏脑胀,流水账一样的叙述真是让我提不起精神啊。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
  •     一个出版人的回忆录,是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出版人的成长故事,虽然有地域国籍的差异,但是也是初入出版行业新人的一个导航
  •     麦奇勒用亲身经历阐述了一个事实:出版人决不是一个呆在办公室鉴赏作品的文人,出版人是一个圆滑处世人脉宽广的公关。这本书说是麦奇勒的传记,倒不如说是麦奇勒写的一部如何发展人际脉络的书。其实用或商用价值显然比文学价值高得多。
  •     麦奇勒在园丁、航海家、诗人三者中,最有航海家的冒险和诗人的热情气质。文人情怀和商人立场,无不体现出他牛逼的魅力。高潮和低谷都不会让人感伤,“经历”足以证明他的传奇。经历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最终答卷呢。PS青年时代的他,浑身散发理想主义气质,绝对是我的精神偶像啊 PPS长得真英俊。
  •     文学名人的八卦罗列,枯燥乏味。作者年轻时的经历很有趣。昆庭的插画也很出色。
  •     如果你在出版这个行业,想知道出版是干什么的,平时都有哪些工作,大家都是什么样的,牛人是如何炼成的,那么,买这本书来读吧,非常好看
  •     如此有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干涩? 太可爱了好么~
  •     在图书馆翻翻还可以,买读就不值得了
  •     八卦很多,不过,关于出版行业的知识与经验很少。作者沉溺于他与作家的交往回忆之中不可自拔。
  •     感兴趣的是出版人传记,呃感觉阅读的过程不是很顺畅。 这个周末唯一做的虎头蛇尾的事是把这本买了n久的书读完了。
  •     译的很一般,直接影响阅读质量
  •     写论文买的一本书,还不错,但是专业知识不是很强,可读性还好
  •     在我对出版行业前途渺茫的时候,看了这本书,了解到了作为一个出版人从选择到成长,最终到成功的一个传奇人生,决定踏实一点,好好守着这份热爱,好好工作,不再迷茫。
  •     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出版人
  •     还有一本《特立独行的企鹅》怎么没有
  •     汤姆的自传。在远隔了几乎一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名家已经远离而去,再也找不到什么能令人惊喜的大作。出版向来乃不易事。特别是现在,功利型社会,不会有人能够静得下心来写作,中国最近之所以没有大作家,因为他们都想着怎么出名而忘了怎么去写作。 这本书里有许多大作家,能窥看遮挡在他们著作下原来的性格与生活。
  •     非常喜欢的一个人,从沽名钓誉的程度来讲跟我很像噢~这本书最可爱的地方是它数量很大的简约钢笔画,非常耐看,让整本书大有生趣。
  •     激情澎湃的历史和工作,让人神往,特别是他的眼光,出版的都是我喜欢的作家。 特别喜欢这里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事 - “他说了下面这段让我记忆深刻的话:‘别担心钱,’他说,‘我的下一本书一定会创造历史。它会一直卖一直卖一直卖。’他这么说一点也不傲慢,他只是想表达他的信念。这是我们合约里的第五本书,它就是《百年孤独》。”(P.101)
  •     敏锐 正直 少许才华 源源不尽的宝贵的热情 外加说得过去的傲慢~
  •     犹太人的书是要读滴,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一直觉得出版人是最有意思的商人,混迹在文人中的商人总是很有意思,何况还是犹太人
  •     不知道是作者水平不行还是译者不行,内容很乏味,文笔很单调,也没什么专业的东西。
  •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在凯普出版社三十年,把事业与生活融为一体,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周没有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不是乐在其中地做事”。内容值四星,翻译和编辑太烂减两星。
  •     除书中个别情节,如约翰的妈妈70岁还吃在避孕药等细节,很难记住什么,特别是书中人名。但书的提到的具体书名,多数都会让你鼓掌叫好,如《流动的盛宴》、《你好,忧愁》《午夜的孩子》《在绿色的夜里》《铁丝网上的小花》
  •     圈子
  •     读到后面脑袋有点麻
  •     9.22 趣闻轶事,只是翻译得太小学生了....
  •     还行吧,本人的一些经历,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     有些生活,不会在有了
  •     没有太多故事的回忆录,不过没有看不下去,还是有可读性的。
  •     觉的读起来略有些沉闷
  •     翻译得没什么感情啊……不知道是不是原文就这样。看看八卦而已~
  •     抛开时间概念,那真是让人想重蹈覆辙的人生
  •     太棒了,高中读了一些关于出版的书,一心想考印刷学院,啊~
  •     “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本书……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甄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有时候扪心自问,这样的话是否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是否要不断地反思!
  •     Oct. 11, 2013 - Dec. 10, 2013
  •     8.70元的果然没好货,纸张和封面一看就是盗版的。。
  •     出版人的传记,现在出得还不多。
  •     出版业真是风云变幻...不过那个黄金年代是回不来了...
  •     难得的好书尤其是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描写幽默风趣又很全面的讲述了美国出版业几十年的业界风云变幻非常棒!
  •     同是讲述出版界的风云变幻,这本书要比《我与兰登书屋》和《因缘际会》逊色不少。不过对于想要简单了解出版业的一般读者而言还是具有一定可看性的。
  •     生活一切都不犹豫,果断的向前前进。
  •     音频
  •     适合有志于图书出版行业的人
  •     开篇好。
  •     是翻译得太差劲?
  •     随便看看。没能进入出版行业真是有点遗憾。。。
  •     玩票什么的最迷人了
  •     是谁摆下一席流动的盛宴?是谁创下一段辉煌的流金岁月?
  •     前面翻译不是很好,但是内容很值得学习
  •     轻松、愉快地读完了这本书,一代出版奇才的一生便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原来这份工作是如此的充满激情,我义无反顾。
  •     翻完之后封面封底一堆爪印。。。木有啥好料!!!看到不熟的家伙们就忍不住想去泡碗面。。。~( ̄▽ ̄)~
  •     作为人物传记,没什么特色,消遣读物
  •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觉得,有时请人捉刀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把那么多精彩的人和事写得如此干巴巴,简直就是犯罪啊。
  •     到底跟莱辛是咋回事。。
  •     可以知道一些八卦
  •     嗯,我也不喜欢啰里啰嗦规规矩矩的出版人,所以汤姆的回忆录——不单单是签下马尔克斯五本书,前四本卖得一塌糊涂,最后一本是《百年孤独》这种情节——读起来真是带劲。
  •     出版人的理想。
  •     朋友推荐的,说是很不错,还没读完。
  •     以前一起出差的朋友看这本书,说是不错。所以买来读一下。
  •     “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本书,而要喜欢这本书,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本书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本书贯穿着这样的理念。
  •     从文字来看 作者是个严谨而称职的出版人,不知作为他的亲人是否能偶尔体味到幽默和温馨呢? 此外,这本书最大的用处是介绍了很多作家作品,比如食致幻剂的顽童 金森博格,或许值得一读。
  •     了不起的出版人。介绍了很多伟大的作家。翻译通俗易读,还加了很多有趣的涂鸦配图
  •     令人神往的出版黄金年代,而我们在做的只不过是生产印上黑字的纸而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