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路向》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人生的三路向章节试读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1708540
作者:梁漱溟
页数:184页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89页

他总是教人自己省察,自己用心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
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页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命给你一个意外的灾难,通常是解放你的一种激烈手段,而它的发生,通常是因为你已经无法解放你自己了。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二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韵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96页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裏面很認真;好像各走一偏,一個左傾,一個右傾,兩者相反,都不妥當。孔子卻認為可以要得,因為中庸不可能,則還是這個好。之所以可取處,即在各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麽敷衍遷就。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人生的三路向 - 人生的三路向

1.文明的不同就是成绩品的不同,而成绩品之不同则由其用力之所在不同,换言之就是某一民族对于某方面成功的多少不同;至于文化的不同纯乎是抽象样法的,进一步说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之不同。2.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 (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 三个不同的路向。这三个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们观察文化的说法都以此为根据。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宗教是什么 - 宗教是什么

关于宗教是什么,先生指出:一切宗教都是从超绝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这里提到了两点,其一是超绝于人类知识,也就是我们知识或理智认识和统摄的现有世界使我们不得安宁,超绝就是从这现有的世界之外寻答案。佛教的佛陀,基督教的上帝无不是由此而产生的。其二是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我觉得这应该是宗教的目的,使情感得到安宁,使消沉的意志重换活力,所以也可以看出出世的宗教不应该是消极的,正在的宗教是具备积极意义,而且应该是活泼的。
在人类之初,文化还没有形成,社会关系当然也没有成行,在这样的情势下,宗教便起到了统摄凝聚以及统摄服从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部落必然信奉同一宗教,且必须服从此一宗教的章程。就这样由人类情志不安而产生的宗教成为一种群体意志统治人类。所以在人类之初宗教的作用是强大的。但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的不安在知识认知世界得到解答,宗教的作用也就逐步减弱。当然旧的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宗教对于人类的作用也就忽大忽小。但是随着我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意志强大起来,宗教的作用日渐甚微。
先生成书于三十年代,而在我们当下,宗教对于我们几乎越发的小了,那么是否宗教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呢?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56页 - 合理的人生态度

找个地方把自家的力气用在里头,让他发挥尽致。这样便是人生的美满;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价值;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乐趣。乐趣完全是在自家浑沦活动之中。
这是务实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52页

他们印度人这种怕老病死于中国人的怕老病死很不同。从印度是的怕老病死产出了慈悲勇猛的佛教。从中国式的怕老病死产生了一般放浪淫乐唯恐不迿的骚人达士,同访药求仙的修炼家。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我,该怎样度过我的一生? - 我,该怎样度过我的一生?

好吧,让我们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内心,好好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该怎样度过我的一生?”。答案肯定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在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之前,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把握。
  
   第一,诚实的态度。何为“诚实”?我觉得就是忠于内心。把内心中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就是诚实。不要被别人的逻辑左右,不要被世界的规则左右,最重要的是,不要被欲望左右。唯有诚实,才可以说服自己。唯有诚实,才不会后悔。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听来这样一个观点:当她要做一个决定时,只有在没有半点犹豫的情况下,她才会去做这件事。原因是,如果当初有哪怕一点点犹豫,那么当事情做得不顺利时,自己就会后悔,会想,当初如果不怎样怎样,该有多好?相反,如果当初没有一点点的犹豫,那么即使不顺利,也只能对自己说,我本来就别无选择。我觉得诚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在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哪怕有一点点不诚实,那么当你走上这条路,遇到挫折时,你会后悔,会抱怨当初的选择。相反,如果你在做选择时,一直是诚实的,那么你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别无选择。
  
   第二,放下“找”的态度。为什么要“找”?因为没有答案,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度过一生,所以不停的寻找。今天看到这个人很有钱,潇洒快活,以为他的人生道路可以参考;明天看到那个人做官,威风八面,又觉得他的人生道路可以借鉴。找来找去,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答案,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快乐。所以,不要刻意去“找”,找到的都是别人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来过,你的能量,你的力量其实一直在这里,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它。
  
   第三,改“向外”为“向内”。最后这一点是最难理解的,但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快乐或者幸福,都是从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比如他家庭幸福,比如他有学问,比如他有钱,比如他有地位,等等。所以当我们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也很容易向外去依赖。比如,我赚到多少多少钱就会很幸福,我能当什么级别的官儿就会很快乐,我能发表多少文章,有多少学术成就,人生就会很有意义。可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真正决定生命苦乐的,并不是这些外在条件。欲望实现与否所带来的苦乐,要经过自身意识的作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甚至会互逆。比如一个有钱人,他渴望家庭幸福的欲望,跟一个穷人渴望金钱的欲望是一样的。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所承受的痛苦也是一样的。所以,人生道路的选择,应该由“内在”决定。你向外看,向外要求,总会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自省”,就是教人向内看,与内心对话,让生命流畅起来。
  
   在自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外在因素左右的太多太多,欲望太多,又不够诚实。这是障碍,是落在心灵上的尘埃。同时,我又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会真的快乐。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的根源和动力。走自己的路,并不是标新立异,不是特立独行,不是张扬个性。这只是一种忠于内心的诚实,一种认真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的去生活。而所谓认真的生活,其实有很多种:
  
   有的人,他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定要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否则就不舒服,不快活。哪怕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本来所走的道路最后证明是同一条路,他也必须要经过自己选择这一步骤,才能妥妥贴贴的走下去。这种较真是一种认真。
  
   有的人,则习惯顺其自然。生活走到哪一步,他就过好哪一步,生活赋予他什么职责,他就去很好的完成这一个职责。不烦恼,不自扰,活在当下,这种随性也是一种认真。
  
   认真诚实的生活态度,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我尊敬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 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众生的生活都是相残,众生的生活都是无常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宗教是否必要之研究 - 宗教是否必要之研究

1.有人以为近世宗教的衰败,是受科学的攻击,其实不然。科学是知识,宗教是行为。知识 并不能变更我们行为,行为是出于情志的。由科学进步而人类所获得之“得意”、“高兴”是打倒宗教的东西,却非科学能打倒宗教。2.一个人自己没有法子没有力量将做过的罪恶满除,将愧恨之心故下,顿得光明别开一新生命,登一新途程,成一新人格——这如勇士不能自举其身的一样——只有哀呼上帝拔我,才得自拔。宗教的必要就在此等处。3.除非他不自恨则已,当真自恨真无法解救。这时他自己固不自恕,即自恕也若不算数。即他所负罪的人恕他,也都不算数。只有求上帝恕他一切,才得如释重负,恍若上帝在旁帮他自新,才觉顿得光明。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4页 - 一 人生的三路向

何谓苦?何谓乐?我乃发现一真理曰:苦乐不在外境。通俗观念恒以苦乐联系于外境,谓处富贵则乐,处贫贱则苦。因为人类仰赖外在物资而生活,物资之富有或贫乏就决定着生活欲望之易得满足或不易满足,而人当所欲得遂时则乐,所欲不遂时则苦也。所欲得遂则乐, 所欲不遂则苦“,这两句话是很好的概括,即可据为准则以事衡论。欲望出自主观,其或遂或不遂視乎客观际遇,是故苦乐殊非片面地从主观或片面地从客观所得而言之者。凡指目任何一种外境为苦,或指目任何一种外境为乐,如世俗流行的观念都是欠分析不正确的。苦乐问题于其着重在外境来看,不如着重在吾人主观方面尤为近真——较为接近真实。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人生的意义 - 人生的意义

1.人生不好说有目的。
2.人生意义在创造。
3.用了心思,便是创造。
4.创造有两面,一是成己,一是成物。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27页

一切宗教都从超绝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励勉为事。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4页

逐求 厌离 郑重
只好恶 便尽了是非
义在内而不在外
P120
凡痛痒亲切处,就是自己,何必区区数尺之躯。
"宇宙内事,既己分内事"
P134
善本乎通,恶起于局
p161
生活者生活也,非谋生活也。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一个人的生活 - 一个人的生活

1.我常听见人说要建设民本政治,要改良社会,要提倡新思想,我觉得很难办。因为什么?因为现在社会上大多數人都是不拿意思去处理他的生活的,都是不发问的,虽非白痴疯颠也就几希的,你就是把民本政治等等东西送到他面前,他是不睬的呀!必须他发问他怎么去生活,然后才好告诉他如此如彼。故此启牖他的思想要他发问在这一般人最为紧要急切。2.如此说来,我们就要问怎样别的道,就是诚实,唯一就是诚实。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5页 -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苦乐之直接感受在此身,却每因通过意识而大有变化;或加强,或减弱,甚或苦乐互相转易。此常识所有而必须提出注意者一。注意及此,便知苦乐不定在外境矣。欲望在人不是呆定的,一欲望过去,欲望就来,层出不穷,逐有增高。此又必注意者二。注意及此,便知千金之子所欲不在千金,而别有其所欲;所欲不遂之哭,在彼亦同乎一般人耳。一般贫人岂无其遂心时:彼富贵以自有其苦恼之事;善观其通,则平等,平等。又个性不相同的人其欲望不相同,其感受不相同;欲望感受既随从乎人的个性不一,便往往难于捉摸。此又必注意者三。注意及此,便知从外境而妄臆其人之苦乐,是不免混淆错误的。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人生三种问题 - 人生三种问题

生活中呆实的制作品算是文明,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道德是人生的艺术。 - 道德是人生的艺术。

道德,即是生命的和谐,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既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就因他在这个地方生命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做到好处差不多。
  
   一般人对道德有三种误解:(一)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拘谨就是迁就外边,照顾外边,求外边不出乱子,不遭人非议。所谓道德,并不是拘谨;道德是一种力量,没有力量不成道德。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发光的地方,生命动人的地方,让人看着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二)认为道德是枯燥的。其实道德本身就是有趣味的。人生不能没有趣味,无趣味人就活不下去。道德是最深最永的趣味,因为道德乃是生命的和谐,是人生的艺术。(三)认为道德是格外的事情,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很高远的,多添的一件事情。而其实只是在寻常日用中,能够是生命和谐,生命有精彩,生活充实有力而已。道德有时候可以发挥为一个不平常的事,然而就是不平常的事,也还是平常人心里有的道理。
  
   我觉得对道德的三种误解,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而且误会至深。人们总是习惯把道德当成是自己生活之外的一种额外的美德。仿佛只有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去提及。这真是大大的误解。另外,也有人认为讲道德很虚伪,是因为很多人仿佛为了道德而道德。其实道德不是对外的展示,不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而是自己生命精彩的自然流露。人生在世,要对自己负责。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合理的人生态度 - 合理的人生态度

1.说中国人不好一面的特点顶头一件就是贪禁。这话是今日不能否认的。但何以会这样呢?这就为他们没有摸着合理的路子;这就是他们人生态度的错谬。他们把生活的美满全放在物质的享受上,如饮食男女起居器用一切感觉上的娱乐。总而言之,他以为乐在外边,而总要向外有所取得,两眼东觅西求,如贼如鼠。2.人类的本性不是贪禁,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读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所以他们一定要把好动的做到静止,一定要遏抑诸般本能的生活,一定要弄许多矫揉造作的工夫,都是不对的。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2页

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道德之真 - 道德之真

从 理性——人类的特征 看起。
p102 宇宙间所有唯一未曾陷入机械化的是人;而人所有唯一为陷入机械化的,亦只在此。 (指代理性)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300页 - 逐求、厌离、郑重

梁漱溟谈人生的时候说了三个词:逐求、厌离、郑重。他推崇郑重,认为只有秉持郑重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创造。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84页

一、尊天。“天之大德曰生”。“万物本乎天”,人之存在,不能自外于天地。
二、敬祖。“人为万物之灵”,而“人本乎祖”,究本身之由来,不能自外于祖先。
三、崇德报功。渔牧农工,宫室舟车,文物制度,凡吾人生活日用皆食古人创造之赐,要莫能外。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宗教问题之研究 - 宗教问题之研究

由此大家一说到宗教就离不了“超绝”同“神秘”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实在是宗教的特质,最当注意的。
(一)超绝
我们可以说就是在现有的世界之外。什么是现有的世界呢?就是现在我们知识中的世界——感觉所及理智所统的世界。宗教为什么定要这样呢?原来所以使他情志不宁的是现有的世界,在现有的世界没有法子想,那么,非求之现有世界之外不可了。只有冲出超离现有的世界才得勖慰了。因此一切宗教多少总有出世的倾向——舍此(现有世界)就彼(超绝世界)的倾向。因为一切都是于现有世界之外别辟世界,而后籍之而得安稳也。“超绝”与“出世”实一事的两面,从知识方面看则曰超绝,从情志方面看则曰出世。
(二)神秘
大约一个观念或一个经验不容理智施其传用的都为神秘了。使他情志不宁的是理智清楚明了的观察。这时候只有掉换 一副非理性的心理,才得接救他出于苦恼。这便是一切神秘的观念与经验所由兴,而一切宗教上的观念与经验莫非神秘的,也就是为此了。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页 - 三种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42页

(唯中国无之,中国文化虽进而其宗教乃是出于低等动机——祸福之念——如文昌、吕祖之类,其较高之问题皆另走它途,不成功宗教。)
《补天裂》里,林若涵对李鸿章也是这样诘问的。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26页

我们知道,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二次一大民族之统一,却每都有赖一个大宗教。宗教之渐失其重要,乃只挽近之事也。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 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诚得一眼不顾者,彼早自裁矣。但怕死不了耳,死了仍不得完耳。死不是这样容易的,必灭绝所以生者而后得死,所以他坚忍辛勤的求出世即求死。彼非怕死,实怕活也,与中国之虑死恋生者适得其反焉。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页 - 多处

1、功利主义对于人生是肯定其欲望的。径直可以说,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人生不就是在欲望的满足或不满足中度过乎?
2、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
3、何谓苦?何谓乐?我乃发现一真理曰:苦乐不在外境。通俗观念恒以苦乐联系于外境,谓处富贵则乐,处贫贱则苦。因为人类仰赖外在物资而生活,物资之富有或贫乏就决定着生活欲望之易得满足或不易满足,而人当所欲得遂时则乐,所欲不遂时则苦也。位置对象
4、大约一个人都蕴蓄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藉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这个人才是舒发的,快乐的,也就是合理的。我以为凡人都应当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
喜欢一种科学,就弄那种科学;喜欢一种艺术,就弄那种艺术;喜欢回家种地,就去种地;喜欢经营一桩事业,就去经营;总而言之,找个地方把自家的力气用在里头,让他发挥尽致。
这样便是人生的美满;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价值;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乐趣。乐趣完全是在自己浑沦活动之中。即如吃糖一事,不要误会乐趣在糖上,应晓得是在吃上,换一句话,就是不在所享受上,而在能活动上。
一点心得:
1、人生的主题,就是满足欲望。理想,梦想,不过是披着外衣的欲望。
2、应该克制欲望,尤其不能跟着别人的欲望走。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页

mark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页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74页

批判其宗教是倾覆资本社会的入手处既然道德依傍于宗教,无产阶级对其宗教的批判即对其社会道德的批判?不同的社会道德适用于不同社会形态,为什么总要相互批判呢。百花齐放多好。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宗教是什么 - 宗教是什么

1.居中心而为之主的,是其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之价值判断。2.一共同相信目标既立,涣散的人群自能收拢凝聚,而同时宰制众人调训蛮性的种种方法,亦从而得到了。3.一切宗教都从超绝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4.依赖感乃是宗教的根源。5.宗教最初可说是一种对于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却实在就是自己。5.人自己本具之德,而自己却相信不及。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生活的说明 - 生活的说明

1.生活即是在某范围内的“事的相续”。这个“事”是什么?照我们的意思,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谓—“见分”—“相分”——是为一“事”。一“事”,一“事”,又一“事”…涌出不已,是为“相续”。为什么这样连续的涌出不已?因为我们问之不已——追寻不已。一问即有一答——自己所为的答。问不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因此生活就成了无已的“相续”2.必须努力变换这种"前此的我"的局面,否则是绝不会满意的:这种努力去改变"前此的我"的局面而结果有所取得,就是所谓奋斗。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批评胡适之先生的人生态度并述我自己的人生态度 - 批评胡适之先生的人生态度并述我自己的人生态度

1.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不能找的;你去找,一定不能得。2.你生活便生活好了,“找”什么呢?根本的救济方法,便是放下你“找”的态度。我只要一放下,便什么都有了:标的也有了 ,意义也有了,价值也有了。所以当下的责之于己者。我觉得大家总是不重己的一面,总要向外拼命的去找;无论谁都是这样。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70页

道德不同于宗教者,在其出乎自觉自律;而凡皈依宗教的,则可说是一种对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却实在就是自己。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阐述了梁个人的人生三路向的历程,里面讨论了关于人生、心思、做事、友情、宗教、成功、创造、直觉、信任、本能、美善、无私、理智理性等话题,关乎他个人对儒家思想、社会运动和近代心理学的思考。
下面是一些零星琐碎的总结,做个记录。
1. 梁的三路向为逐求(追求饮食、声色名利等)、厌离(反观自身欲望及社会种种狭隘偏私而求出世)、郑重(同时向内外用力自觉尽力地生活)。
2. 对于人生只有尽力,尽力才有坦白,才能从真实里认识自己,发挥生命力。
3. 褒有清明自觉的心才能建立人格。
4. 调理自己要注重心思(整理知识,做到条理清楚)与心情(不懈不乱)。心情是根本,是改变气质的途径。
5. 做事需集中精力,一面从容安详(心境宽舒才能吸收新材料),一面挺然。
6. 从跟良师益友的交往中可获得提醒与振作。与朋友交往,同情为根本,了解为前提。交朋友时,要从彼此心性认识,做到深刻透达。若相信的程度不到,不要关系过密切了。
7. 一旦了解了朋友的为人,智慧与情感,心性与脾气,心理就有把握。朋友之间要紧的是相知,即彼此了解。有感情,有了解,才是朋友。既成朋友,无论空间时间阻隔,知道他不至于背离,谓之信。
8. 佛家佛家彼此相通,佛家是原谅与悲悯,儒家是刚正。终极都是一个自由的活泼泼的有大力量的生命。所以要开发自己的愿力,即发心和立志,由此才能有大勇气和真精神。
9. 成功与失败: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
10. 创造要耐烦。创造是同时向外又向内的,思考内心也是一种创造。对人靠真诚,对事靠技术。
11. 与人交往与合作,讲求心通-情谊相通,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面是自己,一面是人家。
12. 明快的判断,多是直觉而非理智的。直觉是当下明澈食物的特殊性而立下判断,是全部过去经验总和向心发出的讯号。
13. 冲突缘于彼此都自以为是。只有走信任人的路,才能楷书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途。
14. 不要丧失了亲切的知觉痛痒。
15. 理智(分析、计算、推理等)和理性(求真求美求正确之心)乃人心一体两面,但理性是起决定作用的部分。
16. 人心是人超越于其他动物而不至于完全被意识摆布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创造冲动及无私。人类求真好善之心都是一种廓然无所为而为。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54页 - 宗教之真

情志之从理智错计来者可以驳回转易,中国人凡稍得力于孔家者,便可不萌此鄙念。而情志之从直觉的事干来者,全不能拒却转易。
什么意思?我看不懂?停在这已经一个小时了!!!!!!!!!!!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第155页 - 第四章

人生快乐就在生活本身上,就在于活动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改换那求生活美满于外边享受的路子,而回头人去自身活动上的乐趣,各自找个地方去活动。
大概一个人都蕴蓄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藉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这个人一生才是舒发的,快乐的,也就是合理的。我以为凡人都应当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喜欢一种科学,就弄那种科学;喜欢一种艺术,就弄那种艺术;喜欢回家种地,就去中的;喜欢经营一桩事业,就去经营;总而言之,找个地方把自家的力气用在里头,让他发挥尽致。这样便是人生的美吗;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价值;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乐趣。乐趣完全是在自己浑沦活动之中。即如吃糖一事,不要误会乐趣在糖上,应晓得是在吃上,换一句话,就是不在所享受上,而在能活动上。我们不应当那么可怜丧失自己,去向外找东西,一切所有都在这里,都在自己身上,不待外求。

《人生的三路向》的笔记-宗教是否可能之研究 - 宗教是否可能之研究

1.这现前大家所看见的同一般人的宗教信仰,使得大家的心目中有了 一个宗教的格式:一则宗教信仰是不容你以常理推测批评的;二则所信 仰的都尊尚绝对,而且能力特别大或无限,人要仰赖他;三则宗教对人都有很大束缚力,不容你同时再信仰别的,你要迁移改变也很难。这三条总起来,他一致的归结就在拙抑人类的自己个性。


 人生的三路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