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班·米歇尔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阿尔班·米歇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
ISBN:9787020079643
作者:[法] 埃玛纽艾尔·艾曼
页数:227页

章节摘录

据我们的长辈回忆,布尔蒙,那是上马恩省正中心的一个小镇,长期以来只有三个医生。他们既是接生婆,又是通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忠诚地充当各种角色。可以说,他们足以应付各种情况,因为最偏远的地方也有人赶到这里来看病。为了完全负起自己作为地域中心的责任,这个小镇还得关心周围民众的健康。一八六三年,当地的镇政府人满为患:三个医生死了一个,必须尽快另外找个医生来替代他。巧得很,车匠尼古拉说,他的表弟是个年轻医生,附近勒韦库尔人,愿意到他并不陌生的这个地方来行医。之前一直在孚日山区行医的弗朗索瓦·米歇尔医生,也许正等着命运的召唤,他身穿黑礼服,手提小皮箱,前来这座童年时期生活过的小镇。他洋洋得意地向妻子艾米丽和儿子乔治介绍这个地方。布尔蒙蜿蜒起伏,地处一座高山的斜坡上,下面就是层林叠翠的山谷,平原就像撞碎在悬崖下的海浪,突然断在了岩石跟前。古老的圣母堂庄严地耸起灰色的钟楼,如同平静的草原之海上的一盏航标灯。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这个有七百五十人的小镇显得相当重要,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参加每年定期举办的集市,活跃着全省的商业和农业生活。小猪集市,马集市,牲口集市,布尔蒙人那么喜欢集市,以至于该地区的人干脆把他们叫做“集市佬”!可居民们毫不理会这种嘲笑和嫉妒:他们自豪地冠以这个头衔,同情地望着在远处挤来挤去的人群。米歇尔医生慢慢地熟悉了他的病人:当然,主要是农民,也有几个拿年金的人,还有一小群警察和制蜡工。活可一点都不少,如果说布尔蒙的生活是惬意的,却也发不了财。病人大多很穷,他们往往送医生一只鸡或一只兔,权当医药费。善良的艾米丽马上就把这些东西拿到壁炉上去烤。这位新来的医生住在镇中心圣尼古拉路一座方方正正的大宅里。他很快得知,这座房子与当地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激动地回忆说,夏尔·博杜安将军就诞生在那几堵寒冷的灰墙后面。这个出生贫苦的人在第二帝国时期建立了军功,让家乡的名字传遍欧洲。在布尔蒙的小酒馆里,人们常常围着酒瓶,讲述他在塞巴斯托波尔河的一座小桥上大败俄罗斯人的故事。大家津津乐道地重复麦克马洪元帅把这位勇敢的战士介绍给拿破仑三世时说的话:“像博杜安这样刚强的男人,不应该在宫中浪费光阴,而应该让他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现在,将军出生的屋子里充满了孩子的叫声,继乔治之后,又诞生了费迪南和路易。米歇尔医生很快就成了一位显要人物,进了镇议会,与他的两个同事洛蒙医生和科林医生平起平坐。在他一九一五年去世之前,他一直是镇议员,严肃认真地研究林间小道、公共预算和路面滚压等问题。一九。八年,七十六岁的他甚至被选为镇长,当了两年后,他给省长写了这么一封信:“我年事已高,不再适合管理这座城的财政和镇里的事务。”他在布尔蒙镇长任内的最后一个决定,是购买美丽泉的源泉,美丽泉现在还给当地供应饮用水。一八七三年,镇议会曾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镇政府打算提供帮助,让死于阿尔及尔的博杜安将军的骨灰回归故里。这样光荣的任务,大家当然不会不同意。为了让英雄的亡魂能在家乡找到安息之地,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老兵的遗骸将被埋葬在村口,紧挨着其家族的农场。这对小镇来说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镇上的人都觉得站在高处就能感到远处吹来的历史之风。这一切,打乱了布尔蒙人平静的生活,却没让米歇尔医生操太多的心:就在一八七三年的七月二十九日,他的太太给他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取名为阿尔班-儒勒。在同事科林医生和药剂师维尔曼的陪同下,当父亲的去镇政府申报了户口,圣尼古拉路的生活恢复了平静。几年后,又降生了第五个孩子,这回终于是个女孩,叫玛丽一路易丝。季节更替。冬天的雪把布尔蒙四周的草地从秋天的枯黄变得一片洁白,春天到来,又是绿草如茵。现在,米歇尔的孩子们每天上午都要经过崎岖的小巷,前往山下的男生学堂去读书。大的几个孩子显得挺有出息:乔治已经像爸爸那样对科学感兴趣了,路易和费迪南呢,他俩迷上了数学。只有阿尔班坐在乡村学校的课堂里感到厌烦。他透过教室里布满灰尘的玻璃窗,好奇地望着外面似乎充满了希望的世界。远处,可以看见龚古尔,就是那两个著名作家的老家;再远一点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巴黎公社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诞生的弗隆库尔,她说不定还是家里的远亲呢!因为在那里的乡下,每一个村里都有米歇尔的远房表亲。这些名字让人想起文学桂冠和政治运动。与那些隐约可见而其实多为想象的沸腾生活相比,布尔蒙的日子似乎太单调乏味了。不过,家里有时会接待一位可敬的先生,他一头波浪形的头发,胡子又浓又密。这就是埃内斯特·弗拉马利翁。这位著名出版人的老家在蒙蒂尼一勒卢瓦,离布尔蒙二十五公里,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上马恩省,但常常回老家。由于思乡念旧,他经常回来拜访亲戚,看望留在当地的几个朋友。他喝着猪油汤,重温着乡村的快乐。他很小的时候就熟悉布尔蒙,当时他的外祖父母住在伊鲁德,离山谷只有一箭之遥。他多次到过外公位于山腰的葡萄园,永远不会忘记秋天的庆典,那是他童年最开心的时候:“人们收获着让你牙齿发颤的葡萄。收获葡萄的那个星期是多么快乐啊!接着,路易外公开始用葡萄榨渣,煮烧酒,蒸馏的味道让我们一个个都醉醺醺的。做出来的烧酒主要还是外公自己喝……”埃内斯特·弗拉马利翁……阿尔班常常在图画书的封面上看到这个名字。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书,晚上,父亲给他讲述,在离这里非常遥远的巴黎,那个严肃的人是怎样出版当代大作家的著作的:埃米尔·左拉、欧仁·苏、阿尔封斯·都德、埃克托尔·马洛……于是,这个常常盯着寸草不生的平原梦想的人,他脑海里的那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清晰。这位平和的客人给布尔蒙带来了一丝巴黎的骚动,他走了之后很久,人们还能在屋子里感觉到泰莱斯·拉甘、流浪的犹太人、达拉斯贡的达达兰的影子。阿尔班知道,所有这些文学人物的父亲,可以说就是这位严肃朴实的弗拉马利翁先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出版这个行业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涉及更多的是冒险精神。我要说,这是出版人最大的回报。因为冒险会带来快乐,最大的快乐,努力创造的快乐。  ——阿尔班·米歇尔

后记

译完这本书,一直想写点东西,但不知如何下笔。不是没东西写,而是可写的东西太多。我对“阿尔班·米歇尔”太熟悉了,十多年来,我与这家出版社签了数十个合同,几乎引进了他们的所有名家名作,从四十年代被纳粹杀害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小说经典,到当代重量级作家埃里克一埃玛纽埃尔·施米特的代表作;从“科幻小说之王”贝尔纳·韦尔贝的畅销作品,到当红作家阿梅丽·诺冬的系列小说……每次路过巴黎,我都会去这家出版社坐坐,或采访他们的作者,如著名华裔作家程抱一、法兰西学院院士雷米,或拜访他们的经理人和编辑,版权部的几位女士更是成了我的朋友。二〇〇六年,法国文化部安排我去法国出版界实习,当他们问我希望去哪家出版社时,我毫不犹豫地说:“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在那段日子里,我在这家有百年历史的出版社里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电脑和电话,出席他们的各种会议,出入他们的各个部门,约谈他们的编辑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还替他们处理作者来稿,俨然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在与他们的交往与交谈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研究和思考这家出版社成功的秘密。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埃玛纽艾尔·艾曼 译者:胡小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奥德翁书摊的小伙计第二章 《野心家》第三章 于让街第四章 《木十字架》第五章 《亚特兰蒂斯》第六章 猎手的直觉第七章 弄到了雨果和罗曼·罗兰的书第八章 《黑与白》第九章 在德国人的铁蹄下第十章 一个出现人的精神译后记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阿尔班·米歇尔是与加斯东·伽利玛、贝纳尔·格拉塞等人同时代的法国出版业巨子。
这是一位全能的出版人,涉足图书的各个领域:销售、发行、出版。他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灵敏的感觉,凭直觉发现写作天才。他认为出版业是一项快乐的冒险事业,而他久经市场历练的敏感眼光则使冒险频频取得成功;由他发现并出版的那些新作家,不断收获许多重要奖项:龚古尔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奖、费米娜奖……他是一位乡村医生的儿子,从书店店员做起,白手起家成为出色的出版人,他的出版生涯是一部小说,一部传奇。

图书封面


 阿尔班·米歇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1919年12月,龚古尔学院根据传统在特鲁昂饭店吃了中饭,然后宣布了龚古尔奖的评选结果,普鲁斯特的《在少女们身旁》险胜多热莱斯的《木十字架》:六票对四票。之前已经有人放风出来说多热莱斯肯定能获奖,他的出版商阿尔班·米歇尔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印好了一万册的新书就等获奖后上市。但是最后获胜的是伽利玛出版社,据说这次的评选的结果是因为五年以来,每届的龚古尔奖都颁给了有关战争的小说,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也许应该奖励一部与战争没有太大关系的纯文学作品。总之,现在争论结果已经没有了多大的意义,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手头库存的书卖出去。龚古尔奖评选之后的十几天,普鲁斯特的书已经卖空了,他的出版商加斯东·伽利玛在新书上包上了腰封,上面注明了“龚古尔奖”,而阿尔班· 米歇尔精明地在多热莱斯的书上包上了腰封,上面也印了几个大字“龚古尔奖”,下面有几个几乎看不清的小字“十票得了四票”。这种明显的销售策略让加斯东·伽利玛气疯了,他把阿尔班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撤掉腰封上的文字,并赔偿损失。阿尔班甚至没有辩解就乖乖照办了,最终赔偿了两千法郎的损失。但这些损失根本不算什么,对一本书来说,任何新闻都会有利于图书的销量。之所以提及这段法国文学史上的八卦,源于近期关注了《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一书。阿尔班·米歇尔创办的出版社在法国并不算最具有实力和最为抢眼的出版社,尤其对比伽利玛出版社的纯正和高端的文学品味,但阿尔班的出版社本来就不以文学图书取胜市场,它显得更为大众化和通俗化。这种独特的图书品味来源于阿尔班早年在书店当学徒的经历。阿尔班本是乡村医生的儿子,十多岁时孤身一人来巴黎闯天下,在一家剧院后面的露天书店里当学徒。他不但是个吃苦耐劳的好伙计,而且长久以来锻炼了一副好眼光,能够揣测读者的阅读心理,估摸出图书市场的畅销走向。这种独特的经历在他成为一个出版商后成为了他独特的看家本领,对一本书有着灵敏的嗅觉和直觉。阿尔班当学徒时就已经发现了图书市场有两类书比较好卖,一种是那些有着广泛声誉的名垂千古的纯文学作品,另外一种是那种“很轻巧的故事,很快能读完但也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后者正是阿尔班初涉出版业时候的主打图书,他需要依靠这种图书积聚实力和资金才可能尽可能多涉猎到其他种类的图书。这种出版和营销策略至今也是很多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的做法,用畅销书养小众书,平衡读者的各种品味。阿尔班用这种畅销书策略很快就在出版界站稳了脚跟,组建了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经常提到这种独特的经历:“出版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行业……这个行业需要对公众十分了解,所有的出版人都应该再零售书店进行实习,以了解读者的口味。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零售书店干了十年。”阿尔班的经历总让我拿他与加斯东·伽利玛的出版社相互比较。当然,龚古尔奖的争夺上只是他们之间众多较量中的一个小例子,伽利玛的出版社虽然创建较晚,但是比较这两个出版社,你会发现伽利玛的出版社似乎具有一种贵族品味,创建伊始,背后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法兰西文学》独特纯正的文学品味,聚集以安德烈·纪德为首一大批法国大作家的支撑,而且出版的大部分图书都是纯文学作品,甚至“介入”到法国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争论。我们提及法国文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伽利玛出版社,总觉得它代表了纯正的法兰西文学,在这点上,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似乎有点黯然失色。但是对阿尔班而言,他把握住的更为大众和通俗化的图书市场,他把出版的触角伸及到各种领域,科学、历史、儿童、文学甚至美食领域,他的目标本来就是要把出版社创建成为一个具有各种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质的出版社。我们回到开篇提到的1919年龚古尔奖颁发后,阿尔班麾下的多热莱斯《木十字架》虽然败给了加斯东出版社的普鲁斯特,但在阿尔班精明的销售策略之下,这本小说仍然轻易过了五万册的销量。但如果对比阿尔班出版的其他图书,这本书的销量很是一般,阿尔班麾下的其他作者的图书不少都有五六十万的销量。但对一个出版人而言,一本图书除了商业上的成功,还必须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图书的口碑,作者的合作,对读者的影响力等等。加斯东·伽利玛谈到作者时有句名言,作者就是婊子,谁有钱就跟谁。也难怪伽利玛如此咬牙切齿地痛恨某些“忘恩负义”的作者,一旦出名就转投其他出版社。任何一个出版人都会面临这种境况,对阿尔班来说,在选择作者的时候也会无比的谨慎,他所着眼的还是作者的作品:“在选择作者的时候,我不关心他属于哪个流派,也不关心他是哪个组织的。我所希望的是书要写得好,结构要棒,能让广大读者感兴趣。对我来说,出版主要的目的就是:打动读者。”对阿尔班来说,他不想成为一个只出文学作品的出版人,因为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包含所有知识和娱乐领域的大概念,而不是单单撕裂开来成为了某种人的独特的文学品味。在大众和精英之间,在轻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甚至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不应该看作某种对立,而应该成为相辅相成的领域。阿尔班有句名言说,文学是一种奢侈。言下之意是说,我们更应该把文学变成一种人人都能消费的生活品,而不是曲高和寡的奢侈品。从现今出版业的境况看,阿尔班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了,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统领了出版领域,但是文学仍然是一种“奢侈”,一种几乎没人在意惹人嘲笑的“奢侈品”。思郁2010-7-18书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法】艾玛纽埃尔·艾曼著,胡小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定价:29.00元
  •     如果想一窥出版业的全貌,也许你要失望了,不过至少可以了解成为一个优秀出版人所应有的某些质素。因为这不是出版业的入门指导,而是属于阿尔班·米歇尔——一个人,一个出版社的传奇。他是一个全能的出版人,涉及图书的各个领域:从销售到出版发行;出版任何可以出版的东西:从通俗文学到学术著作,再到实用类书籍。九年的卖书经历培养了他对书的敏感,虽然他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但每本书他好像都熟悉,他可以根据每个读者的口味向他们推荐图书。”对他来说,“任何书都是平等的,只有好书和坏书之分。”即使在战争时期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其他出版社各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依然坚持涉及各个种类。他的灵敏的嗅觉还用在了对文学新人的发掘上。一大批年轻作者很快成了畅销书冠军,各种奖项也接踵而至。名利双收的背后是阿尔班米歇尔的冒险尝试,却总能屡屡成功,于他,冒险带来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回报。他仅凭一个书名便决定出版一本还在构思中的书,一句话便赢得了一个谁也不会怀疑其前途的作家的忠诚。阿尔班·米歇尔以心换心,他和大多数的作者都建立了真正的友谊。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伊莲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帮助。二战爆发前未雨绸缪主动为她提供证明,继续向她支付月薪,在她们夫妇被捕后为他们的两个女儿安排藏身之地,给她们汇钱……阿尔班·米歇尔所做的远远超出一个出版人对他的作者应尽的义务。陌生的作者们不熟悉的作品,加剧了阅读过程中的距离感,但阿尔班·米歇尔,他那“头戴瓜皮帽,嘴里叼着烟,一手拄着拐杖,另一手夹着一袋稿子”的形象早已印入脑海。
  •     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法国文学史,只是涉猎过外国文学史,那么这本书的很多文字都会直接穿越大脑,留不下太多的痕迹,原因在于那些人名,小说家,因为完全的陌生性,就很难让人有代入性,很遗憾,这本书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名对于我来说都并不熟悉,而特别牵扯到一些作家的时候,这些作家又对阿尔班•米歇尔的出版业发展有着至关的影响,就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某种距离感。作为一本传记,我想在这本书里读到什么直接决定了我实际上在这本书里面读到了什么后喜好的判定,作为一个长句,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我上一句的表述觉得别扭,我一直很喜欢胡小跃这位译者的译本,但是在这本书里面还是很明显的发现了法语对中文的影响,有一些句子的修饰顺序显然如同我的那个长句,当然会更花哨一些,每每的法语译本总是给我一种不适性,这次也不例外,把简单的句子整合成复杂的句式,有时候不得不转一下弯,畅达通晓的功能多少有些削弱。还是回来谈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吧,有两点是想读这本书的原因,其一,希望能够看到阿尔班•米歇尔如何踏入图书行业并取得成功的一路景致,可惜,我看到了作为出版人的阿尔班•米歇尔的一些性格特征,和他在图书出版营销策略上的态度,但是就本人传记性的血肉实在非常不丰满。其二,我抱着外行人窥伺行内人手艺的心态,想要更多的去了解图书运作的流程,同样不无遗憾的是作品中涉及的并不多,整本书来说,更多的都是在强调阿尔班•米歇尔对作家挖掘上直觉的敏锐性。七零八落的引用各种文本段落,是这本书的主体风格,拼凑的感觉让人很不爽,在开始读的时候,一度陷入不满的情绪中,直到过半,一方面书的体系比较明晰了,另一方面逐渐适应了本书的风格,前后呼应的东西也慢慢多起来,才整体的把握了此书的脉络,但是始终觉得这本书写作的方式严重缺少写者自己的投入,衔接的地方很生硬。我一直以为传记,写人的时候,要有鲜明的取向和润泽,但是总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和主题很是背离,更应该命名为一个出版社的传奇,就阿尔班•米歇尔本人的内容少之又少,作者只给了他穿针引线的地位,几乎毫无传奇而言,再加上里面不断切入的由阿尔班•米歇尔赏识推出的作者作品的典例,因为局限于法国一二战期的一些作家,实在很容易使读者逃脱出来。而读完全书,与主题唯一比较接近的点就是阿尔班•米歇尔是一位何种风格的出版人,大量的笔墨下,只不过对阿尔班•米歇尔零星的印象,反倒是他的出版社进进出出的作者作品,让人有了之后去查查的欲望。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
  •     作为人物传记没有特别之处,偶尔看看就好
  •     媒介场上的巨人真是不胜枚举
  •     还行,就是书有点脏
  •     sdfdsfdsf
  •     成功的商人都是——他们有业内的实际经验,遵循商业游戏规则,但偶尔也会破例,这个时候,依赖的,就是他们的直觉和所谓的灵光一现!
  •     细枝末节太多而忽略了主体。
  •     编辑
  •     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法国文学史,只是涉猎过外国文学史,那么这本书的很多文字都会直接穿越大脑,留不下太多的痕迹,原因在于那些人名,小说家,因为完全的陌生性,就很难让人有代入性,很遗憾,这本书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名对于我来说都并不熟悉,而特别牵扯到一些作家的时候,这些作家又对阿尔班•米歇尔的出版业发展有着至关的影响,就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某种距离感。
      
    作为一本传记,我想在这本书里读到什么直接决定了我实际上在这本书里面读到了什么后喜好的判定,作为一个长句,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我上一句的表述觉得别扭,我一直很喜欢胡小跃这位译者的译本,但是在这本书里面还是很明显的发现了法语对中文的影响,有一些句子的修饰顺序显然如同我的那个长句,当然会更花哨一些,每每的法语译本总是给我一种不适性,这次也不例外,把简单的句子整合成复杂的句式,有时候不得不转一下弯,畅达通晓的功能多少有些削弱。
      
    还是回来谈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吧,有两点是想读这本书的原因,其一,希望能够看到阿尔班•米歇尔如何踏入图书行业并取得成功的一路景致,可惜,我看到了作为出版人的阿尔班•米歇尔的一些性格特征,和他在图书出版营销策略上的态度,但是就本人传记性的血肉实在非常不丰满。其二,我抱着外行人窥伺行内人手艺的心态,想要更多的去了解图书运作的流程,同样不无遗憾的是作品中涉及的并不多,整本书来说,更多的都是在强调阿尔班•米歇尔对作家挖掘上直觉的敏锐性。
      
    七零八落的引用各种文本段落,是这本书的主体风格,拼凑的感觉让人很不爽,在开始读的时候,一度陷入不满的情绪中,直到过半,一方面书的体系比较明晰了,另一方面逐渐适应了本书的风格,前后呼应的东西也慢慢多起来,才整体的把握了此书的脉络,但是始终觉得这本书写作的方式严重缺少写者自己的投入,衔接的地方很生硬。
      
    我一直以为传记,写人的时候,要有鲜明的取向和润泽,但是总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和主题很是背离,更应该命名为一个出版社的传奇,就阿尔班•米歇尔本人的内容少之又少,作者只给了他穿针引线的地位,几乎毫无传奇而言,再加上里面不断切入的由阿尔班•米歇尔赏识推出的作者作品的典例,因为局限于法国一二战期的一些作家,实在很容易使读者逃脱出来。而读完全书,与主题唯一比较接近的点就是阿尔班•米歇尔是一位何种风格的出版人,大量的笔墨下,只不过对阿尔班•米歇尔零星的印象,反倒是他的出版社进进出出的作者作品,让人有了之后去查查的欲望。
  •     出版人书系第四弹。阿尔班·米歇尔是一个白手起家,从书店伙计起步的出版家。他的成功,对书业同行也许比“出版人书系”中的其他几本更有借鉴意义。
  •     内容散乱,参考性较弱。
  •     写得很好 但是可读性不强 时代太久远了 而且我们对欧洲的历史不了解
  •     各种散乱的资料堆砌。
  •     为什么出版人都圆头圆脑的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